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用治法PPT

合集下载

常用中医适宜技术ppt课件

常用中医适宜技术ppt课件
20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在 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 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 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 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 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本项技术既可统治外症, 也可内病外治,从针灸学角度看它属于灸法的延伸。药物组方 多采 用具有刺激性及芳香走窜的药物,具有一定 的“发疱疗法” 特征。常用于久咳久喘、腹泻、痹证、喉喑病、口疮、小儿遗 尿等方面的病证。该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 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15
2、走罐: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部、 大腿部等。选用口径较大的玻璃罐,先在罐口或欲拔罐部位 涂一些润滑剂,再将罐拔住,然后用右手握住罐子,上下往 返推移,至所拔部位皮肤潮红、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 3、闪罐:将罐拔住后,又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住,如此反 复多次地拔上起下,起下再拔,直至皮肤潮红为度。 4、刺络拔罐:将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 血或用皮肤针叩刺,然后将火罐吸拔在点刺的部位上,使之 出血,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针后拔罐留置5-10分钟。
21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辨证选穴用药 1、腧穴选择及配伍: (1)辨证取穴:通过辨证论治选取贴敷的腧穴组方,组穴 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 (2)辨病选穴、神经节段选穴:根据疾病诊断,选取患病 脏腑相应经络的腧穴或根据病症所属相应的神经节段选 取腧穴进行贴敷。 (3)局部选穴: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腧穴 贴敷药物,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也可在患 病脏腑相应的体表选择腧穴或选用相应的背俞穴。 (4)远端取穴:根据上下相引的原则,上病下取,下病取 上,如鼻鼽、口疮取涌泉,脱肛取百会等。
25
二、常见疾病的贴敷疗法
(一)感冒 治法:解表疏风。 操作步骤: 1、薄荷泥涂擦法:取鲜薄荷叶数片,用手揉成泥状,擦太阳 穴、迎香、合谷穴,可使头痛、鼻塞缓解,体温下降,每日 2-4次, 1-3天为1疗程。 2、蒜泥贴敷法:当感冒伴有明显咽痛时,可用本法贴合谷穴, 将大蒜(最好是紫皮独头蒜)10克,去皮洗净,捣烂如泥状。每 次取3-5克贴穴位上,一般贴1-3小时,以皮肤发痒发红但不 起泡为度,每日贴敷一次,3-5天为1疗程。 特别提示:贴蒜泥法还可以用于以下病证,贴患侧合谷穴治 疗乳蛾(急性扁桃体炎),贴双侧鱼际穴治疗喉痹、喑哑(急性 咽喉炎),贴双侧涌泉穴治疗鼻鼽(变应性鼻炎发作期)和腹泻 (急慢性肠炎)等。

常见病中医辨证治疗课堂PPT

常见病中医辨证治疗课堂PPT
舌脉:舌质暗,苔腻;脉滑。 治法:祛风化痰,宣窍通络。 方药:解语丹加味:天麻10g 白附子10g 胆南星8g 全蝎 5g 羌活10g 远志15g 石菖蒲15g 木香5g 蝉蜕8g
32
舌脉:舌红,苔黄腻或黄燥;脉弦滑大。 治法:通腑泄热化痰。 方药:星蒌承气汤 :瓜蒌15g 胆南星8g 生大黄10g 芒硝10g 山 栀10g 黄芩10g 竹沥10g 天竺黄10g
29
八、中风后遗症
2024/6/28
30
1.半身不遂
主症:半身不遂,患肢瘫软不用,或肢体麻木,口舌喎斜,少气懒言 纳差,自汗,面色萎黄,或患肢强痉而屈伸不利,或见患肢浮肿。
2
2.风热感冒
主症:发热,微恶寒,汗出不畅,头痛,鼻塞流黄涕,口干而渴, 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黄黏稠。
舌脉: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清肺透邪。 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0g 连翘10g 淡竹叶8g 荆芥10g 桔梗10g 牛蒡子10g 芦根12g 淡豆豉10g 薄荷5g 甘草5g
3
二、咳 嗽
5
2、风热犯肺
主症: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音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 黄,咳时汗出,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
舌脉: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味:桑叶10g 菊花10g 连翘10g 薄荷5g 桔便10g 杏仁10g 芦根15g 甘草5g 鱼腥草15g
舌脉: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或弦数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泻火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g 钩藤15g 生石明15g 川牛膝15g 黄芩10g 山栀子10g 杜仲15g 桑寄生15g 茯神15g 夜交藤15g 女贞子15g 何首乌15g 生地黄15g

