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比较鉴赏

合集下载

《诗歌比较鉴赏》 导学案

《诗歌比较鉴赏》 导学案

《诗歌比较鉴赏》导学案教学过程【考点突破】一、何谓比较鉴赏:所谓比较鉴赏就是将诗歌的内容、语言、形象、手法、情感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

用以考查考生对不同事物的分析、鉴别、评价的能力。

在古代诗歌的鉴赏题目中,比较鉴赏因其更加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而逐渐成为新宠。

它有利于引导学生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归类学习。

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或三首(三首比较只有2007年的浙江卷)主题、情感、表达技巧、风格、题材、体裁、语言、作者等一两个方面相同的诗歌进行比较。

其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点或相异点。

考生要注意求同更要求异。

近五年的比较鉴赏诗歌有13题,占高考诗歌试题总量的1/5。

2014年18套高考题有5套考的是比较鉴赏。

2018全国Ⅱ卷《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15.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说明比较鉴赏一直就是备受关注的考点。

二、命题角度:形象、语言、手法、情感三、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鉴赏评价。

四、高考出现过的试题类型:(一)对形象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和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二)对语言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和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三)对表现手法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四)对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五、解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写法。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形象、语言、手法、感情等)来寻求诗词的异同。

(3)按步骤作答,既要概括,又要具体分析。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六、比较鉴赏的基本原则:整体把握,寻同求异,辨同析异。

七、比较鉴赏的方法:求“同”关键词;求“异”关键词【课堂知识点拨】1.比较阅读下列两首元曲,回答问题。

【越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课件
前诗运用了××手法(具体分析),表现出诗人的××,抒发了 ××的情感;后诗则用了××手法(具体分析),表现出诗人的 ××,抒发了××的情感。
2.比较手法
(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课堂小结
借助支架明诗意 审准题目辨异同 句式一致规范答 比较之中见真章
作业布置
进行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
学习目标
我能掌握比较鉴赏题的解题思路
A
我能通过不同角度理解诗歌
A
我能明白命题者的意图,精准审题
A
我能规范答题,体现比较思维
A
等级
B
C
B
C
B
C
B
C
翻译:你不必为取哪条道而犹豫,因为太阳就是你的“路标”,有 日在天,而长安即在日下。(反用典故)
2.比较手法
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 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①送别杜少府时,诗人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直抒胸臆,诗 人和杜少府虽然各自天涯,距离甚远,但如同邻居一样相近,友谊长存。 诗人借此来排遣与杜少府离别的愁绪。 ②送别唐少府时,诗人说“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化用典故,将 对唐少府的不舍化为劝勉,劝勉唐少府要以太阳边的长安为目标,为 了心中的理想抱负而奋斗。诗人借此排遣心中离愁的苦闷。
4—3 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 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 自己的评论。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 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能对同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同阐释 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喜欢尝试用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 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尝试创作文学作品。在文学鉴赏 和语言表达中,追求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 美品位。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01 考点解读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为考查学生对于古诗词理解能力和欣赏评价能力,越来越多地采用比较阅读的形式来命题。

命题要求考生在比较中完成对诗歌的赏析。

比较阅读,更能考查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鉴别和运用能力,靠机械重复的记忆,不能应对新的题型。

02 考查方式诗歌比较鉴赏的命题方式通常有:1、甲诗包含了怎样的哲理?它与乙诗中哪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2、甲诗和乙诗抒情方式和书法的情感有何不同?3、结合具体诗句,比较甲、乙两诗在内容上的异同。

4、同是送别诗,两首诗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该手法的运用却有差别,试结合具体诗句比较其不同之处。

03 技巧点拨【提分妙招】如何在解题过程中保持清晰的思路,以减少失误,赢得高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了解诗歌对比阅读的选材。

题目材料一般选用不同的人所写的相同或相似的题材,或是思想感情不同,或是表达技巧不同,或是语言风格不同。

其次,了解命题角度。

从命题角度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较。

第三,多角度比较。

从题型设置上,既有单一比较,但更多的应是综合比较。

可以分为“同中求异”和“辨别异同”两种类型,但又较多是“同中求异”这一类型。

【应对策略】应对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读懂诗歌,理清大意。

两首诗放在一起对比阅读,难度是增加了,但是,只要读懂每一首诗,然后再比较答题应该不难。

怎样才能把一首诗读懂读通呢?应该是先读标题,因为标题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

其次读注解。

最后读诗句,把从标题和注解中得到的信息用到诗句中去加以验证。

读诗句时先把它当作古文来读,再把它当作古诗来读,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及诗歌营造的整体意境对诗歌作诗意的解读。

