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5首鉴赏

合集下载

五言绝句古诗赏析五首

五言绝句古诗赏析五首

【篇一】五言绝句古诗赏析春夜喜雨朝代:唐朝|作者: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赏析/鉴赏《春夜喜雨》是唐诗中的名篇之一,是杜甫761年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

此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

诗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

作品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诗中没有一个“喜"字,但处处都体现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全诗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

”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

“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

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

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

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

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

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

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

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

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

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

【诗歌鉴赏】张九龄《杂诗五首》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张九龄《杂诗五首》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张九龄《杂诗五首》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张九龄《杂诗五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张九龄五首杂诗的原文赏析与翻译
张九龄《杂诗五首》原文
[一]
孤桐亦胡为,百尺傍无枝。

疏阴不自覆,修干欲何施。

高山和土地完全恢复,微弱的种植风反复吹拂。

每一只鸟都发出过声音,菲尼克斯·安知道。

【其二
玫瑰必须有支撑,风霜不能落下。

清凉中的兰花会回,甘甜中的向日葵会火。

运命虽为宰,寒暑自回薄。

悠悠天地间,委顺无不乐。

[第三]
良辰不可遇,心赏更蹉跎。

终日块然坐,有时劳者歌。

在法庭前,你可以在河上拿着方辉和微波炉。

没有办法到达,而且有很多担忧。

【其四
响水调陵为妃,斑竹为情。

汉江拜访了想和你在一起的女性游客。

同心不可见,异路空延伫。

浦上青枫林,津傍白沙渚。

对着夕阳唱歌,坐着看,只为它担心。

神并不孤单,但季节是什么。

【其五
穆志吉攻击自己,石坚攻击他。

贺燕很瘦,但和火膏一样。

物类有固然,谁能取径通。

纤纤良田草,靡靡唯从风。

日日夜夜沐浴在甜蜜、春秋等芬芳的花丛中。

如果你天生是一个坏脾气,谁是在芳香和臭味中间。

道家贵至柔,儒生何固穷。

终始行一意,无乃过愚公。

张九龄《杂诗五首》英译
待更新
张九龄五首杂诗赏析
《杂诗五首》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词作品。

常见古诗鉴赏7首_诗词鉴赏

常见古诗鉴赏7首_诗词鉴赏

常见古诗鉴赏7首过故人庄《过故人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

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像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不宽。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王孟”,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注释译文词语注释⑴过故人庄:选自《孟浩然集》。

过:拜访,探访,看望。

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

⑵具:准备,置办。

鸡黍:指烧鸡和黄米饭。

黍(shǔ):黄米饭。

⑶邀:邀请。

至:到。

⑷合:环绕。

⑸郭:指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泛指城外。

这里指村庄的四周。

斜:迤逦远去,连绵不绝。

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第二声的xia⑹开:打开轩:有窗户的长廊或小屋。

面:面对。

场圃(pǔ):菜园和打谷场。

⑺把酒:拿起酒杯。

把:端着,拿起。

话:闲聊,谈论桑麻:指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

⑻重阳日: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⑼还:回到原处或恢复原状;返。

就菊花:指欣赏菊花与饮酒。

就:靠近、赴.来。

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菊花:既指菊花又指菊花酒。

指孟浩然的隐逸之情。

[1]作品译文老朋友准备好了丰盛饭菜,邀请我到他的田舍(家)做客。

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村子城墙外面青山连绵不绝。

(完整版)20首古典诗词名篇鉴赏

(完整版)20首古典诗词名篇鉴赏

(完整版)20首古典诗词名篇鉴赏古典诗词20首名篇鉴赏1、点绛唇林逋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释】:①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

②王孙:贵人之子孙。

也是草名。

③萋萋:草盛貌。

【赏析】:林逋的《点绛唇》是一首咏草的杰作。

以拟人手法,写得情思绵绵,凄楚哀婉。

语言美,意境更美。

为历代读者称诵。

此为咏物词中的佳作。

全词以清新空灵的笔触,物中见情,寄寓深意,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

整首词熔咏物与抒情于一炉,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怅伤春之情,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

“余花”两句,写无主荒园细雨中春色凋零,绚烂的花朵已纷纷坠落,连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蒙蒙细雨而去。

“满地和烟雨”,境界阔大而情调哀伤,虽从雨中落花着笔,却包含着草盛人稀之意。

眼看“匆匆春又归去”,词人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惆怅情怀。

过片直写离情。

长亭,亦称十里长亭。

古代为亲人送行,常长亭设宴饯别,吟咏留赠。

此时别意绵绵,难舍难分,直到太阳西下。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词人正是抓住了黯然销魂的时刻,摄下了这幅长亭送别的画面。

