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实验5过程详解及解答

合集下载

河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网络实验五

河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网络实验五

实验(五):熟悉IP协议实验说明:6个人一组参考内容:网络协议仿真教学系统(通用版)课件实验三网际协议IP实验报告:给出拓扑图(表明各主机的IP地址和MAC地址)给出各个练习网卡捕获的数据(需要说明是哪一个练习)练习一:各主机打开协议分析器,进入相应的网络结构并验证网络拓扑的正确性,如果通过拓扑验证,关闭协议分析器继续进行实验,如果没有通过拓扑验证,请检查网络连接。

本练习将主机A、B、C、D、E、F作为一组进行实验。

1.主机B在命令行方式下输入staticroute_config命令,开启静态路由服务。

2.主机A启动协议编辑器,编辑一个IP数据报,其中:MAC层:目的MAC地址:主机B的MAC地址(对应于172.16.1.1接口的MAC)。

源MAC地址:主机A的MAC地址。

协议类型或数据长度:0800。

IP层:总长度:IP层长度。

生存时间:128。

源IP地址:主机A的IP地址(172.16.1.2)。

目的IP地址:主机E的IP地址(172.16.0.2)。

校验和:在其它所有字段填充完毕后计算并填充。

自定义字段:数据:填入大于1字节的用户数据。

【说明】先使用协议编辑器的“手动计算”校验和,再使用协议编辑器的“自动计算”校验和,将两次计算结果相比较,若结果不一致,则重新计算。

●IP在计算校验和时包括哪些内容?只包括IP报文中的首部,不包括数据部分3. 在主机B(两块网卡分别打开两个捕获窗口)、E上启动协议分析器,设置过滤条件(提取IP协议),开始捕获数据。

4. 主机A发送第1步中编辑好的报文。

5. 主机B、E停止捕获数据,在捕获到的数据中查找主机A所发送的数据报,并回答以下问题:●第1步中主机A所编辑的报文,经过主机B到达主机E后,报文数据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记录变化的字段,并简述发生变化的原因。

报文数据发生变化。

发生变化的字段有:“生存时间”和“首部校验和”。

其截图如下:主机B的截图中,本机连接2对应的是路由,其IP地址为172.16.0.1,“生存时间”字段的值为128,“首部校验和”字段的值为0D78,而主机E中,“生存时间”字段的值为127,“首部校验和”字段的值为0E78。

大工20春《计算机网络实验》实验报告答案

大工20春《计算机网络实验》实验报告答案

大工20春《计算机网络实验》实验报告答案一、实验目的本次计算机网络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掌握网络配置、数据传输、网络协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网络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设备包括计算机、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以及网络模拟软件和协议分析工具。

操作系统为 Windows 10,网络模拟软件为 Packet Tracer,协议分析工具为 Wireshark。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一)网络拓扑结构设计根据实验要求,设计了一个包含多个子网的网络拓扑结构。

该拓扑结构包括一个核心交换机连接多个子网,每个子网通过路由器与其他子网或外网进行通信。

(二)IP 地址规划与配置为每个网络设备分配了合适的 IP 地址,并进行了子网掩码和网关的设置。

在配置过程中,注意了 IP 地址的唯一性和合法性,避免了地址冲突和网络故障。

(三)交换机配置对核心交换机进行了 VLAN 的划分和配置,将不同的端口划分到不同的 VLAN 中,实现了网络的逻辑隔离和流量控制。

同时,还配置了交换机的端口安全和 STP 协议,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四)路由器配置对路由器进行了路由协议的配置,包括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如RIP、OSPF 等)。

通过配置路由协议,实现了不同子网之间的通信和数据转发。

(五)网络服务配置在服务器上配置了 DNS 服务、DHCP 服务和 Web 服务等。

通过DNS 服务,实现了域名到 IP 地址的解析;通过 DHCP 服务,为客户端自动分配 IP 地址等网络参数;通过 Web 服务,提供了网页浏览功能。

(六)网络性能测试使用 Ping 命令和 Tracert 命令对网络的连通性和延迟进行了测试,使用 Wireshark 工具对网络数据包进行了捕获和分析,评估了网络的性能和协议的执行情况。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网络连通性测试结果通过 Ping 命令对不同子网的设备进行了连通性测试,结果表明所有设备之间都能够正常通信,没有出现丢包和延迟过高的情况。

