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4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4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4篇【篇一】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及七年级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特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二、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班级为7级3班和4班,共有58名学生。

学生学习基础一般,行为习惯差,表现在课堂上思维不够活跃,发言不是很积极;阅读能力较差;作文兴趣不是很浓,语文综合素养不强。

三、本学期教材分析1、教材格局本套教材的单元布局改变了鄂教版按文体安排单元的形式,教材符合新课程的不再强调语文的文体知识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体验。

以下是单元安排:第一单元:人与自我之一:生命体验第二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理想信念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之一:自然美景第四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科学世界第五单元:人与社会之一:家庭亲情第六单元:人与社会之二:想象世界这本教材力图构建语文综合实践体系。

按人与自我(人类、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与社会(社区、群体、家庭、民族、国家等)、人与自然(自然环境、生态等)三大板块组织教材,每个板块分若干单元(主题),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

采用这种编排体系,注重教材的实践性,自始至终把语文学习置于实践活动之中;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头绪,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整合在一起。

2、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中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力图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3、积极倡导和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

阅读部分,选文的练习和提示,都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自主建构文本意义,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理解。

2021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2021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2021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一、教材内容分析《2021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是在教育部统一要求下编写的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材,全书主要包括语文常识、课文内容和作文教学三个部分。

语文常识部分主要介绍语文知识的基本概念、常见错误和语文常识技巧,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语文学科观念和方法。

课文内容部分主要包括课文解读、课文分析和课文学习三个方面,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深入挖掘课文内涵,并通过多种方式学习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作文教学部分主要包括作文指导、范文欣赏和作文创作三个环节,从多角度引导学生学习作文技巧和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目标1.掌握语文知识:全面掌握七年级下学期的语文知识,包括词语、句子、段落和篇章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善于表达:通过课文教学和作文指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运用语言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提高阅读能力:通过多种方式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拓展阅读广度和深度。

4.培养创新思维:通过作文指导和作文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提高写作水平。

5.塑造良好习惯:通过综合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素养,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维和创新意识的现代公民。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语文常识的教学,包括词语搭配、句子成分、修辞手法、语法结构等内容的讲解和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

2.课文内容的教学,包括课文解读、课文分析和课文学习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挖掘课文内涵。

3.作文教学的指导,包括作文指导、范文欣赏和作文创作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教学方法1.听课:通过学生听课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意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综合训练:通过语文常识操练、课文分析训练和作文训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教案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优秀4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教案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优秀4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教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优秀4篇)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字词。

2、了解人类太空探索的相关知识,了解“挑战者”号及相关宇航员的知识。

3、了解演讲词的特点。

能力目标1、掌握朗读技巧,通过诵读,体会演讲者丰富强烈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2、理解文中重点句段,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德育目标理解美国精神的内涵,学习航天英雄们在探索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勇气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体会演讲者的情感变化。

2、对航天英雄的形象分析和对美国精神内涵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茫茫宇宙,浩瀚太空,深邃而美丽,总是吸引着人们向往的目光。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从未停止过对地外空间的探索,在人类为了自己的成就而欣喜万分时,痛苦和不幸往往也会不期而至。

1986年1月28日上午成千上万名观众聚集到肯尼迪航天中心,等待一睹“挑战者”号第十次腾飞的壮观景象,11时38 分,耸立在发射架上的“挑战者”号点火升空,直飞苍穹,突然,在升空72秒后,伴随一声巨响,航天飞机瞬间变成了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拖着长蛇般的火焰和黄白色的浓烟坠入大西洋,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美国全国上下顿时陷入沉痛的悲哀之中,纷纷以各种形式表示哀悼,世界其他国家元首也纷纷发表讲话,对死难者家属和美国人民表示慰问。

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当晚即发表电视讲话,对遇难的英雄表示哀悼,三天后在休斯顿航天中心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里根总统在会上发表了声情并茂的演讲,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他的演讲词。

首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看文中提到了哪些遇难英雄,找到具体段落并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概括一下他(她)给你留下的印象。

(板书课题作者)二、走进英雄,认识英雄学生自由谈,教师总结。

迪克:为探索太空不惧危险;迈克:为祖国屡建战功;朱蒂丝:笑对工作、享受人生;埃里森:有梦想并为之奋斗;罗纳德:有梦想、性格坚毅;格里高利:懂得感恩;科里斯塔:富有勇气和探索精神。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XXX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XXX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XXX的人品风貌,并研究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XXX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巨大而深刻的变迁。

巨大的时期造就巨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度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但是,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巨大的。

“XXX”XXX__一位高尚的,巨大的人物。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进修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__成立五十周年之际,__、__、__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XXX、XXX、XXX、XXX、XXX、XXX、XXX“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XXXXXX,1924年出生在省怀宁县一个书香家世之家,1945年抗战成功时,XXX从XXX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XXX。

第11课《老王》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1课《老王》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老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

