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无线技术

合集下载

《无线网络技术》教学大纲

《无线网络技术》教学大纲
(2)Jochen Schiller, “Mobile Communications”, Second edition,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David Kammer等著,李静等译,“蓝牙应用开发指南——近程互联解决方案”,科学出版社,2003
(4)Jochen Schiller, “Mobile Communications”, Second edition,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七章传感器网络
授课
4(学时)
第八章无线网络的传输协议
授课பைடு நூலகம்
4(学时)
第九章移动计算应用
授课
4(学时)
四、所用教材(正式出版教材要求注明教材名称、作者姓名、出版社,出版时间)及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
(1)罗涛等译:《无线移动因特网——体系结构、协议及业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
(2)William Stallings,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7、无线网络中的传输协议性能、评价及其改进;
三、教学进度
章节内容
授课或实验
授课或实验教师
学时安排
第一章无线网络概论
授课
4(学时)
第二章无线传输技术
授课
4(学时)
第三章IEEE802.11无线局域网
授课
4(学时)
第四章无线个人网
授课
4(学时)
第五章ad hoc网络
授课
4(学时)
第六章移动网络
授课
4(学时)
(5)Dharma Prakash Agrawal, Qing-An Zeng, “Introduction to Wireless and Mobile Systems”,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3-其他无线技术介绍 [Repaired]

6.3-其他无线技术介绍 [Repaired]
传感器和无线传感网络
常用无线技术
第六章 目录
01 什么是无线通讯技术 02 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影响 03 常用无线技术 04 基于GPRS技术实现温度数据采集任务
第六章
6.3 其它无线技术介绍
第3页
6.3.1 UWB
1. 简介
是一种无载波通信技术,利用纳秒至微微秒级的非正弦波
窄脉冲传输数据。有人称它为无线电领域的一次革命性进展, 认为它将成为未来短距离无线通信的主流技术。
无线手柄结合音、像设备营造出逼真的虚拟游戏空间。从前 面对UWB的技术特点来看,UWB技术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第六章
6.3 其它无线技术介绍
第 12 页
6.3.2 NFC
1. 简介
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又 称近距离无线通信,是一种短距离的高频无线通信 技术,允许电子设备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点对点数据 传输(在十厘米内)交换数据。 [1] 这个技术由免 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演变而来,并向下兼容RFID,最早由Sony 和Philips 各自开发成功,主要用于手机等手持设备中提供 M2M(Machine to Machine)的通信。由于近场通讯具有天然的安全 性,因此,NFC技术被认为在手机支付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NFC 芯片是具有相互通信功能,并具有计算能力,在Felica标准中 还含有加密逻辑 电路,MIFARE的后期标准也追加了加密/解密模块 (SAM)。
第六章
6.3 其它无线技术介绍
4.应用
第8页
1)应用概述 由于UWB具有强大的数据传输速率优势,同时受
发射功率的限制,在短距离范围内提供高速无线数据 传输将是UWB的重要应用领域,如当前WLAN和WPAN 的各种应用。总的说来,UWB主要分为军用和民用两 个方面。

第六章 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温室自动化监控系统

第六章 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温室自动化监控系统
维普资讯





无 线H-tt ]t i  ̄T
o ndusr a i ee sC o m un c ton fI ti l W r l s m ia i
[ 编者按]随着 D CS、 FCS技术在 工业 自动化领域的广泛应用 , 无 线 网络技术也 日益发展并进人工业自动化领域 , 成为目前工业自动
仪 仪 标 化 计 器 表 准 与 2 7
— —
————— 1■—●一
维普资讯
1 概述
口将上述 采集到的数据传送到底层的智能控制 器。底 层智能控 制器用来完成 数据传输 、控 制策略 实现 、量 程变换 , 以及 L D触摸屏的显示控制功能 。智能控制 C 器将模拟量采集 模块 传送来 的数据 经无线 A P传送到
现状 、技 术现 状 、市场预测 、典型应用 。请 广大读 者关注 。
主讲人简介 : 徐 皑冬 ,1 6 年生 , 学硕士 ,中国科 学院沈 阳 自动化研 究所研 究员,自动控制 系统研 究室副主任 。全国工 9 9 工
业 过 程 测 量 和控 制 标 准化 技 术委 员会 第四 分技 术 委 员会 ( 场 总 线) 员 , 际 电工 委 员会 / 业过 程 测 量 与控 制/ 现 委 国 工
室中各环境因素进行 自动检测 、信息处理与 实时控制。还介绍 了系统 的组成和功能 ,详细描述 了
系 统的软硬件平台 ,最后总结 了该 监控系统的特点 。
【 关键词】 无线通信
温室 监控
Ab t a t T ep p rito u e n a v n e r e h u ea t ma i n t r g a d c n r l y tm, ih U e S s r c : h a e r d c d a d a c dg e n o s u o t mo i i n o to se wh c S SW N n c o n s