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5

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5

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路由器的配置成绩实验目的:1.理解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及其作用,认识路由器的各种接口2.理解静态路由的工作原理和应用环境,掌握配置静态路由的基本命令3.理解动态路由协议RIP的原理和应用环境,掌握配置RIP协议的基本命令4.理解动态路由协议OSPF的基本特点和分组类型,掌握在路由器(三层交换机)上配置OSPF协议的基本命令;5.学会在路由器(三层交换机)上查看、分析路由表的方法,并学会通过分析路由跟踪信息画出数据包转发路径的方法。

实验条件:Packet tracer 5.0实验内容:一、静态路由器的配置1.画出结构图并配置两个PC的IP及掩码、网关PCO PC12.为路由器的两个接口分配IP,注意:位于DCE®的路由器串口要配置时钟频率64000,并路由器端口要手动开启Router>enableRouter#configure terminal64000,并路由器端口要手动开启5.为三层交换机L及两台路由器配置rip协议,命令如下351Multila 1PC-PT PCORouter>enable Router#configu Enter configurat Router(config)# Router(config)# 6.查看三台网绛PC>ping 192.16 Pinging 192.168 Reply from 192. Reply from 192. Reply from 192. Reply from 192. Ping statistics f(Packets: Sen Approximate roi Minimum 三、OSPF动态1.配置两PC白聿〉 -- -- -F8“一^OLiter-PT RouterW^Tsr \t-2^PS J-fer SwitchO2960^77Swithl\qPC-PT PCI“e terminal:ion commands, one per line. End with CNTL/Z.router ripnetwork 192.168.1.0 255.255.0f设备上的路由表并测试两台PC的连通性58.4.23.4.2 with 32 bytes of data:168.4.2: bytes=32 time=23ms TTL=125168.4.2: bytes=32 time=20ms TTL=125168.4.2: bytes=32 time=23ms TTL=125168.4.2: bytes=32 time=21ms TTL=125)r 192.168.4.2:t = 4, Received = 4, Lost = 0 (0% loss),und trip times in milli-seconds:=20ms, Maximum = 23ms, Average = 21ms路由配置勺IP地址及掩码和网关Router(config-if)#no shutdownRouter(config-if)#clock rate 64000Router(config-if)#ip address 192.168.3.1 255.255.255.04.为三层交换机及两台路由器配置rip协议,命令如下Switch>enSwitch#config tEnter configuration commands, one per line. End with CNTL/Z.Switch(config)#router ospf 100:00:45: %OSPF-5-ADJCHG: Process 1, Nbr 192.168.3.1 on FastEthernet0/1from LOADING to FULL, Loading DoneSwitch(config-router)#network 192.168.1.0 255.255.255.0 area 2Switch(config-router)#network 192.168.2.0 255.255.255.0 area 2Router>enRouter#config tEnter configuration commands, one per line. End with CNTL/Z.Router(config)#router ospf 100:00:45: %OSPF-5-ADJCHG: Process 1, Nbr 192.168.2.1 on FastEthernet1/0 from LOADING to FULL, Loading DoneRouter(config-router)#network 192.1168.2.0 255.255.255.0 area 2Router(config-router)#network 192.1168.3.0 255.255.255.0 area 27.查看三台网络设备上的路由表并测试两台PC的连通性PC>ping 192.168.4.2Pinging 192.168.4.2 with 32 bytes of data:Reply from 192.168.4.2: bytes=32 time=110ms TTL=125Reply from 192.168.4.2: bytes=32 time=110ms TTL=125Reply from 192.168.4.2: bytes=32 time=125ms TTL=125Reply from 192.168.4.2: bytes=32 time=125ms TTL=125Ping statistics for 192.168.4.2:Packets: Sent = 4, Received = 4, Lost = 0 (0% loss), Approximate round trip times in milli-。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一、引言计算机网络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它将各种计算机和设备连接在一起,实现数据的传输和共享。

