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简答(缺第三、五章)
遗传学复习题整理

遗传学复习题整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遗传病(genetic disease):是指遗传物质改变(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所引起的疾病。
2、先天性疾病:是指个体出生后即表现出来的疾病。
3、家族性疾病:是指某些表现出家族性聚集现象的疾病,即在一个家族中有多人患同一种疾病。
二、简答(1)遗传病的主要特征:①垂直传递:遗传病是在上、下代之间垂直传递。
②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是发生遗传病的根本原因,也是遗传病不同于其他疾病的主要特征。
③生殖细胞或受精卵发生的遗传物质改变才能遗传,而体细胞中遗传物质的改变,并不能向后代传递。
④遗传病常有家族性聚集现象。
遗传病患者家系中,亲缘关系越近,发病机率越高,随着亲缘关系疏远,发病率降低。
(2)遗传病的分类:分类依据:根据遗传物质改变的不同和遗传的特点不同。
㈠单基因病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D);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R);3.X连锁隐性遗传病; 4.X连锁显性遗传病;5.Y连锁遗传病6.线粒体遗传病㈡多基因病㈢染色体病㈣体细胞遗传病第二章基因第一节基因的结构与功能一、名词解释:1、基因(gene):是合成一种有功能的多肽链或者RNA分子所必需的一段完整的DNA序列。
2、断裂基因: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的DNA顺序包括编码顺序和非编码顺序两部分。
编码顺序在DNA分子中是不连续的,被非编码顺序分隔开,形成镶嵌排列的断裂形式,因此称为断裂基因。
3、外显子(exon):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的DNA编码顺序称为外显子。
4、内含子(intron):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的DNA非编码顺序称为内子。
5、多基因家族(multigene family):是指由某一共同祖先基因经过重复和变异所产生的一组基因。
根据基因在染色体的分布,可分为基因簇和基因超家族两种类型。
6、假基因(pseudogene):其基因序列与具有编码功能的基因序列类似,因为不能编码蛋白质,所以称为假基因。
2简答二、问答1、人类DNA的存在形式有哪几种?(1)高度重复顺序(卫星DNA,反向重复顺序)(2)中度重复顺序(短分散元件,长分散元件)(3)单一顺序第三节基因突变一、名词解释1、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是指DNA分子中的核苷酸顺序发生改变,使遗传密码编码产生相应的改变,导致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发生变化,以致引起表型的改变。
遗传学课后习题及答案完整

作业——绪论1,名词解释遗传学:是研究遗传变异及其规律的科学。
或研究遗传物质的本质和传递及遗传信息表达和进化的科学。
遗传:亲代与子代间相似性的传递过程。
具有稳定性和保守性。
变异:子代与亲代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
2,拉马克的两个重要法则(1)用进废退:动物器官的进化与退化取决于用于不用,经常使用的器官就发达、进化,不使用的器官就退化或消失。
(2)获得性遗传:每一世代中由于用于不用而加强或削弱的性是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即用进废退获得的性状能遗传。
3,遗传学诞生于那一年?遗传学诞生于1900年。
4,遗传学发展过程是如何概括的?(1)两个阶段:遗传学分为孟德尔以前(1900年以前)和孟德尔以后(1900以后)(2)三个水平:遗传学分为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
(3)四个时期:遗传学诞生前期;细胞遗传学时期;微生物与生化遗传学时期;分子遗传学时期。
作业——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一、名词解释1、异固缩:显微镜下观察染色质着色不均匀,深浅不同的现象2、二价体:由染色体进一步缩短变粗,各对同源染色体彼此靠拢,进行准确的配对,这种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称为二价体。
3、端粒:染色体末端特化的着色较深部分。
由端粒DNA和端粒蛋白组成。
4、染色体组型分析:根据染色体数目,大小和着丝粒位置,臂比,次溢痕,随体等形态特征,对生物核内染色体进行配对,分组,归类,编号,进行分析的过程。
