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4课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新版)苏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新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新版)

25课《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训练1.《夸父逐日》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山海经》解析:“夸父逐日”出自《山海经·海外北经》与《山海经·大荒北经》,夸父逐日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故事,相传在黄帝王朝的时代,夸父族其中一个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放到人们的心里面,于是就开始逐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把握诗歌内容的认知能力。

文学及名著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

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篇目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可按朝代和国籍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文章内容要点以及相关的资料等。

2.《山海经》是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书。

答案:最早的地理书,主要记载传说中的地理。

解析:《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

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把握诗歌内容的认知能力。

文学及名著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

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篇目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可按朝代和国籍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文章内容要点以及相关的资料等。

3.《夸父逐日》和《两小儿辩日》两篇短文的内容都与___________有关,都体现了古人的_________精神。

答案:太阳 | 探索解析:“逐日”“辩日”都是关于“太阳”的内容,都是关于“太阳”知识的探索。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把握诗歌内容的认知能力。

文学及名著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

第1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7课、短文两篇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德馨.(xīn)苔痕.(hén)鸿儒.(nú)B.案牍.(dú)西蜀.(shǔ)何陋.(lòu)C.甚蕃.(fān)淤.泥(yū)调.素琴(tiáo)D.亵.玩(xiè)濯.清涟(zhuó)鲜.有闻(xiān)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谈笑有鸿儒..(2)往来无白丁..(3)可以调.素琴(4)无案牍..之劳形(5)可爱者甚蕃.(6)濯.清涟而不妖.(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8)陶后鲜.有闻3.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 山/ 不在高,有仙/ 则名B. 苔痕上/ 阶绿,草色/ 入帘青C. 谈笑/ 有鸿儒,往来/ 无白丁D. 无/ 丝竹之乱耳,无/ 案牍之劳形4.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 有仙则名.(形容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B. 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C. 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D. 香远.益清(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5. 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A.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有《刘梦得文集》传世,代表作有《竹枝词》《乌衣巷》等。

B. 周敦颐,字茂叔,人称“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C. 《陋室铭》中的“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陋室铭》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D. 《爱莲说》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抒情文体。

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5)孔子云:何陋之有?7.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陋室铭》中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 。

(2)《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1)蕃(
)
(2)濯(
)
(3)蔓(
)
(4)益(
)
(5)植(
)
(6)鲜(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①取: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 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 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而名之不可(
)
(2)莫能肖也(
)
19.《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 释是(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仙则名(
)
(2)惟吾德馨(
)
(3)往来无白丁(
)
(4)无案牍之劳形(
)
(5)濯清涟而不妖(
)
(6)不可亵玩(
)
(7)宜乎众矣 (
)
(8)亭亭净植 (
)
3.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4.下列语句中的“之”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一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丝竹之乱耳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何陋之有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七年级下苏教版语文导学案第14课第1课时-A4版本

七年级下苏教版语文导学案第14课第1课时-A4版本

海口市第十四中学导学案学科:七年级下语文准印份包科领导签字主备人:课型:审核: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备课时间:
备课组长签字:班级:第学习小组姓名:
知识链接:
阎伯理,唐代人,生卒年不详,所属文学时期为隋唐五代文学,代表作品: 《黄鹤楼记》。

黄鹤楼(Yellow Crane Tower)位于湖北省武汉市。

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国家旅游胜地四十佳。

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

冲决巴山群峰,接纳潇湘云水,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其最长支流汉水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而三镇互峙的伟姿。

这里地处江汉平原东缘,鄂东南丘陵余脉起伏于平野湖沼之间,龟蛇两山相夹,江上舟辑如织黄鹤楼天造地设于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同步检测(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同步检测(含答案)

同步检测一、基础达标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陋.室( ) 德馨.( )苔.痕( ) 案牍.( )2.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谈笑有鸿.(大)儒.(旧指读书人)B.可以调.(调弄)素.(不加修饰)琴C.亭亭净.(洁净)植.(种植)D.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听说)3.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可以..调素琴B.无丝竹..之乱耳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莲,花之君子..者也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孔子云:何陋之有?5.填空。

(1)《陋室铭》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______。

“铭”是古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文字,后来成了一种文体。

(2)《爱莲说》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______________家。

在文中表达了_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3)《陋室铭》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全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的情操。

(4)《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境相反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6.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不在深,有龙/则灵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C.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二、阅读理解(一)阅读课文选段,完成7~9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7.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孔子云:何陋之有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8.第一、二句用“仙”和“龙”比喻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精选练习(答案解析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精选练习(答案解析版)

