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操作评分标准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操作评分标准(整理版)

中医护理操作评分标准(整理版)

耳针法(耳穴埋豆)操作评分标准
考核时间:年月日
艾条灸法操作评分标准
注:1. 艾条灸方法常用者有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三种。

2.若有艾灸火脱落烧伤皮肤,烧坏衣被均为不合格。

考核时间:年月日
拔火罐法操作评分标准
考核时间:年月日
穴位按摩法操作评分标准
注:若损伤皮肤,扣20分。

考核时间:年月日
注:刮破皮肤,扣20分。

考核时间:年月日
考核时间:年月日
涂药法操作评分标准
考核时间:年月日
熏洗法操作评分标准
考核时间:年月日
毫针法操作评分标准
医院名称科室姓名
注:出现弯针、折针等意外,一项扣20分。

考核时间:年月日
中药灌肠法操作评分标准
医院名称科室姓名
考核时间:年月日
水针法(穴位注射)操作评分标准
医院名称科室姓名
考核时间:年月日
穴位敷贴法操作评分标准
医院名称科室姓名
考核时间:年月日
电针法操作评分标准
医院名称科室姓名
考核时间:年月日
温针灸法操作评分标准
医院名称科室姓名
注:若有艾灸火脱落烧伤皮肤,烧坏衣被均为不合格。

考核时间:年月日。

八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及评分标准

八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及评分标准

目录技术1 耳针法 (2)技术2 艾条灸 (6)技术3 拔罐法 (9)技术4 穴位按摩法 (12)技术5 刮痧法 (15)技术6 湿敷法 (18)技术7 涂药法 (20)技术8 熏洗法 (23)技术1 耳针法耳针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1评估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1.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

1.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1.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5心理状况。

2 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 禁忌证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4 告知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5 物品准备治疗盘、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球、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等。

6 操作程序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6.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6.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6.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

留针。

6.5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

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6.6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防感染。

6.7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6.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 护理及注意事项7.1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7.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

7.3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中医护理技能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中医护理技能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4
患者准备
(8分)
核对医嘱、床号、姓名(1分)
2.告知患者穴位按摩的作用(1分)、简单的操作方法(1分)、局部感觉(1分),取得患者合作
3.评估患者有无禁忌症(1分)
4.询问是否有穴位按摩史(1分)
5.评估按摩部位皮肤情况(口述1分)
6.评估心理状况(1分)
8
环境准备
(3分)
1.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光线适中(口述,1分)
3.护患沟通有效(2分)
4.安全(2分,操作中如灼伤或烫伤皮肤从总分中扣20分,衣物如有烧毁从总分中扣10分)
5.操作时间不超过6分钟(2分)
10
总分
100
三、穴位按摩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项目
内容
技术要求
分值
得分
操作前
准备
(18分)
护士准备
(4分)
衣帽整洁(1分);修剪指甲(1分);戴手表(1分);洗手(1分);
拔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罐吸附情况(1分)
观察皮肤颜色,询问患者感觉(1分)
清洁皮肤(1分)
3
留罐
(15分)
选择合适罐具(2分)
2
遵照医嘱取穴(6个穴位),口述穴位的位置,定位准确(6分)
6
一手持罐,另一手持血管钳夹取酒精棉球并点燃,将其在罐内中段燃烧1-2圈(未烧罐口,2分)
迅速准确扣在选定的拔罐部位(2分)
5
总分
100
四、传统养生功法评分标准
项目
标准
分值
得分
音乐
音乐以不带口令词的原配乐曲为演示四种健身气功相应的背景音乐.
5
服装及队员数
参赛队员应着统一服装,仪表符合养生功法要求。
3

中医护理常用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中医护理常用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第一章中医护理常用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一、艾条灸法(一)评估1.患者意识状态,配合程度,主要症状、体质及心理状况。

2.施灸部位皮肤情况、对热痛的耐受程度、女病人是否处于妊娠期。

3. 评估环境,必要时屏风遮挡。

4.告知患者: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果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如是瘢痕灸会由于艾火烧灼皮肤产生剧痛。

(二)适应症1.经络闭阻所引起的风寒湿痹证、寒凝血滞的胃脘痛、痛经、闭经、菌痢等。

2.阳气下陷引起的遗尿、脱肛、崩漏、带下、阴挺、久泻、各种虚寒证、虚脱证、寒厥证和中气不足等。

3.防病保健。

(三)禁忌症1.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部、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3.极度疲劳、空腹、过饱或对灸法恐惧者应慎灸。

