地理选修环境保护知识点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整合课件湘教版选修

典例根据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地理事物中属于湿地的是( )。 ①纳木错 ②滩涂 ③黄河 ④渤海 ⑤水稻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2)长江中下游湿地破坏严重,主要是因为该地区( )。 A.用水增多,地表水减少 B.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C.城市化进程加快,占用大量湿地 D.大片湿地改建为鱼塘 (3)下列关于湿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西北干旱地区没有湿地 B.湿地的形成都是天然的 C.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属于湿地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D.停止围垦三江平原是因为湿地的肥力不高,发展农业的潜力不大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整合 专题 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是自然界重要生态系统之一,由湿生、沼生和水生植 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与上述生命形成有关的非生命的水、光、 热、无机盐等组成。这些要素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形成了一个动 态平衡的生态系统。湿地的功能:①调蓄水量和调节气候;②独特 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类型;③良好的珍稀动物栖息地;④净化污 水。 湿地与森林、海洋被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在防洪、抗旱、调 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 益,被誉为“地球之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湿地有“地球之肾”之称,湿地的作用有( )。 ①湿地能为我们提供矿产资源,一片湿地就是一个“聚宝盆” ②湿 地是许多珍稀水禽的重要栖息地 ③调蓄水量 ④为人类提供旅 游资源 ⑤调节气候 ⑥提供大量木材 A.①②③ B.①②③⑥ C.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⑥ 解析第(1)题,海洋不属于湿地。第(2)题,长江中下游的湿地主要指 湖泊。第(3)题,干旱地区也有湿地分布(如湖泊);水稻田就是人工 湿地;停止开垦三江平原主要是为了保护湿地。第(4)题,湿地的作 用不是提供矿产资源,湿地也不可能产出大量木材。 答案(1)D (2)B (3)C (4)C
选修6 环境保护(复习课件)2023年高考地理总复习课件(全国通用)

选修6 环境保护
考点二
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
选修6 环境保护
主题1 自然资源与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
1.自然资源的含义 理解自然资源的含义,关键是把握其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掌握自然资源 的类型,要从其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进行判断,具体分析如下:
选修6 环境保护
2.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
资源问题
表现
原因
水资源问 水资源短缺危及农业、工 基本因素——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经济
【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2001-2015年,铁路两侧各范围内固定、半固定沙地增加,半流动、 流动沙地減少,由此可得出结论:青藏铁路的建设期及营运期,通过工程措施有效地实现了风 沙治理。2001-2008年,铁路建设期,铁路两侧各范围内固定、工程治沙地、半固定沙地都增 加,半流动、流动沙地都減少,说明通过工程措施使得该地沙丘趋于固定,风沙活动减少,风 沙危害减轻。2008-2015年营运期,铁路两侧固定沙地继续增长,半流动沙地显著减少,说明 营运并未破坏风沙输移环境,工程措施持久有效地发挥了固沙效益,减轻了风沙危害。
半固定沙地 3.16 4.57 4.29 6.54 10.20 9.64 14.03 21.78 20.42
半流动沙地 5.20 1.89 0.36 10.06 4.37 1.31 18.3 8.21 2.35
流动沙地 0.14 0.03 0.06 0.25 0.10 0.10 0.75 0.24 0.20
可利用土地面积缩小, 土地产出减少,土地 养育人口能力降低
选修6 环境保护
(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①事故带有突发性,往往使当地居民猝不及防。 ②事故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选修6 环境保护
解题探究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复习课件

(2)自身调节 (3)生态退化: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农业 和森林病虫害剧增,恶性杂草大量繁殖。 物种:生存环境受到威胁,种群数量减少甚至消失。 气候变化: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增加;降水减少;空气湿度降 低等。
受损生态系统的表现系原统有的的结动构态、平功衡能被发打生破障碍 形成波动性破坏或恶性循环
特别提醒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过程
方向 特点
单向
物质循环
循环流动 收支平衡
读“某森林中食物网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如果该森林内的生态系统是平衡的,它具有哪些特征? (2)如果该森林内蛇大量减少,但鹰的数量变化并不大,说明生 态系统具有________作用。 (3)如果该地森林被大量砍伐,可能带来哪些后果? (提示:从生态、物种和气候三个方面归纳)
【答案】AB。
要点二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分布、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我国 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等半湿润、 北方农牧交错区,绿洲边缘区等
分布
湿润地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
形成 原因
自然原因:地形陡峻,土质疏松, 植被稀少,降水集中,多暴雨、风 力等。人为原因:不合理的土地利 用方式,毁林毁草、乱垦选答案: ①保护生物多样性;②土地荒漠化;③水土流失;④受损生 态系统。
