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
西方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二、《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基本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理论
1、背景:
卢卡奇面对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卢卡奇明确指出:马克思 主义的正统就是辩证的方法。“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 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 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指方法”。 P48
1967年新版序言“毫无疑问,《历史与阶级意识》的伟大成就之一就是重新奠定了总体性范 畴的核心地位,这一范畴贯穿马克思的著作始终,但却被社会民主党的机会主义者的科学主 义”取代了。 1、具体的总体。
劳动对象专门化;劳动的机械化;劳动者的孤立化; (2)意识的物化:物化的过程最终必然地要落实在意识的物化,而意识的物化反过
来又不断地加深和加剧着物化的过程。 物化理论的两种理论表现形式:粗糙的经验主义;抽象的乌托邦主义。
第一章 二、《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基本内容
(三)总体性的方法(渴望总体性) 卢卡奇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怎样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的核心是总体性。
第一章 二、《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基本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理论
2、内容: (1)否认自然辩证法。
卢卡奇指出,恩格斯之所以会有关于自然辩证法的观点,他对辩证法的表述之所以造成误 解,主要是他错误地跟着黑格尔,把这样方法也扩大到对自然和认识之上。
卢卡奇认为,辩证法的决定因素,就是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作为 范畴基础的现实中的历史变化是思想中变化的根本原因等等。
1938、1948年的《青年黑格尔》。
具 体 说 明 : 在 1923 年 出 版 的 History & Class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评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演变
1923年,柯尔施和卢卡奇分别出版了《马克思主义 和哲学》和《历史与阶级意识》,标志着西方马克 思主义的诞生。 1930年,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一 个反批判》中最早使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术 语。
结论:要扬弃物化,就要依赖于历史的总体性的 生成,而总体性的生成又取决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 识的自觉。(主张思想革命、文化革命)
葛兰西认为,东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异是20世纪初西方 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 东西方社会结构的主要差别体现于 市民社会地位的不 同。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市民社会 政治社会(国家)
2、对现代人遭遇到普遍的文化困境的思考
表现: 一是传统的经济、政治、权力、技术等不再表现为 直接的、赤裸裸的外在强制力而对特殊阶级和阶层 进行统治和压迫,而是通过技术理性整合成一种无 所不在的、渗透到一切生存领域中的、总体性的、 内在的操控和统治机制。 二是文化的统治所形成的物化和异化的生存样态在 某些方面不同于马克思所描写的被自己的劳动产品 所压迫和统治的传统劳动异化。
以卢卡奇和葛兰西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主 要对第一次世界界大战后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失败教 训的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批判,他们把主要 精力放在阶级的意识形态上,强调意识革命和争夺 文化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而第二次世界大站之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则逐步 把批判的视野从阶级的意识形态转向全社会普遍的 文化境遇上。(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
另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则对传统无产阶级革命观提 出质疑,并制定了以意识革命和文化革命为先导或 主要内涵的新的革命观。以卢卡奇和葛兰西尤为突 出。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

第九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
五、个案分析
独创了诸如灵韵、震惊等批评概念,认为进入机 械复制时代,传统艺术原有的“灵韵”消失了,取而 代之的现代艺术审美特征是“震惊”,形象贴切地表 达了对现代文学艺术的理解。
第九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
六、学生范文
《从法兰克福学派透视〈手机〉》
本文试图通过《手机》发现,在工业时代,科学 技术对人和物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异化。手机本 是为了满足人们沟通的需要,但现实中原本近的距离 被拉远了,原本远的距离却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手 机作为一种科学技术已然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 式、生存状态和人际关系,这种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工 具理性思维,以及由此而来的个人生活、心灵世界、 内在向度的丧失,使他们最终成为“单向度的人”。
作为回应,法兰克福学派以及法国 的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 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迅速发展,西方马 克思主义进入成熟阶段。
第九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
一、发展过程
