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试题

合集下载

散文阅读试题精选

散文阅读试题精选

散文阅读试题精选(一)雨(冯剑华)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

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

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

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

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

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

“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

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春雨,遍体芬芳的少女,爱美写美的画师。

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

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知道,她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的母亲。

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自己的身躯。

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着她的滋润。

田野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盼着她的乳汁。

年复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

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万种生物的生生不息。

夏日的雨,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

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

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

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

如今,桃花梨花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

她该做的要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有几分落寞。

更有那喜欢悲秋的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抱怨。

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

她知道,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过的一切。

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

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

高一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高一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高一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荷塘月色》节选朱自清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 请分析文章中“荷塘月色”的描写对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

答案:文章中“荷塘月色”的描写,通过对荷塘的宁静、月色的朦胧以及荷香的清新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在独处时的自由、宁静和愉悦的情感。

荷塘的宁静象征着作者内心的平和,月色的朦胧则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超然态度,而荷香的清新则象征着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这些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在自然中寻找精神慰藉的情感。

2024 年下半年语文八年级散文阅读试卷

2024 年下半年语文八年级散文阅读试卷

2024 年下半年语文八年级散文阅读试卷试题部分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字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纤巧(xiān qiǎo)B. 沉湎(chén miǎn)C. 憔悴(qiáo cuì)D. 沧桑(cāng sāng)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因为生病,所以没有参加这次比赛。

B.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插图精美,深受读者喜爱。

D. 我昨天去图书馆借了一本关于历史的书,看了很长时间。

3. 下列词语中,与“浩如烟海”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 纷至沓来B. 奇峰异石C. 气壮山河D. 美不胜收4.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这座山真高,仿佛直插云霄。

B. 他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

C. 小明像一只小猴子,活泼可爱。

D. 她的歌声如天籁之音。

5. 下列句子中,用词准确、得体的一项是()A. 你看,他那傻乎乎的样子,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B. 她的表演非常精彩,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C. 他做事总是拖拖拉拉,让人很烦恼。

D.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感人,让人热泪盈眶。

6.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喜欢看书,尤其喜欢看历史书籍。

B. 她说:“你今天的表现真棒!”C. 他看着窗外的景色,陷入了沉思。

D.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了许多科学知识。

7. 下列句子中,句式变换正确的一项是()A. 原句:他昨天去书店买了很多书。

变换后:昨天他去了书店,买了很多书。

B. 原句:她每天都按时完成作业。

变换后:她每天按时完成作业。

C. 原句:老师表扬了他的学习成绩。

变换后:老师表扬了学习成绩。

D. 原句:他非常喜欢听音乐。

变换后:他喜欢听音乐。

8. 下列句子中,用词恰当、准确的一项是()A. 他做事非常认真,一丝不苟。

B. 这篇文章的内容非常丰富,引人入胜。

C. 她的歌声如天籁之音,让人陶醉。

D. 他学习非常努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初一散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初一散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初一散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是散文的特点?A. 形式自由B. 语言优美C. 内容严谨D. 情感真挚答案:C2. 散文《荷塘月色》的作者是谁?A. 鲁迅B. 朱自清C. 老舍D. 巴金答案:B3. 以下哪部作品不属于散文集?A. 《朝花夕拾》B. 《呐喊》C. 《背影》D. 《荷塘月色》答案:B4. 散文《背影》中,作者描述了谁的背影?A. 父亲B. 母亲C. 老师D. 朋友答案:A5. 散文《荷塘月色》中,作者通过描绘荷塘的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A. 快乐B. 悲伤C. 宁静D. 激动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散文《背影》中,作者通过描述________的背影,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思念。

答案:父亲2. 在散文《荷塘月色》中,作者朱自清描绘了________的美景,展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答案:荷塘3. 散文《荷塘月色》中,作者提到了________,这是他用来比喻荷塘中荷花的。

答案:美人4. 散文《背影》中,作者描述了父亲________的情景,这是他记忆中最深刻的画面。

答案:送别5. 散文《荷塘月色》中,作者通过________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答案:月色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散文《背影》中作者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及其象征意义。

答案:在散文《背影》中,作者朱自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父亲在火车站送别时的背影。

这个背影不仅是父亲形象的具象化,更象征着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作者通过这一背影,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和对父爱的感激之情。

