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最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 最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最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称谓1.谦称与尊称在古代,自谦称谓通常带有“卑、下、鄙、贱、愚、小”等语素,例如“卑人、下愚、鄙人、贱子、小可”等。

或者是带有这种意思的词语,例如“仆、臣、不肖、不才、不佞”等,表明自己地位卑微,才疏学浅。

不仅称呼自己有谦称,称呼自己的亲属也有谦称。

例如:家”常用作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人,例如家父、家母、家兄。

舍”常用作称比自己年幼的亲属,例如XXX、舍妹。

先”常用作称已去世的己方长者,例如先帝、先父、先母。

亡”常用作称同辈的去世者,例如亡妻、亡弟。

尊称称谓是直接向对方表达敬意。

其方法有四种:①称人之字。

例如:“故今具道所以,XXX或XXX也。

”(XXX《答司马谏议书》)“君实”是XXX的字。

②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君”“子”“公”“先生”等。

③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

④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

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2.年龄称谓襁褓:未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总角:幼年泛称。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半百:五十岁。

XXX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之年:八九十岁。

XXX:一百岁。

3.亲属关系称谓在中国古代的宗法社会中,家族是中心,以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等级制度。

先解释两个概念:六亲:父母妻子兄弟。

九族:有两种解释,一是纵向的,指的是高祖、XXX、祖、父、自己、子、XXX、XXX、玄孙;一是横向的,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古代一人犯罪,常常牵连到亲属也被杀戮,所谓灭三族,指父母兄弟妻子;所谓诛九族,包括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以及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

这是封建专制时代惨无人道的刑法。

再看古代的亲属称谓:父亲的父亲是祖父,父亲的母亲是祖母,祖父母的父母是曾祖父和曾祖母,XXX父母的父母是高祖父和高祖母。

高中语文史上最全文学常识汇总

高中语文史上最全文学常识汇总

高中语文史上最全文学常识汇总一、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膝下:幼年;4、华盖:运气;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南冠:囚犯;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白丁、布衣:百姓;14、伉俪:夫妻;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婵娟、嫦娥:月亮;20、庙堂:朝廷;21、社稷、轩辕:国家;22、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二、作者作品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高中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必修一★【晋侯、秦伯】(公侯伯子男)★【子】对人的称呼:男~。

妻~。

士~(读书人)。

舟~(船夫)。

才~。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

先秦诸~。

古代人名中的表字:如杜甫字~美,苏轼字~瞻。

★【荆卿】1. 古代高级官名:三公九卿。

卿相。

2. 古代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

3. 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

4. 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5. 古代夫妻互称:卿卿。

卿卿我我(形容男女间非常亲昵)。

★【竖子】.小子,对人的蔑称。

★【为变徵之声】古时的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

★【郎中】宫廷侍卫。

★【山东】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左司马】官名,掌管军事。

★【诹生】浅薄愚陋的人;小人。

古代骂人之词。

后亦小生,多作自称的谦词。

★【臣战河南】黄河以南。

★【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必修二★姓氏——我国上古时期,姓和氏有别: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可知母,只能用姓区别不同的部族;进入阶级社会后,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妇人称姓。

后来,随着分封制的覆灭,周天子也丧失了权威性,姓氏逐渐合一。

★年节风俗——【春节】古人称元日、新春、新正等。

【元宵】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寒食】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是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为纪念恩人介子推而设,规定当天严禁烟火,只吃寒食。

【清明】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端午】又称端阳、重午、重五,农历五月初五,相传为了纪念屈原。

殉国)【乞巧】相传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了天庭,只许他们每年在农历七月初七晚见上一面。

在当天晚,妇女们趁着牛郎织女团圆之际,摆设香案,向织女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中秋】又称团圆节。

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习俗。

【重阳】《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

高中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中课本中的古代⽂化常识课⽂中的⽂化常识《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传》是我国第⼀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

1.《左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男五等爵位。

3.⼦:古代对男⼦的尊称。

4.执事:办事的官吏,也⽤于对对⽅的敬称。

5.⼤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夫、⼠三级,⼤夫⼜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1.卿:古代对⼈的敬称。