第一节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要点一 生态系统的组成 1.几个概念 (1)种群:一个物种可以以个体形式独立存在,同一个物种在一 定空间内集合在一起,形成种群。 (2)生物群落:在一个区域内所有不同的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 构成生物群落。 (3)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人教版版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第一章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优质课件(共58张PPT)

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不相
同,如:①人或人类(中
心事物)——其他生物和
非生命物质(人类生存的
环境)
②生物(中心事物)—— 其他非生命物质(生物界 的环境)
其他生物
其他非生命物质
人
生物
非生命物质 中心事物不同
周围事物不同
环境的范围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 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生 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 养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居住区等。
教学重难点
• 理解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我们周围的环境
------拒绝浪费和污染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8/122021/8/12Thursday, August 12,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8/122021/8/122021/8/128/12/2021 4:03:35 P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8/122021/8/122021/8/12Aug-2112-Aug-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8/122021/8/122021/8/12Thursday, August 12, 2021
请拒绝浪费和污染,从小 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2008 年世 界环 境日 主题
世界环境日将 重点关注如何促 进建立低碳经济 体系和生活方式, 例如提高能源效 率、寻找替代能 源、保护森林以 及生态友好型消 费等。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环境保卫〔选修〕本专题可分为四个局部:第一局部环境与环境咨询题;第二局部是资源利用和生态保卫;第三局部是环境污染与防治;第四局部环境治理与全球行动。
关于第一局部高考将会着重考查当代人类面临的环境咨询题及事实上质;第二局部要紧考查资源与生态咨询题的表现及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卫;第三局部要紧考查工业、农业生产活动中造成的污染类型,并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第四局部要紧考查在环境污染的防治与生态保卫的行动中,国际合作与公众参与的重要意义最后冲刺的针对性:学习本专题,一要注重分析环境咨询题产生的要紧缘故及其对人类的碍事;二要注重人类工农业生产活动中造成的污染类型;三要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具体地分析咨询题。
高考重点:本考点也是高考命题根底知识运用的选考区域,形式要紧是综合题,总分值10分。
命题趋向:〔1〕从内容上,要紧考查了我国的重大环境咨询题,如:大气污染、海洋污染、沙尘暴等。
全球性环境咨询题,如:全球变热及其碍事。
侧重于考查咨询题的成因、危害以及预防治理措施。
〔2〕从形式上,多以统计图表以及文字材料呈现信息,结合咨询题所在区域图,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咨询题。
题型大多以综合题形式出现,新课标区多以选做题出现,难度一般不大,内容、材料比立贴近生活。
〔3〕从能力上,侧重考查学生读图提取有效信息、运用相关根底知识分析、解决咨询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保卫环境的意识,树立人与环境的伙伴关系思想。
可能会接着关注热点、重大环境咨询题,仍以图、文资料形式,考查某区域的环境咨询题的表现、形成缘故、危害和治理措施等。
要多注重我国的突出环境咨询题以及重大工程、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后续碍事。
【回回教材】测试要点一:环境与人类关系的开展1.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依靠自然环境;2.农业社会:利用自然环境,要紧从事种植和养殖活动;3.工业社会:对资源掠夺式开发,排放大量废物,人地对抗强烈;4.当代社会:多种环境咨询题日益突出,谋求人地协调。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复习课件

【解析】 (1)~(3)根据图Ⅰ读出全球风电 装机容量的变化特点,再从矿物能源供需状况、 技术和环境因素分析原因。甲地位于我国的内陆 地区,冬季风力大,夏季风力小,而且远离东部 的消费市场。
【答案】 (1)变化特点:快速增长。主要原因: ①矿物能源逐渐枯竭,能源需求增大;供需矛盾加 剧;②技术进步使发电成本下降;③开发风能资源, 减轻环境污染和破坏。
图1
图2
(1)我国人均耕地最少的区域是
,水资源和耕地匹配最差
的区域是
。
(2)我国南方水资源较北方丰富的自然原因是南方
。
我国各地普遍缺水的人为原因是
。
(3)为了遏制耕地面积急剧下降的趋势,应采取的措施有 。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南方人均耕地最少,北方水土配合 最差。第(2)题,南方降水较多,水资源丰富。我国各地水资源短缺
命题视角2 能源问题及对策 例2 (2009年高考重庆文综卷)读图和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1:为了对侵略战争提供更有效的支援,
日本对华北资源的掠夺更为迫切。煤、铁等资源 是日本掠夺的重点。以原煤为例,1936年,华北 向日本及东北输出原煤为100万吨。 日军占领华 北后,输出量猛增至400万至600万吨。1941年, 日本军方进一步规定华北每年须向日本本土输送 原煤800万吨。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2:20世纪70年代前,中东(主要为西亚 地区)国家的石油资源被西方的垄断公司独占。 1968年初成立的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在维护成 员国个体和整体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到 1980年,该组织成员国石油收入达2090亿美元,比 1970年增加52%。中东石油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为 控制石油产地和保障能源安全,主要发达国家在中 东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因此,这里战争不断, 冲突不断。这就导致中东各国过高的军事支出和财 政状况的恶化。
