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励志创业故事值得大家学习的

合集下载

创业人士的励志故事

创业人士的励志故事

创业人士的励志故事成功人士的创业励志故事向来为人津津乐道,他们在创业时表现出来的坚强的毅力和面对困难时迸发的潜力令人侧目。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创业人士的励志故事全部内容了,希望大家会喜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小伙伴们吧!欢迎持续关注我们的后续更新。

创业人士的励志故事(一):迈克尔·戴尔的逆袭当全球其他的电脑制造厂商正在经历着销售低迷的痛苦时,戴尔电脑继续着繁荣。

当它遍及世界的出货量在2002年第二季度增长18%时,其他厂商的出货量则下降了4%。

37岁的迈克尔·戴尔至今已经在其创立的戴尔计算机公司里担任了将近20年的首席执行官。

戴尔计算机在1984年成立时注册资金只有1000美元,而到了2001年,它的销售额达到310亿美元,在全球拥有3.6万名员工。

2002年《财富》杂志的全球500强中,戴尔公司排名第131位。

戴尔公司为何能够保持如此快速的发展?直接面向顾客销售的“直接模式”和对顾客进行分类的“市场细分”方式是其两大法宝。

但实际上,这都取自其创始人——迈克尔·戴尔少年时的偶发灵感。

当迈克尔·戴尔还是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父母在饭桌上谈论的都是通货膨胀、石油危机一类的话题,这使他从小就对生意场发生了兴趣。

在他12岁那年,进行了人生的第一次生意冒险——为了省钱,他不想再从拍卖会上买邮票,而是通过说服邻居把邮票委托给他,然后在专业刊物上刊登卖邮票的广告。

出乎意料地,他赚到了2000美元。

这让迈克尔戴尔第一次感受到“直接接触”的力量及收获,即没有中间人的好处。

同时他体会到,如果有好的点子,绝对值得采取一些行动。

在尝到少年时直接销售的甜头后,迈克尔戴尔在稍大后的创业尝试中,把这一“直接模式”发挥得淋漓尽致。

初中时,迈克尔·戴尔拥有了一台苹果电脑,并迅速将兴趣转移向电脑背后的商机。

不久,他注意到了商业用途更多的IBM个人电脑。

名人真实创业励志故事

名人真实创业励志故事

名人真实创业励志故事名人真实创业励志故事1: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的故事他4岁的时候,因父亲做稻米期货生意破产,10口之家陷入赤贫,由于食物不够,孩子们开始夭折。

5岁的时候他失去一位了手足,6岁的时候又失去两位,并且在9岁时被迫离开母亲……在1917年开始创业时,他全身上下只有100日元,外加不到4年的正规教育。

到了1927年,创业10年有余,事业已经大有所成的他,满心以为不怕任何打击,却经历了独子夭折的噩梦。

这个背负着一部家庭辛酸史的男人,一手创办了全球知名的松下电器,人们都称他为“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

名人真实创业励志故事2:通用电气公司创始人之一爱迪生的故事在84年的岁月中,爱迪生遭受了比常人更多、更大的磨难。

上小学时,爱迪生因“太笨了,接受不了老师讲授的内容”不得不退学。

少年时,被陌生人重重地扇了一耳光,致使耳膜破裂,此后一直处于半聋状态。

打工期间,他被公司开除过好几次,他的许多专利也不能得到市场认可。

37岁那年,妻子去世,爱迪生一人带着3个年龄分别为13岁、8岁和6岁孩子生活。

而一场大火毁掉了他绝大多数的发明装置。

就是这个屡遭背运的爱迪生,缔造了伟大的通用电气公司,鼎盛时期的他,更是掌控着13家大公司。

名人真实创业励志故事3:18年前,俞敏洪告别成为北大教授的梦想,把全部行囊装上一辆三轮车,在月光下推出了北大南门,开始了新东方的艰难创业路。

从此,他所践行的那句“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的鞭策之语,成为了无数学生的座右铭。

他和他的培训学校早已成为中国英语培训的领军者,而他的创业故事本身就是一本励志教材。

1990年的一个秋夜,在北京大学任教的俞敏洪正和朋友喝着小酒,聊着家常,窗外下着大雨,这时他在北大的校园晚间广播里听到了自己的名字:因为在校外办培训班授课,北大给了他一个行政记过处分。

