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
群落演替研究方法

群落演替研究方法
群落演替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群落调查:通过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抽样检测法、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
调查的方法,对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数量、分布等进行调查。
2.演替实验:通过在实验条件下进行演替实验,观察和记录群落演替的过程
和规律。
3.生态位研究:通过研究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了解它们在群落中的地
位和作用,从而揭示群落演替的机制。
4.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群落中的物种进行鉴定和分类,
同时也可以研究物种之间的遗传关系和进化历程。
5.数学模型模拟: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群落演替的过程和规律,从而为
实际群落演替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这些方法可以单独或结合使用,以全面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和规律。
第30讲 种群及其动态-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新教材)

样方法的调查步骤:
确定调 查对象
适用于植物、活动范围小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以植物为 例,一般不选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植物,而选择个体数目易于辨别的双子叶草本植物
取样
根据调查对象的分布状况和地段的形状,确定样方的多少、样方大小和取样方法。植 物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草本植物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的正方形为宜。如 果该种群个体数较少,样方面积可适当扩大。
非生物因素 包括 生物因素 包括
阳光、温度、水等
种内竞争和其他种群的 影响等
考点分析
目 录
CONTENT
能够阐述种群的各数量特征,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运
01 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能概述两种方法的适应
范围。
02
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明确构建种群 增长模型(数学模型)的方法。
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 大致呈 “J” 形。这种类型的种群增长称为“J”形增长。
(2)模型假设(形成原因)
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
年以一定的倍数(λ倍)增长。 (3)数学模型:Nt=N0λt
理想条件
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
死亡率 性别比例
迁入率
迁出率
能力训练
6、请判断对错。
①可用每平方米草坪上杂草的数量来表示种群密度( × ) ②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 ) ③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 ) ④调查青蛙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 ( √ ) ⑤种群密度与出生率成正比( × ) ⑥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及其变化趋势 ( × )
常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1.动物——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常用于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计算公式是:种群中个体总数/重捕个体总数= 开始标志的个体总数/重捕个体中所含标志的个体总数。
例题1 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尾,全部进行标志后放生;经过一段时间后,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有标志的鲫鱼有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大约为。
研析:常用标志重捕法对某个动物种群的个体进行计数,其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总数/重捕个体总数= 开始标志的个体总数/重捕个体中所含标志的个体总数,故该种群中个体数为x∶160= 200∶10,求得x=3200。
答案:3200尾。
2.植物——样方法样方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活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一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常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样方形状可以多样,但样方的选取必须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可以通过随机取样来保证。
例题2 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图3-1-1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个。
研析:样方法计数时,若有植物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只计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
答案:8。
3.细菌——显微记数法将待测样品与等量的已知含量的红细胞混匀后,涂布在载玻片上,经固定染色后,在显微镜下随机选取若干个视野进行计数,得出细菌与红细胞的比例,再根据红细胞的含量计算出单位体积内的细菌数目。
例题3 为了测定培养液中细菌的数目,将500个红细胞与5mL该培养液混匀,然后制片观察,并进行随机统计。
统计结果如下:该5mL培养液共含有细菌个。
研析:测定细菌的数目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测细菌数目,一种是测细菌重量,两种方法均是取平均值。
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 PPT课件 人教课标版

•
28、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
29、人生就像一道漫长的阶梯,任何人也无法逆向而行,只能在急促而繁忙的进程中,偶尔转过头来,回望自己留下的蹒跚脚印。
•
30、时间,带不走真正的朋友;岁月,留不住虚幻的拥有。时光转换,体会到缘分善变;平淡无语,感受了人情冷暖。有心的人,不管你在与不在,都会惦念;无心的情,无论你好与不好,只是漠然。走过一段路,总能有一次领悟;经历一些事,才能看清一些人。
敏锐的眼睛
56156579868879098089916758323448884639 (6)
(5)
(11)
第一节 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
闫彩丽 人教版生物教科书必修三
思考:
如何设置样方才能准确地估算草地当中所有草莓的数量呢?
5点取样法
随机
等距取样法
1、样方法——5点取样法
步骤:
1、确定对角线的交 点以及对角线距离 顶点1/4的点为样本
•
3、无论正在经历什么,都请不要轻言放弃,因为从来没有一种坚持会被辜负。谁的人生不是荆棘前行,生活从来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永远安稳,只要努力,就能做独一无二平凡可贵的自己。
•
4、努力本就是年轻人应有的状态,是件充实且美好的事,可一旦有了表演的成分,就会显得廉价,努力,不该是为了朋友圈多获得几个赞,不该是每次长篇赘述后的自我感动,它是一件平凡而自然而然的事,最佳的努力不过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愿努力,成就更好的你!
S1/S=S3/S2
活动探究
思考:
纸袋代表某山坳,纸片代 表山坳当中的田鼠,尝试 模拟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山 坳当中田鼠的数量一共有 多少?
高中生物教师资格《标志重捕法》模拟题