高中地理选修鲁教版环境保护全册专题复习

高中地理选修鲁教版环境保护全册专题复习专题一环境与环境问题一、知识结构环境概念环境及其分类分类环境与自然资源人类环境环境与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关系环境与生态系统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概念环境问题及其分类按表现形式分类按发生先后顺序及机制环境与环境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发展问题及其实质巨大的人口压力原因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环境问题的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产生原因和实质实质全球性环境问题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二、典型例题1、(05·山西实验中学4月)下表代表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四个省区的危害程度(十号越多代表危害程度越高),回答(1)一(2)题。
(1)甲和丙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①寒潮②酸雨③水土流失④土地荒漠化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2)乙类环境问题在广东省不严重的原因是①森林覆盖率高②地形阻挡③降水充沛④纬度位置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解析:(1)从表中可看出,甲在山西最严重,四川、广东都有,而新疆最轻;丙在新疆最严重.四川、山西较弱;结合这四地存在的环境问题分析,山西属于黄土高原则水土流失最严重,而新疆干旱则荒漠化最严重、水土流失很轻,广东由于经济发达酸雨严重;故甲应是水土流失,丙是土地荒漠化。
(2)乙在山西最严重、新疆次之,而广东、四川很少见,可判断应是寒潮,广东由于纬度偏南,以及南岭的阻挡,寒潮到达时已很弱。
答案:(1)B(2)B2、(2004年河北、山东八省高考试题)下图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
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
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R1和R2两河的主要补给是_________,影响流量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
(2)图示平原地区侵蚀作用的主要外力是______(3)20世纪50年代,在L湖沿岸地区大规模垦荒,这对土地产生哪些影响?(4)在开垦的同时,大量引河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展开全文一、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基本思想:①经济可持续发展;②生态可持续发展;③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污染与防治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
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湖泊沼泽化是一种自然现象,进程缓慢。
人类活动(水体富营养化与围湖造田)加快了这一进程。
海洋石油污染: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污染物。
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
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底栖动物则还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响。
怎样清除石油?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静水环境;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⑥燃烧:油层达2mm,造成大气污染。
水污染的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④制约工业的发展;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⑥造成经济损失水污染的防治措施:①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②加强生活污水的防治和地表水、地下水源的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选修环境保护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一、环境的定义是什么二、环境的分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三、自然资源的定义其包含哪两种属性四、判别是否属于自然资源煤炭、小麦;钢材;雷电。
五、区分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包含与被包含六、分析右图,说明①②③④的含义①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②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③人类作用于环境;如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毁林开荒、过渡放牧等。
④环境反作用于人类;如洪灾第二节一、环境问题的定义二、环境问题的分类按表现形式,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三、按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发生机制,分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五、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六、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什么资源问题、发展问题。
第三节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一、八大全球性环境问题1、环境污染:(1)大气污染:全球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3)土壤污染:(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2、生态破坏: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氯氟烃化合物等。
