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爱莲说》选自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之谜”,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描绘自然的文章,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课《爱莲说》是一篇以莲花为主题的古文短文,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表现了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對於古文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有一定的认知,但通过对莲花的深入分析,可以让学生对自然之美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莲花的形象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学会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高尚的品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莲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莲花的美丽。

提问:你们对莲花有什么了解?莲花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寓意?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让学生注意课文的停顿和语气。

提问:课文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对莲花的描写。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是如何表现莲花的美丽的?4.巩固(10分钟)学生背诵课文。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课文中的莲花是什么象征?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你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对待美好事物的?分享自己的经历。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1. 原文及注释。

- 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 注释:- 逐走:竞跑,赛跑。

-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 河、渭:黄河和渭水。

- 大泽:大湖。

传说其大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 邓林:桃林。

2. 主题思想。

- 这篇短文通过讲述夸父逐日的故事,表现了夸父胸怀大志、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3. 艺术特色。

- 想象奇特。

夸父能与太阳赛跑,在口渴时能饮尽黄河、渭水甚至想北饮大泽,他的手杖还能化为桃林,这些想象都充满了奇幻色彩。

- 语言简洁。

文章用简短的篇幅就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如“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没有过多的修饰,却生动地塑造了夸父的形象。

4. 重点字词积累。

- 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

例如“夸父与日逐走”中的“走”是“跑”的意思。

1. 原文及注释。

- 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 注释:- 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 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维,绳子。

绝,断。

- 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2. 主题思想。

- 文章通过讲述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故事,解释了天地日月星辰的运行和江河地势的形成等自然现象,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探索、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3. 艺术特色。

- 情节夸张。

共工愤怒之下能将支撑天的柱子撞折,系挂地的绳子撞断,这种情节极度夸张,展现了神话故事的独特魅力。

- 富有想象力。

它用神话的方式解释了天地的倾斜、日月星辰的移动以及江河的流向等自然现象,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与思考。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之爱莲说》注释译文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之爱莲说》注释译文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之爱莲说》注释译文赏析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作者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

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注释1、甚:很,十分。

2、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3、之:的。

4、可爱:值得怜爱。

5、者:花。

6、甚:很,非常。

7、蕃:多。

8、自:自从。

9、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10、独:只,仅仅。

11、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2、出:长出。

13、淤(yū)泥:污泥。

14、染:沾染(污秽)。

15、濯(zhuó):洗涤。

16、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17、妖:美丽而不端庄。

18、通:贯通;通透。

19、直:挺立的样子。

20、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21、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

22、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23、益:更加。

24、清:清芬。

25、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26、亭亭:挺直的样子。

27、植:竖立。

28、可:只能。

29、亵玩:靠近赏玩。

30、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篇目一】《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篇目二】《木兰诗》(北朝民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篇目三】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篇二一、在学习《夸父追日》的基础上,拓展训练激活思维1、朗读余光中的诗。

夸父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那仅仅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那仅仅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埋没在紫蔼的余烬,——何不回身挥杖,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谈谈读后感受。

明确:余光中的诗引领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所谓“追不上”,也并不表示结束,面对人生的困境与僵局,不是一味的勇往直前,浪掷生命于错误的目标上,而是冷静理性地思索确认方向追逐希望,一切都将有峰回路转的突破。

(转换思维的视角,便柳暗花明。

这就是逆向思维。

)3、拓展思维训练。

例:《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 “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 ;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创设情景:(1)精卫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还能够这样思考……(2)蜗牛:守旧、爬行主义、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等。

我们还能够这样思考……二、点评各组讨论结果。

三、进入第二篇《共工怒触不周山》1、作品简介《共工触怒不周山》(《淮南子天文》。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导语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子帝五(今河南濮阳附近)。

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极大的威信。

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短文两篇》教学案新人教版解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短文两篇》教学案新人教版解读

《夸父逐日》【教学目标】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

(教学重点)3、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

(教学重点)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预习】1.读一读,找一找。

关于《山海经》:关于夸父:2.查一查,写一写。

欲:想要足:够北:北方其:代词,他的,代夸父昔:从前3.问一问,悟一悟。

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4.评一评,议一议。

夸父是个怎样的形象?作品有何寓意?【导学】一、整体感知1.、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逐走:欲得饮:饮于河:大泽:邓林:2.、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3. 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品味探究1、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

应如何理解?【检测】一、积累·运用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⑵河渭不足()⑶北饮大泽()⑷弃其杖()⒉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⑶弃其杖,化为邓林二、阅读·感悟1、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答:2、《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答:3、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三、表达·交流(1—2题)拓展思维训练。

例:《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七年级语文下《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译文翻译

七年级语文下《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译文翻译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译文
一、《陋室铭》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有名望;水不一定要深,只要有蛟龙潜藏,就会显得神秘。

