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海省产业优化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青海省牦牛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青海省牦牛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李生珍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扎麻什乡畜牧兽医站,青海祁连 810400摘要为了推进青海省牦牛产业的发展,本文简述了当前青海省牦牛产业发展现状、青海省牦牛品种遗传资源分布情况;指出了青海省牦牛产业存在的问题:种牛资源难以满足当前生产需要,草原退化严重,传统畜牧业管理体制与生态畜牧业脱节,自然灾害频繁和优质基因消失,维持草原生态平衡难度较大;提出了青海省牦牛产业发展的对策:打造种群优势产业,强化科技支撑及产业合作,加大提纯复壮研究力度,发展可持续的生态畜牧业。
关键词牦牛产业;存在的问题;发展的对策;生态平衡;种牛资源青海省是我国重要的高寒草地分布区,对我国乃至亚洲东部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高度重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了系列工程,开展了退化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修复治理,并取得良好成就。
生态环境和牦牛生产是相辅相成的。
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家畜,也是青藏高原生态圈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牦牛优质品种资源退化、草原草畜矛盾尖锐、草原三化、三害等问题一直制约着青海省牦牛产业发展。
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乎草原上牦牛的生产,进而直接关乎牧民的经济利益。
生态环境的恢复比破坏要难得多,投入也较多,消耗的资源也多,所以破坏生态环境是百害而无一利。
因此,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事关青海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关乎农牧民的根本利益,也直接影响牦牛产业的发展。
1 青海省牦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品种遗传资源分布1.1 青海省牦牛产业发展现状青海省有着悠久的牦牛养殖历史,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牦牛产量位居全国之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牦牛之都”。
牦牛存栏约590万头,占全国总产量的38%。
牦牛养殖产业始终是青海省的支柱性产业和主导产业。
近年来,青海建立了互联网+高原特色智慧农牧业大数据平台;同时依托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省畜牧总站、青海省大通种牛场等省级技术研发推广机构建立了牦牛、藏羊产业技术转化的核心平台,拥有省级产业技术转化基地5个、产业技术示范基地27个、产业重点对接县4个、产业技术指导县14个,设立了全国唯一的牦牛遗传育种与繁殖科学观测实验站。
新常态下青海市场主体发展的主要困境及政策建议

新常态下青海市场主体发展的主要困境及政策建议改革开放30多年来,青海立足资源开发,大力扶持特色经济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有色金属、油气化工、煤化工、装备制造、钢铁、轻工纺织和生物产业为核心的工业经济体系,已经成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当前,在经济新常态的宏观发展背景下,青海经济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运行中结构性矛盾和当前市场压力相互交织叠加,加之全省生态保护、市场化改革、法治化建设等任务较为艰巨,市场主体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
深入分析和破解这些问题,及时挖掘新的经济增长源泉,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优化市场主体环境,不仅是推进市场主体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关键,也是保持合理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促进当前乃至“十三五”时期全省经济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新常态下青海市场主体发展的主要困境据青海省经信委对全省各地区、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市场主体的摸底调查,截至2015年1~5月,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43.4%,亏损面达42.7%,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局面未改观。
上半年民间投资增幅回落19.6个百分点,工业投资下降8.2%,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同比减少27个。
可见,在当前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青海资源型产业面临成本持续上升、经营负担加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更加突出等困难和挑战,更多的困难则是市场主体长远、可持续发展绕不开的问题,如融资难、用工难、投资难、盈利难、转型难等。
(一)宏观发展环境方面的困境1.新常态下的市场低迷以及市场主体利润持续下滑受国内外整体经济下滑、工业品出厂价格负增长、要素成本上升和投资收益下降等因素影响,工业市场主体实现利润持续2~3年下降。
市场主体产品销售难,物流运输成本持续增加,流动资金普遍紧张,采矿类市场主体税负较重,环保压力大,利息高、税费高、汇率高,资金周转困难日益加剧。
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市场主体支出的附加在工资上的各类社保支出与工资比例接近0.5:1,用工成本高企,加之原材料价格上涨而产品价格下降,市场主体的利润空间较低,全省绝大多数市场主体依靠以往低成本优势以及粗放式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
浅析青海省产业优化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青海省产业优化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青海省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足,如何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完成产业经济的升级,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论文旨在对青海省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青海产业优化升级提供绵薄之力。