【无线传输技术】第六章 调幅发射机-1

【无线传输技术】第六章 调幅发射机-1
7
6.1 板极调幅( AM)
为消除调幅变压器的直流磁化,电路中接入了隔 直流电容器CM和音频阻流圈LM。
CM的作用:防止电源通过变压器次级绕组而短路 ,阻止Ia0T从变压器次级绕组通过,能使音频电流 通过;
LM的作用:是Ia0T的通路,但对音频来说,有很 大的阻抗,不会经LM和电源而短路。
8
16
脉宽调制器原理框图
17
音频信号幅度决矩形脉冲宽度,而音频
6.2信号脉的频冲率宽决定度矩形调脉冲制持续P期D变M化周 期的频率。
• 在载波状态下,脉宽调制器输出超音频等幅等宽的脉冲序列; • 在调制状态下,它输出超音频等幅调宽的脉冲序列。
18
6.2 脉冲宽度调制PDM
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应用的PDM发射机,按照调 制级与被调级联接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无线传输技术
第六章 调幅广播发射技术
第六章 调幅广播发射技术
掌握板极调幅的基本原理;掌握PDM、PSM、 DM、3D广播发射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组成;了 解调幅广播使用的天馈线系统的特点。
主要内容:
6.1 板极调幅广播发射机 6.2 脉冲宽度调制广播发射机 6.3 脉冲阶梯调制广播发射机 6.4 数字调制发射机 6.5 3D型发射机 6.4 调幅广播天馈线系统
13
第六章 调幅广播发射技术
6.2 脉冲宽度调制( PDM,Pulse Density Modulation)
PDM发射机是为克服乙类板调板调机的缺点而开 发的新的调制方式,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世界范 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PDM发射机是一种改进的板调发射机,它用脉宽 调制器及其解调器代替乙类板调机的调幅器完成 音频转换,产生被调级进行板极调幅时所需要的 音频调制功率。

