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2
必修2知识点复习-23基因的本质文库.doc

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三章基因的本质3.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在|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S型活菌|会使小鼠患败血症而死亡。
把加热杀死的S型死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给小鼠,小鼠|患败血症而死亡|,说明混合|产生丁& 型活菌|,由此提出了加热杀死的S型死菌|可能含有转化丽的推测。
后来,|艾活里|把 E型细菌的回京蛋白质、多糖|等分离提纯,分别加到培养R型活菌的培养基中,发现加入阿后,培养基中产生了 S型活菌,证明了御是使R型细菌产生暗定遗传变化的物质,也就是说DNA是遗传物质。
2.1944年|艾弗里|提取的DNA,纯度最高时也还有0. 02%的匮函。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T2噬菌体I把|DNA和蛋白质I完全的分离出来做实验,证明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l^遗传的,与|蛋白质|无关(|蛋白质|未进入大肠杆菌),证明了 |DNA是遗传物质|。
在这个实验中,采取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和腐心分离|法进行研究。
3.细胞生物的核酸有厕和RNA|,遗传物质是回。
病毒的核酸是"A或RNA|,所以遗传物质是|DNA或RN&。
由于I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厕,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2 DNA分子的结构1.DNA的全称是脱氧核糖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苜酸|, DNA是巾两条反向平行的I脱氧核苜酸I长链形成的双螺旋结构,外侧是稳定不变的是|磷酸和脱氧核糖|的交替排列,内侧通过也连接形成碱基对,碱基对之间遵循I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也就是A-T, G-C|o2.人体细胞内的核酸有|DNA和FW,碱基有厨种,分别是|A、G、C、T、u|),核昔酸有司神,人体内碱基为A时的核昔酸称为|腺嘿吟脱氧核苜酸和腺嘿吟核糖核苜酸|。
流感病毒的核酸是可,碱基有富种,分别是(火G、C、U|),核昔酸有国种豚糖核昔酸|。
T2噬菌体根据宿主又叫|细菌病毒,它的核酸是画,碱基有国种,分别是(区G、C、@),核苜酸有国种懒氧核苜酸I。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DNA的结构 基因的本质

科塞尔:
核酸含有嘌呤 和嘧啶
莱文: 核酸的基本构成单
位是核苷酸
• 1920年: 莱文发现两种不同的核酸,即:DNA和RNA。
• 1934年: 莱文发现核酸可被分解成含有一个嘌呤/嘧啶、一个核糖或脱 氧核糖和一个磷酸的片段,这样的组合称为“核苷酸”。
莱文 P.A.Levene 1869-1940
DNA分子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
第3章 基因的本质
第2节 DNA的结构
课标要求
1.体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领悟模型方法在研究中的应用。 2.说出DNA结构的主要特点,举例说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素养要求
1.科学思维:思考在DNA分子中碱基的比例和数量之间的规律,总结有关碱基 计算的方法和规律。 2.科学探究:动手制作模型,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提示 4处;核糖应是脱氧核糖、碱基U应为T、磷酸二酯键连接位置及C、G间氢键 数错误。
学习 小结
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
SUI TANG YAN LIAN ZHI SHI LUO SHI
04
1.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其重要意义在于
①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②确定DNA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③发现DNA如何储存
0.9
鲱鱼 1.43 1.43 1.02 1.02 1.02
➢ 不同生物DNA分子嘌呤与嘧啶 的物质的量大致相同。
即A+G=T+C ➢ 腺嘌呤(A)和胸腺嘧啶(T)的物质
的量大致相同;
鸟嘌呤(G)和胞嘧啶(C)的物质的 量大致相同。
E.Chargaff, et al. J Biol Chem,1949,177(1):405
必修二 第3章 基因的本质知识点总结

遗传与进化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一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两种肺炎双球菌格里菲思的小鼠转化实验S型细菌加热后,蛋白质部分变性失活,而DNA的性质未改变,对于S型细菌自身来说,蛋白质失活即死亡。
当加热失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混合时,S型细菌的DNA进入R型细菌体内,利用R型细菌内的化学成分合成S型细菌的DNA和蛋白质,转化成了具有毒性的S型细菌。
【实验结论】格里菲思的推论: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中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
艾弗里的实验①S型细菌的DNA使RNA型细菌发生转化②S型细菌的其他物质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实验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T2噬菌体的特点(1)结构:外壳由蛋白质构成,头部含有DNA。
(2)生活方式:必须寄生于大肠杆菌体内,不能独立代谢。
(3)增殖特点:在噬菌体自身的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自身成分,进行增殖。
当噬菌体增殖到一定数量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大量的噬菌体。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复制合成→组装→释放。
在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 和蛋白质过程中,除模板DNA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是由亲代噬菌体提供的以外,原料、能量、酶、场所等都是由细菌提供的。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因噬菌体蛋白质含有DNA没有的特殊元素S,所以用35S标记蛋白质;DNA中含有蛋白质没有的特殊元素P,所以用32P标记DNA;因DNA和蛋白质都含有C、H、O、N,所以此实验不能标记C、H、O、N。
【实验过程】(2)离心的目的: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实验结果】(1)用35S标记的一组感染实验,上清液(T2噬菌体)的放射性很高,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
第3章基因的本质知识清单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新教材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3章知识点清单目录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2节DNA的结构第3节DNA的复制第4节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1. 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1)实验材料(2)实验过程与现象(3)实验结论:已经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含有某种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转化因子。
2. 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1)设计思路: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中的一种物质,再观察该细胞提取物是否仍具有转化活性。
(2)实验过程与现象(3)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
3. 特别提醒(1)加热致死的作用原理:蛋白质和核酸对于高温的耐受力是不同的。
在80~100 ℃的温度范围内,蛋白质失活,DNA双链解开;当温度降至55 ℃以下时,DNA双链能够重新恢复,但蛋白质的活性无法恢复。