二、辨别异同,知同辨异。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如题材相同;“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

怎样比较鉴赏诗歌

怎样比较鉴赏诗歌

怎样比较鉴赏诗歌
诗歌是人类对世界的感悟和想象的艺术表现,它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文化的载体。

在比较鉴赏诗歌时,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主题和思想
诗歌的主题和思想是诗歌的灵魂,它直接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比较鉴赏诗歌时,我们可以分析和比较不同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从中探寻作者
的思想和人生观。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和苏轼的《赤壁怀古》都是名作,但前者强调
豪放、奔放和豁达的性格,后者则强调意境、意象和意蕴,两者在主题和思想上有很大的
区别。

二、艺术表现方式
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包括韵律、格律、修辞手法、意象、意义等,也是诗歌中最为重
要的元素之一。

在比较鉴赏诗歌时,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发现不同
诗人在艺术表现和技巧方面的差异和特点。

比如,李清照和辛弃疾在诗歌的表现方式上各
有特色,李清照常常运用典故和抒情的手法,而辛弃疾则更加注重写实和现实情感的表达,两者在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

三、历史文化背景
诗歌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着历史、时代和文化的差异。

在比较鉴赏诗歌时,我们也
要考虑到不同诗歌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作品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从而深入理解诗歌的
文化内涵和价值。

例如,唐诗盛行的时代是一个文化繁荣、国家强盛的时代,而现代诗歌
则更多体现了文学的自由和开放,两者在历史文化背景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综上所述,比较鉴赏诗歌需要从主题和思想、艺术表现方式和历史文化背景等多个方
面进行分析和探究,进一步领略诗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2024高考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

2024高考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的珍贵遗产,包括唐诗宋词等诸多经典作品。

在2024年的高考中,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将成为一项重要的考查内容。

本文将以古代诗歌为主题,对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进行深入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提高语文水平。

一、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古代诗歌具有丰富的形式美和意象美,其基本特点包括:1.韵律优美:古代诗歌注重韵律和音乐美,因此在表达方式上更为优美动听。

2.意境深远:古代诗歌常常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具有深邃的意境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手法。

3、情感真挚:古代诗歌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情感真挚动人,能引起读者共鸣。

二、唐诗与宋词的比较鉴赏唐诗和宋词都是古代诗歌的代表作品,各有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

1. 唐诗的比较鉴赏唐代诗歌以五言、七言诗为主,其代表作品有《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其特点包括:(1)丰富的意象:唐诗常常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如在《春晓》中用“满城尽带黄金甲”来描绘春天的景象。

(2)平易近人:唐诗通俗易懂,语言简练,表达直接,能够深入人心。

(3)抒情性强:唐诗常常表达诗人的内心真情实感,情感真挚,感染力强。

2. 宋词的比较鉴赏宋词以婉约、婉约、婉约著称,其代表作品有《声声慢》《水调歌头》等。

其特点包括:(1)婉约多情:宋词以婉约、婉约、婉约见称,借助婉约的语言表达深情的内心世界。

(2)蕴含哲理:宋词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意境。

(3)音乐美:宋词强调音乐美,常常配以美妙的乐曲,更具有动人的韵味。

三、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在高考中的意义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是高考语文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其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2. 培养文学素养: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的瑰宝,通过比较鉴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提高其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增强综合能力: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不仅要求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意境等进行准确理解,还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提高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怎样比较鉴赏诗歌

怎样比较鉴赏诗歌

怎样比较鉴赏诗歌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古诗词成为了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的一部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为人们所喜爱和传颂。

那么怎样才能比较鉴赏诗歌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诗歌主题鉴赏一首诗歌,首先要了解它的主题。

一般来说,诗歌主题呈现多样化,有些是关乎人生和自然的,有些是具有政治倾向的,有些则是诗人的内心感受等。

通过对比不同诗歌的主题,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蕴。

二、诗歌写作背景在了解诗歌背景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诗歌写作背景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比如时代背景、生活环境、诗人的思想境界、价值观等。