电脑培训教案网络组建

电脑培训教案网络组建

电脑培训教案网络组建第一章:网络基础知识1.1 网络概述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分类解释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和广域网(WAN)的概念1.2 网络拓扑结构介绍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如星形、环形、总线和树形结构解释各自的特点和应用场景1.3 网络协议介绍OSI七层模型和TCP/IP协议栈解释常见的网络协议,如、FTP、TCP和IP的作用和层级第二章:网络硬件设备2.1 交换机和路由器介绍交换机和路由器的作用、功能和区别解释交换机和路由器的配置方法2.2 无线接入点介绍无线接入点的作用和功能解释无线接入点的配置和无线网络的优化方法2.3 网络线缆和网络接口卡介绍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的特点和应用场景解释网络接口卡(NIC)的作用和安装方法第三章:网络搭建与配置3.1 局域网搭建介绍局域网的搭建步骤和注意事项解释如何设置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3.2 网络互连介绍网络互连的设备和协议解释如何使用路由器和交换机进行网络互连3.3 网络服务搭建介绍常见的网络服务,如DNS、DHCP和的作用和配置方法解释如何搭建和配置这些网络服务第四章:网络安全与管理4.1 网络安全概述介绍网络安全的概念、目标和威胁解释网络安全的重要性4.2 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介绍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的作用和功能解释如何配置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4.3 网络管理介绍网络管理的概念、工具和流程解释如何使用网络管理工具进行网络监控和故障排除第五章:网络故障排除5.1 故障排除概述介绍网络故障排除的步骤和技巧解释故障排除方法的重要性5.2 常见网络故障介绍常见的网络故障,如连接问题、速度问题和网络拥塞等解释如何识别和解决这些故障5.3 故障排除工具和技术介绍常见的故障排除工具和技术,如ping命令、tracert命令和Wireshark抓包工具等解释如何使用这些工具和技术进行故障排除第六章:无线网络技术6.1 无线网络概述介绍无线网络的定义、分类和标准解释Wi-Fi、蓝牙和NFC等无线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场景6.2 无线网络搭建与配置介绍无线网络的搭建步骤和注意事项解释如何设置无线接入点、无线信号放大器和无线网卡6.3 无线网络优化介绍无线网络优化的方法和技巧解释如何提高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速度和稳定性第七章:网络存储技术7.1 网络存储概述介绍网络存储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解释NAS和SAN等网络存储技术的区别和应用场景7.2 网络存储搭建与配置介绍网络存储的搭建步骤和注意事项解释如何配置网络存储设备和服务7.3 数据备份与恢复介绍数据备份与恢复的概念、方法和工具解释如何进行数据备份和恢复操作第八章:虚拟化技术8.1 虚拟化技术概述介绍虚拟化技术的定义、分类和优势解释虚拟化技术在网络搭建和运维中的应用场景8.2 虚拟化软件和硬件介绍常见的虚拟化软件和硬件,如VMware、VirtualBox和KVM等解释如何使用这些虚拟化工具进行虚拟网络搭建和管理8.3 虚拟化网络配置与优化介绍虚拟化网络的配置方法和技巧解释如何提高虚拟化网络的性能和可扩展性第九章:网络监控与性能分析9.1 网络监控概述介绍网络监控的定义、目标和工具解释网络监控的重要性9.2 网络监控工具介绍常见的网络监控工具,如SNMP、Nagios和Wireshark等解释如何使用这些工具进行网络性能监测和故障诊断9.3 网络性能分析与优化介绍网络性能分析的方法和技巧解释如何根据性能分析结果进行网络优化和调整第十章:网络规划与设计10.1 网络规划概述介绍网络规划的定义、目标和流程解释网络规划的重要性10.2 网络设计原则与方法介绍网络设计的原则、方法和工具解释如何根据业务需求和预算进行网络设计10.3 网络项目实施与管理介绍网络项目实施与管理的流程和方法解释如何确保网络项目按时、按质完成第十一章:云计算与网络11.1 云计算基础介绍云计算的定义、服务模型和部署模型解释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的特点和应用场景11.2 云计算与网络的关系探讨云计算对网络架构的影响和挑战解释网络在云计算中的角色和重要性11.3 云网络搭建与配置介绍云网络的搭建步骤和注意事项解释如何配置云网络服务,如云虚拟私有云(VPC)和子网第十二章:大数据与网络12.1 大数据基础介绍大数据的定义、特征和应用领域解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挑战12.2 网络在大数据处理中的作用探讨网络在大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中的作用解释大数据网络架构的设计原则和考虑因素12.3 大数据网络搭建与优化介绍大数据网络搭建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解释如何优化网络以支持大数据应用的性能需求第十三章:网络自动化与脚本编程13.1 网络自动化概述介绍网络自动化的概念、目标和工具解释网络自动化的优势和挑战13.2 常见网络自动化工具介绍常见的网络自动化工具,如Ansible、Python和Shell脚本编程解释如何使用这些工具实现网络配置和管理自动化13.3 网络自动化脚本编写实例提供网络自动化脚本的编写实例和最佳实践解释如何通过脚本编程提高网络运维效率第十四章:网络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14.1 网络法律法规概述介绍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定义、分类和重要性解释我国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14.2 网络法律法规的应用探讨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在网络运维和业务开展中的应用解释网络法律法规对企业和个人的约束和指导作用14.3 网络道德规范与职业素养介绍网络道德规范的定义、内容和重要性解释网络工程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观念第十五章:网络新技术与发展趋势15.1 5G网络技术介绍5G网络的定义、特点和应用场景解释5G网络对现有网络技术的影响和挑战15.2 边缘计算与物联网介绍边缘计算和物联网的定义、特点和应用场景解释边缘计算和物联网在网络架构中的作用和重要性15.3 未来网络发展趋势探讨未来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解释网络工程师如何适应和引领未来网络技术的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电脑培训教案网络组建的相关内容,涵盖了网络基础知识、网络硬件设备、网络搭建与配置、网络安全与管理、网络故障排除、无线网络技术、网络存储技术、虚拟化技术、网络监控与性能分析、网络规划与设计、云计算与网络、大数据与网络、网络自动化与脚本编程、网络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以及网络新技术与发展趋势等十五个章节。

