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柳色》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大唐柳色》阅读附答案

《大唐柳色》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大唐柳色(1)渭城在哪儿?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2)每次送别时,总想陪伴着友人走进客舍,像唐代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菜,在四周绿色中间“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可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也无法如愿以偿。
同唐人相比,我们总是少了一份旷达,一份恬淡,一份缠绵。
(3)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犹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那么潇洒,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远在唐诗里“依旧烟笼十里堤”,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又让我们无法企及。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今夜,月色宜人,独坐在客舍里,看黄昏的月光给窗户镶上了一道金边,一直伸向山的那一边。
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遍地月光,沿着《渭城曲》所铺设的意境,走上了去阳关的古道。
(5)去阳关的道路上,多了驼铃狼烟,多了孤独、寂寞与苍凉。
然而,这一切都挡不住唐人嗒嗒的马蹄。
不就是沙漠吗?他们就是为了沙漠而来,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而来;为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关而来;为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而来。
(6)于是,唐诗中出现了离别,出现了折柳。
(7)客舍对饮,灞桥折柳,这种习俗不知是否起于唐代,然而却被唐人挥洒得淋漓尽致,情意万千。
当他们拉着马缰绳,立在斜阳下的驿道边,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时,风吹动着他们青色的长衫,飘飘欲飞。
(8)唐代国势强盛,读书士子人人奋袂而起,走出书斋,离家别子,仗剑远游,去河朔,去塞上,去长安,以求博取功名利禄,入世之心极重。
可一旦他们发现追求必须以人格付出为筹码时,他们却惶惑了,他们沉默了,他们爆发了,最终选择义无反顾地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长揖而去,拂袖归山;然后再去寻找新的起点。
(9)他们重视功名,但更重视人格;入世之心不死,道德之树常青。
唐代文人的腰杆同笔杆一样,铁硬。
因而,唐诗就显得洒脱,富有个性;而唐代的诗人们漂泊南北,沦落天涯,受够了颠沛流离之苦。
历年深圳语文中考试题

深圳市200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第一部分选择题(1—6题)一、语言技能考查(14分)1.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2分)A 踌.躇(chóu) 静谧.(mì) 言简意赅.(hài)B 惬.意(qiè)尴尬. (gà ) 忍俊不禁.(jìn)C 晨曦. (xī ) 禁锢. (gù ) 重蹈覆辙.(zhé )2.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2分)A 我们不能将生态失衡的原因仅仅归咎..于自然环境的变化。
B 只要..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我们吸收了书中的精华,才能C 班会课上,大家七嘴八舌,讨论热烈,莫衷一是....,很快就“献爱心”活动形成了一致意见。
3.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2分)A 深圳的夏天,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B 通过老师三年的教育,使我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初中毕业生。
C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4.请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2分)⑴他们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
⑵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
⑶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我们的成长。
⑷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A④③①② B ②④①③ C ①②④③5.请选出下列句子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2分)A 节日的红树林,风景如画,游人如织,简直是世外桃源。
B 民间艺人王叔远技艺精湛,他雕刻的人物山水都惟妙惟肖。
C “爸爸,今天是‘父亲节’,这是我送给您的礼物,祝您节日快乐!”6.阅读下列各句子和词语,选出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两组..(4分)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B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比至.陈,车六七百辆,骑千余,卒数万人C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不期.而遇D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朝.思暮想第二部分非选择题(7----20)二、古诗文能力考查(21分)(一)古诗文默写考查(10分)7.请把下面的诗文名句补充完整。
练习15:古诗鉴赏课内比较试题汇编(4)-【教考融合】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练