体弱者,刺激量不宜过强,以防晕灸。

(四)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快速手消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五)操作流程1.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2.核对医嘱,做好解释,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3.再次核对施灸部位和施灸方法。

施灸方法: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三种方法。

4.施灸,手持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穴位,距皮肤2-5厘米处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但无灼痛为度,随时弹去艾灰,灸至局部皮肤红晕,每处灸5-15分钟。

5.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体位,酌情开窗通风,告知注意事项,整理用物。

8.洗手,核对医嘱,做好记录并签名。

(六)操作注意事项1.多穴施灸,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中医护理操作技术考核评分标准

中医护理操作技术考核评分标准

中医护理操作技术考核评分标准表1:艾条灸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
表2:艾柱灸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
表3:拔火罐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
表4:刮痧疗法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
表5:针刺疗法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
表6:温针灸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
表7:穴位注射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
表8:皮肤针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
表9:穴位按摩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
表10:中药超声雾化吸入疗法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标准
表11:中药保留灌肠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标准
表12:热熨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标准
表13:耳穴压豆法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标准。

中医护理技能操作流程评分标准

中医护理技能操作流程评分标准
拔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罐吸附情况(1分)
观察皮肤颜色,询问患者感觉(1分)
清洁皮肤(1分)
3
留罐
(15分)
选择合适罐具(2分)
2
遵照医嘱取穴(6个穴位),口述穴位的位置,定位准确(6分)
6
一手持罐,另一手持血管钳夹取酒精棉球并点燃,将其在罐内中段燃烧1-2圈(未烧罐口,2分)
迅速准确扣在选定的拔罐部位(2分)
5.操作时间不超过6分钟(2分)。
10
总分
100
二、拔火罐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项目
内容
技术要求
分值
得分
操作前
准备
(20分)
护士准备
(4分)
衣帽整洁(1分);戴手表(1分);修剪指甲(1分);洗手(1分);
4
患者准备
(8分)
1.核对医嘱、床号、姓名(1分)
2.告知患者拔罐的作用(1分)、简单操作方法(1分)、局部感觉及可能出现的意外及处理措施(1分),取得患者合作
2
使用闪火法:一手持罐,另一手持持物钳夹取酒精棉球并点燃,将其在罐内中段燃烧1-2圈(未烧罐口,2分)
迅速准确地扣在选定的拔罐部位,待罐拔住后,立即取下(2分)
4
闪罐6次(6分,每次1分),根据操作的情况酌情扣分
中间换罐1次(1分)
燃烧的棉球置于灭火瓶内熄灭(1分)
8
拔罐过程中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口述,1分)
3.评估患者有无禁忌症(1分)
4.询问是否有拔罐史(1分)
5.评估拔罐部位皮肤情况(口述选择肌肉丰满、富有弹性、无毛发、无骨骼及关节无凹凸不平的部位进行,以防掉罐,1分)
6.评估心理状况(口述无紧张能配合治疗1分)
8

中医护理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中医护理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拔火罐操作规程(一)目的1.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

2.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

(二)评估与告知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

患者体质及实施拔罐处的皮肤情况。

3。

心理状况。

4.告知患者拔罐的目的和配合方法。

(三)计划与实施1.服装、鞋帽整洁Array2.仪表大方,举止端庄3。

微笑服务,语言柔和恰当,态度和蔼可亲1.护士:(1)查对医嘱, (2)洗手、戴口罩2。

物品:治疗车、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棉球、火柴、小口瓶等。

3。

环境:安全、清洁、宽敞、光线充足。

患者:了解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取舒适体位1。

备齐用物放治疗车上,推至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床号、姓名)做好解释2。

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3。

遵医嘱选择拔罐部位及拔罐方法4.检查罐口有无缺损裂缝5。

一手持火罐,另一手持止血钳夹95%酒精棉球点燃6.点燃的火焰深入火罐内中下端转动,使其罐内形成负压后并迅速叩至已经选择的拔罐部位上7.待火罐稳定后方可离开,防止火罐脱落,适时留罐8.拔罐时动作稳、准、快9.随时检查罐口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10.询问患者感受,疼痛、过紧,应及时起罐11。