而且,处分通告和照片还贴在了北大三角地的玻璃橱窗里,为时一个多月。

在北大默默无闻的俞敏洪就这样出名了。

成功人士创业励志故事_关于创业成功的故事5篇

成功人士创业励志故事_关于创业成功的故事5篇

成功人士创业励志故事_关于创业成功的故事5篇关于创业成功的故事篇1:没有本钱的创业?扫地一年赚了40万元在深圳,出现了全国第一家扫地公司—日新清洁服务公司。

没有本钱的创业,这个被人不屑一顾的公司,1984年起家时,只有两辆平板三轮车,而到了1991年,他们用笤帚疙瘩“扫”出了150万元的固定资产和每年40万元的利润。

一些酒楼、宾馆、机关、工厂越来越欢迎这个扫地公司,他们认为自己雇清洁工,不光给他个人发工资,还要管住房、医疗、退休等许多问题。

还要花钱购买吸尘器之类的扫除专用工具。

所以,计算起来还是把卫生包给清洁公司合算。

随着深坝建设事业的发展,扫地公司还会有更大的发展。

关于创业成功的故事篇2:一分钱没花就开店我的一位朋友许先生,在路边有一铺面,原来是开饮食店的,因经营不善亏了本,想改行又没本钱,只好关门。

整天只见他在街头走过来又走过去,有一天他惊喜的发现,在广西大新县的这个土湖小镇,一种装粮谷用的铁皮桶很畅销,而于往都从邻县进货,没有一个加工厂。

于是他跑到邻县天等镇一家铁皮桶加工店与老板做起了交易。

由他以门面入股,由厂家以资金、设备、技术入股,在土湖合资开一家铁皮桶加工店。

这是在土湖的独家生意,厂方考察后很乐意的与许先生合作。

由此,许先生没有投入一分钱就成功的做起了铁皮桶加工厂的老板。

同时他还学会了制作工艺,又学技术又赚钱。

一年后,掌握了技术并积累到创业资金的许先生就自己独干了,这样成功的自己做起自己的老板。

关于创业成功的故事篇3:6角钱一斤赚上千万有位农民孙某,有一年到北京找工,一次,他与几个老乡上街,途经一个市场,口渴难奈,想买一些水果吃,可那些水果高昂的价格,令他们这些民工望而止步了。

忽然,他看到一堆枣,那是他家乡的大枣。

他知道那枣在家乡挺便宜,只有6角钱一斤,于是他决定买一斤解解渴,一问价格,结果令他大吃一惊:3元 5角一斤?“这么贵呀,你们赚得太黑心了!”同行的一位老乡说。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孙某想,一大枣一来一往价格相差这么大,该多有赚头呀啊!于是,他立即返回家乡,凭着老乡关系,赊了3吨大枣,搭了一辆车送到北京,他来到丰台区的一家大市场,将大枣以2元9角的价格批发给小贩们,这鲜红的带着露珠的大枣顿时被抢购一空,就这样一个月内他往返北京与山东达 5、6次。

真实创业励志故事通用10篇

真实创业励志故事通用10篇

真实创业励志故事通用10篇说到创业,很多创业者对于创业都有着一种难以说明的感情。

毕竟创业的成功与否关切着很多,也许创业小故事能给你一些启发。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最新创业故事,山草香整理分享了10篇真实创业励志故事。

创业励志故事篇一三个时尚女孩不愿按部就班于都市白领生活,选择和穷人做买卖的方式走上了创业之路,她们看似带有堂吉诃德式的梦想后面,是她们帮扶穷人的热情和冒险的信念。

哈佛女孩乔琬珊、剑桥女孩艾莉娅的创业项目都来自中国,菲律宾华裔女孩金百利也把未来目标放在了中国,毕业于名校的她们选择了和乡村、贫民窟的穷人做买卖来创业,牦牛、蜂蜜、螺旋藻,这些惯常的事物在她们眼中都是未来财富的代名词,创业梦想的背后还有她们帮扶穷人的热情,她们相信商业是解决贫困的利器。

