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神经阻滞临床麻醉应用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老年肿瘤患者麻醉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教学·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老年肿瘤患者麻醉教学中的应用梁羽冰,李昌龙,梁锐(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广西 南宁)摘要:神经阻滞是临床麻醉工作中一项重要的操作技术,也是麻醉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学生在学习相关内容时认为难度较大,较难掌握其重点及难点,由此反馈的教学效果较差,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技术具有将教学方式形象化、具体化、主动化的特点,通过将其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知识获取效率,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以臂丛神经阻滞为例,通过教学实践介绍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麻醉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超声引导技术;神经阻滞;教学方式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98.214本文引用格式:梁羽冰,李昌龙,梁锐.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老年肿瘤患者麻醉教学中的应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98): 374, 376.0引言神经阻滞是麻醉医师需要掌握的基本操作技术之一,同时也是临床麻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肿瘤患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而老年肿瘤患者常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使其对麻醉药物耐受性降低,导致麻醉效果较差,从而影响手术操作。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可以为上述老年患者提供充分的镇痛,并能降低其苏醒期躁动、术后谵妄及认知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促进术后快速康复[1]。
在传统的神经阻滞教学方法中,带教老师先在理论授课时先讲解神经解剖定位、阻滞的要点与注意事项,然后带领学生进行临床观摩、摆体位、体表定位,最后由老师完成神经阻滞操作。
但是,由于传统阻滞方法的整个操作过程使用的是盲穿法,学生们不了解穿刺过程中所经过的解剖层次、结构及穿刺针的方向、位置、深度等。
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一定局限性,改进教学方式是学生的迫切需要,也是我们教师的教学目标。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技术操作规范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适应症、禁忌症、准备工作、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BrachiaIp1exusb1ockanesthesia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臂丛神经干周围使其所支配的区域产生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方法称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
臂丛神经臂丛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胸神经前支大部分组成。
经斜角肌间隙穿出,行于锁骨下动脉后上方,经锁骨后方进入腋窝。
臂丛五个根的纤维先合成上、中、下三干,由三干发支围绕腋动脉形成内侧束、外侧束和后束,由束发出分支主要分布于上肢和部分胸、背浅层肌。
主要的分支有:胸背神经、胸长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楼神经、尺神经。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临床医师通过超声显像观察外周神经及其周围结构,并在超声实时、动态引导下穿刺到目标神经周围,精准地实施神经阻滞,避免了对周围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提高了阻滞效率。
3适应症主要适用于主要适用于肩部及上肢手术的麻醉,也可用于临床疼痛治疗。
4禁忌症4.1 精神高度紧张,不合作者。
4.2 双上肢同时进行手术者。
4.3 穿刺局部或全身感染者。
4.4 休克、衰竭或濒危病人。
4.5 局麻药过敏者。
4.6 凝血功能障碍。
5准备工作5.1 核对患者姓名、床号、签署知情同意书。
5.2 操作前了解病史,亚阅气管镜报告(特别是封堵右肺时注意右肺上叶开口与隆突位置关系,肺癌是否累及左、右主支气管)。
5.3 检查喉镜、气管导管、支气管封堵器(检查气囊是否漏气,管路是否堵塞,套囊是否易脱落)等器械。
5.4 牙垫、胶布、听诊器、吸引器等物品是否齐全、完好,准备纤维支气管镜备用。
5.5 术者戴口罩、帽子、洗手。
6操作方法6.1 摆放体位病人取仰卧,头转向对侧,肩下垂,患肢贴向躯体。
术者面向病人。
嘱咐病人不能任意转动头部。
超声引导与传统解剖定位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效果比较