【Abstract】The foundation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Qinghai province is weak,and the innovation ability is insufficient. How to complete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econom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normal is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we are facing now.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Qinghai province,an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asons,and propose to provide modest help for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Qinghai industry.【關键词】青海;产业优化升级;主导产业;关联度1 引言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交通运输不便,气候条件恶劣,少数民族聚居,宗教信仰丰富等因素为青海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
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青海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全省各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也极不平衡,全省各族人民迫切希望青海经济快速发展。
2 青海省产业发展现状从近十年来青海省三次产业结构基本情况来看,青海省的产业结构一直呈现“二、三、一”的工业化结构特征,即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位居第三位。
青海支柱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青海支柱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一、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青海在经济发展方面立足实际,经过不断的探索发展,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构筑了电力、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四大支柱产业,走出了一条符合青海实际的经济发展道路。
特别是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随着青海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优势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四大支柱产业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2年,四大支柱产业的资产约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资产的57%,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分别占60%、56%和64%。
对青海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1、电力工业。
青海水能资源丰富,全省水能理论蕴藏量2537万千瓦,列全国第五位。
其中黄河龙羊峡至寺沟峡段可修建大中型水电站13座,装机1302万千瓦,年发电量368亿千瓦时。
装机128万千瓦的龙羊峡水电站和装机200万千瓦的李家峡水电站已建成发电;还有尼那等水电站都将相继开始发电。
在电源结构上以水电为主火电为辅,水火电比为84:16。
截止2000年底全省发电总装机容量为395.37万千瓦;变电容量434.48万千伏安,35千伏安及以上输(配)电线路6628.76公里。
2000年全省发电量138.80亿千瓦时,供电量104.73亿千瓦时,用电量98.67亿千瓦时。
2002年全省水电发电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2719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80012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1915532万元,实现利税总额9298万元。
目前青海形成的电力格局有力的带动了全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2、石油天然气工业。
青海石油天然气经过40多年的勘探开发,到目前已发现地面构造140个,潜伏构造94个,探明油气田24个,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亿吨,探明天然气储备1574.96亿立方米,建成了年加工原油生产能力100万吨的格尔木炼油厂;涩北至格尔木、涩北至敦煌、涩北西宁兰州天然气输气管道已投入使用。
青海省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问题研究

“ 十 二五 ” 时期 是深化 改革 开放 、 加快转 变经 济发展 方式 的攻 坚 时期 。产 业结 构 调整 既决 定 了城 镇 的经 济功 能转变 , 还将 对城镇 空 间结构产 生重 大影 响 。可 以说 , 城镇产 业结 构调整 和布 局优化 是科
学 发展 的重要 抓手 , 是 区域发展 模式 转变 的核心 和关键 。当前和今 后一个 时期 , 是青 海省 工业经 济加
化” 同步发展的要求 , 在对青海省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和 布局优化 现状分析 的基础上 , 运用S WO T方 法分析
了全 省 城 镇 产 业 调 整 和 布 局优 化 的优 势 与 劣 势 , 提 出 了加 快城 镇 产 业结 构 调 整 和 布 局 优 化 的政 策 建议 化
否, 可 以从几 个方 面进行 分析 与判 断 : 一是 市场 需求 方 面 。市 场 经济 条 件 下 , 一 切 经 济活 动都 要 围绕 着需求 展开 。需 求 的满 足包 括总量 上 的满 足 和结构 上 的满 足 。一个 产 业 结构 是 否合 理 , 可 以考 虑其 是否 与需求 结构 的要求 相适应 。二 是 “ 标 准结 构 ” 方 面 。也就 是 以 “ 标 准产 业结 构 ” 为参 照 系数 进 行
中 图分 类 号 : F 4 2 7 . 4 4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0 o 1 —2 3 3 8 ( 2 0 1 3 ) 0 5 —0 0 5 4 —O 5
作者简介 : 詹红岩 , 男, 青海省社会科 学院经济研 究所研究 员。研 究方向 : 地方工业经济。
判定 。一些 经济 学家在 总结 大量历 史数 据 的基 础上 , 通 过统 计 回归 分析 得 到 了能 大 致反 映 产业 结 构 演变一 般规 律 的所谓产 业结 构 的“ 标 准结 构 ” , 如 库兹 涅 茨 的 “ 经济 发 展不 同阶段 的产业 标 准 结构 ”、 钱纳 里 的“ 产业结 构标 准模 式” 等 。将一 国的产 业结 构与 “ 标准结 构 ” 进行对 比 , 可 以作 为判 断 产业 结 构合 理化 程度 的参照标 准 。
青海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区域与城市经济中国市场2021年第8期(总第1071期)青海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张晓琛(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810016)[摘要]产业融合是现代产业升级的一种特色方式,其能够改造现有产业的结构,对于我国民族地区而6,优势产业的融合发展则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地方特色资源,推动区域经济的长效化发展。
