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教案设计

**中学***

一、教材分析:

有谁曾与太阳赛跑?为什么日月星辰都向西北运动,滔滔江水尽朝东南流去?《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两篇神话故事记载着远古人民丰富的想象,其中所体现的先民的英雄气概值得我们思索。《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文字简洁却给人以奇特的想象,浪漫的夸张。《共工怒触不周山》讲述的是共工与颛顼相争为帝的故事,曲折地反映了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和自然的巨变。语言朴素,想象瑰丽奇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2)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课文,理解短文的整体意思。

2、深刻领悟故事蕴涵的意义,并学会多角度地解读课文。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两篇短文生动活泼,想象丰富,意蕴深刻,都宜于诵读体味。

2、探究讨论法:通过设疑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短文的寓意,以活跃思想,开阔思路。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女娲补天”,让学生竞猜,并拓展举例,你们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只需说出故事名字)

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等。

这些故事都有着雄奇的想象和夸张,但又和现实有一定的联系,它是在人们头脑中经过加工,改造过的现实。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两篇上古神话《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2、资料讲坛,我做主

(在课前,我让同学们搜集一下与课文相关的文学资料,现在请大家把资料拿出来,谁第一个来分享一下?)

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可能包括:

(1)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一些神话学者将神话分为独立神话和体系神话两种。所谓独立神话,又叫“原始的、单个的神话”,所谓体系神话,又叫“文明的、综合的神话”。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尤其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2)《山海经》18篇,作者不详。分为《山经》(五篇)和《海经》(《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两个部分。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3)《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4)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满头的赤发,坐骑是两条龙。

(5)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6)夸父: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捋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译文】在北方的大荒之中,有座山名叫成都载天。山上有个人,耳朵穿着两条黄蛇,手中握着两条黄蛇,名叫夸父。后土生了信,信生了夸父,夸父不自量力,想追逐太阳的影子,在禺谷就赶上了。将要到黄河喝水而黄河水却不够喝,将要跑到大泽,还没到,就渴死在这儿。应龙已经杀死蚩尤,又杀死了夸父,便到南方去居住,因此南方便多雨水了。《山海经·大荒北经》

(7)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

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挖下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3、经典神话,我解说

同学们的资料找的非常多,也非常详细。对课文背景的阐述非常透彻了。夸父,共工两位神话人物如此具有吸引力,那课文到底是怎么描述他们的故事的呢?请听朗读,并结合课文注解,尝试翻译课文。两篇短文的故事性很强,等会请大家用讲故事的方法,讲出翻译。译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下了他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夸父逐日》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为帝,失败了,于是(共工)发怒(用头)去撞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太阳、月亮、星星都朝西北方移动;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湖流水都朝东南方向流去。

------《共工怒触不周山》

4、神话人物,我探究

大家翻译的很好,讲的也很到位。故事情节相信都已了然于胸。那么,请问大家,透过这两个故事,大家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夸父与共工?讨论一下,等会小组发言。

(1)《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你们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的行为?(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会有学生认为夸父是自不量力,我觉得可以从神话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去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志向。)

①消极方面:自不量力。

②积极方面:表现夸父宏大的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

③老师小结:此乃勇哉,夸父!让我们在齐声朗读中,领会勇者之气。

(2)“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思想性格特点?请大家推测共工战败后的心理,从而说明,在你们心目中,共工是怎样的一位神。(古人云“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这个“怒”字入手,探究人物就能抓住关键。)

第一问:

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和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出共工庞大的气势。

第二问:

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具有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老师小结:共工一怒撞山,天下为之改变。不能不说他是一位有伟大神力的天神。让我们带着崇敬与感叹,再读共工。

5、比较阅读,我论述

大家的评述很到位,通过分析,我们读到了很有个性的夸父与共工。但既然编者把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让我们学习,那么这两位神话人物有没有共同点呢?大家先自己思考,再小组内讨论,等会小组发言人上台展示结果。

学生可能会归结为以下三点:

(1)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华夏民族的英雄。

(2)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3)夸父和共工都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老师小结: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看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有些幼稚可笑,但对并不知晓“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古人而言,能做出如此生动神奇的解释,体现了先民们的求索精神,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6、拓展延伸,我分享

通过这个神话,我们不仅认识了富有个性的夸父和共工,还从他们身上发现了人类的优秀品质。那么同学们还了解哪些类似的神话故事,说出来大家分享分享。

例:

