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诊断和治疗新进展

合集下载

冠心病病因的研究进展和新的治疗方法

冠心病病因的研究进展和新的治疗方法

冠心病病因的研究进展和新的治疗方法引言:冠心病,又称心肌缺血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的发展,对于冠心病的病因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新的治疗方法也不断涌现,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希望和机遇。

本文将对冠心病病因的研究进展和新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一、冠心病病因的研究进展1.1 高血压与冠心病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重要诱因,许多研究表明,患有高血压的人群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明显增加。

高血压通过增加心脏负荷、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等多种机制,导致心肌供血不足,最终引发冠心病。

1.2 高血脂与冠心病高血脂是冠心病的另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研究认为,高血脂通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导致冠状动脉狭窄,进而引起心肌供血不足和心绞痛。

1.3 吸烟与冠心病吸烟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烟草中的尼古丁和其他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壁,导致血管痉挛、血小板活化等,进而诱发冠心病。

1.4 糖尿病与冠心病糖尿病增加了患冠心病的风险。

高血糖可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和炎症反应,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最终导致冠心病的发生。

二、冠心病病因研究的新进展2.1 基因与冠心病近年来,基因研究逐渐成为冠心病病因研究的热点。

科学家通过大规模的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了多个与冠心病风险相关的基因变异,这些基因变异与脂质代谢、血压调控、血小板功能等相关。

这些研究成果为冠心病的预测、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2 炎症与冠心病炎症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最近的研究发现,慢性低度炎症的存在与冠心病的风险密切相关。

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等可作为冠心病的预测指标,针对炎症的干预也成为新的治疗策略。

2.3 微生物与冠心病人体内的微生物群落与冠心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最新的研究表明,某些微生物群落的失调可能导致炎症反应的亢进,加速冠心病的发生。

因此,通过调节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可能对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

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供血出现问题引起的心脏疾病,它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进而引起胸痛和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针对冠心病的患者,准确的诊断和科学的治疗是保障其生命安全和健康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冠心病的诊断方法冠心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医学专业的检查手段和临床症状的判断。

以下是常见的冠心病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评估: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特别关注是否有胸痛、气短等心脏方面的症状,并了解疼痛的性质、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冠心病可能。

2. 心电图(ECG)检查:心电图是一种常见且无创的检查方法,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变化来判断心脏是否存在异常。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心电图上可能会显示ST段的改变、T波倒置或Q波等异常。

3. 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冠心病的金标准之一。

这是一种介入性的检查方法,通过将造影剂注入冠状动脉,借助X光设备观察冠状动脉的血流情况以及是否有狭窄、堵塞等异常。

4. 心肌酶谱检测:心肌酶谱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心肌损伤。

在冠心病发生心肌梗死时,心肌酶谱中的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指标会升高。

以上仅是冠心病诊断中部分常见的方法,医生会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最佳的诊断方案。

二、冠心病的治疗方法冠心病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两种方式,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冠心病患者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并且往往是长期使用的方法。

常见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聚集剂、β受体阻断剂、血脂调节药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降低心脏负荷、调节血脂等途径,减轻症状、改善心脏供血,并预防心脏事件的发生。

2. 心脏介入治疗:对于冠心病患者中存在严重冠脉狭窄或闭塞的情况,介入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常见的介入治疗方法包括冠状动脉扩张术和冠脉支架植入术。

