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docx

合集下载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中外历史纲要上)

性质
受众
生命力
玄学
思想
士大夫
魏晋
道教
宗教
民众
东汉末至今
三教合一一团和气——核心素养落实
一、思想宗教多元 小结:指出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历程并总结其特点
时期
概况
汉朝 儒学独尊 汉武帝时期,儒学在统治者的倡导下呈现繁盛之势
思想特点: 道教传播 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东汉末兴起)
①思想多元;
三教合一 一团和气——核心素养落实
一、思想宗教多元
梳理儒学的发展历程


春秋: 创立

战国: 蔚然大宗
秦朝: 焚书坑儒,遭受重创
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光武帝:延续
为什么唐中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三教合一一团和气——核心素养落实
一、思想宗教多元 1、儒学危机
思考: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
魏晋 南北朝
佛教盛行 儒学新发展
②佛三教教在合中一国的盛历行史,趋也势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③儒儒学学开吸始收吸道收教佛、、佛道教精的神精,神有不了断新发的展发完展善,
隋朝 “三教合归儒”虽受以挑儒战学但为始主终,在调中和国并封吸建收社佛会、占道据论主导地位;
唐朝 三教并行 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佛教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佛教 儒学
在民间广为传播,主 张“贵儒”和“尊道”
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的 思想,渐趋本土化
开始吸收佛、道理论,有新发展
正统地位
诗书画刻 争奇斗艳——核心素养落实
二、文学艺术
社会动荡战乱频繁—— 人生哀伤与建功业交织
偏安江左玄学官场—— 逃避现实,归隐田园, 追寻理想人格

人教版统编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人教版统编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1.发展历程: (2)魏晋南北朝 相互吸收、玄学产生
背景:道教传播、佛教盛行
表现:儒学吸收佛道精神
道教“贵儒”、“尊道”
佛教本土化
玄学
玄学产生
政治——无为
生活作风——自然
社会——清谈(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 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 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 有从事战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入宗教,希望 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魏书·释老志》 “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 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 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 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范缜《神灭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魏晋至唐灭佛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人教版统编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共26张PPT)
原名“玄空寺”:“玄”取于中 国传统宗教道教教理,“空”则 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来改名为 “悬空寺”,因整座寺院就像悬 挂在悬崖之上,“悬”与“玄” 同音,因此得名。
人教版统编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共26张PPT)
“三教殿”位于悬空 寺的最高处,殿内正中 供奉的是如来佛祖,佛 祖右手边(南侧)为老 子,左手边(北侧)为 孔子。儒释道三教和谐 地处于一殿之中
——柏杨 《中国人史纲》
➢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佛教、道教兴起的背景
战争频仍,社会动荡,儒学倡导的“三纲五常”受到挑 战,人们需要对生老病死的合理解释,心灵需要安慰。

人教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

人教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一、儒道佛的融合(一)过程:1. 儒家独尊:汉武帝时,确立“儒家独尊”的地位;2. 佛教东传:东汉初期,佛教传入,汉明帝重视发展,于洛阳修筑白马寺;3. 道教发展:东汉末期,道教在民间开始形成并发展,如:五斗米道、太平道;4. 儒道合流: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浮,与儒家合流,形成玄学;5. 佛道交融:南北朝时期,佛道首先交融。

(设问:佛道为何能够首先交融?一是思维方式比较接近,习惯于直观性思维;二是有共同的沟通话题,佛家的“空”与道家的“道”可以相互理解;三是都带有一定的神秘性)佛教时而尊崇,如梁武帝四度出家,隋文帝和隋炀帝广造石像、普著佛经;时而备受打击,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

6. 三家交融: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发展迅速,以茅山道为代表;武则天时,尊崇佛教,佛教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唐中期,韩愈、李翱和柳宗元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的运动。

(设问1:儒佛交融的进程为何困难重重?一是儒家独尊地位及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佛教难以轻易撼动,缺乏文化基础,即使某一阶段佛教备受重视,仍难以企及;二是受“华夷”思想影响,从心理抵制外来文化,佛教传播缺乏心理基础;三是儒家始终没有宗教化,世俗特征明显文化的产物,佛教缺乏社会基础)7. 儒家兼容:两宋时期,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哲学范式的“理学”(二)特点:1. 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2. 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3. 道佛关系:道佛之间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形成三家交融现象,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