多元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德国法兰克福学派进一步发展,德里达、 詹姆逊等后现代文化批评家的努力以及英美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流派日益兴起,促使 西方马克思主义进入多元化阶段。
第九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
四、批评特色
批判意识
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立场,还充 分吸收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理论思潮的文 化批判理论,霍克海默提出的“批判理 论”概念、阿多诺的否定性文论以及马 尔库塞从艺术审美角度的批判,都表现 了西马强烈的批判意识。
“乌托邦意识” “批判意识”与“乌托邦气质”本来就是
相辅相成的,像布洛赫的乌托邦理论、马尔库 塞和弗洛姆的“乌托邦的社会主义”、哈贝马 斯的“交往社会的乌托邦”,都体现了西马的 乌托邦情结。
国外马克思主义

些流派的理论,批判现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奴役和人的异化,主张建立一个符合人的本性的,以自由为特征的社会制度。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要派别是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该派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
主要代表人物是梅洛-庞蒂和J.-P.萨特。
该派认为马克思主义忽视了具体的、个别的人,因此,他们要用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去补充和“革新”马克思主义,把人恢复到马克思主义中去。
在他们看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是扼杀人的自由,造成人的异化的社会制度,主张以革命的造反行动消灭异化,实现人的解放。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趋向和流派一致强调借用资产阶级思想的伟大成就,它们或者从现代西方哲学的某些流派那里系统借用概念、术语和范畴,或者进而用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某些思想去“补充”和“革新”马克思主义,由此形成马克思主义同形形色色资产阶级哲学流派的混合物。
也有人比如齐泽克,重视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地位,尽管他的观点也有错误。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趋向和流派,在分析研究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现象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痼疾和问题,探索了西方革命的途径,并且批评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和缺陷。
但是,由于它们脱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没有能够为现代西方社会指出一条摆脱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当代四大思想家对马克思主义的评价

• 英国的吉登斯: • 吉登斯作为社会理论家,始 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 究,在苏东剧变后,他说: 虽然不再时髦,但我仍看重 马克思。
安东尼· 吉登斯,1938年生于英国。当代最重 要的社会学家、思想家之一,曾提出“第三条
道路”“全球化”“乌托邦现实主义”等重要理论。 被媒体称为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精神导师,目 前为英国上议院议员。
• 四大思想家法国的德里达、美国的 詹姆逊、德国的哈贝马斯、英国的 吉登斯的共同点——在共产主义运 动处于低潮、马克思主义受到冷落 的时候,他们却明确地指出马克思 主义的当法国的德里达: • 德里达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在苏东剧变后, 当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声浪甚嚣尘上的时候,他 却毅然举起了捍卫马克思的大旗,一再强调: 我挑了一个好时候向马克思致敬。 • 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 中指出:不能没有马克思, 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 的回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 也就没有将来 。
• 德国的哈贝马斯: • 哈贝马斯早年曾受苏联模 式的马克思主义影响,后来 又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 代表人物与非马克思主义者 展开论战,但在形成自己理 论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产 生了一些误解,在苏东剧变 后重新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 研究,向世人宣布:我仍然 是马克思主义者。
哈贝马斯,生于1929年,任德国 海德堡大学、法兰克福大学哲学 教授。哈贝马斯是当代西方重要 的理论社会学家、哲学家。
德里达(1930-2004),法国哲学 家,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
• 美国的詹姆逊: • 詹姆逊一向以马克思主义者 自居,在苏东剧变以后,他更 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站到马克 思主义立场上,他说:我同马 克思的联系出于兴趣。 • 詹姆逊在《论现实存在的马 克思主义》一书中讲道:马克 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内 在矛盾的科学。……这意味着, 庆贺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决定性 詹姆逊(1934-),美国著 胜利的做法是不合逻辑。庆贺 名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和 马克思主义的死亡正像庆贺资 理论家 本主义的胜利一样是不能自圆 其说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摘要: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以反实证主义而著称。
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M。
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A。
叔本华、F.W。
尼采和W。
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M.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K。
