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献 成 服 礼..

合集下载

魏了翁《周礼折衷》对周代礼制的考释

魏了翁《周礼折衷》对周代礼制的考释

魏了翁《周礼折衷》对周代礼制的考释郭善兵魏了翁(1178—1237),字华⽗,号鹤⼭,邛州蒲江(今四川省邛崃市蒲江县)⼈。

其⽣平事迹具载《宋史》卷437《儒林列传七·魏了翁传》。

他能诗词,善属⽂。

著有《鹤⼭集》《九经要义》《周易集义》《易举隅》《周礼井⽥图说》《古今考》《经史杂抄》《师友雅⾔》等。

魏了翁去世⼗⼆年后,其⼦魏近思、魏克愚裒辑其遗稿,于宋理宗淳祐⼋年(1248)开始刻梓于姑苏,淳祐⼗⼀年刊成。

不久,宋刻⼜有温阳本,盖据姑苏本翻刻。

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于成都开刻,题⽈《重校鹤⼭先⽣⼤全⽂集》,此即宋开庆刻本(民国时,《四部丛刊初编》以下简称“丛刊本”),影印《重校鹤⼭先⽣⼤全⽂集》,即据此本。

另有明代刻本⼆种,即锡⼭安⽒活字排印本(以下简称“安⽒本”)、嘉靖三⼗年(1551)邛州吴凤刊本(以下简称“阁本”),⽂渊阁《四库全书》收录的《重校鹤⼭先⽣⼤全⽂集》,即此本。

清同治⼗三年(1875)吴棠望三益斋刊《鹤⼭⽂钞》三⼗⼆卷,收录《周礼折衷》四卷(以下简称“益斋本”)。

上述诸本收录的《周礼折衷》,是魏了翁撰写的⼀部诠释《周礼》天官系统诸官的著作。

⽬前学界主要注重对魏了翁⽣平事迹、学术思想、⽂集版本流传及魏⽒其他经学诠释著作等问题进⾏研究,⽽对其在《周礼折衷》⼀书中对中国古代(主要为周代)“五礼”中的吉、凶(丧葬)、宾(朝觐)、嘉(称号、巡守、饮⾷、历法)等礼仪制度的考释及其特点、得失等问题,似尚⽆专门研究。

有鉴于此,笔者拟在钩稽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对上述诸问题,略做探讨。

魏了翁像⼀、魏了翁对周代礼制的考释(⼀)魏了翁对周代吉礼的考释祭祀是⼈们通过⼀定的仪式,使⽤牺牲向神灵献祭,以⽰对神灵的敬畏和崇敬。

祈求神灵馨享祭品后,给世⼈以福佑的礼仪⾏为。

祭祀礼仪在古代中国礼仪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礼记·祭统》:“凡治⼈之道,莫急于礼。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夫祭之为物⼤矣,其兴物备矣。

成都客家的传统丧葬礼仪【超详细】

成都客家的传统丧葬礼仪【超详细】

成都客家的传统丧葬礼仪【超详细】成都客家的传统丧葬礼仪比起其它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

客家人对于此,做得十分周到,甚至过于繁文缛节。

葬务从厚,礼务从奢,丰其筵席,醉饱灵侧,鼓乐奠别等等。

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有很小的变化。

一、临终之处理为死者沐浴、容颜、括发(头发梳理后挽成鬓)、更换寿衣,并在尸前陈设祭奠物。

俗称小殓。

1、客家人重伦理,亲人感情甚笃。

有疾,必延医救治。

如已病入膏肓,药石罔效,即随时观察其气色五官,急召子孙亲人,随侍在侧。

若脸色苍白,眼耳鼻舌缩小变形,饮食少进,即移寝于厅堂,放上门板,铺上草席或篾席,让病人卧其上,男左女右,头在里,脚在外。

将原穿衣服剪开脱下,最外一件换上寿衣。

(寿衣,色蓝,六十大寿时,一般由女儿出资购买),过去有“上六下四”之说,即上身穿六重衣服,下身穿四重裤子。

然后挂上帐。

子孙守其旁,以尽最后之孝道。

2、客家风俗重视送终。

出门在外的千方百计赶回家,以求在临终前见最后一面,显得孝顺。

当病人气绝时,点上香烛,在死者脚尾米把远,放上一个大钱炉或一口烂锅,孝子贤孙双脚跪下,烧一定数量的纸钱,称之“烧倒头纸” 或“烧升天钱”,让死者到了阴间不缺钱用。