(三)影响:1. 经济上:强化了农业社会所必需的身心内外合谐的价值取向——即人与人和自然的和谐;2. 思想上:强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出现了政治、哲学、宗教和伦理等交融的局面;3. 政治上:为统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国家的范本,一定时期内都有利于维系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提纲】高中统编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提纲】高中统编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l.发展概况(I)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①东汉末兴起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②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③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3)隋唐时期①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②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荣。

③武则天时,佛教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提示: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盛行,一度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唐代出现了“三教并行“的局面,但并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只是体现了三教融合、并存的特点。

2.反佛(I)背景: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不断有人反佛。

(2)表现:南朝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3)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3.复兴儒学(I)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文学艺术1.文学(I)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文学形式。

(2)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2.书法(l)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2)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东晋王羲之世称“书圣”。

(3)隋唐时期,颜真卿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最为有名。

怀素擅长草书。

提示:书法艺术的发展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刻画符号)(图案美)(结构平衡)(奔放跃动)(规矩平整)(工整活泼)3.绘画(I)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说课稿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说课稿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以及案例分析法。
-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述,为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框架,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特点。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对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的深入理解。
-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历史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1)通过史料阅读、讨论分析,使学生了解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背景。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探究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交融现象。
(3)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方法,分析唐朝的文化繁荣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文化观,尊重文化多样性。
-总结:位于板书底部,对整个课堂内容进行简要总结,突出重点和难点。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跟随教学思路,梳理和总结知识结构。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
-使用大号字体书写,确保远处学生也能清晰阅读。
-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区分不同类别的信息,如重点用红色,难点用蓝色。
-在板书过程中,适时停顿,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记录和消化信息。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模拟历史场景,体验历史事件,增强对历史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吸引注意力的关键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段关于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的短视频,如著名的唐诗朗诵、唐代绘画作品展示等,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冲击,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师生互动:通过提问、回答、反馈等环节,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同时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 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 最富于智慧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于艺术精 神的一个时代。
——宗白华《美学散步》
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 的觉醒和追求。
——李泽厚《美的历程》
宗白华:“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一: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思想发展
1. 概括魏晋南北朝隋唐思想发展的表现及特征
魏晋玄学思潮
唐朝《高逸图》(局部) 画中山涛(右二)、王戎(右四)、刘伶(左三)、阮籍(左一)为竹林七贤中人。 他们席地而坐,寄情山林,纵酒清谈。
“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曹魏时期,何晏、王弼在注 《庄子》《周易》《论语》时,一反两汉经学繁琐、僵硬的学风, 摒弃谶纬阴阳灾异之说,以老庄思想赋予儒家经典新的内涵,援道 入儒,儒道合流,建立起一个新的思辨哲学体系——玄学。与两汉 重渊源和宗派,魏晋名士学从己出,喜欢独立思考清谈,玄学取代 经学,老子取代孔子,形成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林庚《盛唐气象》(1958)
天宝十四年
安史之乱
701 李白 762
开唐元玄宗天 宝
712 杜甫 770
开元七年 《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天宝元年 《南陵别儿童入京》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天宝三年 《行路难》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天宝四年 《梦游天姥吟留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开元二十四年 《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优质同步】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优质同步】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习目标:在概括三国至隋唐的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 科技和中外文化交流等重要史事的基础上,概述和说明各文化领域的突出成就和发展历程,探究这一时期文化繁荣领先的原因。

目录一思想 多元特征,在融合中不断发展。

二文艺科技辉煌灿烂,取得突出成就。

三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产生了深远影响。

1.道教的兴起与传播(1)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

(2)唐朝统治者(武则天除外)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产生: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宗教,一般都以东汉末年“五斗米道”创教人张道陵为中国道教的创立者,称为“张天师”。

◆区别道教与道家道家创始人是老子,道家是先秦时代的思想派,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道教是宗教流派,道教内容包罗万象,它是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的基础上,以黄老思想为理论依据,承袭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之说而逐渐形成的。