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G。
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目录一、法兰克福学派简介二、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思想(一)工具理性批判使理性恢复自我批判能力(二)“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三)实证主义是异化了的科学的哲学表现(四)工业社会批判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制度三、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一)关于批判理论(二)关于“异化”与“物化”的理论(三)大众文化批判1.产生背景2.具体内容四、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评价(一)批判理论的现实意义1.深刻的人文情怀更易让人接受2.对当代社会的预判(二)批判理论的局限性1。
坚持精英文化而导致了另一种形式的文化霸权主义。
2。
片面否定了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存在价值。
3。
过度强调受众的被动性,忽视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一、法兰克福学派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历史最悠久、也最为著名的理论流派之一法兰克福学派,是批判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支,它的理论一般被简称为批判理论.这一派的理论主张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在过去50年间,它已经逐渐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侧重点也向传播学靠近了许多。
法兰克福学派是由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知识分子构成的。
该研究所成立于1923年,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它迁往纽约,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1949年又迁回德国.其主要成员包括麦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等。
西方马克思主义同批评语篇分析的渊源

影响 , 而且也影响到 了语言研 究。西方 马克 思主义丰 富的批 判资 源为语篇 分析提供 了有力的理论 支持 和启
迪, 对批评语篇 分析产 生了深远 的影响 , 此基础上不难发现 西方 马克思主义 同批评语篇分析的渊源。 在
关键 词 :西方 马克 思 主 义 ; 识 形 态 ; 评 语 篇 分析 意 批 中 图分 类 号 : 0— 5 H 0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 2— 6 5 2 1 )5— 06— 4 17 0 9 (0 0 0 0 8 0
西 方马克思 主义思 潮通 常分 为两种 倾 向与四大 流派 : 一种 是 人本 主义 倾 向, 含 两大 流派 : 第 包 以法 国 的萨特及列斐 伏尔为 代表 的存 在主义 马克思 主义 , 以德 国的马尔库塞 、 贝马斯等 为代表 的法兰克福 哈 学派 的“ 社会批判 理论 ” f ; g二种是 科学 主义倾 向 , 含两 大流 派 : 包 以法 国 的阿尔都 塞与普 兰查 斯 为代 表 的结构 主义 的马克思主 义 , 以意 大利德 拉 ・ 沃尔佩 与 科 莱 蒂为 代 表 的新 实证 主 义 马克 思 主义 。 有些 西方马 克思主义 者把本 国 、 民族 的现实 生活 问题 与人 类 全球性 问题 、 类未 来 的问题联 系起 来 探究 , 本 人 形 成 了“ 生态学马 克思主义 ” “ 、人类 学马克 思 主义 ” 多种 不 同 的派 别 。总 之 , 方 马克 思主 义研 究从 等 西
的强烈批判 。其批 判理论是 在多个 主题 上展开 的。
收 稿 日期 :0 0— 5—1 21 0 3
作 者简 介 : 新芳 (9 4 ) 男 , 刘 17 一 , 山东 东 明 人 , 州 科 技 学 院外 国语 学 院讲 师 , 海 外 国语 大 学 在 读 博 士 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 篇 语 苏 上 研 语
14.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电影批评_李宁

遮蔽的历史。 “修辞论美学” 的阐释框架是一种 “以 修辞性为中心的再度——深度阐释,将由三个阐 释圈的循环运行组成: 首先是个人本文阐释,其次
12 可以看出这 是文化语境阐释,最后是历史阐释。 ”
种阐释框架与詹姆逊在 《政治无意识》 中提出的从 “狭义的政治历史观” 到 “社会观” 再到 “终极历史 观” 的三个同心框架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在詹姆逊 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影响下,王一川的电影 批评实践形成了以文本细读为根本立足点,文本 分析与意识形态探讨相结合,探赜索隐,不断向 纵深开掘,努力探求文本深层被遮蔽的政治、文 化无意识的显著特色。 戴锦华在回溯自己的思想资源时曾指出: “如 果说有什么理论对我来说最重要,那就是后结构主
11
识形态理论与詹姆逊的第三世界文化理论的影响最 为显著。戴锦华同样以文本细读见长,驾轻就熟的 西方理论操作与开阔的文化史、思想史视野令其创 造了一个个影片精读的极佳范例。与王一川始终坚 持文本细读与文化语境阐释相结合的立场不同,戴 锦华的电影批评经历了由文本细读到文化批评的转 变,越来越注重对于具体的政治、文化与经济语境 的探讨。 《镜与世俗神话》 、 《雾中风景: 中国电影文 化 1978 ~ 1998》 分别堪为戴锦华影片精读与电影 大众文化批评的代表性著述,在前者立足意识形态 维度、第三世界文化理论维度等对 《红旗谱》 、 《青 春之歌》 的读解以及后者引入阶级、种族、第三世 界等议题所形塑的独具一格的电影文化史研究范式 中, 充溢着一种西方马克思主义式的坚定的批判性、 政治性与意识形态性。相较于王一川有意识地借助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构造自己较为完善自足的批 评范式,戴锦华的电影批评则更善于用中国电影实 践来挑战各种西方理论,因此,她的批评文本中西 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就显得些许驳杂,批评文 本成为了丰富的理论术语的演武场。 张颐武的电影批评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主 要来自詹姆逊的 “第三世界理论” 。从 20 世纪 90 年 代初的 《全球性后殖民语境中的张艺谋》 、 《后新时 期中国电影: 分裂的挑战》 , 到 21 世纪后的 《 〈英雄〉 : 新世纪的隐喻》 、 《陈凯歌的命运: 想象和跨出中国》 等14 ,张颐武的电影批评视野一直聚焦于对张艺谋、 陈凯歌等人的电影创作的后殖民主义批评上,并坚 持在受詹姆逊影响下形成的东方 / 西方、本土化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编辑ppt
