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测量与控制电路
pt100温度测量与控制电路设计实例

C1
C2
1
2 R1 fc
1.592
(F)
(4)低通滤波器参数的确定
U1、R1、R2、R3、C1、C2等组成有源低通滤波器, 它们用于滤除工频信号的干扰,同时必须满足ADC 采样定理(即乃奎斯特采样定理)。由于称重信号 为直流信号,AD7798的采样率可设置为33.3Hz,考 虑到滤波效果,取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均为 fc=10Hz。令C1=C2,则有
C1
C2
1
2 R1 fc
1.592
(F)
取标称值C1=C2=2μF。
为了减少外界温度测温结果的影响,各电阻 (如R1、R2、R3、R4、R5、R6)的温度系数 必须很小。工程应用中,一般采用温度系数 为5ppm的塑封电阻,同时应选用温度系数小 的运算放大器。
(3)ADC与CPU电路
Au
1
2
R1 R2
R6 R4
由PT100的T-RT的关系(即温度与电阻的 关系)可知,当温度变化0.1℃时,RT的变化 值ΔRT约为0.04Ω,电桥测温电路输出电压变 化值ΔV0.1为
V1
(
RT RT RS1 (RT RT )
RS3 RS 2RS
3
)
VCC
注意事项
ADC的注意事项 MCU的注意事项
(4)测温电路的非线性校正
非线性校正的原因 非线性校正的原理
(4)测温电路的非线性校正
分段线性插值校正原理
步骤: 1)获取样本(T1, U1); (T2, U2);…; (Ti, Ui); 2) 利用分段线性插值公式,获得电压输出为 ux时,Pt100测的温度。
温度测量与控制电路

温度是一个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重要物理量。
温度的测量和控制技术应用十分广泛。
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时常需要对某一系统的温度进行测量,并能自动的控制、调节该系统的温度。
本设计主要结合摹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来实现温度测量与控制,温度测量电路运用铂热电阻温度传感器,控制电路是通过两个电压比较电路来实现,声光报警装置采用 LED 和蜂鸣器构成。
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温度传感器把系统的温度通过A\D 转换电路将电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通过与之连接的译码电路中显示出来,译码显示部份应用有内置译码器的四输入数码管完成,而 8 位二进制数到 8421BCD 码的转换由 74185 来实现。
同时电压信号通过电压比较器与输入电压比较决定输出是高电平或者是低电平,进而控制下一个电路单元的工作状态。
调温控制电路中,测量温度大于设定温度时,控制电路接通降温设备对其降温,测量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控制电路接通加热设备对其加热。
报警系统是将测量温度与上下限温度通过电压比较器比较。
温度传感器差动放大电路二阶低通有源滤波器 A/D 转换电压比较器控制温度声光报警1. 测量温度范围为 20℃~165℃,精度 0.50℃;2. 被测量温度与控制温度均可数字显示;3. 控制温度连续可调;4. 温度超过设定值时,产生声光报警。
1.方案比较方案一:系统方框图如图 1 所示, 温度传感器测量被测量的温度, 转换成电压信号后经过滤波消 除干扰信号, 放大电路将所测信号幅度与后续电路的工作范围做一匹配, 所得实用信号经过 A/D 转换专职转换成数字信号。
此数字信号经三条路径:其一,进入超限报警装置与所设定 的温度范围进行比较,若超限则发出声光报警;其二,经过码制转换后进入数码管显示当前 所测温度; 其三, 进入数字比较器与输入的控制温度进行比较, 产生温度控制机构的工作信 号, 同时显示输入的控制温度。
此系统可以对被测体的温度进行实时跟踪测量, 并进行有效 控制,总体上实现了温度的测量与控制。
温控电路温度的设定原理

温控电路温度的设定原理温控电路用于控制设备或系统中的温度,它能够根据设定的温度值自动调节系统状态,以使温度保持在预定范围内。
温控电路的设定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温度测量:温控电路首先需要通过传感器或其他温度测量设备来测量当前环境或系统的温度。
常用的温度测量传感器包括热敏电阻、热电偶和红外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在受到温度影响时会产生相应的电信号,温控电路可以通过接收和解析这些信号来获取当前的温度数值。