2.竖⼦:对⼈的蔑称。

3.古代⾳乐分宫、商、⾓、徵、⽻、变宫、变徵七⾳。

变徵是徵的变调,⾳调悲凉;⽻,声调激愤。

4.中庶⼦:管理国君车马之类的官。

5.郎中:宫廷的侍卫。

民间⼜称医⽣。

6.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种轻慢傲视对⽅的姿态。

《鸿门宴》1.关中:函⾕关以西,今陕西⼀带。

2.⼭东:崤⼭以东,即函⾕关以东的地区。

3.季⽗:叔⽗。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4.河:黄河5.亚⽗:对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亲。

6.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

7.窃:私下,常⽤作表⽰个⼈意见的谦词。

《孔雀东南飞》1.结发:古代成婚之⼣,男作⼥右共髻束发。

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2.罗敷:古代美⼥的通称。

3.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恭敬的习惯⽤语。

4.床:古代的坐具。

5.新妇:古代年轻妇⼥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称。

6.初阳岁:冬⾄以后,⽴春以前。

7.下九:古代农历每⽉⼗九为下九,是妇⼥欢聚的⽇⼦。

⼆⼗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

8.六合:出⽣年、⽉、⽇的⼲⽀。

⼜指东、西、南、北、天、地。

9.青庐:⽤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婚礼的地⽅。

盛⾏于东汉到唐。

《兰亭集序》1.禊事:古代的⼀种风俗,三⽉三⼈们到⽔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2.契:⽤⽊或⽵刻成,分成两半,合在⼀起可为凭验。

《⾚壁赋》1.既望:过了望⽇(阴历每⽉⼗五为望),阴历⼗六。

2.美⼈:古⼈常⽤来作为圣主贤⾂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游褒禅⼭记》1.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高中语文课本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高中语文课本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文化常识必修一1、《左传》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2、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记载东周以前240-250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也可当散文看)。

4、行李,出使的人。

5、春秋时期,有公侯子爵男。

6、以乱易整,不武-----古代战争的道德。

7、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音调悲凉。

8、中庶子,管理国君车马之类的官。

9、尺兵,尺寸之兵。

11、郎中,宫廷侍卫。

12、箕踞,坐在地上,张开两脚,形状像箕,这是轻慢傲视对方的表现。

13、山东,瑶山以东,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14、季父,叔父;亚父,把别人当成仅次于父亲。

15、鲰生,浅陋无知的小人。

16、古代河北河南,黄河的北面和南面。

17、参乘,骖乘,古时站在车右边担任警卫的人,不是左边。

18、窃,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19、谨诺,表示恭敬语气。

20、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21、再拜,拜二次,表示隆重。

必修二1、《诗经》分风雅颂;风大都是指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音乐;颂分周颂和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卜,用蓍草占卦,体,卦象。

3、《孔雀东南飞》南朝陈徐陵编《玉台新咏》,古代汉民族(不是少数民族),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4、结发之妻,结发是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5、初阳岁,冬至之后,立春之前。

6、初七及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7、适,出嫁。

8、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

9、《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10、杜康,相传最早造酒的人。

11、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代指有学问的人。

12、阡,陌:南北向和东西向的田间小路。

13、修禊事也,禊,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14、望日,每月农历十六。

15、浮图,即浮屠,本意指佛和佛教徒。

16、“临川王某记”,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之前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字。

高中语文常考的古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常考的古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常考的古文化常识
古代文学常识作为我国文学发展之根本,不管是对高中生的语文知识储备,还是对学生语文素养来说,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它除了作为高中语文常考点之外,还是传承文学根本,对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的教学都有很大帮助。

高中语文常考的古文化常识如下:
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2.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

(即稷、黍、麦、菽、稻)
3.五味:指辛、甘、酸、苦、咸。

4.六畜: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5.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6.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7.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8.岁寒三友:松、竹、梅。