中医适宜技术ppt-中医特色疗法ppt课件

中医适宜技术ppt-中医特色疗法ppt课件

所以长期施行保健灸法,能使人身心舒畅,精力充沛,祛病延年。
施灸对于血压、呼吸、脉搏、心率、神经、血管均有调整作用;能
使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等明显增高,胆固醇降低,
血沉沉降速率减慢,凝血时间缩短,对血糖、血钙以及内分泌系统
的功能也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
艾灸可以改变体液免疫功能,同时还能够影响T淋巴细胞数目与
躁不安者禁拔。 ? 3、妇女月经期腹部、腰部慎拔,妊娠期禁拔。 ? 4、过饥者慎拔。静脉曲张、太阳穴处慎拔。 ? 5、肌肉枯瘦之人、6岁以下儿童、70岁以上老人慎拔。 ? 6、精神病、水肿病、心力衰竭、活动性肺结核、急性传染病禁拔。 ? 7、眼、耳、乳头、前后阴、大血管通过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的
部位、毛发过多的部位等,均不宜用拔罐疗法。 ? (二)注意事项 ? 1、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选择大小适宜的罐。
艾灸疗法
? 艾,是一种中药,艾叶能宣理气血,温中逐冷,除湿开郁,生肌安胎,利阴 气,暖子宫,杀蛔虫,灸百病,能通十二经气血,能回垂绝之元阳。用于内 服治宫寒不孕,行经腹痛,崩漏带下。外用能灸治百病,强壮元阳,温通经 脉,驱风散寒,舒筋活络,回阳救逆。
? 艾用于灸法,能使衰弱之机能旺盛,也能使亢进之功能得到抑制。虚寒者能 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
? 综上所述,结合临床经验,针灸疗效明显好的适应症有急性扭伤、腰突症、 颈椎病、肩周炎、慢性软组织损伤(包括网球肘、肌筋膜炎)、面瘫、中风 后遗症、带状疱疹、偏头痛、失眠、单纯性肥胖、呃逆、下颌关节功能紊乱
针灸
? 禁忌症 ? 考虑到针灸在治疗中的“调整作用”,很难为其界定绝对的禁忌症。
但为安全起见,以下几种情况不宜针刺。 ? 1 怀孕 ? 针灸可引产,因此不宜用于孕妇,除非为了其他治疗目的,方可小

中医学PPT:治则治法

中医学PPT:治则治法

第二节:治法
治法与治则不同,治法从 属于治则。
治法是治则的具体运用。
八法
以八纲为依据,将治法概括为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吐法与汗法
吐法: 就是通过引起呕吐,使停留与咽喉、 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从口 排出的一种治法。
汗法:就是通过开泄腠理,促进发汗,使 在肌表的外感六淫
治疗概要
治则:治疗疾病的法则。 治法:治疗方法,指治 则的具体化。
第一节 治 则
治未病 治病求本 调整阴阳 扶正祛邪 三因制宜
一、治未病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二、治 病 求 本
正治与反治
正治: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它的
本质相一致是,采用与疾病性质相 反的药物进行治疗。“寒者热 之”“热者寒之”“实者泻 之”“虚者补之”。
•反治: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和
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时,采用与疾 病的假象顺从的方药进行治疗。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 因塞用”“通因通用”。
治 病 求 本(二)
标本:可以用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 盾 的主次关系,是一个相对概念。


