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和吨的认识》教学谈_数学说课稿.doc
《吨的认识》说课稿

《吨的认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吨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中的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吨”是一个较大的质量单位,它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克和千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学习吨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建立较大质量单位的观念,为今后学习更大的质量单位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进行简单的质量单位换算和实际应用。
但是,对于“吨”这个较大的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少,缺乏感性认识。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直观的演示,帮助学生建立吨的概念。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 1 吨的质量观念。
(2)知道 1 吨=1000 千克,会进行简单的质量单位换算。
(3)能够结合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表示物体的质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在实际测量和体验中,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 1 吨的质量观念,掌握吨与千克的换算。
2. 教学难点:建立 1 吨的质量观念,能正确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表示物体的质量。
五、说教法与学法1. 教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展示、多媒体课件演示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吨,建立质量观念。
(2)实践体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和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 1 吨的质量。
《吨的认识》说课稿[001]
![《吨的认识》说课稿[001]](https://img.taocdn.com/s3/m/a6f9512d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79.png)
吨的认识一、引言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节关于《吨的认识》的数学课。
本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吨的概念,并通过实际的例子来加深对吨的理解。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准确理解吨的含义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二、知识导入在开始学习吨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重量的基本单位。
我们知道,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是千克(kg)。
通常我们常用千克来表示物体的重量,但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我们也会用到吨(t)这个更大的单位。
三、吨的概念吨是重量单位,等于1000千克。
与千克相比,吨更常用来表示大量物体的重量。
比如,汽车、飞机和货船的重量通常会用吨来度量。
四、吨的换算吨与千克之间可以进行简单的换算。
由于1吨等于1000千克,所以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换算公式进行换算:1 t = 1000 kg如果我们知道一个物体的重量是多少千克,我们可以通过将千克数除以1000来得到吨数。
同样地,如果我们知道一个物体的重量是多少吨,我们可以通过将吨数乘以1000来得到千克数。
五、吨的运用吨作为重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实际的例子,加深对吨的运用的理解。
1.运输行业:在货运业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吨来度量货物的重量。
比如,一辆载重吨数为10吨的货车,就表示该车最大可以装载10吨的货物。
2.学校餐厅:学校餐厅的食品库存管理也常使用吨作为量度单位。
餐厅会根据需求计算每周所需食材的重量,以便进行采购。
3.煤矿行业:在煤矿行业中,吨也是常用的重量单位之一。
煤矿公司通常会以吨来计算煤炭的产量和库存。
4.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和储存也需要使用吨作为重量单位。
比如,一个油罐的容量可能是1000吨,用以存储石油。
六、实际应用题我们来通过几个实际的应用题,来巩固对吨的理解。
1.一辆载重20吨的货车,已经装载了15吨的货物,还能装载多少吨的货物?2.一家餐厅每天需要消耗2吨的食材,一周需要多少吨的食材?3.一个煤矿一天生产煤炭1000吨,一周可以生产多少吨的煤炭?通过这些实际应用题,我们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吨的概念和换算方法,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吨的认识说课稿

吨的认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吨的认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吨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对质量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而吨是一个较大的质量单位,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相对较少,但对于学生建立更完整的质量观念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的教材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逐步建立吨的概念。
同时,教材还安排了丰富多样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生活经验。
但他们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像吨这样较大的质量单位。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加深对吨的认识。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 1 吨的质量观念,知道 1 吨=1000 千克。
能够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推理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吨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建立 1 吨的质量观念,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 1 吨的质量观念。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直观演示法、启发诱导法、谈话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实践操作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大型物体的图片,如大象、鲸鱼、货车等,并提问:“这些物体都非常重,用我们学过的克和千克来表示合适吗?那应该用什么作单位呢?”从而引出课题——吨的认识。
吨的认识说课稿

吨的认识说课稿河西中心小学:王玉彩“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一课时。
一、说教材本节课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
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先通过两幅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
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推算体重帮助学生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
最后学生通过“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二:说学情分析质量单位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因为我们平时用的是我国统一的质量单位,斤、两、公斤再加上克和千克是同学们上学期所学内容。
部分同学可能已经忘记,所以在教学新课前,我先引导学生回顾了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
吨这个单位比较大,学生无法感知,缺乏清晰的数学思维。
因此在教学中我决定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给予他们充分的足够的感受、体验的时间和机会。
让学生要通过很多形象的事物的量来理解吨的意义三、说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吨的模型,知道1吨=1000千克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通过学生熟悉事物的量,让学生感知吨是比较大的质量单位,培养学生估测意识,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模型,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四、说教法和学法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推算,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帮助组建认知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
吨的认识的说课稿

吨的认识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吨的认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吨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
“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比较抽象。
教材通过创设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吨,感受 1 吨有多重。
这部分内容不仅是对之前所学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拓展和延伸,也为今后学习更大的质量单位以及解决与质量有关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简单的应用。
但是对于吨这个较大的质量单位,由于缺乏直接的生活经验,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直观的感受、丰富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吨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 1 吨的质量观念,知道 1 吨= 1000 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推算等活动,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体验吨,提高对质量的估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建立 1 吨的质量观念,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对 1 吨有多重的感知和体会。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将采用直观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学法上,我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从而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货车运输货物的视频,引出问题:“这辆货车装了很多货物,很重很重,用我们学过的克和千克来表示合适吗?”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导入新课——吨的认识。
《千米和吨》数学教案