目前青海省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有诸多积极探索,但就实际发展成果来看,当地文旅融合实践还存在一定问题。
文章主要结合青海文旅融合发展的策略、成效等分析当地问题,由此提出提高当地文旅融合发展质量的建议,以供青海各地方政府部门参考。
[关键词]青海;文旅融合;机制;创新与协调[DOI]10.13939/kt.zgsc.2021.08.0261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条件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到相对成熟的的一,类产业在融程中能够实现资源的复用值的扩散。
,产融合是经济先区产业升级的自,更适于经济领先地区,实际适用于经济落区,尤其是拥有特济资源和少量优势产业的地区。
对于青,进一步推动产业融合有助于促进优势产发展,进一化产业优势,产力,在融发展过程中两大产业能够产生互为促进作用,提升区济发展和转型的动力。
理,产融合的本质是市场在技术发展和升级的整合[1],此可产业融合的纳为三点:一,待融合的产具建共享联的基本,即融合产在动或传递的,对于文化游产业来说,在显的关联性,例区域游产品中载了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则为旅游产了特色,因此具共享的基;其二,待融合的产具备共享叠的市场,即融合产间的市场中消费者有的联的,对于文化游产业来说,在显的消费者共通,因此也具备市场融合的;其三,具技术等催化市场融合的,例动互联网技术对市场的联通作用等,文化游产能够通过对先进的信息技术、网技术等实为融。
当前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和网络普及度,为融合创造了的技术。
青文融合发展的实际来看,当融合的类基分,但三类不充分,这青深层融的探索相对,当融合发展的实际,探讨发展中的具体问题。
青海省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青海省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内陆省份中唯一的多民族省份。
青海省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本文将分析青海省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
青海省的主导产业是能源与矿产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等。
这些资源的开采和加工对青海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特别是青海省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如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青海省是中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之一,这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为青海省注入了新的动力。
此外,青海省的农牧业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
在农业方面,青海省以种植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为主,同时发展了特色农产品如中药材党参等。
在畜牧业方面,青海省以牦牛、羊、藏香猪等特色畜牧品种为主导,青海省的特色农牧产品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青海省旅游业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青海省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如青海湖、茶卡盐湖、塔尔寺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青海省通过发展旅游业,不仅提高了地方经济的收入,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酒店、餐饮等行业。
然而,青海省的经济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青海省的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其次,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青海省的交通运输不便,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此外,在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环境保护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未来,青海省的经济发展有望向更加可持续和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首先,青海省将进一步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特别是风能和太阳能。
通过发展清洁能源产业,青海省将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其次,青海省将继续注重农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再者,青海省将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挖掘和开发更多的旅游资源,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游客。
除此之外,青海省还可以进一步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制造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培育新兴产业如互联网经济、文化创意产业等,增加经济的多元性和稳定性。
青海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青海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青海农业的发展在整个青海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通过探析青海省的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投入不足、种类结构不合理、栽培粗放、服务体系不健全、设施农业滞后、农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进而提出了培育优良的新品种开发水平、增加投入的力度、加速农业设施的发展以及强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大力推动农产品的加工业发展等对策,以期为青海农业生产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生产;问题;对策;青海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发展农业生产,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近几年,伴随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战略性调整,青海省农村及农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农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不断提升,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已成为该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首要问题。