邪气
正气
症状
病因
后病
先病
治病求本
急则治标 缓则治其本 标本同治
三、调整阴阳
阴阳偏盛
损其有余
阴阳偏衰
补其不足
阴阳互损
阴阳兼顾
四、扶正祛邪
扶正:就是扶助正气,增强体
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达 到战胜疾病康复的的目的。主 要适用于以正虚为主的病证。
•祛邪:就是祛除病邪,是
邪去正安。主要适用于以邪 实为主的病证。
五、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根据不同季节的气 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 理环境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体 质性别生活习惯等不同的特点 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中医外治法之一脐疗课件PPT29页

中医外治法之一脐疗课件PPT29页
常规消毒,以免发生感染。 3、一般情况下宜辨证用药方能提高疗效。
4、脐部皮肤娇嫩,在用有较强刺激的药物时,或隔药灸脐法壮数较多时, 宜先在脐部涂一层凡士林后再用药或治疗,可避免脐部皮肤起泡,在 给小儿用药时尤应注意这一点。
第17页,共29页。
5、由于脐部吸收药物较快,故用药开始几天内,个别患者(尤其 用走窜或寒凉药物时)会出现腹部不适或隐痛感,一般过几天 会自行消失。
•方:葱白5根
制法:捣烂,放锅内炒热
用法:敷脐,早晚各1次,月经来潮前5天用至月经来潮为止,连用3-5个月。 •神阙穴隔盐灸。
•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研细末敷脐部
第28页,共29页。
谢谢
第29页,共29页。
第15页,共29页。
脐疗的功用及适应症
1、回阳苏厥,熄风固脱
2、健脾和胃,升清降浊
3、调理冲任,温补下元
4、通调三焦,利水消肿
5、通经活络,理气和血
6、敛汗安神,固精止带 7、扶正祛邪,养生延年
第16页,共29页。
脐疗的注意事项
1、一般采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脐部,以方便取穴、用药和治疗。
2、脐孔内常有污垢 ,应用脐疗时一般应先用75%的酒精棉球进行
历代针灸文献认为,刺激神阙穴能对全身起调整作用,从而治疗全身疾 病。如《医宗金鉴》言神阙穴能“主治百病”
现代医学观点,刺激神阙穴可能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而调整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 从而改善各器官的功能活动,促使其恢复正常。例如有报道认为:隔盐壮灸神阙穴,
确能增强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提高小鼠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水平,并认为 灸神阙穴之所以能够起到抗病以强身保健作用,其机理之一可能是通过提高NK细胞 活性实现的。
第12页,共29页。

骨伤科中医治疗方法 PPT课件

骨伤科中医治疗方法 PPT课件
牵引疗法分为皮肤牵引、骨牵引及布托牵 引等。
皮肤牵引
凡牵引力通过对皮肤的牵拉而使作用力最 终到达患处,并使其复位、固定和休息的 技术,称皮肤牵引。由于皮肤本身所能够 承受的力量有限,且胶布对皮肤有刺激和 粘着不持久,所以临床适应范围有一定的 局限性。
骨牵引(直接牵引)
系利用钢针或牵引钳穿过骨质,使牵引力 直接通过骨骼而抵达损伤部位,并起到复 位、固定和休息的作用。其优点是可承受 较大的牵引重量,阻力较小,可以有效地 克服肌肉紧张,纠正骨折重叠或关节脱位 所造成的畸形
将克氏针从内向外刺 入直达骨骼。
牵引重量一般为2~4kg。
股骨下端牵引(一)
适应证:股骨干骨折、 粗隆间骨折、髋关节 脱位、骶髂关节脱位、 骨盆骨折向上移位、 髋关节手术前需要松 解粘连者。
股骨下端牵引(二)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置患肢于牵引架 上,屈膝40°,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后, 在内收肌结节上2cm处为穿针部位,从内向 外穿针,方向与股骨纵轴成直角。
扎带
1、扎带的约束力是固定力的来源; 2、扎带的松紧度要适宜。过松则固定力不
够,过紧则引起肢体肿胀,压伤皮肤,重 者则发生肢体缺血坏死。 3、捆扎后要求能提起扎带在夹板上下移动 1cm,即扎带的拉力为800g左右。
夹板固定的操作步骤
1、选择合适的夹板,并将所需用的固定器材准备 齐全。
7、舒筋活络法 8、补气养血法 9、补益肝肾法 10、补养脾胃法 11、温经通络法
攻下逐瘀法(一)
《素问 缪刺论》:有 所坠堕,恶血内留, 腹中满胀,不得前后, 先饮利药。
攻下逐瘀法(二)
大成汤:大黄20 芒硝10(冲服) 当归10 木通10 枳壳20 厚朴10 苏木10 红花10 陈皮10 甘草10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中医特色疗法PPT课件

