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文章《中国古代文论简述》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万有文论解,乃中华文明之根本,是驰骋文坛之鞍马,其重要性无论今昔,皆不言而喻。

中国古代文论,在唇枪舌剑中论述一字千金的论文文学,居俗士之上,指挥文坛之下,令其气度自卓,味道独具。

中国古代文论,创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源远流长,推动着中国文学的发展。

古代文论,以创作为督脉,以比喻为纽带,以文学素养为基石,以文字文彩为根本,以文学才能为灵魂,以新意新调为灵感,以读书思索为养料,以批评为锤炼,以诗词文章为熔点,以充实润泽为发育,以高雅含蓄为突破,以自由表达为文言辞藻,以正负辩证为指路,以精神境界为助力,以精彩绝伦为丰满,以古今不同为芬芳,以文论论文为框架,以古典文学为主题,以文学手法为技巧,以传统美学为典范,以风骨精神为比喻,以纵深融洽为基调,以古今交融为经典,以论文结构为标准,以心灵意境为架构,以古今韵律为节奏,以古文诗词为精华,以优美文字为点睛,以触目鲜明为结局,以文学功力为收获,以文学理想为实践,以古文古句为灵魂,以文学情趣为灵感,以文学创作为完美,以典籍研究为支撑,以文论凝聚为意义。

中国古代文论极具影响力,正规学术的文论,包含了大多数中国文学的主要内容,是一种文学的普及教育,更是一种研究古典文学的学问体系。

古文论家们,包括刘勰、颜真卿、程颢、唐太宗等,以其经典之作,让普通读者不费力气也可以得到比较有限的比较丰富的文学知识,了解古人的文学思想,更有助于提高天下文人的文学水平。

也正因如此,后世学者对中国古代文论有着极高的认可和重视,其影响绵延至今,仍渊源不绝。

今天,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仍然得到广泛的关注,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文学价值的参照,形成了一种以文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以不变应万变,以古为今诠释,以古人的智慧见解,来滋养中华文明的丰富的文艺风范,为我们提供优秀的思想支撑。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1、司马迁“发愤著书”说。

意思是说: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

2、王充的《论衡》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1.钟嵘:《诗品》。

原称《诗评》,明清以后才以《诗品》定名。

它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理论批评著作。

2.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位系统而周详地讨论文体问题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3.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气说”。

“气”的具体含义包括作家的气质、作家的才性和作品的风格三点。

4.陆机:《文赋》。

是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

提出“诗缘情而绮靡”。

6.刘彦和:《文心》第三章唐宋金元文学理论2、宋代诗话的代表作有张戒的《岁寒堂诗话》、姜夔的《白石道人诗说》、严羽的《沧浪诗话》等。

3、欧阳修的《六一诗话》首创“诗话”这种理论批评形式。

4、黄庭坚在文学理论上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并开创了江西诗派。

5、张炎:《词源》,宋代。

6、李清照的《词论》提倡婉约派,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

8、司空图的诗论特别是《诗品》的主要思想是佛老哲学。

是唐代诗歌美学的总结。

9、“文道合一”是朱熹对文学本质的基本看法,也是朱熹文学思想的核心。

10、皎然:《诗式》。

11、韩愈的文论思想包含:(1)文以载道。

(2)不平则鸣。

(3)务去陈言,文从字顺。

12、白居易关于诗歌与政教的关系理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第四章明清诗文理论1、李东阳:《麓堂诗话》集中体现了他的论诗主张,茶陵诗派代表人物。

2、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提出“真诗乃在民间”观点的是李梦阳。

3、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4、唐宋派的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创作成就最高的则是归有光。

5、明代万历时期文学的代表是李贽和公安派。

李贽提倡“童心说”,是明代最进步的思想家和文学批评家,也是明代后期文学解放思潮的主要理论代表。

6公安派是活动于明代万历中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袁宏道及其兄袁宗道、弟中道。

中国古代文论(先秦两汉)1

中国古代文论(先秦两汉)1

•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 思无邪 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 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 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 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 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 乐上讲, 思无邪” 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 要中正平和, 乐而不淫, 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 不伤” 从文学作品上讲, 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 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 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 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1.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艺观
• 大体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 大体表现在以“诗教” 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 孔子的基本观点是强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 孔子的基本观点是强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 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 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并且也 能很好地服务。他这种文艺思想, 能很好地服务。他这种文艺思想,被儒家 后学们概括发挥成“诗教” 孔子曰: 后学们概括发挥成“诗教”说:“孔子曰: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 诗教也。 礼记·经解 经解》 厚,诗教也。’”(《礼记 经解》)这种 功利性的诗学观、文艺观, 功利性的诗学观、文艺观,对其后两千多 年的中国文论影响至深, 年的中国文论影响至深,可以说一直波及 到今天。 到今天。
• [影响] “兴观群怨”说对文学的 影响] 兴观群怨 兴观群怨” 审美作用、认识作用、 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 乃至知识学习方面的作用给予了 充分肯定。 充分肯定。 •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 孔子的“兴观群怨” 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 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 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 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 极的影响。 极的影响。