10
第九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
五、个案分析
独创了诸如灵韵、震惊等批评概念,认为进入机 械复制时代,传统艺术原有的“灵韵”消失了,取 而代之的现代艺术审美特征是“震惊”,形象贴切 地表达了对现代文学艺术的理解。
可编辑ppt
11
第九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
六、学生范文
《从法兰克福学派透视〈手机〉》
可编辑ppt
8
第九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
四、批评特色
批判意识
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立场,还充 分吸收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理论思潮的文 化批判理论,霍克海默提出的“批判理 论”概念、阿多诺的否定性文论以及马 尔库塞从艺术审美角度的批判,都表现 了西马强烈的批判意识。
“乌托邦意识”
“批判意识”与“乌托邦气质”本来就是 相辅相成的,像布洛赫的乌托邦理论、马尔库 塞和弗洛姆的“乌托邦的社会主义”、哈贝马 斯的“交往社会的乌托邦”,都体现了西马的 乌托邦情结。
可编辑ppt
5
第九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
二、理论概述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则认为不 科学主义 能简单地从文本表面意义来解读马克
思主义,而应该深入理解话语之间的 内在联系和结构,带着问题进行“症 候式阅读”,属科学主义思潮。
多元化
20世纪80年代以后,从后解释学的
马克思主义(哈贝马斯)、解构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后现代文化批判的马克思 主义到分析哲学的马克思主义,西方马 克思主义批评进入多元化阶段。
可编辑ppt
3
第九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
一、发展过程
多元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德国法兰克福学派进一步发展,德里达、 詹姆逊等后现代文化批评家的努力以及英美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流派日益兴起,促使 西方马克思主义进入多元化阶段。
可编辑ppt
4
第九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
二、理论概述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
可编辑ppt
2
第九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
一、发展过程
成熟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达资本主义进入后工业时代,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工具理性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作为回应,法兰克福学派以及法国
的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
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迅速发展,西方马
克思主义进入成熟阶段。
可编辑ppt
7
第九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
三、操作方法
3.哈贝马斯的交往诗学批评
努力纠正法兰克福学派的“左倾激进主义”倾向, 试图建立起一种崭新的以“话语”和“共识”为中心 的交往行为理论体系,强调文学和艺术的自律性,将 其作为现代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构成了“文学公共 领域”,实际上发挥的是交往理性的作用,其本质是 交往。
可编辑ppt
6
第九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
三、操作方法
1.布洛赫的乌托邦美学批评
着眼“未来”,立意“尚未”、“希望”与 “乌托邦”
认为艺术不为当下而存在,而是预演呈现一个 更美好的未来世界,充满超越的潜质和意图。
2.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批评
以“破坏一切既定的东西”为宗旨,追问社会实践 的合理性或非理性,诸如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大众文化 批判和马尔库塞、弗洛姆精神分析层面的批判。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的文 艺批评方法或模式,但突破单一的经济 基础、上层建筑模式,更强调两者关系 的复杂性,更关注文学艺术本身,强调 其社会历史变革的功能。
人本主义
从卢卡契到法兰克福学派以及法
国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西
马文论高举人本主义旗帜,对资本主
义现实持一种批判态度,属于人本主
义思潮。
本文试图通过《手机》发现,在工业时代,科学 技术对人和物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异化。手机本 是为了满足人们沟通的需要,但现实中原本近的距离 被拉远了,原本远的距离却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手 机作为一种科学技术已然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 式、生存状态和人际关系,这种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工 具理性思维,以及由此而来的个人生活、心灵世界、 内在向度的丧失,使他们最终成为“单向度的人”。
可编辑ppt
9
第九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
五、个案分析
本雅明对波德莱尔的“寓言批评”
本雅明对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抒情诗,进行了 自己独特的“寓言批评”,既重视哲学理论思辨 和社会深度考察,又注重个体体验和文学感受, 是诗与思的结合。
他通过对波德莱尔诗中展示的“流浪汉”、 “游手好闲者”、“密谋者”、“拾垃圾者”一 系列隐喻形象勾勒,描绘出发资本主义社会中 “文人”窘迫的生活方式,进而反映了现代人悲 惨的生存处境。
第九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
一、发展过程 二、理论概述 三、操作方法 四、批评特色 五、个案分析 六、学生范文
可编辑ppt
1
第九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
一、发展过程
早期阶段(20世纪初至40年代 )
卢卡契于1923年发表了《历史与阶级意识》
标志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而后恩斯 特·布洛赫将之进一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