2. 温度设定:温控电路中需要设定一个或多个目标温度值,这些设定值用于指示系统需要保持的温度范围。
例如,在家用空调中,用户可以设定期望的室内温度为25摄氏度。
3. 温度比较:温控电路通过将当前温度数值和设定温度值进行比较,以确定系统是否需要进行调节。
当当前温度大于设定温度时,温控电路会判断系统需要降温,相反,当当前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温控电路会认为系统需要加热。
4. 控制输出:根据比较结果,温控电路将做出相应的控制输出。
通常情况下,温控电路会输出一个开关信号,根据需要开启或关闭对应的控制设备,如冷却风扇、加热器、压缩机等。
比如在空调系统中,当室内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温控电路会发送信号给压缩机,使其开始工作以降低温度。
5. 反馈控制:为了实现更精确的温度控制,温控电路通常还会采用反馈控制的方式。
通过不断地检测和调整温度,温控电路能够及时反馈温度的变化,并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控制输出,以使系统能够更快速和精确地达到设定的温度值。
温控电路的设定原理基于控制理论中的反馈控制原理,并结合具体的传感器、比较器、控制器等电子元件来实现。
其核心思想是根据温度测量值和设定值之间的差异来控制系统输出,使温度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
其中,温度测量和设定是关键的输入,而比较和控制输出是温控电路实现系统控制的核心。
总结起来,温控电路的设定原理是通过温度测量、温度设定、温度比较和控制输出等步骤,以实现对系统温度的自动控制。
这一原理在诸多领域和设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从家电中的空调、电冰箱到工业设备中的热处理系统都需要使用温控电路来实现精确的温度控制。
NTC温度监测及控制电路

大庆石油学院课程设计2009年 6 月 29 日大庆石油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题目 NTC温度监测及控制电路专业自动化姓名李连会学号0215 主要内容:运用双臂电桥、差动集成运放、滞回比较器设计温度监测及控制电路。
基本要求:(1)、检测电路采用热敏电阻Rt(NTC)作为测温元件。
(2)、用100Ω/2W的电阻元件作为加热装置。
(3)、设计温度检测电路和温度控制电路。
(4)、具有自动指示“加热”与“停止”功能。
(5)、写出完整的设计及实验调试总结报告。
参考资料:[1] 孙淑燕,张青.电子技术教学实践指导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 刘润华,刘立山.模拟电子技术[M].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2003.[3] 廖先芸,郝军.电子技术实践教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4] 汪学典.电子技术基础实验[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5] 彭介华.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指导[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完成期限至指导教师专业负责人2009年 6 月 27 日目录1 设计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方案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计思路.................................... 错误!未定义书签。
总体方案方框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基本原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总体方案的选择和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PTC温度控制电路........................... 错误!未定义书签。
NTC温度监测及控制电路..................... 错误!未定义书签。
基于测温三极管传感器的温度测控电路设计

