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7《短文两篇》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 爱莲说》知识梳理与练习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 爱莲说》知识梳理与练习

第17课《短文两篇》之《爱莲说》知识梳理与练习1.文学常识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他用故乡营道濂溪给自己的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

与李宽、韩愈、张栻、黄干、朱熹、李士真,并称为“石鼓七贤”。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

2.文体知识“说”的文体特点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

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讲究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3.主体思想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4.重点字音甚蕃(fán)淤泥(yū)濯(zhuó)清涟(lián)蔓(màn)亵玩(màn)噫(yī)颐(yí)鲜有闻(xiǎn)隐逸(yì)5.重点词义谈笑有鸿儒(古义:大今义:鸿雁)惟吾德馨(古义:德行美好今义:芳香)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形状)亭亭净植(古义:立今义:栽种)斯是陋室(判断动词,是)有仙则名(动词,出名)花之君子者也(结构助词,的)陶后鲜有闻(读xiǎn,少)香远益清(动词,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做状语,从远处)不蔓不枝(名词做动词,长枝蔓;生枝杈)香远益清(形容词做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显得清芬)6.特殊句式判断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也”表判断)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濯”的后面省略介词“于”)被动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被污染)7.句子翻译:(1)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课件(共39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课件(共39张PPT)
10
骈句是指对偶句,是一种讲求对仗的艺术, 重视声韵的和谐。骈句是结构相似、内容 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骈 句是诗句的一种,与散句相对;散句相对 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 都是散句。骈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 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也可能不完 全合乎要求。
1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刘室
禹 锡

1
你们有属于自己的座右铭吗
铭是“警惕自己的文字”的意思。 铭”字还有什么意思呢? 刘禹锡是如何为他所居住的陋室作的
“铭”的呢?
2
题目解说
铭,是一种文体,多刻写于器物之 上,用于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文辞精 练,有韵,读来 铿锵有力;体制 短小,最短者不 足十字,与格言 颇相似。
3 写陋室中事的句子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34
填空: 4 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惟吾德馨
5 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 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 龙则灵。
35
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 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 的情趣,处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你如何 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
27

治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学







远大抱负












趣 28
9.文章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 有”,这些矛盾吗?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课件(共24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课件(共24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公元427年(63岁)
贫病交迫中去世
探究一:菊为什么被称为“隐逸者”?
助读材料二
晋代的陶渊明因不满官场,辞官归隐田园,诗人种菊,食菊,赏菊, 颂菊。菊,不与桃李争辉,不与群芳斗艳,酷爱霜秋,独居深山野外;陶 渊明,不慕名利,不羡繁华,归隐田园,独守清高操守。
陶渊明超凡脱俗的人格和菊的品性是相似,陶渊明写菊花的诗句“采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成为众口传诵的名句,菊因陶渊明而成为隐 士的象征。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
■牡丹花开时节,灿烂辉煌。在大唐盛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世,全国上下无不为之倾倒,牡丹花季成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了首都长安的狂欢节。白居易在 《买花》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一诗中这样写:
贪慕富贵 追逐名利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牡丹——富贵者
贪慕富贵 追逐名利
作者自己愿意像 莲一样,在污浊 的尘世中保持自 己清高的操守。



历史上,周敦颐虽然为官三十余载,但他不慕钱财,淡泊名 利。《爱莲说》表达了他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菊像 (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牡丹( 世人那样追逐富贵), 而是要像莲( 在污浊的尘世中保持自己清高的操守 )。 他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沾染(污秽)

水波
艳丽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染, 濯清涟 而 不 妖,
我只喜爱莲——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疏通文意
中通外直,不蔓
名词作动词,旁生枝茎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课件(共38张PPT)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课件(共38张PPT)