它劝人通过养生修炼和道德品行的修养而长生成仙,最终解脱死亡,求得永恒。

2.佛教在中国的传播(1)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2)魏晋南北朝,佛教在中国盛行,并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3)唐朝武则天时佛教有很大发展,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影响最大。

◆禅宗与佛教的本土化禅宗是中国特创的佛教,它舍弃了佛教理论中大量的繁琐论证,而以佛教中一些最基本精神,来讨论和解决儒家最关心的心性问题,在沟通儒佛方面,大开方便法门。

禅宗源于现实,注重现世生活,讲究对于生活的积累和顿悟,主张出世不离入世,生活日用即为佛道,加之禅宗并不拘泥于出世,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于统治阶层保持着积极的互动关系。

是中国本土文化孕育出来的最具特色的佛教宗派。

3.儒学创新及发展(1)背景:佛、道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内容①魏晋南北朝,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开始吸收佛道的精神。

②隋唐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道理论。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docx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docx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docx统编人教2019 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 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第 8 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一、儒道佛的融合(一)过程:1.儒家独尊:汉武帝时,确立“儒家独尊”的地位;2.佛教东传:东汉初期,佛教传入,汉明帝重视发展,于洛阳修筑白马寺;3.道教发展:东汉末期,道教在民间开始形成并发展,如:五斗米道、太平道;4.儒道合流: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浮,与儒家合流,形成玄学;5.佛道交融:南北朝时期,佛道首先交融。

(设问:佛道为何能够首先交融?一是思维方式比较接近,习惯于直观性思维;二是有共同的沟通话题,佛家的“空”与道家的“道”可以相互理解;三是都带有一定的神秘性)佛教时而尊崇,如梁武帝四度出家,隋文帝和隋炀帝广造石像、普著佛经;时而备受打击,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

6.三家交融: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发展迅速,以茅山道为代表;武则天时,尊崇佛教,佛教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唐中期,韩愈、李翱和柳宗元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的运动。

(设问1:儒佛交融的进程为何困难重重?一是儒家独尊地位及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佛教难以轻易撼动,缺乏文化基础,即使某一阶段佛教备受重视,仍难以企及;二是受“华夷”思想影响,从心理抵制外来文化,佛教传播缺乏心理基础;三是儒家始终没有宗教化,世俗特征明显文化的产物,佛教缺乏社会基础)7.儒家兼容:两宋时期,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哲学范式的“理学”(二)特点:1.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2.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3.道佛关系:道佛之间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形成三家交融现象,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

(三)影响:1.经济上:强化了农业社会所必需的身心内外合谐的价值取向——即人与人和自然的和谐;2.思想上:强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出现了政治、哲学、宗教和伦理等交融的局面;3.政治上:为统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国家的范本,一定时期内都有利于维系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人教2019 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 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第 8 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一、儒道佛的融合(一)过程:1.儒家独尊:汉武帝时,确立“儒家独尊”的地位;2.佛教东传:东汉初期,佛教传入,汉明帝重视发展,于洛阳修筑白马寺;3.道教发展:东汉末期,道教在民间开始形成并发展,如:五斗米道、太平道;4.儒道合流: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浮,与儒家合流,形成玄学;5.佛道交融:南北朝时期,佛道首先交融。

(设问:佛道为何能够首先交融?一是思维方式比较接近,习惯于直观性思维;二是有共同的沟通话题,佛家的“空”与道家的“道”可以相互理解;三是都带有一定的神秘性)佛教时而尊崇,如梁武帝四度出家,隋文帝和隋炀帝广造石像、普著佛经;时而备受打击,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

6.三家交融: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发展迅速,以茅山道为代表;武则天时,尊崇佛教,佛教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唐中期,韩愈、李翱和柳宗元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的运动。

(设问 1:儒佛交融的进程为何困难重重?一是儒家独尊地位及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佛教难以轻易撼动,缺乏文化基础,即使某一阶段佛教备受重视,仍难以企及;二是受“华夷”思想影响,从心理抵制外来文化,佛教传播缺乏心理基础;三是儒家始终没有宗教化,世俗特征明显文化的产物,佛教缺乏社会基础)7.儒家兼容:两宋时期,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哲学范式的“理学”(二)特点:1.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2.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3.道佛关系:道佛之间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形成三家交融现象,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