扬州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课程设计报告题目:基于测温三极管传感器的温度测控电路设计课程:测控电路与传感器课程设计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班级:测控0902姓名:张健学号:091301222指导教师: 纪晓华杨鹏完成时间:总目录第一部分:任务书第二部分:课程设计报告第三部分:设计电路图第二部分课程设计报告目录1课题简介 (1)1.1 基于测温三极管的温度测控电路设计简介 (1)2设计要求及技术指标 (1)2.1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设计的任务 (1)2.2课程设计的要求及技术指标 (1)3总方案及原理框图 (1)3.1设计的原理框图 (1)3.2 设计的总方案 (2)4各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 (2)4.1 电路的设计 (2)4.2 总原理图 (3)4.3 电路工作原理 (3)4.4仪器的选择与计算 (3)4.5制作与调试 (4)5实验结果分析 (4)6改进意见、收获、体会、设计总结 (5)6.1改进意见 (5)6.2收获、体会、设计总结 (5)6.3成果展示 (6)7仪器仪表清单 (7)8参考文献 (8)1、课题简介1.1基于测温三极管的温度测控电路设计简介应用C1815三极管集电极与基极相连构成二极管温度传感器,温度测量范围为-55℃~l25℃度。
三极管温度传感器与电阻组成温度电桥电路,在发酵与食品加工过程中用于监测、控制恒温箱中的温度,此温控电路可实现恒温控制和超温报警指示功能。
工作电路输出二值输出;另外可用毫安表模拟显示温控器温度2、设计要求及技术指标2.1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设计的任务通过设计了解如何运用电子技术来实现温度测量和控制任务,完成温度测量和控制电路的连接和调试,学会对电子电路的检测和排除电路故障,进一步熟悉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提高分析电路设计、调试方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掌握传感器选择的一般设计方法;2、掌握模拟IC器件的应用;3、掌握测量电路的设计方法;4、培养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来指导实践的能力。
pt100温度测量电路图(电子发烧友)

PT100与热敏电阻相反,热敏电阻温度越高电阻值越小pt100温度测量电路,温度传感器PT100是一种稳定性和线性都比较好的铂丝热电阻传感器,可以工作在 -200℃ 至650℃ 的范围.本电路选择其工作在 -19℃ 至500℃ 范围.整个电路分为两部分,一是传感器前置放大电路,一是单片机 A/D 转换和显示,控制,软件非线性校正等部分.前置放大部分原理图如下:工作原理:传感器的接入非常简单,从系统的 5V 供电端仅仅通过一支 3K92 的电阻就连接到 PT100 了.这种接法通常会引起严重的非线性问题,但是.由于有了单片机的软件校正作为后盾,因此就简化了传感器的接入方式.按照 PT100 的参数,其在0℃ 到500℃ 的区间内,电阻值为 100 至280.9Ω,我们按照其串联分压的揭发,使用公式:Vcc/(PT100+3K92)* PT100 = 输出电压(mV),可以计算出其在整百℃时的输出电压,见下面的表格:温度℃PT100 阻值Ω传感两端电压 mV0 100.00 124.381 100.39 124.850 119.40 147.79100 138.51 170.64150 157.33 192.93200 175.86 214.68250 194.10 235.90300 212.05 256.59350 229.72 276.79400 247.09 296.48450 264.18 315.69单片机的 10 位 A/D 在满度量程下,最大显示为 1023 字,为了得到 PT100 传感器输出电压在显示 500 字时的单片机 A/D 转换输入电压,必须对传感器的原始输出电压进行放大,计算公式为:(500/1023 * Vcc)/传感器两端电压( mV/℃ ) ,(Vcc=系统供电=5V),可以得到放大倍数为 10.466 。
关于放大倍数的说明:有热心的用户朋友询问,按照 (500/1023 * Vcc)/传感器两端电压不能得到 10.466 的结果,而是得到 11.635的结果。
pt100温度测量电路图(电子发烧友)