和穷人做买卖来创业,名校毕业后,乔琬珊、艾莉娅、金百利,三个来自不同地区的女孩,都选择了这份有点奇怪的工作。

毕业于哈佛大学的乔琬珊,看中了中国丰富的牦牛资源,20xx年来华创办公司,从偏远地区牧民手中收购牦牛纤维,生产家用服饰、儿童服装和纱;艾莉娅从剑桥大学毕业后,先在非洲从事可持续发展项目的运作,20xx年在云南创办了香格里拉农场,生产纯天然的蜂蜜;在菲律宾贫民窟出生的金百利,目睹了贫困、营养不良与死亡,从法国留学回来后,她选择的不是帮穷人赚钱,而是为穷人省钱,开发低成本的螺旋藻糖果和粉末,战胜“营养缺乏症”。

她们不是大人物,也没有很多钱。

她们怀揣起的只是一个帮扶穷人的梦想,还有一颗冒险的心。

在5月14日的第三届卡地亚女性创业家亚洲区决赛入围选手揭晓仪式上,三个女孩谈起她们的梦想。

她要做中国“蜂王”27岁,20xx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经济学专业。

先在非洲从事可持续发展项目的运作,20xx年在云南创立香格里拉农场,生产纯天然的蜂蜜。

香格里拉农场帮助农民安装蜂箱以及包装、销售蜂蜜,她坚信“商业是处理贫困问题的强大武器”。

创业秘笈:蜂蜜她喜欢蜂蜜,或者泡蜂蜜茶,或者把蜂蜜涂在面包上,有时候,她甚至直接用勺子舀着吃。

分享经典的创业励志故事

分享经典的创业励志故事

分享经典的创业励志故事成功与失败只是两种形式,但在它们背后却蕴藏着许多玄机,不要用高姿态来俯视你认为弱小的事物,换一种方式,你就可能成为成功的主人。

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经典的创业励志故事,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励志故事1:成败5元钱50多年前,一个中国青年随着“闯南洋”的大军来到马来西亚,当他站在这片土地上时,兜里只剩下5元钱。

为了生存,他在这片土地上为橡胶园主割过橡胶,采过香蕉,为小饭店端过盘子……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年轻人,50年后,成了马来西来的亿万富翁。

很多人试图找到他成功的秘密所在,但他们发现,他所拥有的机会跟大家都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可能是:他敢于冒险。

他可以在赚到10万元的时候,把这10万元全部投入到新的行业当中。

这在那个动荡的投资环境中,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

他就是马来西亚巨亨谢英福,后来他的创业史被马来西亚人津津乐道。

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也熟知他。

当时,马来西亚有一家国营钢铁厂经营不景气,亏损高达1.5亿元。

首相找到他,请他担任公司总裁,并设法挽救该厂。

他爽快地答应了。

在别人看来,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因为钢铁厂积重难返,生产设备落后,员工凝聚力涣散。

这是一个巨大的黑洞,无法用金钱填平。

谢英福却坦然面对媒体,他说:“当年来到马来西亚时,我口袋里只有5元钱,这个国家令我成功,现在是我报效国家的时候。

如果我失败了,那就等于损失了5元钱。

”年近六旬的他从豪华的别墅里搬了出来,来到了钢铁厂,在一个简陋的宿舍办公,他象征性的工资是马来西亚币1元。

3年过去了,企业扭亏为盈,盈利达1.3亿元,而他也成为东南亚钢铁巨头。

他又成功了,赢得让人心服口服。

谢英福面对成功,笑着说:“我只是捡回了我的5元钱。

”【感悟】当一个商人无视金钱得失,以德回报社会,初看是愚蠢,其实是大智大勇大善,最终必成大家。

励志故事2:要想致富,必须摒弃“穷人思维”有个人很穷,家里是一贫如洗,后来有个富人很可怜他,想帮他致富。

草根励志创业故事(5篇)

草根励志创业故事(5篇)

草根励志创业故事(5篇)开店容易守店难,终有回报篇一坚持终于有了回报,不到一年的时间,方正的网店收益在逐渐增加,最高记录是时候他是月赚近2万元,而且收入还在持续增长中。