(2)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实质是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了R型细菌的DNA中,进而在R型细菌中指导合成了S型细菌的一些物质,使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一般情况下,这种转化率很低。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1. 实验思路和方法(1)思路:设法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研究它们各自的功能。
(2)方法:同位素标记法,用35S、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2. 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1)T2噬菌体: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如图。
(2)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并增殖的过程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会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进行大量增殖。
当噬菌体增殖到一定数量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大量噬菌体。
3. 实验过程(1)标记T2噬菌体(2)被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①搅拌的目的: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2册 第3章 基因的本质-【必背知识】(教师版)

尾部 头部 图3-4T 2噬菌体的模式图 DNA 蛋白质 新人教版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梳理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第一节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肺炎双球菌 类型及特点 类型 菌体 菌落 毒性 S 型细菌 有多糖类的荚膜 表面光滑有 R 型细菌 没有多糖类的荚膜表面粗糙 无①实验过程及现象②结论: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 型活细菌转化为S 型活细菌。
(2)艾弗里体外体内转化实验①实验方法:将S 型细菌中的物质分离出来,分别与R 型细菌混合培养,独立地观察各自的作用。
②实验过程及现象(填右图)结果发现:只有加入S 型细菌的DNA ,R 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 型细菌。
DNA 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高。
③实验结论:DNA 才是使R 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 是遗传物质。
也证明了蛋白质、多糖、 DNA 水解产物不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实验人:赫尔希和蔡斯。
(2)T 2噬菌体病毒①结构特点:无(有/无)细胞结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DNA 。
②代谢特点:只能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
③增殖特点:侵染大肠杆菌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大肠杆菌 体内的物质(氨基酸、脱氧核苷酸等)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进行大量增殖。
(3)实验方法:同位素标记法,用35S 和32P 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 分子。
(4)实验过程(实验分为两组,相互对照)不死亡死亡S 型 R RS R①标记大肠杆菌②标记噬菌体含35S的培养基+大肠杆菌→含35S的大肠杆菌含35S的大肠杆菌+噬菌体→含35S的噬菌体含32P的培养基+大肠杆菌→含32P 的大肠杆菌含32P的大肠杆菌+噬菌体→含32P 的噬菌体③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保温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搅拌的目的: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离心的目的:让离心管的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 T2噬菌体颗粒,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三章+第一节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一节DNA是主要遗传物质1、遗传物质所必须具备的四个特点1.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第一是指遗传物质在化学组成和结构方面是相对稳定的,不象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等物质那样经常处于变化的状态;第二,DNA分子是由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碱基配对是严格的,碱基的配对方式是稳定不变的2.能够进行自我复制,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是指遗传物质可以将自身复制出一份传递给子代,使亲子代间遗传物质结构一定,保证前后代相应性状的稳定3.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新陈代谢过程和性状,这是遗传物质特点在生物个体发育中的表现.遗传物质将遗传信息传递到子代,只有在子代个体发育中控制合成特定结构的蛋白质,才能体现与亲代一致的生物性状4.产生可遗传的变异,是指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引起遗传信息的改变;相应性状随之改变,变化的分子结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不断传递下去,使变异的性状在后代连续出现,即出现可遗传的变异2、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是遗传物质。
格里菲斯实验过程:① R 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② S 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
③杀死后的 S 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④无毒性的 R 型细菌与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
结果分析:①→④过程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说明:S型细菌加热杀死后,蛋白质变性失活,DNA氢键破坏双链打开,但降温后变性的DNA可复性恢复正常(类似于PCR扩增中变性复性过程)艾弗里实验过程:⑤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 DNA 、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R 型活细菌中培养,发现只有加入DNA ,R 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 型细菌。
⑤过程证明:转化因子是 DNA 。
结论:DNA 才是使R 型细菌产生稳定性遗传变化的物质。
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有毒的S 菌的遗传物质指导无毒的R 菌转化成S 菌。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知识点提纲总结说课讲解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一部分:基础知识本章提要: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1928年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1 )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类型:①S型细菌:菌落光滑,菌体有夹膜,有毒性②R型细菌:菌落粗糙,菌体无夹膜,无毒性(2 )实验过程(看书P43图3-2)(3)推论(格里菲思):已经被加热杀死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活性物质一“ 转化因子”,促使R型转化为S型。