PT100与热敏电阻相反,热敏电阻温度越高电阻值越小pt100温度测量电路,温度传感器PT100是一种稳定性和线性都比较好的铂丝热电阻传感器,可以工作在 -200℃ 至650℃ 的范围.本电路选择其工作在 -19℃ 至500℃ 范围.整个电路分为两部分,一是传感器前置放大电路,一是单片机 A/D 转换和显示,控制,软件非线性校正等部分.前置放大部分原理图如下:工作原理:传感器的接入非常简单,从系统的 5V 供电端仅仅通过一支 3K92 的电阻就连接到 PT100 了.这种接法通常会引起严重的非线性问题,但是.由于有了单片机的软件校正作为后盾,因此就简化了传感器的接入方式.按照 PT100 的参数,其在0℃ 到500℃ 的区间内,电阻值为 100 至280.9Ω,我们按照其串联分压的揭发,使用公式:Vcc/(PT100+3K92)* PT100 = 输出电压(mV),可以计算出其在整百℃时的输出电压,见下面的表格:温度℃PT100 阻值Ω传感两端电压 mV0 100.00 124.381 100.39 124.850 119.40 147.79100 138.51 170.64150 157.33 192.93200 175.86 214.68250 194.10 235.90300 212.05 256.59350 229.72 276.79400 247.09 296.48450 264.18 315.69单片机的 10 位 A/D 在满度量程下,最大显示为 1023 字,为了得到 PT100 传感器输出电压在显示 500 字时的单片机 A/D 转换输入电压,必须对传感器的原始输出电压进行放大,计算公式为:(500/1023 * Vcc)/传感器两端电压( mV/℃ ) ,(Vcc=系统供电=5V),可以得到放大倍数为 10.466 。
关于放大倍数的说明:有热心的用户朋友询问,按照 (500/1023 * Vcc)/传感器两端电压不能得到 10.466 的结果,而是得到 11.635的结果。
温度测量与控制电路创新实验设计

基金项目: 华南理工大学 电气信 息与控制 国家级教学 实验示 范中心创
新 项 目(d —9 9 0 w) x xy 0 0 3
作 者 简 介 : 锋 ( 9 6 ) 男 , 东 汕 头 , 士 , 程 师 , 校 区 电 工 电 张廷 1 6一 , 广 硕 工 南
I S 1 02 S N 0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5 9 6
—
实
验
技
术
与
管
理
...............................—
第2 8卷
第1 2期
21 年 1 01 2月
CN1 —2 3 / 1 04T
Ex rme t lTe h l g n a a e e t pe i n a c no o y a d M n g m n
路实验 内容 涵盖 了 电工 电子 技术 中的受 控源 、 电流/ 电
压 变换 、 电压 跟 随器 、 号放 大 、 信 电压 比较 器 、 电接触 继
收稿 日期 :0 1 0 — 5 2 1 — 2 2
置、 温度显示 、 功率 输 出等组成 。温 度传感 器 的作用是
把温 度值转 换成 电流或 电压信 号 , 一 变换 器 是 将 绝 K℃ 对温 度 ( 转 换 成摄 氏温 度 ( , K) ℃) 经放 大 后 送 入 比较
E mal t h n @ s u . d . n . i: z a g c t e u c f
2 .华 南理 工大 学 电力 学院 ,广 东 广 州 5 00 ) 1 0 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题目温度测量与控制电路学院(部)信息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12 月28 日至1 月10 日共2 周指导教师(签字)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及测温仪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温度控制系统已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温度控制一直是一个热门领域,是与人们息息相关的问题。
温度是科学技术中一个基本物理量。
在工业生产等许多领域,温度常常是表征对象和过度状态的重要物理量。
各个工程应用领域对温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众多的生产过程中,对温度的控制效果直接影响到了产品的质量以及成本等问题。
因此及时、准确的得到温度信息并进行可靠、准确、快速的控制,同时兼顾到系统灵活性、方便性、以及便于数据的读取与安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次课程设计给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机会:一是查阅资料,培养了自己的自学能力,将自己所学的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以及传感器的相关知识综合运用,二是系统了解温度监测特别是工业上的温度控制的详细过程,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积累宝贵的经验。
