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膜上很少表达Ito通道和缺乏Ik1通道,其复极主要依赖 Ik通道来完成
窦房结P细胞的动作电位
窦房结和心肌收缩细胞的膜内动作电位
此期相当于心电图上的T波。
动作电位
(3)静息期:又称动作电位4期。
4期是心室肌细胞膜复极化完毕,膜电位恢复至静息电 位的时期。
动作电位4期形成机制:此期要通过细胞膜上的Na+K+ 泵的主动转运,将3Na+ 运出细胞外和2K+ 运回细胞 内。同时通过Na+- Ca2+ 交换体和Ca2+ 泵,将Ca2+ 主 动转运出细胞外,以恢复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正常浓 度梯度,维持心肌细胞的正常功能。此期相当于心电 图上的T-P(或T-R)段。
2018-1-22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主要内容: 一、心肌细胞的分类 二、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三、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类型
一、心肌细胞的分类
心肌细胞根据组织学和生理学特点分为两种类型:
普通心肌细胞:主要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具有 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不具有自律性)。
K+
5
140
细胞内向细胞外
Na+ 142
10
细胞外向细胞内
Ca2+ 2
1×10-4
细胞外向细胞内
Cl-
103
4
细胞外向细胞内
静息电位
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心室肌细胞膜上的内向整流Ik1通道 开放,其通透性远大于其他离子通道的通透性,因此, K+顺其浓度梯度由膜内向膜外扩散,造成膜内带负电, 膜外带正电,从而形成了膜内外的电位差。这种在静 息状态下,心肌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就称为膜的静息 电位。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ZhejiangUniversity

心肌细胞的类型工作细胞:非自律细胞心房肌、心室肌收缩自律细胞特殊传导系统(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其分支、浦肯野纤维等)产生和传播兴奋静息电位激活、失活、复活快,故又称快对电位依从性,阻断剂:河豚毒12 34心室肌细胞窦房结P细胞浦肯野细胞浦肯野细胞属快反应自律细胞最大复极电位-90mV阈电位-70mV动作电位形状与心室肌类似(除4期外)4窦房结自律细胞(P细胞)属慢反应自律细胞最大复极电位-60mV阈电位-40mV动作电位形状与浦肯野细胞的明显不同0、3、4期离子机制0期慢Ca2+通道(L型)开放→Ca2+内流(I Ca-L)3期L型-Ca2+通道逐渐失活→I Ca-L↓K+通道激活→K+外流(I k)↑03 44兴奋性Excitability自动节律性传导性Conductivity收缩性Contractility定义──组织、细胞能在没有外来刺激衡量指标──频率心脏不同区域细胞的自律性特殊传导系统具有自律性窦房结房室交界浦肯野纤维100次/min 50次/min 25次/min最大复极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4传导性Conductivity衡量指标──传导速度心脏内兴奋的传播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0.05m/s 0.4~1m/s 0.02~0.05m/s房室束浦肯野纤维网心室肌及其左右束支1.2~2.0m/s 2.0~4.0m/s 1.0m/s窦性节律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区时,传导速生理意义:影响传导性的因素定义──心肌具有在受到刺激时产生兴奋衡量指标──阈值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备用激活失活备用状态是心肌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先决条件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以心室肌工作细胞为例(1)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0期去极复极-55mV局部反应期Local Response Period复极-55mV -60mV绝对不应期+局部反应期=有效不应期(Na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保证心室充盈和射血收缩性不发生强直收缩同步收缩:“全或无”特性对细胞外液Ca2+的依赖性大心肌细胞肌浆网不发达,贮Ca2+量少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将测量电极放置在人体表面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常规体表心电图导联3标准导联(双极) (I, II, III)3加压单极肢体导联(单极)(aVR, aVL, aVF)6心前导联(单极)(V1, V2, V3, V4, V5, V6)I II III aVR aVL aVF V1 V2 V3 V4 V5 V6Willem Einthoven: Dutch physiologist.He won a 1924 Nobel Prize for hiscontributions to electrocardiography.0.04 secECG interpretation•Measurements•Rhythm analysis•Conduction analysis•Waveform description•Comparison with previous ECG (if any)P QRS TP-R S-T Q-TNormalPartial block Complete block。
生物电现象的发现及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生物电现象的发现及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关于生物电现象的研究人类发现生物电现象,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有关地中海电鳐等具有强烈震击。
直到十八世纪三十年代,才真正开始对生物电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
1731年,英国人Gray.S.首先提出人体是可以带电的。
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无法用实验来证明。
十八世纪末,意大利的医生和生理学家Galvani.A.在实验中发现,用金属导体连接蛙腿的神经和肌肉,肌肉就会收缩。
科学家们开始研究探讨,然而直接证明生物组织本身是否带电,是在使用了电流计之后才有可能。
电流计的发明使用,加速了生物电研究的进程,很快在肌肉、神经、甚至感官上都已证明确有生物电存在,并且在兴奋时这种电位会有波动。
对生物电现象的研究,是在研究生命的基本特征——兴奋性的过程中逐步展开的。
早在十九世纪中后期生理学家应用离体青蛙或蟾蜍的神经肌肉标本进行实验时,施加机械性或适当的电刺激后,肌肉则随之表现机械收缩。
人们就将这种能的记载力称为兴奋性。
实际上,几乎所有生物的活组织或细胞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并将其广泛称为应激性。
兴奋性与应激性相比,使用范围就比较狭窄了,一般仅用于生理学中。
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大量的实验表明:细胞处于兴奋状态时,尽管有不同的外部表现,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最先出现的反应,即受到刺激的细胞膜部分,膜两侧出现了一个特殊形式的电变化——动作电位,肌肉收缩、分泌活动等外部反应实为细胞膜动作电位进一步触发后产生,并且产生于受刺激部位的动作电位可沿着整个细胞膜扩散。
故而兴奋性重新被认为是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动作电位就是生物电的表现形式之一,另外还有静息电位、局部电位等。
经前人研究总结,所谓静息电位就是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膜内外的电位差。
表现为膜外相对为正而膜内相对为负;所谓动作电位就是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
心肌细胞生物电

心肌细胞生物电
心肌细胞生物电是指心肌细胞内部的电信号活动。
心肌细胞生物电的产生和传导是心脏收缩和舒张的基础。
心肌细胞内部有许多离子通道,其中钠离子通道和钙离子通道是产生动作电位的关键。
当金属离子在心肌细胞内部流动时,会产生电位变化,从而引发心肌细胞的收缩和舒张。
心肌细胞生物电的测量可以通过心电图等方法进行,它对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深入了解心肌细胞生物电机制,可以为心脏病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
- 1 -。
第四章心肌细胞生物电现象

第四章心肌细胞生物电现象
2.窦房结控制潜在起搏点的机制:
(1)抢先占领
窦房结的自律性高于其他潜在起搏点,潜在起搏点4期自动去极未达 阈电位之前,已经受到窦房结传播过来的兴奋激动作用而产生动作电位, 其自身的自动兴奋就不能出现。