起罐时一手夹持罐体,另一手拇指按压罐口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顺利起罐1.再次核对,观察询问感受,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2。

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3.洗手,做好记录并签名(四)注意事项1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

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2.操作之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3。

防止烫伤。

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4.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5。

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疱,可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6。

如水疱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五)评价1。

告知有效,患者/家属知晓相关告知事项;2。

患者病情得到改善;3.护士及时处理异常情况;4。

中医院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标准

中医院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标准
3、施灸过程中应及时将艾条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4、艾条灸后应彻底熄灭,以防止复燃发生火灾。
六、综合质量评分
A. 5分;B. 4分;C. 3分;D. 2分;E. 1分;F. 0分
5
七、综合评分
1、用物缺一项或者不符合要求扣1分。
2、仪表、着装一项不符合要求扣2分。
3、沟通指导一项不到位扣2分。
4、操作程序颠倒一处扣1分。
8、分类处理用物。
2
操作项目
操 作 内 容
标准分
扣分
三、实施要点
9、洗手、取口罩。
2
10、记录(火罐的数量、部位、患者的反应情况、时间、签名)。
2
11、巡视,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2
12、起罐。
①洗手、戴口罩。
2
②携取罐盘至患者床旁,再次核对、解释。
2
③观察拔罐部位皮肤反应情况,一手扶住罐体,一手取清洁纱布一块,轻压罐口处皮肤,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取罐。
(3)闪罐法:将罐拔住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取下,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
(4)刺血拔罐法: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皮肤针扣打后,再将火罐吸拔于点刺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刺血后,留罐10~15min。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
(5)留针拔罐法:在针刺留针时,将罐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上,约5~10min,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将罐取下,然后将针取出。
2、评估患者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3、了解患者年龄、文化层次、目前心理状态及对疾病的认识。
4、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取得患者配合。
三、实施要点
(一)仪表:符合要求。
2
(二)操作用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灸法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原料,支撑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人体某穴位或患处熏灸的一种技术操作,包括艾条灸、艾炷灸和温针灸。

(一)艾条灸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1、评估①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②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③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④心理状况。

2、目标①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得临床症状。

②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3、禁忌症①凡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②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4、告知①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②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③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④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5、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6、操作程序①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②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③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部、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④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⑤施灸中英几十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⑥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⑦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⑧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①采用艾炷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②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8、艾条灸法操作流程图艾条灸法操作流程图见图7.图7 艾条灸法操作流程图(二)艾炷灸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搓捏成圆锥状(如麦粒大或如半截枣核,大小不等),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技术操作。

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

1、评估:同艾条灸2、目标:同艾条灸3、禁忌症:同艾条灸4、告知:同艾条灸5、药物准备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

间接灸时,备姜片或蒜片等。

6、操作流程①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②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③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等。

④施灸完毕,立即将艾炷或艾条放置熄火瓶内,熄灭艾火。

⑤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

⑥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详见艾条灸8、艾炷灸操作流程图。

艾炷灸法操作流程图见图8.目标: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的临床症状。

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三)温灸法温针灸时针刺与艾条结合使用的一种方法,可增强针刺的疗效。

1、评估:同艾条灸。

2、目标:同艾条灸。

3、禁忌症:同毫针法。

4、告知:同毫针法。

5、用物准备治疗盘、艾绒或艾条、火柴、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毫针盒。

6、操作程序①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②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③照医嘱选择腧穴,消毒皮肤。

选取毫针,正确持针,实施针刺。

④针刺得气后留针,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施灸,使热力沿针身传至穴位。

⑤当艾绒燃尽后换炷再灸,可连灸数壮。

⑥施灸时观察有无出现针刺意外,及时清除脱落的艾灰。

⑦施灸完毕,除去艾灰,起出毫针,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并核对毫针数目,以防遗漏。

⑧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酌情开窗通风。

⑨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详见艾条灸。

使用过的毫针处理,参见“毫针法”8、温针灸法操作流程图温针灸法操作流程图见图9.图 9 温针法灸法操作流程图拔罐法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淤血现象,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1、评估①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②患者体质及实施拔罐处的皮肤情况。

③心理状况2、目标①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酸背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

②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3、禁忌症①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②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

③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4、告知①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泡。

②由于罐内空气负压收引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数日后自然消失。

③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烫伤。

5、物品准备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棉球,火柴,小口瓶等。

6、操作程序①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②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③遵医嘱选择拔罐部位。