中医特色疗法PPT课件

-
5
现将目前我院中医外治门诊运用的疗法介绍如下:
❖ 一 、腹针疗法
❖ 腹针疗法是北京薄氏腹针研究院
院长薄智云院长发明的,在继承
祖国传统医学和结合现代医学对
经络的研究成果,经过20年的反
复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整理出来一
种具有代表性的新的针灸方法。
与传统针灸相比,腹针具有创新的理论指导,认为腹部存在一个
全身高级调控系统即神阙经络系
由于腹针高效快捷,无痛安全,已被列为国 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教育项目,国家级中医 药网络继续教育项目,国家适宜技术推广项 目,并曾获全国针灸特技演示暨学术大会优 秀演示一等奖,2005年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 理局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腹针疗法已
在全国及世界的推广。
-
7
二 平衡针灸疗法
• 平衡针灸疗法是北京军区
古为今用 传承创新—
中医传统外治疗法
淮北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
王洪刚
-
1
中医外治法在中医药理论基础上,运用非口服药物 ( 以药、械、技等手段)通过刺激人体的经络、穴位、 皮肤、粘膜、肌肉、筋骨等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外治法是历经数千年疾病防治和养生保健的手段,集 中体现了中医药“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性化、自然化 特色,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 长期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其内容丰富,范围广 泛,历史悠久,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 得了巨大成就。“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 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此乃清代外治专家吴师 机在其著作《理瀹骈文》中对中医外治的概括,自古
,疑难病,常常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9
-
10
❖ 在穴位中埋线,听起来好吓人。别怕!它和 针灸属于一家,是现代人对针灸的改良。针 灸是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然而在为病人治 疗的时候,医生们发现,某些穴位刺激后, 能缓解庝痛,而针拔出后,庝痛却又出现, 由此医生发明了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法是 以线代针,这种线可不是缝衣服的线,而是 一种可被人体吸收的“生物蛋白线”(一般 为羊肠线),利用特殊的针具埋人穴道,透 过穴道调整体内的内分泌,神经系统及新陈 代谢,达到治疗疾病目的。植入人体内的生 物蛋白线体将会在人体内软化,分解,液化 和吸收。