第四章心肌细胞生物电现象
浦肯野细胞4期自动除极(舒张去极化);
机制: ①If: Na+内流为主(主要作用), If电流也称起搏电流。 ② K+外流逐渐衰减作用小.(次要作用)
If通道: 复极化3期-60mV开始激活,-100mV充分激活,去极化到-50mV失活, 是超极化激活。 非特异性通道( Na+ 、K通透,以Na+为主),不是快Na+通道, TTX不能阻断,阻断剂:Cs+ 。
③0期去传导慢
⑤0期主要与Na+内流有关
⑤0期主要与Ca2+内流有关
⑥具有快、慢通道
⑥只有慢通道
(以快通道为主)
⑦RP大:-85mv~-90mv
⑦RP小:-60mv~-70mv
⑧Rp稳定(普通心肌细胞)
⑧Rp不稳定(自律细胞)
不稳定(自律细胞)
⑨通道阻断剂:河豚毒 第四章心肌细胞生物电现⑨象通道阻断剂:Mn2+、异搏定
(2)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间的差距
cd e
最大舒张电位水平小→距阈电位近→自动去
极化达到阈电位的时间短→自律性高。
d
最大舒张电位水平大→距阈电位远→自动去
心肌生物电现象的原理

(1)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很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加舒张早期,在此期间内,任何刺激都不能使心肌发生兴奋和收缩,因此不会像骨骼肌那样发生复合收缩现象,不会发生强直收缩,而能保持收缩与舒张交替的节律活动,实现其泵血功能。
(2)心肌细胞2期主要由钙的二价正离子缓慢持久的内流与钾的正离子的少量外流而形成。
心肌细胞外钙的二价正离子的浓度远比细胞内高,静息时膜对钙的二价正离子通透性很低。
当膜去极化达到一定水平(膜内电位约-40毫伏)时,钙通道被激活开放,钙通道与钠通道相比,其激活与失活过程均较缓慢,因此又称为“慢通道”。
进入2期时的钙的二价正离子的内流,与钾的正离子的外流,在电位上有互相抵消作用,因此复极化处于停滞状态,形成平台。
4、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学分类
• 据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电生理特征(特别 是0除极速率) • 快反应细胞包括:心房肌、心室肌和蒲肯 野细胞,其动作电位特点是:除极快、波 幅大、时程长。快反应电位 • 慢反应细胞包括窦房结和房室交界区细胞, 其动作电位特点是:除极慢、波幅小、时 程短。慢反应电位
心肌生理特性
• • • • • 自律性 兴奋性 传导性 收缩性 前三者为心肌的电生理特性,收缩性是心 肌的一种机械特性。它们共同决定着心脏 的活动。
自律性
• 组织细胞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 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 衡量指标:自动兴奋的频率。
• 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100次/分。 它自动产生的兴奋依次激动心房肌、房室交界、 房室束及其分支和心室肌,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 收缩。由于窦房结是正常心脏兴奋的发源地,又 是统一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节律的中心,故称为 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故由窦房结控制的心跳节律, 称为窦性节律。而正常情况下,窦房结以外的心 脏自律组织因受窦房结兴奋的控制,不表现其自 律性,故称为潜在起搏点。
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及其产生机理
• 1.静息电位:心室肌细胞在静息时,细胞膜处于内正外负的极化状 态,其主要由K+ 外流形成。 • 2.动作电位:心室肌动作电位的全过程包括除极过程的0期和复极过 程的1、2、3、4等四个时期。 • 0期:心室肌细胞兴奋时,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时的-90mV上升到 +30mV左右,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支,称为除极过程(0期)。它 主要由Na+内流形成。 • 1期:在复极初期,心室肌细胞内电位由+30mV迅速下降到0mV左右, 主要由K+ 外流形成。 • 2期:1期复极到0mV左右,此时的膜电位下降非常缓慢它主要由 Ca2+内流和K+ 外流共同形成。 • 3期:此期心室肌细胞膜复极速度加快,膜电位由0mV左右快速下降 到-90mV,历时约100~150ms。主要由K+的外向离子流(Ik1和Ik、Ik 也称Ix)形成。 • 4期:4期是3期复极完毕,膜电位基本上稳定于静息电位水平,心肌 细胞已处于静息状态,故又称静息期。Na+、 Ca2+ 、K+的转运主要 与Na+--K+泵和Ca2+泵活动有关。关于Ca2+的主动转运形式目前多 数学者认为:Ca2+的逆浓度梯度的外运与Na+顺浓度的内流相耦合进 行的,形成Na+- Ca2+交换。