童年:永远是班里最后一个交学费的孩子篇二在进入大学前,禹化普还从没有出过自己家的小乡村。

在禹化普的记忆里,小时候除了学习,就是和哥哥光着膀子在地里干活的情景。

那时的家里到底有多贫困呢?一个简单的例子是,从小学3年级开始,每次禹化普的学费都是班里最后一个交的,而且全是几块、几毛的零钱拼拼凑凑。

“每学期开学之前,我都会跟母亲哭上好几回,希望可以早一点拿到学费。

但是真的没办法,每回等到母亲凑够了,已经又是班里最后一个。

”禹化普回忆道。

但贫穷也给了禹化普成长上了最重要的一课。

“那时母亲总是想尽办法供我们兄弟俩上学,她看到别人做什么能赚钱就也跟着去学,卖过豆腐,也做过很多其他小生意。

”母亲的想方设法克服困难,给了禹化普最深的童年记忆,带着这份耳濡目染下的执着,禹化普走进了他渴望已久的大学校园。

大学:从自卑的阴影里走出文具批发开始创业路创业,对于禹化普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因为生活所迫。

交完第一学期的学费,禹化普全身上下就只剩下了几百元钱了。

而除了要利用这几百元在接下来的四五个月生存下去,积攒下下学期的学费也迫在眉睫。

那时,刚入学的他听哥哥说新生刚入学时会购买很多生活用品,灵机一动,向哥哥借了500元做起了文具批发生意。

“我因为刚到城市里,性格也比较内向,所以有很强的自卑感。

”每次上门推销,禹化普都会先在别人宿舍门口徘徊很久,把接下来要说的话在脑里过上好几遍,但是推开门,他便又会紧张得脸红。

每天早上5点,禹化普便已经起来进货,忙到晚上10点多才关门回家,常常一天只能吃一顿饭。

一学期下来,禹化普瘦了10多斤。

不过,伴随创业的辛苦而来的是,禹化普收获了人生第一桶金,以及迈出第一步后越来越自信的自己。

不久后,他又在学校租下了一个铺面,销售鼠标、散热器等电脑配件,同时还出租游戏碟,由于是独家生意,每个月都能收入一万多。

10个最经典的职场励志创业故事

10个最经典的职场励志创业故事

10个最经典的职场励志创业故事企业从创办到成长、成熟的过程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艰苦历程,其中饱含了创业者及其创业团队的辛勤与汗水,在经历了困难、挫折和成功的过程中,创业者也随之逐渐成长为企业家。

下面让店铺来告诉你10个最经典的职场励志创业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10个最经典的职场励志创业故事职场励志创业故事(一)甲去买烟,烟29元,但他没火柴,跟店员说:“顺便送一盒火柴吧。

”店员没给。

乙去买烟,烟29元,他也没火柴,跟店员说:“便宜一毛吧。

”最后,他用这一毛买一盒火柴。

这是最简单的心理边际效应。

第一种:店主认为自己在一个商品上赚钱了,另外一个没赚钱。

赚钱感觉指数为1。

第二种:店主认为两个商品都赚钱了,赚钱指数为2。

当然心理倾向第二种了。

同样,这种心理还表现在买一送一的花招上,顾客认为有一样东西不用付钱,就赚了,其实都是心理边际效应在作怪。

启示:变换一种方式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常很多事情换一种做法结果就不同了。

人生道路上,改善心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很重要的。

职场励志创业故事(二)有个小男孩,有一天妈妈带着他到杂货店去买东西,老板看到这个可爱的小孩,就打开一罐糖果,要小男孩自己拿一把糖果。

但是这个男孩却没有任何动作。

几次的邀请之后,老板亲自抓了一大把糖果放进他的口袋中。

回到家中,母亲好奇地问小男孩,为什么没有自己去抓糖果而要老板抓呢?小男孩回答很妙:“因为我的手比较小呀!而老板的手比较大,所以他拿的一定比我拿的多很多!”启示: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知道自己的有限,而更重要的,他也知道别人比自己强。

凡事不只靠自己的力量,学会适时地依靠他人,是一种谦卑,更是一种聪明。

职场励志创业故事(三)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有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做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创业成功的励志故事

创业成功的励志故事

创业成功的励志故事不管你从事那种创业项目,只要敢于去尝试,勇于去坚持,一定会换来成功的青睐。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创业成功励志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创业成功励志故事(一)80后技术男弃国企工作众筹创业获投500万一个80后技术男,8年前放弃稳定的国企工作,选择冒险创业,用他自己的话叫“比较霸蛮”,明知不可行还要试一下。

2015年,“技术男”汪历嗅觉到健康养生电商市场的潜力,创办了湖南玖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试图通过移动互联网作为撬动养生食品行业的杠杆。