★温室效应:温室气体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从而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成因:1矿物燃料的燃烧;2植被的破坏。
★危害: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高纬地区——降水增多。
★对策:1.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2.植树造林;3.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率;4.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5.加强国际合作?2臭氧层破坏★臭氧层的分布及作用:主要分布于对流层,能吸收大部分太阳紫外线辐射,从而保护地球上的生命,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
★臭氧空洞的分布:南极、北极、青藏高原地区★成因: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氯氟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危害:引发皮肤癌、白内障和某些传染病;扰乱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导致某些生物灭绝;作物减产等。
★措施:1减少氯氟烃的排放;2发展技术,研制新型制冷剂;3加强国际合作3酸雨:世界三大酸雨区:西欧,北美和我国南方★定义:@★成因:★类型: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我国的酸雨类型主要属于硫酸型酸雨。
这是因为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来源于燃煤。
★危害:1森林受损,草木枯萎;2湖泊酸化;3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4土壤酸化,良田变荒漠;5危害人体健康等。
★措施:1.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 2.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率;3.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4.加强国际合作★我国南方酸雨严重的原因:1和,而北方于此相反;23气体的扩散。
|4★四川盆地酸雨较为严重(石化工业发达,盆地地形酸性气体不易扩散)4.森林锐减★森林的作用:★原因:滥砍乱伐、森林火灾、酸雨污染、重采轻育★危害:调节功能减弱;生态平衡失调;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生物多样性减少。
★措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采育结合、加强立法,提高环保观念等5.水体污染>★污染源:农业废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危害:水质变坏,危害人类健康;水生生物减少等★措施:减少污水排放;净化污水,达标排放;提高节水意识和环保意识;加大执法力度。
★水污染的突出表现:水体富营养化(在江河湖泊中称“水华”,在海中称“赤潮”)、海洋石油污染等。
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形成、表现及危害★举例:赤潮(赤潮是水污染的一种重要现象)①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春夏温暖季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
(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人为原因——人类活动使近海水体中N、P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②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
③易发生赤潮的时间: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④带来危害:a 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b 危害人体健康,c 影响海洋旅游业。
6.土地荒漠化(土地退化)★荒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主要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因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地表植被稀疏,多为沙质沉积物;③冬春季节多大风且风力强劲。
(2.人为因素: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破坏植被活动;②水资源不合理利用★、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如改善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等。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矛盾。
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农则农。
④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以减少植被的破坏。
⑤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7.生物多样性遭破坏<★原因:★危害:许多珍稀的生物种群已经或者濒临灭绝。
8.垃圾污染与危险废物转移垃圾污染:★特点:数量大,增长速度快,范围广。
★危害:危险废物转移:二、当代环境的主要特点:全球性、综合性、累积性、社会性。
三、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第二单元: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第一节:资源问题及其表现|一、矿产资源问题自然资源按性质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大类。
可再生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非可再生资源主要是指矿产资源。
1.矿产资源概念:2.属性:不可再生资源3.矿产资源的问题:(1)面临枯竭:(原因)储量有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2)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4.如何减缓矿产资源的耗竭时间(1)节约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2)加强资源勘探,增加后备储量;(3)发展科技,降低矿产可采品味要求;(4)开采海底矿产资源;(5)积极寻找新的替代品。