冠脉扩张术通过导丝置入冠状动脉,通过球囊扩张狭窄的冠脉,恢复血液流动。

冠心病规范化诊断和治疗

冠心病规范化诊断和治疗

CHAPTER 05
冠心病防治的未来展望
新药研发与治疗技术进展
创新药物
研发针对冠心病发病机制的新型药物,如抗炎药、抗血小板聚集药等,以提高治疗效果 和降低副作用。
介入治疗技术
发展新型介入治疗技术,如药物洗脱支架、生物可降解支架等,以降低再狭窄和血栓形 成的风险。
个体化诊疗与精准医学
基因检测
利用基因检测技术识别冠心病高危人群 ,为个体化诊疗提供依据。
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通过球囊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恢复血流 。
在PTCA基础上,植入金属或药物洗脱支架 ,维持血管通畅。
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或旋切术
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
使用机械方法去除冠状动脉内钙化或硬化 的斑块。
使用激光技术消融冠状动脉内的粥样硬化 斑块。
外科手术治疗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稳定性冠心病主要表现为劳力性心绞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则表现为不稳定 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诊断标准
冠心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 检查结果,并结合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CHAPTER 02
冠心病规范化诊断流程
心电图检查
01
心电图是诊断冠心病的基本检查 方法,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 化,可以发现心肌缺血、心肌梗 死等异常表现。
详细描述
冠心病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的饮食原则,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和富含优质蛋白 质的食物。同时,根据自身情况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增强体质。
控制危险因素
总结词
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 因素是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的关键措施 。

2024中国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2024中国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2024中国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标题:2024中国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引言:稳定性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诊断与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稳定性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中国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的发布,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为详细和具体的诊断与治疗建议,对于提高稳定性冠心病的治疗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稳定性冠心病、诊断、治疗、指南一、诊断标准稳定性冠心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相应的检查结果。

一般来说,患者会出现胸痛、胸闷、气短等不适症状,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结果也会出现相应的异常。

此外,根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生活方式等因素,也可以对病情进行综合评估。

二、治疗方法稳定性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药物治疗是基础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等。

介入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可以通过冠状动脉成形术等方法改善冠状动脉狭窄的情况。

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手术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三、预防措施预防措施是提高稳定性冠心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患者应该注意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等危险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此外,定期进行体检和相应的检查也是预防措施的重要一环。

四、管理建议对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医院和医生应该提供全面的管理和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和心理支持等。

同时,医院还应该建立完善的随访制度,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典型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稳定性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例如,一位55岁的男性患者,因胸痛、胸闷等症状就诊,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提示冠状动脉狭窄。

经过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后,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治疗效果良好。

冠心病的诊疗策略医学知识专题宣讲培训课件

冠心病的诊疗策略医学知识专题宣讲培训课件

冠心病的诊疗策略医学知识专题宣讲
26
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
• 持续性胸痛 • 心电图改变 • 酶学改变
冠心病的诊疗策略医学知识专题宣讲
27
冠心病诊断和治疗新进展
谢谢!
冠心病的诊疗策略医学知识专题宣讲
28
冠心病的诊疗策略医 学知识专题宣讲
冠心病诊断和治疗新进展
•病 例
• 女性,72岁,因反复胸闷3年住院。
高危
中危
表现
至少出现其中一项
无高危表现, 但有以下其中 一项
病史
48 hrs 以内缺血症状加 剧
既往有 MI, 周围血管或脑血 管病,或 CABG史, 既往使用
aspirin
胸痛特征
静息胸痛(>20 min)
静息胸痛(>20 min), 但已缓 解, 高度怀疑 CAD
低危 无高、中危表现,但有以下
其中一项
– 臆测性诊断, – 对负荷实验重视不够,临床应用不够普及 – 放射核素心肌扫描假阳性率较国外资料高,需总
结经验。 – 冠脉造影普及率低。
冠心病的诊疗策略医学知识专题宣讲
4
冠心病诊断和治疗新进展
隐性冠心病
• • •系指中年以上的患者,无临床症状,休息 时心电图有明显缺血表现,或运动试验、药物 负荷、心肌核素检查阳性,并具有某些冠心病 易患因素,如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无 其他原因可查者。
非心血管疾病检查 (如反流性食管炎、 溃疡病等),若检查 结果阴性行负荷试验
冠心病的诊疗策略医学知识专题宣讲
18
胸痛的检查程序(3)
胸痛,非典型 心绞痛(绝经 前女性)
非心血管疾病检 查,如检查结果 阴性,及症状持 续存在,则行负 荷试验

