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港航资源现状简介
中国港口现状及未来走势

中国港口现状及未来走势中国港口是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扮演着重要的经济角色。
本文将以1000字左右介绍中国港口的现状及未来走势。
中国港口的现状:中国拥有众多海岸线和河流,是一个拥有丰富资源和制造业基地的国家,因此港口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港口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推进,中国港口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目前,中国港口已经成为世界上货物吞吐量最大的国家。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发布的最新数据,中国港口在2019年货物吞吐量达到了14.73亿吨,占全球总量的七分之一。
中国港口的发展不仅体现在货物吞吐量的增长上,还体现在港口基础设施的完善上。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港口建设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在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升级上。
许多港口进行了拓展和改造,提高了装卸能力和效率。
中国还加强了港口间的协调和合作,推动了港口集群的发展。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宁波、深圳等港口形成了辐射全国乃至亚洲的港口集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中国港口的未来走势: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增长,中国港口的未来走势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预计到2030年,中国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将继续增长。
根据中国交通运输部的规划,到2035年,中国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将达到25亿吨以上。
未来,中国港口的发展将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中国的货物贸易将更加注重高附加值产品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商品,这将推动港口服务的升级和转型。
港口将加强物流供应链管理,推动港口与内陆交通、物流园区等的协同发展。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港口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中国港口将成为国际物流的重要节点,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中国港口将加大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港口将加强污染治理和资源节约利用,推动绿色港口建设,提高港口的环境可持续性。
武汉阳逻港调研报告

武汉阳逻港调研报告武汉阳逻港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内陆港口。
近年来,随着武汉经济的快速发展,武汉阳逻港也逐渐成为了全国重要的物流集散地之一。
本次调研以了解武汉阳逻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规划为主要目的。
一、武汉阳逻港的基本情况武汉阳逻港位于长江北岸,地理位置优越,具备良好的水陆交通条件。
港口总面积达到800多亩,拥有现代化的集装箱操作设备和大型物流仓库。
港口景区内的景点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二、武汉阳逻港的发展概况随着武汉市经济的腾飞,武汉阳逻港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2019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000万吨,同比增长近30%。
其中,集装箱吞吐量更是突破30万标箱,位居中部地区的前列。
三、武汉阳逻港的竞争优势武汉阳逻港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优势:作为长江中游的重要河口港口,武汉阳逻港连接了长江经济带的北方和南方,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2.港口设施完善:武汉阳逻港拥有先进的港口设施和物流仓库,能够提供高效的货物装卸和储存服务。
3.多式联运优势:武汉阳逻港积极发展多式联运,与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方式相互衔接,为货物运输提供了更多选择。
四、武汉阳逻港的发展规划为了进一步发展武汉阳逻港,提升其物流运营水平和竞争力,相关部门提出了以下发展规划:1.提升港口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引进更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提升武汉阳逻港的装卸效率和物流运作能力。
2.加强航运网络建设:与长江上下游港口加强合作,开通更多班轮航线,提升阳逻港的服务范围和能力。
3.发展综合物流业务:积极发展仓储、配送、加工等综合物流服务,推动阳逻港从港口向物流园区转型升级。
五、对武汉阳逻港未来发展的建议1.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周边企业、港口合作,共同发展货物运输和物流业务,形成良性互动。
2.培养专业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专业的港口物流管理人才,提升阳逻港的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3.注重环保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注重环保,采取措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武汉港口调研报告