2. 分析散文《荷塘月色》中作者对荷塘景色的描绘及其所蕴含的情感。

答案:在散文《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运用丰富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下的荷塘景色。

荷塘中的荷花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清丽,荷叶上的露珠闪烁着晶莹的光芒。

作者通过对荷塘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高中散文试题及答案

高中散文试题及答案

高中散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关于散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以语言艺术为表现手段B.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语言优美,情感真挚C. 散文通常没有固定的格式和结构D. 散文只可以是抒情性的,不能是叙事性的2. 散文《荷塘月色》的作者是()。

A. 鲁迅B. 朱自清C. 老舍D. 郭沫若3. 散文《背影》中,作者通过描写()来表达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A. 父亲的肖像B. 父亲的背影C. 父亲的言行D. 父亲的信件4. 散文《春》中,作者朱自清用()来比喻春天。

A. 孩子B. 老人C. 少女D. 母亲5. 散文《我的母亲》中,作者通过回忆母亲的()来展现母亲的慈爱。

B. 言行C. 思想D. 情感6. 在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鲁迅对童年的描述体现了()。

A. 怀旧之情B. 批判现实C. 对未来的憧憬D. 对自然的赞美7. 散文《秋天的怀念》中,作者通过()来表达对秋天的感慨。

A. 写景B. 叙事C. 抒情D. 议论8. 散文《我的老师》中,作者通过()来展现老师的形象。

A. 老师的外貌B. 老师的教学方法C. 老师的生活态度D. 老师的教育理念9. 散文《故乡》中,作者鲁迅通过()来反映社会现实。

A. 故乡的自然风光B. 故乡的风土人情C. 故乡的社会变迁D. 故乡的历史传说10. 散文《雪》中,作者通过()来表达对雪的赞美。

B. 叙事C. 抒情D. 议论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 散文《荷塘月色》中,作者朱自清用“______”来描绘荷塘的宁静。

2. 《背影》是朱自清的散文,其中“______”是文章中的经典语句,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情。

3. 散文《春》中,作者朱自清用“______”来比喻春天的生机勃勃。

4. 《我的母亲》是冰心的散文,其中“______”是文章中的经典语句,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敬爱。

5. 在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鲁迅通过“______”来回忆童年的欢乐时光。

高二语文 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测试试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 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测试试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测试试题及答案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梦的远方林清玄①有时候回想起来,我母亲对我们的期待,并不像父亲那样明显而长远。

小时候我的身体差、毛病多,母亲对我的期望大概只有一个,就是祈求我的健康。

为了让我平安长大,母亲常背着我走很远的路去看医生,所以我童年时代对母亲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趴在她的背上去看医生。

②我不只是身体差,还常常发生意外。

3岁的时候,我偷喝汽水,没想到汽水瓶里装的是“番仔油”(夜里点灯用的臭油),喝了一口顿时两眼翻白,口吐白沫,昏死过去了。

母亲立即抱着我以跑百米的速度到街上去找医生,那天是大年初二,医生全休假去了,母亲急得满眼泪,却毫无办法。

“好不容易在最后一家医生馆找到医生,他打了两个生鸡蛋给你吞下去,又有了呼吸,眼睛也张开了。

直到你张开眼睛,我也在医院昏过去了。

”母亲一直到现在,每次提到我喝番仔油,还心有余悸,好像捡回一个儿子。

听说那一天她为了抱我看医生,跑了将近10公里。

③由于我体弱,母亲只要听到什么补药或草药吃了可以使孩子身体好,就会不远千里去求药方,抓药来给我补身体,可能是补得太厉害,我6岁的时候竟得了疝气,时常痛得在地上打滚,哭得死去活来。

“那一阵子,只要听说哪里有先生、有好药,都要跑去看,足足看了两年,什么医生都看过了,什么药都吃了,就是好不了。

有一天,一个你爸爸的朋友来,说开刀可以治疝气,虽然我们对西医没信心,还是送去开刀了。

开一刀,一个星期就好了。

早知道这样,两年前就送你去开刀,不必吃那么多的苦。

”母亲说吃那么多的苦,当然是指我而言,因为她们那时代的妈妈,从来不会想到自己的苦。

④过了一年,我的大弟得小儿麻痹,一星期就过世了,这对母亲是个严重的打击。

由于我和大弟年龄最近,她差不多把所有的爱都转到我的身上,对我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并且在那几年,对我特别溺爱。

