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断蓝桥之人物分析

合集下载

解读魂断蓝桥的几个关键词

解读魂断蓝桥的几个关键词

解读《魂断蓝桥》的几个关键词英国影片《魂断蓝桥》讲述了发生在二战期间的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

芭蕾舞演员玛拉和陆军上尉罗伊一见钟情,却因为贫困的无奈,命运的捉弄,一个被迫沉溺,一个杳无音讯,终有一天意外重逢却难长相守。

影片中的对话大多精练而含蓄,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男女主人公不同的性格及心理活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几段经典的对话中,“defeatist——失败主义者”和“goodbye——再会”这两个词数次出现,是解读人物和故事的关键词,另外,影片本身的片名“Waterloo”,也因其特定的引申含义为影片悲剧性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一、Waterloo——滑铁卢《魂断蓝桥》的英文名很朴素,就是Waterloo Bridge,直译为“滑铁卢大桥”。

但是,就是这个名字,透露了故事的玄机。

“滑铁卢”是比利时中部的一个城镇,发生在这里的“滑铁卢战役”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

1815年,拿破仑率领法军与英国、普鲁士联军在滑铁卢展开苦战。

英军的威灵顿公爵在普鲁士军队的增援支持下,率领军队大胜拿破仑。

此战以后,拿破仑一蹶不振,最后以退位结束了其政治生涯。

影片中的“滑铁卢大桥”位于伦敦的泰晤士河上,正是为了纪念威灵顿公爵在滑铁卢战役中的胜利而修建的。

因为这一典故,“滑铁卢”在英语中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地名,而具有了双重的引申含义。

它既可以用来指“惨重的失败或毁灭性的冲击(尤指在一段时期的成功以后)”,也可以用来指“失败或毁灭的原因;祸端”。

由此可见,导演或编剧选取这个名字的原因之一,恐怕就是暗示观众:在短暂的甜蜜以后,这段爱情必然要以悲剧告终。

其次,是因为在影片中,滑铁卢大桥和滑铁卢车站是贯穿始终的两个重要场景,它们见证了男女主人公的喜与悲,生与死。

在滑铁卢大桥上,玛拉和罗伊初次相遇,一见钟情,浪漫的爱情故事就此拉开序幕。

在滑铁卢车站,玛拉放弃演出赶来见罗伊最后一面,却还是没能来得及和他说上一句话。

茕然独立的玛拉眼看着火车渐行渐远,心中幸福的希望也越来越渺茫。

《魂断蓝桥》影评

《魂断蓝桥》影评

教师:A208 课程名称:影视艺术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09文化产业管理一班普梅学号:200905131041爱情经典影片《魂断蓝桥》赏析《魂断蓝桥》是一部介绍美国战争题材的爱情经典影片,该影片运用蒙太奇的拍摄手法,向观众阐述一段忠贞不渝的悲戚爱情故事,其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所达到的成就都是无可替代的。

《魂断蓝桥》通过青年上尉军官(罗伊)和芭蕾舞演员(玛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一座滑铁卢桥上意外地相识、相爱,又意外地分离、重逢、走上绝路的情节,和男女主人公内心世界,揭示了这次战争对人们幸福生活的摧残,造成了人们心灵上的巨大创伤。

《魂断蓝桥》是这部影片在揭示对爱情忠贞与坚持这一永恒主题的同时也批判了战争的无情、世俗的观念以及森严的等级制度。

提倡拒绝战争,争取和平。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一一家庭破碎、人们不得不离乡别井或奔赴战争前线。

该片原名《滑铁卢桥》,这座桥在影片中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所以,影片的反战主题相当鲜明,从片名《魂断蓝桥》就可看出战争对人们身心的双重摧残。

在影片中,世俗的观念与森严的等级制度使得玛拉与罗伊的爱情不得不走上绝路。

玛拉先是一位舞者。

后来,为了生存,不得己沦为妓女。

舞者本来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就低下,更何况是一名妓女。

玛拉意识到爱情在社会的非难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最终,她选择了自杀。

玛拉的死,正是纯洁、美丽、善良的灵魂的复活,是对坚贞爱情的一种坚持,也是对无情的战争、世俗的观念以及森严的等级制度的强烈控诉。

在人物形象上,也塑造得很成功。

玛拉,是一位对爱情无比执着与忠贞的女性,影片塑造了这样一位爱得刚烈,爱得圣洁,甘于为对方牺牲的形象。

玛拉天生丽质,可爱、诚实又很现实。

作为一个芭蕾舞者,她认真地完成着每一个动作。

为了维护罗伊的荣誉,面对自己不堪回首的过去,她毅然选择了离开。

但是玛拉这个人物太过理想化,她是一个追求完美的高洁女子,她脱离世俗的美好让她在污浊的世界中没有办法生存,她的结局只会是死亡。

魂断蓝桥影评(精选6篇)