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诊断和治疗需要遵循一定的指南。

本文将介绍冠心病诊断与治疗的一般原则和最新进展。

一、冠心病诊断1、临床症状:冠心病患者通常会出现心绞痛、胸闷、气短等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在体力活动、情绪波动或饮食后加重。

2、体征:冠心病患者通常会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体征。

患者还可能出现心音减弱、心脏杂音等异常体征。

3、辅助检查:冠心病患者需要进行一系列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

心电图可以检测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超声心动图可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冠状动脉造影可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部位。

二、冠心病治疗1、药物治疗:冠心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症状、预防血栓形成等。

2、介入治疗:对于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介入治疗,如经皮球囊冠状动脉成形术或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迅速改善心肌供血,缓解胸闷、心绞痛等症状。

3、外科治疗:对于某些冠心病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如冠状动脉搭桥术。

这种手术方法可以绕过狭窄的冠状动脉段,从身体其他部位移植血管到心脏,以改善心肌供血。

4、生活方式改变:冠心病患者需要积极改变生活方式,包括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控制血脂、血压和血糖,降低冠心病进展的风险。

5、定期随访:冠心病患者需要定期随访,评估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

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效果最大化。

三、最新进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改进。

近年来,一些新的药物和治疗手段已经应用于临床实践,如抗血小板新药、新型介入技术等。

这些新进展为冠心病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预后。

冠心病诊断与治疗需要遵循一定的指南。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辅助检查结果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定期随访以监测病情进展。

中国冠心病诊疗现状和进展

中国冠心病诊疗现状和进展

中国冠心病诊疗现状和进展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在冠心病的诊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中国冠心病诊疗的现状和近年来的进展。

一、冠心病的诊断方法冠心病的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中国的冠心病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方法:1. 临床症状和体征医生通过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初步判断是否患有冠心病。

常见的症状包括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体征有心律失常、心音异常等。

2.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是冠心病诊断的常规检查方法之一。

通过测量心脏的电活动,医生可以了解心脏的功能状态以及是否存在心肌缺血。

3. 心肌酶谱检查心肌酶谱检查是确认心肌损伤的重要方法。

当心肌损伤发生时,心肌细胞内的酶会释放到血液中,通过检测这些酶的含量和活性,可以判断是否患有冠心病。

4. 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通过向心脏动脉内注入造影剂,医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和血流状态。

二、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中国在冠心病的治疗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针对不同阶段和病情的患者,医生会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针对轻度和中度冠心病患者,药物治疗是首选方法。

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控制患者的症状、减少心肌供氧需求。

2. 冠脉血运重建对于冠心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要进行冠脉血运重建手术。

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这些手术可以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减轻心肌缺血程度。

3.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导管植入狭窄的冠状动脉部位,扩张血管并植入支架,恢复血液流畅。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冠心病诊疗的现状中国目前在冠心病诊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诊断手段和治疗方法不断创新。

