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爱莲说》选自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之谜”,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描绘自然的文章,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课《爱莲说》是一篇以莲花为主题的古文短文,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表现了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對於古文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有一定的认知,但通过对莲花的深入分析,可以让学生对自然之美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莲花的形象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学会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高尚的品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莲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莲花的美丽。
提问:你们对莲花有什么了解?莲花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寓意?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让学生注意课文的停顿和语气。
提问:课文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对莲花的描写。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是如何表现莲花的美丽的?4.巩固(10分钟)学生背诵课文。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课文中的莲花是什么象征?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你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对待美好事物的?分享自己的经历。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和意思辩斗、盘盂、沧沧凉凉、探汤、嗟来之食、机杼、稽废时日、懿德2.了解文学常识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流利地朗读古文的能力,并达到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理解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三)德育渗透点1.学习古人探求自然,大胆质疑和务实的精神。
2.启发学生注重品德的修养,要洁身自爱。
(四)美育渗透点1.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日》中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探求真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求真美。
2.《乐羊子妻》中所体现的乐羊子妻的廉洁正其与才识过人的质朴美、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1.这两则故事生动活泼,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教学中,可以先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在加强诵读训练的同时,可以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并结合练习一、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讨论时,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常识、历史典故等,学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课堂交流;教师也可将教参提供的有关材料印发给学生。
3.掌握“东游、故、去、车盖、盘孟、嗟来之食、跪、感其言”等词语的意思。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是朗读短文,并理解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可以指导学生在熟读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同时指出自己对此事的看法。
2.难点是《两小儿辩日》的思想内涵。
可将短文中三者的言行与复杂的科学知识作比较,体会古人对知识的执著探索精神。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朗读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及作者作品介绍胶片。
3.文中涉及的科学常识、历史典故打印材料。
4.学生制作生字新词和重点句子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
2.引导学生自行疏通文章,达到能够复述的程度。
3.在对故事内容加深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阐述故事所说明的道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示范教案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疏通文意,识记重点文言词语。
2.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与方法】1.理解文章主旨,领会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教师: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让学生课前预习。
学生:预习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德馨.(xīn)鸿儒..(hóng rú)苔.痕(tái)案牍.(dú)西蜀.(shǔ)调.素琴(tiáo)(2)古今异义①山不在.高(古义:在乎,动词。
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②惟吾德馨.(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今义:芳香)③无丝竹..之乱耳(古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今义:丝绸和竹子)④无案牍之劳形.(古义:身体。
今义:形状)(3)词类活用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②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显出灵异)③惟吾德馨.(名词作形容词,品德高尚)④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蔓上)⑤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⑥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4)一词多义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之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可不译)2.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
《短文两篇》教案(精选8篇)

《短文两篇》教案《短文两篇》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短文两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短文两篇》教案篇1教学目标: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1、导人新课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3、学生自读《谈读书》主要内容。
(1)整体感知——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读书益处:①读书要与经验互补;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③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
(在小组讨论之后,让一部分学生在全班陈述讨论结果,老师作点拨补充)(2)自主、合作、探究①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
②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对得不到解决的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3)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老师可引导学生谈对“读史使人明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句话的理解,并模仿这一句式续写几句话。
)过渡: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邨是怎样理解的。
4、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5、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7、拓展训练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4)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 二、复习一下有关神话知识。
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1、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山海经》译,书名。