然后香烛一直要燃到安葬为止。

有“香火不断”之意。

3、烧纸钱时,子孙大哭。

述其死者的苦楚和对子孙的厚爱,以示死者不该离去之意。

4当病人气绝时,以红布或红纸包一块玉或金或银元或硬币,塞于死者口中,称之“含玉”,以示吉祥。

5、当病人气绝时,马上杀一个公鸡,称之“洗脚鸡”。

并煮成八分熟,置于为死者摆放的香桌下用箩筐照好。

并烤七个小麦面饼,用柳条穿上放于死者手上,称之“打狗板”。

6、死者足尾置一盏清油灯,称之“长明灯”,为死者照明,不迷路,顺利到达阴间。

并倒摆一板凳,凳面朝里,触脚。

凳后放一碗饭,上置熟鸭蛋一个,插上筷子,称之“脚尾饭”。

饭后置一香筒,点香拜之,香不可间断,并烧脚尾纸(用银纸)。

另置盏清油灯在死者头侧,不能超过头顶,一天三次即早中晚慢慢向脚下移动,到安葬时移至脚部旁。

三献成服礼

三献成服礼

内外肃静执事者各执其事擂鼓三通鼓严鸣金三阵鸣金 奏大乐大乐止奏小乐小乐止起丝竹之音丝竹之音止擂鼓鸣金焚香炳烛发炮燃灯奏大乐乐止执事者排班净堂听歌裳衣授尸名器陈述东西并列上下攸宜玩好法物灿然具厘煅修攸设布陈多品乃贵笾豆具盈歌毕孝子哭出丧次四叩首下阶更服听歌去尔玄冠授尔齐衰遂制成服恪守丧次歌毕主祭孝子就位跪俯伏三亚初三亚初听歌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所乐思其所嗜爱乎有见忾乎有闻洋洋如在陟降其灵歌毕四叩首兴平祭孝子诣东堂浣洗所着水浸巾听歌以浣以濯用涤其尘明洁其体内肃厥心歌毕执事者引主祭孝子诣香案前就位跪三上香上香 进香俯伏听歌黄云如盖青烟如丝芬芬郁郁神其鉴兹歌毕倚仗立下阶复执事者排班迎神听歌游神为变精气为神既求诸阳求复诸阴恍兮惚兮陟降其庭三亚初三亚初神之吊矣来格来歆歌毕四叩首兴平身执事者引主祭孝子诣酒樽所执事者举杯着酒授酒听歌瑟瑟玉瓒黄流在中求神于阴对越雍雍歌毕捧酒绕堂听歌溯丧礼之攸隆每灌地而降神未脂膏而求阳先沥酒以求阴通明烟而一滴祈灵爽之式凭思昊天之枉极俨陟降以来临绍庭酌酒而再三 哀思耿耿而沸腾歌毕诣降神位释仗跪启帏三沥 沥酒沥酒盖帏俯听歌巨福郁郁而青青 旨酒必必而芬芳钦此醇醪而有恪 灵其旨吐以来临歌毕倚仗立奏大小乐下阶复位跪释仗 二叩首兴平身 乐止三亚初行三献礼主祭孝子诣大人灵柩位前跪初献帛听歌既作既组玉帛光扬匪物则盛恭敬昱将歌毕初进帛 初献爵伏俯听读祝文清酒既载我将我享酌言尝之神保是享歌毕初进爵 初献听歌嘉肴脾居炮之 之是用初献 孔惠孔时歌毕初进扶仗立下阶倚仗二期颡 扶仗执事者引主祭孝子升堂亚献仪物释仗跪亚献帛俯听歌币帛盈吕式礼再陈以孝以亨 来止薰薰歌毕亚进帛亚献爵俯伏听歌华酌既陈 室人入又乐具入奏以妥以郁歌毕亚进爵亚献肝俯伏听歌有必其香有椒其馨以蒸以享祀事孔明歌毕亚进肝倚仗立下阶复位二期颡倚仗执事者引主祭孝子升堂终献仪物就位跪俯听歌厥匪玄薰用献至三神保之格 无有后艰歌毕终进帛终献爵俯伏听歌洗爵奠假饮酒之玉不醉无归式燕且喜歌毕终进爵终献鱼俯伏听歌其肴淮河举网得鱼熟而蔫之勿荐勿餐终进鱼倚仗平下阶复位二期颡倚仗立侑食礼主祭孝子升堂奠侑食就位跪执事才以题箸授以羹饭授架题箸听歌餐餐人子可以乐饥佐以刑羹式餐庶几歌毕进羹进饭倚仗立下阶复位二期桑倚仗立孝子退位西阶孝妇升堂奠茶俯伏听歌维山有茗 其叶青青于以奠之既青且芬歌毕四期颡哭归丧次引主祭孝子升执事者排班送神起丝竹之音听歌瞻之洋洋人兮若有酌彼金既醉以酒神其去矣矧敢多又白央央适彼乐土歌毕歌肴核维旅既又享之笾豆有楚我其收之钟鼓送尸神保聿归既齐既稷废撤不迟歌毕化钱化帛四期颡倚仗立孝子哭归丧次奏大乐循彼南陔言采其阑 眷恋庭帏心不惶安彼居之子罔或游盘馨尔夕膳洁尔晨餐循彼南陔厥草油油 彼居之子色思其柔眷恋庭帏心不惶留馨尔夕膳洁尔晨羞有獭有獭在河之洲 凌凌赴汨噬鲂捕鲤嗷嗷林鸟受哺于子 养隆敬薄惟禽之似最增尔虔以介丕祉茶是君山茶水是井中水亡人来漱口欲饮甚堪夸一杯茶奠一声哀 痛哭堂前口莫开今晚不知风雨夕 何日魂梦又归来二杯茶奠二声哀 手捧椒花献灵台千呼万请不应要的相见梦中来三杯茶奠三声哀一别幽冥再见难今日灵前空奠泪明日山头土一堆一杯酒酒味香叹人生草上霜日月如梭过光阴似箭忙且看人老如花谢惟有西风吊夕阳二杯酒酒味甜叹人生弓上弦日月壶中转乾坤洞里仙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三杯酒酒味佳叹人生 水上花白发风前烛红颜浪里沙从此敬荐音容远西望长安不见家孝眷迎宾歌挽章 无歌空断九回肠请歌春夏秋冬景 荐送亡人裕后昌春色到人家 满地莺花 马蹄芳草夕阳斜 杜字一声春去了减却芳华叹人生少年春色老来赊长夏火光红 绿树阴浓 密罗江上鼓冬冬 招魂屈子归来未剩有骚风叹人生 莫辞长夏醉何筒秋月不寻常 桂子飘香 天风吹下舞芬芳 想见广寒仙子咏舞罢霓裳叹人生 团圆秋月晦无光娘爹残冬冻不开 一段香来暮年光景瘦如梅 头上戴霜霜戴雪白发皑皑叹人生断送残冬酒几杯春日气氤氲 柳嫩花新锦城丝管日纷纷 眼看春色如流水昼夜无停叹人生 