2、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品读法、探究法、拓展法等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3、体会我和老王的善良,领悟文中追求的平等观念。

【教学重点】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品读法、探究法、拓展法等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我和老王的善良,领悟文中追求的平等观念。

【教学准备】ppt课件;互动课堂软件。

【教学过程】一、单元目标,导入课文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

单元目标上这样介绍:“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

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位小人物,我们不知道他具体的名字,只知道他和老师同姓,我们称呼他为“老王”。

(板书课题)二、圈画课文,了解老王老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在文中圈画出概括老王特点的词。

(预设:“老实”“不幸”)1、读“老实”“老实”这个词内涵很丰富,可以是肯定,也可以是否定,可以说是不灵活,也可以说是不能干。

鲁迅曾说“老实”是无用的别名。

大家想一想,老王的“老实”是指的什么?作者用哪些事表现他的老实?(预设:“老实”说老王很善良。

)(预设:给我们送冰,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你读出了什么言外之意?尤其是“愿意”——为什么车费减半)(“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句子重读在哪里?——“钱先生”——体现一种同情,一个不幸人对另一个不幸人的同情,一个拉车的对两个文化人的同情)(概括:老王的“老实”不是无能,不是不灵活,不是不能干,而是一种善良的品性。

)2、说“不幸”大家觉得老王有几大不幸?(身体残疾、失去组织、没有亲人、经济贫困)(配乐朗读句子)你觉得老王自己认为他最大的不幸是什么?(老王心中最大的渴望是什么?)(预设:关注第四段“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古诗、现代文、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提高语文素养;2. 了解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培养文学鉴赏能力;3. 提升写作能力,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言文阅读和作文写作;2. 教学重点:古诗、现代文阅读技巧的培养和运用,以及作文指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2. 新课内容:详细讲解每个章节的内容,包括作者背景、作品特点、修辞手法等;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4. 随堂练习: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6.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古诗阅读技巧:标注重点词汇、分析诗句意境、了解作者背景;2. 现代文阅读技巧:概括段落大意、分析文章结构、掌握修辞手法;3. 文言文阅读技巧:划分句子成分、理解句子意思、掌握文言词语;4. 作文指导:立意、选材、构思、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并默写古诗三首;(2)阅读现代文《草原》,回答课后问题;(3)翻译文言文《卖油翁》,并解释重点词语;(4)以“我的梦想”为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见课后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2. 拓展延伸:推荐与新课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1.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的语言表达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在理解上容易产生困难。

因此,应重点关注文言文的词汇、句式和语法特点,以及如何运用注释和工具书辅助阅读。

(语文教案)2021初一语文下册教案

(语文教案)2021初一语文下册教案

2021初一语文下册教案你知道怎么写2021初一语文下册教案吗我们身边有很多美好,例如我们今天走进的课文,不仅有美丽的文章还有梨花林、美丽善良的哈尼族小女孩,更有高贵的中国品质。

一起看看2021初一语文下册教案!欢送查阅!2021初一语文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1、撇开思维方式。

把握文章的巧妙与曲折。

2、各种形式的阅读,,感觉文章语言的诗意美。

3、了解及写作背景,了解本文的主题.4、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难点:阅读课文,了解为什么以“梨花〞为标题。

【教学活动设计】一、课堂导入:(课前播放轻音乐,播放梨花图片)我们身边有很多美好,例如我们今天走进的课文,不仅有美丽的文章还有梨花林、美丽善良的哈尼族小女孩,更有高贵的中国品质。

这篇文章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的驿路梨花。

二、正课:(一)曲折的情节1。

快速阅读课文,并用“我〞第一人称来概括整个故事。

结合课前预习快速进行。

2。

把握叙事角度,试图总结整个故事。

例如:(1)我是一家草屋,十多年前,是一群解放军叔叔砍树种草,方便过路人避风挡雨,搬到山上捡梨…(2)教师点拨:表达顺序的特点和差异。

3、人物和小茅屋的故事是什么小屋的主人是谁(1)学生思考;(2)小组讨论;(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构思巧妙的写作方法。

(二)赏析品味1.圈点勾画好词和好句,这些词和好句子最能触动心弦,标记它们或写出你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师的提示:它可以从用词、写作和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得到欣赏。

(1)同桌交流(2)小组讨论(3)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组的代表进行点评教师适当点拨:这篇文章里的语言具有诗的意境,处处如诗如画2。

升值而读,读,读,读出诗歌的美丽感受。

(1)指名学生读;(2)教师配音范读;(3)生配音读。

(三)写作背景1.简要介绍学生对的理解学生在课前结合课文并联系的共同知识。

2.教师补充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

展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背景理解彭荆风的作品。

七年级下册语文2021年新编教案苏教版五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2021年新编教案苏教版五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2021年新编教案苏教版五篇教案反映出的课堂教学设计特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教学处理策略、教学活动过程(导入、讲授新课、练习反馈、小结等环节)的处理、教学媒体、形成性练习的设计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河中石兽》教学过程一、预习1. 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