例如,那时候家里穷,吃鸡蛋不像现在的小孩可以吃一个,而是一个鸡蛋要切成“四洲”(就是四片)。

初中散文阅读试题

初中散文阅读试题

初中散文阅读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散文诗,然后回答问题。

踏青天高云淡,远山如黛。

金波荡漾,碎花飞舞。

河水奔流,流水无声。

有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

江山如画,风景宜人。

我愿化作一只小船,漂流在这美丽的蓝色世界上。

轻轻地划过碧绿的草地,驶过蔚蓝的湖泊。

听着鸟儿欢快的歌声,触摸着微风吹拂的温暖。

不知不觉中,小船驶向了一个奇妙的地方,那里有无尽的欢乐和美好。

1.这篇散文描述的是什么场景?2.你希望成为故事中的哪个角色?为什么?二、阅读下面的散文,然后完成拓展思考。

秋天的美景初秋的早晨,阳光透过稀稀落落的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给大地增添了一份妩媚。

微风吹拂,带起了一片片黄叶,在空中飞舞。

我抬头望去,满眼是翠绿和金黄,美不胜收。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农田里金黄的麦穗随着风吹起似金色的浪花;果园里,果树的枝条上挂满了红艳艳的苹果,香气扑鼻而来。

小摊上,摆满了各种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胃口大开。

到了午后,天空中飘起了淡淡的雾气,整个世界都笼罩在一层迷雾中,显得神秘而宁静。

秋天是大自然的画廊,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美丽和想象。

那一幕幕美景,让人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

我静静地坐在树下,用笔记录下这些美好,仿佛一幅幅画卷在我眼前展开。

我想,这一切都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我们应该珍惜和爱护它们,也要学会欣赏它们,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思考题: 1. 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秋天的美景? 2. 你还能想象出其他秋天的美景吗?请在文章后面添加一段描述。

三、阅读下面的散文,然后填写内容。

我的老师我的老师,是个笑容和蔼的中年女性。

她总是带着一脸的笑容,眼里充满了智慧和关爱。

她教我们不仅是知识,更是做人的道理。

我的老师,是个认真负责的人。

上课时,她总是仔细地讲解,慢慢地一字一句给我们讲清楚。

当我有问题的时候,她总是很耐心地帮助我解决。

我的老师,是个有爱心的人。

她经常关心我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时不时给我们讲一些关于如何健康成长的知识。

中国现当代散文作品阅读测试题及

中国现当代散文作品阅读测试题及

中国现当代散文作品阅读测试题及答案解析中国现当代散文作品阅读测试题及答案解析散文是一种以平实的语言,普通的文字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文学体裁,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

中国的现当代散文作品在描绘生活、状物、抒情等方面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和内涵。

下面是一些中国现当代散文作品的阅读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

题目一:请阅读下面的散文摘录,然后回答问题。

摘录一:“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在夏天的傍晚,和爷爷一起坐在前院的藤椅上晒太阳。

爷爷总是在那时候给我讲很多很多的故事,有些故事是关于他当年战斗的经历,有些故事是他年轻时的一些趣事。

”问题一:这段散文的内容主要描写了什么?答案一:这段散文主要描写了作者小时候与爷爷共度时光的情景。

解析:从摘录中可以看出,作者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最喜欢的事情,那就是与爷爷一起坐在藤椅上晒太阳,并且爷爷还会给作者讲很多故事。

因此,这段散文的内容主要是描写了作者与爷爷共度时光的情景。

题目二:请阅读下面的散文摘录,然后回答问题。

摘录二:“夜色沉寂,我独坐窗前。

思绪纷乱,一个人的寂寞似乎在这一刻袭上心头。

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地上,在黑暗中显得格外明亮。

我静静地看着夜空中的明月,仿佛与它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

”问题二:这段散文的主题是什么?答案二:这段散文的主题是夜晚的寂寞以及与明月的关联。

解析:从摘录中可以看出,作者独自坐在窗前,感受到了一种寂寞的情绪。

同时,作者也在思考自己与月亮的关系。

因此,这段散文的主题可以归纳为夜晚的寂寞以及与明月的关联。

题目三:请阅读下面的散文摘录,然后回答问题。

摘录三:“这个小镇从远处看上去,就像一个童话中的仙境。

青山环绕,松柏成林,白色的房子散落在山间,屋顶上堆满了厚厚的雪。

小镇的街道狭窄而干净,两边都是古老的石头房子,散发着淡淡的石灰味。

”问题三:这段散文主要描写了什么?答案三:这段散文主要描写了一个小镇的美景和特点。

解析:从摘录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个小镇的描写充满了美感和想象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阅读【毕节市,二(四)】散文阅读阅读《幸福盲》,完成21〜24题。