9.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

10.连中“三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即连中解元、会元、状元。

11.五声:五个音级。

也称“五音”,即我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

12.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

13.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乡官。

14.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

(完整版)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

(完整版)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

(完整版)⾼中语⽂课内⽂⾔⽂⽂化常识总结(必备)课内⽂⾔⽂⽂化常识汇编必修⼀《诗经》两篇1、《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它共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表现⼿法是赋、⽐、兴三⼤类。

“风”有15国风,⼤都是民间歌谣;“雅”分⼤雅、⼩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古代少年男⼥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后来指代少年时代。

3、⼘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法,是古代巫术的⼀种表现。

指⽤龟甲,筮草等⼯具预测某些事项,不同的时代使⽤的⽅法有不同,历代也有创新。

《离骚》1、考:指已故的⽗亲。

2、三后:三个君主或诸侯。

古代天⼦﹑诸侯皆称后。

“三后”⼀般指夏禹、商汤、周⽂王。

《孔雀东南飞》1、“箜篌”古代的⼀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2、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有时泛指⼀般的诗经。

3、初阳岁:农历冬末春初,即冬以后,春之前。

4、初七:乞巧节,指农历七⽉七,旧时妇⼥在这天晚上在院⼦⾥陈设⽠果,向织⼥星祈祷,祈求提⾼刺绣缝纫技巧,称为“乞巧”。

5、下九:古⼈以农历每⽉的⼆⼗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九为下九。

在汉代,每⽉⼗九⽇是妇⼥欢聚的⽇⼦。

6、六合:指结婚选好⽇⼦,要年、⽉、⽇的⼲⽀都相合适,这叫“六合”。

天⼲:甲、⼄、丙、丁、戊、⼰、庚、⾟、壬、癸总称为⼗天⼲。

地⽀:⼦、丑、寅、卯、⾠、巳、午、未、申、⾣、戌、亥叫作⼗⼆地⽀。

7、青庐:⽤青布搭成的帐篷,举⾏婚礼的地⽅,东汉⾄唐有这种风俗。

8、黄昏:⼗⼆个时⾠之⼀,是戌时。

⼈定:是亥时。

9、12个时⾠:夜半、鸡鸣、平旦、⽇出、⾷时、隅中、⽇中、⽇昳、晡时、⽇⼊、黄昏、⼈定。

10结发:束发。

古时⼈到了⼀定的年龄(男⼦20岁,⼥⼦15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

高中课本传统文化常识最全汇总

高中课本传统文化常识最全汇总

高中课本传统文化常识最全汇总1.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1.1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以尊重家庭、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为核心。

-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

- 主要思想:仁、义、礼、智、信。

1.2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强调追求自然之道,主张无为而治。

-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 主要思想:道、无为、自然。

1.3 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注重法律制度和秩序维护,追求强权政治。

- 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

- 主要思想:法治、权威、利益。

2. 中国传统文化2.1 传统节日- 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庆祝新年。

-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家人团聚,赏月。

-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纪念屈原,赛龙舟。

2.2 传统艺术- 京剧:中国传统戏曲,以唱、念、做、打为特点。

- 中国画:中国传统绘画形式,注重意境表达。

- 国际象棋:古老的智力游戏,起源于中国。

2.3 传统文学- 诗词: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以唐诗宋词为代表。

- 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

3. 中国传统礼仪3.1 家庭礼仪- 尊敬长辈:长辈地位尊崇,应向他们行礼。

- 敬酒:重要场合要敬酒给长辈或上级。

3.2 社交礼仪- 礼貌用语:问候、道歉和感谢的基本用语要恰当使用。

- 宴会礼仪:应掌握进食、喝酒和聚餐的礼仪。

3.3 传统婚礼- 过大礼:新娘家与新郎家互赠财礼表示祝福。

- 敬茶:新娘向新郎父母敬茶,表示谢意和尊敬。

4. 中国传统建筑4.1 皇宫与宫殿- 紫禁城: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

-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4.2 园林建筑- 中国园林:注重自然景观和艺术概念,以苏州园林著名。