在确定课设题目,经仔细分析问题后,我们发现实现温度的测量与控制方法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以单片机为主的软硬件结合方式,另一种是用简单芯片构成实现电路。
由于单片机知识的匮乏,我们决定用后者实现。
确定了总的电路结构,我们将设计分为三部分:温度传感器模块、数字显示与温度范围控制模块、声光报警与温度控制执行模块。
在具体分工方面,———负责温度传感模块、数字显示与温度控制模块中的控制温度设定部分;———负责数字显示与温度范围控制模块中的AD转换与解码、温度设定锁存部分、温度超限判断部分;---负责数字显示与温度范围控制模块中的译码显示、声光报警与温度控制执行模块。
温度传感部分我们选用热电偶构成的温度传感器,AD转换部分使用集成芯片ADC;二进制到8421BCD码的转换用74283N形成六位二进制码转换后再用三个二进制码转换电路级联实现;显示译码部分用4511和七段数码管实现;温度控制范围设定采用数字设定方式,用十进制加计数器74LS160和锁存器74LS175实现;温度的判断比较通过数值比较器74LS85的级联实现;温度执行部分采用555构成的多谐振荡电路实现。
声光报警利用555定时器构成多谐振荡器组成。
在确定了单元电路的设计方案后,我们在总结出总体方案框图的基础上,应用Multisim13.0仿真软件画出了各单元模块电路图,最后汇总电路图。
由于缺少经验,所以本次设计中难免存在缺点和错误,敬请老师批评指正。
目录题目 (1)摘要 (1)关键词 (1)技术要求 (1)正文 (1)一、系统概述和总体方案论证与选择 (1)二、单元电路设计 (3)(一)温度传感模块 (3)(二)数字显示与温度范围控制模块 (4)1.A/D转换与码制转换 (3)2.译码显示 (14)3.控制温度设定 (15)4.温度超限判断 (17)(三)声光报警与温度控制执行模块 (19)1.声光报警模块 (19)2.温度控制执行模块 (19)三、系统综述 (20)结束语 (21)参考文献 (21)鸣谢 (21)元器件明细表 (22)存在的问题、收获与体会 (23)附录 (24)评语 (25)【题目】温度测量与控制电路【摘要】本次课程设计是温度测量与控制电路,实现温度的显示与报警,其在实际应用中相当广泛的测量电路。
主要运用基本的数字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的知识,同时综合温度传感器的相关应用,从基本的单元电路出发,实现了温度测量与控制电路的设计。
总体设计中的主要思想:首先,达到设计要求;其次,尽量应用所学知识;最后,设计力求系统简单可靠,有实际价值。
温度传感采用热电偶和温度补偿原理。
AD转换部分使用集成芯片ADC;二进制到8421BCD码的转换用74283N形成六位二进制码转换后再用三个二进制码转换电路级联实现;显示译码部分用4511和七段数码管实现;温度控制范围设定采用数字设定方式,用十进制加计数器74LS160和锁存器74LS175实现;温度的判断比较通过数值比较器74LS85的级联实现;温度执行部分采用555构成的多谐振荡电路实现,提高了加热系统与降温系统的稳定性和实用性。
声光报警利用555定时器构成多谐振荡器组成。
【关键词】温度传感器 A/D转换控制温度声光报警二进制转BCD 译码显示 555定时器【技术要求】1. 测量温度范围为200C~1650C,精度±0.50C;2. 被测量温度与控制温度均可数字显示;3. 控制温度连续可调;4. 温度超过设定值时,产生声光报警【正文】一、系统概述和总体方案论证与选择在本系统的总体设计中,有以下两种思路:方案A.如图1-1-1所示,温度传感器模块将温度线性地转变为电压信号,经过滤波放大电路,一路输入给A/D转换电路,经过译码进行数字显示,另一路与滑变分压电路相连,由此设定控制温度上下限,经过电压比较器进行比较输出高低电平指示信号,由此控制温度控制执行模块和声光报警部分。
此电路最基本的特点就是电路结构简单,实现比较容易。
图1.1-1 总体设计方案A框图方案B如图1-1-2所示,温度传感器模块将温度线性地转变为电压信号,经过放大电路,一路输入给A/D转换电路,经过译码进行数字显示,另一路与数字比较器相连,由此设定控制温度上下限,经过数字比较器,输出指示信号,由此控制温度控制执行模块和声光报警部分。
温度传感模块和A/D转换模块,译码显示模块,温控执行和报警模块均与方案A相同,不同处在于控制温度设定方式和温度超限判断方式。
方案A的超限判断模块和控制温度设定主要使用模拟信号,该方案易受外界干扰如使用环境温度等因素,另外由于滑变设定温度不易精确调节,误差较大。
方案B主要采用数字逻辑芯片数字比较器、锁存器等控制实现,其工作的稳定性、准确性和功能扩展性较强。
图1.1-2 总体设计方案B框图方案C该方案和方案B然后总体思路一样,只是将A/D转换模块改为V/F电压转换,那么就可以简单的通过计数器对频率进行计数,不用再码制转换,框图如下:图1.1-3 总体设计方案C框图比较以上三种方案,方案A电路简单,误差较大;方案B电路复杂,但精度较高,可移植性好,方案C设计巧妙,但是误差同样较大,结合以上三种方案的优缺点,我们选择方案B进行系统设计。