1、嫦娥奔月

后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一天,后羿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没有外出。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2、后羿射日

传说在辽阔的东海边,矗立着一棵神树扶桑,树枝上栖息着十只三足乌。它们同是东方神帝俊的儿子,每日轮流上天遨游,三足乌放射的光芒,就是人们看见的太阳。后来,十只三足乌不听东方神的指示都抢着上天,天空中同时就出现了十个太阳,大地草枯土焦,炎热无比。人们只好白天躲在山洞里,黑夜出来觅食。猛兽毒虫借机残食人们,人类濒临灭绝的危险。消息传到天上,帝俊就赐给羿(天上的神仙)一张红色的弓、一袋白色的箭,叫他下凡到人间,一方面惩治妖魔怪兽,同时也教训教训他的这些太阳儿子。可这些三足乌根本不把后羿放在眼里,照样一齐上天逞威逞强。后羿大怒,选择背荫之处拉弓搭箭,瞄准太阳中心处的三足乌射去。他箭无虚发,一连射下九只三足乌。人们围着他连声喝彩。三足乌一死,火光自灭,人们顿感清凉爽快,于是欢呼雀跃。呼喊声传到天上,帝俊见九个儿子已死大发雷霆,不准后羿再回天庭。同时也令仅存的这只三足乌日日遨游,不得休息。

大家说的很详细,看得出来大家对中国神话故事都有相当深入的理解。中国神话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天地万物天真、朴素、真诚、美好的艺术想象,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中国神话故事在民间口耳相传,它的神奇、瑰丽,反映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通过神话中的英雄们,我们能看见先民们在古老大地上奋力求生的动人身影。希望大家在以后多读读神话,从中领略中国文化的根,并把它们发扬光大。

七、作业:

结合背景资料,尝试把《共工怒触不周山》改写为一篇短篇小说。

八、板书:

夸父共工

英雄

勇敢

无畏

不怕牺牲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 册教案 1.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__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 __成立五十周年之际, __、 __、__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 __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汇总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汇总

【篇一:《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2、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3、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一、以歌曲《童年》导入。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

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结局 什么是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生字词 归省(xǐng)偏僻(pì)挖掘(jué)钓鱼(diào) 悠扬(yōu)弥散(mí)宛转(wǎn)踊跃(yǒng) 兽脊(Jǐ)蕴藻(yùn)乌篷(péng)支撑(chēng) 漂渺(miǎo)旺相(xiàng)撮着(cuō)桕树(jiù) (二)自渎课文,思考: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北师大版

第一单元千古涛声第一课长江郭风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郭风及其作品。 2.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3.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难点:通过本文的学习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时代的赞美。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长江的挂图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61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个时期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作者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看到祖国美好的明天。 3.作者简介:郭风,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7年出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

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他的作品还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儿童文学作品奖,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并译成俄文在前苏联地区出版。 4.学习生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玫瑰()曙天()吹拂()哺育()舢板()驳船()堆栈() 5.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6.自主、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本文界通过描写赞美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 2)互动学习:互动1:作者描写长江问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明确: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7《短文两篇》

16 短文两篇 青海一中李清 杭信一中何逸冬 漂市一中钱少锋 李度一中陈海思 大地二中张清泉 青海一中李清 李度一中陈海思 杭信一中何逸冬 杭信一中何逸冬 长郡中学史李东 1.了解“铭”“说”这两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第1课时《陋室铭》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又简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流芳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多次被贬。本篇是他被贬后写的。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陋室,即简陋的房子。“陋室铭”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指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听录音,学生小声跟读并找出韵脚。 明确:名、灵、青、丁、经、形、亭。 3.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1)一词多义 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 立性,不译)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2)词类活用 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②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③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④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 4.翻译课文。 目标导学三:品味剖析,领悟意境 1.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盾。题目中的“”是书房的形陋。结尾的“何陋之有指只要室中人品德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室,惟吾德馨”。这虽是陋室,但作主人的“我”品德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备课

