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平均数
平均数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PPT课件小学数学四年级

图片解析
你知道吗?这个游泳池的深度,实际上是这样的……
80 厘米
150 厘米
200 厘米
60 110 厘米 厘米
图片解析
✓ 真实数据可能比平均数大,也有可能比平均数小, 也有可能和平均数相等。
✓ 平均数只是一组数据的代表数值。 ✓ 平均数不一定真实存在于那组数据中。
联系生活
• 我校三年级学生的平均年龄是9周岁。 • 张老师家去年平均每月用电85千瓦时。 • 富阳地区六月份最高平均气温30摄氏度。
课后请你找一找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数?
三月 26
四月 28
五月 30
六月 29
(20+23+26+28+30+29)÷6 (20+23+26+28+30+29) ÷5 (20+23+26+28+30)÷6
练习2
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标有水面的高度,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
12厘米
6厘米
10厘米
4厘米
练习3
临河地区4月16日至4月20 日的最高平均气温是21℃,4 月16日的最高气温是26 ℃, 可能吗?
练习6
以下是某校“校园十佳小歌手”歌唱比赛中雷菲同学的得分情况:
评委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最后得分 成绩 92分 98分 95分 83分 92分 93分
你知道雷菲同学最后得分是多少分吗?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数值,不一定真实存在。平均数比一组数据中最 大的数要小,比最小的数要大。
平均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

教案:平均数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数值的个数。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平均数。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通过平均数对一组数据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判断。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学用具。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数据特点,教师总结并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二、探究(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学生尝试计算并分享计算方法。
2. 教师总结并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三、实践(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学生尝试运用平均数解决这些问题。
2. 学生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答案,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四、巩固(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并互相交流答案。
2. 教师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讲解和指导。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特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评价,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关注的细节: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补充和说明: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数值的个数。
它是用来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可以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在数学教学中,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是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工具。
2024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正确填写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能力和与人合作的交际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能正确填写统计表,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1、今天,教室里来了许多听课的老师,我们应该跟他们说什么?(老师好)2、这节课,老师把小朋友们分成5个小组来共同学习。
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你们最喜欢的小红花,比比看哪个小组得到的小红花最多,大家有信心吗?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出示大象卡通图)小朋友们,瞧,今天谁来到我们班级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它吗?你们应不应该向大象爷爷问声好呢?2、小朋友真有礼貌!大象爷爷为了感谢大家,决定带小朋友们去他的神奇果树园摘水果吃。
(出示果树)这些果树可真神奇啊!树上长满了苹果、梨、西瓜、桃子、草莓,小朋友想吃吗?每人摘一个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
3、让学生摘自己喜欢的水果。
师:怎样才能很快地看出同学们喜欢的水果的个数呢?4、让学生贴水果。
通过贴水果的活动,初步感知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
三、合作探究,体会领悟。
1、师:今天是大象爷爷的生日。
(出示图)看,很多客人领着全家、带着礼物来到大象家给他过生日(动物们头戴面具依次出现)。
你听,他们一起为大象爷爷唱起了生日歌(播放音乐)大家跟着一起唱吧!(学生欢快地唱起了生日歌)师:看了这张图,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提问题。
四年级平均数的公式

四年级平均数的公式
四年级平均数的公式是一个相对简单的数学概念,主要用于求解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这个公式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都非常常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
平均数的公式可以表示为:平均数= 总和÷数量。
在这个公式中,“总和”指的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的总和,而“数量”则是这组数据的个数。
通过计算总和除以数量,我们可以得到这组数据的平均值,即平均数。
例如,假设我们有一个由四个数字组成的数据组:2、4、6和8。
首先,我们需要计算这组数据的总和,即2+4+6+8=20。
接着,我们需要确定这组数据的数量,这里有四个数字,所以数量为4。
最后,我们用总和除以数量来找出平均数:20 ÷4 = 5。
所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5。
平均数的概念可以应用于各种实际问题中。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计算一组学生成绩的平均数来了解整个班级的平均水平。
同样地,这个公式也可以用于计算一个家庭每月的平均开销,或者一个运动员在一系列比赛中的平均得分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平均数有时可能无法完全反映数据的分布情况。
例如,在一组数据中如果存在极端值,那么平均数可能会被拉高或拉低,不能准确地表示大多数数据的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需要使用其他统计指标,如中位数或众数来描述数据。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长方形。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架)师:这是老师家的书架,咱们一起来看看。
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你有什么办法?2.感知(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生:把上层书架上的8本书,拿2本放在下层书架上,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几本书了?(6本)(3)师:像这样把多的移给少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移多补少。
(4)师:你还有什么方法?生:把上层书架上的书和下层书架上的书先合起来,再平均放在两层书架上,这样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师:像这种把几个不同的数先合并起来,再平均分成这样的几份的到相同的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先合后分。
(5)师: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了吗?生:一样多了。
师:都是几本?(6本)师:它是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数?(或者:谁来说一说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得到这个数?)生:用的是移多补少和先合后分的方法。