本篇实验报告将介绍我们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进行的实验内容和实验结果。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局域网并进行通信测试,加深对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网络配置和通信过程中的相关知识。

三、实验环境我们使用了两台计算机和一个交换机来搭建局域网。

其中,计算机A作为服务器,计算机B作为客户端,交换机用于连接两台计算机。

四、实验步骤1. 配置网络参数我们首先在计算机A和计算机B上配置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确保两台计算机处于同一个子网中。

2. 搭建局域网将计算机A和计算机B通过网线连接到交换机的不同端口上,确保物理连接正常。

3. 配置服务器在计算机A上搭建服务器,选择一种合适的网络服务软件,如Apache、Nginx 等,并进行相应的配置。

4. 配置客户端在计算机B上配置客户端,选择一种合适的浏览器软件,如Chrome、Firefox 等,并设置代理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

5. 进行通信测试打开浏览器,在客户端中输入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号,访问服务器上的网页。

观察通信过程中的网络数据传输情况,检查是否能够成功建立连接并获取到服务器上的网页内容。

五、实验结果通过以上步骤,我们成功搭建了一个简单的局域网,并进行了通信测试。

在测试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以下结果:1. 网络连接正常计算机A和计算机B通过交换机成功建立了物理连接,网络连接正常。

2. IP地址配置正确计算机A和计算机B的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配置正确,处于同一个子网中。

3. 服务器配置成功在计算机A上搭建的服务器配置成功,能够正常响应客户端的请求。

4. 客户端配置成功在计算机B上配置的客户端能够正常访问服务器上的网页,获取到正确的网页内容。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通信过程,掌握了网络配置和通信测试的方法。

《计算机网络实验》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实验》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实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学习中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实验操作,旨在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协议和技术,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的包括:1、熟悉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各层协议的工作原理。

2、掌握网络设备的配置和管理方法,如交换机、路由器等。

3、学会使用网络工具进行网络性能测试和故障诊断。

4、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素养。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进行,实验室配备了以下设备和软件:1、计算机若干台,安装了 Windows 操作系统和相关网络工具软件。

2、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

3、网络线缆、跳线等连接设备。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实验一:以太网帧的捕获与分析1、打开网络协议分析软件 Wireshark。

2、将计算机连接到以太网中,启动捕获功能。

3、在网络中进行一些数据传输操作,如访问网站、发送文件等。

4、停止捕获,对捕获到的以太网帧进行分析,包括帧的格式、源地址、目的地址、类型字段等。

实验二:交换机的基本配置1、连接交换机和计算机,通过控制台端口进行配置。

2、设置交换机的主机名、管理密码。

3、划分 VLAN,并将端口分配到不同的 VLAN 中。

4、测试不同 VLAN 之间的通信情况。

实验三:路由器的基本配置1、连接路由器和计算机,通过控制台端口或Telnet 方式进行配置。

2、设置路由器的接口 IP 地址、子网掩码。

3、配置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协议(如 RIP 或 OSPF)。

4、测试网络的连通性。

实验四:网络性能测试1、使用 Ping 命令测试网络的延迟和丢包率。

2、利用 Tracert 命令跟踪数据包的传输路径。

3、使用网络带宽测试工具测试网络的带宽。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一结果与分析通过对捕获到的以太网帧的分析,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帧的结构,包括前导码、目的地址、源地址、类型字段、数据字段和帧校验序列等。