超声引导与传统解剖定位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效果比较引言:近年来,超声引导技术在麻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超声引导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被认为是一种更加准确和安全的定位技术。
本文旨在比较超声引导和传统解剖定位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效果,探讨其优缺点,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超声引导技术的优势:1. 准确性:超声引导可以提供实时的图像和动态监测功能,使麻醉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神经和周围解剖结构的位置和分布情况。
相比之下,传统解剖定位只能依靠麻醉医生的经验和触诊来进行定位,准确性不如超声引导。
2. 安全性:超声引导可以减少手术中出现的并发症。
由于能够准确定位神经和避免周围组织的损伤,因此超声引导相比传统解剖定位可以减少局部神经损伤、血管穿刺和局部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
3. 便利性:超声引导技术相对简单易学,且对于不同体型的患者都有较好的适应性。
传统解剖定位需要麻醉医生有较高的解剖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因此技术门槛相对较高。
传统解剖定位的局限性:1. 主观性强:传统解剖定位依赖医生对解剖结构的认识和触诊技巧,因此在不同医生之间存在一定的主观差异,容易造成定位的不准确,进而影响麻醉效果。
2. 难以满足个体化需求:传统解剖定位难以适应不同患者的体型变异和解剖结构异常,例如过度肥胖的患者或拥有畸形臂丛的患者。
超声引导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定位,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
未来发展趋势:超声引导技术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未来的研究和开发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技术改进:提高超声图像的分辨率和清晰度,进一步提高超声引导技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 自动化定位:开发智能化的超声引导系统,通过图像识别和计算机辅助技术,实现自动化的神经定位,减少医生的主观干预。
3. 结合其他技术:将超声引导技术与神经电刺激、电生理监测等其他技术相结合,提高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
结论:超声引导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相比传统解剖定位具有明显的优势,包括准确性、安全性和便利性。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你知道吗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 ,你知道吗阴旭明南江县人民医院麻醉科 636600麻醉是现代医学中的一种技术手段,在手术和一些诊疗工作进行麻醉,能减轻患者的痛苦,维持稳定的生命体征,提高诊疗活动的安全性。
什么是神经阻滞麻醉?相比于全麻和局麻有哪些优点?临床麻醉时需要注意什么呢?下面对此进行简单论述。
1.常用的麻醉方法麻醉是使用药物,对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可逆性功能抑制,患者的痛觉暂时丧失,为诊疗操作提供良好条件。
常用的麻醉方法有两类,一是全身麻醉,将麻醉药通过吸入、静脉注射、肌肉注射或直肠灌注进入体内,致使患者意识和痛觉消失。
二是局部麻醉,将局麻药注射在相应部位,使脊神经、神经丛或周围神经末梢受到阻滞,身体的某一部位暂时失去感觉,例如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区域阻滞、局部浸润麻醉、表面麻醉等。
2.什么是神经阻滞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是向神经干、丛、节的周围注射局麻药,阻滞冲动传导,促使支配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就目前而言,神经阻滞主要有神经干阻滞、颈丛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腰交感神经节阻滞等。
作为一种新型的麻醉方式,如果麻醉师的操作正确、用药适量,是不会带来副作用的,可以保证患者的手术安全性。
3.神经阻滞麻醉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适应症。
①创伤、手术后急性疼痛。
②神经病理性疼痛,例如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疱疹后神经痛等。
③慢性退行性病变,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关节病、骨性关节炎等。
④各种头痛,例如偏头痛、颈源性头痛、枕神经痛等。
⑤血管疾病,例如心绞痛、闭塞性脉管炎、雷诺氏症、脑血管痉挛等。
⑥癌性疼痛。
⑦非疼痛性疾病,例如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突发性耳聋、视神经炎、过敏性鼻炎、自主神经紊乱症等。
(2)禁忌症。
①不合作患者;②局部感染或全身感染患者;③有出血倾向患者;④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患者;⑤局麻药物过敏患者;⑥未明确诊断的患者。
4.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现状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关于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的报道;随着超声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到90年代中期,局部神经阻滞麻醉中就常规应用超声引导。