(共12分)幸福盲毕淑敏①若干年前,看过报道,西方某都市的报纸,面向社会征集“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这个题目的答案。

来稿很踊跃,各界人士纷纷应答。

报社组织了权威的评审团,在纷纭的答案中进行遴选和投票,最后得出了三个答案。

因为众口难调意见无法统一,还保留了一个备选答案。

②按照投票者的多寡和权威们的表决,发布了“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的名单。

记得大致顺序是这样的:一、给病人做完了一例成功手术,目送病人出院的医生。

二、给孩子刚刚洗完澡,怀抱婴儿面带微笑的母亲:三、在海滩上筑起了一座沙堡的顽童,望着自己的劳动成果。

备选的答案是:写完了小说最后一个字的作家。

③消息入眼,我的第一个反应仿佛被人在眼皮上涂了辣椒油,然而十分怀疑它的真实性。

这可能吗?不是什么人闲来无事,编造出来博人一笑的恶作剧吧?还有几分惶惑和恼怒,在心扉最深处,是震惊和不知所措。

④也许有人说,我没看出这消息有什么不对头的啊?再说,这正是大多数人对幸福的理解,不是别有用心或是哗众取宠啊! 是的是的,我都明白,可心中还是惶惶不安。

当我静下心来,细细梳理思绪,才明白自己当时的反应,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悲哀。

原来我是一个幸福盲。

⑤为什么呢?说来惭愧,答案中的四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我都一定程度地拥有了。

我是一个母亲,给婴儿洗澡的事几乎是早年间每日的必修。

我曾是一名医生,手起刀落,给很多病人做过手术,目送着治愈了的病人走出医院的大门的情形,也经历过无数次了。

儿时调皮,虽然没在海滩上筑过繁复的沙堡(这大概和那个国家四面环水有关),但在附近建筑工地的沙堆上挖个洞穴藏个“宝贝”之类的工程,肯定是经手过了。

另外,在看到上述消息的时候,我已发表过几篇作品,因此那个在备选答案中占据一席之地的“作家完成最后一字”之感,也有幸体验过了。

⑥我集这几种公众认为幸福的状态于一身,可我不曾感到幸福,这真是莫名其妙而又痛彻的事情。

我发觉自己出了问题,不是小问题,是大问题。

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我所有的努力和奋斗,犹如沙上建塔。

从最乐观的角度来说,即使是对别人有所帮助,但我本人依然是不开心的。

我哀伤地承认,我是一个幸福盲。

⑦我要改变这种情况。

我要对自己的幸福负责。

从那时起,我开始审视自己对于幸福的把握和感知,我训练自己对于幸福的敏感和享受,我像一个自幼被封闭在洞穴中的人,在七彩光线下学着辨析青草和艳花,朗月和白云。

体会到了那些被黑暗囚禁的盲人,手术后一旦打开了遮眼的纱布,那份诧异和惊喜,那份东张西望的雀跃和喜极而泣的泪水,是多么自然而然。

⑧哲人说过,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目光。

让我们模仿一下他的话:生活中也不缺少幸福,只是缺少发现幸福的眼光。

幸福盲如同色盲,把绚烂的世界还原成了模糊的黑白照片。

拭亮你幸福的瞳孔吧,就会看到被潜藏被遮掩被蒙昧被混淆的幸福,就如美人鱼一般从深海中升起,哺育着我们。

21.文中第⑥段说“我发觉自己出了问题,不是小问题,是大问题”。

请问这个“问题” 是指什么?(2 分)22.文中的“我”是怎样改变“幸福盲”这一状况的?(3 分)23.文章就“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个题目给出了三个答案和一个备选答案,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再另给三个答案。