中医骨伤科的治疗方法幻灯片课件

中医骨伤科的治疗方法幻灯片课件
10
第三节 固 定
• 一 外固定
外固定是指肢体损伤后用于体外的一种 固定方法。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 夹板固定 • 石膏固定 • 牵引固定 • 外固定器固定
• 二 内固定 86
11
一 夹板固定
1 夹板固定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1)四肢闭合性骨折。 (包括关节内及近关节内经手法整复成功者) (2)四肢开放性骨折 创面小或经处理闭合伤口者 (3)陈旧性四肢骨折运用手法恢复者
屈伸
提按
端挤
摇摆
拔伸
触碰
分骨
折顶
回旋
蹬顶
杠杆
8
二 理筋手法
• 一、理筋手法的功效
• 活血化瘀 消肿止痛 • 舒经活络 解除痉挛 • 理顺筋络 整复错位 • 松解粘连 通利关节 • 通经活络 疏风散寒
9
• 二、理筋手法的分类及操作
• 1、舒经通络法 • 1按摩法 • 2揉擦法 揉法 擦法 • 3滚法 • 4击打法 • 5拿捏法 • 6点压法 • 7搓抖法 搓法 抖法 • 2、活络关节法 • 1屈伸法 • 2旋转摇晃法 • 3腰部背伸法 • 4拔伸牵引法 • 5按压踩跷法
5
• 熏洗药(淋拓、淋渫) 将处方药物置于锅 或盆中加水煮沸后,先用热气熏蒸患处, 候水温稍减后用药水浸洗患处。冬季熏洗 时可在患肢上加盖毛巾或棉垫,以便热力 持久。熏洗的同时,可进行患肢的功能活 动,以加强熏洗的效果。每次熏洗时间 15—30分钟,每日2—3次。
• 熏洗药具有舒利关节筋络、疏导腠理、流 通气血、活血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关节强 直拘挛、酸痛麻木或损伤日久夹风夹湿者, 多用于四肢关节部位,对腰背部可视具体 情况酌用。常用的方药如海桐皮汤、舒筋 活血洗方、上下肢损伤洗方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如白芍、菊花、天麻、钩藤等。
养心宁神法: 用于怔忡(心脏跳动剧烈的一种 症状)、失眠。 药如阿胶、枣仁、夜交藤、柏子 仁等。
感谢大家的观看
药如红花、三七、土鳖虫、乳香、 没药等。
37宣肺化痰法
宣肺化痰法: 用于伤风咳嗽。
药如牛蒡子、桔梗、杏仁、贝母 等。
38温化湿痰法
温化湿痰法: 用于咳嗽痰多薄白。
药如半夏、陈皮、茯苓等。
39肃肺涤痰法
肃肺涤痰法: 用于痰多咳喘。
药如苏子、旋覆花、白果等。
40清化痰热法
清化痰热法: 用于咳嗽痰粘,肺有伏热。
药如大青叶、板蓝根、玄参、马 勃等。
14清营透斑法
清营透斑法: 用于温热发斑发疹。
药如生地、豆卷、石膏、赤芍、 丹皮等。
15清泻心包法
清泄心包法: 用于温邪内陷心包,神昏谵语。
药如紫雪丹、牛黄清心丸等
16泻下实热法
泻下实热法: 用于肠胃热结、便闭。
药如大黄、枳实、玄明粉等。
17清化荡积法
清化荡积法: 用于湿热食滞,腹痛下痢。
10辛寒清胃法
辛寒清胃法: 用于胃热症,脉象滑大而数。
药如石膏、知母、滑石,竹茹等。
11苦寒泻火法
苦寒泻火法: 用于温邪化火,三焦火盛之症。
药如黄连、黄芩、大黄、焦山栀 等。
12清化湿热法
清化湿热法: 用于温邪挟湿,或脾湿胃热交阻。
药如黄芩、厚朴、滑石、半夏、 通草等。
13清瘟败毒法
清瘟败毒法: 用于温毒证。
29降气平逆法
降气平逆法: 用于气喘实证。
药如沉香、檀香、乌药、枳实等。
30重镇降逆法
重镇降逆法: 用于胃虚呃逆,冲气上逆。
药如赭石、磁石等
31调理肝脾法
调理肝脾法: 用于肝脾气滞。
药如当归、白芍、柴胡、白术、 茯苓等。
32行气祛瘀法
行气祛瘀法: 用于妇女痛经病,量少挟瘀。
药如川芎、红花、益母草、香附 等。
中医常用治法
ZHONG YI CHANG YONG ZHI FA
01辛温发汗法 02辛凉解表法 03清养肺阴法 04清疏暑风法 05疏表化湿法 06清气润燥法 07调和荣卫法 08固表祛邪法 09清凉透邪法 10辛寒清胃法
11苦寒泻火法 12清化湿热法 13清瘟败毒法 14清营透斑法 15清泻心包法 16泻下实热法 17清化荡积法 18清降相火法 19辛热逐寒法 20甘温扶阳法
引火归元法: 用于浮阳上越,上热下寒。
药如熟地、附子、肉桂、五味子 等。
26平肝理气法
平肝理气法: 用于肝气横逆,胸腹胀痛。
药如青皮、枳壳、金铃子、延胡 索等。
27疏肝和络法
舒肝和络法: 用于胁痛久痛入络。
药如丹参、桃仁、郁金、橘络等。
28疏气宽中法
疏气宽中法: 用于胸闷嗳气、频频矢气。
药如香附、陈皮、枳壳、佛手等。
药如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等; 中气下陷者,用升麻、柴胡。
润肠通便法: 用于大肠枯燥,便坚困难。
药如麻仁、郁李仁、瓜篓仁等。
培土生金法: 用于肺虚脾弱,清补两难。
药如山药、芡实、扁豆、谷芽等。
抑木扶土法: 用于肝旺脾弱,腹痛泄泻。
药如白术、防风、白芍、陈皮、 甘草等。
柔肝潜阳法: 用于肝阳上扰。
33温经和营法
温经和营法: 用于血分有寒,或月经后期。
药如当归、艾绒、肉桂等。
34清热凉血法
清热凉血法: 用于血热吐衄,或月经先期。
药如生地、丹皮、侧柏叶、藕节、 : 用于少腹冷痛,或疝气胀坠。
药如乌药、小茴香、荔子核、延 胡索等。
36活血镇痛法
活血镇痛法: 用于瘀血停留,跌打损伤。
50种中医常用治