心肌的生物电活动

有效不应期后的一段时间内,心肌细胞的兴奋性逐渐恢复,但仍低于正常水平,称为相对不应期;随后兴奋性超 过正常水平,称为超常期。
02
心肌细胞的电兴奋过程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快钠通道激活
当心肌细胞受到刺激时,快钠通道迅速开放,钠 离子内流,引发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慢钙通道激活
随后,慢钙通道开放,钙离子进入细胞,触发肌 肉收缩。
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
L型钙通道
Na+通道
主要参与动作电位的上升期,开放时 Ca2+内流。
主要参与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过程,开 放时Na+内流。
T型钙通道
主要参与动作电位的峰值和平台期, 开放时Ca2+内流。
心肌细胞的兴奋性
有效不应期
心肌细胞在兴奋后的一个短暂时期内,不会再次兴奋,这是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基础。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详细描述
早搏通常是由于心脏电信号的异常传导引起的,可能与心脏疾病、药物副作用 、电解质紊乱等因素有关。早搏的症状包括心悸、胸闷、头晕等,严重时可导 致晕厥或猝死。
心肌细胞的传导阻滞
总结词
心肌细胞的传导阻滞是指心脏电信号在传导过程中受到阻碍,导致心跳传导速度 减慢或停止。
详细描述
传导阻滞可能是由于心肌细胞的损伤、纤维化或老化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心脏 疾病、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的。传导阻滞的症状包括心悸、胸闷、乏力等,严 重时可导致晕厥或猝死。
动作电位的复极化过程
K+外流增加
随着动作电位的峰值过去,K+外流增加,导致电位 下降。
钠钾泵的作用
钠钾泵开始工作,将多余的钠离子和钾离子转运出细 胞,恢复细胞的正常离子浓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窦房结P细胞(起搏细胞)动作电位
(1)电位特征: RP:不稳定,能自动去极化,最大复极电位小,约-70 mV。 AP:分0,3,4三个时期, 无1期和2期。 AP幅度低,约60~70 mV; 0期去极化V慢,10 V/s; 4期自动除极化快,0.1 V/s(浦肯野,0.02 V/s)
(2)电位形成机制 0期
Ca2+内流
自我启动
自 动 去 极 达 阈 电 位(-40mV)
慢 Ca2+ 通 道(L型
产 生 AP 的 0 期
自我终止
注:Ik 失活∶If 激活=6∶1,故4期自动去极If作用不大; 但若在超极 化时,4期自动去极If的作用为主要离子流成分。
快、慢反应心肌细胞AP的特征比较
浦肯野细胞4期自动除极(舒张去极化);
机制: ①If: Na+内流为主(主要作用), If电流也称起搏电流。 ② K+外流逐渐衰减作用小.(次要作用)
If通道: 复极化3期-60mV开始激活,-100mV充分激活,去极化到-50mV失活, 是超极化激活。 非特异性通道( Na+ 、K通透,以Na+为主),不是快Na+通道, TTX不能阻断,阻断剂:Cs+ 。
二、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心脏各部分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1.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 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80 ~-90mV (较骨骼肌细胞、神经细胞大) 机制: ☆静息状态下对K+有选择性通透性 ☆=K+平衡电位
2.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骨骼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心肌细胞内液、外液中几种主要离子的分布
Na+-K+泵
Na+-Ca2+交换
小结
(二)自律细胞跨膜电位及机制
自律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
3期复极化末期达最大值后,4期的膜电位并不稳定于这一水平, 而是自动产生缓慢去极化。 4期自动去极化是自律细胞产生节律性兴奋的基础。也是工作细 胞与自律细胞跨膜电位的最大区别 最大舒张电位:自律细胞复极化达最大值的电位称为最大舒张 电位