5、体联会:体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出现的同源染色体联会的现象二、唾线染色体的特点?1、巨大性和伸展性;2、体联会:体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出现的同源染色体联会的现象。
3、有横纹结构:深色部位一带纹区,浅色部分一间带区。
4、多线性5、染色中心和5条臂三、下列事件是发生在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或是两者都发生还是两者都不发生?有丝分裂:1、子细胞染色体数与母细胞相同6、子细胞中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个成员减数分裂:3、染色体联会5、子细胞中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个两者都有:2、染色体复制4、染色体发生向两极运动7、着丝点分裂四、某植物细胞内有两对同源染色体(2n=4),其中一对为中间着丝点,另一对为近端着丝点,是绘出以下时期的模式图。
遗传学简答题

四、简答题答案1、有丝分裂的等数分裂和减数分裂在遗传学上各有什么意义??1、答:等数分裂使得生物体各个部分具有相同等数量和质量的染色体,而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基础,从而使得每一个物种在个体发育中保持遗传的稳定性。
植物细胞的全能型,植物进行无性繁殖能保持与母体相同的遗传性状,原因都在此。
而减数分裂产生的雌雄配子都是单倍性的,雌雄配子结合后恢复双倍性,从而使各物种保持了世代间遗传的相对稳定,同时,减数分裂是遗传三大规律的细胞学基础。
2、具有一对相对性状差异的个体杂交,后代产生3:1的条件是什么?2、答:具有一对相对性状差异的个体杂交,后代产生3:1的条件是:双亲都必须是同质结合的双倍体;所研究的相对性状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等位基因之间具有完全的显隐性关系,而且不受其他基因的影响;F1产生的配子都发育很好,并可严格控制花粉来源;F2的个体都处于相似的环境下,所调查统计的F2群体较大。
3、分离规律在育种上有什么意义?3、答:分离规律在育种上有以下重要意义:必须严格选用纯合体作为试验材料或杂交亲本,否则F1就发生分离,F2及以后各代的分离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无法正确分析试验资料;在育种过程中通过自交进行基因型分析,避免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从而提高选择的正确性,提高育种成效;配制杂交种时,为提高杂种优势,必须选用高度纯合的亲本,同时生产上只用杂交一代进行生产;良种繁育时,必须注意防杂得纯。
4、独立分配规律的实质何在?4、答: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异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随机分配,这就是独立分配规律的实质。
5、番茄的红果对黄果为显性,二室对多室为显性,今有一株红果多室的番茄,怎样分析其基因型?5、答:可用自交法或测交法来分析那株红果多室番茄的基因型。
如用测交法,红果多室ⅹ黄果多室,①假如后代全是红果多室,则被测验的红果多室的基因型是YYmm,②假如后代有一半红果多室和一半黄果多室,则被测验的红果多室的基因型是Yymm.6、为什么说独立分配规律是杂交育种的重要理论基础6、答:因为①独立分配律揭示了异位基因之间的重新组合是生物发生变异的主要来源之一,生物有了丰富的变异类型,就可以广泛适应各种不同的自然条件,有利于生物的进化;②由独立分配定律可知,用于杂交育种的双亲必是纯合体,并能互补,同时可知目标个体在后代的概率,借以确定育种规模,第三可知杂交二代是杂交育种选择的关键世代;③杂种优势利用时,独立分配规律告诉我们:杂种的双亲必须是纯合体;④良种繁育时,它告诉我们必须防杂保纯。
遗传学习题含答案

《遗传学》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遗传与变异2、遗传变异3、遗传学二、填空题:1、1883年,德国动物学家魏斯曼(A.Weismann)提出。
2、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但当时并未引起重视,直到年,由三个植物学家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植物上,得出与孟德尔相同的遗传规律,这时遗传学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
3、1903年和首先发现了染色体的行为与遗传因子的行为很相似,提出了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的假设。
4、遗传学诞生后,遗传学名词是1906年由英国的教授提出来的。