一年又过一年春夏日永如年 绿橘红莲点溪荷叶叠青钱 水晶帘动微风起枕簟安然叹人生 何须苦苦受熬煎秋月挂银河 山瘦云罗枫岸纷纷落叶多 独怜一雁飞南浃受尽奔波叹人生 得蹉跎处且蹉跎冬日物凋零 柏翠松青北风吹雁叶纷纷 试问相思似春色今日何存叹人生 遮盖英雄一古坟春日晓光融 万紫千红少年景象宛相同 莫谓青春长不老瞬夕成翁叹人生 伊谁常是耍孩童夏日似年长 暑热非常松阴竹下送清凉 为与同心频一醉无事恕伤叹人生 休牵利锁与名缰秋日雁横头 木落空山今时不比旧时颜 遥忆千秋停止客仙境幽闲叹人生 几人去后几人还冬日雪霜天 一岁周全功成身退感时迁 纵到荣华无敌处也是徒然叹人生 只有芳名万古传拐李先生道法高钟离老子把扇摇洞宾背剑青风起湘子神仙奏玉箫国舅手执云游板采和童子献蟠桃仙姑果老正月旦 是新春春宵一刻值千金 且看欲尽经眼 莫厌伤多酒入唇伤心处 何人不起故园情二月至 春社还 呢喃燕子绕梁间 去日渐多来日少 别时容易见时难伤心处 更无人去倚阑杆三月三 上巳辰 清明时节雨纷纷 蝴蝶梦中家万里 杜鹃枝上月三更伤心处 不知何日吊湘君四月至 麦秋期 不知春去几多时 莫辞盏酒十分醉 只恐风花一片飞伤心处 青山一路鸟归辞五月五 属端阳 凭阑十里支荷香 弓梦还香归故里 何人冷客吊潇湘伤心处 天涯一望断人肠六月六 小暑天 点溪荷叶叠青钱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好无限月常圆伤心处 一滴何曾到九泉七月七巧辰 卧看牵牛织女星 去日儿童皆长大 昔年亲友丰凋零伤心处 愁见河桥酒慢清八月半 月光华 冷露无风湿桂花 同来玩月人何处 北斗阑杆南斗斜伤心处中庭坐白树凄鸦九月九又重阳漾漾白露结为霜风吹满地无人扫 三湘楚泽泪沾裳伤心处死后犹留枯骨香十月到小阳春百岁曾无百岁人冬景苍苍多少影 阴风切切尽悲声伤心处胡卢河上泪沾巾葭月到雪漫天朔风吹絮泪潺然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阑关马不前伤心处满眼蓬蒿共一尖腊月满一年周人自伤心水自流有钱浪子皆空手 没齿儿童尽白头潇湘夜雨最凄清听罢潇湘百感生 已是恼人眠不觉 况添尘世别离情叹人生谁长风雨听鸡鸣山市晴岚若画屏日中买卖不留停 朝开暮罢人归去 惟剩风峦几点青叹人生往来聚散若浮萍远浦归帆趁落晖钓舟也解泊鱼矶 为何一棹瀛洲客 望断天涯竟不归叹人生脱却红尘去似飞烟似晚钟云树边钟声嘹亮出深烟 敲门试问禅和子 佛日为何不久延叹人生自古从无不夜天渔村夕照射蓬门洒网烹鱼酒一樽 共道夕阳无限好 匆匆只是近黄昏叹人生谁能在世并乾坤平沙落雁水云湄饮啄飞鸣各适时 君有人兮惊又起 浮生聚散一犹之叹人生 谁能长聚不分离洞庭秋月照波心 荡漾明珠落水深 月正光华人忽掩 少年不觉二毛侵伤心处今日花开又一叹人生长生可买岂无金江天暮雪玉成堆野外梅花对雪开何不跨驴偏跨鹤几时踏雪再寻梅叹人生风光留待后人来秀野春光景色新踏青斗草乐芳辰今春已去来春又未必年年趁好春叹淑媛一辈新人换旧人碧潭秋月映清华水月交辉夜色赊木道素娥霜怨苦故招仙侣宴流霞叹淑媛冰轮白满又西斜桃洞朝霞日正迟晓妆楼上望迷离狂风落尽深红色柳叶成荫子满枝叹淑媛红颜虽好几何时梧桐暮雨暗纷纷似雾如烟掩落熏细点几催萱草萎恨声还杂挽歌闻叹淑媛春荣秋悴死生分九曲清流弯复弯滔滔西去接螺寰芳坟已逐烟波远知入瑶池第几班叹淑媛水不回头人不还三峰叠嶂势参天搔首天关可问仙瑶姬真固有后人岂尽不心虔叹淑媛白日飞升恐未然腾去翠碧暮而朝入世峨嵋翠易消若与青山长不老 玉颜何至暗中凋叹淑媛无常一到孰能逃幕阜丹崖欲上难徒闻仙子炼金丹欧桃柳母名钟鼓 未食长生药一丸叹淑媛有好名山仙一般亡人一去不复还魂升魄降天地间 绕柩挽章歌几遍 归山好 好归山归山好 归山好世事将来一笔扫红尘傀儡线提牵线断之时身跌倒无贵贱 没老少年年岁岁埋芳草 归山好归山好急急回头莫说早光阴似箭日如梭没齿孩童形又稿 休忧虑免烦恼 前程到底难分晓归山好归山好休道儿孙果是宝高曾祖考妣生前喜得儿孙个个好柩在堂前家里绕只怕在生不得了 归山好归山好 神仙做得也心燥服气炼形历几秋难逃霹雳一声讨 吕纯阳张果老 至今未见游街道高山本是千年屋大厦如同借住般 盖棺定长夜间 江流不断水潺潺好归山好归山看破丛来生死关那分富贵与贫贱 不论痴呆与奸巧月既望形又弯盈灵消长总循环 好归山好归山 清明祭扫各班班陈肴布奠哭声失焚钱化帛泪潺潺即诰赠宠锡颁焚 黄墓道 不心关好归山好归山报晓金鸡闹市寰 黎明发引轩车驾 绕柩家人泣泪潺亲友送路际扳 亡人就道笑开颜 送归山送归山 悼恸亡人去不还车声已驾别人寰明朝路上迢迢往 风飘飘雨凄凄 亡人别了几时归送归山送归山 送到南天白石关白石关头多景象 亡人收拾出尘凡金鸡叫天将明 孝子堂前恸哀情 送归山送归山 却笑华胥是梦间无情路鬼门关 别是容易见时难 鸡既明天又光 孝子扶柩泪汪汪归山好归山好 归到山头起华表 青龙白虎绕灵堂 子子孙孙荣耀耀着紫袍 授官诰 千秋万载回光照 子孙罗拜柩之前 恍惚神灵在几筵时物敬重无别祝 愿灵垂荫万千年。