武汉港口调研报告武汉港口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武汉港口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是鄂西腹部和鄂东南地区最大的内河港口。
武汉港口是长江三角洲中部的枢纽港口,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地和商贸中心,是连接南北大运河和长江的咽喉,具有极高的交通地位。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武汉港口的发展潜力和各种资源的利用情况,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该港口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为我们的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三、调研内容:1. 港口规模:调研了港口的总面积、码头数量、泊位数量等基本信息。
我们了解到,武汉港口占地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有80个码头,超过300个泊位,具备很大的货物处理能力。
2. 港口设施:我们仔细调研了港口的各种设施,如集装箱装卸设施、集装箱储存设施、货物堆场、仓库等。
我们发现,武汉港口的设施齐全,能够满足不同类型货物的装卸和储运需求。
3. 港口吞吐量:通过对港口的近期数据分析,我们了解到武汉港口的货物吞吐量逐年增长,目前已达到一个较高水平。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湖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武汉港口的吞吐量呈现出指数级增长,也显示出该港口的巨大潜力。
4. 货物种类:我们对港口的主要货物种类进行了详细研究。
武汉港口主要运输的货物包括煤炭、原油、化工产品、钢铁、粮食等。
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发现武汉港口的货物种类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大宗商品上,与湖北省资源结构相符。
5.化解瓶颈: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武汉港口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和瓶颈。
例如,港口进出口大型货船存在一定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港口水深的治理和改善力度。
此外,港口的后勤配套设施和交通运输能力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四、发展建议:基于我们对武汉港口的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建议:1. 提高港口的装卸效率:增加自动化设备的使用,提升卸车速度和装卸效率,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货物吞吐量需求。
2. 加大投资力度:增加投资,改善港口的设施和设备,提高码头、泊位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港口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湖北省港口物流调查报告

湖北省港口物流调查报告湖北省是中国内陆地区的重要省份,位于长江中游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具有航运运输的天然优势。
而港口作为城市或地区的门户和枢纽,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区域一体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特意进行了一次湖北省港口物流调查,并就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一、湖北省港口物流发展概况湖北省港口分为沿江港口和内陆港口两类,其中沿江港口相对发达。
目前,湖北省共有63个港口,其中沿江港口53个,内陆港口10个。
而沿江港口中,以宜昌、襄阳、荆州、黄石等港口规模较大,为湖北省港口物流的主力军。
其中,宜昌港作为三峡枢纽的配套工程,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中西部地区最大的内河港口。
湖北省港口物流业发展相对较晚,但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发展港口经济,加快建设内贸物流网络。
随着政策的推动和投资的加大,湖北省港口物流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二、湖北省港口物流调查结果1、港口物流设施建设不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湖北省部分港口物流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如码头、堆场、仓库等设施规模小、设备陈旧,且效率偏低。
在服务质量上,存在交通不便、信息不及时等问题。
2、港口物流信息化水平不高虽然政策在推动港口物流信息化建设,但实际落实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湖北省部分港口未建设完善信息化系统,信息公开程度不高,对于物流运行的实时监控和精准定位功能尚未实现。
3、港口物流配套服务相对较弱在港口运营过程中,物流配套服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而在湖北省的某些港口,物流配套服务相对较弱,如企业物流需求分析、配送管理、仓储管理等方面的服务都有所欠缺。
三、湖北省港口物流改善方案1、提升物流设施建设水平应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港口设施升级和建设,增加码头、堆场、仓库等设施规模,引进先进的卸货装置等设备,提升物流设施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对码头通道进行拓宽、加宽物流走廊,改善内部交通和物流运输路线。