5、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创造了一词来代替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并且还提出了和概念。
6、1910年,和他的学生用果蝇做材料,研究性状的遗传方式,得出,确定基因直线排列在染色体上,创立了以遗传的染色体学说为核心的。
7、1940年以后,以红色面包霉为材料,系统地研究了生化合成与基因的关系,于1941年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假说。
8、1944年,等用肺炎双球菌做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9、1951 发现跳跃基因或称转座因子。
10、1961年,法国分子遗传学家以E.coli为材料,研究乳糖代谢的调节机制,提出了。
11、分子遗传学时期以1953年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和英国分子生物学家提出的为开始。
三、选择题:1、遗传学有很多分支,按(),可分为宏观与微观,前者包括群体遗传学(Population genetics)、数量遗传学(Quantitative gentics);后者包括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核外遗传学(Extranuclear G.)、染色体遗传学(Chromosomal G.)、分子遗传学(Molecular genetics)。
A、按研究对象分B、按研究范畴分C、研究的层次分D、研究的门类2、遗传学名词是1906年由英国的贝特森William Bateson教授提出来的,并且他还提出了()等概念。
遗传学简答题

1 染色质和异染色质有什么差别?答:常染色质间期染色淡;中期染色深;存在染色体大部分区域;含基因;复制早,可转录;收缩程度大。
异染色质间期染色深;中期染色淡;处在着丝粒附近;不含基因;复制迟,不转录;收缩程度小。
2 什么叫做核型?有何应用价值?答:核型是一个细胞全套的中期染色体,也称染色体组型。
核型可以用来分析与先天异常和功能紊乱相关的染色体畸变。
如染色体缺失或交换等现象。
正常的动植物核型还可以作为分类学和系统学的重要依据。
3 突变在进化中有什么作用?答:突变不仅提供了进化的原始材料,创造了物种多样性。
虽然大多数突变是有害的,但是那些少数的有利突变使生物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4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什么不同?答:①有丝分裂只有一次分裂。
先是细胞核分裂,后是细胞质分裂,细胞分裂为二,各含有一个核。
称为体细胞分裂。
②减数分裂包括两次分裂,第一次分裂染色体减半,第二次染色体等数分裂。
细胞在减数分裂时核内,染色体严格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最后分裂成为4个子细胞,发育成雌性细胞或者雄性细胞,各具有半数的染色体。
也称为性细胞分裂。
③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成半,而有丝分裂形成二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相等。
④减数分裂偶线期同源染色体联合称二价体。
粗线期时非姐妹染色体间出现交换,遗传物质进行重组。
双线期时各个联会了的二价体因非姐妹染色体相互排斥发生交叉互换因而发生变异。
有丝分裂则都没有。
⑤减数分裂的中期各个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散在赤道板的两侧,并且每个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朝向哪一板时随机的,而有丝分裂中期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各个分裂细胞的赤道板上,着丝点开始分裂。
5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意义在遗传学上各有什么意义在遗传学上?答: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1)维持个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使子细胞获得与母细胞同样数量和质量的染色体(2)保证了物种的连续性和持续性。
均等式的细胞分裂,使每一个细胞都得到与当初受精卵所具有的同一套遗传性息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1)维持有性生殖生物个体世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性:通过减数分裂导致了性细胞(配子)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即由体细胞的2n(n为一个染色体组中染色体数)条染色体变为n条染色体的雌雄配子,再经过两性配子结合,合子的染色体数目又重新恢复到亲本的2n水平,使有性生殖的后代始终保持亲本固有的染色体数目,保证了遗传物质的相对稳定。