(祠堂落成)祭典(三献礼)仪式

(祠堂落成)祭典(三献礼)仪式

(祠堂落成)祭典(三献礼)仪式(祠堂落成)祭祖(三献礼)仪式(此仪式仅供参考,不是千篇一律,选用者可以根据当地的乡俗习惯及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一、振词主持(司仪者):(唱念如下程序)(1)祠堂肃静。

(2)鸣炮三声(3)司鼓三通(4)鸣金十二(鸣锣:指定人员负责)(5)奏乐三章(三次,放三次鞭炮,指定人员负责)(6)锣鼓齐鸣(7)止乐二、猪羊祭祖1、点烛上香(四世同堂者负责)。

(定好祖人员)2、锣鼓齐鸣3、止乐4、奏大乐5、止乐6、杀猪羊(指定屠夫负责、祠堂理事总理发利氏)7、礼花礼炮齐放。

三、拜祖1、鸣炮三声2、司鼓三通3、鸣金十二4、奏乐三章。

(先大乐三次每次的间歇时鸣炮共三次。

接着清乐三次每次间歇时鸣炮共三次。

)四、行三献礼(一)、就位、开赞:1、各就各位:(所涉人员入场,理事总理检查入场人员)第一排:四世同堂者。

第二排:理事会常务理事人员。

第三排:自左往右以字辈为序。

(以本姓氏的字辈为序站立到神桌前)2、开赞:主赞,面对祠堂立在第三排字辈最长的这边侧(手举雄鸡唱颂赞语,)(内容略)3、鸣炮副赞:(面对祠堂立在字辈最小的这边侧,接着主赞赞完后开赞。

)伏以:日吉时良大吉昌,后辈祭祖正相当;祖德垂范流传远,祖宗德泽润八方。

孝祖风范自远扬,合族和睦人财旺;顶天立地个个好,房房兴盛代代昌。

天神速速回天堂,地煞快快地府藏;若有汹神并恶煞,全在雄鸡头抵挡。

曾经听我祝赞后,族基稳固瑞呈祥;房房派系皆大好,贤人达士远流长。

(赞完后,主赞杀手中雄鸡。

)4、鸣炮、奏大乐(唢呐)。

5、止乐6、奏清乐(笛子)。

7、止乐(二)、拜祖:(由主赞与副赞负责以下祭拜活动,主赞听到主持人唱念到那个事项时,把具体的实物送至祭拜者手上。

便于祭拜者的活动能与主持者的唱念吻合。

副赞,负责把祭拜者手中已祭拜过的实物接入后放至神桌上。

)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

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

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

大祭三献

大祭三献

大祭三献礼执事者各执其事,执事者起廉,主祭者出户,陪祭者皆出户,主祭者就位,陪祭者皆就位,站曰:灌洗。

引曰:移贯洗所,濯水洗巾,复位,站曰:行成服礼,引曰:移成服所,穿麻衣、戴床冠,荣麻带,服成复位,站曰,出魂魄,引曰:移灵位前,出塊魄于灵座,复位,站曰:鞠躬,四伏行、行上香礼,引曰:移香案前、鞠躬、跪、上香、再上香、三上香、典爵再爵、三典爵、伏、站曰:皆伏,引曰:行,平身复位、站曰、四伏、行、净机献箸,引曰:持巾者捧巾,持箸者棒箸,移灵位前,净几献箸,复位,站曰:鞠躬、献盐醯,引曰:持盐醯者捧盐醯,移灵位前、鞠躬献盐醯,复位、站曰:鞠躬献心肝,引曰:持心干者捧心肝移灵位前,鞠躬献心肝、复位,站曰:鞠躬、献毛血,引曰:移毛血所,持毛血者捧毛血移灵位前,鞠躬血毛血,复位,站曰:鞠躬献帛爵行初献礼,引曰:移帛爵所,持帛爵者棒帛,持爵者棒爵,各移灵位前,鞠躬跪献帛爵,伏、站曰皆伏、引曰:行,平身复位,站曰:鞠躬,四伏,行,献帛爵行亚献礼,引曰:移帛爵所,持帛者棒帛持爵者捧爵,各移灵位前,鞠躬,跪献帛爵,伏,站曰皆伏,引曰:行,复位,站曰:献帛爵行终献礼引曰:移帛爵所,持帛者捧帛,持爵者捧爵各移灵位前,鞠躬,跪读祝文,伏,行平身复位,站曰:鞠躬下接四伏,行,献家饌,引曰:移家饌所,持家饌者捧家饌移灵位前,鞠躬,跪,献家饌,伏,站曰:皆伏,引曰:行,平身复位,站曰:鞠躬,四伏,行,尊所,持茶者捧茶移灵位前鞠躬,献茶,复位,站曰,侑食,引曰,移灵案前,落杖,用毛利侑食,执杖,复位,站曰,合户祝噫欣,引曰:移祝噫欣,三噫欣后复位,孝子以下分位两階,以采几侑食,乐止,复位,站曰:啟门视饍,引曰,移灵位前,视饐复位,站曰:孝子入棚举衷,衷止复位,鞠躬,四伏行,撒饐,引曰移,撒饐复位,站曰:四伏,行,焚纸焚祝文,鞠躬返魂魄,引曰移灵位前返魂魄於灵幽复位,礼成,再损孝子退步入室举袁。