各大医院的心内科设备先进,专业医生队伍不断壮大,为冠心病患者提供了更好的诊疗条件。

冠心病的现代诊断与治疗

冠心病的现代诊断与治疗

冠心病的现代诊断与治疗
CLICK HERE TO ADD A TITLE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心脏内科
演讲人姓名
[概述]
01
定义: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简称。广义冠心病所包括的病因范围除了动脉粥样硬化外还包括冠脉的痉挛、栓塞、炎症、外伤和先天性畸形等,但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的病因十分少见(<10%),故窄义上的冠心病就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术前半小时肌注安定10mg,阿托品0.5-1mg
由主管医生带病人进入导管室
导管室技师及护士引病人上造影床,会阴 部保护,接心电监护,备静脉通道。
拟行CAG者住院细则
心脏超声.主动脉宽度 控制心绞痛(特别是不稳定型心绞痛)降低 过高的高血压(<200mmHg) 术前讨论 适当解释消除患者思想顾虑 向患者家属详术CAG过程 CAG中可能发生各种并发症及危险性 征得同意后在手术同意单上签名
演讲人姓名
03
人大声咳嗽至压力恢复正常。然后按顺
04
序行不同角度造影。
05
左冠常规位:正位.右前斜30,左前斜
06
60十头位15-20,左侧位
07
右冠常规位:左前斜40.右前斜40
08
(e)造影过程中助手始终将三通板置前
后高位,杜绝气泡进入血管内
(f)始终关注压力变化,冠脉内压力降低
应视为严重状态,迅速查明压力下降 原因并立即纠正,遇有冠脉压力降低 明显时应先将导管自冠脉内拔出
列情况应立即将导管从冠脉撤离,
主干病变,冠脉内压力下降明显且
不易恢复者。
1
插入猪尾导管
2
X光置于右前斜30
3
送导管送入左心室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阿司匹林:4项大样本研究证实,阿司匹林可减低UA死亡率,死亡率从6.4~17%降致2.5~8.6%。开始时应使用水溶性阿司匹林300mg/日,病情稳定后改为每日80~150mg。据报道,Ticlid同样对UA有效。Balsano等使用Ticlid 250mg每日两次治疗652例UA患者,死亡率从13.6%降致7.3%。CURE试验提示UA病人在应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使用氯吡格雷,可以使死亡、再梗和复发心肌缺血联合终事件减低,仅使轻度出血并发症增高,不增加颅内出血并发症,提示阿司匹林联用ADP拮抗剂可进一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3.溶栓治疗:早期小规模实验显示溶栓治疗对UA有效。ISIS3A实验显示溶栓对UA及非Q波心梗有效,使冠脉造影效果改善。但此后进行的实验未能证实单独使用溶栓治疗比使用肝素更有效。一些研究结果还显示溶栓治疗有可能使血小板活化,并可刺激凝血酶产生,所以目前不主张对UA病人使用溶栓治疗。
4.硝酸酯类药物:被证实缓解心绞痛有效。有报道表明硝酸酯类药物还可减低血小板聚集,减少血小板血栓形成。使用方法是逐渐加量至有效耐受剂量,24小时维持。使用时要注意耐药性问题,耐药性有可能早达24~36小时后出现。
多个大规模、多中心研究对比了不同溶栓剂的疗效。GISSI-2及ISIS-3试验共入选6万余人。结果显示各种溶栓剂对死亡率无影响,加用肝素治疗对死亡率无影响,但增加出血并发症。GUSTO试验入选人数为41000余人,结果显示加速tPA加肝素与使用链激酶相比,有轻度降低死亡率作用(6.3%比7.3%,P=0.001),但tPA组有增加颅内出血的危险(0.72%比0.5%,P=0.03)。加速tPA对发病4小时内、前壁心梗及年龄<75岁者效果较好。
冠脉搭桥术(CABG)可改善三支血管病变或左室功能不全UA患者生存率。CABG也用于PTCA失败或解剖上不适于行PTCA者。但急诊CABG死亡率(4%)较择期CABG(1%)高,应予注意。如能用药物使病情稳定,最好能选择择期手术,不能用药物稳定者才考虑紧急CABG。
(二).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1.内科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包括五个方面: 1)确定能诱发或使心绞痛恶化的伴随疾病并治疗; 2)减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 3)全身性和非药物治疗方法; 4)药物治疗; 5)经皮冠脉介入性治疗。
UA预后较稳定性心绞痛为差。住院期死亡率和1年期死亡率分别为5%和9%。5%患者4~6周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25%的患者1年内需再次住院。