18篇。
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xx」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xx最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拼读和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能够理解并运用本课中的重点句子和短语。
(3)能够独立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第一篇短文:《小英雄雨来》1. 学习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 理解短文内容,了解雨来的勇敢行为。
3. 讨论短文中的情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二篇短文:《我的战友邱少云》1. 学习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 理解短文内容,了解邱少云的英勇事迹。
3. 讨论短文中的情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3. 讲解生字词和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短文内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短文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第一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阅读第二篇短文,理解短文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短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进行后续的教学。
六、教学内容:第三篇短文:《草船借箭》1. 学习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 理解短文内容,了解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智慧和胆识。
3. 讨论短文中的情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四篇短文:《景阳冈上的武松》1. 学习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 理解短文内容,了解武松在景阳冈上的英勇事迹。
3. 讨论短文中的情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3. 讲解生字词和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短文内容。
七年级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

七年级下学期《短文》教案七年级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七年级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积累掌握下列词语,并给加粗的字注音。
纤维折服奢侈蔚然哲人丰盈惊心动魄躁动不安稍纵即逝2.能体会《敬畏生命》中充满感情的叙述和作者对于生命的深层感悟。
3.了解《热爱生命》的作者蒙田,理解体会他对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的阐释。
4.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学习。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多读、多思考,训练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
2找出一些关键句子,让同学们理解讨论,各抒己见。
3熟读两篇短文并按要求背诵《热爱生命》的第二段。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学习这两篇散文,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热爱生命、珍视生命,认真把握好每一天。
(四)美育渗透点感受树木繁殖生命的伟大,接受自然美的熏陶;领悟作者珍惜生命的情操美以及表现出的慧美。
二、学法引导运用朗读感悟的方法理解两篇文章的内容,再通过比较法将文章作求同辨异练习,加深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难点2.准确理解把握两位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3.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句引用引自哪里?解决办法让学生多联系自己生活中所能感知的生命现象来理解把握课文。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课本前彩页插图《生命》。
2.投影片:①两位作者的介绍;②两篇课文比较同异的表格;③随堂练习。
3.小黑板:生字词。
4.两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观察思考生活中所感知的生命现象,以植物中的小草(或别的植物)和动物中的蚕(或别的动物)为例,谈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
2.对两篇课文的要点进行比较。
3.组织讨论:对于生命,我们是由敬畏到热爱,还是从热爱到敬畏?第一课时七、教学步骤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谈生命问题的课文。
生命,我们从出生开始便不断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生命,人的生命,动物的或植物的生命,同学们都说一说你感知到的有哪些?(提示:请着重以植物中的小草和动物中的蚕为例,说得详细些。
初一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

初一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短文的基本特征和写作方法;–掌握短文的写作技能,包括通读原文、抓住主题、筛选材料和组织构思等;–能够写出符合短文要求的作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思维能力和写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短文类型的介绍和区分;•短文写作的技巧和方法;•短文写作的评价和修改。
难点•短文写作中如何抓住主题和筛选材料;•议论文写作中如何概括观点和分类讨论。
三、教学过程1. 知识导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寻找一个感人或有趣的小故事,并请学生用简短的话语记录下来。
2. 知识讲解2.1 短文类型介绍短文是一种文体,主要由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等构成,通常篇幅较短,主题突出,语言简洁。
1.记叙文:通过叙述事件或故事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或情感,具有情节性、可读性等特征。
2.说明文:通过介绍某种事物、现象或问题的特点、性质、功能、原理等,来使读者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具有科普性、严谨性等特征。
3.议论文:通过论证某种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引导读者思考等方式,来表达作者的立场和主张,具有论证性、批判性等特征。
2.2 短文写作技巧和方法1.通读原文:要仔细阅读原文,理解主题和中心思想,分析文中的语言和结构特点。
2.抓住主题:确定短文的主题,明确中心思想,突出重点,创造反转点或高潮部分。
3.筛选材料:根据主题和中心思想,筛选相关的素材和信息,尽量做到精简、有力、简明。
4.组织构思:把筛选出来的内容按照逻辑先后、重点次序、起承转合的原则进行排序,形成一个层次清晰、结构紧凑的短文。
2.3 短文写作的评价和修改写好短文之后,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修改。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主题是否明确,中心思想是否清晰;2.内容是否充实,材料是否典型;3.语言是否优美,表现手法是否得当;4.结构是否合理,层次是否清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设计**中学***一、教材分析:有谁曾与太阳赛跑?为什么日月星辰都向西北运动,滔滔江水尽朝东南流去?《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两篇神话故事记载着远古人民丰富的想象,其中所体现的先民的英雄气概值得我们思索。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文字简洁却给人以奇特的想象,浪漫的夸张。
《共工怒触不周山》讲述的是共工与颛顼相争为帝的故事,曲折地反映了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和自然的巨变。
语言朴素,想象瑰丽奇幻。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2)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课文,理解短文的整体意思。
2、深刻领悟故事蕴涵的意义,并学会多角度地解读课文。
四、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两篇短文生动活泼,想象丰富,意蕴深刻,都宜于诵读体味。
2、探究讨论法:通过设疑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短文的寓意,以活跃思想,开阔思路。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1、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女娲补天”,让学生竞猜,并拓展举例,你们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只需说出故事名字)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等。