遗传学简答题论述题汇总

遗传学简答题论述题汇总第一题:什么是遗传学?遗传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科学,研究物质的遗传性质以及这些性质在群体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遗传学探讨了基因和遗传现象对生物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及这些基因和遗传现象如何在物种之间传播和传递。
第二题:什么是基因?基因是生物体内用来传递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基因是由DNA序列编码的一段特定序列,在细胞中携带了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每个基因都对应着生物体某个特定的性状或功能。
第三题:基因突变是如何产生的?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改变的过程。
基因突变可以由DNA复制错误、化学物质或辐射等外部因素引起。
基因突变可以是点突变,即单个碱基的改变,也可以是插入、缺失、倒置等复杂的结构变化。
基因突变可能导致蛋白质功能的改变,进而影响生物体的表型。
第四题:遗传变异如何在物种中传播和传递?遗传变异是指在物种中遗传信息的不同表达。
遗传变异可通过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方式传播和传递。
有性生殖通过配子的形成和交配,将随机组合的基因从亲代传递给后代,导致基因组的重新组合和遗传变异。
无性生殖通过无性繁殖方式,如单倍体生殖、分裂生殖等,将完全相同的基因组复制给后代,保持遗传变异的稳定。
第五题: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是怎样的?基因型是指个体基因的组成,表型是指个体的可观测性状。
基因型直接决定了个体的表型,但并不是所有基因型都会表现出相同的表型。
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关系受到基因互作、基因表达调控等影响。
一个基因型可能对应多种表型,而一个表型可能由多种基因型组合形成。
第六题:遗传学如何应用于现实生活中?遗传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遗传学的研究,人们能够了解疾病的遗传机制,预防和治疗遗传疾病。
遗传学还可以用于农业领域,通过选择性育种和转基因技术改良作物、繁殖优良品种。
此外,遗传学还可以应用于鉴定和识别个体的身份,如DNA指纹鉴定等。
第七题:遗传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遗传学的发展趋势在于将遗传信息的研究与其他科学领域的研究相结合,形成跨学科研究。
国家开放大学国开电大《遗传学》网络考试题库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国开电大《遗传学》网络考试题库1.自花授粉的1个基因型值可以进一步剖分为3个部分:基因的、和上位性效应。
2.2.不分离世代的表现型方差即为,其基因型方差等于。
3.植物群体或个体近交的程度,常是根据天然异交率的高低来划分的。
这些植物一般分为自花授粉植物、植物和植物三类。
4.杂种优势的大小多数取决于双亲间的,杂种优势的大小还与双亲基因型的有密切关系。
第一章一、选择题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试验是()。
A.对DNA的x射线衍射B.细菌的转化C.豌豆的杂交D.遗传工程研究研究人员通过两个经典试验直接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一个是细菌的转化,另一个是噬菌体的放射性标记。
正确答案是:细菌的转化2.DNA合成前期是()。
A.G0B.SC.G1D.G2细胞周期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可以将它划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在整个细胞周期中,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间期。
在间期,细胞核进行着染色体的DNA复制、组蛋白合成、储备易于利用的能量,并进行细胞生长。
根据DNA合成的特点,又可将间期划分为G1、S、G2三个时期。
G1期为DNA合成前期,合成各种大分子物质和多种蛋白质等,为DNA的复制做准备。
S期是DNA合成期,DNA的含量加倍。
G2期是DNA合成后期,合成某些蛋白质,引导细胞进入分裂期。