- 花园:私人或公共空间中用于种植花卉的地方。

以上是高中课本传统文化常识的最全汇总。

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教材古代文化常识大全(总8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高中语文教材古代文化常识大全1、《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1—4《烛之武退秦师》)2、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1—4《烛之武退秦师》)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1—4《烛之武退秦师》)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1—4《烛之武退秦师》)5、行李:出使的人。

原写做“行吏”,后习惯写做“行李”。

(1—4《烛之武退秦师》)6、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1—5《荆轲刺秦王》)7、竖子:对人的蔑称。

(1—5《荆轲刺秦王》)8、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1—5《荆轲刺秦王》)9、七音: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1—5《荆轲刺秦王》)10、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1—5《荆轲刺秦王》)11、陛:殿前的台阶。

(1—5《荆轲刺秦王》)12、尺兵:尺寸之兵,指各种兵器。

(1—5《荆轲刺秦王》)13、郎中:宫廷的侍卫。

(1—5《荆轲刺秦王》)14、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视傲慢对方的姿态。

(1—5《荆轲刺秦王》)15、项羽:名籍,字羽,秦末下相县(今江苏宿迁)人。

起兵反秦后与刘邦争天下,交战五年,终于失败自杀。

(1—6《鸿门宴》)16、关中: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今陕西一带。

(1—6《鸿门宴》)17、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1—6《鸿门宴》)18、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

(1—6《鸿门宴》)19、季父:叔父。

(1—6《鸿门宴》)20、张良:字子房,刘邦的主要谋士。

刘邦得天下后,封他为“留侯”。

留,地名,在今江苏沛县东南。

(1—6《鸿门宴》)21、鲰生:意思是浅陋无知的小人。

鲰,浅陋,卑微。

(1—6《鸿门宴》)22、河:黄河。

(1—6《鸿门宴》)23、亚父:项羽对范增的尊称,意思是尊敬他仅次于对待父亲。

亚,次。

(1—6《鸿门宴》)24、跽:跪直身子。

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挺直上身。

(1—6《鸿门宴》)25、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乘,四匹马拉的车。

(1—6《鸿门宴》)26、再拜:拜两次,古代隆重的礼节。

(1—6《鸿门宴》)227、廿四桥: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

廿四桥,即二十四桥,位于江苏扬州瘦西湖。

传说隋炀帝曾月夜令宫女24人吹箫于此,故名。

(2—2《故都的秋》)28、《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

共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4《氓》)29、卜筮:卜,用火烧龟板,根据龟板上的裂纹来推断祸福。

筮,用蓍草的茎占卦。

体,卜筮的卦象。

(2—4《氓》)30、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2—4《氓》)31、玁狁: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

(2—4《采薇》)32、阳:指阴历十月。

(2—4《采薇》)33、路:高达的战车,将帅作战时用得车。

又叫戎车。

周代时战争是车战。

(2—4《采薇》)34、象弭鱼服:两端用象骨装饰的弓,用鲨鱼皮制作的箭袋。

形容装备精良。

(2—4《采薇》)35、《楚辞》:《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

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离骚”的含义,有的说是“离愁”,有的说是“遭忧”,还有的说是楚地的古乐曲名。

(2—5《离骚》)36、《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作”,这里沿用后人常用的题目。

这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作者不详。

(2—6《孔雀东南飞》)。

37、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2—6《孔雀东南飞》)38、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这里泛指一般经书。

(2—6《孔雀东南飞》)39、结发:指成婚之夕,男女左右共髻束发。

(2—6《孔雀东南飞》)40、黄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

(2—6《孔雀东南飞》)41、秦罗敷:“秦”是古诗中美女常用的姓。

“罗敷”是古代美女的通名。

(2—6《孔雀东南飞》)42、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2—6《孔雀东南飞》)43、卿:这里是丈夫对妻子的爱称。

(2—6《孔雀东南飞》)44、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2—6《孔雀东南飞》)45、斗帐:帐子像倒置的斗得样子,所以称为“斗帐”。