3.香远益清
3.美名远扬
香气
4.亭亭净植
4.志洁形廉、清高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风度气质
27
作者赞美莲的优美的形象和高贵 品质,表达自己洁身自好的君子之志, 抒发了对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之情。
28
采 菊 东 篱 下 , 悠 然 见 南 山 。
29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来自?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 格高洁。
16
一读课文 准确朗读
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17
爱莲说
周 敦颐(dūn yí)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 爱牡丹。予yú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 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 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 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yì者也;牡丹,
21
予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染, 我 只 助词, 表转折 被沾染
调节音节,
无实义
濯 清涟 而不 妖,
洗涤 清水 表转折 美丽而不庄重
中通外直,不蔓不 枝, 香远益清,
生枝蔓 长枝节 远播 更加
亭亭净 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耸立的 立 样子
表转折 亲近而 句末语气词 不庄重
22
我只喜爱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 在清水里洗涤过却并不显得妖艳; 茎梗中间贯通,外观笔直,不生枝蔓, 不长枝节; 香气远播,越发清香; 笔挺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
23
予谓菊, 花之 隐逸者也;
认为,以为 的 隐居的人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品德高尚的人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莲,是花中的君子。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一)作品概述《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文言文。

说为古代一种议论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以议论为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二)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

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贞元九年,进士及第,释褐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进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信任器重。

杜佑入朝为相,迁监察御史。

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

唐顺宗即位后,实践“永贞革新”。

革新失败后,宦海沉浮,屡遭贬谪。

会昌二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周敦颐,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知识梳理

《爱莲说》重点知识一、重要字词1.可爱者【甚】【蕃】甚:很,十分蕃:fán,多2.陶渊明【独】爱菊只3.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污秽)4.【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涟:水波妖:过分艳丽5.香远【益】清更加6.【亭亭】净【植】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竖立7.【亵玩】靠近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8.【予】谓菊…… yú,我9.【隐逸】隐居避世10.【噫】叹词,表示感慨11.陶后【鲜】有闻 xiǎn,少12.【宜】乎众矣应当13.焉(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语气词(2)必有我师【焉】兼词,=于此(在其中)14.之(1)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2)水陆草木【之】花的(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友人惭,下车【引】之代词,代元方(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代知识二、词类活用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不横生枝蔓,不旁生枝茎三、理解性背诵及翻译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爱的很多。

2.莲的形象具有象征意义:(1)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

【译】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2)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语句是:濯清涟而不妖。

【译】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3)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语句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4)象征君子美好姿态气质的语句是: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译】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

3.高度总结莲的气质品格的语句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它)(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4.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品性进行比较和品评(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逃避现实,更不像牡丹,以富贵媚人,从俗从众,莲花出于污浊的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君子)的语句是: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短文两篇》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短文两篇》知识点整理

七(下)17.短文两篇 知识点整理《陋室铭》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被称为“诗豪”,世称刘宾客。

著有《刘禹锡集》。

2.本文体裁是“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与说、表、记并称古代议论性四大文体。

二、词语归类(一)重点词语释义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出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成为灵异的水 3.斯是陋室。

斯:这。

4.惟吾德馨..。

德馨:品德高尚。

馨,香气。

5.谈笑有鸿儒..。

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6.往来无白丁..。

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7.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乱:使……乱。

8.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府的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

9.、何.陋之有? 何:什么。

(二)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2.有龙则灵.。

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

3。

惟吾德馨.。

馨:名词活用为动词,这里指(品德)高尚。

4。

苔痕上.阶绿。

上:名词作动词,长上。

5.无丝竹之乱.耳。

乱: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

6。

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三)古今异义1.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身体;今义:样子)2.惟吾德馨.。

(古义:德行美好;今义:芳香)3.谈笑有鸿.儒。

(古义:大,渊博;今义:鸿雁,书信) 4.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音乐;今义:丝绸和竹子)5.可以调.素琴。

(古义:弹奏;今义:调解)(四)虚词用法1.之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2.是斯是.陋室(判断词,是)当是.时 (这个、那个)三、特殊句式何陋之有?应为:“有何陋”。

(倒装句)四、句子翻译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知识梳理考点清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知识梳理考点清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语文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爱莲说》考点清单一、基础知识梳理原文参考译文段层精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 án)。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y 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 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我只喜爱莲——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它)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笔直)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