麻醉科超声技术使用可行性报告

麻醉科超声技术使用可行性报告一、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技术在麻醉科的应用日益广泛。
为了更好地评估麻醉科超声技术的使用可行性,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
二、超声技术在麻醉科的应用概述(一)神经阻滞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能够清晰地显示神经的位置、走行以及周围的解剖结构,大大提高了神经阻滞的准确性和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二)血管穿刺在进行中心静脉穿刺和动脉穿刺时,超声可以实时显示血管的位置、管径和深度,有助于选择最佳的穿刺部位,提高穿刺的成功率,降低误穿动脉等风险。
(三)围术期心肺功能评估超声能够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评估,如心腔大小、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等,还可以监测肺部的情况,如肺水肿、气胸等,为麻醉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其他应用超声还可用于引导椎管内麻醉、评估胃内容物、诊断创伤等。
三、麻醉科超声技术的优势(一)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传统的麻醉操作主要依靠解剖标志和操作者的经验,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而超声技术能够提供实时的可视化图像,使麻醉医生能够更准确地定位目标结构,避免损伤周围的重要组织和器官。
(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由于操作的准确性提高,相应地减少了出血、神经损伤、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安全性。
(三)缩短操作时间在超声引导下,能够快速找到目标结构,减少了尝试次数和操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便于教学和培训超声图像直观清晰,有助于年轻医生和实习生更好地理解解剖结构和操作技巧,加快学习曲线。
四、麻醉科开展超声技术的条件(一)设备需求需要配备高性能的超声设备,包括便携式和台式超声仪,以满足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
同时,还需要配备不同频率的探头,以适应不同部位和深度的检查。
(二)人员培训麻醉医生需要接受系统的超声技术培训,包括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
培训内容应涵盖超声的基本原理、图像解读、操作技巧等方面。
此外,还需要定期进行复训和考核,以保证技术水平的持续提高。
(三)操作空间和环境应设立专门的超声操作区域,保证操作空间充足、光线适宜、环境整洁。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应用体会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应用体会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技术,用于手术和治疗过程中的疼痛管理。
本文将分享我在临床实践中使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的体会与经验。
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注射药物来阻断神经传导的方法,从而达到局部麻醉的目的。
传统的神经阻滞依靠解剖标志和组织层面的感觉,存在定位不精准和成功率低的问题。
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则利用超声影像技术,实时观察神经和周围组织,提高了定位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优势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具备以下优势:1.定位准确:通过超声影像,医生可以精确地定位到要阻滞的神经,避免对周围组织造成伤害。
2.可视化:超声影像实时显示神经和针头的位置关系,医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注射过程中的细微变化。
3.安全性高:由于定位准确,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相较传统方法更加安全,减少了误伤神经和血管的风险。
4.成功率提高: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克服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提高了阻滞的成功率。
实践体会作为一名麻醉科医生,我在临床实践中频繁使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
在与患者的交流和观察中,我了以下体会和经验。
准备工作在进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前,准备工作十分重要。
首先,需要检查和熟悉超声设备的操作,保证其正常工作。
其次,要仔细阅读患者的病历资料,了解其病情和相关的影像学资料。
最后,要和患者进行详细的沟通,解释手术过程和可能的风险,并获得患者的同意。
定位与操作在定位神经前,要确保超声设备的探头消毒干净,并涂抹适量的凝胶。
之后,将探头放置在预定区域上,调整超声图像的深度和增益,以便清晰可见神经和周围组织。
在定位到神经后,需要根据患者的体位和手术部位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并将穿刺点消毒。
之后,取适量的局麻药,并逐渐将针头推入组织中,同时观察超声影像,确保针头准确进入到神经周围。
最后,缓慢注射局麻药,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确保有效的阻滞效果。