苔藓覆盖的小屋虽然简陋,但青葱的翠色让人感到生机盎然。

短小的窗户、木制的门扉紧闭着,虽然简朴却别有一番风雅。

闲时弹奏一曲《素琴》,不需要畅快的音乐,清泉在石头上起伏。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没有繁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这里景色美丽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一望见底。

拥有着奇异的山水,实在是世间最好的隐居之处。

它使人的内心感到舒适,而外界也没有尘俗之气。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这有什么不可以称道的呢?”
二、《爱莲说》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从唐代以来,世上的人们都很喜爱牡丹。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
却不受泥的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越久越芬芳幽洁,花朵在太阳下愈发艳丽。

啊!我感叹于莲的洁身自好,喜爱它远远超过喜爱世人所深爱的牡丹。

牡丹是富贵者所喜爱,而莲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喜爱。

唉!我只恨自己没有美好的品质去衬托莲的完美啊!。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短文两篇(《陋室铭》和《爱莲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短文两篇(《陋室铭》和《爱莲说》)

短文两篇(《陋室铭》和《爱莲说》)陋室铭刘禹锡作者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著有《刘宾客集》《竹枝词》《柳枝词》等。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资料链接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课文详解名师点评本文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

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朗读节奏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玩焉。
③濯:洗涤。
[译文]我则惟独喜爱莲── 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 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
④清涟: 水清而有微波,这里 指清水。
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 ⑤妖:美丽而不端庄。
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 ⑥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的)蔓,(也)没有(旁逸 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 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 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 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 著名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 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 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 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 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 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等。
刘禹锡热心支持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 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他被贬官降职多次。 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 室,而是从什么写起? 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3.作者为什么写诸葛庐、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 手法? 4.末句引用孔子的话,作用是什么?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 室,而是从什么写起?
从山水写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 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
⑤鸿儒:博学的人。鸿, 大。儒,有学问 的人。
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说说笑笑 ⑥白丁:原意是平民,这
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
里指没有学问的
有粗鄙的人。
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 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
重点词语
①调素琴:弹琴。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②金经: 佛经。
作者采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 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 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它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 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如此吗?除此之外,还隐含着自 己的远大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业政 的治 伟上 大建 抱功 负立
远大抱负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


色 入
环境清幽宁静
痕 上



绿
对比

与人交往
谈 可 以 调 素 琴 , 无丝竹之乱耳,
来 无
高雅脱俗
笑 阅金经。
无案牍之劳形。
有 正面——实写 反面——虚写

衬托自己 鸿

的“德馨” 儒
高雅 脱俗
不慕 富贵
3.作者为什么写诸葛庐、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 手法?
类比
芳文 的学 高上 远万 志古 趣流
4.末句引用孔子的话,作用是什么? 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喻,表
现了高雅的志趣。
山引 水
景 人描

陋室铭
(不陋)
淡泊名利 安贫乐道
(德馨)
庐赞

铭》,我们看到了作 者那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是不是要 想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就必须放弃物质 上的追求呢?请发表你的看法。
⑦亭亭净笔植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
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⑧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 庄重。
16 短文两篇
《陋室铭》《爱莲说》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背诵课文。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陋室铭 ——刘禹锡
1.能背诵默写重点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 其寓意。 2.掌握文言实词,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雅趣。
《爱莲说》是周敦颐在商康郡任职时写的。此间, 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池上建赏莲亭,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 玉立。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想宦海之沉浮,爱莲花 之高洁,写下了这篇著名的《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重点词语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 ①之:结构助词,的。
请把文章划分为三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段意。
第一部分:从“山不在高”到“惟吾德馨”。 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 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
第二部分:从“台痕上阶绿”到“案牍之劳形”。 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
第三部分:从“南阳诸葛庐”到“何陋之有”。 奇峰突起,连举三个古人,来证明“陋 室”不陋。
[译文]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 ③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
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 ④案牍:官府的公文。
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 ⑤劳形:使身体劳累。
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 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 简陋的呢?
⑥庐: 茅庐。庐,房子。
⑦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 的呢?
重点词语
①名: 出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 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
②灵: 灵异
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 ③斯: 这
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馨: 香气,这里指品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
德高尚
(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 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间 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 好的德行。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
爱莲说 ——周敦颐
1.能背诵默写重点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2. 掌握文言实词,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 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雅趣。
作者介绍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 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 州营道人。他是古代有影响的唯物 主义哲学思想家,宋代理学的创始 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 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 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 为百姓所爱戴。
人甚爱牡丹。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
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 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
②甚:很。 ③蕃:多。 ④独爱: 唯独喜爱。 ⑤盛: 很。
人很喜欢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重点词语
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 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①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②染: 沾污(污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