2、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强港口物流信息化建设,建设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和物流运维的实时监控,在物流企业和货主之间形成信息高效共享的渠道,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武汉航运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武汉航运业现状及发展建议作者:苏建国夏飞来源:《中国水运》2014年第08期摘要:通过分析武汉航运业的现状,对航运企业的调查,总结了制约武汉航运业发展的几个因素,结合武汉行业发展实际,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武汉航运业运力货运周转量武汉是长江中游航运网的中心,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流域辐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达到287万km2,武汉通航里程之长、沟通地域之广,均居我国内陆城市首位。
武汉港是全国内河主要港口、长江中游最大的港口、国家一类开放口岸。
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2006年11月湖北省政府制发《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长江水运业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06]65号),加快推进了武汉新港规划建设的步伐。
2009年底,张德江副总理视察长江航运并将武汉明确为长江中游的航运中心,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上升为国家定位,为武汉航运的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
2011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首次明确推进长江武汉航运中心建设。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武汉,做出重要指示:“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努力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
建设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对于呼应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进一步发挥长江黄金水道通江达海的优势,实现长江上、中、下游水运和沿江经济协调发展,更好地实施省委、省政府“两圈一带”战略,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武汉航运业现状目前,全市共有地方水运企业119家(其中货运企业80家、客运企业4家、辅助业企业52家,其中17家拥有双重资质)。
货运船舶357艘、实际运力达152.2万载重吨,单船平均吨位4251吨。
其中,沿海船舶76艘、运力达59.73万载重吨;液货危险品船舶55艘、运力达16.77万载重吨;普通运输货船226艘、运力75.45万载重吨;客运船舶21艘、3242客位。
全市实际货运量4676.6万吨、货运周转量5355310万吨/公里。
湖北省港口情况

港口情况湖北省现有港口51个(港口泊位1996个),其中,主要港口4个,分别是武汉、黄石、荆州、宜昌;重要港口19个,分别是巴东港、秭归港、宜都港、枝江港、石首港、洪湖港、嘉鱼港、鄂州港、黄州港、武穴港、阳新港,汉江的襄樊港、丹江口港、钟祥港、沙洋港、潜江港、仙桃港、天门港、汉川港;一般港口28个,全省综合通过能力货运为16700万吨,客运为3400万人次。
2004年全省共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1659万吨(集装箱18.5万TEU)。
预计2010年,全省港口吞吐能力达到2.01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167万TEU;2020年港口吞吐能力达到2.67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395万TEU。
四个主要港口基本情况武汉港:长江中游最大的港口,武汉港由汉口、汉阳、武昌、蔡甸、黄陂、新洲、江夏、汉南、洪山港区组成,有码头泊位352个,年综合通过能力货运为4444.4万吨、客运为1100万人次。
2004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4280万吨、集装箱16.16万TEU。
2006年-2020年武汉港将以集装箱和矿石、石化、汽车滚装专业码头发展为主,并逐步形成和巩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地位。
计划2010年,港口吞吐量能力达到8100万吨/年(集装箱总通过能力达到120万TEU,汉阳港区达到60万TEU;阳逻港区达到60万TEU);2020年达到14300万吨(集装箱总通过能力达到260万TEU)。
宜昌港:宜昌港由宜昌城区港、太平溪、三斗坪、乐天溪、虾子沟、罗镜滩等港区组成,泊位108个,年综合通过能力货运为1041万吨,客运为413万人次。
2004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716万吨、集装箱吞吐量0.75万TEU、旅客吞吐量200万人次。
预计2010年,港口通过能力达到1565万吨(集装箱吞吐通过能力15万TEU);2020年达到1975万吨(集装箱35万TEU)。
黄石港:黄石港由昌大堤、沈家营、戴司湾、胜阳港、上窑、西塞山、道仕袱港区组成,泊位58个,最大靠泊能力为5000吨级。
武汉港口航运业的发展状况及建议

武汉港口航运业的发展状况及建议最近,我们对我市航运业进行了调研并与长江港口城市进行了对比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一、武汉港口航运业现状(一)港口分布及基础设施现状武汉港口位于长江中游,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内河的主要港口和一类开放口岸,是长江干线四大枢纽港口(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之一。