.5.读P32四幅图,说明煤炭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二、土地资源危机1.土地资源:`2.属性:3.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土地退化4.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及危机表现:特点:危机表现:耕地减少和退化(原因);荒漠化与水土流失;土地污染、土壤次生盐碱化等。
5.我国土地资源的退化:(现象、原因、分布地区)土地退化的常见现象: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东南丘陵),土地荒漠化(我国西北),土壤次生盐碱化(华北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土壤污染(农药,污水灌溉),土壤板结(大量使用化肥)等。
三、水资源问题】1.水资源的意义:2.属性:3.水资源危机的三个表现:水资源的消费量剧增;水资源的污染严重;水资源的争夺日趋严重。
【合作探究】解决水资源短缺(危机)措施有哪些(讨论并成文)①跨流域调水②修建水库③治理水污染④节约用水,提高水价⑤海水淡化⑥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农业上可以改进灌溉技术(喷灌、滴灌等)4.阅读教材P36,并结合以前学习的水资源知识,思考回答:#(1)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2)(华北)北京缺水的原因:自然原因——储量有限;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少,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水土配合不佳等。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多;污染严重;浪费严重。
第二节:生态问题及其表现一、全球性的生态危机1.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①人类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②某些自然生态系统本身比较脆弱2.生态破坏的类型:①水土流失;②土地荒漠化;③植被破坏;④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次生盐碱化;地面沉降3.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分布:特点:抗外界干扰能力差,自身稳定性差,恢复比较困难。
分布:人口密集区和经济活动频繁的地区。
二、我国的生态危机1.现状:十分严峻|2.原因:①自然原因;②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如过度放牧,过度砍伐,煤炭开采等;③大规模的工程建设等3.举例:长江流域的生态危机:上游:水土流失;原因:植被破坏和陡坡开荒中游:洪涝;原因: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下游:水污染;原因:沿线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城市众多,排放大量的废水和污水。
第三节:资源及生态保护一、自然资源保护1.自然资源系统:内部组成:}外部矛盾:资源问题2.我国不同地区的资源问题:北方:地多水少;南方:地少水多,能源不足;东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主要表现为人地矛盾;西部:干旱缺水,水土资源不匹配;华北:人地矛盾、水土矛盾叠加区,成为人口与资源矛盾的焦点地区。
3.世界的资源问题: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大增;②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③资源因过度开发而导致枯竭。
4.保护措施:(1)不可再生资源:①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②加强资源勘探,增加后备储量;③积极寻找新的替代品。
(2)可再生资源: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利用过程中促使其不断更新。
]二、农村生态建设:1.概念:2.内容:(1)农村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2)农林产业结构合理调整,(3)农业资源多层与高效利用,(4)乡镇企业污染管理,(5)农村肥料.饲料.燃料建设,(6)发展生态型庭院经济,(7)生态农业或可持续农业体制建设,(8)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村建设等。
3.我国不同地区农村生态建设的重点:三.城市生态建设1.城市生态建设:2.城市生态系统:3.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1)生物组成部分是以有思想意识的人为主体;而非生物组成部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如:房屋.道路.生产和生活设施等);(2)对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分解功能不完全,易造成环境污染等严重的环境问题(2)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都较弱。
4.完善城市生态建设的措施:(1)加强城市生态的建设和保护;(2)做好城市生态的立法 .景观布局. 城市绿化 .环境污染防治和城市灾害预警.城市环境卫生和城市资源配置等工作。
第三单元: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环境污染:一、环境污染及其类型:1.环境污染的概念: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从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成因:当进入环境的废弃物浓度或数量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或废弃物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时,就造成了环境污染。
3.类型:(1)按环境要素划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2)按污染物的性质划分:化学污染、物理污染和生物污染。
(3)按污染物的形态划分:废气污染、废液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
(4)按污染物来源划分: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
#(5)按污染物的分布范围大小划分:全球性污染、区域性污染和局部性污染。
【知识窗】: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环境污染物概念:类型:生产性污染物和生活性污染物来源: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生活性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