魂断蓝桥影评(精选6篇)

《魂断蓝桥影评》魂断蓝桥影评精选(一):我爱你,别人我谁也没有爱过,以后也不会!这是真话,罗依!我永远也不为了爱,他不顾一切地和她在一齐,为了爱,她义无反顾地迎向驶向她的汽车。

卢卡契曾说过,每一种伟大艺术,它的目标都是要带给一幅现实的画面。

的确如此。

曾风迷全球半个世纪的感情经典剧《魂断蓝桥》围绕着男女主角的杯具感情这一轴心,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战争的、经济的、世俗的多方面生活的画卷。

影片从始至终紧扣感情主题,罗依和玛拉相爱,爱得炽烈奔放,爱得无我忘我。

玛拉能够不顾自己的舞蹈事业,为了见罗依而误场;罗依对玛拉一见钟情,在没有同家人商量的状况下,立刻决定同她结婚。

然而事与愿违,战争把他们分开,战争使得玛拉改变命运,虽有婆婆的原谅和叔叔的信任,可玛拉总是自觉形秽,抹不去的等级阴影使得她不能原谅自己,最后为了维护罗依和他的家族的荣誉,她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影片透过男女主人公的相遇、相爱、相分、相聚和永别,把炽烈的感情、恼人的离情、难以启齿的隐情和无限惋惜的伤情共冶一炉,因为战争原因而堕入红尘的玛拉经过了费雯丽的演绎,其善良、美丽、柔弱、无辜表露无疑。

可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没有理由不去怜爱的女孩子,最终被战争逼上了绝路,用死亡结束屈辱,她在滑铁卢桥上平静地走向死亡时面容上所闪现出的凄美让人心痛无比。

影片没有气势磅礴的场景,没有扑朔迷离的悬念,有的只是近似回忆般朦胧的视觉享受,有的只是小桥流水般优美的意境,有的只是从剧中人发丝间、明眸间、手指间一点一滴流露出的对感情的执着和坚贞的信念。

本来是一段缠绵动人的感情故事,却如镜花水月一般以杯具结尾此情可待成追忆《魂断蓝桥》做为电影史上三大凄美不朽的感情杯具之一,一部荡气回肠的感情经典之作,它之所以让人屏息凝神,不只是因为硝烟中的感情使人沉醉,美丽中的缺憾使人扼腕,更重要的是生命中爱的永恒使人心驰神往在不相信感情的这天,有谁还能够为爱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渴望永恒感情的现代人能够为《魂断蓝桥》感受那天长地久的爱意。

电影《魂断蓝桥》中的故事背景分析

电影《魂断蓝桥》中的故事背景分析

电影《魂断蓝桥》中的故事背景分析【摘要】电影《魂断蓝桥》是一部经典的爱情电影,讲述了一战背景下英国社会的动荡与变化。

女主角布里奇特经历了战争的考验,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女孩变成坚强的女性。

男主角佛维尔的身世之谜和他与布里奇特之间的爱情纠葛令人唏嘘。

蓝桥作为电影的象征,承载着爱与希望的期许。

战争与爱情在电影中交织,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脆弱。

电影《魂断蓝桥》被认为是一部永恒的经典,感人至深,令人回味无穷。

通过对影片中的故事背景分析,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战争时代的人们的生活和情感经历,以及战争对人们的影响。

【关键词】电影《魂断蓝桥》, 故事背景分析, 一战背景, 英国社会, 女主角布里奇特, 心路历程, 男主角佛维尔, 身世之谜, 蓝桥, 象征意义, 战争, 爱情, 交织, 永恒经典1. 引言1.1 电影《魂断蓝桥》中的故事背景分析《魂断蓝桥》是一部经典的爱情电影,讲述了一对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相遇、相爱,却最终因战争而分离的故事。