UA病人应立即住院治疗。有条件者应在CCU监护下治疗。UA病人应根据病史、胸痛特点、体征、心电图改变及酶学改变进行危险分层,将病人分为高危、中危或低危,在危险分层中胸痛时间延长、心电图ST段改变、肌钙旦白阳性被认为是最强有力的高危因素。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控制诱因和缓解疼痛,同时要注意排除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期间治疗包括:
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发生的病理学基础大多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病理学基础一致:为粥样斑块破裂后,斑块内的脂质与血循环接触,产生血小板聚集、粘附及被激活,纤维蛋白沉积,引起血栓形成。斑块是否破裂与斑块的稳定性有关,而与斑块大小和狭窄程度无关。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因素包括焦虑、血压突然升高和应激等因素,斑块纤维帽的稳定性也很重要。任何因素使纤维帽的纤维合成增加,可使斑块趋向稳定;反之使斑块容易破裂。炎症学说认为炎症反应是粥样斑块破裂的原因之一。他丁类降胆固醇药物可能通过减低斑块内脂质容量,使斑块趋向稳定,使急性冠脉事件减低。
2.正电子发射断层显象(PET):可通过心肌代谢显象检测顿抑或冬眠心肌,对是否行血运重建术及预后分析有帮助。据报道18F-PET显象对心肌梗死区存活心肌判断的阳性预测率为85%,阴性预测率为95%。但最近发现PET检测有活性的心肌与血运重建后功能的恢复并不完全一致,是否存在缺血心肌生物活性与功能的脱偶联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并且PET价格昂贵,在国内尚难以普及。
2.抗凝治疗:多项研究结果显示肝素可降低UA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及反复心绞痛的可能性。Theroux等报道应用肝素治疗479例UA患者,使心梗发生率从12.0%降致0.8%。肝素使用方法为:一旦诊断明确,使用肝素4000~5000μiv,然后用10~15μ/kg/h静滴维持,使ACT维持在160~210秒,持续使用至病情稳定。据报道低分子肝素同样对UA有效。口服抗凝剂如华法令未被证实有效,目前不主张使用。
2.急性心肌梗塞直接PTCA
直接PTCA是90年代治疗急性心梗一大进展。已完成的直接PTCA与溶栓治疗的对比研究(PAMI试验、ZWOLLE试验、MAYO CLINIC试验)结果显示,直接PTCA可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减低反复心肌缺血、减低再次心梗及死亡、缩短住院时间、增加LVEF,但不缩小梗塞面积。PAMI试验表明溶栓组死亡率为6.5%,而PTCA组为2.6%。
(三).冠状动脉造影:
冠脉造影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高质量的影象可清楚分辨小致1.0mm的血管。由于冠脉造影技术已非常成熟,安全性高,并发症低,不但使诊断明确,且为进一步治疗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冠脉造影的适应症:
1.临床症状、体征或无创检查提示冠心病较重、存在不良预后因素;
2.心绞痛症状较重,药物疗效欠佳;
3.不稳定型心绞痛,药物治疗仍反复心肌缺血或合并有高危因素(既往MI,左室功能不全等);
4.梗塞后心绞痛;
5.可疑冠心病或确诊冠心病,但不能用其他方法进行高危因素检测。
(四).冠状动脉新的检查方法:
冠脉造影只观察冠脉腔是否出现狭窄,并不能了解血管壁的改变。对血栓性病变敏感性不高,不能了解是否有梗塞后存活心肌。为了弥补这些不足,一些新的检查方法应运而生:
(二).冠心病诊断应根据:
1.详细病史询问;2.心脏负荷实验;3.危险因素分析;4.临床综合分析判断。5.必要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
进行冠心病诊断时应强调综合分析,如活动平板运动实验对拟诊为心绞痛者,其特异性为70~75%,敏感性为85~90%。但如果结合病史,患者为典型心绞痛者,运动实验特异性高达90%;而不典型心绞痛者,特异性仅为50%。绝经前女性活动平板假阳性率高,可达60~70%,应予重视。
决定手术的关键是评估患者的预后以及手术对预后的影响程度。第一个关键性步骤是根据临床分析、非创伤检查及部分病人所作的血管造影结果,将继续药物治疗有风险的病人分为不同的患者群。这一过程可明确手术指征,即手术是否优于药物治疗。最近的随机研究资料对决定选择血管再通的放(PTCA或CABG)是有帮助的。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1.溶栓治疗