龙廷镇中心学校2017—2018学年度3443模式课时备课年级:年级学科:上课日期:2018年月日 课题老王课型新授主备人个备人 学习目标1、体会用善良体察善良,了解在特殊年代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下层人高尚的思想情操,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体验“愧怍”的真正含义。 2、掌握记叙性散文中通过事情的记叙来表现人物形象。从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段中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重点分析老王临死前一晚来我家送鸡蛋和香油这件事。 教学重点重点分析老王临死前一晚来我家送鸡蛋和香油这件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在学生们共同的讨论中和教师的指导下逐个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准备PPT 是否使 用课件 教学实施过程集体备课及二次备课 阶段环节教学活动设计 开始篇()作业讲评 ()预习检测 ()复习回顾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的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老王》就是展示这种底 层人物的个人操守,最终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中认识 人的尊严和崇高。 过程篇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一、简介作者:杨绛(1911——),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 生于北京现代女作家,文学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干校六 记》和《将饮茶》,译著有《堂·吉诃德》是著名学者、作家, 长篇小说《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的夫人。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并思考: 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人”是文章的灵魂,能理解这是个怎样 的人是文本研习的重点。杨绛先生的散文被称为“杨式太极 拳”,她的文章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并且鲜有华丽的语 言,“老王”的形象就隐含在作者平静的叙述中。那么对于写 人记事的散文,其关键把握的内容是通过记叙哪些事来表现人 物怎样的性格特征,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那么这篇文章

七年级下册语文习题:16 短文两篇

16短文两篇 01积累运用 1.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德馨.()苔.痕()案牍.() 蕃.()淤.泥() 西蜀.() 濯.() 清涟.() 蔓.() 亵.玩( ) 噫.()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谈笑有鸿儒 ..() (5)可以调.素琴() (6)无丝竹 ..之乱.耳()() (7)无案牍之劳形.() (8)可爱者甚蕃.() (9)晋陶渊明独.爱菊( ) (10)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1)濯.清涟而不妖.()() (12)香远益.清() (13)亭亭 ..净植.()() (1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 (15)陶后鲜.有闻() (16)宜.乎众矣() 3.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1)苔痕上.阶绿() (2)无案牍之劳.形()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 5.填空。 (1)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3)《陋室铭》中运用比兴的句子是:;描写“陋室”环境雅致的语句是:;写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

是:。 6.综合性学习。 莲与中国文化关系最深,在中国,莲花被推崇为君子。自古以来,中国人便喜爱这种植物,认为它是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象征,因此有“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之赞美。 (1)在中国文学里,与莲有关的诗词不计其数。请你写出几句与“莲”有关的诗词名句。 (2)山东省第二十三届运动会在济宁市举行。承办省运会,是全市人民共同的期盼和夙愿。右图是省运会会徽,会徽图形是由“荷花”变形为“三位手拉手奔向前的运动员”,“荷花”为“济宁市市花”,体现了“济宁”的特色。请你仔细观察,说说“荷花”的象征及寓意。 02课内精读 阅读《陋室铭》与《爱莲说》两篇文章,完成下面的题目。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谈笑有鸿.儒() (2)花之隐逸.者也() (3)无案牍之劳.形()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 9.两篇文章,文字优美,意味深远。请说说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枣庄中考) 【甲】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 的特点。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 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探 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 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 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 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不过,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 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

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 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 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 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 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 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 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因为他学 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 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实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 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 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泊秦淮 教案

《泊秦淮》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山行>>)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 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 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板书:泊秦淮) 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五言绝句)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 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 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