一般S期的时间较长,且较稳定;G1和G2期的时间较短,变化也较大。
正确答案是:G13.在细胞周期中,时间较长的时期是()。
A.G2B.G0C.G1D.S细胞周期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可以将它划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在整个细胞周期中,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间期。
在间期,细胞核进行着染色体的DNA复制、组蛋白合成、储备易于利用的能量,并进行细胞生长。
根据DNA合成的特点,又可将间期划分为G1、S、G2三个时期。
G1期为DNA合成前期,合成各种大分子物质和多种蛋白质等,为DNA的复制做准备。
S期是DNA合成期,DNA的含量加倍。
遗传学复习参考之简答题

五.问答第一章*1.染色单体与染色体有何区别?姊妹染色体在哪一分裂时期形成?减数分裂中同一染色体上的两条染色单体在哪一时期分离?*2.设某生物体细胞有8条染色体,请绘出减数分裂中期Ⅰ后期Ⅰ,中期Ⅱ,后期Ⅱ的主要特征(示意图)3.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产生什么遗传结果?4.将基因型Aabb的玉米花粉给基因型aaBb的雌穗玉米授粉所得的籽粒,其胚乳基因型有哪几种?5.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孤雌生殖植物产生基因型为AABB的卵这种卵是怎样产生的?6.带有3对染色体的杂合个体能产生多少种配子?而带有23对染色体的杂合个体呢?第二、三章1.为什么说分离现象比显隐性现象有更重要的意义?2.番茄的黄果和红果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以R代表显性基因,r代表隐性基因。
P红果×黄果↓红果黄果↓↓127株42株(红果) (黄果)问(1)红果与黄果哪个是显性?根据是什么?(2)各代红果和黄果的基因型是什么?根据是什么?(3)黄果自交其后代的表现型是什么?3.把抗稻瘟.迟熟.高秆(RRLLDD)的水稻与感稻瘟.早熟.矮秆(rrlldd)的水稻杂交,已知这三对基因是独立的,希望从F3选出5株抗稻瘟.早熟.矮秆的纯合合体,问F2应种多少株?4.在南瓜中,果实的白色(W)对黄色(w)是显性,果实盘状(D)对球状(d)是显性,这两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问下列杂交可能产生哪些基因型?哪些表现型?它们的比例如何?(1)WWDD×wwdd(2)WwDd×wwdd(3)Wwdd×wwDd(4)Wwdd×WwDd5.已知小麦抗锈病基因(R)与无芒基因(A)都是显性,它们是独立遗传的,现以一个抗锈有芒(RRaa)品种与一个感锈无芒(rrAA)品种杂交(即RRaa×rrAA),希望从F3选出抗锈无芒的纯合体(RRAA)5个株系,试问F2群体至少应种植多少株?6.在玉米籽粒颜色的遗传中,三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C─R•作的结果使籽粒有色,其余基因型均无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如何辩证的理解遗传和变异的关系?遗传和变异之间是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因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
没有遗传,就不可能保持性状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性,就是产生了变异也不能传递下去,变异不能积累,那么便宜也就失去其意义了;没有变异,就不会产生新的形状,也就不可能有物种的进化和新品种的选育,遗传只是简单的重复。
只有遗传和变异这对矛盾不断地运动,经过自然选择,才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物种。
第二章1、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是什么?核内各染色体准确复制分裂为二,为形成两个子细胞与母细胞在遗传组成上完全一样奠定了基础。
2、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是什么?减数分裂的特点是DNA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形成单倍体的精子和卵子,通过受精作用又恢复二倍体,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间发生交换,使配子的遗传多样化,增加了后代的适应性,因此减数分裂不仅是保证生物种染色体数目稳定的机制,同且也是物种适应环境变化不断进化的机制。
3、试说明双脱氧法测定DNA序列的原理和方法。