为此,笔者对青海省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如下。
1 青海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1.1 科技投入不足,资金紧缺一是青海省环境较差资金不足,众多农业生产无法正常运作;二是推广新技术引进及新品种的引育难度较大;三是粮食的生产面积不大,粮食产量低,优质种子(薯)的生产供应水平较弱;四是基层技术人员缺乏培训资金,知识更新慢[1-2]。
1.2 品种结构不合理青海省农作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高产,忽略了外向、优质、专用型品种的推广及引育,尤其是缺乏专门用于加工业的品种[3]。
农场生产的农副产品很难贴近国内农产品市场,特别是不满足加工企业生产的需要,致使农场生产的农产品没有广阔的销售市场,基本上都是价廉销售,脱离市场发展的轨道,生产的品种不能迎合市场的需要。
1.3 栽培技术粗放,整体生产水平低青海省耕地多为旱地,灌溉条件差;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生产技术较为落后;病虫害发生频繁,防治难度大,危害严重。
此外,霜冻、干旱等自然现象不断发生,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整体的生产水平较低[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青海省产业优化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青海省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足,如何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完成产业经济的升级,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论文旨在对青海省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青海产业优化升级提供绵薄之力。
【Abstract】The foundation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Qinghai province is weak,and the innovation ability is insufficient. How to complete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econom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normal is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we are facing now.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Qinghai province,an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asons,and propose to provide modest help for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Qinghai industry.
【關键词】青海;产业优化升级;主导产业;关联度
1 引言
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交通运输不便,气候条件恶劣,少数民族聚居,宗教信仰丰富等因素为青海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
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青海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全省各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也极不平衡,全省各族人民迫切希望青海经济快速发展。
2 青海省产业发展现状
从近十年来青海省三次产业结构基本情况来看,青海省的产业结构一直呈现“二、三、一”的工业化结构特征,即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位居第三位。
从产值比重的变化趋势看,青海省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呈下降趋势,由2007年10.5%下降到2016年的8.6%[1]。
第二产业在2007—2011年中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但是在20l2—2016年中则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
第三产业在2007—2012年中,整体呈下降的趋势,但是在2013年至2016年的三次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
以2016年为例,青海省经济发展水平稳中有进。
2016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572.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21.19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1249.98亿元,增长8.5%;第三产业增加值1101.32亿元,增长8.0%。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6%,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6%,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8%。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3531元,比上年增长7.1%。
从宏观来看青海省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3 青海省产业优化升级存在的问题
3.1 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水平低
近年来,青海省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比例不断下降,虽然第一产业比重较高,但是青海省第一产业整体水平低,农副产品品种单一,附加值低,产品结构有待升级,由于拥有丰富的资源,因此青海省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第二产业形成了以资源依托为优势,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为辅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但是轻重工业失衡,贡献突出的主要行业大多为资源型及高耗能工业;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与全国基本相同[2]。
但青海的第三产业中商业、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好,而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等生产服务性产业发展滞后。
因此,青海省的三大产业结构并不是非常完善的,产业发展水平和层次还比较低,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3.2 轻重工业比重失衡,可持续发展能力有限