2、1944年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1 )实验过程(看书P44图3-3)(2 )实验证明:DNA才是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即: 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二)1952年郝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T2噬菌体结构和元素组成:T2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模板是亲代T2噬菌体的DNA原料是来自细菌体内的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
2、实验过程(看书P45图3-6 )标记大肠杆菌T标记T2噬菌体T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3、实验结论: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
(即:DNA是遗传物质)、RNA 也是遗传物质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证明: 在只有RNA 的病毒中,RNA 是遗传物质。
三、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细胞生物 (真核、原核)非细胞生物(病毒) DNA 病 毒 RNA 病 毒 核酸 DNA 和 RNA DNA RNA 遗传物质DNADNARNA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第二节DNA 分子的结构、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1、构建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
2、构建依据(看书 二、DNA 的结构 1、DNA 的组成元素: 2、DNA 的基本单位: 3、DNA 的结构:(1 )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 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高一生物《遗传与进化》单元知识结构第三章《基因的本质》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的是控制生物性状的最基本单位;双螺旋本质其中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的遗传信息。
半保留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体内转化 1928年英国格里菲思①活R,无毒活小鼠②活S,有毒小鼠死小鼠;分离出活S③△杀死的S,无毒活小鼠④活R + △杀死的S,无毒死小鼠;分离出活S转化因子是什么?(2)体外转化 1944年美国艾弗里多糖或蛋白质型活S DNA + R型培养基型 + S型DNA水解物型转化因子是DNA 。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952年赫尔希、蔡明电镜观察和同位素示踪32P标记DNA35S标记蛋白质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3.烟草花叶病毒实验也是遗传物质。
二、DNA的分子结构1.核酸核苷酸核苷含氮碱基:A、T、G、C、U磷酸戊糖:核糖、脱氧核糖2.1950年鲍林 1951年威尔金斯+ 富兰克林 1952年查哥夫3.DNA的结构①(右手)双螺旋②骨架③配对:A = T/UG = C4.特点①稳定性: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②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各异③特异性:每个DNA 都有自己特点的碱基对排列顺序5.计算1.在两条互补链中C T GA ++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
2.在整个DNA 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
3.整个DNA 分子中,C G TA ++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
三、DNA 的复制1.场所:细胞核; 时间:细胞分裂间期。
2.特点:① 边解旋边复制 ②半保留复制3.基本条件:① 模板:开始解旋的DNA 分子的两条单链;② 原料:是游离在核液中的脱氧核苷酸;③ 能量:是通过水解ATP 提供;④ 酶:酶是指一个酶系统,不仅仅是指一种解旋酶。
4.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四、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基因是DNA 片段,是不连续分布在DNA 上,是由碱基序列将其分隔开; 它能控制性状,具有特定的遗传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一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和结论(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和结论实验名称实验过程及现象结论
细菌的转化体内
转化
1.注射活的无毒R型细菌,小鼠正常。
2.注射活的有毒S型细菌,小鼠死亡。
3.注射加热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小鼠正常。
4.注射“活的无毒R型细菌+加热杀死的有毒S
型细菌”,小鼠死亡。
DNA是遗传物质,
蛋白质不是遗传
物质。
体外
转化
5.加热杀死的有毒细菌与活的无毒型细菌混合培
养,无毒菌全变为有毒菌。
6.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纯:①DNA②蛋白
质③糖类④无机物。
分别与无毒菌混合培养,①
能使无毒菌变为有毒菌;②③④与无毒菌一起混
合培养,没有发现有毒菌。
噬菌体侵染细菌用放射性元素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
外壳和DNA,让其在细菌体内繁殖,在与亲代噬
菌体相同的子代噬菌体中只检测出放射性元素
32P
DNA是遗传物质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2)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第二节 DNA 分子的结构
★一、DNA的结构
1、DNA的组成元素:C、H、O、N、P
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3、DNA的结构:
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 A = T ;G ≡ C 。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特点
①稳定性:DNA 分子中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
②多样性:DNA 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多种多样(主要的)、碱基的数目和碱基的比例不同
③特异性:DNA 分子中每个DNA 都有自己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5.计算 1.在两条互补链中C T G
A ++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
2.在整个DNA 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
★3.整个DNA 分子中,C G T
A ++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
★第三节 DNA 的复制
一、实验证据——半保留复制
1、材料:大肠杆菌
2、方法:同位素示踪法
二、DNA 的复制
1.场所:细胞核
2.时间:细胞分裂间期。
(即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3.基本条件:① 模板:开始解旋的DNA 分子的两条单链(即亲代DNA 的两条链); ② 原料:是游离在细胞中的4种脱氧核苷酸;
③ 能量:由ATP 提供;
④ 酶:DNA 解旋酶、DNA 聚合酶等。
4.过程:①解旋;②合成子链;③形成子代DNA
5.特点:①边解旋边复制;②半保留复制
6.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7.精确复制的原因:①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
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8.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简记:一所、二期、三步、四条件
第四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一、基因的定义: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条件:a、能自我复制
b、结构相对稳定
c、储存遗传信息
d、能够控制性状。
DNA分子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