无线电技术导论第六章无线电发射概论

无线电技术导论第六章无线电发射概论
波道式天线: 定向天线。波道式天线有三个振子组成,呈“王”字 形。
引向器振子长度LD,投射器振子长度LP= λ/2 ,反射器振子长度LR 。 设计 LD> LP>LD , 加强正前方的接收能力,消弱后方的接收能力。
第三节 无线电波发射机介绍
无线电广播和通信中, 声音和图象及其它信息都是 由高频电振荡信号“运载” , 通过天线发送。
白天: F2电子密度最大, F1层、E层、D层 依此减小。
夜间: 各层的电子密度 降低,D层消失。
⒉各波段传播特点: 长波到达D层被反射回来; 中波到达E层被反射回来;
2. 各波段传播特点(续)
⑴中波(MF) 中波是国内广播的主要波段。
白天:
由于D层电离子密度较大,对 中波(1km~100m)有强烈吸 收作用,中波经过D层时损耗很大,不能靠电离层反射传播。 中波主要靠地波传播。 因此,白天只能收到本地及临近地区的中波广播电台节目。
布朗天线:水平面没有方向性。水平安装放射状的λ/4 振子的作 用与接地相同。
主要用于超短波信号的传播。
常用天线 (续)
② 1/2波长天线 天线振子的长度L=λ/2 ,
主要有:半波对称子(半波偶极)天线和波道式天线(王字天线)
半波对称子天线:水平面有方向性, 呈8字形。 与振子垂直方向: 发送功率最强, 接收灵敏度最高; 沿振子轴向: 发送功率最弱, 接收灵敏度最低。 主要用于短波信号的收播。
第一节 无线电波的传播
一、无线电波的发射
1. 从电容器电路到天线电路
当外加一电压时, C两极板介质间建立一电场。
当外加交流电压时, C两极板介质间存在交变电场, 电路中形成交流电流,电场辐射不出去。
如果将C两平行极板换为两条平行导线,并且把两条导线张开,

《5G移动通信系统及关键技术》第06章 5G支撑技术6.1-6.2

《5G移动通信系统及关键技术》第06章 5G支撑技术6.1-6.2
云计算的基本原理:计算运行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 ,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 行机理将与互联网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 所需的应用上,根据需求来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
1-4
6.1.1 云计算的概念
制定云计算标准的标准化组织:
1、ISO/IEC 2、IEEE 3、ITU-T云计算焦点组 4、分布式管理任务组 5、云安全联盟 6、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 7、开放网格论坛(OGF) 8、网络存储工业协会(SNIA)
业务灵活性。
1-6
6.1.3 移动云的网络架构
移动云计算研究两方面内容:
➢ 解决如何调整当前的无线接入网络体系架构使之能 够适应移动云应用及其支持平台的具体特点。 如何提高无线网络的信息承载能力来高效地支持云 应用实现是一大挑战。
➢ 无线接入网络如何利用云计算技术的优势来提升自 身性能。
1-7
6.1.3 移动云的网络架构
移动云资源包括: 1. 用户资源 2. 软件资源 3. 硬件资源 4. 网络资源
1-11
6.1.4 移动云的资源
1. 用户资源
由个人用户控制的一台或多台设备,实现对全 部设备统一的操作参数配置
利用组级别实现多用户或所有者/运营商协作 包含对云环境中可用资源的普遍控制的通用资源
1-12
四、移动云的资源
云计算和宽带无线接入技术融合的挑战:
➢ 资源受限:移动云计算系统中,移动终端通过无 线网络接入云端资源,无线信道质量和数据速率 会大大降低用户的体验质量。
➢ 功率受限:由于系统频谱资源和终端功率资源受 限,无法利用当前的同构无线接入网络来保证移 动云计算用户的体验质量。
1-8
6.1.3 移动云的网络架构