小度写范文中国古代文论1 中国古代文论有哪些模板

小度写范文中国古代文论1 中国古代文论有哪些模板

中国古代文论1 中国古代文论有哪些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及表面上看,往往是随感而发的,缺乏系统性,的共成体系的。

中国古代文论受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辨证法思维因素影响。

3、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最早。

4、最早运豕评点的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5、毛宗岗对《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对《金瓶梅》评点,脂砚斋忍对《红楼梦》评点。

6、先秦两汉,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草创时期。

7、先秦两汉时期的文论还处于与其它学术混沌未分的状态。

8、“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子四教(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之一。

9、“文”泛指一切形诸文学的人类文明成果,人们的文明举止和礼仪,乃至天文地理的学问,都包括在内。

10、《易经》中“言有物”、“言有序”之说,是讨论君子的立言修辞问题的,后人引申为文论中关于内容和形式的重要原则。

11、对文艺充分肯定的是儒家,大加否定的有道、墨、法三家。

12、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儒家施教的特点是温柔淳厚。

4、最早运豕评点的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5、毛宗岗对《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对《金瓶梅》评点,脂砚斋忍对《红楼梦》评点。

6、先秦两汉,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草创时期。

7、先秦两汉时期的文论还处于与其它学术混沌未分的状态。

8、“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子四教(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之一。

9、“文”泛指一切形诸文学的人类文明成果,人们的文明举止和礼仪,乃至天文地理的学问,都包括在内。

10、《易经》中“言有物”、“言有序”之说,是讨论君子的立言修辞问题的,后人引申为文论中关于内容和形式的重要原则。

11、对文艺充分肯定的是儒家,大加否定的有道、墨、法三家。

12、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儒家施教的特点是温柔淳厚。

13、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14、荀子站《乐论》中指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中国古代文论最终版

中国古代文论最终版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批评孔子1、“兴观群怨”: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2、“思无邪”:《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尽善尽美”: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的观点,就是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道”,故“尽善”;而《韶》乐又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

而《武》乐是周武王之乐,武王是用武力夺取政权的,故“未尽善”,但《武》乐也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

这种“尽善尽美”的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

4、“文质彬彬”:这是孔子在《论语·雍也》中的观点: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就是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要完美统一,文采和质朴要搭配得当。

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主导作用。

孟子1、“以意逆志”说: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1 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一种理解诗的方法。

为孟子所提。

《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认为,评论诗的人,既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断章取义地曲解辞句,也不能用辞句的表面意义曲解诗的真实含义,而应该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心志。

后世对于“以意逆志”中的“意”,究竟是说诗者之“意”,还是作诗者之“意”,众说不一。

汉代经学家和宋代理学家普遍认为“意”是“说诗者”之意。

如赵岐《孟子注疏》说:“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

”朱熹《孟子集注》说:“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

”清人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中,则认为“以意逆志”是“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不然的话,就会造成汉儒说诗那样的牵强附会。

近人王国维则将“以意逆志”与孟子的“知人论世”结合起来加以解释:“顾意逆在我,志在古人,果何修而能使我之所意,不失古人之志乎?其术,孟子亦言之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玉溪生年谱会笺序》)他认为“意逆”虽在说诗者,但说诗者在对作品进行解释时,应贯彻“知人论世”的原则,以避免主观武断之弊。

23历史上很多对屈原有不同的评价,汉代刘安,司马迁,杨雄,班固,王逸诸人对屈原的不同评价,构成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次重要的文艺论争,反映了两各不同的文艺思想交锋的结果,肯定了屈原作品的历史地位,肯定了屈原作品的批判现实的精神,肯定了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

但双方对屈原开拓的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都缺乏理论认识。

4他在理论上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贡献《文赋》的创作构思陆机论述了艺术构思的过程一、艺术想象。

二、艺术选择。

三、艺术加工。

四、艺术效果。

他认为文学创作是一个形象思维过程,认为文学创作必须要观察万物,钻研古籍,具有高洁心情。

构思中意与物的关系:对文学创作构思中的各种现象作了详细而精彩的描述,如论述构思中意与物的关系就十分细致而生动。

(完整word版)文章《中国古代文论简述》

(完整word版)文章《中国古代文论简述》

中国古代文论简述谈起中国古代文学,你首先肯定会想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先秦诸子散文。

是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古代文学给后人以史诗般气魄,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在文学繁荣的背后当然缺少不了文学理论发展的支撑。