港口位于以长江和汉江为主要骨架构成的“y”字交汇处,同时也位于黄金水运与京广铁路动脉的“十”字交汇处。
主支贯通,与周边地区连接成一条紧密的水域网带,通航里程达5500多公里:武汉段长江南岸由双窑至白浒山91.2公里,长江北岸由水洪至大埠145.5公里;汉江南岸从谢八家至汉江口61.3公里;汉江北岸从新沟至汉江口51.6公里,两江四岸水域自然岸线总长为349.6公里。
港口现有各类港区31个,生产性泊位367个。
其中分布长江上的港区有23个,汉江上的有8个。
在长江港区中,杨泗港、阳逻港为大型集装箱港区,现有集装箱泊位3个,靠泊能力为3000-5000吨级。
在生产性泊位中,固定性泊位195个,靠泊能力5000吨,年货物通过能力4819万吨。
港区现有水域面积131.8万平方米,陆域面积525.1万平方米,仓库面积22.6万平方米,堆场面积269.7万平方米。
武汉境内现有大小河流350余条,汇水面积达5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65个。
其中,通航河流22条,通航里程(除长江外)504.4公里,包括全年通航里程201.4公里和季节性通航里程303公里。
长江航运上溯重庆,全年可航行3000吨级单轮和万吨级船队;下至上海,全年可航行5000吨级船舶和万吨级以上载重量的大型船队;汉江上1000吨级船舶可直达蔡甸,500吨级船舶可通达襄樊。
截至2005年止,全市共有水运企业79户,其中,国有企业占17%,民营企业占83%。
水运服务企业69户。
全市拥有各类运输船舶358艘,其中内河运输船舶314艘,沿海运输船舶44艘。
(二)港口运输量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市交通运输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由铁路、水运、公路、航空四大运输方式组成的主体运输体系,成为全国内地最大交通枢纽,运输体系渐趋完备,整体效益不断提高,为我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武汉新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武汉新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随着全球化不断推进和中国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武汉市正迅速崛起为内陆开放型城市。
作为武汉市重要的开放门户,武汉新港在推动城市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吸引投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武汉新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与探讨。
武汉新港位于中国中部、长江黄金水道,距长江一线仅30公里,是湖北省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级综合保税区。
作为一个多功能、高效、现代化港口,武汉新港在货物集散、物流运输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目前,武汉新港已经成为湖北省重要的进出口通道和国内大宗商品物流集散地,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首先,武汉新港在货运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根据最新数据,武汉新港年货物吞吐量已超过1亿吨,成为中国内陆港口中唯一实现这一规模的港口之一。
其丰富的航线网络以及高效的物流系统,使得武汉新港成为中部地区一站式的国际物流中心,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物流企业的投资。
其次,武汉新港的港区发展迅速。
港区规划以多式联运为基础,重点发展航运、铁路、公路和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形成紧密的物流网络。
与此同时,武汉新港还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港口基础设施,提高装卸效率和服务质量,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吸引更多企业入驻。
其中,武汉新港国际航运物流产业园成为港区重要的产业集聚地,为国内外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三,武汉新港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作为连接长江经济带和中部地区的枢纽,武汉新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长江黄金水道为武汉新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高速公路和铁路的便捷联结也使得港口货物运输更为便利。
同时,武汉新港紧邻武汉天然深水航道,具备发展大型船舶和国际航运的条件,可以更好地满足国内外贸易的需求。
展望未来,武汉新港有望继续发挥其在长江经济带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以下是我对武汉新港未来趋势的一些观点:首先,武汉新港将继续推动港口的升级和现代化建设。
随着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推进,港口的现代化建设和装卸技术的提升将变得更加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地区港航企业资源现状简介
武汉位于长江中游,拥有国内综合运输体系中内河的主要港口和一类开放口岸。
武汉市内航道主支贯通,通航里程达5500多公里:武汉两江四岸水域自然岸线总长为349.6公里。
目前长江航道武汉至安庆航段最小维护水深约4米, 2015年将达到4.5米,可通航由2000~5000吨驳船组成的2~4万吨级船队或利用航道自然水深通航5000吨级海船。
武汉市内拥有超过20个各类港区,生产性泊位超过300个,港区和泊位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汉江上的有4个。
在长江港区中,阳逻港区及白浒山港区为大型集装箱港区,沌口港区以商品车滚装码头为主。
阳逻港区现有集装箱泊位6个,靠泊能力为5000吨级兼顾10000吨级,吞吐能力约100万TEU。