迁枢朝祖文站曰:行迁柩朝祖礼,主祭者出户,陪祭者皆出户,主祭者陪祭者皆就位,鞠躬,出魂魄,引曰:移灵位前,鞠躬出魂魄於灵座,复位,站曰:鞠躬,四伏,行,行上香礼,引曰:移香案前,鞠躬跪,上香上香三上香,奠爵奠爵三点爵持杖,伏,行,平身复位,迁柩朝祖请塊魄复位,站曰:行朝祖礼,引曰移朝祖所,站曰:就位,代父朝祖鞠躬四伏,行上行上香礼,引曰:移香案前鞠躬跪,落杖,三上得三尊爵,读祝文,伏,行上平身复位,站曰:鞠躬四伏礼成焚纸可想而知文,行,鞠躬四伏礼成焚纸焚文,行,鞠躬,魂魄,引曰移灵位前,巡魂魄於矣座,鞠躬复位,站曰:鞠躬,四伏,礼成焚纸,行,鞠躬返魂魄,引曰:移灵位瓣,鞠躬返魂魄於灵幽,复位,老子退步入,室举衷。

祭 孔 乐 舞

祭  孔  乐  舞

祭孔乐舞祭孔乐舞是孔庙祭祀大典的专用乐舞,以乐、歌、舞配合于礼,是孔庙释奠礼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乐舞仅限于如“国祭”、“丁祭”(春夏秋冬四季仲月即农历二、五、八、十一月的上丁日)等重大祭孔大典时使用。

古代祭孔乐舞所用音乐的曲谱、宫调和舞蹈的舞谱图示均有皇帝审定钦颁,其他任何人不得擅自更改。

然而,自古礼不相沿、乐不相袭,大凡改朝换代,必有制礼作乐。

因此,历代制定的祭孔乐舞均有所不同。

自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皇太子释奠孔子用乐奏登歌为释奠用乐之始,隋文帝仁寿元年起,祭孔乐舞规定为孔子释奠专用。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皇帝命太常寺祖孝孙、协律郎窦琎等人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意制作“大唐雅乐”十二章,又称“十二和”。

包括了全部御用乐舞,祭孔乐舞属于十二和的组成部分。

贞观年间,协律郎张文收奉诏与起居郎吕才再行考证律吕,规定祭孔释奠用“登歌”、奠币乐奏《肃和》、入豆和彻豆(豆是古代的祭祀礼器)乐奏《雍和》,舞蹈则有文舞和武舞。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增“十二和”为“十五和”。

见于《全唐诗》中释奠文宣王乐章有七章,分别是《诚和》、《承和》、《肃和》、《雍和》、《舒和》、《迎神》、《送神》。

五代后汉时,废除唐开元年间新增的三章,改“十二和”为“十二成”,释奠时改《宣和》为《师雅》。

后周时改“十二成”为“十二顺”,释奠时去《师雅》而乐奏《礼顺》。

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命太常寺、翰林院学士窦俨等人制作祭祀乐舞,改“十二顺”为“十二安”。

祭祀文宣王用《永安》之乐。

皇帝亲祀时,乐用“宫悬”(乐置四面,中间设舞为“宫悬”—编者注)。

宋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皇帝诏宰臣吕夷简等人修订祭孔乐舞,以《凝安》取代《永安》。