(3 分)24.请用简洁的文字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

(4 分)【答案】(四)散文阅读(12 分)21.我是一个幸福盲(我不懂得什么是幸福)。

(2 分)22.要对自己的幸福负责,开始审视自己对于幸福的把握和感知,训练自己对于幸福的敏感和享受。

(意思相近即可)(3 分)23•如:①收完最后一堆垃圾的清洁工;②放学时送走最后一个孩子的门卫;③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的乘客。

(句意合理即可)(3 分)24.略(言之成理,有正确的价值观即可)(4分)记叙文阅读【海淀1】(一)阅读《命运的驱使》,完成第13-15 题。

(共15 分)命运的驱使①文化大革命到来之前,我才20多岁。

我决心把一生的时光,都溶进调色盘里。

那雨中的船、枝上的鸟、泥土中的小花小草、薄暮冥冥中一张张模糊而有生气的脸,把我牢牢地固定在画架前,再也没有想到与它分开。

②然而,1966 年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动乱就像从天而降的重锤,把我的世界砸得粉碎。

于是,往日那些山光水色、鸟语花香,美梦一般流散了。

③一夜之间,千万人的命运发生骤变;千万个家庭演出了在书本里都不曾见过的怪诞离奇的悲剧。

那时在海河边有个地方叫挂甲寺,经常会发现有投河自尽的人。

有老者、有青年、有腰间捆着婴儿一同殉难的妇女。

每当看到这些下狠心毁掉自己的人时,我的心都会颤栗,心想他们必有许多隐忍在心、难以抗拒的苦痛。

于是我便不自觉地虚构起他们生前的故事。

我平日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万千感受也都自然而然地向虚构的故事中聚拥而来。

开始,我只是把这些故事讲给至亲好友们听。

为了安全,我把故事中的人物、地点、社会背景全换成外国的,当做一个个旧的外国小说或电影故事。

我以讲故事来排遣郁结心中的情感。

④一个夜晚,外边刮着冷风。

一位许久未见的老朋友突然跑到我家来。

他不等我说什么,便一口气讲了他长长一段奇特的遭遇。

我听着,流下泪,夹在手指间的烟卷灭了也不知道。

他讲完了,忽然用激动得发颤的声音问我:“你说,将来的人会不会知道咱们这种生活?这种处境?你说,现在有没有人把这些事写下来?可是那就得冒着生命的危险呀!不过,这对于将来的人该是多么有价值啊!”我们都沉默了。

我俩都顺着他这番话思索下去……从此,我便产生了动笔写的念头。

⑤我把自己锁在屋里,偷偷写起来,只要有人叩门,我立即停笔,并把写了字的纸东藏西掖,尽管是片言只语,但是这片言只语要是被人发现,就会毁了自己,甚至家破人亡,不堪设想。

后来写得多了,我就把这些写好的东西埋藏在院子的砖块下边、塞在楼板缝里,或者一层层粘起来,外边糊上宣传画片,做为掩蔽,以便将来有用时拿温水泡了再一张张揭出来……但藏东西的人总觉得什么地方都不稳妥。

一度,我把这些稿子卷成卷儿,塞进自行车的横梁管儿里。

这车白天就放在单位里,单位整天闹着互相查找“敌情线索”。

我总觉得会有人猛扑过去从车管儿里把稿子掏出来。

不安整天折磨着我。

⑥终于有一天,我把稿子悄悄弄出来,用火点着烧了。

心里立刻平静下来,跟着而来的却是茫然和沮丧。

⑦以后,我一旦有了抑制不住的写的冲动时,便随写随撕碎,扔在厕所里冲掉;有时写好了,轻轻读给自己听,读到自己也受感动时便再重读几遍,最后却只能恋恋不舍地投进火炉里。

当辗转的火舌把一张张浸着心血的纸舔成薄薄的余灰时,我的心仿佛被灼热的火舌刺穿了。

写了不能发表,又不能给任何人看,还收留不住,有什么用?多么傻气的做法!多么愚蠢的冲动!多么无望的希望!⑧但是我必须从自己身上寻找力量充实自己。

我发现,我是有良心的,我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我是悄悄地为祖国的将来做一点点事呀!这样,我便再不毁掉自己笔下的每一张纸了。