(1)时间性的Ik通道迅速失活,导致K+外流逐渐减少。 (2)进行性增强的内向离子流If。 (3)T型钙通道激活,钙内流。自动去极化-50mv时激活。
小结:窦房结P细胞的电位形成机制
3期末Ik通道 失活
复极化至-60mV时 If 通道递增性激活
K+递减性外流
Na+递增性内流
自动去极后1/3期 Ca2+通道(T型)开放
浦肯野细胞的动作电位
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
分期:0,1,2,3,4期(4期特别!)AP时程比心肌细胞长, 约500ms 0,1,2,3期的形态和形成的离子基础机制与心肌细胞基本相 同,只是0期去极化更快,幅度大。 4期:产生自动去极化,但速度(0.02V/s)比窦房结细胞的慢 (0.1 V/s),故自律性低。 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产生动作电位。
离子
Na+ K+ Ca2+ Cl-
浓度(mmol/L)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10
145
140
4
10-4
2
9
104
平衡电位(mV)
+70 -94 +132 -65
2.心室肌细胞AP的形成机制:
0期:
刺激 ↓ 去极化,RP↓ ↓ 阈电位 ↓ 激活快Na+通道开放 ↓ 再生性Na+内流 ↓ Na+平衡电位 (0期)
零电位
阈电位
-40mV
Ca2+
Ca2+
0期:当4期自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激活慢钙通道(Ica-L型) →Ca2+内流
3期
K+
Ca2+
3期:慢钙通道(Ica-L型)渐失活 + 激活钾通道(IK)→ Ca2+内流↓+ K+外流增加(因钾通道-50mV失活,K+呈递减性外流)
4期
K+
Ca2+ Na+
4期:K+外流↓ + Na+内流(If) ↑ + Ca2+内流(Ica-T型钙通道激活) →缓慢自动去极化
快反应AP ①AP波形分5个期:
0、1、2、3、4期 ②电位幅度高 ③0期去极速度快 ④兴奋传导快 ⑤0期主要与Na+内流有关 ⑥具有快、慢通道 (以快通道为主) ⑦RP大:-85mv~-90mv ⑧Rp稳定(普通心肌细胞)
不稳定(自律细胞) ⑨通道阻断剂:河豚毒
慢反应AP ①AP波形分3个期:
0、3、4期 ②电位幅度低 ③0期去极速度慢 ④兴奋传导慢 ⑤0期主要与Ca2+内流有关 ⑥只有慢通道
⑦RP小:-60mv~-70mv ⑧Rp不稳定(自律细胞)
⑨通道阻断剂:Mn2+、异搏定
第三节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自律细胞 工作细胞
自律性 兴奋性 传导性 收缩性
第二节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本节要求
掌握工作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其机制 掌握自律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其机制
一、心肌细胞分类:
(1)普通心肌细胞:工作细胞
富含肌原纤维,主要执行收缩功能 如:心室肌细胞、心房肌细胞 有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
(2)组成特殊传导系统的心肌细胞:自律细胞
含肌原纤维少或缺乏,主要功能是起搏、传导兴奋,控制心脏节律 如:窦房结P细胞、房室交界(除结区)、房室束,左右束支、普肯野纤维 有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
0期和1期合称锋电位
2期:
O期去极达-40mV时 已激活慢Ca2+通道
+ 激活I↓K 通道 Ca2+缓慢内流 与K+外流处 于平衡状态
↓ 缓慢复极化 (2期=平台期)
I ca-L通道激活
K+
K+
Na+ Ca2+
慢Ca2+通道:L-型钙通道,激活、失活、 复活都比Na+通道慢
阻断剂:Mn2+、硝苯地平、维拉帕米。
INa通道激活
快Na+通道:-70mV激活,-55mV失活,持续12ms,阻断剂(TTX)。
1期:
快Na+通道失活 +
激活Ito通道 ↓
K+一过性外流 ↓
快速复极化 (1期)
Ito通道激活
K+
Na+
Ito 通 道 : 70 年 代 认 为 Ito 的 离 子 成 分 为 Cl-,现在认为Ito可被K+通道阻断剂(四 乙基胺、4-氨基吡啶)阻断,Ito的离子 成分为K+ 。
3期:
慢Ca2+通道失活 +
IK 通道通透性↑ ↓
K+再生式外流 ↓
快速复极化 至RP水平 (3期)
IK1通道激活
K+
K+
Na+
Ca2+
K+
○泵
4期:
因 膜 内 [Na+] 和 [Ca2+] 升 高 , 而 膜 外 [K+] 升 高 →激活离子泵→泵出 Na+和Ca2+,泵入K+→恢 复正常离子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