31调理肝脾法
32行气祛瘀法
33温经和营法
34清热凉血法
35温通肝经法 36活血镇痛法
37宣肺化痰法
38温化湿痰法 39肃肺涤痰法
40清化痰热法
01辛温发汗法
辛温发汗法: 用于外感风寒表证,无汗,脉象 浮紧。 药如麻黄、桂枝、紫苏、葱白等。
02辛凉解表法
辛凉解表法: 用于风温初起,即风热表证初期
07调和荣卫法
调和荣卫法: 用于伤风,主要是以调和气血来 解肌散邪,不同于直接疏表。
药如桂枝、白芍、生姜、红枣等。
08固表祛邪法
固表祛邪法: 用于体虚容易感冒,或感冒后纠 缠不解。 药如黄芪、白术、防风等
09清凉透邪法
清凉透邪法: 用于外感汗出不解,邪有化热内 传之势。 药如葛根、银花、连翘、薄荷、 芦根等。
药如白术、炮姜等。
22温胃散寒法
温胃散寒法: 用于胃寒泛酸,呕吐清水。
药如吴茱萸、生姜、丁香等
23辛滑通阳法
辛滑通阳法: 用于胸痹症,阳为寒遏(就是寒 包火,热邪郁在体内)。
药如薤白、桂枝、瓜篓等。
24益火培土法
益火培土法: 用于命门火衰,脾虚久泻。
药如补骨脂、益智仁、炮姜等。
25引火归元法
药如豆豉、防风、薄荷、桑叶、 菊花等。
03清养肺阴法
清养肺阴法: 用于肺热气阴不足。
药如沙参、麦冬、玉竹等。
04清疏暑风法
清疏暑风法: 用于暑令感冒。
药如香薷、藿香、青蒿、佩兰等。
05疏表化湿法
疏表化湿法: 用于雨湿之地外乘而至表邪夹湿。
药如苍术、白芷、防风等。
06清气润燥法
清气润澡法: 用于感受秋燥,清窍不利(即耳 鸣目赤,龈胀咽痛之类)。 药如薄荷、焦山栀、连翘、桑叶、 杏仁等。
药如木香、枳实、黄连、青皮、 槟榔等。
18清降相火法
清降相火法: 用于肝胆火旺。
药如龙胆草、赤芍、黄芩、焦山 栀、木通等。
19辛热逐寒法
辛热逐寒法: 用于寒邪直中三阴症。
药如附子、干姜、肉桂等。
20甘温扶阳法
甘温扶阳法: 用于肾阳虚。
药如鹿茸、枸杞子、巴戟天等。
21温运脾阳法
温运脾阳法: 用于脾脏虚寒。
药如天竺黄、川贝等。
温化痰饮法: 用于痰饮咳嗽症。
药如桂枝、白术、半夏、五味子、 干姜等。
芳化湿浊法: 用于湿阻中焦。
药如苍术、厚朴、陈皮等。
辛香健胃法: 用于气阻湿滞,食欲不振。
药如豆蔻、砂仁、佛手等。
利水渗湿法: 用于湿停小便不利。
药如泽泻、车前子、茯苓等,黄 疸小便短赤,用茵陈篙。
补益中气法: 用于脾胃气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