师:像这样得到的数,它也有自己的名字—平均数。
师:所以6就是8和4的平均数。
谁再来说说6是谁和谁的平均数?(生说)(6)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1、师:老师又新增添了一层书架,第三层书架上有几本书了?生:第三层书架上有3本书了、师:用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能求出这三层书架上书的本数的平均数吗?师:请拿出学具,来摆一摆,注意摆时要一一对应。
摆完把你的想法讲给你的同伴听一听。
四年级数学下册8.1教案:平均数的求法

四年级数学下册8.1教案:平均数的求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平均数是一个经常被使用的概念。
平均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分布情况,从而更好地进行分析和决策。
在四年级数学下册,学生们将开始学习如何求解平均数。
一、课程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求解平均数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将分为两个部分:理论习和实践应用。
1. 理论学习在理论学习部分,教师将帮助学生们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所得到的值。
例如,如果有以下一组数据:2,3,4,5,6。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2 + 3 + 4 + 5 + 6)÷ 5 = 4。
平均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组数据的分布情况,从而进行更好的分析和决策。
2. 实践应用在实践应用部分,学生们将分组进行练习。
教师将先给出一组数据,要求学生们计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学生们将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最终得出答案。
随后,教师将随机抽查几组小组,让他们上台演示出题和解答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1. 理论学习在本部分,教师将通过较为简单的图表或者例子给学生们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
2. 实践应用在本部分,教师将组织学生们分成小组,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们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进行互动教学,加深学生们对平均数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和示范2.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3. 教师提问和引导五、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们的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情况进行观察和评价,看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平均数的求解方法。
可以选出几位学生上台表演出题和解答的过程,并根据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
六、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将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将有更多机会用到这个概念,也会更加自信和熟练地进行求解。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在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教学中,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典型值,通常被用来衡量同一组数据中各数值的差异。
以下是关于数学平均数的一些主要概念。
1.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指一组数的总和除以这组数的总个数。
其数学公式为:平均数=总和÷总个数。
2.计算平均数的步骤要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首先需要将这组数的每个数值相加,然后将这个和除以这组数的总个数。
具体步骤如下:(1) 将每个数值相加;(2) 将和除以总个数;(3) 结果就是平均数。
3.平均数的应用平均数被广泛用于量化同一组数据中各数值的相对大小。
例如,在一个班级中,学生们参加了一次考试,各自得了不同的分数。
这时,平均数可以给出这个班级的考试成绩的典型值。
如果一个学生的分数高于平均数,那么他的成绩就比班里大多数人好;反之亦然。
4.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指根据各数值的权重来计算平均数,权重越高的数值在计算中所占的比重越大。
例如,在一组数据中,有些数值比其他数值更具有代表性。
这时,可以利用加权平均数计算平均数,以更好地反映数据的实际情况。
5.平均数与中位数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典型值。
但是,它们的计算方式不同。
平均数是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总个数,中位数是所有数值按照大小排列后中间的数值。
对于一个数据分布比较对称的数据集来说,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值会比较接近;对于一个数据分布比较偏斜的数据集来说,两者的值会有较显著的差异。
6.小学生如何计算平均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通常会用简单的例子来教给学生如何计算平均数。
例如,老师可以给学生发一堆糖果,让学生自己数一下自己拿了多少个,然后将所有同学拿到的糖果总数除以同学个数,就得到了这一堆糖果的平均数。
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在学生的数学教育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学习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应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6.4《平均数》 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6.4《平均数》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能够利用平均数解决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对数据的观察能力和运算能力。
4.善于运用推理、归纳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平均数》三、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1.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练习法: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问答法:通过问答活动进行知识点的巩固。
六、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简单的生活场景故事,引导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进行初步了解。
比如,小明去超市买菜,他买了3斤、4斤、5斤、2斤和1斤的蔬菜,那么他买的蔬菜的平均数是多少?2.新课讲解1.定义:平均数就是一个数据集合中所有数的和除以数量。
2.计算方法:用数据的和除以数据的数量。
> 例如 3, 4, 5, 2, 1 这五个数字的平均数是(3+4+5+2+1)÷5=3。
3.让学生做几道简单的平均数计算题。
3.巩固练习1.给学生一组数据,让学生自己计算平均数。
2.给学生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例如:小学校图书馆有10万册图书,今年上半年新增了5万册,下半年新增了8万册,那么今年全年图书馆新增的图书数量的平均值是多少?4.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平均数,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善于发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简单的生活场景故事,引导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进行初步了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平均数的定义。
2.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够善于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并能够很好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3.教学中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要讲清楚,让学生一步步掌握计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15+16+20+15)÷5 =85÷5 =17(个)
(18+20+19+19)÷4
=76÷4 =19(个)
通过比较平均数发 现女生队成绩好。
三、巩固练习
1. 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捐书的情况。
姓名 杨欣宇 王 波 刘真尧 马 丽 唐小东
本数
8
6
9
8
14
平均每人捐了几本?