最后“王孙”三句,活用《楚辞意,是全词之主旨。

“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来诗词中,往往代指出门远游之人。

凝望着亲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了,唯见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无涯。

正如李煜》清平乐《词所说:“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话外音】:金谷园曾经是锦绣繁华的丽园,如今已是杂树横空、蔓草遍地了。

写春色用“乱生”二字,可见荒芜之状,其意味,与杜牧《金谷园》诗中的“流水无情草自春”相近。

“谁为主”之问,除点明园的荒凉无主外,还蕴含着作者对人世沧桑、繁华富贵如过眼烟云之慨叹。

【集评】:石崇《金谷诗序》里说,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他曾金谷涧为其饯行。

所以后来南朝江淹的《别赋》中就有“送客金谷”之说,成了典故。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人既去,园无主,草木无情,依旧年复一年逢春而生。

关于李白《古风》诗歌鉴赏5篇他

关于李白《古风》诗歌鉴赏5篇他

关于李白《古风》诗歌鉴赏5篇李白——《送友人入蜀》【内容】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赏析】:这是一首以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著称的抒情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白诗歌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李白——《古风》(其三)【年代】:唐【作者】:李白——《古风》(其三)【内容】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聘望琅邪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赏析】:此诗主旨是借秦始皇之求仙不成,以规讽唐玄宗之迷信神仙。

就思想内容而言并不算李白一人之特见卓识,但就其动荡开合的气势、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而言,实堪称独步。

全诗大体可分前后两段,前段为宾,后段为主。

主要手法是欲抑先扬,忽翕忽张,最后盖棺论定。

前段从篇首至“骋望琅邪台”,颂扬秦王之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

头四句极力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威风。

不言平定四海,而言“扫”空“六合”(包天地四方而言之),首先就张扬了秦王之赫赫声威。

再用“虎视”形容其勃勃雄姿,更觉咄咄逼人。

起二句便有“猛虎攫人之势”。

紧接着写统一天下的具体情事,也就有如破竹了。

三句“浮云”象征当时天下混乱阴暗的局面,而秦王拔剑一挥,则寰区大定,一人“决”字,显得何其果断,有快刀斩乱麻之感。

于是乎天下诸侯皆西来臣属于秦了。

由于字字掷地有力,句句语气饱满,不待下两句赞扬,赞扬之意已溢于言表。

“明断”句一作“雄图发英断”,但不管“明断”、“英断”也好,“雄图”、“天启”、“大略”也好,总算把对政治家的最高赞词都用上了。

诗篇至此,一扬再扬,预为后段的转折蓄势。

紧接“收兵”二句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所采取的巩固政权两大措施,亦是张扬气派。

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课文赏析

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课文赏析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课文赏析一、欣赏要点1.《死水》《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

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描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

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共分五节,前四节都在具体描写诗人是如何“调弄”这沟死水的。

他的第一个行动便是“添乱”:扔进破铜烂铁,泼入剩菜残羹。

不久,这些行动就产生了效果,在“死水”的浸泡中,铜氧化成了绿绿的模样,铁也锈迹斑斑,剩菜残羹的油腻则浮动在水面上,又因霉变生菌而变得五颜六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氧化的金属、发霉的饭菜又都发了酵,于是,“死水”便成了一沟泛着绿光的“酒”。

它“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上面蚊蝇横飞,乌烟瘴气。

至此,“死水”算是“鲜艳夺目”“光彩照人”了,于是,几声青蛙的鸣叫传来,又为寂静的世界添上了几分热闹。

诗歌题为“死水”,但诗却并没有怎么描写“死水”本身的客观形象,而是面对“死水”引出的一系列想象,一系列泄愤式的诅咒。

闻一多似乎还觉得这沟死水还污秽得不够,丑恶得不够,他发着誓要丑上加丑,乱上加乱,把“死水”搅拌得油腻腻、红鲜鲜,让它发酵、生霉!闻一多说过:“只有少数跟我很久的朋友(如梦家)才知道我有火,并且就在《死水》里感出我的火来。

”这种泄愤就是他“火气”的表现。

正如俗话所说:“爱之愈深,恨之愈切。

”诗人对祖国作如此描写,又如此地忍受不了这沟“死水”的刺激,实在是因为他太希望“死水”不“死”呀!他多么愿意自己曾经魂牵梦萦的祖国一如想象中的光华美丽,而当现实世界里所发生的一切是这样的出人意料,这样的让他悲观绝望时,他能不因猝然的失落而心理失衡吗?又能不情绪性的咒骂几句、呻吟几声吗?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