高中生物《标志重捕法》模拟题1.下列有关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五点取样、等距取样是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常采用的取样方法B.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C.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应该用标志重捕法D.标志重捕法中,因捕获后的动物难以再次被捕获,故会导致估算值比实际值偏大2.以下是生态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应选取蒲公英分布较密集的样方进行调查B.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C.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D.采用抽样检测法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先用滴管吸取培养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3.某兴趣小组在调查麻雀密度时,用捕鸟网捕获了50只鸟,其中麻雀20只,做好标记后放生。
一个月后,在同样的地点又捕获了50只鸟,其中有标记的麻雀5只,没有标记的麻雀10只。
由于麻雀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此地区中麻雀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
A.小于60只B.大于60只C.小于220只D.大于220只4.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常用方法。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使用样方法在调查某生物的种群密度时关键是要注意随机取样B.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数量的公式是:(标志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C.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昆虫也适用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会导致结果偏高5.研究者对本地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对初次捕获的田鼠进行统计、标记后放归,7日后进行重捕,所得到的调查数据见表。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30只/hm2B.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约为10∶7C.此调查方法也可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群密度、物种丰富度D.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被再次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低6.研究人员调查了生态果园及对照果园中某些害虫及害虫天敌的密度,结果如表。
种群和群落中几种实验调查方法解读