影片以英国社会在一战期间的背景为背景,展现了男主角佛维尔身世的谜团,女主角布里奇特的心路历程,以及蓝桥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战争与爱情在影片中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人性的柔软与坚韧。

电影《魂断蓝桥》通过对战争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深刻展现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爱情在残酷的现实中的坚守与抉择。

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部爱情电影,更是一部反映人性的经典之作,引人深思。

电影《魂断蓝桥》打动了观众的心灵,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影史上永恒的经典之作。

2. 正文2.1 一战背景下的英国社会一战爆发后的英国社会饱受战火摧残,整个国家沉浸在一片悲伤和恐惧之中。

士兵们离家奔赴战场,让家庭和社会陷入空前的困境和不安。

许多家庭失去了亲人,妻子失去了丈夫,孩子失去了父亲,整个社会充斥着无尽的悲伤和哀伤。

在这样的背景下,女性们开始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他们不仅要留守家中,照顾孩子,还要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为战争努力募集物资和资金,支援战地的勇士。

人教版选修影视名作欣赏 《魂断蓝桥》:爱情地久天长

人教版选修影视名作欣赏 《魂断蓝桥》:爱情地久天长
由此,我们感受影片两个鲜明的主题:强 烈的反战倾向,和对英国正统观念地猛烈抨击。
爱情的浪漫和真诚,在战争的残酷与现 实之中,被撕扯得支离破碎,因为太过美好, 以至于残酷得如此冰冷。
爱情在乱世中显得那样夺目和珍贵,让 我们勇于追求、勇于坚守。
一、思想性
1、反对战争 2、反对门第 3、讴歌爱情
一、思想性赏析 二、艺术性赏析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梁祝》 无言到面前,与君分杯水; 清中有浓意,流出心底醉; 不论冤或缘,莫说蝴蝶梦; 还你此生此世,今世前世, 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
主题2 这部作品的主题是:反战。 《魂断蓝桥》的片名的反战倾向很鲜明。
影片原名《滑铁卢桥》。1815年,英普联军在 比利时的滑铁卢挫败过拿破仑,英国为了纪念 这次著名战役,将伦敦一座桥命名为滑铁卢桥。 这座桥在影片中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影片 的反战主题相当鲜明,从片名就可看出战争对 人们身心的双重摧残。
情节设置 人物形象 背景烘托
• 影片情节设置
•影片情节设置 我们组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赏析 《魂断蓝桥》故事情节设置上的特 色:
•1、情节安排的特色 •2、双线结构 •3、误会与巧合
1、 影片的叙事手法和艺术结构
叙事手法:
《魂断蓝桥》采用了传统的倒叙手法:从结尾说起,中间是完整的 大段回忆。
《魂断蓝桥》主体部分的艺术结构,是传统戏剧式结构。开端表现罗依与 玛拉相遇、相识,一见钟情,为后来悲剧性的结局奠定了合理、可信的 基础。发展部分表现罗依和玛拉准备结婚,但罗依突然奉命上前线;罗 依突然生还,玛拉跟随他去苏格兰家乡结婚,原来潜伏着的等级差异矛 盾深化到极点。高潮表现玛拉向罗依母亲含蓄地剖白了自己的不幸遭遇, 表露了在纯洁爱情和传统观念的较量中,玛拉终于失败了。高潮之后的 结局是玛拉出走和自杀,影片的悲剧性的结局。

浅谈《魂断蓝桥》的悲剧美论文

浅谈《魂断蓝桥》的悲剧美论文

浅谈《魂断蓝桥》的悲剧美论文2021-02-13浅谈《魂断蓝桥》的悲剧美论文摘要:《魂断蓝桥》故事情节既温馨浪漫又哀伤凄婉,人物形象淳朴、善良,影片暗含的主题庄重严肃、震慑人心,表现手法简洁、含蓄,画面与音乐给人优美的视听感觉。

悲剧令人们痛惜扼腕、深沉思考的同时,也同样处处给人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

关键词:经典影片战争悲剧审美新编《大学语文》教材在戏剧、影视单元选进了美国上世纪的经典故事片《魂断蓝桥》。

该片出品于1940年,是一部风靡全球半个多世纪的好莱坞战争题裁的爱情故事片。

它讲述了一段美丽而忧伤的爱情故事,是一首催人泪下的爱情绝唱,一部美而缺憾、荡气回肠的爱情经典之作。

本文就以下几方面浅略谈谈该片悲剧之外美的所在:一、故事情节温馨浪漫的美、哀伤凄婉的美男女主人公是在一次空袭警报中偶然相遇、防空洞里短暂的交谈相识的,这竟然成了他们热恋的“基础”,既温馨浪漫又具传奇色彩。