目前已经获得首轮500万元的投资。

从国企职工到创业的艰辛转身汪历,80后,湖南常德石门县人。

他用“无知无畏”这个词评价自己的个性。

2005年,从湖南理工学院信息技术专业本科毕业后,汪历进入湖南电信创发天辰科技公司成为一名“技术it男”。

虽然这份国有企业的工作比较稳定,但是不满于安逸的汪历工作两年后脱离体制,先后跳槽到两家创业型的互联网公司担任技术、运营高管。

“在创业者身边的5年历练,我经历过研发的互联网产品因错失了市场潮流而遭遇抛弃,企业面临团队解散、濒临倒闭,最后又奇迹般生存下来的场景。

更是耳濡目染了创业者那执著、无畏的创业精神。

”“从事软件研发的经历使我能够站在技术角度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担任高管职位的经历则使我了解客户需求和企业面临的风险。

”汪历认为,这些工作经历给了他“创业梦想”,也教会了他如何做好一个老板。

汪历很看好互联网+养生领域的发展前景,于2015年创办了湖南玖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吸引风投的主要因素:众筹模式与互联网基因“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不能剥夺:自由和健康。

”在汪历看来,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加剧,工作节奏与压力加大,人们对健康的投资越来越重视,也越来越提前。

但目前保健品行业在电商的垂直细分领域还没有做大做强。

“公司的商业模式和互联网基因正是吸引风投的主要因素。

”汪历分析说,不同于传统电商在做的单纯的b2c的互联网平台,公司建立的是c2b的互联网众筹平台,即消费者以较实惠的价格预购产品,众筹需求与资金,公司再集中采购、定制化生产产品,以用户需求引导市场,这种轻型的运作模式,既可避免库存过剩,也能缓解生产中的资金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实的励志创业故事值得大家学习的
邹光友走进世界“薯类王国”——秘鲁,那句“光友酸辣粉,酸得开心,辣得过瘾!”逗得托莱多总统鼓掌大笑。

第二天,报纸用了大半版报道这一新闻,称邹光友是“点薯成金”的中国红薯大王,是“秘鲁平民脱离贫困的希望”……
目前,光友薯业先后成立光友(印尼)公司、光友(缅甸)公司、光友(马来西亚)公司、光友(印度)公司,全面启动“薯业王国”全球战略。

那些曾经象征贫贱的红薯,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薯类方便粉丝的龙头宝座,走向了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38个国家。

辞官下海续薯缘
在邹光友看来,童年的记忆是苦涩的——1岁开始顿顿吃红薯,吃得胃里犯酸,饿了还是只能吃红薯,9岁吃出了胃病。

那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要跳出小山沟,再也不吃红薯了!然而,他偏偏与红薯狭路相逢,并改变人生命运。

“难道煞费苦心提高了红薯产量,就为了喂猪?”邹光友开始调查市场行情,不久,他发现城里人涮火锅时喜欢吃红薯做的粉丝。

邹光友心里一亮何不带领老百姓搞红薯加工,提高红薯身价呢?
学农业技术出身的邹光友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特长,搞起红薯粉丝的研究开发。

最终把粗黑的“黄脸婆”打扮成了“俏姑娘”,发明了精白红薯粉丝——下锅后不断、涩味变小,比城里火锅店卖的还要好,而且身价提高了一倍多。

于是,他在全区建起了30多个红薯粉条加工点,还有近50家小作坊。

沿街叫卖红薯粉丝
邹光友借来一辆旧三轮车,在党校球场昏暗的灯光下,学起了蹬三轮车。

没几天,他自己蹬着旧三轮车,运着满满一车粉丝,出现在绵阳的街道上,一路走一路高声叫卖。

每到一处餐馆,他就取出
一些粉丝让店主和顾客煮了品尝。

精白红薯粉丝以其爽滑的口感赢
得了顾客,一个店、两个店,三斤、五斤地推销开了。

腊月二十八日,很少下雪的绵阳,飘起了鹅毛般的皑皑白雪。

邹光友在绵阳安昌路70号搭了一个摊位,又升起一个电炉子,用红纸
写了三幅广告,上方悬挂光友牌红薯粉丝展销横幅,桌前贴“自产
自销”及卖价单,煮起他的精白粉丝,免费给过往的行人品尝,耐
心给客人讲解。