(8+6+9+8+14)÷5
2
下面是第4小组男 生哪队个和队女的生成队绩踢好?毽
比赛的成绩。
男生队
姓名 王小飞 刘东 李雷 谢明明 孙奇
踢毽个数 19 15 16 20 15
女生队
姓名 杨羽 曾诗涵 李玲 张倩
踢毽个数 18 20 19 19
算出哪个队踢毽的 男个生数队多成就绩行好了。。
这样比较不公平, 因为两队的人数不 一样啊!
我算的是平均身高。
2. 下表是某小组6名同学的身高和体重情况。
姓名 身高∕cm 体重∕kg
刘子涵 139 34
李强 140 38
高风 135 35陈莉 Biblioteka 38 34宋东晓 139 36
张思思 137 33
请你算出这些同学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各是多少。
(139+140+135+138+139+137)÷6 (34+38+35+34+36+33)÷6
“五一”期间博物馆门票统计如下图。
(1)估计一下,这5天中平均每天售出门票大约多少张? 这5天中平均每天售出门票张数 (1100+1300+1000+900+700)÷5 =5000÷5 =1000(张)
“五一”期间博物馆门票统计如下图。
(2)如果你是博物馆的馆长,看到这个信息,你有什么想 法?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数量 / 个
姓名
小红
应该怎样想呢?
小兰
小亮
小明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数量 / 个
姓名
小红 小兰
应通该过怎移样多想补呢少?的 方法,可以看出 平均每人收集了 13个。
小亮
后面几天适当减低门票价格。
四、课堂小结
求平均数的方法有:(1)移多补少法; (2)公式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可以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或几组同类数据的总体 情况。
平均数只能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而不 能代表其中某个个体的情况。
五、课后练习
21 21 22 24 22 21 23 22 10 10 12 12 11 11 11 11
小明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数量 / 个
求平均数
13就我是们1知4道、了12什、么 1的1平和是求均1平平5数均均这。数数4个,呢数怎?样
也可以像下面这样计算。
(14+12+11+15)÷4 =52÷4 =13(个) 答:环保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废旧饮料瓶。
=828÷6
=210÷6
=138(cm)
=35(kg)
测量本班同学的身高和体 我算重的,是并平计均算身出高全。班同学我的算的是平均体重。
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3.选择正确算式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2014年小刚家各季度用水量情况统计图
单位:吨
40
35
30
25
20
16
15
10
5
0 第一季度
24
第二季度
35 21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季度
为什么选 B呢?
小刚家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 ( B ) A.(16+24+35+21)÷4 B.(16+24+35+21)÷12 一年12个月 C.(16+24+35+21)÷365
4.“五一”期间博物馆门票统计如下图。
(1)估计一下,这5天中平均每天售出门票大约多少张? 你估计得准吗?请用自己 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
=45÷5 =9(本)
这道题应该怎 样解决呢?
答:平均每人捐了9本。
2. 下表是某小组6名同学的身高和体重情况。
姓名
刘子涵 李 强 高 风 陈 莉 宋东晓
身高∕cm
139
140
135
138
139
体重∕kg
34
38
35
34
36
张思思 137 33
请你算出这些同学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各是多少。
(139+140+135+138+139+137)÷6 =828÷6 =138(cm)
3. 下面说法正确吗?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王悦5次跳远的总成绩是10m,她每次的跳远成绩肯
定都是2m。
( ×)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cm,有的队员身
高会超过160cm,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cm。
(√)
(3)小东所在小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6kg,小刚所在小组
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4kg,小东一定比小刚重。
(×)
4. 哪个小组成绩好些?
第一小组4人, 一共做了100个。
第二小组5人, 一共做了110个。
怎我样算比的较是呢第?一小 组的平均成绩。
100÷4=25(个)
我算通的过是计第算二平小均 组的数平进均行成比绩较。。
110÷5=22(个)
25>22
答:第一小组成绩好些。
四年级数学下册(RJ) 教学课件
第 8 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第 1 课时 平 均 数
一、情景导入
你们小队平均每人 收集了多少个?
环保小队的同学们利用周末收集了很多废旧的 饮料瓶。
二、探索新知
1 认识平均数
姓名
小红
应该怎样想呢?
小兰
要想解决这个问
题,我们首先要
小亮
知道每人收集了
多少个饮料瓶。
小明
男生:19+15+16+20+15=85(个) 女生:18+20+19+19=76(个)
85>76
用每队的平均成绩 比较可以吗?
对!在人数不等的情 况下,用平均数表示 各队的成绩更好。
我算的是男生队平 均每人踢毽个数。
我算的是女生队平 均每人踢毽个数。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