通过了解诗歌背后的生活和思考,可以更好地领略诗人的艺术境界和挚爱生命的精神。

三、诗歌艺术特征诗歌的艺术特征包括诗歌的形式、语言、韵律和节奏等。

不同的诗歌形式可以带来不同的美感和艺术享受。

同时,鉴赏一首诗歌还需要对其语言进行研究,弄清楚诗人的用词、表达方式和技艺。

一个优秀的诗人往往能够通过独特的语言和韵律把情感和意境深深地刻入诗歌之中,这也是我们鉴赏一首诗歌的重要依据。

四、诗歌文化内涵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每首诗歌都深深扎根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还要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诗歌文化内涵能够带我们了解到许多的文化多样性,也能够带我们领略古代中国的美好传统和艺术。

同时通过诗歌的文化内涵的探索,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精神世界,同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当下中国文化的演变和经典文化的传承。

综上所述,鉴赏诗歌是需要多方面的思考和了解的,但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理解一首诗歌,我们始终要从欣赏诗歌和读懂诗歌的角度出发,以最好的心态去领悟和感悟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诗歌鉴赏(精选10篇)

诗歌鉴赏(精选10篇)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精选10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具有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歌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歌鉴赏篇1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伊州”为曲调名。

王维的这首绝句是当时梨园传唱的名歌,语言平易可亲,意思显豁好懂,写来似不经意。

这是艺术上臻于化工、得鱼忘筌的表现。

“清风明月”两句,展现出一位女子在秋夜里苦苦思念远征丈夫的情景。

它的字句使人想起古诗人笔下“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的意境。

这里虽不是春朝,却是同样美好的一个秋晚,一个“清风明月”的良宵。

虽是良宵美景,然而“十分好月,不照人圆”,给独处人儿更添凄苦。

这种借风月以写离思的手法,古典诗词中并不少见,王昌龄诗云:“送君归去愁不尽,可惜又度凉风天。

”到柳永词则更有拓展:“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意味虽然彼此相近,但“可惜”的意思、“良辰好景虚设”等等意思,在王维诗中表现更为蕴藉不露。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何况一别就是十来年,“相思”怎得不“苦”?但诗中女子的苦衷远不止此。

后两句运用逆挽(即叙事体裁中的“倒叙”)手法,引导读者随女主人公的回忆,重睹发生在十年前一幕动人的生活戏剧。

也许是在一个长亭前,那送行女子对即将入伍的丈夫说不出更多的话,千言万语化成一句叮咛:“当大雁南归时,书信可要多多地寄啊。

”嘱是“殷勤嘱”,要求是“数(多多)附书”,足见她怎样地盼望期待了。

这一逆挽使读者的想象在更广远的时空驰骋,对“苦相思”三字的体味更加深细了。

这两句不单纯是个送别场面,字里行间回荡着更丰饶的弦外之音。

特别把“归雁来时数附书”的旧话重提,大有文章。

那征夫去后是否频有家书寄内,以慰寂寥呢?恐怕未必。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比较鉴赏+课件(共21张PPT)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比较鉴赏+课件(共21张PPT)
【参考答案】 相同:两首诗的尾句都营造出不见其人但闻其声、令人回味的深远意境(2 分)。 不同:①秦诗尾句紧承上句“疑无地”,通过“人家笑语声”突然展现出 一片新境界,构思新奇,妙趣横生(2分)。②方诗尾句用“人语画桥西” 与上句“蜂蝶已归弦管静”形成映衬,以动衬静,突出了整体意境的寂静, 也使诗境更加耐人寻味(2分)。
(考点:形象、情感)
9.2016全国III卷《内宴奉诏作》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 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考点:思想情感)
诗歌比较阅读题规律
命题特点
对应的考点
1.主观题、客观题 2.单首诗、组诗(同一诗
人同题诗,不同诗人同主 题诗) 3.与课内诗比较,与自身 其他联比较
三、例题精讲
千秋岁· 陵寿史帅致道,时有版筑役
辛弃疾
塞垣秋草,又报平安好。尊俎上,英雄表。 汤生气
象,珠玉霏谈笑。春近也,梅花得似人难老。
莫惜 尊倒,凤诏看看到。留不住,江东小。从容帏
幄去,整顿乾坤了。 千百岁,从今尽是中书考。
词中“从容帷幄去,整顿乾坤了”与“了却君王天
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1)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 《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分)
①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 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 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②不同点: 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的心境。 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 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 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题角度
1、比较情感 2、比较表达技巧 3、比较内容(形象) 4、比较语言 应对方法?
比较鉴赏基本原则
整体把握,求同辨异
比较思想情感
真题示例 1
比较思想情感【内容→情感】
【2014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暮 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
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原则:整体把握,求同辨异。
方法: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篇目 意象
园花
修饰语
经雨 红 峥嵘 明月中
意境 热烈 艳丽
清幽
第一首
第二首
乔木
比较意象意境 (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 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真题示例 比较内容情感【内容→情感】 2 (2016 新课标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古代兵 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 里有站阵之意。
虚写置身峰头,既表现 收束全篇 了对故多的思念,更表 达了对“京华亲故”( 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例题引路
比较语言(炼字)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答案示例: 两诗都着一“望”字,都为“眺望”之意。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寂静 幽美
赏春、喜春 缓步 (闲适) 之情(闲适 之情)
真题示例 (2014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1
暮 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问: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 答案示例: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 乔木峥嵘明月中。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真题示例