无线接入技术PPT课件

无线接入技术PPT课件

WPAN是一种采用无线连接的个人局域网。现通常指覆盖范围 在10m半径以内的短距离无线网络,尤其是指能在便携式消费 者电器和通信设备之间进行短距离特别连接的自组织网。 WPAN被定位于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IEEE802.15工作组负责WPAN标准的制定工作。目前,IEEE 802.15.1标准协议主要基于蓝牙(Bluetooth)技术,由蓝牙小 组SIG负责。IEEE802.15.2是对蓝牙和IEEE 802.15.1标准的修 改,其目的是减轻与IEEE802.11b 和IEEE802.11g的干扰。 IEEE 802.15.3旨在实现高速率,支持介于20Mbps和1Gbps之 间的多媒体传输速度,而IEEE 802.15.3a则使用超宽带(UWB )的多频段OFDM联盟(MBOA多频带正交频分复用联盟 )的 物理层,速率可达480Mbps。IEEE802.15.4标准协议主要基于 Zigbee(紫蜂)技术,由Zigbee联盟负责,主要是为了满足低功 耗、低成本的无线网络要求,开发一个低数据率的WPAN(LRWPAN)标准。
)和MB-TDD(时分双工) 。IEEE802.20弥补了802.1x协议 族在移动性方面的不足实现了在高速移动环境下的高速率 数据传输。在物理层技术上,以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即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和 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多入多出技术)为核 心,在设计理念上,强调基于分组数据的纯IP架构,在应 对突发性数据业务的能力上,与现有的3.5G(HSDPA: 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高速下行分组接入 、EV-DO:全称为CDMA20001xEV-DO,是 CDMA20001x演进(3G)的一条路径的一个阶段 )性能相 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009, Cisco Systems, Inc.

ICND—2
6.5.1 无线网络组件
一旦 WLAN 采用了某 个标准,其所有组件必须 符合该标准,或至少与该 标准兼容。 WLAN 中必须考虑的 各个组件包括:无线客户 端或 STA、接入点、无线 网桥和天线。
© 2009, Cisco Systems, Inc.

ICND—2
5.2.2 TCP与UDP
无线技术非常灵活,有很多优点,但也 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
1. 证。首先,无线 LAN (WLAN) 技术使
用 RF 频谱中无需许可证的频段。由于这些 频段不受管制,因此被许多不同的设备使用 。结果,这些频段非常拥挤,来自不同设备 的信号经常相互干扰。此外,微波炉和无线 电话等设备也使用这些频率,因而可能会干 扰 WLAN 通信。

ICND—2
6.1.1 无线技术与设备
除了有线网络之外,还有各种 不需要线缆即可在主机之间传输信 息的技术,即无线技术。 无线技术使用电磁波在设备之 间传送信息。电磁波是通过空间传 送无线电信号的一种介质。 电磁频谱包括无线电和电视广 播波段、可见光、x 射线和伽玛射 线等。它们各有其特定的波长及相 关能量的范围,如图所示。
© 2009, Cisco Systems, Inc.

ICND—2
6.1.4 无线电射频
© 2009, Cisco Systems, Inc.
www.cis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ICND—2
6.2.1 无线技术优点与局限性
2.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通常需要进行现场勘测。现场勘测的负责人必须精通 WLAN 设置,并且配有可以测量信号强度和干扰的先进设备。根据 WLAN 的部 署规模,此过程的成本可能非常高。如果规模小,通常只需使用无线 STA 以及 大多数无线网卡随附的实用程序,进行简单的现场勘测。 3. 在确定 WLAN 设备的部署位置时,任何情况下都必须考虑已知的干扰源,例 如高压电线、电动机及其它无线设备。
第六章 无线技术
钟容江
© 2009, Cisco Systems, Inc.