他们的爱毫无戒备,真诚坦率、热切友好,分手时,玛拉将心爱的象牙雕吉祥符送给罗伊,充满祝福的“愿它给你带来好运气”……让人相信一见钟情的感觉太神奇浪漫、太美好动人了!罗伊到剧场看演出,后在烛光俱乐部的倾心交谈,踏着苏格兰民歌的翩翩起舞,让人产生无限幸福的遐想。

再到罗伊在玛拉窗前的雨中等待、他们决定马上结婚,直让人觉得他们的爱情正朝着理想的方向——就应该如此,尽如人意地向前发展,充满激情而新鲜生动。

观众不禁感叹,多么美好而令人欣羡啊!然而罗伊提前开赴前线,车站一别竟是他们爱情走向的转折:一是罗伊的“阵亡”是对玛拉致命的打击,使她的“空等”成了无奈的现实。

如果说这是玛拉“无望”的“等待”,那么后来在罗伊家中母亲举办的晚会上,那些贵族们怀着对玛拉鄙视神态的切切私语,尤里公爵向玛拉介绍军团的徽章时满有把握的“那个徽章不会在你手中受损……”的话,让玛拉的等待和希望成了彻底的绝望,玛拉最后的生命自绝也就势在必然,实在令人哀伤和惋惜,这时观众欣赏、体味到的是一种哀伤、凄婉的美。

魂断蓝桥——人性的光辉与悲剧

魂断蓝桥——人性的光辉与悲剧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作品能够穿越时空,以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情感打动人心。

今天,我要与诸君分享的,便是这样一部经典之作——《魂断蓝桥》。

这部电影产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的黑白影像中,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了一对相爱的人因为战争、误会和命运的捉弄而最终天人永隔的故事。

故事设定在伦敦那座著名的滑铁卢大桥上,一个象征着人生离别的地方。

男主角罗依是一个热血青年军官,在前线为了挚爱的国家奋勇杀敌;女主角玛拉是一位舞蹈演员,在战火纷飞的大背景下苦苦寻求生存的同时渴望着爱情的慰藉。

电影一开始,便以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震撼着观众的心灵:硝烟弥漫的战场、炮火连天的画面、生死拼搏的场景中穿插着一对恋人眼中的坚定和不舍。

这种强烈的对比不禁让人深思:战争究竟是代表着什么?是国家荣誉还是个人悲剧?在这样的背景下,爱情又显得多么的脆弱和无奈。

鲁迅先生曾言:“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那么罗依无疑是这样的勇士。

他在战火中归来的时刻无疑是他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然而命运却似乎乐于捉弄众生。

玛拉因一时冲动做出的决定让她放弃了与罗依相见的机会;罗依对于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却不能放弃任何一秒钟的时间报销国家之仇敌。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到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精神胜利法。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阿Q”是一种自我安慰的心理机制;而在电影中的玛拉身上同样有所体现——她在绝望之时选择了逃避现实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影片中最为打动人心的地方无疑是两人重逢后的种种曲折。

作为军人的罗依需要遵守纪律踏上战场,而身为女性且身处那样动荡的社会中的玛拉则需要面对生活的诸多困苦与挑战。

他们之间的爱恋被赋予了特殊的时代色彩和深刻的意义,在彼此生命中显得格外珍贵而又遥不可及。

我们常说战争是残酷无情的,但电影《魂断蓝桥》通过这一段恋情向我们展示了更深层次的人性光辉与悲剧美:它是对人类情感、尤其是最真挚的爱情的一种颂扬;同时它也透露出了对那些无辜牺牲者的深深同情和对希望、幸福的无限向往。

魂断蓝桥悲怆的挽歌与现实的讽喻

魂断蓝桥悲怆的挽歌与现实的讽喻

电影《魂断蓝桥》自问世以来,便如同一首悲怆的挽歌,萦绕于观众的心田。

这部作品讲述的并非是简单的爱情故事,而是一种在战争阴影下人民生活的缩影。

它是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探讨,也是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