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A.德馨.(xīn)鸿.儒(hóng)陋室铭.(míng)B.案牍.(dú)甚蕃.(fān)濯.清涟(zhuó)C.亵.玩(xiè)不蔓.(wàn)调.素琴(tiáo)D.隐逸.(yì)淤.泥(yū)鲜.有闻(xiān)【解析】B项“蕃”应读fán,C项“蔓”应读màn,D项“鲜”应读xiǎn。

2.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A.调.素琴(弹)无丝竹..之乱耳(奏乐的声音)有仙则名.(著名,出名)B.无案犊之劳.形(劳累)山不在.高(在于)往来无白丁..(没有什么学问的人)C.孔子云.(说)谈笑有鸿.儒(大)惟吾德馨.(香气)D.有龙则灵.(灵验,神奇)斯是.陋室(这)阅金经..(佛经)【解析】B“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C“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D“是”:判断动词。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B)例句:无丝竹之.乱耳A.孔子云:何陋之.有?B.无案牍之.劳形C.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D.以我酌油知之.【解析】例句和B项中的“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助词,的;D项,代词,代这件事。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A.有仙则名.(形容词用作动词,出名)B.无丝竹之乱.耳(使动用法,使……乱)C.无案牍之劳.形(使动用法,使……劳累)D.香远.益清(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解析】A项,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D)A.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B.水/不在深,有龙/则灵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解析】D项正确的节奏应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D)A.《陋室铭》的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

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分层练习-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分层练习-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1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陋室铭》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鸿rú( )陋室铭.( )德馨.( )苔.痕( )案牍.( )西蜀.( )【答案儒míng xīn tái dúshǔ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无丝竹之.乱耳A.孔子云:何陋之.有?B.无案牍之.劳形C.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D.以我酌油知之.【答案】B【详解】这道题考查对文言文一词多义的理解。

例句: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B.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助词,的;D.代词,代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故选B。

3.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调.素琴(弹)无丝竹..之乱耳(奏乐的声音)有仙则名.(著名,出名)B.无案犊之劳.形(劳累)山不在.高(在于)往来无白丁..(没有什么学问的人)C.孔子云.(说)谈笑有鸿.儒(大)惟吾德馨.(香气)D.有龙则灵.(灵验,神奇)斯是.陋室(这)阅金经..(佛经)【答案】A【详解】这道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B.“劳”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使……劳累;C.“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D.“是”为判断动词;故选A。

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答案】D【详解】A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故答案为:D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答案】(1)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人教版新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陋室铭

人教版新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陋室铭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练习《陋室铭》一、 1.本文是托物言志的名文,你知道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吗?2.本文用什么比喻陋室,又用什么类比陋室?二、探究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1.有龙则灵()2.斯是陋室()3.惟吾德馨()4.草色入帘青()5.鸿儒()6.白丁()7.无丝竹之乱耳()() 8.调素琴()9.无案牍之劳形()() 10.阅金经()1.本文从几个层面来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2.作者在文章首尾分别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其意图是为了强调什么?3.默写“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一.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给画线句加上标点*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生活情趣*这这篇短文采用了的写法5.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7.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上句:品千古美文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莲说》1. 本文写了几种花?主要写哪种?2.反复诵读描写与赞美莲花的语句,说说作者可能意在赞美怎样的品质?二.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1.可爱者甚蕃()2.出淤泥而不染()3.香远益清()4.亭亭净植()5.濯清涟而不妖()()6.不可亵玩焉()7.陶后鲜有闻() 8.同予者何人?() 9.宜乎众矣()三.填入句中省略的词*先用文言词,再在句后横线上解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指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成动词的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说出下列语句的通常语序*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快速工整地默写直接描写与赞美莲花的文字*2.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讽刺当时怎样的世态?1、《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是2、《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5、文章的主旨句是1、本文的作者是,代道州人,家.2、本文运用写法,作者所托“物”是指,所言的的志是*3、作者写莲的过程中,又写了菊、牡丹等花,这种写法叫,这样写的作用是,本文写“莲”的品质,用作正面映衬,用作反面映衬*4、“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是指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诗是一篇文是5、写出你喜欢的一种花,并说明喜欢的原因*花名是:喜欢的原因是:一、翻译下列句子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陶后鲜有闻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四.课文阅读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①自李唐来()②不蔓不枝()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④可爱者甚蕃()⑤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⑥宜乎众矣()2.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A.何: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 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调素琴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之:水陆草木之花莲之爱3.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4.简答*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6.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一个突出特点是:答案:第一部分:一.略二.1.多2.不被沾染3.更加清芬4.洁净地立着5.洗涤妖艳6.玩弄7.少8.我9.应当,当然*三.1.于于从在 2.蔓:生出枝蔓;枝:长出枝节3.爱菊爱莲爱牡丹四.1.略2.只要结合莲的特点,言之有理就可,不求统一答案*如高洁自重、谦虚正直不趋炎附势等 3.鄙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之风*第二部分:一.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3.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5. 莲,花之君子者也 6. 莲,花之君子者也二.1.周敦颐北宋哲学家2.托物言志莲既不消极避世,又决不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3.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花牡丹四.1、从②枝蔓③亲近而不庄重④多⑤认为⑥应当 2.D 3.C 4. ①出淤泥而不染②香远益清 5.莲,花之君子者也 6.托物言志答案:第一部分一.1.陋室2.有仙人居住的山,有龙潜藏的水;诸葛庐子云亭二.1.灵异2.这3.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4.映入5.博学的人6.本文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7.指嘈杂的音乐;扰乱(或使……受到扰乱)8.调弄,弹奏9.官府的公文;使……劳累10.佛经三.1.就不感到简陋了*2.(1)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2)有何陋?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四.1.三个方面,分别为环境幽雅、往来者渊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短文两篇一、字音字形1.识记生难字西南隅.(yú)费祎.(yī)返憩.(qì)高标(lóng zōng)四闼.(tà)井邑.(yì)螺蛳.(sī)啾唧..(jiū jī)碧窈.(yǎo)2.读准多音字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pù其他读音:pū组词:铺张浪费3.找出通假字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步”通“埠”,解释:通“埠”水边停船的地方。