从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来看,青海省经济发展过分依赖第二产业,而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第二产业的竞争力主要是由一些具有区位优势的产业带动的,如有色金属采选、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电力等产业。
这几个产业具有相对优势。
但由于总体经济规模较小,重工业在第二产业中占的比重非常大,并且呈现出很强的资源依赖性。
过多的依赖资源开采和初加工工业,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水力发电业、有色金属业、盐化工业等都属于资源型重工业。
重工业当中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业如采掘工业的比重较高,而高技术含量的加工工业比重过低,这就使产业的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3]。
3.3 主导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链条脱节
主导产业,是对于一个产业结构系统的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引导作用的产业。
在区域经济中,它是指那些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度、增长率高、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和高附加价值的产业。
关联度高的产业对其他产业会产生较强的前向、后向以及侧向影响,选择这些产业为优势或主导产业,可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从近几年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可以看出,青海省的主导产业对GDP的贡献以及对利润总额的贡献都十分突出。
然而青海省的主导产业从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度指标来衡量,其产业关联度低。
青海的产业发展主要是处于初级化发展阶段,资源依赖性强、产品加工度低,在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条上却非常薄弱,甚至缺失。
主导产业的产业链条比较短,不能明显拉动本地经济的发展。
因此,青海省产业协作能力差,极大地限制了产业链的延长,产业竞争力严重不足。
3.4 省内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青海是一个典型的经濟发展不平衡地区,省会城市西宁经济发展条件较好,而一些偏远地区环境恶劣,思想观念封闭保守,经济发展非常落后,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不同地区产业结构比重严重失衡。
结合青海省地域特点可以看出,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区间差异很大,客观上形成了以东部西宁市为中心,西部以柴达木盆地为中心的较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位于青海省
东部和北部;不发达地区主要是果洛、玉树等区域。
4 青海省产业优化升级的有效对策
4.1 继续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一个产业能不能顺利成长,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都取决于当地的基础设施是否良好。
近年来青海省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相对滞后,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
比如拥有丰富矿产资源和矿产品的柴达木盆地,物流主要依赖一条铁路和三条干线公路,运力紧张,虽然国家一直对现有铁路和公路进行改造和升级,仍无法满足经济发展要求。
再比如农牧区的通信、路、水、电等基础条件差,公共服务水平低。
还有全省的网络化水平依然较为落后,难以满足新常态背景下的产业优化升级要求。
因此,青海省政府应继续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坚实的基础。
4.2 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青海虽然有很多独特的资源,比如说旅游资源、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资源、特色农业产业资源等等。
但是由于产业科技含量低,这些资源无法形成特色优势产业。
目前大多数企业仍靠引进技术维持增长,企业的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企业间主要进行低层次的价格竞争。
青海省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利用青海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软硬件资源,搭建科技项目孵化和创业平台。
推进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力度,对于自主创新的模范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进一步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4.3 积极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
青海省工作条件艰苦,福利待遇较低等现状很难吸引高素质的人才,产业升级举步维艰。
青海省政府一方面要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培养产业优化升级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才引进力度。
面向海内外吸引精细磷化工、高端装备制造、教育、卫生等行业紧缺人才,建立一批创新和科研人才团队。
另外还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运用股票期权、技术成果奖励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和激发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4 加大资本市场的支持力度
产业优化升级需要资金作为强大的后盾。
金融在产业优化升级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目前青海金融改革发展相对滞后,资金缺口仍然较大。
尽管国家不断加大对青海省的投资力度,对于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产业结构调整求资若渴的青海省而言,国家的投资额度还是比较少,投资力度还是不够。
所以建议国家应该加大对青海省的投入和扶持力度,以便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
5 结语
对青海省经济结构进行深入研究,改变严重的资依赖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发展走上消费、投资和创新“三核”驱动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蒋昭侠.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党胜利.青海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研究[J].青海金融,2014(12):9-13.
【3】连成顺.浅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9(9):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