任凭那寒风呼呼刮,也减不了他卖粉丝的热情。

终于引来了不少围观的群众,就连附近楼上的一位80岁的老太
太也走下楼来看热闹,“我活了80岁,还没见过红薯粉丝是白色。

”邹光友把煮熟的精白粉丝拌上调料,请她品尝。

“真柔和,是真货!”老人点头。

“看,不浑汤!”,“还不断条哩!”不断有人啧啧称赞……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那种成把成把卖的散装红薯粉丝,城里人觉得不方便。

“要是生产一些携带方便、能快速食用的粉丝就好了。


方便粉丝走俏
1995年春节,见侄儿津津有味地吃方便面,邹光友顿时来了精神:油炸的方便面用开水一泡就可以吃,那油炸粉丝呢?
说干就干,他马上开始调料试验。

粉丝要么泡不胀,要么一泡就断条,各种调味配方比例也不理想。

结果消耗了一桶菜油,粉丝也
全部报废!弄得侄儿一个劲儿责怪他:“那一桶菜油可以吃一年!太
浪费了!”
1997年10月,邹光友终于发明了世界第一碗以红薯为原料的方
便粉丝——非油炸、无添加剂,与方便面食用方法相同,并一举获
得了中国发明专利。

它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中国长期以来粉丝只能
煮着吃的传统习惯,填补了世界方便粉丝的空白。

为纪念这一发明,邹光友取名为“光友粉丝”,而他也被誉为“中国方便粉丝之父”。

光友方便粉丝一上市,很快以柔软滋润、鲜香可口走俏四川,蔓延到大江南北。

邹光友摒弃了以往“自产自销”式的销售模式,开
始着手建立自己的经销商队伍,把光友粉丝推向全国。

光友粉丝名
号越来越大,邹光友的创业激情也愈演愈烈。

随后,他建成了中国首条年产万吨方便粉丝的生产线,实现了方便粉丝机械化、规模化生产。

通过公司加农户的“双哑铃”发展模式,联系了全国60多万家薯区农户,建立薯类加工示范点900多个,形成薯类开发产业链,令红薯亩产由1000公斤增加到2500公斤,
为薯区新增产值3亿多元,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方便粉丝的畅销,并没有阻挡邹光友攻克新的难题。

粉丝舞向全世界
邹光友先后投资300万元,组织100多名科技骨干,历时三年首创无明矾粉丝——用天然食用材料取代明矾,仍然保持了红薯粉丝
不粘连、不断条、不浑汤的特点,且更加柔软、滋润、筋道。

光友
无明矾粉丝不仅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节节攀升,经常出现销售商排队
购货现象,而且为光友粉丝进军国际市场拿到“绿色”通行证,一
举揽下500万美元的出口定单。

同年,邹光友走进世界“薯类王国”——秘鲁,那句“光友酸辣粉,酸得开心,辣得过瘾!”逗得托莱多总统鼓掌大笑。

第二天,
《秘鲁工业报》用了大半版报道这一新闻,称邹光友是“点薯成金”的中国红薯大王,是“秘鲁平民脱离贫困的希望”……
目前,光友薯业先后成立光友(印尼)公司、光友(缅甸)公司、光友(马来西亚)公司、光友(印度)公司,全面启动“薯业王国”全球
战略。

那些曾经象征贫贱的红薯,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薯类方便粉丝
的龙头宝座,走向了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38个国家。

为什么要进行苍蝇养殖?其实养殖苍蝇,是因为需要蝇蛆。

苍蝇的繁殖能力在昆虫中居前列,蝇蛆蛋白质是优质白,不仅是优质饲料,还可提取蛋白粉、开发高级营养品、航天食品、药品等。

苍蝇的人工养殖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现在在美国等
发达国家已实现机械化工厂化生产蝇蛆。

目前,蝇蛆最直接的用途还是作为饲料。

在前苏联、朝鲜和美国有很多鸡场、渔场都设有蝇蛆车间。

我国北京市饲料研究所也在试
验工厂化生产蝇蛆,天津、广西、江西、湖南、江苏、武汉等省市(自治区)都在积极发展蝇蛆养殖业。

现在,22岁的农家姑娘靳认认,依托苍蝇养殖而办起了养鸡场,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因穷辍学苦难女立志创大业
1983年11月,靳认认出生于河北省馆陶县王桥乡偏僻的西留庄村,由于父母极度的重男轻女思想,刚出生不久就被送到外婆家寄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