在生产性泊位中,固定性泊位约200个,靠泊能力5000吨,年货物通过能力超过5000万吨。
武汉地区港航企业主要有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武汉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武港集团)、武汉新港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新港投)、武钢集团港务公司、湖北省联合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联发投)及卓尔集团。
其中涉及港口作业的企业主要有:
武港集团是以港口资源为基础,以集装箱和大宗散货装卸运输为核心竞争力,涉足港口装卸、物流、旅游、房地产
等多个领域的大型综合性现代化企业集团,是全国28个主要港口之一,是湖北省最大的公用码头运营商。
武汉港务集团前身是武汉港务管理局。
2005年6月,由武汉市国资委与上海国际港务集团、上港集团物流有限公司三家合资组建,2011年3月增资扩股吸收新股东武汉新港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10.6亿元,2010年末企业总资产28亿元。
武汉港务集团辖九大港区,即金口重件港区,沌口汽车与油品港区,汉阳集装箱与散杂货港区,汉口旅游客运港区,青山矿石与钢材港区,阳逻集装箱港区,左岭危化品港区,花山集装箱港区和拟建的林四房煤炭港区。
目前拥有港区面积122.45平方公里,生产泊位51个,岸线全长7579米,库场总面积43.4万平方米;铁路专用线20.9公里;锚地3处、基地16个;各类大型装卸机械318台(套);港作拖轮、驳船140艘。
最大靠泊能力10000吨级,锚地一次系泊能力70万吨,设备最大起重能力500吨,集装箱吞吐能力150万标箱,货物吞吐能力5000万吨。
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外运长航)由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与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总公司于2009年3月重组成立,总部设在北京。
中国外运长航是国务院国资委直属管理的大型国际化现代企业集团,是以物流为核心主业、航运为重要支柱业务、船舶重工为相关配套业务的中国最大的综合物流服务供应商。
中国外运长航
的物流业务包括:海、陆、空货运代理、船务代理、供应链物流、快递、仓码、汽车运输等;在物流领域,中国外运长航是中国最大的国际货运代理公司、最大的航空货运和国际快件代理公司、第二大船务代理公司。
中国外运长航的航运业务包括:干散货运输、石油运输、集装箱运输、滚装船运输、燃油贸易等;在航运领域,是中国三大船公司之一、中国内河最大的骨干航运企业集团、中国唯一能实现远洋、沿海、长江、运河全程物流服务的航运企业。
船舶工业形成以船舶建造和修理、港口机械、电机产品为核心的工业体系,在国内外享有知名声誉,年造船能力超过400万载重吨。
新港投的前身为武汉交通国有控股集团公司,于2000年7月组建。
2009年8月正式更名为武汉新港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为主要从事国有资产运作、产权经营和武汉新港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经营管理的市属国有独资企业。
公司旗下华中航运集团拥有江海直达和特种运输船舶近百艘,已成为湖北省同行业集单船吨位最大、占有吨位最多和综合运输能力最强的水上运输企业。
2010年,公司全面启动阳逻集装箱码头第三作业区一期工程、武汉新港长江城、武汉航运中心大三大项目建设。
(因新港投所涉港口码头项目处于在建阶段,尚无相关数据。
)
武钢集团港务公司是武钢集团旗下分公司, 承担武钢原燃料的接收、贮存、中和、混匀、输送和钢材水运外发的
重任,是武钢原燃料、钢坯材进出口港口和大型原料场,码头吞吐量达2300万吨,年总作业量超过8000万吨。
全港拥有13座码头、6大料场、固定资产10多亿元,占地面积200多万平方米。
港务公司阳逻港区码头位于阳逻港区第一作业区,共建设4个5000吨级件杂货泊位,设计年吞吐能力420万吨,能同时停靠2个2000吨级和3个3000吨级货轮,使用岸线510米,陆域面积468亩,由武钢集团公司投资5.9亿元,分两期建设。
第一期工程于2008年12月28日开工建设,主要建设4个泊位码头水工工程,配备4台门座起重机,最大起重能力为60吨,库场配备4台龙门起重机,最大起重能力为40吨,一期完成投资4亿元。
2009年7月第一期工程完工并投入试运行,2012年11月19日结束试运行进行竣工验收。
(因市场波动,码头后方钢材加工项目投资进展缓慢,港务公司阳逻码头吞吐能力未能充分利用。
)湖北联发投是湖北省政府主导下,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出资,于2008年9月成立,用于支持武汉城市圈跨区域项目的投融资平台,也是国内首个区域性政企联合投融资平台。
联发投旗下武汉花山生态新城投资有限公司和武汉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武汉联合发展港口有限公司(前者85%,后者15%)。
公司已初步完成武汉新港白浒山港区花山码头一期工程建设。
白浒山港区码头项目上起长江右岸武惠堤北湖泵站,下至白浒山,使用岸线总长2174m,规
划建设17个5000t级集装箱泊位,设计年吞吐量298万TEU,年通过能力323万TEU。
花山码头一期工程建设2个5000t 级泊位(上游1号泊位为件杂泊位,下游2号泊位为多用途泊位),设计年总吞吐量为161万t,其中,集装箱年吞吐量9.5万TEU。
(花山码头目前处于在建阶段,预计2013年疏港大道完成后可开港营运。
)
卓尔集团控股的武汉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 ( WIT ) 位于阳逻港区集装箱第一作业区, 拥有长江中上游第一个按国际标准设计的专业化集装箱码头, 设两个5000吨级集装箱专用泊位。
码头前沿江宽1600米,岸线平顺,地质结构稳定,不淤不滞,水深常年保持在7米以上。
由于高标准的设计,码头平台在百年一遇洪水期仍高出水面1米,不受长江枯水、洪水季节影响,常年可停泊5000吨级船舶和宽身浅底的万吨级船舶。
WIT码头现配有40.5吨/30米跨距的集装箱岸边起重机、45吨/30米跨距的多用途门机和40.5吨集装箱轮胎式龙门起重机等集装箱装卸设备和CTMS系统、CCTV系统等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 库场面积10万平方米, 年通过能力超过40万T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