种群和群落中几种实验调查方法解读作者:潘建英等来源:《中学生理科应试》2015年第03期近几年高考命题中多涉及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调查有关试题.本文归纳了种群和群落中几种调查方法,并利用典型例题解读,供学习参考.一、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法——样方法1.调查原理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2.调查步骤及注意事项步骤内容1准备:观察地形,分析有无安全隐患,提出注意事项.2确定调查对象:确定本小组要调查的种群.3选取样方:样方大小一般以1m2的正方形为宜.如果种群个数较少,样方面积可适当放大.常用的取样方法为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如图所示,则该样方中个体数目计数方法如下(注:图中,“○”代表个体):a.样方内的个体全部计数.b.位于边线上的,只计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即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4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所调查植物的数量并做好记录.5计算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注意事项①适用范围:一般适用于双子叶植物,也可以用于昆虫卵的数量调查及一些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②注意事项:生物个体分布范围较大,取样要随机,不能有主观因素.③调查误差分析:对调查对象认识不准,统计偏差;样方的数目、大小不统一;调查地段种群分布不均匀;计数时对各生长期的个体统计不全.例1学校周围生长着很多植物,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准备对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设计如下调查步骤:(1)选取40 cm×40 cm为最佳样方面积.(2)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利用(如图1)取5个样方(若在较长的范围内调查,可采用)(如图2).图1图2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如下表样方N1N2N3N4N5种群密度(株/m2)3715x4其中第四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图3则N4样方中x= 株/m2.(4)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请分析以上设计步骤,思考下列问题:①填充调查步骤中的空白.②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三点错误并加以改正.a. ,b. ,c. .③若某同学选取样方的统计数量明显比其他同学的高,可能的原因是在 .因此选择样方的关键是要做到 .④若他们调查的对象是白杨树,所采取的调查方法应该是 .答案:①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8.②a.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应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100 cm×100 cm,取样方法不对,b.应在草原中随机取样,c.对种群密度值的估计方法不对.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平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③密度高的地方选取样方,随机取样.④逐个计数法.二、动物种群密度调查法——标志重捕法项目内容调查原理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捉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操作步骤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数量为N1)→重捕、计数捕获数N2标记数N0→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公式为:NN1=N2N0)注意事项①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②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在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③注意事项a.标志物和标志方法不能影响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b.标志物不能过分醒目,过分醒目易被捕食.c.标志符号持续存留时间不短于研究时间.d.数量变动:在研究期间,没有较多个体的出生和死亡,也没有较多个体的迁入和迁出. 【归纳提炼】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调查方法生物类别逐个计数法范围小、个体大估算法样方法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昆虫卵、蚜虫、跳蝻的密度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黑光灯诱捕趋光性昆虫例2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只)雄性个体数(只)初捕50502822重捕50103218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解析本题考查动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因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因而对其丰富度的调查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标志重捕法理论计算公式N=N1×N2/N0,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N0值减小,N值会增大;通过两次捕获情况,不能确定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捕获次数过少,偶然性较大);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 只/hm2.答案:D三、微生物种群密度调查法——抽样检测法1.实验原理(1)可用液体培养基(培养液)培养酵母菌,培养基中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3)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进行显微镜计数.2.实验流程(1)酵母菌培养类型、条件,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目的,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每天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4)重复(2)、(3)步骤:连续观察7天,统计数目(5)绘图分析:将所得数值用曲线表示出来,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3.注意事项(1)该探究实验应注意的问题:①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②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③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4)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计算1 mL菌液的数量.(2)血球计数板计数法:血球计数板有两种方格网,如图4所示,对于16×25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于25×16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和正中间的(共5个)中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图4计算方法:大方格长度为 1 mm,高度为0.1 mm(即规格为1 mm×1 mm×0.1 mm),则每个大方格的体积为0.1 mm3(10-4mL),故1 mL培养液中细胞个数=(中方格中的细胞总数/中方格中小方格个数)×400×104×稀释倍数.例3依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过程和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这样的:①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记录数据;②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冰箱中培养;③第七天再取样计数,记录数据,统计分析绘成曲线.请纠正该同学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错误.(2)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可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细胞进行直接计数.血细胞计数板是一个特制的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玻片,样品就滴在计数室内.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室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 mm3.现将1 mL酵母菌样品加99 mL无菌水稀释,用无菌吸管吸取少许滴在盖玻片边缘,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现观察到图5中该计数室所示a、b、c、d、e 5个中方格80个小室内共有酵母菌44个,则上述1 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个.为获得较为准确的数值,减少误差,你认为采取的做法是.解析本题考查微生物密度调查方法,及血细胞计数板使用方法.要理解实验过程中各个步骤的要求及其原因,才能更好地理解实验的原理.在实验过程中,对酵母菌的总数进行计算是很难的,所以要采用抽样检测法,每次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时,都要进行振荡,目的是让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减少计数的误差;培养酵母菌时,要提供酵母菌生活的最适条件,包括温度、无菌条件等,所以不应该放在冰箱里进行培养;7天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连续7天每天都要进行取样、观察、计数,而不是仅在第7天进行计数.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要注意多取样,取平均值,尽量减少误差.计算酵母菌总数时,要先计算出每个计数室中酵母菌的数量,然后乘酵母菌总体积.所以上述1 mL酵母菌样品中的总数为:4480×400×100×1 000÷0.1=2.2×108个.答案:(1)①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再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②应将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适宜温度下培养;③应连续七天,每天观察、取样计数并记录数据(2)2.2×108 多取样、取平均值(收稿日期:2014-09-13)。
标志重捕法和去除 取样法调查种群数量知识讲解

❖ 4.重复步骤2~3,计数黄粉虫的数量。如此重复 4~6次,则可明显看出每次捕获数量逐次减少。
❖ 5.整理实验数据,绘出回归线图,求出塑料面盆 中黄粉虫数量的估计值。
去除取样法模拟实验 ❖ 1.将木盒内100个小方格编号:00~99。 ❖ 2.取黄豆约500粒,随机散布在木盒内。散
❖ 5.将黄豆和黑豆混合,重复步骤2~4。
❖ 6.根据林可指数法,计算种群总数的估计值 和种群总数的95%置信区间。
去除取样法室内实验
❖ 1.取1000g麸皮放在塑料面盆内,麸皮的厚度约 6cm;将黄粉虫(约200条)放入盆中。让黄粉虫 在麸皮中充分扩散,约30分钟后进行下一步骤。
❖ 2.用小烧杯从塑料面盆中随机取出含有黄粉虫的 麸皮,倒入土壤筛中,检出并计数黄粉虫的数量。 共需取麸皮总量的1/5~1/4。
N:M=n:m
N=Mn/m
林可指数法计算公式
种群数量:
N Mn m
种群数量的95%置信区间: N±2SE
SEN (NM)(Nn) M(nN1)
注意事项:
❖ ①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 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的被捕机会。
❖ ②调查期间,没有迁入或迁出。 ❖ ③调查期间,没有新的出生或死亡。
生态学实验
实验二 标志重捕法和去除 取样法调查种群数量
一、实验目的
❖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标志重捕法和去 除取样法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标志重捕 法和去除取样法技术。
二、实验原理
❖ 在调查地段中,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 然后放回,经一定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 捕中标志个体的比例,估计该地段中种群个 体的总数。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 其中标志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中标 志个体数为m,假定总数中标志个体的比例 与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相同,则
生态学实验 模拟标志重捕法和去除取样法调查种群数量ppt展示