AMI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已被很多的大规模、多中心的实验证实(GISSI-1、ISIS-2、ASSET试验)。溶栓疗效是时间依赖性的,越早使用溶栓剂,越早出现血流再灌注,则越有效缩小梗塞面积,保护心功能。ISIS-2试验显示溶栓治疗可使死亡率下降23%。如起病3小时内用药,则死亡率下降34%。国外不少医疗机构、在院外诊断AMI后即使用溶栓治疗。
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陈纪言
冠心病是当代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国在世界上属于冠心病低发区。根据MONICA研究资料表明,在26个被监测国家中,我国冠心病死亡率除日本外属最低。但是,我国冠心病发病趋势并不容乐观。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我国近2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冠心病人也逐年增多。在一些城市已成为常见病。所以,在我国积极进行冠心病的预防,掌握冠心病的现代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十分重要。
5.β-阻滞剂:虽然没有大样本研究证实β-阻滞剂可降低UA患者的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但由于其降低心肌耗氧量作用,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UA治疗。小样本研究表明β-阻滞剂使心肌梗死发生率减低。
6.钙拮抗剂:对上述治疗仍反复心绞痛者,加用钙拮抗剂(CCB)。到目前为止,CCB未被证实可减低心脏事件的发生,但CCB可减轻心绞痛的复发。可选用硝苯吡啶或地尔硫卓。由于硝苯吡啶有增加心率的作用,应与β-阻滞剂合用而避免单独应用。
3.臆测性诊断,仅根据心电图非特异性ST-T改变、仅根据患者胸闷症状、或根据病人出现心律失常如房颤、早搏等,就轻率的诊断为冠心病。
4.对负荷实验重视不够,临床应用不够普及,每年进行负荷实验例数不多,却有大量病人诊断为冠心病。
5.放射核素心肌扫描假阳性率较国外资料高,需总结经验。
6.冠脉造影普及率低。
3.血管内多普勒:对了解冠脉储备能力、决定是否行干预治疗有帮助。
4.血管镜检查:对了解血栓性病变有帮助,但实用性不大。
5.超高速CT:仅能观察冠状动脉近段钙化程度,而冠状动脉钙化并不一定有冠状动脉狭窄,冠脉钙化程度与冠脉病变程度不成正比。目前阶段超高速CT对冠心病诊断临床意义不大。
胸痛的检查程序:
典型心绞痛
2.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病人选择
CABG的目的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或延长寿命。心绞痛患者用药物不能控制或有不能耐受的副反应者可考虑作CABG或PTCA。如果病人冠状动脉解剖病变不是非常严重、广泛以致非做CABG手术不可(如伴左室功能不全的三支血管病变),并有作PTCA指征,则通常首选PTCA。如果患者药物治疗失败且无作PTCA指征,可考虑作CABG手术。不论临床症状轻重,CABG也适用于预期经治疗后生存率可能提高的患者。
对冠心病患者应积极治疗伴发疾病如甲亢、贫血、感染等。应积极减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减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雌激素替代性治疗对女性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作用已被肯定,抗氧化剂有可能使冠状动脉损害进展减慢。
冠心病患者应使阿斯匹林进行心肌梗塞二级预防,心绞痛患者可使用硝酸脂类药物、β-阻滞剂及/或钙拮抗剂治疗。
7.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及血运重建术:对上述药物治疗无效者,考虑行IABP及考虑紧急PTCA或紧急搭桥治疗。IABP可增加冠脉灌注,减低心脏后负荷,减低心室壁张力,减低心肌耗氧量,对顽固性心绞痛,尤其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有效。
PTCA治疗UA成功率高(>90%),但并发症较稳定性心绞痛高。UA48~72小时内行PTCA者,再狭窄率较高。所以最好先用药物治疗,待病情稳定后才行PTCA。ISIS 3B试验结果表明,UA患者常规进行冠脉造影及PTCA可减少心肌缺血复发,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再次住院次数。FRISC-2试验及最近完成的TIMI-18(TACTIC)试验提示UA早期进行介入检查及治疗可减低终点事件的发生,是安全且有效的,但需注意TACTIC试验在应用糖旦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的基础上取得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