2024版《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

2024版《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
3. 基本网络命令使用
使用`tracert`命令跟踪路 由路径
使用`ping`命令测试网络 连通性
使用`netstat`命令查看网 络连接状态
实验结果与分析
1. 网络配置结果 展示主机名、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
认网关的配置结果 2. TCP/IP协议分析结果
展示捕获的数据包,并分析各层协议 头部信息,包括源/目的IP地址、源/ 目的端口号、协议类型等
01 1. 环境搭建
02
安装和配置实验所需的软件和工具,如虚拟机、操作系
统、网络模拟器等;
03
构建实验网络拓扑,包括内部网络、外部网络和防火墙
等组成部分。
实验内容和步骤
2. 防火墙配置
选择一种防火墙软件或设备,如iptables、pfSense等; 配置防火墙规则,包括访问控制列表(ACL)、网络地址转换(NAT)、 端口转发等;
1. 连接路由器和交换机, 并启动设备
实验步骤
01
03 02
实验内容和步骤
3. 配置路由器接口,并启用路由协议 4. 配置交换机VLAN,并启用STP 5. 验证配置结果,确保网络连通性
实验结果与分析
01
实验结果
02
路由器和交换机配置成功,网络连通性良好
03
各设备运行状态正常,无故障提示
04
分析
02 如何提高网络服务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03
如何优化网络服务器的性能?
04
在实际应用中,如何管理和维护网络服务 器?
05
实验五:网络安全与防火 墙配置
实验目的和要求
理解和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原 理;
通过实验,了解防火墙在网络安全中 的作用和重要性。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2. 掌握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包括交换机、路由器等。

3. 学习网络协议的作用和配置方法,如TCP/IP、DHCP等。

4. 通过实验加深对网络故障诊断和排除能力的培养。

二、实验内容1. 实验环境实验设备:一台PC机、一台交换机、一台路由器、双绞线、网线等。

实验软件:Windows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等。

2. 实验步骤(1)网络设备连接首先,将PC机通过网线连接到交换机的一个端口上。

然后,将交换机的另一个端口连接到路由器的WAN口。

最后,将路由器的LAN口连接到PC机的另一台交换机上。

(2)网络设备配置①交换机配置进入交换机命令行界面,配置交换机的基本参数,如VLAN ID、IP地址、子网掩码等。

②路由器配置进入路由器命令行界面,配置路由器的接口参数,如WAN口和LAN口的IP地址、子网掩码等。

同时,配置路由协议,如静态路由、动态路由等。

③PC机配置在PC机的网络设置中,将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等信息设置为与路由器LAN口相同的参数。

(3)网络测试①测试PC机与交换机之间的连通性在PC机中ping交换机的IP地址,检查PC机是否能够与交换机通信。

②测试PC机与路由器之间的连通性在PC机中ping路由器的IP地址,检查PC机是否能够与路由器通信。

③测试不同VLAN之间的连通性在PC机中ping另一个VLAN中的设备,检查不同VLAN之间的设备是否能够相互通信。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PC机与交换机之间连通(2)PC机与路由器之间连通(3)不同VLAN之间的设备相互通信2. 实验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网络,并掌握了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网络设备之间的连通性、VLAN之间的通信等。

通过查阅资料和调试,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加深了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

四、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结构,掌握了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

山东大学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实验五

山东大学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实验五

软件学院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实验五传输协议控制姓名班级2013级软件1班学号实验名称传输控制协议(TCP)实验时间 2015.12实验目的:1.掌握TCP协议的报文格式;2.掌握TCP连接的建立和释放过程;3.掌握TCP数据传输中编号与确认的过程;4.掌握TCP协议校验和的计算方法;5.理解TCP重传机制。

实验步骤及结果:该实验采用网络拓扑结构一练习一练习名称:察看TCP连接的建立和释放练习内容:各主机打开协议分析器,进入相应的网络结构并验证网络拓扑的正确性,如果通过拓扑验证,关闭协议分析器继续进行实验,如果没有通过拓扑验证,请检查网络连接。