注意事项在实践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特别关注的事项:1.保持稳定:进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时,手持探头需要保持稳定,避免晃动或压力过大,以保证图像的清晰和准确性。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的应用研究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的应用研究发布时间:2022-01-19T02:38:30.926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3期作者:王妍蒋建文郭廷生李振江赵智信*[导读] 本文针对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的应用展开分析探讨。
王妍蒋建文郭廷生李振江赵智信*(昌吉州人民医院新疆昌吉 831100)摘要:神经阻滞麻醉的定位技术对麻醉剂的准确注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定位技术包括周围神经解剖盲探、神经刺激器和超声引导定位等。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因其简单、成像质量好,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针对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的应用展开分析探讨。
关键词:超声引导;神经阻滞;临床麻醉;应用研究0 引言传统神经阻滞通常是根据体表的解剖标志,采用盲探的操作方式,获得针刺的异常感觉,对目标神经进行定位再穿刺。
这种神经阻滞的效果往往受到解剖变异、创伤、个体解剖差异、肥胖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体表标志不清或患者依从性低等,使神经定位不准确,麻醉药物无法注入神经阻滞理想部位,进而导致神经阻滞效果差。
在临床实践中,常用于增加药物用量,扩大麻醉范围,达到较为理想的阻滞效果,但时常伴有毒性等不良反应,或神经血管意外损伤,以及其他局麻常见的并发症。
超声可视化技术由于其无创、直观的特点,能清晰显示麻醉区的解剖结构,指导麻醉穿刺针的方向和深度,实现精确麻醉,减少麻醉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神经阻滞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医学研究的推进下,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的发展十分迅速,如应用三维或四维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应用实时三维成像技术确定药物沿神经周围的扩散,结合医用微型机器人,将超声定位技术应用于远程医疗会诊,指导神经阻滞的实施等。
本文就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及研究作以下综述。
1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医学临床上的超声引导定位主要分为体表标志术与超声引导下实时定位。
体表标志术较为简单,首先根据体表标记对体表进行定位,然后用超声仪扫描体表,在准确识别外周神经及其邻近组织后,将外周神经标记在患者皮肤上,然后根据标记情况进行神经阻滞,根据神经的解剖结构,先识别位于浅丛的神经及其周围组织,然后用常规方法进行穿刺和阻滞;超声引导下实时定位需要医生具备熟练的技术,左手持超声探头,用平面内技术准确定位靶神经,右手持长针,通过超声波束的轴线插入针头,阻滞针沿同一方向缓慢穿透组织,最后,在超声波成像装置上可以清楚地观察到阻滞针的所有形态,当阻滞针靠近神经时,就开始慢慢地注射局部麻醉药,仔细监测麻醉剂的注射,观察麻醉剂注射后是否逐渐扩散到整个外周神经,如注射部位有误差,及时调整阻滞针的位置,能观察到神经和麻醉药物形成典型征象,表明阻滞成功,且效果较好。
超声引导下臂从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超声引导下臂从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应用技术,主要用于局部麻醉和疼痛管理。
该
技术通过使用超声波图像来定位和导引注射针的精确位置,以确保药物精确注射到目标神
经区域,从而实现局麻和疼痛管理的效果。
超声弹性成像是一种基于机械波原理的成像技术。
声波通过软组织传播时会发生衰减
和散射。
利用声波与不同组织的相互作用,可以得到组织的声速、衰减系数和声阻抗等信息,进而可以生成图像。
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中,医生使用超声探头将声波传输到体内,然后观察和分析这些声波的散射和衰减情况,从而获取神经和周围组织结构的图像。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具有以下优点。
相比传统的盲目注射技术,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
可以提高麻醉和疼痛管理的准确性。
通过观察和分析超声图像,医生可以精确定位神经和
周围组织的结构,避免误伤或误注射。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可以减少患者的不适感和并发
症的发生。
由于可以精确注射药物到目标神经区域,患者的疼痛感和并发症的风险降低。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可以提高医生的操作便捷性。
使用超声探头可以直观地观察神经结构
和药物的散布情况,有助于医生进行准确的导引和控制。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应用技术,可以提高局麻和疼痛管理的准确性
和安全性。
该技术在手术和疼痛管理中有广泛的应用,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舒适度有着重
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