(三)影响:1.经济上:强化了农业社会所必需的身心内外合谐的价值取向——即人与人和自然的和谐;2.思想上:强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出现了政治、哲学、宗教和伦理等交融的局面;3.政治上:为统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国家的范本,一定时期内都有利于维系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二、兴盛的文学艺术(一)文学概况:1.魏晋时期:(1)建安文学。

以曹氏父子为核心,诗歌、辞赋和散文均有发展,是社会分裂到逐步统一的产物,形成了高扬政治理想、哀叹人生苦短、追求个性特点和浓郁悲剧色彩的文学特征。

(2)正始文学。

以阮籍、嵇康为代表。

因社会环境危机四伏和哲学思考的探索,形成了避开现实,以哲学眼光,从广袤时空中理性思考现实的风格。

2.南北朝时期:(1)南朝文学。

以鲍照、谢灵运等为代表。

民歌偏多,多描绘男女爱情,兼论自然风景和朋友之谊。

(2)北朝文学。

以温子升、邢劭等为代表。

现留存作品较少,以《敕勒歌》为代表。

3.隋唐时期:(1)隋朝文学。

以虞世基和隋炀帝等为代表,重视边塞诗歌。

(2)初唐文学。

以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等为代表,诗歌内容从宫廷生活到江河山川,处于文学新旧过渡阶段。

(3)盛唐文学。

形成了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诗派;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诗派;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人。

(4)中晚唐文学。

以白居易、元稹、张籍为代表,掀起新乐府运动;晚唐杜牧、李商隐等人的诗歌带有浓重的忧郁色彩。

(二)书法概况:1.代表:(1)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代表作《兰亭集序》——行书;( 2)唐代:欧阳询(欧体),代表作《皇甫诞碑》,颜真卿(颜体),代表作《多宝塔碑》,柳公权(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赵孟頫(赵体),代表作《洛神赋》——楷书四大家;2.特点:从实用转为审美、从自发走向自觉。

(三)绘画概况:1.代表:(1)东晋:顾恺之,代表作《洛神赋图》;(2)初唐:阎立本,代表作《步辇图》;善画车马,人物;(3)中唐:吴道子,代表作《八十七神仙卷》,精于佛道,壁画,称为“画圣”。

2.特点:受外来文化影响;山水画突出;士人在美术中作用突出;艺术自觉。

(四)雕塑概况:1.代表:(1)甘肃敦煌莫高石窟、山西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

2.特点魏晋时期佛像充满士大夫气质;隋唐时期佛像富贵、丰满和华丽。

三、卓著的科技成果(一)主要代表:1.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2. 南朝祖冲之,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推演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比欧洲早了近1000 年;3.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综合性的地理著作;4.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5.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6.唐朝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7.唐朝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8.唐高宗,苏敬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二)繁荣原因:1.魏晋到隋唐,北方大融合促进技术之间的交流为科技繁荣提供社会基础;2.魏晋到隋唐,江南大开发和农业经济发展为科技繁荣提供经济基础;3.魏晋到隋唐,外来文化的传播和交融为科技繁荣提供必要条件;4.魏晋到隋唐,继承了秦汉以来的科技成就并不断加以革新和创造。

四、多元的中外交流1.佛学研讨(1)中印之间的交流:东晋法显(第一个出国取经的中国高僧)和唐朝玄奘(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前往天竺,研学佛教思想,促使佛教本土化;(2)中日之间的研讨:日本的空海和唐朝的鉴真,促进周边国家佛学传播。

2.丝绸之路(1)发展条件:政治上——隋唐时期,国家安定统一和军事力量强大提供安全保证;经济上——唐朝生产工具进步,农牧业高度繁荣为贸易发展创造条件;管理上——唐朝设置专门管理周边民族关系的机构,如鸿胪寺、互市监和市舶司。

思想上——唐朝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特征,有利于文明之间交流;交通上——便利的交通工具及国家的配套设施,为经济交流提供保障。