前者艳丽,后者清幽。“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 “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 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 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色彩艳丽。“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 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原则:整体把握,求同辨异。 方法:分清类型,解析诗句,明确效果
篇目 写景角度 解析诗句 效果或情感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 《发临洮将 间接描写 应稀。白草通疏勒, 赴北庭留别》 虚写 青山过武威。 标题《闻说轮台路》
间接地描写了 “连年见雪飞” 的恶劣环境。
《白雪歌送 直接描写 武判官归京》 实写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9.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 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 处。(6分)
答: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 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心未已的豪情; 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 功业未成的悲慨。
• 抓关键词语。(直接或间接表达出喜怒哀乐)
• 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比较内容情感:借助意象,品味意境,体味情感 比较表达技巧:分清类型,解析诗句,明确效果
比较意象、意境
真题示例
比较意象意境
(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 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 乔木峥嵘明月中。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题型
【16全国3】9.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 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 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 【15 全国 1】8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 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 要分析。(5分)
【14全国2】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 “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直接描写了“ 胡天八月即飞 雪”的壮美
真题示例
比较表达技巧
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 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 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 描写,用“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 青山过武威”间接地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 境。 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实写,而《发临洮将赴 北庭留别》所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 是想象之景,是虚写。这可从标题中看出,标题显示 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 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及效果]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抓两个方面:
一是抓关键字词,品字析句。 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 和其他虚词。( ①解说字词的字面义②分析字词在 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及效果) 二是抓语言风格,分门别类。 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新明丽,或幽 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等。
以“意象”为切入点:
1、筛选意象(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
2、抓修饰性词语,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注意诗 歌的不同类别)。
组织答案的步骤: 列举意象:概括意象的共同特征; 概括意境: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加以分 析,概括氛围特点(一般两个双音节词) ;
用术语总结作者表达的情感思想。
比较语言
9.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 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 处。(6分) 【叙事诗】——抓事析情:两诗提到何事?情语?
真题示例 比较内容情感【内容→情感】 2 (2016 新课标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 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 白发生! 9.请指出二者情感基调的不同之处。(6分) 【叙事诗——抓事析情:两诗提到何事?情语?】
[方法:第一步:解说字词的字面义 ] 登崖州城作 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的感伤。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 注: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 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 全篇。既表现了对故多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 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方法:第二步:分析字词在 请结合诗句赏析两首诗中“望”字的妙处。
常见的写景的角度:正面侧面结合、动静 结合 、 虚实结合、 远近结合、俯仰结合、 视听结合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Leabharlann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比较手法技巧解题方法:
①审清题干,明确考查的表达技巧的类型。 ②熟知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 ③结合诗句比较分析各自的表达技巧及效果。
课堂小结
比较鉴赏的原则: 整体把握,求同辨异 • 整体把握,前提是读懂诗词: • 读诗题。(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和感情基调)
• 注意注解。(了解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
原则:整体把握,求同辨异。 方法:辨异【抓事析情】
篇目 曹诗 事件 情语 情感
曾披金甲 尚嫌 不卖宝刀 臂健嫌弓软 犹识 眼明识云高 醉里挑灯 看剑 梦回沙场 征战 (对比)
壮心不已 的豪情
辛词
可怜白 功业未就的 悲慨 发生
真题示例 比较内容情感【内容→情感】 2 (2016 新课标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
比较语言(炼字)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 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 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问: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诗歌内容 → 写景诗 → 方法:抓景析情】
辨异:①两诗主要意象?②各自意境特点?③情语?
原则:整体把握,求同辨异。 方法:辨异【抓景析情】
篇目 《暮春》 主要意象 落花 柳绵 斜阳 子规 意境 情语 情感 伤春之感
冷寂 凄凉

《暮春山间》
流莺不语 燕飞忙 桃花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