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始终交织着两条线: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研究.一明一暗,互相影响,共同推动着中国文学攀登上一个又一个高峰。

和文学创作史一样,文论发展也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先秦文学理论处于萌芽状态,人们对文学本身还没有自觉的认识.但这时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些思想自然包括了对文学的观点。

儒家以政教为中心,探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孔子从文学的社会作用出发,提出了“兴观群怨”说,孟子提出自己的文学批评观:知言养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荀子提出了创作的原则:明道、征圣、宗经。

道家以审美为中心,着重探讨文学自身规律。

儒、道两家共同奠定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基础。

此外,墨子主张文学要“尚质”、“尚用”,提出了“言有三表"的写作原则;法家则反对文学,韩非子说:“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两汉是古代文论发展的演进期。

上总结先秦,开始认识到“文学”与“学术”的区别。

古代文学书目的最早文献,刘歆《七略》第一次把文学和学术著作区别开来。

批评方面,集中对《诗经》、屈原、汉赋研究,《毛诗序》在中国文论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汉末,王充打破经学的禁锢,提出了具有进步意义的理论.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论的自觉期。

人们对文学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学逐渐从儒学中独立出来。

文学观念的自觉、“玄学”的兴起、文学创作的繁荣为文论的进步奠定了客观的基础。

因此产生了《典论》、《文赋》、《文心雕龙》、《诗品》等响当当的专著。

唐宋是古代文论的发展期.唐代文论表现为诗论和文论共同发展。

唐初,陈子昂首倡复古革新,标举“汉魏风骨"。

中国古代文论概要分析

中国古代文论概要分析

中国古代文论概要分析
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学家对文学艺术理论的探讨和总结。

它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的指导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
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我将从古代文论的特点、内容和影响
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其次,古代文论的内容主要分为文学创作理论和文学鉴赏理论两个方面。

在文学创作理论方面,古代文论主张文学要有“真、善、美”的特征。

其中,“真”是指作品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物性格,“善”是指作
品要传递正能量和价值观,“美”则是指作品要具有审美价值,使人愉悦
和感动。

在文学鉴赏理论方面,古代文论强调对文学作品的品味和欣赏,
提出了多种鉴赏标准和方法。

最后,古代文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论
的理论成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和创作的指导,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达
到了辉煌的巅峰。

例如,《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鉴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另外,《红楼梦》也是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通过对古代文学创作的思考和借鉴,创造
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成就。

总之,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总结和创新,它体现了中
国古代对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

古代文论的特点是
思想深邃、理论系统,其内容包括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两个方面。

古代文
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
宝和精神财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简述
谈起中国古代文学,你首先肯定会想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先秦诸子散文。

是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古代文学给后人以史诗般气魄,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在文学繁荣的背后当然缺少不了文学理论发展的支撑。

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始终交织着两条线: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研究。

一明一暗,互相影响,共同推动着中国文学攀登上一个又一个高峰。

和文学创作史一样,文论发展也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

先秦文学理论处于萌芽状态,人们对文学本身还没有自觉的认识。

但这时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些思想自然包括了对文学的观点。

儒家以政教为中心,探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孔子从文学的社会作用出发,提出了“兴观群怨”说,孟子提出自己的文学批评观:知言养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荀子提出了创作的原则:明道、征圣、宗经。

道家以审美为中心,着重探讨文学自身规律。

儒、道两家共同奠定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基础。

此外,墨子主张文学要“尚质”、“尚用”,提出了“言有三表”的写作原则;法家则反对文学,韩非子说:“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


两汉是古代文论发展的演进期。

上总结先秦,开始认识到“文学”与“学术”的区别。

古代文学书目的最早文献,刘歆《七略》第一次把文学和学术著作区别
开来。

批评方面,集中对《诗经》、屈原、汉赋研究,《毛诗序》在中国文论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汉末,王充打破经学的禁锢,提出了具有进步意义的理论。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论的自觉期。

人们对文学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学逐渐从儒学中独立出来。

文学观念的自觉、“玄学”的兴起、文学创作的繁荣为文论的进步奠定了客观的基础。

因此产生了《典论》、《文赋》、《文心雕龙》、《诗品》等响当当的专著。

唐宋是古代文论的发展期。

唐代文论表现为诗论和文论共同发展。

唐初,陈子昂首倡复古革新,标举“汉魏风骨”。

中唐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韩愈力主古文运动,成为两面鲜明的旗帜。

晚唐司空图总结了唐朝诗创的经验,继承皎然,对诗歌艺术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著名的“韵味说”。

宋代文论比唐代更丰富多样,产生了词论和戏曲理论,出现了评论诗歌的新样式:诗话、词话。

李清照卓越地区分了诗词之别,提出词“别是一家”。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对建安以来诗歌作了系统的论述。

