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_《制取氧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精选全文完整版

初中化学_《制取氧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九年级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制取氧气”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本课题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自己动手探究。

我在教学中拟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对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作用的探究,得出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分析:本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的教学内容。

它在教材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本节课与前面的仪器操作、氧气的性质等知识相链接。

本课题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是学生初次体验通过化学反应来获取新物质的实验课。

是气体制备的起始,也是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的开端。

启后: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第六单元课题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做了铺垫,因此重要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气体制备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动手操作中体会实验原理、装置的制约关系,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为以后系统的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甚至高中氯气、氨气等气体的制取,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同时它也会对以后学习化学知识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也是中考实验操作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本节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学生目前已经认识了一些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学习了药品取用、加热、仪器连接、排水集气等基本操作,学习了纯净物、混合物概念,学习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以及氧气的性质,可以说已经具备了学习制取氧气的知识基础。

学生对氧气有了一定了解,并且对它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早已渴望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

但对于如何得到氧气,特别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如何制取氧气还没有系统的、深入的认识。

本节课是气体制备的起始课,依托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6篇)

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6篇)

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6篇)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精选6篇)教案是教师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能够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教案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指导工具,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篇1】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2.反应的原理:(1)过氧化氢水+氧气(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3)氯酸钾氯化钾+氧气3.实验装置4.收集方法: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

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化学氧气的制取初中教案

化学氧气的制取初中教案

化学氧气的制取初中教案教学目标:
1. 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
2. 掌握氧气的制取方法;
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氧气的制取方法;
2. 实验操作过程。

教学难点:
1. 实验环境的控制;
2. 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

教具准备:
1. 锌粉;
2. 烧杯;
3. 砂纸;
4. 醋酸;
5. 试管;
6. 水;
7. 火柴。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引入氧气的制取方法。

2. 提出问题:如何制取氧气?
二、实验操作(20分钟)
1. 将锌粉用砂纸打磨,放入试管中;
2. 加入少量醋酸,放在烧杯中;
3. 用火柴点燃试管口,观察反应过程。

三、实验结果(10分钟)
1. 观察试管内的变化,记录气泡产生情况;
2. 将试管倒置在水中,检验气体的性质。

四、思考拓展(10分钟)
1. 思考氧气的制取方法有哪些?
2. 如果想大规模制取氧气,应该如何操作?
五、总结(5分钟)
1. 总结氧气的制取方法及实验结果;
2. 引导学生思考氧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
1. 回答课堂提出的思考问题;
2. 搜集有关氧气的知识。

教学反思:
1. 实验操作环节需要严格控制火源,确保实验安全;
2.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记录,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

化学初中氧气的制取教案

化学初中氧气的制取教案

教案:氧气的制取教学目标:1. 了解氧气的性质和制取方法。

2. 学会使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3. 能够独立完成氧气的制取实验。

教学重点:1. 氧气的性质和制取方法。

2.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1. 氧气的制取实验的操作技巧。

2. 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导管、集气瓶等。

2. 实验试剂:过氧化氢、二氧化锰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呼吸的空气中有什么成分?2. 学生回答:氧气。

3. 教师总结:氧气是空气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它对于我们的生命至关重要。

二、学习氧气的性质(10分钟)1. 引导学生学习氧气的性质,如无色、无味、支持燃烧等。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氧气的性质。

三、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10分钟)1. 引导学生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如过氧化氢法、高锰酸钾法等。

2.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制取氧气。

四、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和注意事项(10分钟)1. 引导学生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如准备实验、操作实验、收集氧气等。

2.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熟悉制取氧气的步骤。

3. 教师强调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如注意安全、遵守实验室规定等。

五、学生独立完成氧气的制取实验(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和经验。

2.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氧气的用途和应用,如氧气疗法、氧气的工业用途等。

2. 学生可以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比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氧气的性质和制取方法,让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实验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和实验室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初中化学氧气的制取教案

初中化学氧气的制取教案

初中化学氧气的制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氧气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2. 能够描述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了解不同方法制取氧气的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制取方法。

2. 教学难点:掌握氧气制取的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瓶装氢氧化钠(NaOH)、过氧化氢(H2O2)、滤纸、酒精灯、试管、试管夹、点燃棉签。

2. 教学课件: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制取方法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引入:介绍氧气对人体和环境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氧气的兴趣。

2. 讲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让学生了解氧气的具体特点。

3. 讲解氧气的制取方法:- 实验一:过氧化氢法制取氧气1) 实验操作:将过氧化氢(H2O2)倒入试管中,加入几滴瓶装氢氧化钠(NaOH),用试管夹夹住试管放置于酒精灯上方。

2) 实验现象:试管内液体开始冒泡,产生气体,点燃棉签插入试管,发生明亮的燃烧。

3) 实验原理:H2O2与NaOH反应生成氧气。

4.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实验结果,加深学生对氧气的认识。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理解了氧气的制取方法。

同时,学生也明白了氧气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六、课堂作业1. 完成相关练习题。

2. 思考氧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以实验教学的形式讲解氧气的制取方法,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加深了他们对氧气的认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通过更多的实验操作和生活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氧气的重要性和应用。

化学初中制备氧气教案

化学初中制备氧气教案

化学初中制备氧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 掌握氧气的制备方法。

3. 能够进行实验,制备氧气。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氧气的制备方法和实验步骤。