④点燃的火焰在火罐内转动,使其罐内形成负压后并迅速叩至已经选择的拔罐部位上,待火罐稳定后方可离开,防止火罐脱落,适时留罐。

⑤拔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⑥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安排舒适体位。

⑦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①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②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③防止烫伤。

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④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

⑤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疱,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

⑥如水疱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8、拔火罐法操作流程图拔火罐法操作流程图见图10.图10 拔火罐法操作流程图9、拔火罐法评分标准满分100分目标:1、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酸背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

2、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穴位按摩法穴位按摩法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

通过局部刺激,可疏通经络,调动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1、评估①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②体质及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③心理状况。

2、目标①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②通过穴位按摩,达到保健强身目的。

3、禁忌症各种初学性疾病、妇女月经期、孕妇腰腹、皮肤破损及瘢痕等部位禁止按摩。

4、告知按摩时局部出现酸胀的感觉。

5、物品准备治疗巾6、操作程序①遵医嘱进行穴位按摩②进行腰腹部按摩时,嘱患者先排空膀胱。

③安排合理体位,必要时协助松开衣着,注意保暖。

④根据患者的症状、发病部位、年龄及耐受性,选用适宜的手法和刺激强度进行按摩。

⑤操作过程中观察患者对手法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

⑥操作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卧位,做好记录并签字。

7、护理及注意事项①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②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用暴力。

8、穴位按摩法操作流程见图11图11 穴位按摩法操作流程图9、穴位按摩法评分标准满分100分目标:1、缓解各种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2、通过穴位按摩,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

刮痧法刮痧法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从而达到疏通腠理、逐邪外出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1、评估①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②体质及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③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④心理状况。

2、目标①缓解或解除外感时邪所致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②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禁忌症体形过于消瘦、有出血倾向、皮肤病变等处禁用此法。

4、告知①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数日后方可消失。

②刮痧部位的皮肤有疼痛、灼热的感觉。

5、物品准备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

6、操作程序①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②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暖。

③遵医嘱确定刮痧部位。

④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⑤刮治过程中,用力均匀,蘸湿刮具在确定的刮痧部位从上至下刮擦,方向单一,皮肤呈现出红、紫色、痧点为宜。

⑥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调节手法力度。

⑦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

⑧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字。

7、护理及注意事项①保持空气新鲜,以防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

②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③刮痧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停刮,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④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安定,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⑤使用过的刮具,应消毒后备用。

8、刮痧操作流程图刮痧操作流程图见图12.图12 刮痧操作流程图9、刮痧法评分标准满分100分目标:1、缓解或解除外邪所致高热头疼、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2、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同身气血流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熏洗法熏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1、评估①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②患者体质及熏洗部位皮肤情况。

③女性患者评估胎、产、经、带情况。

④心理状况。

2、目标①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胀痛、屈伸不利、皮肤瘙痒等症状。

②减轻眼科疾病引起的眼结膜红肿、痒痛、糜烂等症状。

③促进肛肠疾患的伤口愈合。

④治疗妇女会阴部瘙痒等症状。

3、禁忌症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4、告知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5、物品准备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根据熏洗部位的不同,也可备浴椅、有孔木盖浴盆或治疗碗等)、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

6、操作程序①遵医嘱配置药液。

②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

③根据熏洗部位,必要时用屏风遮挡,注意保暖。

④熏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反应,了解其生理和心理感受,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7、熏洗法评分标准满分100分目标:1、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胀痛、屈伸不利、皮肤瘙痒等症状。

2、减轻眼科疾病引起的眼结膜红肿、痒痛、糜烂等症状。

3、促进肛肠疾患的伤口愈合。

4、治疗妇女会阴部瘙痒等症状。

敷药法敷药法是将药物布于患处或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

应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末(新鲜中草药则洗净处理后置乳钵内捣烂)加适当赋形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

1、评估①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②患者体质及敷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③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④心理状况2、目标①遵医嘱协助治疗,缓解因各种疮疡、跌打损伤等病症所引起的局部肿胀、红、热、疼痛,以及慢性咳嗽、腹泻等病症。

②达到通经活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目的。

3、禁忌症皮肤过敏者慎用4、告知局部可能出现丘疹、水疱等,油膏类或新鲜中草药捣烂敷至局部者,有污染衣物的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