练习15:古诗鉴赏课内比较试题汇编(4)(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龙门①杜甫龙门横野断,驿树出城来。
气色②皇居近,金银佛寺开。
往还时③屡改,川水日悠哉。
相阅征途上,生涯尽几回。
注释∶①龙门,即伊阙,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如天然门阙,故曰伊朗,在今洛阳市南。
作者家离此地较近,诗人作本诗时正值壮年。
②气色∶景色,景象。
③时∶四时。
17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夸张的手法,写驿路旁的树像是从洛阳城伸展出来,衬托了龙门的壮观。
B.颔联写龙门有着众多豪华气派、金碧辉煌的佛寺,几乎可以和皇家居处相媲美。
C.颈联与张若虚的名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D.四季变换,岁月蹉跎,人生短暂,诗人因不能一直观赏龙门盛景而痛苦不堪。
176.本诗为杜甫前期作品,而《登高》为后期作品,请比较两首诗在内容上的不同。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泊岳阳楼下杜甫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下列对《泊岳阳楼下》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两句,一平视,一仰视,写出了诗人初到岳阳时的总体印象,即水泽浩瀚,山城高耸。
B.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
诗人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盏,灯影摇曳;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
诗歌通过营造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愁苦之情。
C.尾联的“鲲鹏”“图南”是诗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
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D.本诗沉郁顿挫,有跌宕之致。
首联开篇写景境界阔大;颔联承前而境界凄冷,是承中见转;颈联转至抒情,情绪高亢,又是一转;尾联写鲲鹏图南,与颈联毫不相干,更见突转变化之妙。
2.《泊岳阳楼下》与杜甫的《登高》相比,思想情感有何异同?(三)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14题。
(共12分)兰陵王·赋一丘一壑辛弃疾一丘壑。
老子风流占却。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题型变形专练:(13)古代诗歌阅读 Word版含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题型一: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阙题①【唐】刘昚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②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①阙题:即缺题。
“阙”通“缺”。
因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②每:每当。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道由白云尽”句云路并写,表明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闭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而来,又随着流水而去,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忧伤。
2. 诗人善于从感官角度表现景物特点,尤其写水的句子堪称精妙。
请结合诗歌颔联对全诗作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春思皇甫冉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①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②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①锦字:《晋书》记载,窦滔妻苏氏,善属文。
苻坚时,滔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
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诗寄滔。
②元戎:主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女主人公是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她目睹皇城奢靡的生活,联想到夫君征戍在外,顿生愤懑不平之情与深切思念。
B.颔联的“心随明月到胡天”与李白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手法相似,都将明月当作心灵相通的媒介,都表达出对远人的担忧与牵挂。
C.颈联上句借用典故表现女主人公的绵绵愁思,回文诗可以反复回旋地阅读,恰若思妇情意百转千回;下句的“笑”字运用了拟人手法。
D.尾联写女主人公不问夫君问主帅,何时才能燕然记功,战胜而还,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相关联,赋予了本诗更为深远的社会意义。
2.诗歌首联历来为人称道,其中“莺啼燕语报新年”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2024年九省联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解析

2024年九省联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解析2024年九省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游牧地带是游牧生活与草原环境相互结合的产物。
中国境内属于游牧地带的范围很广,除了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的西辽河流域外,几乎北纬40°以北、大兴安岭以西的草原地带也都可以成为游牧民族的家园。
草原游牧地带经蒙古高原、天山南北、青藏高原一直伸向欧亚大陆的腹地,成为世界上最广远的绿色长廊。
地学研究成果指出,推动畜牧业从原始农业分离出来的动力是气候变迁。
距今3500~3000年欧亚大陆气候转入冷期,正是冷期的出现,使得畜牧业在对气候变化最敬感的地方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并在草原环境下发展为游牧方式。
成熟的游牧业依托的环境为广袤的草原,而它的萌生地却在农牧交错带。
农耕区与畜牧区是依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而划分的基本区域,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农牧交错带。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每当全球或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
由于农、牧业生产依托的环境不同,农牧交错带的敏感特征也会影响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
随着这一地区自然带属性的更移,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
萌生于原始农业的畜牧业,并不具备迁移特征,属于放养型畜牧业,游牧型畜牧业(游牧业)则晚于放养型畜牧业。
某铁一中入学分班测试语文测试卷及参考答案(2021年-2022年)