原理:在体外合成DNA的同时,加入使链合成终止的试剂(通常是2’,3’-二脱氧核苷酸),与4种脱氧核苷酸按一定比例混合,参与DNA的体外合成,产生长短不一、具有特定末端的DNA 片段,由于二脱氧核苷酸没有3’-OH,不能进一步延伸产生3’,5’-磷酸二酯键,合成反应就在该处停止。
方法:①选取待测DNA的一条链为模板,用5’端标记的短引物与模板的3’端互补。
②将样品分为4等份,每份中添加4种脱氧核苷三磷酸和相应于其中一种的双脱氧核苷酸。
例如,第一份中添加4种dNTP和一定比例的ddATP,第二份则添加四种dNTP和一定比例的ddGTP,第三份添加ddCTP,第四份添加ddTTP。
③加入DNA聚合酶引发DNA合成,由于双脱氧核苷酸与脱氧核苷酸的竞争作用,合成反应在双脱氧核苷酸掺入处终止,结果合成出一套长短不同的片段。
④将4组片段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根据所得条带,读出待测DNA的碱基顺序。
4、什么是PCR,试述PCR技术的原理,以及PCR的反应过程。
原理:首先,双链DNA分子在临近沸点的温度下加热分离成两条单链DNA分子;然后,加入到反应混合物中的引物与模板DNA的特定末端相结合:接着,DNA聚合酶以单链DNA为模板,利用反应混合物中的4种脱氧核苷三磷酸,在引物的3’-OH端合成新生的DNA互补链。
反应过程:DNA解链(变性)、引物与模板相结合(退火)、DNA合成(链的延伸)三步,不断重复。
5、用实验证明DNA是以半保留复制方式进行复制的。
先将大肠杆菌细胞培养在用15NH4Cl作为唯一氮源的培养液里养很长时间(14代),使得细胞内所有的氮原子都以15N的形式存在(包括DNA分子里的氮原子)。
这时再加入大大过量的14NH4Cl和各种14N的核苷酸分子,细菌从此开始摄入14N,因此所有既存的“老”DNA分子部分都应该是15N标记的,而新生的DNA则应该是未标记的。
接下来让细胞生长,在不同时间提取出DNA分子,利用CsC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在密度梯度分离法中,密度越大的分子应该越接近管底,结果只得到一条带.而第二代得到两条带.而当细胞分裂了一次的时候只有一个DNA带,这就否定了所谓的全保留机理,因为根据全保留机理,DNA复制应该通过完全复制一个“老”DNA双链分子而生成一个全新的DNA 双链分子,那么当一次复制结束,应该一半DNA分子是全新(双链都完全只含14N),另一半是“全老”(双链都完全只含15N)。
这样一来应该在出现在离心管的不同位置,显示出两条黑带。
通过与全14N和全15N的DNA标样在离心管中沉积的位置对比,一次复制时的这根DNA 带的密度应当介于两者之间,也就是相当于一根链是14N,另一根链是15N。
而经历过大约两次复制后的DNA样品在离心管中显示出强度相同的两条黑带,一条的密度和一代时候的一样,另一条则等同于完全是14N的DNA。
这样的结果跟半保留机理推测的结果完美吻合。
第六章简答题1、经典遗传学,对基因概念的认识。
经典遗传学基因的概念,基因具有下列共性:(1)基因具有染色体的重要特征(即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能自我复制,相对稳定,在有私分裂和减数分裂时,有规律地进行分配;(2)基因在染色体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即位点),并且是交换的最小单位,即在重组时不能再分割的单位:(3)基因是以一个整体进行突变的,故它是一个突变单位;(4)基因是一个功能单位,它控制正在发育有机体的某一个或某些性状,如白花、红花等。
总之,经典遗传学认为基因是一个最小的单位,不能分割,既是结构单位,又是功能单位。
2、目前认为的转化机制包括哪几个过程?①细菌产生可溶性的感受态因子;②感受态因子吸附到细菌细胞膜上的特定位点,启动了某种基因的表达;③由于某种基因的表达,产生某种自溶性物质;④自溶性物质造成细菌细胞膜的变化,暴露出DNA结合蛋白和核酸酶;⑤供体双链DNA结合在细胞表面;⑥核酸酶将双链DNA其中的一条单链降解;⑦剩余的另一条单链DNA与DNA结合蛋白结合;⑧两者以结合方式进入细胞内;⑨单链DNA整合进入细菌染色体DNA,并将其中一条链取代;⑩杂合DNA经复制、分离以后,形成一个受体亲代类型的DNA和一个供体与受体DNA结合的杂种DNA,从而导致基因重组形成各种类型的转化子。
3、为什么说细菌和病毒是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①世代周期短,繁殖世代所需时间短;②易于操作管理和进行化学分析(纯培养与代谢产物积累);③便于研究基因的突变(表现与选择);④便于研究基因的作用(突变型生长条件与基因作用);⑤便于研究基因的重组(重组群体大,选择方法简便有效);⑥遗传物质比较简单,可作为研究高等生物的简单模型。
4、转导和性转导有何不同?转导:由噬菌体所介导的DNA从供体菌到受体菌的转移。
性转导:是结合的一种,F’因子所携带的细菌基因通过结合而导入受体细菌。
论述题1、请比较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的差异。
课本P1022.基因的概念及其发展。