《千米和吨》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千米和吨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换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计量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千米和吨的学习,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千米和吨的概念及换算方法。
2. 千米和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千米和吨的换算方法,能运用千米和吨解决实际问题。
2. 难点:理解千米和吨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能灵活运用它们进行计量和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千米和吨的应用。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千米和吨。
2. 新课导入:讲解千米和吨的概念,阐述它们的换算方法。
3. 实例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千米和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课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千米和吨的重要性。
6. 拓展:引导学生关注千米和吨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方面的意义。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千米和吨的概念理解、换算方法的掌握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的体现。
2. 评价方法: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质量和准确性。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思维碰撞、问题解决等方面。
作业提交: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正确性和应用性的展示。
七、教学资源1. 教学图片:千米和吨的相关图片,如地图上的千米标记、重量单位图片等。
2. 实例材料:收集现实生活中关于千米和吨的应用实例,如购物时的重量标注、路程的测量等。
3. 练习题库:设计一系列练习题,涵盖概念理解、换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4. 教学工具:直尺、量角器、计算器等辅助教学工具。
数学教学说课设计 《吨的认识》说课设计--数学说课评课

数学教学说课设计《吨的认识》说课设计--数学说课评课“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一课时。
一、说教材本课题教学前,同学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
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同学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这不只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同学理解和掌握。
先通过两幅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
接着教材结合同学的生活实际,通过推算体重协助同学哇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
最后同学通过“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本课题的目标:1.使同学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某些1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掌握重量单位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同学观察比较、笼统概括的能力。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这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同学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同学尝试,让同学在亲身感受中推算,尽可能创设同学参与的情境,强化同学的主体地位。
2.协助组建认知结构同学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
教学中,通过复习的填空练习、新知教学中的尝试练习、巩固阶段的综合填空练习,向同学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协助同学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和其换算的认知结构。
三、说教学程序’第一课时。
教具:投影片、图片、小黑板。
1.新课导人(1).填空。
’1千克=( )克 3千克=( )克6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2)请同学说出自身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请同学说出老师的体重约是多少千克。
克、千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它们用来计量较轻物品的重量,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就要用“吨”作单位。
吨的认识 说课稿

吨的认识》说课稿——三(2)班熊杰各位评委大家上午好,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本课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及思路的铺垫。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和理解。
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本节教学内容包括通过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结合大米的数量,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明确1吨=1000千克,能进行吨与千克的换算。
二、学情分析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到,20%的学生对于吨的概念比较模糊,不知道吨是重量单位,有65%的学生听说过这个单位,但是不知道一吨到底有多重,有15%的同学知道吨是一个很大的重量单位,在货车门上及电梯内看到过这个单位。
三、教学目标基本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重量单位之间简单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亲身体验和经历中认识重量单位吨并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为: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识情况,将本节课的难点定为,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概念。
五、教法学法为了让学生体验和感受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重量单位吨,通过让学生搬一搬、抱一抱、算一算、跳一跳等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概念,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六、教学流程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首先猜老师的体重,复习质量单位千克,然后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图片及有关资料介绍,蓝鲸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米和吨的认识》教学谈_数学说课稿“千米和吨的认识”一课在教学上有一定的难度。
如何进行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通过直观感知,具体操作,建立新的概念
学生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建立了厘米和米的概念,但是对于毫米和分米,还没有正式接触,只是在尺子上见过。
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首先要通过直观教具和具体实践,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如:教学毫米的认识时,可以这样进行:教师先出示一把尺子,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再让学生每人拿一把尺子看上面的小格,找出1厘米,再从1厘米的小格中找出表示1毫米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中有多少个1毫米的小格,从而得出1厘米=10毫米。
再实际量一量,感知1毫米有多长,用手比划比划,还可以拿出准备好的硬币,量一量它的厚度,再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从而加深对毫米这个概念的认识。
又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考虑到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就比较困难。
因此,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实际走一千米的路,这样从实践中感知1千米有多长,就比较容易建立千米的观念。
再如教学吨的认识时,是通过实际参观和推算来进行教学的。
如:一袋水泥50千克,20袋共重1吨。
我们班学生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
而且还可以借助书上的插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感知1吨物体的重量,加强对吨的认识,形成吨的概念,从实践中得出1吨等于1000千克的观念。
二、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量的计量,要遵循学习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类推、概括、抽象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单位换算,通过1厘米=10毫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推出5厘米是几毫米,9吨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几吨等,这样教学重在启发理解、思考。
理解的东西才有助于记忆,有利于运用。
三、培养学生测量长度的初步技能
在计量单位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培养学生测量物体长度的初步技能。
一方面,结合教学长度单位,让学生自制量具,并用来度量一些简单的物体。
另一方面,通过度量物体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
例如:让学生量黑板的长、铅笔的长、课本的厚度,还可以量几条线段的长度等,通过这些活动,既能使学生初步掌握测量的简单方法,还可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