本练习将主机A、B、C、D、E、F作为一组进行实验。

1. 主机B、C、D启动协议分析器捕获数据,并设置过滤条件(提取TCP协议)。

2. 主机A启动TCP工具连接主机C。

(1)主机A启动“实验平台工具栏中的地址本工具”。

点击[主机扫描]按钮获取组内主机信息,选中主机C点击[端口扫描]按钮获取主机C的TCP端口列表。

(2)主机A启动“实验平台工具栏中的TCP工具”。

选中“客户端”单选框,在“地址”文本框中填入主机C的IP地址,在“端口”文本框中填入主机C的一个TCP端口,点击[连接]按钮进行连接。

3. 察看主机B、C、D捕获的数据,填写下表。

字段名称报文1 报文2 报文3序列号4035280841 655101085 4035280842确认号0 4035280842 655101086ACK 0 1 1SYN 1 1 0● TCP连接建立时,前两个报文的首部都有一个“最大字段长度”字段,它的值是多少?作用是什么?结合IEEE802.3协议规定的以太网最大帧长度分析此数据是怎样得出的。

答:两个报文首部的“最大字段长度”字段值均为为1460。

作用表示在一个帧中数据部分最大长度为1460,不能发出比此更长的帧。

以太网中规定发出的帧长度不能超过1500,而IP首部的长度为20个字节,TCP首部的长度为20个字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验地点:实验人员:实验时间:
实验五网络协议分析
1、实验目的
1、熟悉并掌握科来网络分析的基本操作,了解网络协议实体间进行交互以及报
文交换的情况;
2、分析HTTP协议;
3、分析DNS协议。

2、实验设备
1、与因特网连接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2、主机操作系统为Windows2000或Windows XP;科来网络分析等软件。

3、实验内容
(一)科来网络分析的使用
1.启动主机上的web浏览器。

2.启动科来网络分析。

3.开始分组俘获,可以设置分组俘获的选项(参考帮助)。

4.在运行分组俘获的同时,在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某网页的URL,如:。

为显示该网页,浏览器需要连接的服务器,并与之交换HTTP消息,以下载该网页。

包含这些HTTP报文的以太网帧将被科来网络分析俘获。

5.运行ping、tracert命令捕获ICMP分组。

6.访问局域网中的网页.
7.当完整的页面下载完成后,,停止分组俘获。

此时,分组俘获窗口关闭。

科来网络分析主窗口显示已俘获的你的计算机与其他网络实体交换的所有协议报文,其中一部分就是与服务器交换的HTTP报文。

(二). 实验数据分析:
以太网帧,IP分组和UDP数据报
1). 检查客户端发出的第一个DNS分组
a. 确定客户端的以太网地址和IP地址
■ 您的IP是:192.168.1.100
■ 操作系统:win7
■ 浏览器:360极速浏览器
[ 1 ] b. 以太网帧结构的TYPE字段是什么内容?TYPE字段的内容是:
08 00 27 59 FF 87 52 54 00 12 35 02 08 00
c.目的IP地址是什么?这些地址对应哪些计算机?目的IP地址:
报头
2).检查客户端发出的第一个DNS分组的IP。

a. 报头的长度是多少?分组的总长度是多少?
报头长度:77 分组总长度:73
b. 确定协议类型字段。

载荷数据中协议的编号和类型是什么?
编号:0x0800 类型:ipv4
3). 报头 检查客户端发出的第一个DNS分组的UDP
a. 确定客户端临时端口号和服务器端的默认端口号。

载荷数据中应用层协议的类型是什
么?
端口号:0x818d 协议类型:ipv4
b. 确定UDP报头中的长度字段是否与IP报头长度信息一致。

1) 检查客户端发送的DNS分组中的DNS查询报文
a) 哪个字段表明这个报文是DNS查询还是响应?
b) 查询的正文中传送什么信息?
传送的信息:
其中:
c)查询的交互ID是什么?
交互ID:03 6d 67 05 62 61 69
源地址:
d)确定查询的类型的字段
类型字段:1
2)现在检查对上述查询的DNS响应的分组
a)这个分组中的以太网地址和IP地址应当是什么?检验这些地址是正确的
以太网地址:
IP地址:
b) 传送DNS响应的IP分组和UDP数据报的大小是多少?是否比查询的长?
响应的IP分组:5 UDP:39 ;不是
c)确定在响应报文中的交互ID是正确的。