祭孔时,升殿与降阶乐奏《同安》;奠币乐奏《明安》;酌献乐奏《成安》;饮福乐奏《馁安》;送神乐奏《凝安》。

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专门设置了“大成乐府”,主持制定祭孔乐舞。

思伯庙三献礼祭祖仪式

思伯庙三献礼祭祖仪式

林春、胡鸿保: 武陵地区的堂祭三献 , 载 民间文化论坛 2 00 5 年第 3 期。 ! 长沙水矶口杨氏西河头房八修理事会: 湖南长沙水矶口杨氏八修房谱 , 卷首。
34
民族民间音乐研究
伯思庙, 原称杨氏家庙, 俗称 杨家祠 堂, 始 建于 明代, 毁 于兵 灾。 清康 熙 年 间 重修。 经 过数 代 修 缮, 逐渐完 备。文革 后遭 毁弃, 仅 留 下宝 鼎、香 炉、 灵千等少数陈迹。
据族谱所载 原图, 正 门挂%杨氏 家庙&匾 , 左 小 门%凤飞&匾、右小门 挂%鳣 集&匾。 此典 故出 后汉 书 杨震传 :
# # 震少好 学, 受欧 阳尚 书于 太常 桓郁, 明 经 博览, 无不穷究。诸儒为 之语曰: %关西孔 子杨 伯起。&常客居于 湖, 不 答州 郡礼 命 数十 年, 冠 雀衔三鳣鱼, 飞 集讲 堂前, 都 讲取 鱼进 曰: %蛇 鳣者, 卿 大 夫服 之 象 也。数 三 者, 法 三 台 也。 先生自此升矣。&年五十, 乃始仕州郡。 注曰, 鳣, 卿大夫之服象也。蛇鳣 是士大 夫的象 征, 古代士大夫家 用的 青铜 鼎都 有蛇 鳣纹。 思伯 庙正 堂挂有%清 白 遗 风&匾, 家 谱称 其 为%四 知 堂 主&。 后汉书 杨震传 记载: # # ( 杨震) 道经昌邑, 故 所举荆 州茂才王 密为 昌邑 令, 谒 见, 至 夜 怀金 十 斤 以 遗震。 震 曰: %故人知君, 君不知故人, 何也?&密曰: %暮 夜无 知者。&震曰:%天知, 神知, 我知, 子知。何 谓无 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 太守。性 公廉, 不受 私谒。子孙常蔬 食, 步 行, 故旧 长 者或 欲令 为 开产业, 震不肯, 曰:%使后世 称为清 白吏子 孙, 以此遗之, 不亦厚乎! &! 原祠堂在二进与四进之间设有 歌楼和月 台, 一 年举 行四次祭祀礼。春祭曰礿, 夏祭曰 禘, 秋 祭曰尝, 冬 祭曰蒸。此外, 农历 八月 十五 日为 杨思 伯生 日, 杨 族八大房子孙都要轮流主持寿典。 1990 年, 长沙、湘 阴( 岳阳) 和 益阳三 个地 区的 族人开始捐资复建 杨氏家 庙, 1993 年 基本 完工, 总 共投资约 48 万元, 经 望城 县 宗 教 局批 准, 定 名 为 %思伯庙&。思伯庙占地约 4 万 平方米, 由 3 进 单层 房子组成一个院落。第一进为门 厅, 第二进为 展示 厅, 第三进为供奉厅, 中间供杨思 伯祖像, 左侧 供杨 思伯之父杨蔺通 像, 右侧 供杨 思伯 之子 杨世 荣、杨 世华像。 二、仪式场域 本次仪式正逢杨氏八修族谱 完成, 因此又 叫庆 谱典礼, 由 益阳 地区 同族 主持。古 代郊 祭时 , 陈 列

三礼名物通释

三礼名物通释

《三礼名物通释》[近代•钱玄] 《三礼名物通释》[近代•钱玄] 钱玄(1910-1999)字小云,江苏吴江同里人。

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中文系,毕生从事古汉语教学与古文献研究,是我国著名的礼学暨语言学家。