二、单元电路设计(一)温度传感模块此处任世敏同学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我只叙述一下我们小组最终采用的方案热电偶测温法。
原理:如果两种不同成分的均质导体形成回路直接测温端,接线端子叫参比端,当两端存在温差时,就会在回路中产生电流,即塞贝克效应。
热电势的大小只与热电偶导体材质以及两端温度有关。
与热电偶导体的长度和直径无关。
热电偶测温电路是以热电偶为基础进行测温。
采用理由:热偶在很大范围内线性非常明显,且测温范围广,响应速度快,抗干扰性强,所以最终选择了用热电偶组成传感电路。
首先由两个电流源并联做温度数据的产生装置模拟外界温度值的范围,由滑动变阻器抽头的位置变化来产生模拟的随机温度值,并把温度值转换为由电压表示的值,外加VEE和VCC来控制电压的正负使其产生负电压,由同相比例放大器放大结果,放大倍数Auf=1+RF1/R2=2,在最后由R4、R5分压来精确的控制输出电压,达到需要的值。
这样就产生了由电压表示的温度值。
图1.2-1(二)数字显示与温度范围控制模块 1.A/D 转换与码制转换如何将传感器输出的电压转换为数码管可以显示的十进制数字是本次的关键,此处介绍两种可实现的方案,分别为:A/D 转换电路+码制转换,压控振荡电路。
① A/D 转换电路+码制转换A/D 转换模块采用Multisim 元件库里的ADC 芯片,也可以采用AD574A 集成芯片,然而此芯片需要编程实现,仿真时并没有采用此电路,但是该芯片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范围很广泛。
由于A/D 转换后输出的数据格式为二进制数字,所以需要码制转换后才能在LCD 数码管上显示十进制数字。
码制转换可以采用的方案有四种: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②采用若干个74185芯片级联;③电可擦写只读存储器(EEPROM )281024;④编程方式实现。
下面依次介绍这四种方案。
方案①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4位二进制数所能表示的十进制数的范围为0-15,其BCD 码用5进制数即可表示,他们之间的对应关系见表1。
从表中可以归纳出一下规律:BCD 码输出0001020310D D D D D 与二进制0123B B B B 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00D =0B123B B B +0000;当()0123=+B B B 时 01020310D D D D =123B B B +0110;当()1123=+B B B 时N 10二进制数BCD 码B 3 B 2 B 1 B 0 D 10 D 03 D 02 D 01 D 0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1 0 0 0 0 1 2 0 0 1 0 0 0 0 1 0 3 0 0 1 1 0 0 0 1 1 4 0 1 0 0 0 0 1 0 0 5 0 1 0 1 0 0 1 0 1 611117 0 1 1 1 0 0 1 1 18 1 0 0 0 0 1 0 0 09 1 0 0 1 0 1 0 0 110 1 0 1 0 1 0 0 0 011 1 0 1 1 10 0 0 112 1 1 0 0 10 0 1 013 1 1 0 1 10 0 1 114 1 1 1 0 10 1 0 015 1 1 1 1 10 1 0 1表1 4位二进制数/BCD码变换表其实此表可以提供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8421码的个位最低位和其相对应的二进制码的最低位相等’,此结论对于5、6、7、8位的二进制码均成立!据此可以画出用一片四位二进制超前加法计数器74LS283和三个逻辑门构成的4位二进制数/BCD反变换电路,此处可以采用的方案有两种,第一种和上所述的原理一样,第二种则是在第一种方案的基础之上稍微的修改一下。
分别如图2.1-1、图2.1-2所示图2.1-1 4位二进制数/BCD反变换电路(方案一)图2.1-2 4位二进制数/BCD 反变换电路(方案二)方案一和方案二的本质都是判断()123B B B +的值为0还是为1,然后再相加。
注意到0B 和0D 的值一样!而且相加时和0B 对应相加的位数永远为0!所以产生了第二种方案,关系如下0123B B B B +0000;()0123=+B B B 时=00010203D D D D0123B B B B +0110;()1123=+B B B 时co R D =10(进位输出),将此过程称为‘相加’,下同可以看到码制转换后的最低位和二进制数的最低位0B 任然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