二、实验原理
• 林可指数法计算公式
Mn N m
• 估计值95%的置信区间为 N±1.96SE • 注意事项: ①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 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的被捕机会。 ②调查期间,没有迁入或迁出。 ③调查期间,没有新的出生或死亡。
二、实验原理
Lincoln指数法实验记录
• 5、什么样的种群适合采用去除取样法,什么种群 不适合? • 答:一般而言,调查种群数量优先考虑标志重捕 法,因为标志重捕法只需捕捉2次,对捕捉的力度 没有严格要求,而去除取样法要捕捉多次,并且 要求每次的捕捉力度相同,要求比较严格,比较 难完成。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说对于标 记困难及捕捉行为会明显影响动物健康的种群 ( 如某些昆虫、小型啮齿类动物等),标志重捕 法难以应用时, 去除取样法就成为种群密度调查 的首选。当然这个种群必须还得是封闭的,而且 活动能力也要强,不然就不能充分混合,不满足 实验假设的条件。
四、实验步骤
• 去除取样法模拟实验 1.将木盒内100个小方格编号:00~99。 2.取黄豆约500粒,随机散布在木盒内。散 落在四周的黄豆可重新散布。 3.利用随机数字表,确定抽取样方号(大约 10~20个)。 4.计数并移去已确定抽取样方中的个体,认 真做好记录。 5.将余下的黄豆重新散布,重复步骤2~4。 6.整理实验数据,绘出回归线图,求出模拟 种群的数量估计值。
二、实验原理
去除取样法实验记录表
取样次 数 每次捕获数 (Y) 累积捕获数 (X) X2 XY
1 2 3 4 5 6
19 16 10 12 9 7
0 19 35 45 57 66
二、实验原理
去除取样法计算公式:
Y a b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6156579868879098089916758323448884639 (6)
(5)
(11)
第一节 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
闫彩丽 人教版生物教科书必修三
思考: 如何设置样方才能准确地估算草地当中所有草莓的 数量呢?
5点取样法
随机
等距取样法
1、样方法——5点取样法
步骤:
1、确定对角线的交 点以及对角线距离 顶点1/4的点为样本
(整个A4纸是一片草地,圆形代表草莓)
128
一、样方法
如果调查某山坳中所有田鼠的数量
造成也误可差以的用原样因方在法吗哪?里? 样方面积过小 样方N数O量! 不足
二、标志重捕法
如何估算这里一 共有多少米粒呢?
二、标志重捕法
总数为S,第一次拿出S1做标记;第二次共拿出S2, 发现其中被标记的一共有S3 ,则:
中心点 2、确定样方及其
大小
3、统计每个样方当 中草莓的数量
4、计算整片草地当 中所有草莓的数量
5点取样法示意图
1、样方法——等距取样法
步骤:
1、确定调查地的 中心线
2、确定调查样方 的中心点以及大
小 3、统计每个样方 当中草莓的数量
4、计算样地当中所 有草莓的数量
等距取样法示意图
活动探究
相邻小组分别用5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统计这片草 地中所有的草莓的数量
偏大
2、标志重捕法
科学操作后得到田间一共有田鼠689只,问鼠害是否严重呢?
种群数量、种群密度
thank youຫໍສະໝຸດ S1/S=S3/S2活动探究
思考: 纸袋代表某山坳,纸 片代表山坳当中的田鼠, 尝试模拟标志重捕法调 查该山坳当中田鼠的数 量一共有多少?
128……?
二、标志重捕法
1、标志物易脱落 偏大
2、标志物影响动物的活动导致其容易被捕捉 偏小
3、标偏志大物过于醒目,容易被天地发现
4、使偏用大诱捕法捕捉动物导致动物变得狡猾,不容易 被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