在战火纷飞中,人性的光辉与暗淡交织显现,在伦敦这个繁华都市里,一个年轻的舞女与一位军官的爱情,随着战争的爆发而遍体鳞伤。

影片中的每一帧画面都彰显出导演对于爱情、命运、社会及政治的考量与阐释。

一、爱情的牺牲品影片以女主角在雨中等待男主角的场景拉开序幕,雨水模糊了她的视线也模糊了她的希望。

我不禁想起《呐喊》中的那一声声呼喊,“人吃人”的社会是否能够给予这些纯真的心灵以生存的空间?他们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脆弱不堪。

这里的主人公们未能逃脱这份宿命,他们成为了爱情的牺牲品。

我们在鲁迅先生的语言中感受到了对于人性深刻的关怀和同情。

在他的笔下,“悲愤无处发泄,只能哀其不幸”的情感喷涌而出:“我们深感社会的残酷……”“那些被压迫的灵魂渴望一线光明。

”在这样的文字引领下,《魂断蓝桥》中一幕幕凄美的场景得到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恋,在权力和金钱面前卑微如尘土;战争将他们的梦一一破碎;社会的冷漠让他们失去了生的希望。

二、身份的象征与阶层的限制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里,“精神胜利法”展示了阿Q如何在社会底层挣扎求生的精神图谱。

而在这部电影中,“身份的象征和阶层的限制”同样成为摧毁两人纯粹爱情的罪魁祸首之一。

镜头中的女主角夜夜笙歌为了生活艰难奔走于街市之间时何其痛苦绝望!她因被误解为妓女而被剥夺了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种由外来标签强加在她身上的“身份”,正是阶级观念所造成的悲剧——那些高层社会人士如何看待低层人物的态度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扭曲价值观。

正如那篇批判旧中国社会习俗的文字所宣告:“人们习惯于对未来不抱期待……”。

斯言诚矣!然而在电影这面镜子之前我们却显得异常无力;那样的评论不可能改变现状;那样的期望无法阻止悲剧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魂断蓝桥中凯蒂人物形象分析
每部电影中都有男女主角和他们的故事,同时也有着众多的配角,这些并不抢眼的配角角色在影视作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魂断蓝桥中马拉和罗伊的角色固然重要,整部影片也在用他们的故事作为主线,但不知你们注意了没有,这部影片的其他人物也都有着丰富而饱满的人物性格。

像舞蹈团中的夫人就是一位古板,刻薄,维护旧制度的一个妇人形象。

如果你仔细欣赏过这部影片还会发现,舞蹈团的一位戏份不多的领队也是一个忠于夫人、维护纪律而显得有些不讨人喜欢的女性形象。

当然,我们这里着重分析的是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人物---凯蒂。

她是马拉的朋友,也是本部影片渲染较多的一个角色。

不知迷们可曾记得,罗伊和马拉第一次相识是在一座桥上,当时空袭来了,情况危急,舞蹈团的领队却还担心着迟到而受到夫人的责罚,而凯蒂却理智的说道:我们还替夫人担心那。

直白的语气揭露的却是她们的处境确实不够乐观。

抛去性格不说,凯蒂还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舞蹈演员,在芭蕾舞剧的演出中扮演的是四小天鹅的角色,这足以说明她的努力及认真。

剧团表演结束之后马拉与凯蒂走进化妆间时,凯蒂用天真热情的微笑同垃圾清洁工打了招呼,但当剧团领队斥责姑娘们不要乱吵吵了的时候,凯蒂却对这位“掌权者”做了个鬼脸以显示对她的不满。

这种不畏权势的压迫敢于反抗的精神在面对夫人的强权时更加明显。

当夫人要求凯蒂把纸条拿给她时,凯蒂勇敢的说这纸条是她的一位老朋友送的,企图替马拉打掩护,保护朋友的隐私,现场气氛因凯蒂的不退让而显得剑拔弩张。

迫于夫人的威势,马拉不得不主动说出纸条是自己的,并在夫人的胁迫下大声念出纸条内容时,凯蒂表现出一脸的不满,愤怒与无奈。

这说明凯蒂是真心喜欢马拉,并对马拉的处境感同身受的。

因此,为了友情,凯蒂不遗余力的帮助马拉,当罗伊转身离开剧团大门时,凯蒂急急忙忙地跑出去叫住了上尉,那份匆忙和用心我们不难察觉。

通过细节我们可以知到,凯蒂在剧院表演中也看到了上校,并对他产生了一丝倾慕,但是,她为了和马拉之间的友谊只好放下这份倾慕:这点在在凯蒂给马拉捎话告诉罗伊的情节中可以了解到----凯蒂用纯
真多情的眼神望着罗伊,对他说了一句话:我说,这件成人之美的差事我做的对吧,你明白吗?这其中的成人之美是一个双关语,既说出了凯蒂给马拉和罗伊做传信使者是件成人之美的差事,又说出了她在马拉和罗伊之间的感情中做出退让时间成人之美的事。