我下了决心,我干我的——不管将来如何,不管光明多么遥远,不管路途中间会多么艰辛和寂寞,会有多大的阻碍,会出现怎样意外的变故。

⑨现在回想起来,这便是我走向文学之路最初的脚步了。

⑩那年我在滇南,那里的亚热带风情使我耳目一新。

那些哈尼族人的大茅屋顶、傣族人的竹楼、苗族妇女艳丽的短裙,混在一片棕榈、芭蕉、竹丛、雪花一样飘飞的木棉和蓝蓝的山影之中,令我感动不已。

不知不觉又唤起我画画的欲望。

我回到家,赶忙翻出搁放许久的纸笔墨砚,呆在屋里一连画了许多天,还拿出其中若干幅参加了美术展览。

当时,一些朋友真怀疑我要重操旧业了。

不,不,这仅仅像着了魔似的闹了一阵子而已。

跟着,潜在心底的人物又开始浮现出来,日夜不宁地折磨我了。

我便收拾起画具,抹净桌面,摆上一叠空白的稿纸……©是啊,我之所以离开至今依然酷爱的绘画,中途易辙,改从写作生涯,大概是受命运的驱使吧!这不单是个人的命运,也是同时代人、祖国、民族共同的命运所致。

(作者冯骥才有删改)13.文章中作者详细写出了自己在“文革”那个特殊年代里最初走向文学之路时的写作经历及心路历程,阅读文章第⑤一⑧段,填写表格。

(5分)13.①害怕、不安②把保存的稿子烧毁了③随写随毁稿子④痛苦、绝望、愤懑⑤坚定、义无反顾(共5分。

每小题1分)14.本文第⑩段作者记叙了自己因感动而重拾画笔,最后又依然回归文学之路的事情。

这些记叙有什么作用?(4分)14•表现出作者对绘画的热爱,并有一定造诣(小有成就);照应了文章第①段内容,强调了自己对绘画的情感;突出自己对文学的珍爱之情,体现了自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共4分每个要点1分,表达1分)15•作者为什么说改从写作生涯不仅是个人的命运,“也是同时代人、祖国、民族共同的命运所致”?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出你的理解。

(不超过150字)(6分)15•答案示例: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让作者从事绘画的梦破灭了;看到了很多家庭的不幸、无辜人的含冤自杀,听到老朋友坎坷的经历,他们的悲苦刺痛了作者的心;这些人都是与作者同时代的人,他们的悲剧命运也就是祖国与民族的悲剧。

出于要真实表现这段同时代人、祖国、民族悲剧历史的责任感,作者走上了文学之路。

(共6分。

能够扣住个人、同时代人、祖国民族三个角度谈理解,分别得2分、1分、1分,责任感理解1分,语言表达1分)【东城1】(一)阅读《和周总理的两次相遇》,完成第15-17题。

(共14分)和周总理的两次相遇王琦①提起敬爱的周总理,人民都非常崇敬他。

相信见过他的和未见过他的人,都有一肚子情怀想表达。

见过他的人,会缅怀他的风姿和神采;未曾与之谋面的,也熟知他的人品和传奇。

而我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北京中学生,有幸与之两度相遇。

周总理是国家总理啊,日理万机,两次相遇很不容易,非同寻常。

②上初一的时候,北京的中学生经常有迎宾的任务。

那是我第一次参加迎宾活动,辅导员再三要求我们穿得漂亮一些,女生穿裙子,男生是白衬衫蓝裤子。

妈妈拿出了平时很少让穿的一件连衣裙。

那时的连衣裙叫布拉吉,这条裙子放在今天也是一件经典之作——浅粉色的泡泡纱布料上,布满了深粉、水红、淡蓝、鹅黄色的大大小小的气球,我穿上别提多美了。

③来到长安街,我们沿街站成两排,男生在前,女生在后。

车队徐徐而来,人群开始躁动,欢呼声更加热烈,我眼前一亮:啊,那敞篷车里陪在外宾身边的,不就是周总理吗!④那时的长安街还没现在这样宽,车速很慢,我觉得和总理近在咫尺。

忽然,总理向我这边招手。

我左看看,右看看,好像总理是在召唤我,辅导员也发现了,她跑前跑后,有点不知所措,犹豫了片刻,一把把我推到了前排,我站到了一排白衣蓝裤的少年之间。

车队缓缓前行,总理转身回眸一笑,那么温和,那么慈祥,那么美好……周总理的微笑,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底。

⑤第二次与总理的相遇,更加神奇。

⑥那年我在二十二中读高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