(2)主要形式:互派使节、互市贸易、朝贡贸易、民族战争、僧人传播、书籍往来。

(3)交流内容:物质交流:中国传入西方——丝绸、纸张和农作物;西方传入中国——象牙、犀角、狮子、犀牛和金属器等;科技交流:天文历法,制糖法、医学药典、制陶技术;艺术交流:胡服、饮食、音乐和舞蹈。

(4)交流特点:本土性、民俗性、双向性、渐进性和回流性。

【本课小结】魏晋隋唐五代传,历时七百四十载;儒佛道教三家争,儒家不动稳如泰;佛道命运今何在?宗教本土显真爱;魏晋政局不安定,但见文化多元彩;建安风骨、竹林七贤均是玄学一派;初唐、中唐、晚唐时时把诗歌来赛;书法艺术、绘画雕塑怎不彰显时代;羲之、献之、恺之、立本定要分开;农、医、数、地理、天文齐放异彩;农耕进步、继承创新还有文化外来;中日中印、佛学传递体现民族心态;丝绸之路、兼容并包共创隋唐盛代。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潮,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而出民主主义之新)。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论题: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阐述: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在西方启蒙思想影响下,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实行西方民主政治;以及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改变着几千年来的传统封建制度。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中国传统文化。

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传入,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掀起了新陈代谢的新的一页。

在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衣食住行)以及社会习俗的变化,有利于推动社会生活的进步。

近代中国社会的演进有其很大的独特性,在西方外力的冲击下,通过一个又一个变革,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也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反对外来侵略、追求社会进步的时代精神。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

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依据材料信息得出论题,该论题必须明确;然后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对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比如,从材料信息“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得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论题,然后从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洋务运动的兴起;西方启蒙思想影响下——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和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传入——马克思主义传播;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以及社会习俗的变化等角度分析。

3.材料:近代以前,清政府⋯⋯中央政府除最高治者皇帝外,有内、南房、机,六部、都察院、管理皇帝廷事的宗人府和内府等。

第一次片争后⋯⋯在列的要求下,清廷在礼部、理藩院之外置了的机构理外交涉,即管理五口通商事的“五口通商大臣”。

它并非,起初由两广督兼任,以后由两江督。

其名上是理“通商事”,但上是理外交事。

第二次片争以后,清廷官僚体系的化更加明。

一批代化的官僚机构——税司(官名,掌管全国关税行政及海关人任免)理各国事衙(称理衙,清政府外交、通商、海关等涉外事的机构)等成立。

——摘自宁一《史学新野新知》(1)根据材料,要明 19 世中后期清朝涉外机构及涉外官迁的特点。

(2)要价种迁。

【答案】( 1)涉外机构从无到有;从被立到逐推;涉外官从兼到。

(2)清朝的政治越来越受制于列的干和控制,它志着国家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从史的展来看,些也是清政府融入世界所做出的努力,启了中国社会政治的代化程【解析】【解】(1)本考清代外交,考学生材料提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中从理藩院理到立“五口通商大臣”到“ 理衙”得出是从无到有,从被立到逐步推;涉外官根据材料中“起初由两广督兼任,以后由两江督”得出从涉外官从兼到。

(2)本考清代外交的价,考学生运用所学解决的能力。

要注意从极和消极两方面价。

一方面看到由“五口通商大臣”到理衙到外部,清朝的政治越来越受制于列的干和控制,是中国半殖民地加深的果,同看到是清政府融入世界所做出的努力,客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4.学者通各自的研究,明清代中国的展往往作出不同价。

下列材料,回答:材料一(吴地市上)机杼之声通宵夜,⋯⋯行村坊成紬,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蜂集,挨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

⋯⋯州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地,烟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甚繁,人物殷富,且千,次比。

⋯⋯上自帝京,交广,以及海外洋,梯航至。

⋯⋯千里之商,肩⋯⋯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迁多系晋省之人。

——(清)徐《熙朝新》材料二(明清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但几乎毫无例外,去几个世以来,商人最后是向于把累得来的富或剩的本投于土地,或供下一代有沉浸于典籍,参与科,以便入官僚行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