ICND—2
本章要求
• 了解无线网络原理 • 了解无线网络标准 • 了解无线网络的组件
• 了解SSID与通道
• 熟悉无线网络安全标准
© 2009, Cisco Systems, Inc.
6.4.1 无线网络的标准
1. 为确保无线设备之间能互相通信,已经产生了许多标准。这些标准规定了使用的 RF 频谱、数据速率、信息传输方式等。负责创建无线技术标准的主要组织是 IEEE。
2. IEEE 802.11 标准用于管理 WLAN 环境。该标准有四个附录,用于描述无线通信的 不同特征。目前可用的附录有 802.11a、802.11b、802.11g 和 802.11n。(802.11n 在本书编写时尚未得到批准。)这些技术统称为无线保真(Wi-Fi,Wireless Fidelity) 。
2. 其次,无线的主要问题是安全。无线提 供了便捷的访问,其广播数据的方式让任何 人都能访问数据。但是,这种功能也会限制 无线技术为该数据提供的保护。因为任何人 (包括非预定的接收者)都可以截取到通信 流。为解决这些安全问题,人们开发了许多 保护无线通信的技术,例如加密和身份验 © 2009, Cisco Systems, Inc.
其中,部分类型的电磁波不适
合传送数据;部分波段受政府管制 ,由政府授权不同的组织用于特殊 用途;另有一些特定波段则供公众
使用,无需专门申请许可。公共无
线通信最常用的波长包括红外和无 线电射频 (RF) 波段部分。 © 2009, Cisco Systems, Inc.

ICND—2
6.5.3 无线设备的安装
无线设备的安装:
1. 在家庭或小型企业环境中,安装通常只涉及少量的设备,这些设备可以轻松 地重新部署,以获取最佳的覆盖范围和吞吐量。
1. 在大型企业环境中,设备无法轻松地重新部署,并且覆盖范围必须全面。确 定 AP 的最佳数量和位置对于以最低成本提供适当覆盖范围非常重要。
6. 天线可按照其发射信号的方式 分类。定向天线将信号强度集中到 一个方向发射。全向天线则朝所有 方向均匀发射信号。
7. 定向天线通过将所有信号集中 到一个方向,可以实现远距离传输 。定向天线常用于桥接某些应用, 而全向天线则常用于 AP。 © 2009, Cisco Systems, Inc.

© 2009, Cisco Systems, Inc.

ICND—2
6.3.1 无线网络的类型及其界限
WPAN 这是最小的无线网络,用于连接各种外 围设备到计算机,例如鼠标、键盘和 PDA 。所有这些设备专属于通常使用 IR 或蓝 牙技术的一台主机。 WLAN WLAN 通常用于延伸本地有线网络 (LAN) 的覆盖范围。WLAN 使用 RF 技术 并遵守 IEEE 802.11 标准。它们可以让 许多用户通过称为“接入点”(AP) 的设备 连接到有线网络。接入点用于连接无线主 机和有线以太网络中的主机。 WWAN
© 2009, Cisco Systems, Inc.

ICND—2
6.5.4 无线设备的安装
© 2009, Cisco Systems, Inc.

ICND—2
6.6.1 WLAN 与 SSID
© 2009, Cisco Systems, Inc.

ICND—2
6.5.2 无线网络组件
天线: 1. 用于 AP 和无线网桥
2. 提高无线设备输出的信号强度
3. 从 STA 等其它设备接收无线信 号 4. 天线输出获得的信号强度提升 称为增益 5. 增益越高,通常意味着传输距 离越远
3. 另一个名为 Wi-Fi Alliance 的组织负责测试不同制造商的无线 LAN 设备。设备上若
印有 Wi-Fi 徽标,则表示该设备符合这些标准,并能与符合同一标准的其它设备交互操作 。
© 2009, Cisco Systems, Inc.