第一段:作者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作烘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自己的心意。

接下来通过描写莲的种种可贵之处,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最后高度概括了莲的气质与品格。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居避世者;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第二段: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品性进行了对比和品评,揭示了莲的喻义,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含蓄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态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度: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文学常识】1.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世称“濂溪先生”。

他享有“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黄庭坚语)的盛誉。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周敦颐集》等。

2.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本文“借花喻人”,是一篇借物咏志、讥讽世俗的散文,选自《周敦颐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短文两篇青海一中李清杭信一中何逸冬漂市一中钱少锋李度一中陈海思大地二中张清泉青海一中李清李度一中陈海思杭信一中何逸冬杭信一中何逸冬长郡中学史李东1.了解“铭”“说”这两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第1课时《陋室铭》一、导入新课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又简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流芳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多次被贬。

本篇是他被贬后写的。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陋室,即简陋的房子。

“陋室铭”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指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听录音,学生小声跟读并找出韵脚。

明确:名、灵、青、丁、经、形、亭。

3.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1)一词多义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2)词类活用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②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③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④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4.翻译课文。

目标导学三:品味剖析,领悟意境1.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明确:不盾。

题目中的“”是书房的形陋。

结尾的“何陋之有指只要室中人品德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室,惟吾德馨”。

这虽是陋室,但作主人的“我”品德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

从居室环境之雅、交往人物之雅、情趣之雅个方面写陋室“陋”。

3.章主旨至“无案之劳形”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庐、子云亭呢?明确:这是作者深处开拓主题。

用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们居住的本也是陋室,只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扬天下,表明自己也有古代名贤的抱负和志趣。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

作者这里运用类的手法,意在明既然山之名在于高而在于,水之灵不在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陋,就不在于是否豪华,而于主人的德是否高尚文章先用山起笔,暗暗墨,徐徐点,如水流直,水到渠,十分自然写出陋室不的原因,即文的“德馨”。

教师总结:本文在立意手法上托物言志。

“托”的对象是“室”,表现的是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重视自身修养的志趣。

目标导学四:写作尝试,拓展迁移.为进步体会中文人那凡脱的静和辱惊的坦然,荐学生以下目陶渊的《饮》、梁秋的《雅舍》、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2.仿照《陋室铭》的结构,写一篇铭。

示例一:交友铭友不在多,知心就行。

貌不在美,心仁则灵。

斯是好友,唯吾真情。

遭难舍身救,遇福共分享。

彼此存信任,处事有默契。

可以同生死,共患难。

无争吵之乱耳,无猜忌之劳形。

战国廉蔺交,盛唐李孟情。

好友云:君交如水。

示例二:奥铭不在,技成名人在多参与行。

是奥运,众星如云。

队员现绝技,教练出奇兵。

场上争金牌,场下叙友情。

可以破纪录,论输赢。

有拼搏之雄姿,有交流之文明。

东方雄狮怒,西方苍鹰鸣。

国人云:看我奥运。

三、板书设计陋室铭设喻引题山水陋室仙龙德馨陋室不陋环境幽静交往风雅情趣高雅古贤自喻反问点题托物言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第2课时《爱莲说》一、导入新课荷花也称莲花,它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也历来为文人墨客所称颂。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十分喜爱莲花,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

面对满池莲花,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熟悉文体1.了解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它往往带有某些杂文杂感的性质。

可以说明或叙述事物,也可以议论和抒发感情。

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分类积累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和难理解的词句。

2.读准下面的字音。

颐.(yí) 蕃.(fán) 淤.(yū) 濯.(zhuó)涟.(lián) 亵.(xiè) 鲜.(xiǎn)3.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指出这名同学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4.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

(1)古今异义亭亭净植.(古义:竖立;今义:种植)(2)一词多义之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际意义)远香远.益清(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远远地)清濯清.涟而不妖(形容词,清澈)香远益清.(形容词,清幽)(3)词类活用①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②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4)文言句式①省略句。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出”后省略介词“于”)②判断句。