(2—6《孔雀东南飞》)46、帘:通“奁”,女子梳妆用得镜匣。

(2—6《孔雀东南飞》)47、玳瑁:一种同龟相似的爬行动物,甲壳黄黑色,有黑斑,有光泽,可制装饰品。

(2—6《孔雀东南飞》)48、初七及下九:七月七日和每月的十九日。

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

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2—6《孔雀东南飞》)49、否泰:运气的好坏。

否,坏运气。

泰,好运气。

(2—6《孔雀东南飞》)50、六合:古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合适,这叫“六合”。

(2—6《孔雀东南飞》)51、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2—6《孔雀东南飞》)52、《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最早见于《文选》。

(2—7《涉江采芙蓉》)53、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酒。

(2—7《短歌行》)54、青青子衿:子,对对方的尊称。

衿,古式的衣领。

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2—7《短歌行》)55、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这里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2—7《短歌行》)56、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说他在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唯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

(2—7《短歌行》)57、《兰亭集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聚会。

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序一篇,总序其事,是为《兰亭集序》。

(2—8《兰亭集序》)58、癸丑: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这里指永和九年。

(2—8《兰亭集序》)59、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2—8《兰亭集序》)60、禊事:禊,一种祭礼。

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在用“巳”日。

禊日,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2—8《兰亭集序》)61、管弦:箫笛用竹制成,是管类。

琴瑟的弦用丝制成,是弦类。

(2—8《兰亭集序》)62、契:用木或竹制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2—8《兰亭集序》)63、既望:过了望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

(2—9《赤壁赋》64、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9《赤壁赋》)65、当轴:旧指当政大臣,比喻居于政要地位。

语出《宋史·苏轼传》:“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恨。

”(2—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66、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3—1《林黛玉进贾府》)67、万机宸翰之宝:这是皇帝印章上的文字。

万机,同“万机”,就是万事,形容皇帝政务繁多,日理万机的意思。

宸翰,皇帝的笔迹。

宸,北宸,即北极星,代指皇帝。

翰,墨迹、书法。

宝,皇帝的印玺。

(3—1《林黛玉进贾府》)78、待漏随朝墨龙大画:待漏,旧时大臣在五更前到朝房里等待上朝的时刻。

漏,铜壶滴漏,古代计时器,指代时间。

随朝,按照大臣的班列朝见皇帝。

墨龙大画,巨龙在云雾海潮中隐现的大幅水墨画。

旧时以龙象征帝王,画中之“潮”与朝见之“朝”谐音。

隐寓朝见君王的意思。

(3—1《林黛玉进贾府》)79、总角:把头发扎成髻。

(3—1《林黛玉进贾府》)80、寄名锁:旧时怕幼儿夭亡,给寺院或道观一定财物,让幼儿当“寄名”弟子,并在幼儿的项下系一小金锁,叫“寄名锁”。

(3—1《林黛玉进贾府》)81、护身符:从道观领来的一种符箓。

迷信的人认为把它带在身上,可以避祸免灾。

(3—1《林黛玉进贾府》)82、送灶:旧时以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灶神升天奏事的日子,在这一天或前一天送灶神,叫“送灶”。

(3—2《祝福》)83、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3—2《祝福》)84、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

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3—2《祝福》)85、《康熙字典》:清代康熙年间,张玉书、陈廷敬等奉皇帝命令编纂的一部大型字典。

(3—2《祝福》)86、四书: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3—2《祝福》)87、无常:佛教用语,原指世间一切事物都处在生起、变异、毁灭的过程中,没有常住性,后引申为死的意思。

(3—2《祝福》)88、千:即吊。

旧时称钱一千文为一贯、一吊或一串。

(3—2《祝福》)89、六龙:传说太阳神的车子由羲和驾驭六条龙拉着,每天在空中行驶。

(3—4《蜀道难》)90、分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黄道带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以二三个星宿为星官,分别配属于各诸侯国,称为分野。

秦是井宿的分野,蜀是参宿的分野。

(3—4《蜀道难》)91、长句:指七言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