曾执教于南京师范大学,兼任《汉语大词典》顾问、中国语言学会理事。

曾出版《三礼通论》、《三礼名物通释》、《三礼辞典》、《校勘学》等论著及领衔注译之《周礼》、《礼记》等。

第一衣服篇 一布帛。

麻织之总名曰布,丝织之总名曰帛。

计布帛之数,凡二丈为一端;两端谓之两,两亦谓之匹;十端为束。

布帛广谓之幅,幅二尺二寸。

布帛之精粗,以緵数计之,古书常作升。

升,八十缕。

布之最粗者为三升,最细者为三十升。

帛之精粗,可以紽、緎、總计之。

(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五:五丝为紽,四紽为緎,四緎为總。

五紽二十五丝,五緎一百丝,五總四百丝。

) 麻织之细者,有紵、絟、緆、繐等名。

以葛为之者,细者曰絺,粗者曰綌。

均为夏日之服。

服絺綌者,须加上衣乃得出门。

帛亦谓之缯。

帛之未经染练者曰缟,曰素。

缯之细者称缟,亦称纤、阿。

亦称榖、沙;亦称素沙。

缯之厚者曰大帛,亦称紬,称綈。

染丝而织者谓之织,此帛之贵者,其常则为染缯。

缯之有文者亦曰织、曰锦、曰绮。

二色彩 梁色及画缋之事,详《考工记》之《钟氏》、《画缋》及《尔雅·释器》等。

色与采分述如下。

赤色一类,依其深浅之次,则最深者曰朱,绛。

其次曰赤、纁,彤。

又次曰[赤坙],縓,红。

此皆以矿染者。

(《尔雅·释器》:一染谓之縓,再染谓之竀,三染谓之纁。

竀,亦作[赤坙],作赬。

(赤与纁为一级,色较浅而不纯,赤色为朱而兼黄,均为三染。

) 以草染者,则有韎、綪等。

(韎为草染赤色之最浅者。

……綪同蒨,云大赤,则綪为草染赤色之最深者。

) 黑色,其最深者曰缁,其次曰玄,又其次曰緅、曰绀。

緅亦谓之爵。

古之旌旗衣服有画有绣。

有五色、六采、九章等名称。

凡画缋,先布采色,后布白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外肃静执事者各执其事擂鼓三通鼓严鸣金三阵鸣金 奏大乐大乐止奏小乐小乐止起丝竹之音丝竹之音止擂鼓鸣金焚香炳烛发炮燃灯奏大乐乐止执事者排班净堂听歌裳衣授尸名器陈述东西并列上下攸宜玩好法物灿然具厘煅修攸设布陈多品乃贵笾豆具盈歌毕孝子哭出丧次四叩首下階更服听歌去尔玄冠授尔齐衰遂制成服恪守丧次歌毕主祭孝子就位跪俯伏三亚初三亚初听歌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所乐思其所嗜爱乎有见忾乎有闻洋洋如在陟降其灵歌毕四叩首兴平祭孝子诣东堂浣洗所着水浸巾听歌以浣以濯用涤其尘明洁其体内肃厥心歌毕执事者引主祭孝子诣香案前就位跪三上香上香 进香俯伏听歌黄云如盖青烟如丝芬芬郁郁神其鉴兹歌毕倚仗立下階复执事者排班迎神听歌游神为变精气为神既求诸阳求复诸阴恍兮惚兮陟降其庭三亚初三亚初神之吊矣来格来歆歌毕四叩首兴平身执事者引主祭孝子诣酒樽所执事者举杯着酒授酒听歌瑟瑟玉瓒黄流在中求神于阴对越雍雍歌毕捧酒绕堂听歌溯丧礼之攸隆每灌地而降神未脂膏而求阳先沥酒以求阴通明烟而一滴祈灵爽之式凭思昊天之枉极俨陟降以来临绍庭酌酒而再三 哀思耿耿而沸腾歌毕诣降神位释仗跪启帏三沥 沥酒沥酒盖帏俯听歌巨福郁郁而青青 旨酒必必而芬芳钦此醇醪而有恪 灵其旨吐以来临歌毕倚仗立奏大小乐下階复位跪释仗 二叩首兴平身 乐止三亚初行三献礼主祭孝子诣大人灵柩位前跪初献帛听歌既作既组玉帛光扬匪物则盛恭敬昱将歌毕初进帛 初献爵伏俯听读祝文清酒既载我将我享酌言尝之神保是享歌毕初进爵 初献听歌嘉肴脾居炮之 之是用初献 孔惠孔时歌毕初进扶仗立下階倚仗二期颡 扶仗执事者引主祭孝子升堂亚献仪物释仗跪亚献帛俯听歌币帛盈吕式礼再陈以孝以亨 来止薰薰歌毕亚进帛亚献爵俯伏听歌华酌既陈 室人入又乐具入奏以妥以郁歌毕亚进爵亚献肝俯伏听歌有必其香有椒其馨以蒸以享祀事孔明歌毕亚进肝倚仗立下階复位二期颡倚仗执事者引主祭孝子升堂终献仪物就位跪俯听歌厥匪玄薰用献至三神保之格 无有后艰歌毕终进帛终献爵俯伏听歌洗爵奠假饮酒之玉不醉无归式燕且喜歌毕终进爵终献鱼俯伏听歌其肴淮河举网得鱼熟而蔫之勿荐勿餐终进鱼倚仗平下階复位二期颡倚仗立侑食礼主祭孝子升堂奠侑食就位跪执事才以题箸授以羹饭授架题箸听歌餐餐人子可以乐饥佐以刑羹式餐庶几歌毕进羹进饭倚仗立下階复位二期桑倚仗立孝子退位西階孝妇升堂奠茶俯伏听歌维山有茗 其叶青青于以奠之既青且芬歌毕四期颡哭归丧次引主祭孝子升执事者排班送神起丝竹之音听歌瞻之洋洋人兮若有酌彼金既醉以酒神其去矣矧敢多又白央央适彼乐土歌毕歌肴核维旅既又享之笾豆有楚我其收之钟鼓送尸神保聿归既齐既稷废撤不迟歌毕化钱化帛四期颡倚仗立孝子哭归丧次奏大乐循彼南陔言采其阑 眷恋庭帏 心不惶安彼居之子 罔或游盘馨尔夕膳 洁尔晨餐循彼南陔 厥草油油 彼居之子 色思其柔眷恋庭帏 心不惶留馨尔夕膳 洁尔晨羞有獭有獭 在河之洲 凌凌赴汨 噬鲂捕鲤嗷嗷林鸟 受哺于子 养隆敬薄 惟禽之似最增尔虔 以介丕祉茶是君山茶水是井中水亡人来漱口欲饮甚堪夸一杯茶奠一声哀痛哭堂前口莫开今晚不知风雨夕何日魂梦又归来二杯茶奠二声哀手捧椒花献灵台千呼万请不应要的相见梦中来三杯茶奠三声哀一别幽冥再见难今日灵前空奠泪明日山头土一堆一杯酒酒味香叹人生 草上霜日月如梭过光阴似箭忙且看人老如花谢惟有西风吊夕阳娘爹二杯酒酒味甜叹人生弓上弦日月壶中转乾坤洞里仙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三杯酒酒味佳叹人生 水上花白发风前烛红颜浪里沙从此敬荐音容远西望长安不见家孝眷迎宾歌挽章 