这些故事都有着雄奇的想象和夸张,但又和现实有一定的联系,它是在人们头脑中经过加工,改造过的现实。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两篇上古神话《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2、资料讲坛,我做主(在课前,我让同学们搜集一下与课文相关的文学资料,现在请大家把资料拿出来,谁第一个来分享一下?)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可能包括:(1)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
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一些神话学者将神话分为独立神话和体系神话两种。
所谓独立神话,又叫“原始的、单个的神话”,所谓体系神话,又叫“文明的、综合的神话”。
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尤其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2)《山海经》18篇,作者不详。
分为《山经》(五篇)和《海经》(《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两个部分。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3)《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
“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
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4)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
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满头的赤发,坐骑是两条龙。
(5)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
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
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
是炎帝的后代。
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
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6)夸父: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
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
后土生信,信生夸父。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
捋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译文】在北方的大荒之中,有座山名叫成都载天。
山上有个人,耳朵穿着两条黄蛇,手中握着两条黄蛇,名叫夸父。
后土生了信,信生了夸父,夸父不自量力,想追逐太阳的影子,在禺谷就赶上了。
将要到黄河喝水而黄河水却不够喝,将要跑到大泽,还没到,就渴死在这儿。
应龙已经杀死蚩尤,又杀死了夸父,便到南方去居住,因此南方便多雨水了。
《山海经·大荒北经》(7)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
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
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
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
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
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
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挖下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
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
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
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
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
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
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
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3、经典神话,我解说同学们的资料找的非常多,也非常详细。
对课文背景的阐述非常透彻了。
夸父,共工两位神话人物如此具有吸引力,那课文到底是怎么描述他们的故事的呢?请听朗读,并结合课文注解,尝试翻译课文。
两篇短文的故事性很强,等会请大家用讲故事的方法,讲出翻译。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下了他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夸父逐日》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为帝,失败了,于是(共工)发怒(用头)去撞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太阳、月亮、星星都朝西北方移动;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湖流水都朝东南方向流去。
------《共工怒触不周山》4、神话人物,我探究大家翻译的很好,讲的也很到位。
故事情节相信都已了然于胸。
那么,请问大家,透过这两个故事,大家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夸父与共工?讨论一下,等会小组发言。
(1)《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
”你们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的行为?(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会有学生认为夸父是自不量力,我觉得可以从神话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去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志向。
)①消极方面:自不量力。
②积极方面:表现夸父宏大的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
③老师小结:此乃勇哉,夸父!让我们在齐声朗读中,领会勇者之气。
(2)“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思想性格特点?请大家推测共工战败后的心理,从而说明,在你们心目中,共工是怎样的一位神。
(古人云“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这个“怒”字入手,探究人物就能抓住关键。
)第一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和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
当然,也体现出共工庞大的气势。
第二问: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具有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老师小结:共工一怒撞山,天下为之改变。
不能不说他是一位有伟大神力的天神。
让我们带着崇敬与感叹,再读共工。
5、比较阅读,我论述大家的评述很到位,通过分析,我们读到了很有个性的夸父与共工。
但既然编者把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让我们学习,那么这两位神话人物有没有共同点呢?大家先自己思考,再小组内讨论,等会小组发言人上台展示结果。
学生可能会归结为以下三点:(1)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华夏民族的英雄。
(2)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3)夸父和共工都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老师小结: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看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有些幼稚可笑,但对并不知晓“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古人而言,能做出如此生动神奇的解释,体现了先民们的求索精神,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6、拓展延伸,我分享通过这个神话,我们不仅认识了富有个性的夸父和共工,还从他们身上发现了人类的优秀品质。
那么同学们还了解哪些类似的神话故事,说出来大家分享分享。
例:1、嫦娥奔月后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一天,后羿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没有外出。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2、后羿射日传说在辽阔的东海边,矗立着一棵神树扶桑,树枝上栖息着十只三足乌。
它们同是东方神帝俊的儿子,每日轮流上天遨游,三足乌放射的光芒,就是人们看见的太阳。
后来,十只三足乌不听东方神的指示都抢着上天,天空中同时就出现了十个太阳,大地草枯土焦,炎热无比。
人们只好白天躲在山洞里,黑夜出来觅食。
猛兽毒虫借机残食人们,人类濒临灭绝的危险。
消息传到天上,帝俊就赐给羿(天上的神仙)一张红色的弓、一袋白色的箭,叫他下凡到人间,一方面惩治妖魔怪兽,同时也教训教训他的这些太阳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