二、重要词语1.重点词理解(1)隅:角落。

(2)耸构:矗立的楼宇。

(3)巍峨:高大雄伟的样子。

(4)河汉:银河。

(5)翼:古代建筑的飞檐。

(6)步:通“埠”,水边停船的地方。

(7)款:殷勤招待。

(8)阁:我国古代的一种建筑物,供游人休息、远眺,供佛或藏书之用。

(9)蒙丛:草木茂盛的样子。

(10)颓然:柔顺的样子。

2.一词多义辨析3.词类活用解释(1)遂以名楼活用词语:名解释:名词活用作动词,命名(2)富人于五所园也活用词语:园解释:名词活用作动词,建园子4.古今异义区分非显者刺.古义:名帖今义:尖的东西扎进或穿物体三、作家作品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

明末清初文学家,明朝灭亡后,他隐居山中,在国破家亡之际,回首二十年前的繁华靡丽生活,写成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书,抒发了他对故国乡土的追恋之情。

四、对偶把一对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来表达相似、相关或相反、相对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对偶种类:(1)正对。

即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可以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个事理,在内容上互相补充。

(2)反对。

即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可以从正反对立两个方面说明一事理,在内容上相反或相对。

正对和反对统称为严对。

串对。

即构成对偶的上下两句在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串对又叫宽对。

对偶的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顿挫感强;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1.《黄鹤楼》全文多处使用对偶句或对偶短语,有铺陈,有夸张,有比喻,对黄鹤楼进行多角度的描写。

请举例说明。

点拨:如用“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一组对偶句,强调了黄鹤楼名称由来之证据充足。

又如用“耸构巍峨,高标”一组对偶句极力铺陈黄鹤楼的高大雄伟。

又如,“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组对偶,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登楼观赏景物之情态。

2.找出文中属于特殊句式的句子。

点拨:(1)省略句:“遂以名楼”是“遂以之名楼”的省略,省略了宾语。

(2)判断句:“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也”是判断句的标志,这里带有陈述的语气。

(3)固定句式:“有黄鹤楼者。

”“有……者”,可译为“有……的人”或“有……的地方(处所)”3.核心图解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费祎.()窥.视()四闼.()返憩.()葆.生()绝壑.()深邃.()螺蛳.()碧窈.()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上倚河汉..()(2)四闼.霞敞()(3)坐窥井邑..()(4)下临.江流()(5)富人于五所园.也()(6)非显者刺.()(7)以.实奇()(8)俱以假山显.()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重檐翼馆,四闼霞敞。

(2)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

4.历史上,人们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滕王阁因有________的《滕王阁序》而闻名,岳阳楼因有__________的《岳阳楼记》而更为人知。

有关黄鹤楼的诗文有________的《黄鹤楼》,李白的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这篇文章解释与分析,不当的一项()。

A.费祎登仙的传说,给全文抹上了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

B.“荆吴形胜之最”这一句,是对黄鹤楼的重要性的扼要概括。

C.对黄鹤楼景物的描写,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也避实就虚,行文善变,情趣盎然。