无歌空断九回肠请歌春夏秋冬景 荐送亡人裕后昌春色到人家 满地莺花 马蹄芳草夕阳斜 杜字一声春去了减却芳华叹人生少年春色老来赊长夏火光红 绿树阴浓 密罗江上鼓冬冬 招魂屈子归来未剩有骚风叹人生 莫辞长夏醉何筒秋月不寻常 桂子飘香 天风吹下舞芬芳 想见广寒仙子咏舞罢霓裳叹人生 团圆秋月晦无光残冬冻不开 一段香来 暮年光景瘦如梅 头上戴霜霜戴雪白发皑皑 叹人生 断送残冬酒几杯春日气氤氲柳嫩花新锦城丝管日纷纷 眼看春色如流水昼夜无停叹人生 一年又过一年春夏日永如年绿橘红莲点溪荷叶叠青钱 水晶帘动微风起枕簟安然叹人生 何须苦苦受熬煎秋月挂银河山瘦云罗枫岸纷纷落叶多 独怜一雁飞南浃受尽奔波叹人生 得蹉跎处且蹉跎冬日物凋零柏翠松青北风吹雁叶纷纷 试问相思似春色今日何存叹人生 遮盖英雄一古坟春日晓光融 万紫千红少年景象宛相同 莫谓青春长不老瞬夕成翁叹人生 伊谁常是耍孩童夏日似年长 暑热非常 松阴竹下送清凉 为与同心频一醉无事恕伤叹人生 休牵利锁与名韁秋日雁横头 木落空山 今时不比旧时颜 遥忆千秋停止客仙境幽闲叹人生 几人去后几人还冬日雪霜天 一岁周全 功成身退感时迁 纵到荣华无敌处也是徒然 叹人生 只有芳名万古传拐李先生道法高钟离老子把扇摇洞宾背剑青风起湘子神仙奏玉箫国舅手执云游板采和童子献蟠桃仙姑来进长生酒果老骑驴献红袍正月旦 是新春春宵一刻值千金 且看欲尽经眼 莫厌伤多酒入唇伤心处 何人不起故园情二月至 春社还 呢喃燕子绕梁间 去日渐多来日少 别时容易见时难伤心处 更无人去倚阑杆三月三 上巳辰 清明时节雨纷纷 蝴蝶梦中家万里 杜鹃枝上月三更伤心处 不知何日吊湘君四月至 麦秋期 不知春去几多时 莫辞盏酒十分醉 只恐风花一片飞伤心处 青山一路鸟归辞五月五 属端阳 凭阑十里支荷香 弓梦还香归故里 何人冷客吊潇湘伤心处天涯一望断人肠六月六小暑天点溪荷叶叠青钱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好无限月常圆伤心处一滴何曾到九泉七月七巧辰卧看牵牛织女星去日儿童皆长大 昔年亲友丰凋零伤心处愁见河桥酒慢清八月半月光华冷露无风湿桂花同来玩月人何处 北斗阑杆南斗斜伤心处中庭坐白树凄鸦九月九又重阳漾漾白露结为霜风吹满地无人扫 三湘楚泽泪沾裳伤心处死后犹留枯骨香十月到小阳春百岁曾无百岁人冬景苍苍多少影 阴风切切尽悲声伤心处胡卢河上泪沾巾葭月到雪漫天朔风吹絮泪潺然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阑关马不前伤心处满眼蓬蒿共一尖腊月满一年周人自伤心水自流有钱浪子皆空手 没齿儿童尽白头潇湘夜雨最凄清 听罢潇湘百感生 已是恼人眠不觉 况添尘世别离情叹人生谁长风雨听鸡鸣山市晴岚若画屏日中买卖不留停 朝开暮罢人归去 惟剩风峦几点青叹人生往来聚散若浮萍远浦归帆趁落晖 钓舟也解泊鱼矶 为何一棹瀛洲客 望断天涯竟不归伤心处今日花开又一年叹人生脱却红尘去似飞烟似晚钟云树边钟声嘹亮出深烟敲门试问禅和子佛日为何不久延叹人生自古从无不夜天渔村夕照射蓬门洒网烹鱼酒一樽共道夕阳无限好匆匆只是近黄昏叹人生谁能在世并乾坤平沙落雁水云湄饮啄飞鸣各适时君有人兮惊又起浮生聚散一犹之叹人生谁能长聚不分离洞庭秋月照波心荡漾明珠落水深月正光华人忽掩 少年不觉二毛侵叹人生长生可买岂无金江天暮雪玉成堆野外梅花对雪开何不跨驴偏跨鹤 几时踏雪再寻梅叹人生风光留待后人来秀野春光景色新踏青斗草乐芳辰 今春已去来春又 未必年年趁好春叹淑媛一辈新人换旧人碧潭秋月映清华 水月交辉夜色赊 木道素娥霜怨苦 故招仙侣宴流霞叹淑媛冰轮白满又西斜桃洞朝霞日正迟晓妆楼上望迷离狂风落尽深红色柳叶成荫子满枝叹淑媛红颜虽好几何时梧桐暮雨暗纷纷似雾如烟掩落熏细点几催萱草萎恨声还杂挽歌闻叹淑媛春荣秋悴死生分九曲清流弯复弯滔滔西去接螺寰芳坟已逐烟波远知入瑶池第几班叹淑媛水不回头人不还三峰叠嶂势参天搔首天关可问仙瑶姬真固有后人岂尽不心虔叹淑媛白日飞升恐未然腾去翠碧暮而朝入世峨嵋翠易消若与青山长不老 玉颜何至暗中凋叹淑媛无常一到孰能逃幕阜丹崖欲上难徒闻仙子炼金丹欧桃柳母名钟鼓 未食长生药一丸叹淑媛有好名山仙一般亡人一去不复还魂升魄降天地间绕柩挽章歌几遍 归山好 好归山归山好 归山好世事将来一笔扫 红尘傀儡线提牵 线断之时身跌倒无贵贱 没老少年年岁岁埋芳草 归山好归山好 急急回头莫说早光阴似箭日如梭 没齿孩童形又稿 休忧虑免烦恼 前程到底难分晓归山好归山好休道儿孙果是宝高曾祖考妣生前喜得儿孙个个好柩在堂前家里绕只怕在生不得了 归山好归山好 神仙做得也心燥服气炼形历几秋难逃霹雳一声讨 吕纯阳张果老 至今未见游街道高山本是千年屋大厦如同借住般 盖棺定长夜间 江流不断水潺潺好归山好归山看破丛来生死关那分富贵与贫贱 不论痴呆与奸巧月既望形又弯盈灵消长总循环 好归山好归山 清明祭扫各班班陈肴布奠哭声失焚钱化帛泪潺潺即诰赠宠锡颁焚 黄墓道 不心关好归山好归山报晓金鸡闹市寰 黎明发引轩车驾 绕柩家人泣泪潺亲友送路际扳 亡人就道笑开颜 送归山送归山 悼恸亡人去不还车声已驾别人寰明朝路上迢迢往 风飘飘雨凄凄 亡人别了几时归送归山送归山 送到南天白石关白石关头多景象 亡人收拾出尘凡金鸡叫天将明 孝子堂前恸哀情 送归山送归山 却笑华胥是梦间无情路鬼门关 别是容易见时难 鸡既明天又光 孝子扶柩泪汪汪归山好归山好 归到山头起华表 青龙白虎绕灵堂子子孙孙荣耀耀着紫袍 授官诰 千秋万载回光照 子孙罗拜柩之前 恍惚神灵在几筵时物敬重无别祝 愿灵垂荫万千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