50首必背诗歌中课外古诗赏析

50首必背诗歌中课外古诗赏析

“50首必背古诗”中课外附录诗歌简析1.《雁门太守行》(李贺.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表达技巧:首联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写鏖战之前敌我双方的军威和声势。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清冷凄惨的塞上寒夜的景物描写,衬托出孤城被困的紧急情势。

诗歌想象奇特,意蕴丰富。

主要内容:此诗描绘了一场激烈的战役:北方的游牧民族向黑云一样向南攻击雁门关,守将率队出关迎敌。

战斗到秋日的夜晚,鲜血满地,逐渐凝结,象紫色的胭脂一样。

将军半卷着红旗来到河边,战鼓声声催促却再也站不起来了。

为了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蛟龙一样的名将就这样战死沙场。

思想感情:本文写朝廷和北方藩镇之间的战争,写危城将破,敌兵压近,激战奔袭,战争艰苦卓绝,十分惨烈,表现守城战士英勇杀敌,誓死报国的决心。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表达技巧:借景抒情,首联借“杨花落尽”、“子规啼”写出暮春时节的悲凄之景,让人顿生飘零离恨之感,表达诗人对朋友的关切、担心。

尾联想象奇特,借明月寄去对朋友的思念、关切、担忧,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

表达对朋友的深挚情感。

思想内容:在杨花落尽、杜鹃声声的时节,诗人惊悉好友王昌龄被贬湖南龙标。

龙标在当时还很荒凉,诗人十分担忧,他想把自己的思念托会给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

3.《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表达技巧:巧用重复,构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首联“期”字两次出现,把友人盼归,诗人思归的心情写了出来,同时表达了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

颔联尾联“巴山夜雨”的重复,想象超越时空,写出了将来欢聚的情景。

思想内容:通过无法确定友人询问的归期,表达盼归不得、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通过设想未来的相聚来诉说今日的离情,表达了离情之愁之苦。

40首古诗词译文及赏析.

40首古诗词译文及赏析.

40首古诗词译文及赏析1、汉江临泛/ 汉江临眺唐代: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译文汉江流经楚塞又折入三湘,西起荆门往东与九江相通。

远望江水好像流到天地外,近看山色缥缈若有若无中。

岸边都城仿佛在水面浮动,水天相接波涛滚滚荡云空。

襄阳的风光的确令人陶醉,我愿在此地酣饮陪伴山翁。

鉴赏此诗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湖南等地都属于楚国,而襄阳位于楚之北境,所以这里称“楚塞”。

“三湘”,一说湘水合漓水为漓湘,合蒸水为蒸湘,合潇水为潇湘,合称三湘;一说为湖南的湘潭、湘阴、湘乡。

古诗文中,三湘一般泛称今洞庭湖南北、湘江一带。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

“九派”,指长江的九条支流,相传大禹治水,开凿江流,使九派相通。

诗人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

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

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

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

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

”说得很中肯。

而“天地外”、“有无中”,又为诗歌平添了一种迷茫、玄远、无可穷尽的意境,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4-15题。

江村①沈德潜②
苦雾寒烟一望昏,秋风秋雨满江村。

波浮衰草遥知岸,船过疏林竟入门。

俭岁四邻无好语,愁人独夜有惊魂。

子桑卧病经旬久,裹饭谁令古道存③?
【注】①作者乘船入江村探望一位贫病交加的朋友。

②沈德潜,满腹才学,40年间屡试落第,六十七岁才中进士,此诗作于屡试不第期间。

③尾联典出《庄子》:子與与子桑是好友,子桑生活贫国,大爾十日,子舆担心子桑得病,故“裹饭而往食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既破题,又描绘了一幅凄风苦雨中的江村画面,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B.颔联,作者将行船的动态与主观感受交融在一起,颇有“景中有人"的妙理。