2. 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三、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燃烧瓶、反应瓶、石蜡、导管、试管等。

2. 实验药品:过氧化氢、食盐等。

3. 教师制备氧气演示实验。

四、教学过程
1. 引入:向学生介绍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引起学生兴趣。

2. 示范制备氧气实验步骤:
步骤一:将燃烧瓶添满过氧化氢,并加入一小块石蜡。

步骤二:将反应瓶内装有过量的食盐水。

步骤三:将燃烧瓶倒立到反应瓶中并扎好导管。

步骤四:加热燃烧瓶,观察气泡从反应瓶中涌出,收集氧气。

3.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1. 燃烧瓶加热时要小心,避免燃烧事故发生。

2. 操作过程中避免呼吸到产生的有毒气体,保持通风良好。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
1. 实验完成后收集的氧气会使火柴快速燃烧,证明氧气的存在。

2. 结合实验结果对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进行讨论。

六、课堂讨论
1. 请学生回答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相关问题。

2. 指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

七、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堂作业,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2. 阅读相关知识,预习下节课内容。

八、教学反思
1. 结合本次教学实际情况,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2. 审视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向。

初中化学制作氧气教案

初中化学制作氧气教案

初中化学制作氧气教案
教学内容:制作氧气
教学目标:
1. 了解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 掌握通过加热过氧化氢来制取氧气的方法。

3. 能够实验操作,安全地制取氧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2. 注意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措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向学生介绍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引起学生对制取氧气的兴趣。

二、实验操作
1. 准备实验器材:试管、漏斗、活性炭、过氧化氢溶液。

2. 将活性炭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过氧化氢溶液,将活性炭与过氧化氢充分混合。

3. 用火柴点燃试管口处,观察试管内的变化。

4. 观察试管内液体的变化,排放出的气体即为氧气。

三、实验总结
1.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过程。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如何制取氧气的方法。

四、实验小结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掌握了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了解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同时,学生也了解了在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措施,提高了安全意识。

五、作业
布置作业:写一份关于氧气的实验报告,包括制取氧气的方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等内容。

【教师注意】
1. 在实验操作中要注意安全措施,避免发生意外。

2. 学生要听从教师指导,保持实验现场的整洁和安全。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教案: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学目标:理解氧气的重要性和用途。

理解氧气的制取方法和化学反应原理。

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制取氧气。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水蒸气生成装置(例如锥形瓶、烧瓶和导管等)。

氢氧化钠溶液(NaOH)。

过氧化氢溶液(H2O2)。

火柴或点火器。

高温耐烧杯或试管。

安全装备(如安全眼镜、实验室外套和手套等)。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介绍氧气的重要性和用途,引发学生对氧气制取的兴趣。

实验操作:学生观察和准备所需的实验装置和试剂。

在水蒸气生成装置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NaOH)。

加入适量的过氧化氢溶液(H2O2),并迅速将锥形瓶与导管接头连接。

点燃火柴或使用点火器点燃导管上的氢气气泡。

观察实验现象,观察到的气体应为氧气。

讨论和总结: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讨论氧气的制取方法和化学反应原理。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中的观察结果和学到的知识,强调氧气的重要性和应用。

安全注意事项:教师提醒学生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确保实验的安全进行。

学生需要佩戴安全眼镜、实验室外套和手套等安全装备。

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要注意防止火焰或热气对身体和周围的物体造成危害。

评估:教师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讨论表现,评估他们对制取氧气实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学生可以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材料和方法、观察结果和讨论等。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制取氧气,并理解制取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原理。

他们能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和总结,深化对氧气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观察分析能力也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教师要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并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反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方法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3.认识分解反应
4.认识催化剂和催化反应
[过程和方法]
1.学习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学习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逐步认知用实验验证化学原理,从而进一不体会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作用和实验装置
三、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课题2的学习和活动,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加之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学生早已渴望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气体的制备,没有头绪,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本课题是气体制备的起始课,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为今后“物质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方式
课件演示,讲解法,讨论法,练习法
指导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总结—迁移创新
五、教学思路
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演示实验为随堂探究实验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
在互相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

六、教学准备
1.教师用具: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氯酸钾,大试管,木条,酒精灯,火柴等;多媒体。

2.学生用具:高锰酸钾,木炭,细铁丝,澄清石灰水;大试管,棉花,橡皮塞(带导管),集气瓶,毛玻璃片,水槽,铁架台等。

七、教学过程
1、这节课可说是上得非常活跃。

因为事先预习的比较充分,不同的学生都能很好的回答问题。

2、本堂课虽然是在教室上的,但也因此整体纪律很好,学生一开始就融入到问题的讨论中了。

3、本堂课中的学生动手实验基本上做到人人参与,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尽管实验过程中有些问题,但是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4、本堂课内容一般,由于学生实验时间过长问题,有些讨论的地方并没有预设的深入。

其中需要完善的还有一些细节问题。

九、板书设计
课题三制取氧气
一、工业制取氧气:
1.原料:空气
2.原理:利用液态氮和液态氧的沸点不同加以分离(分离液态空气法)
二、实验室制取氧气:
1、分解过氧化氢溶液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
2、加热氯酸钾氯酸钾加热二氧化锰氯化钾+氧气
3、加热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三、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它又叫触媒。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四、分解反应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