因查询的ID为:目标地址是:0x80
源地址:
响应报文中的ID为:目标地址是:0x01
源地址:
因此,在响应报文中的交互ID是正确的。

d)在响应报文中提供了多少个答案?比较这些答案及其TTL值。

答案数:0 TTL值:00 00
TCP 三次握手
1) 确定http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建立连接的三次握手的第一个TCP分段的帧结构。

a) 在这个分段中你期望看到哪个源端以太网地址和IP地址?你期望看到的协议和类型字段是什么内容?确认这些地址是正确的。

期望:
IP地址:119.75.217.56
类型字段内容:
b) 解释在第一个TCP分段中的目的以太网地址和IP地址的值。

这些地址对应什么计算机?目的以太网地址:08 00 27 59 FF 87
IP地址:10.0.2.15
对应目标主机,其MAC地址为:08:00:27:59:FF:87
c) 确定客户端使用的临时端口号,确认使用的默认端口号是HTTP默认的。

临时端口:80
d) TCP分段的长度是多少?40
e) 客户端到服务器端分段的初始序列号是多少?初始窗口大小是多少?最大分段尺寸是
多少?
序列号:21834843 窗口大小:65535 最大分段尺寸:20
f) 找到包含SYN标志的十六进制字符。

2) 确定三次握手中的第二分段
a) 第一和第二分段抓取的时间差是多少?69微秒427289-427220=69
b) 在检查分组数据之间,先确定以下字段的值
⌝以太网帧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以及类型字段
源地址:
目的地址:
类型字段:0x0800
IP分组中的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及其端口号

源IP: 119.75.219.17 目的10.0.2.15 源端口:80 目的端口:1064 各个标识位的值⌝
紧急位:0x20 确认位:0x10 急迫位:0x08 重置位: 0x04
同步位:0x02 终止位:0x01
确认帧结构中包含期望的数据⌝正确
c) TCP分段的长度是多少?40
d) 从服务器端到客户端连接的初始序列号是多少?最大分段尺寸是多少?
初始序列号:26011288 最大分段尺寸是: 5
3)确定三次握手中的最后一个分段
a) 从第二分段到最后分段的时间差是多少?将此时间差与第一与第二分段的时间差相比较,解释其中的原因
时间差:20微秒。

与第一个时间差相比缩短了很多。

原因:第一次需要寻找路,建立连接,耗时较多,而第二次分段到最后分段的时间差只是传输数据的时间。

b) 确定最后TCP分段的以下值
序列号25555229
标志比特的值以及窗口尺寸⌝
标志比特的值:6 窗口尺寸:65535
确认分段中包含期望的数据⌝
不包含:因为校验和错误,应该是:0xF2D8,而此处是:0xC75E
c) 最后一个分段的长度是多少?64
HTTP GET 报文
[ 2 ]
1) 确定包含HTTP GET报文的数据帧
a) 确认TCP报头中的序列号和ACK号是预期的。

TCP的序列号:2738370999 ACK号:
b) TCP分段及载荷的长度分别是多少?
TCP分段长度:40 载荷的长度:
2) 现在考察GET报文的内容
a) 数一数报文中的字节数,确认这个数值与TCP报头中的长度信息一致;一致
c) 来自服务器的下一个分段期望的下一个序列号应当是多少?
34624002
HTTP Response
1). 确定HTTP GET报文与对应的响应报文之间的时间差是多少?
124943+999999-763728=361214
2). 确定服务器是采用HTTP响应报文还是采用简单的TCP ACK分段进行应答。

确认来自服务器的分段的序列号是期望的值。

4129289552
服务器是采用的是TCP ACK分段进行应答。

来自服务器的分段的序列号是期望的值。

3). 现在考察HTTP响应报文的分段
a) 包含TCP分段的载荷长度是多少?658
b) 检查标志是否有置位,并解释为什么置位?

c) 来自客户端的下一个分段期望的下一个ACK序列号应当是多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