ICND—2
本章内容 • 6.1 无线技术与设备
• 6.2 无线技术优点与局限性
• 6.3 无线网络类型
• 6.4 无线网络标准 • 6.5 无线网络组件
• 6.6 SSID与通道
• 6.7 无线网络安全
© 2009, Cisco Systems, Inc.
ICND—2
6.4.2 无线网络的标准
802.11a: 1. 使用 5 GHz RF 频谱 2. 与 2.4 GHz 频谱(即 802.11b/g/n 设 备)不兼容 3. 范围大约是 802.11 b/g 的 33% 4. 与其它技术相比,实施此技术非常昂贵。 5. 802.11a 标准的设备越来越少 802.11b: 1. 首次采用 2.4 GHz 的技术 2. 最大数据速率为 11 Mbps 3. 范围大约是室内 46 米(150 英尺)/室 外 96 米(300 英尺) 802.11g: 1. 2.4 GHz 技术 2. 最大数据速率增至 54 Mbps 3. 范围与 802.11b 相同 4. 与 802.11b 向下兼容 802.11n: 1. 正在开发中的最新标准 2. 2.4 GHz 技术(草案标准规定了对 5 GHz 的支持) 3. 扩大范围和数据吞吐量 4. 与现有的 802.11g 和 802.11b 设备向 下兼容(草案标准规定了对 802.11a 的 支持)
WWAN 网络覆盖非常广大的区域。移 动电话网络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 WWAN 。这些网络使用码分多址 (CDMA) 或全球 移动通信系统 (GSM) 等技术,通常受政府 机构的管制。
© 2009, Cisco Systems, Inc.

ICND—2
与传统的有线网络相比, 无线技术具有诸多优点。
1. 其主要优点之一就是能够随时随 地进行连接。广泛分布在公共场合 当中的无线接入点(称为热点), 使人们能够轻松连接到 Internet, 下载信息和交换电子邮件与文件。 2. 无线技术的安装非常简单经济,而 且家庭和企业无线设备的价格也在 不断下降。而随着这些设备价格的 下降,其数据速率和功能却在提高 ,并能支持更快、更可靠的无线连 接。 3. 由于不受电缆连接的限制,网络 可以利用无线技术轻易地扩展。新 用户和来访者可以快速而轻松地加 入网络。
ICND—2
6.1.2 红外线
红外线:
红外线 (IR) 的能量非常低 ,无法穿透墙于连接壁或其它 障碍物。但它常用个人数字助 理 (PDA) 和 PC 等设备并传 送数据。一种称为红外直接访 问 (IrDA) 的专用通信端口便 使用红外线在设备之间交换信 息。 IR 只支持一对一类型的 连接, IR 还可用于遥控设备、无 线鼠标和无线键盘,但通常只 适合视线范围内的近距离通信 。通过反射 IR 信号,可以扩 大通信距离。要达到的距离越 远,所需的电磁波频率也就越 高。
© 2009, Cisco Systems, Inc.

ICND—2
6.1.3 无线电射频
无线电射频 (RF) RF 波可以穿透墙壁及其它障碍物,适用范围比 IR 大得多。 RF 波段的特定区域预留给没有许可证的设备使用,例如无线局域网、无线电话 、计算机外围设备等。这些频段包括 900 MHz、2.4 GHz 和 5 GHz 频率范围。这 些范围被称为工业科学和医疗 (ISM) 波段,其使用受到较少限制。 蓝牙是一种利用 2.4 GHz 频带的技术,它仅限于低速、近距离通信,但优势是 可以同时与许多设备通信。在用于连接计算机外围设备(例如鼠标、键盘和打印机 )时,这种一对多的通信能力就体现出了蓝牙技术相对于 IR 的优势。 另有一些利用 2.4 GHz 和 5GHz 频带的现代无线局域网技术,它们符合各种 IEEE 802.11 标准。这些技术与蓝牙技术的区别在于其发射功率更高,因此传输距 离也更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