超声以其无创、简便、快捷、实用等诸多优势,成为现代 麻醉医生越来越信赖的“第三只眼睛” 定位精确,减少操作耗时,提高成功率,减少麻醉用药量, 增加麻醉安全性
4
传统的PNB —— 盲探
• 体表标志 • 异感 • 神经刺激 • 医生经验
盲探可能出现的问题
• 失败 • 神经损伤 • 气胸 • 血管损伤
超声探头
超声引导:整个路径
超声在神经阻滞的基本问题
神经超声图象特点 探头和神经的相对位置 探头和穿刺针的相对位置
针与神经的显像管关系 Needle and nerve imaging
平
平
面
面
外 技 术
内 技 术
Gray AT, Anesthesiology 2006; 104:368–73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基本步骤
18
肌间沟臂丛典型图
平面内(考虑操作的方便,从外侧或内侧进针均可)或 平面外的方法均可,而前者更为常用
注意始终让针体尤其是针头可显示,必要时调整探头角 度或进针方向;
到达目标区域(神经干周围)后先注射少量局麻药以确 认针头位置是否正确,应避免神经内及血管内注射;
优先阻滞最深部位的目标神经,最表浅的目标神经最后 阻滞;优先阻滞细小的神经,粗大的神经后阻滞
PVB:外侧肋间平面内入路
TAP阻滞
适应证:妇产、肝胆、胃肠等外科手术的腹壁阻滞 优点: 表浅、无重要脏器损伤风险,易操作掌握
超声定位引导法 1,腋前线入路 2,肋缘下入路
32
Rafi AN. Abdominal field block: a new approach via the lumbar triangle. Anaesthesia, 2001,56(10):1024-6
24
上臂神经阻滞概括
25
颈丛阻滞
适应证: 颈肩部手术表浅颈部、肩部手术,甲状腺、颈部淋 巴结 活检
复合臂丛下,行锁骨骨折手术、肩关节手术
优 点: 辅助术中镇痛,减少全麻用药,表浅,易操作
解剖标志:乳突、胸锁乳突肌、C6横突
颈浅丛:从胸 锁乳突肌后缘 穿出,分支有: 枕小神经、耳 大神经、颈横 神经和锁骨上 神经
超声引导 周围神经阻滞 在临床麻醉中应用
汇报者:张永国 黔南州人民医院 麻醉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目录
一 前言背景 二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适应症 三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具体方法 四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 展望
前言
➢ERAS汹涌而来 ➢开膛破腹时代渐去 ➢微创手术普遍开展 ➢精准麻醉倍受推崇 ➢日间手术星火燎原 ➢多模镇痛理念更新 ➢神经阻滞如火如荼
• 血肿 • 局麻药中毒
超声进入麻醉科
区域麻醉的可视 时代到来了
神经阻滞技术的区别
• 解剖标志 外定位 • 异感法 内定位 • 神经刺激仪 内定位
盲 目
hunting
• 超声 实时内定位
穿刺过程导向、麻药扩散实时监测、可实时条件的不限性、 穿刺点的不限性
穿刺点的不限性
志标 传统的方法:定点伏击
腋路臂丛阻滞
适应证:肘部或者肘部以远的手臂手术 优 点:没有气胸/椎管内阻滞/膈神经阻滞的风险
23
腋路臂丛阻滞典型图解
如果不能清晰显示或明确判定三支神 经的位置,沿腋动脉周围行鞘内注射也 能得到很好的阻滞效果; 腋路臂丛完整的阻滞必须包括肌皮神 经, 肌皮神经较早离开腋鞘,在喙肱肌 内或与肱二头肌之间
椎旁阻滞
超声探头位置与成像
Attila Bondár,et al. Medical Ultrasonography.2010; 12(3): 223-227.
28
椎旁神经阻滞超声影像
超声定位PVB实施
Attila Bondár,et al. Medical Ultrasonography.2010; 12(3): 223-227.
• A (alignment,追踪) --Sliding the transducer to define the lengthwise course of the nerve.
• R (rotation,旋转)
--The transducer is turned to optimize the image
19
肌间沟臂丛典型图
20
锁骨上臂丛阻滞的适应症
适应证:任何肩部远端的手臂手术 优 点:肩部远端手臂任何部位手术,起效迅速,药量较少
21
锁骨上臂丛典型图
22
将探头从肌间沟位置向下移动,置 于锁骨后平行于第一肋骨 臂丛神经在此平面集中成束(藕节 状或葡萄串状),易于阻滞完全 超声下应确认锁骨下动脉、第一肋 骨、前斜角肌及胸膜等结构,超声引 导可以减少刺穿胸膜的风险
• T (tilting,倾斜) --The transducer is tilted in both directions
效果的保障
熟悉神经局部解剖,心中有图 大体解剖、超声解剖
熟悉神经支配 有的放矢
15
研究背景基础
16
上臂神经:分布情况
17
肌间沟臂丛阻滞适应症
适应证:肩部、手臂手术、肩周炎的处理 优 点:产生锁骨上臂丛阻滞效果,较表浅,易操作,患者舒适
辨方向 超声图像的方向(移动或翘起探头一侧)
辨标志 图像中的特殊结构(血管、肌肉、骨骼)
辨目标 根据局部神经解剖、纵截面和横截面不同超声特征
超声探头的四个操作手法(part)
• P (pressure,加压) --Various degrees of pressure are applied to the transducer onto the skin.
TAP阻滞
33
TAP阻滞
进针的初遇阻力是 腹外斜肌筋膜
第一个突破感是突破 腹外斜肌筋膜层
第二个是腹内斜肌筋膜, 即表示进入TAP平面
腹直肌鞘阻滞
35
腹直肌鞘阻滞
适应于:脐部手术,切 口疝,切口二期缝合术
成人,通常每侧0.5%罗 派卡因10ml足以成功阻 滞,在小儿手术,每侧 0.1mg/kg
26
椎旁阻滞
适应证:胸科、乳腺、肝胆、泌尿外科手术,抗凝治疗病人仍可应用 胸椎旁阻滞有着诸多优点
-单次注射可扩散2-6个节段, 可解除交感神经介导的疼痛也可解除躯体疼痛
-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 -减少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 -较低的低血压发生率 -患者满意度增加 -住院时间缩短
27
Manoj Kumar Karmakar,et al. Anesth Analg.2012;115:12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