2. 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

3. 就课文不理解出质疑。

二、导语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三、正课1. 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从不同的角度复述课文:(1)从作者的角度复述:(2)从讲学家的角度复述课文;(3)从老水兵的角度复述;(4)从寺中僧人的角度复述。

3. 质疑: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讨论并归纳: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 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 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

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

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4) 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

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4. 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导语】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只有好学者,才能在无边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才学,只有真正勤奋的人才能克服困难,持之以恒,不断开拓知识的领域,武装自己的头脑,成为自己的主宰,让我们勤奋学习,持之以恒,成就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青春写满无悔!搜集的《2019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篇一:《社戏》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2、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3、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一、以歌曲《童年》导入。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

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

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结局什么是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生字词归省(xǐng)偏僻(pì)挖掘(jué)钓鱼(diào)悠扬(yōu)弥散(mí)宛转(wǎn)踊跃(yǒng)兽脊(Jǐ)蕴藻(yùn)乌篷(péng)支撑(chēng)漂渺(miǎo)旺相(xiàng)撮着(cuō)桕树(jiù)(二)自渎课文,思考:◎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1)看戏前(1—3段)(2)看戏中(4—30段)(3)看戏后(3l一40段)◎2从故事情节来看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详写:看社戏前的波折。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赵庄看社戏。

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略写: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六一公公送豆。

◎3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情节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四、精读课文。

◎请同学朗读第一部分,思考1、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

(“乐土”。

)2、这一部分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1)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2)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3)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

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1、第二部分是写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一层(4—9段):看社戏前的波折;二层(10—13段):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三层(14—21段):在赵庄看社戏;四层(22—30段):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2、“文似看山不喜平”。

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

譬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

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①八叔公的船回来了;②与我同去;③保证不出事。

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3、易忽略的精彩处: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词句:第一盼望——急得要哭——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渲染沮丧)——不钓虾,东西也少吃,不开口。

——高兴(烘托社戏对儿童的吸引力)4、一切问题都解决之后,小伙伴们自然要急急忙忙赶往赵庄看戏。

作者抓住哪些内容进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小伙伴看戏途中的心情?听同学朗读,同学们作思考。

(10—13)5、第10自然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

请将动词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

)6、阅读第1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感官角度来写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嗅觉:(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潺潺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歌吹)想象(感受):(戏台、渔火)作用:①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

②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

③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

④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7、从上述几种感觉描写里,推测“我”月下坐船去看社戏时怎样的心理?(总体来说,有高兴、迫切和沉静的心理。

进一步分析,突出“迫切”心理较为明显。

起伏的连山如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我”的急迫心情。

听到歌声,料想便来自戏台,心里更是迫切。

而宛转、悠扬的笛声,使我沉静,反衬出此前着急的心理。

)◎比喻。

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

(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修辞方法,融情入景,描绘出一幅十分优美的“水乡月夜图”,既表现出“我”心情的愉快,又表现出“我”心情的急切,非常传神。

8、阅读14~21段。

讨论:◎1这一部分写在赵庄看戏,戏好看不好看?从哪里表现出来?(不好看。

一是铁头老生不翻筋斗,二是也没有“我”最爱看的蛇精和跳老虎。

三是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2孩子们爱不爱看?从哪里表现出来?{不爱看。

表现:稀奇、渐不明显、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哈欠、各管自己谈话。

(侧面描写)}◎3这一部分写月夜归航,景物描写突出表现了哪两点?①“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

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视觉、听觉。

写我对赵庄的依恋之情。

)②“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侧面描写突出船快。

)◎4讨论:这几段写偷豆要表现什么?(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淳朴的天性。

文中的“偷”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

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5“归船偷豆”①双喜在全文中一共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聪明,调皮,能为他人着想,体贴,有责任心。

)②阿发在偷豆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天真,调皮,质朴,热心。

)③讨论:途中偷罗汉豆吃,这件事能不能删掉,为什么?(罗汉豆并不是无上的美味,但那是要好的伙伴们齐心协力做好的,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吃到的好豆。

社戏也并不是引人入胜,但看戏时有伙伴的陪伴,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看到的好戏。

童年的快乐、甜蜜,也便变成了永恒的回忆。

所以不能删掉。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看戏后的余波),思考:①如何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一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

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

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

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

“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②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是童年那段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生活的标志→说明甜蜜的童年回忆一直珍藏在作者的心里。

→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五、人物形象分析(一)分析双喜的言行,谈谈双喜是个好孩子还是坏孩子?(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儿。

)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2)当外祖母担心时,双喜大声大包票;理由有三: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5)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6)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哪里会错。

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他做事有始有终)7)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他反应灵敏)(二)六一公公⑴“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

(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⑵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

”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淳朴、好客。

)⑶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

(好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