C.颈联转为对人事的感叹,年成教收导致邻里失去了笑语,作者孤独挨过秋夜。

D.尾联,作者用《庄子》“裹饭而往食之”,是为了表达对子舆弘扬道义的赞赏。

E.沈德潜主张诗歌应采取“怨而不怒”的表现形式,本诗正是这种理论的实践。

15.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
杜甫
大家东征逐子回①,风生洲诸锦帆开。

青青竹笋②迎船出,白白江鱼入③馔来。

离别不堪无限意,艰危深仗济时才。

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

【注】①大家,典出《后汉书》:“帝召(班昭)入宫,号曰大家。

”东征,班昭随儿子到陈留赴任时作《东征赋》。

逐子,跟随着儿子。

②竹笋,典出《楚国先贤传》:“孟宗母好食笋,冬月无之,宗入林中号,笋为之生。

”③江鱼,典出《后汉书》:“姜母好饮江水,嗜鱼脍,姜夫妇尽孝,力作鱼脍以奉,舍侧忽有泉涌,味如江水,每旦辄出双鲤,以供母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首句暗写王十五判官奉母归养之事,呼应标题中“扶待还”三字,领起下文。

B. “风生洲渚锦帆开”实写归舟之景,景中融情;“离别不堪无限意”则是直接抒情。

C. 颔联用叠词“青青”“白白”写竹笋、江鱼之美,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D. 尾联写诗人为友频举酒杯,表达了对友人还黔后大展宏图、建功立业的热忱祝福。

E. 全诗层次分明,多处用典,增强了内容的厚重性。

语言有的含蓄隽永,有的通俗。

2.本诗的颈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村闲望 (宋)俞紫芝①
画桡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③。

翡翠④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⑤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⑥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①俞紫芝:宋代诗人,笃信佛教,终身不仕。

②桡,船桨,指代船。

③赊,语助词。

④翡翠,翡翠鸟。

⑤别业,原意为别墅,此指白鹭栖息的地方。

⑥旆,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首联抓住水村的特点,先写停泊在沙滩上的船,再写隔岸烟雾迷蒙中的野草,远近明暗搭配和谐。

B. 颔联描绘翡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这样一幅清幽冷寂的画面,传达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C. 颈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景,酒旗飘飘为动静,渔家酒家为静景,一动一静,动中有静,更增情味。

D. 尾联“无人写得寄京华”一句,写诗面对眼前所见之景,不由得生出了官场失意后的愤懑之情。

E. 诗的前三联写景,由沙滩到隔岸,然后转到河内,再移到岸边,最后又沿河望去,视角跳跃,给人以目不暇接的感受。

2.有人说,整首诗的前三联都是对水村景物的生动刻画,但末句提到“京华”,显得有些突兀,你如何看待这一点?请简要阐述。

(6分)
(3)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又呈吴郎①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②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③真。

已诉征求④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呈:呈送。

吴郎:杜甫吴姓亲戚。

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②转须:反而更应该。

③甚:太。

④征求:指赋税征敛。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首联写作者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诗人其实是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

B. 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C. 颈联出句“防”的主语是妇人,对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

D. 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E. 本诗具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情感,语言沉郁顿挫而又不乏幽默。

7.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

”你从本诗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6分)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1.(5分)C.D。

(C项,颈联是写朋友的生活,说自己不妥。

D项,不是“为了表达对子舆弘扬道义的赞赏”。


2.(6分)①对朋友的同情。

作者乘船入江村探望一位贫病交加的朋友,通过景色的描绘及作者的感触,反映穷苦知识分子的凄苦生活。

②对能弘扬古道的呼吁。

作者以子舆自况,远道来访贫病中的友人,符合人与人之间重视道义、互相接济的古风。

③自己不遇之悲。

内容与注解结合,可以读出作者屡试不第,有怀才不遇的感慨。

(从“朋友”、“世风"或“古道”、“自己〃三个方面分析思想感情,每点3分。

思想感情,1分;分析,2分。

答出两点即可得6分。


(1)答案
1.CD
2.①诗人自言承受不了无限的离别之意,表达了送别友人王十五判官时的惜别、留恋;②诗人称王十五有济世救时的才干,表达了对堪为济时之才的朋友的赞赏和钦敬;③诗人希望有人能力挽艰危的时局,表达了对艰危时局的忧虑。

(2)答案
1.BD
2.①这种说法不妥。

②诗人在前三联中描绘了一幅恬淡静谧的水村图,呈现出一种安宁朦胧的意境,从而表现了诗人悠然闲适的心绪和寄情山水的情怀。

③尾联写可惜这一幅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城去,以此来劝说那些朝廷中人远离官场。

归返自然,抒发了诗人鄙弃混浊官场的情怀。

前后情怀是一致的,所以不显突兀。

(3)答案
1.CE
2.(1)同情弱小,富有悲悯情怀。

即便自己穷困潦倒,依然任凭老人打枣,还特意写诗劝慰吴郎对老人亲善,体现出诗人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

(2)关注社会,忧国忧民。

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诗人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