明清是古代文论的成熟期。

明前后七子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口号以对抗“台阁体”。

通俗文学理论如戏曲、小说理论空前发展,涌现了李贽、汤显祖、公安三袁等追求个性解放的文论家。

清代文论显出了集大成的气象。

金圣叹、李渔提出了系统的小说理论和戏曲理论。

诗论中有王士祯的“神韵说”,袁枚的“性灵说”反对沈德潜的“格调说”和翁方纲的“肌理说”。

文论中有方苞、刘大魁、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词论中有朱彝尊为首的浙西派,大都注重对艺术美学方面的探讨。

与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相对应,文学理论的样式也很丰富,有文论、诗论、词论、戏曲理论、小说理论。

无疑,诗文理论是一直垄断文论发展的“正统”力量。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文论、唐宋的诗词理论、明清的戏曲小说理论是古代文论发展的三大丰碑。

先秦时期的文论尚处于萌芽状态,还不能说是属于哪一范畴。

汉司马迁提出了著名的“发愤著书”说,启韩愈“不平则鸣”说,欧阳修“诗穷而后工”说。

曹丕以更大的气魄提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及“文以气为主”“文本同而末异”“诗赋欲丽”的论点。

陆机用赋的形式写成了文论史上第一篇关于创作的专论《文赋》,提出作文之由一是有感于物,一是有赖于学,论述了艺术形象的作用和特征,提到了灵感,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理论。

刘勰所著《文心雕龙》标志古代文学理论的成熟,规模宏大而自成体系,是文论史上第一座高峰。

唐宋古文运动则是第二座高峰。

“八大家”文学成就高,理论上也有贡献。

韩愈、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打着“文以载道”的旗号,有力打击了律赋和骈文。

明清文论是古代文论的终结。

以何景明、王世贞为首的前后七子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主格调,讲法度,与“台阁体”对抗。

李贽提出“童心说”,公安三袁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复古,追求个性解放,重视自然本色。

清代桐城派是古代文论最后一轮夕阳,理论贡献代替不了文学自身发展的衰落。

诗论方面。

“诗言志”是古代诗论的开山纲领,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

《毛诗序》继承“诗言志”提出“吟咏性情”又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义”,强调诗歌为政治礼教服务,提出了诗歌“六义”。

钟嵘《诗品》提出了著名的“滋
味”说,反对声病,反对做诗用典,主张“直寻”,提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说诗歌创作有赖于客观事物的感召。

唐宋是古代诗论的黄金时期。

初唐陈子昂首倡复古革新。

杜甫所著《戏为六绝句》被誉为“千古操斛之准绳也”。

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司空图重视文学审美特征,继承皎然,提出了“韵味”说,引领严羽的“妙悟说”和王士祯的“神韵说”。

欧阳修承韩愈“不平则鸣”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观点,《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的先河。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始祖,主张学习前人法度,借鉴代替创造。

金代元好问著《论诗绝句三十首》点评苏黄宋诗。

晚清袁枚提出“性灵说”是古代诗论最后的挽歌,他提出“诗有工拙,而无今古”,批判沈德潜“温柔敦厚”的诗教理论。

词别是一家,但在文论史上也仅有李清照《论词》一花绽放。

她说词是与娱乐和音乐结合产生的,所以强调婉约为词之正宗,反对苏轼豪放词风,提出高雅、浑成、协乐、典重、铺叙、故实的词论主张。

在被视为正统的“诗文理论”日渐衰落时,代而兴起的是通俗文学理论——小说理论和戏曲理论。

以汤显祖为代表的言情派与以沈景为代表的格律派之争是我国戏曲史上出现的第一次流派之争。

前者重剧情,后者重曲律。

汤显祖反对“按字摸声”提出了“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的命题,强调独创精神。

李渔著《闲情偶寄》系统地提出了戏曲创作的理论,明确“结构第一”的主张,把“立主脑”作为构思最重要的一环,论述了创新精神,重视语言的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突破了“首重音律”的传统观念。

“梨园共赏吴音”,新兴地方戏曲被严加禁止。

焦循著《花部农谭》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社会作用等方面肯定花部。

明清小说贡献了四大名著和多部奇书,但那时研究小说的人却不多。

唯有金圣叹提出了系统的小说理论,著《读第五才子书法》论述了“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之别,提出艺术虚构是小说创作的重要原则,重视典型形象的塑造和语言个性化。

就古代文论内容而言,可分为性质论、创作论、发展论、批评论等。

当然,创作论是最主要的部分。

各方面都不乏经典的论述与论著。

在众多理论家有全面地论述文学的,又有从某个方面深入研究的。

2005年7月2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