七年级下册7《短文两篇》

7 短文两篇 苏芷莹七年级上册6号 (一)行道树 1.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duòluò()。 2.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yān cōng()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di?n zhuì()。 3.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r?nr?n()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 4.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tānlán()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 5.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fán xián jígu?n(),都是hóng dēng lǜ ji?()。 (二)第一次真好 6.路过人家的墙下,偶尔一抬头,看见一颗jié shíléi léi()的柚子树。 7.一颗颗shuò dà()的黄绿色yòu z?(),chén diàn diàn()垂吊在枝头。 8.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shí z? mèi()。 9.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líng lóng tītòu(),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边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 10.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仅仅具有鸟的chú xíng(),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 11.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shà shí jiān(),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12.我是个生长在都市,从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súzǐ()。 13.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dīhuípǐn wèi ()? 14.课时,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jùt?ér wēi()以后,我喜爱它们有甚于那些老鸟。 共14句 答案:1堕落2烟囱点缀3冉冉4贪婪5繁弦急管红灯绿酒 6 累累7硕大柚子沉甸甸8十姊妹9玲珑剔透10雏形11霎时间12俗子13低回品位 14具体而微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七年级语文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课时安排、板书设计、教学方法与步骤等内容。了关于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文中的生字词,②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文中洋溢的深沉的父爱,领悟成长的真正含义。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品味语言,体验父爱,感悟成长。 2、难点: ①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 ②记叙文中的伏笔与照应。 三、学情分析: 两个班的学生都存在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主要表现在:全班有四分之三的学生拼音知识不过关,有二分之一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差,深层次的文本意蕴无法自我探究,而全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都很薄弱。 学习语文知识的态度大部分学生态度端正,但是大部分学生思想比较懒惰,不愿意思考,害怕思考,喜欢坐享其成。三分之二的学生学习没有积极主动性,学习需要老师强制性德施加压力。课外阅读知识面窄,没有学生会主动去涉猎名著、文学知识,没有阅读课外书的好习惯,也没有写读书笔记、摘抄的好习惯。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诗人汪静之有一首诗写得很美,我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几句:……生命是一树繁花,时间是一根铁鞭,一朵一朵的击落,等到击完的时候,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诗人关于生命的比喻,真的很美妙,“生命如花,多么绚丽与多情啊!可 是在作家林海音的儿时的记忆里,父亲的花儿却落了。 ____ (板书课题) 三、了解作者 林海音(1918年-xx年),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lì]县头份镇,作家。后来主持《联合报》副刊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教学进度表

第周星期第节本学期累计总课时年月日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第一课时 一、导入: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二、题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 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轻捷,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hú高枕而卧,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陌生mò。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 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五、细读课文 问: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春》教案语文版

第1课《春》

2.诱思导学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读时注意语气.语 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出示字词 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1.学生听读课 文:弄清字、 词。 2.学生自读把握 语气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课 文,整体感知。 培养学生认真听 读的习惯,使不 同层次的学生都 能积极主动地获 取知识。 3.合作探究教师出教师出示学生探究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 1.第一部分的哪些词表现了春天来临 的过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 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第二自然段与下面五个段落的是什 么关系?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春草图中哪些词最能体现草的特 点?这段除了些草,还写了人在草地 上的活动,作者为什么要写人的活 动? 4.春花图中作者是怎样描写可爱的花 儿的? 5.作者写出了春风的什么特点调动了 哪些感官来写? 6.春雨图中作者抓住了春雨的什么特 点进行描写的? 7.作者在这幅画面中主要围绕一个 “多”字来描绘人们“迎春”的图景 的,试问作者写了哪两个方面的 “多”? 8.在最后一部分,作者把自己对春天 的感觉融合到三个非常精彩的比喻句 中,朗读并揣摩,说说它们分别体现 了春天的什么特点?这三个比喻句的 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与教师的点拨和 学生的学习合。 成绩不错的学生 更注和积累,成 绩略差的同学的 理解并及时消化 畏难心理 让学生自主思 考,深入理解写 景散文描写景物 时应抓住景物特 点、多角度、有 顺序描写,并深 入理解文章内 涵。 4.朗读背诵指导1.朗诵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 音的把握,以及对作者感情的处理。 2.背诵要按文章结构顺序 学生朗读并背诵 培养学生快速高 效背诵文章的能 力。 5.拓展延伸这篇散文运用了精妙的词语和丰富的 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请找出此类句子,品味赏析。 学生有难度,教 师加以点拨 培养学生语言欣 赏能力,以读促 写。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pdf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为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5篇,自读15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教班级七年级一班这学期共人,上学期语文最高分分,最低分分,优秀人数,人平分分。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太差,甚至一些学生对于很简单的病句修改都判断不出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够,不能运用准确的词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作文方面读题、审题不清,理解不透。 三、学期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能力的目标: 在上学期学习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的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以及浏览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人文素质目标: 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四、达到目标的途径与措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一:《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2、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3、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一、以歌曲《童年》导入。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 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 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 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 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 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 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