罗伊望着凯蒂的眼睛,顿了一下,温和的说:我明白。

凯蒂点了一下头,微笑着目送罗伊远去,并在罗伊回头时敬了一个俏皮的礼,带着放弃对这份未萌芽的感情的洒脱,和一丝略略的伤感。

放弃这份感情并未影响凯蒂和马拉之间的友情,反而凯蒂对马拉更为珍惜,处处帮助保护马拉。

相对于马拉面对感情时的异常激动和患得患失,凯蒂就表现的非常冷静,并把这份冷静带到对马拉的保护中去。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一份来自朋友的理智的关心与爱护,在一份热情的有点冒冒失失的爱情中,显得多么重要了。

马拉在冲下楼去找罗伊的准备中把气氛弄得比空袭来了还要紧张,真的可以说是一个深陷爱情的鲁莽姑娘了。

让我们回想一下:先是马拉想直接就冲下楼去时凯蒂提醒道,帽子帽子。

马拉对着镜子准备好之后,问,我看起来怎么样?凯蒂举着衣服幽默地提醒她,如果穿上衣服就更完美了。

在马拉即将出门之时,凯蒂又为她准备雨伞和雨衣。

马拉就要夺门而出的时候,凯蒂聪明地先跑下楼看看有没有夫人在,之后才静静的看着马拉安全的走出门去。

当凯蒂知道马拉要结婚时,她的喜悦丝毫不亚于马拉。

甚至还先马拉一步跑出屋子,向众人宣布了这条激动人心的消息,这充分表现出凯蒂喜朋友之所喜的美好品格。

下个情节是马拉因去了滑铁卢车站而遭到夫人严厉的斥责时,凯蒂挺身而出,毫不留情的指责夫人太过于严苛,并说道,整个世界并不是只有芭蕾。

由于顶撞了夫人而双双受到开除处分时,凯蒂面对马拉的沮丧和内疚反而用得到解放了的摸样安慰马拉,让马拉内疚的心情得以缓解。

在他们过着艰难的日子的时候,马拉仍充斥着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色彩,而凯蒂却能更理智的告诉马拉,我们只剩一个罐头了。

在马拉生病之后的十个月的时间里凯蒂一直都在靠出卖自己的身体换取马拉的
健康,并一如既往的照顾她,同时还要辛苦的瞒着马拉,让她以为自己有一个体面地工作。

在这里我们提醒大家一个细节,那就是凯蒂在走进他们的房子之前,用自己的手帕擦了擦嘴,她这是担心自己嘴上残留的唇膏会让马拉发现。

在回到房子找不到马拉时,她如此惊慌的跑了出去,焦急的问别人马拉在哪。

这样的行为在平时或许不算什么,但这是一个战乱的年代,在这个时候还要保持这样纯洁和负责任的心灵,那得需要一颗如金子般闪耀的心灵才能做到的啊。

在影片的最后,马拉出走的时候罗伊找上门,告诉凯蒂马拉不见了的时候,凯蒂第一次流下了泪水,她知道马拉可能再也不会回来了。

罗伊迫切的想知道在他离开的这段时间,马拉过着怎样的生活,凯蒂悲伤地不愿讲起,最后迫于无奈,她才带着罗伊一个一个的地方去寻找马拉,也通过这种方法委婉的告诉罗伊她们经历了怎样非人的生活。

至此,影片结束。

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主角之间的爱情悲剧,更要体会大时代战乱的背景下人们生活的艰难,同时不要忘却,不要在任何时候丧失对生命的热爱,因为,像凯蒂这样热情善良的人布满世界的角落,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别人对你的关心。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如果在现实中碰到像凯蒂这样真性情又善良的姑娘,那么,千万不要出错过,不论是她的友情还是爱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