课本P108第七章1、请简述解释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断裂-重接假说。
该假说认为导致染色体结构改变的原发损伤时断裂。
断裂可自发产生,也可人工诱变产生。
断裂的后果有三种:①绝大多数断裂(90%—99%)通过修复过程在原处重新连接,这种连接方式称为愈合,在细胞学上无法辨认;②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断裂端不在原处连接,而是按新的方式连接,从而引起染色体的结构变异,这一过程称为重接;③断裂依然游离,成为染色体结构的一种稳定状态,如末端缺失。
3、为什么多倍体在植物中比在动物中普遍得多?给出理由。
(1)动物大多为雌雄异体,而多数植物是雌雄同株、自花授粉,偶尔产生的不平衡配子(2n 配子)之间或不平衡配子与正常配子之间有机会结合而产生多倍体。
(2)动物的性别大多是由性染色体决定,染色体加倍的个体因其性染色体的数目异常而导致不育,无法产生配子而繁衍后代。
而植物的性别大多不是由性染色体决定,加倍的个体可以产生少数的可育配子而繁衍后代。
(3)动物能行无性繁殖的很少,而很多植物能行无性繁殖,加倍的个体可以籍此保存下来。
第八章1、基因突变的一般特点?①突变的随机性突变的随机性是指基因突变可发生在生物世代的任何一个时期,既可以在配子期发生,也可以在合子期、胚胎期、幼龄期和成熟期的体细胞中发生。
③突变的稀有性指在自然条件下基因的突变率都很低。
③突变的可逆性和重演性基因突变是可逆的。
根据基因突变的效应,可以将突变分为正向突变、回复突变和抑制突变三种类型。
所谓基因的重演性是指同种生物中相同基因突变可以在不同的个体、不同的世代重复出现。
④突变的多方向性一个基因突变后变成了它的等位基因,但突变并非只重复一种方式,突变可以向多个方向进行。
⑤突变的有害性和有利性对一个物种而言,任何一种能增强适应环境、提高其生存竞争能力和任何一种能提高其繁殖后代能力的突变都是有利的,反之则是有害的。
3、简述基因突变的修复机制。
①光复活又称光逆转。
这是在可见光(波长3000~6000埃)照射下由光复活酶识别并作用于二聚体,利用光所提供的能量使环丁酰环打开而完成的修复过程。
②切除修复又称切补修复。
最初在大肠杆菌中发现,包括一系列复杂的酶促DNA修补复制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核酸内切酶识别DNA损伤部位,并在5'端作一切口,再在外切酶的作用下从5'端到3'端方向切除损伤;然后在DNA多聚酶的作用下以损伤处相对应的互补链为模板合成新的DNA单链片断以填补切除后留下的空隙;最后再在连接酶的作用下将新合成的单链片断与原有的单链以磷酸二酯链相接而完成修复过程。
③重组修复重组修复从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开始,在嘧啶二聚体相对应的位置上因复制不能正常进行而出现空缺,在大肠杆菌中已经证实这一DNA损伤诱导产生了重组蛋白,在重组蛋白的作用下母链和子链发生重组,重组后原来母链中的缺口可以通过DNA多聚酶的作用,以对侧子链为模板合成单链DNA片断来填补,最后也同样地在连接酶的作用下以磷酸二脂键连接新旧链而完成修复过程。
④SOS修复系统是SOS反应的一种功能。
SOS反应是DNA受到损伤或脱氧核糖核酸的复制受阻时的一种诱导反应。
5、什么是诱变剂?化学诱变剂有哪几种类型?凡是能引起生物体遗传物质发生突然或根本的改变,使其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达到自然水平以上的物质,统称为诱变剂。
①碱基类似物这类诱变剂的化学结构与DNA的碱基十分相似,在DNA复制中,可以取代与它结构相似的天然碱基,渗入到新合成的子链中,如果它没有被修复系统修复校正,在下一轮DNA复制时就可能引起错配,导致基因突变。
②碱基修饰剂这类诱变剂能够造成DNA的损伤,它通过直接地对碱基进行化学修复,改变碱基的化学结构,引起碱基错误配对,导致基因突变。
最常见的诱变剂有亚硝酸、羟胺、烷化剂等。
③DNA插入剂专一性地诱发移码突变是它区别于前两类的重要特征。
包括吖啶橙、原黄素、吖黄素等。
第九章1、如何利用三系配套,实现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三系杂交水稻是水稻育种和推广的一个巨大成就,所谓三系是:(1)雄性不育系。
雌蕊发育正常,而雄蕊的发育退化或败育,不能自花授粉结实。
(2)保持系。
雌雄蕊发育正常,将其花粉授予雄性不育系的雌蕊,不仅可结成对种子,而且播种后仍可获得雄性不育植株。
(3)恢复系。
其花粉授予不育系的雌蕊,所产生的种子播种后,长成的植株又恢复了可育性。
保持系与不育系杂交,获得的不育系种子供来年制种和繁殖用;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获得的杂交水稻种子供下季大田生产用;保持系与恢复系的自交种子则可继续作为保持系和恢复系用。
杂种F1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率、抗逆性、适应性、产量和品质诸方面比双亲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