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 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 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结局什么是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 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 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 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生字词 归省(xǐng)偏僻(pì)挖掘(jué)钓鱼(diào) 悠扬(yōu)弥散(mí)宛转(wǎn)踊跃(yǒng) 兽脊(Jǐ)蕴藻(yùn)乌篷(péng)支撑(chēng) 漂渺(miǎo)旺相(xiàng)撮着(cuō)桕树(jiù) (二)自渎课文,思考: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1)看戏前(1—3段)(2)看戏中(4—30段)(3)看戏后(3l一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教材 ,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 , 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 , 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 为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 , 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 , 特制订如下计划 . 一、教材分 析 本册共有 30 篇课文(其中讲读 15 篇, 自读 15 篇), 分为四大板块 , 阅读、写作、口语交际、 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教班级七年级一班这学期共人 , 上学期语文最高分分,最低分分,优秀人数,人平分 分. 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太差 , 甚至一些学生对于很简单的病句修改都判断不出来 . 学生的口语表达 能力不够 , 不能运用准确的词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 . 作文方面读题、审题不清 , 理解不透 . 三、学期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 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 , 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 , 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 发展学生的智力 , 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 ,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 发展健康个性 , 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 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 , 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 打下基础 . 知识目标: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 , 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 , 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 能力的目标: 在上学期学习语文的基础上 ,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 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 , 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 具体的说 , 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 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 , 了解基本写法 , 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 , 初步掌握精读略读以及浏览的方法 , 培养默读的习惯 , 提高阅读速度 ,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 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 精彩片段 , 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 读文言文课文 , 要了解内容 , 背诵一些基本篇目 , 熟练使 用常用字典词典 ,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 人文素质目标 : 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 , 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 , 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 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 , 为人处事的心理 , 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 四、达到目标的途径与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 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 ,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 , 提高思想认识 , 陶冶道德情操 , 培养审美情趣 . 2.语文教学中 , 要加强综合 , 简化头绪 , 突出重点 , 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练习题有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练习题有答案) 01 积累运用 1.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德馨.(xīn) 苔.痕(tái) 案牍.(dú) 蕃.(fán)淤.泥(yū) 西蜀.(shǔ) 濯.(zhuó) 清涟.(lián) 蔓.(màn) 亵.玩(xiè) 噫.(yī)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有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验)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4)谈笑有鸿儒 ..(博学的人) (5)可以调.素琴(调弄) (6)无丝竹 ..之乱.耳(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扰乱) (7)无案牍之劳形.(形体·躯体) (8)可爱者甚蕃.(多) (9)晋陶渊明独.爱菊(只) (10)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污秽)] (11)濯.清涟而不妖.(洗)(过分艳丽) (12)香远益.清(更加) (13)亭亭 ..净植.(耸立的样子)(竖立) (1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靠近玩弄) (15)陶后鲜.有闻(少) (16)宜.乎众矣(应当) 3.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1)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到上面) (2)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居室,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它简陋了)。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谈谈笑笑的是学识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5.填空。 (1)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陋室铭》中运用比兴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描写“陋室”环境雅致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综合性学习。

2021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019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导语】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只有好学者,才能在无边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才学,只有真正勤奋的人才能克服困难,持之以恒,不断开拓知识的领域,武装自己的头脑,成为自己的主宰,让我们勤奋学习,持之以恒,成就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青春写满无悔!搜集的《2019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篇一:《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2、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3、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一、以歌曲《童年》导入。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

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结局 什么是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最新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1邓稼先 1.通过小标题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各部分的关系,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2.学习精读方法,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感受句式运用服从感情表达需要的特征。 4.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 导语: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民饱受欺凌,经过奋起抗争,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这是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胜利!他们傲骨铮铮,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孙中山、毛泽东、钱学森……这些划时代的“巨星”光耀中外。有一颗“巨星”,也许是被“两弹”的蘑菇云遮没了光辉,也许是“一星”的光亮过于璀璨,他反而鲜为人知,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杨振宁走近邓稼先,认识邓稼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了解背景 1.字音字形。 选聘.(pìn)元勋.(xūn)邓稼.先(jià)至死不懈.(xiè)鞠躬尽瘁.(cuaì) 无垠.(yín) 奠.基(diàn) 彷徨.(huáng) 鲜.为人知(xiǎn) 锋芒毕露.(lù) 2.重点词语。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元勋:立大功的人(多指开创性事业中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界限分明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层,重复;穷,穷尽。 3.文体介绍。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一:《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2、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3、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一、以歌曲《童年》导入。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结局 什么是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生字词 归省(xǐng)偏僻(pì)挖掘(jué)钓鱼(diào) 悠扬(yōu)弥散(mí)宛转(wǎn)踊跃(yǒng) 兽脊(Jǐ)蕴藻(yùn)乌篷(péng)支撑(chēng) 漂渺(miǎo)旺相(xiàng)撮着(cuō)桕树(jiù) (二)自渎课文,思考: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