D.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甲]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乙]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

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

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

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

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

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

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州城西南隅.()(2)缘.坡植牡丹、芍药()(3)池中奇峰绝壑.()(4)主人处处款.之()7.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观其耸构巍峨,高标,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2)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8.甲段中哪些句子表现了黄鹤楼的高大?9.乙段中写的于园特征是什么?简要说明。

【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

小石城山①记自西山道口径北②,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③。

其上为睥睨④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⑥,类智者所施设也。

(节选自柳宗元“永州八记”)注:①小石城山:位于湖南省零陵县城西北面。

②径北:一直向北。

③垠(yín):尽头,边际。

④睥睨:城上矮墙。

⑤梁:屋的正梁。

⑥疏数(cù)偃仰:长得参差错落,疏密相间,有高有低。

疏,稀;数,密;偃,倒伏;仰,挺拔。

1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逾.黄茅岭而下()(2)寻.之无所得()(3)投以.小石()(4)良久乃已.()11.翻译文中画线句。

(1)环之可上,望甚远。

(2)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12.文中所写的洞穴很深,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请用原文回答。

13.举例说明这段文字所用的表达方式。

【表达交流】14.下面是一位导游介绍某处景物的开头,请根据所提供的词语,发挥想像,将该导游的话续写完整,力求生动形象,使游客游兴大增。

开头:朋友们,我们现在正身处仙山妙境,请看……词语:葱茏巍峨水光山色【体验中考】15.(2011·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中考)从下面这段文字中提取三个主要信息短语。

(每个不超过6个字)地震,虽然目前人类还不能完全避免和控制,但是只要能掌握自救技能,就能使灾害降到最低限度。

地震发生时,我们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都要始终保持镇静,分析所处环境,寻找出路,等待救援。

要保证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

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搜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以上文字告诉我们,在遭遇地震灾害时要:(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16.(2011·浙江丽水中考)选出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

这一次来到黄山北海,早晨天还没有亮,就有人跑着、吵着去看日出。

我一骨碌爬起来,在凌晨的薄暗中摸索着爬上曙光亭,那里已经是黑鸦鸦的一团人。

我挤在后面,同大家一样向着东方翘首仰望。

天是晴的。

但在东方的日出处,却有一线烟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摘自季羡林《登黄山记》)①一转眼间,它就涌了出来,顶端是深紫色,中间一段深红,下端一大段深黄。

②然而立刻就霞光万道,白云为霞光所照,成了金色,宛如万朵金莲飘悬空中。

③最初只显得比别处稍亮一点而已。

④须臾,彩云渐红,朝日露出了月牙似的一点。

A.①④③② B.②③④①C.③④①② D.④②①③参考答案:1. 答案:yīkuītàqìbǎo hèsuìsīyǎo2. 解析:注意活用词语“园”“刺”。

参考答案:(1)银河(2)门(3)城乡(4)临近(5)动词,建筑园子(6)名帖,作动词,投名帖(7)因为(8)显扬,有名声3. 参考答案:(1)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

(2)阁子的四周,矮小的灌木覆盖丛生,鸟儿在这里叽叽喳喳,好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们坐在阁子里,这里的境界给人舒坦、幽深之感。

4. 答案:王勃范仲淹崔颢《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5. 解析:C项对黄鹤楼的描写是“有虚有实”,不是“避实就虚”。

答案:C6. 参考答案:(1)角落(2)沿着,顺着(3)陡峭的山沟(4)殷勤招待7. 参考答案:(1)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

(2)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这园子门上的钥匙是不会被拿出来打开锁迎客的。

8. 解析:包括直接描写和侧面衬托的句子。

答案:观其耸构巍峨,高标,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9. 参考答案:于园的特征在于奇,奇在磊石。

作者是从实奇、空奇、幽阴深邃奇三个方面来说的。

10. 参考答案:(1)越过(2)寻找(3)用,拿(4)停止11. 参考答案:(1)环绕而行可以登上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2)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奇异坚挺,竹子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智者所安排设置的一样。

12. 答案: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13. 参考答案:记叙,例如:“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

”描写,例如:“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14. 答案示例:朋友们,我们现在正身处仙山妙境,请看我们的背后是巍峨的青山,山上有葱茏的树林,面前是无边无垠的太湖,碧波晶莹。

青山绕着湖水,湖水托着青山,山石伸进了湖面,湖面咬进了山石。

真是水光山色,美不胜收。

让我们尽情地游览这美景吧!15. 答案:(1)保持镇静(2)保证呼吸畅通(3)设法维持生命16. 答案: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