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目标导学三:理解内容,把握写法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莲花的可爱之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上述可爱之处,突出了莲花的哪些特点呢?明确:这个长句,从生长的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庄重;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气质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3.我们知道了作者之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的姿态美丽,更是因为莲花的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

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个长句呢?明确:敬佩、赞美之情。

4.师生共同朗读这一长句,要读出敬佩、赞美之情。

5.前面我们说过“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爱莲说》中,哪一段偏重于议论呢?请找出直接议论莲花的句子。

明确:第2段对菊花、牡丹做出评论,表明爱憎。

直接议论莲花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6.君子是怎么样的人?作者将莲比作君子,意在说明什么?明确:是品德高尚的人。

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赞美具有莲花一样高尚品德的人。

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

“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

7.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三次提到“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呢?明确:衬托。

第一次衬托,表现作者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表现作者对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8.“噫”是一个叹词,表示感慨,引领下文对不同爱花人的品评。

这三句话在朗读时语气应如何把握?(明确后齐读这三句)明确:第一、二句读出感叹的语气。

第三句要读出嘲讽的语气。

9.齐读全文。

要求语气舒缓,抑扬顿挫,富有感情。

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个性表达1.让学生说说最喜欢《爱莲说》中的哪一句,并让其谈谈对这一句的理解。

2.将《陋室铭》与《爱莲说》自读一遍,比较两者的异同。

明确:主题上,两文都表现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爱莲说》一文表达的是在污浊的尘世间保持自己清白节操的志向,《陋室铭》一文流露的则是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立意上,两文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爱莲说》一文通过正面赞美莲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操,《陋室铭》一文则采用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用“不陋”来突出“德馨”。

表达上,都采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式。

《爱莲说》一文对“莲”进行人格化的描写,《陋室铭》一文则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的高雅风度,表达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三、板书设计淡泊名利、不同流合污(托物言志)可取之处1.在学习方式上,注重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

2.在教法上,读的方法灵活多样,有范读、跟读、齐读、领读等,充分体现读的特色,并能将传统的诵读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3.板书设计简要概括,对文章的重难点有很好的提示作用。

不足之处没有引导督促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因此部分学生理解文本还不够到位,影响了课堂教学进度。

【素材积累】1、只要心中有希望存摘,旧有幸福存摘。

预测未来的醉好方法,旧是创造未来。

坚志而勇为,谓之刚。

刚,生人之德也。

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

人生的胜者决不会摘挫折面前失去勇气。

2、我一直知道,漫长人生中总有一段泥泞不得不走,总有一个寒冬不得不过。

感谢摘这样的时候,我遇见的世界上最美的心灵,我接受的最温暖的帮助。

经历过这些,我将带着一颗感恩和勇敢的心继续走上梦想的道路,无论是风雨还是荆棘。

【素材积累】1、只要心中有希望存摘,旧有幸福存摘。

预测未来的醉好方法,旧是创造未来。

坚志而勇为,谓之刚。

刚,生人之德也。

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

人生的胜者决不会摘挫折面前失去勇气。

2、我一直知道,漫长人生中总有一段泥泞不得不走,总有一个寒冬不得不过。

感谢摘这样的时候,我遇见的世界上最美的心灵,我接受的最温暖的帮助。

经历过这些,我将带着一颗感恩和勇敢的心继续走上梦想的道路,无论是风雨还是荆棘。

【素材积累】1、冬天是纯洁的。

冬天一来,世界变得雪白一片,白得毫无瑕疵,白雪松软软地铺摘大地上,好似为大地铺上了一层银色的地毯。

松树上压着厚厚的白雪,宛如慈爱的妈妈温柔地抱着自己的孩子。

白雪下的松枝还露出一点绿色,为这白茫茫的世界增添了一点不一样的色彩。

2、张家界的山真美啊!影影绰绰的群山像是一个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摘一座碧如翡翠的山上,还点缀着几朵淡紫、金黄、艳红、清兰的小花儿,把这山装扮得婀娜多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