①②某铁一中入学分班测试语文测试卷(满分: 60 分,时间: 50 分钟)一、阅读与理解 (共 30 分)(一)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4 分)新柳杨万里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1. “水中柳影引他长”中的“引”字照应了诗中“”一词,用了 的修辞手法来写柳条的优美。
( 2 分)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2 分)(二)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 10 分)不鞭书生王安期作东海郡守,世乱,令曰:夜不得私行,吏系得一夜行人。
王问: “ 何处来? ” 云:“ 从师家受书还,不觉日晚。
” 吏曰:“ 鞭乎? ” 王曰:“鞭挞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 治之本!”释之,使吏送令归家。
注释:①系:抓。
②致:达到。
3.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 4 分) ( 1)世乱. ( 3)鞭.乎( 2)云. ( 4)释.之4.以下与“释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2 分)A .惊弓之鸟B .君子何之C .置之度外D .久而久之5.凭借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 2 分)鞭挞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6. 这则故事中,王安期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做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2 分)(三)阅读下面这篇短文,回答7~11 题。
(16 分)遇见世上最好的爱刘继荣①请你一定相信,遇见了孩子就是遇见了世上最好的爱。
②大学时的好友假期出游,顺路来看我,就在家中住了几天。
正遇上老公出差,孩子感冒,我忙得不可开交。
几天下来,她感慨道:“看见你这样忙忙碌碌、身不由己,我是绝不敢要孩子了。
”③我一愣:“你都看见什么了?”她同情地说:“看见你一日三餐洗煮烧煎,比保姆还辛苦;看见你栉风沐雨,又接送孩子上学,又忙工作,几乎变成机器人;看见你凌晨两点还不能安歇,要给孩子喂药喂水,像个苦役犯;还看见你的皱纹与眼袋,看见你无穷无尽的付出。
”④她叹息:“ 女人最好的年华就这样交付掉了,人生还有什么乐趣。
新题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综合复习(十五)

新题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综合复习(十五)选择题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B.榆柳荫.后檐C.鼓瑟.吹笙D.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
本题考查词类活用的现象。
D项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
A、B、C三项都是名词的活用。
A项是名词作状语,向南。
B项是名词用作动词,遮蔽。
C项是名词用作动词,弹奏。
故选D。
2、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是夕始觉有迁谪意B.江州司马青衫湿C.使快弹数曲D.妆成每被秋娘妒答案:C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能力。
A项,被动句,迁谪,被贬谪。
语意为这天晚上才觉得有被贬谪的意味。
B项,被动句,湿,被打湿。
语意为我江州司马青衫衣襟被泪水打湿。
C项,省略句,应为“使之快弹数曲”。
语意为让她又弹几曲。
D项,被动句,被秋娘妒,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语意为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故选C。
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故:原因B.池鱼思故.渊故:从前的C.一去.三十年去:离开官任D.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去:过去的答案: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如本题针对一词多义设题,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C项,“去:离开官任”错误。
去:离开田园,做官。
故选C。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云青青兮欲雨.A.栗.深林兮惊层巅B.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C.虎鼓.瑟兮鸾回车D.别君去兮何时还.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例句中“雨”,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雨。
高三上学期10月检测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1)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检测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谢寺双桧①刘禹锡双桧苍然古貌奇,含烟吐雾郁参差。
晚依禅客当金殿,初对将军映画旗。
龙象界②中成宝盖,鸳鸯瓦上出高枝。
长明灯是前朝焰,曾照青青年少时。
【注】①谢寺即扬州法云寺。
桧:一种常绿乔木。
《扬州府志》记载:“谢安宅,在法云寺,谢安手植双桧,至唐犹存。
”②龙象界:佛界。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描绘双桧的苍劲挺拔,展现古寺年代久远,饱含历史的沧桑感。
B. 颔联虚写,双桧曾面对金殿陪伴过僧客,也曾与将军战旗相映成辉。
C. “宝盖”形象地写出了桧枝的枝繁叶茂,枝干超过了寺庙的鸳鸯瓦。
D. “青青年少”可指昔日的双桧、年少的谢安,也可指后世来此的青年。
16.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请结合本词核心意象“双桧”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和甫咏雪【注】王安石奔走风云四面来,坐看山垄玉崔嵬。
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
势合便疑包地尽,功成终欲放春回。
寒乡不念丰年瑞,只忆青天万里开。
【注】此诗写于王安石新法强力推行之时。
和甫,王安石之弟王安礼,字和甫。
15. 下面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人咏雪,将所见的雪前、雪中、雪后之景逐次向读者呈现了出来。
B. 诗人综合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从不同角度写出了雪多样的形象。
C. 本诗用语颇具匠心,如“便疑”“终欲”等词就传递出了情感态度。
D. 诗人在结尾发表议论,写出了寒乡之人对雪的不同认识,引人深思。
16. 后人评此诗“王安石咏雪,其意未必真在雪”,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川省内江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唐柳色》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⑴渭城在哪儿?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
⑴每次送别时,总想陪伴着友人走进客含,像唐代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菜,在四周绿色中间一杯一杯复一杯,二人对酌山花开。
可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也无法如愿以偿。
同唐人相比,我们总是少了一份旷达,一份恬淡,一份缠绵。
⑴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犹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那么潇洒,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远在唐诗里依旧烟笼十里堤,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又让我们无法企及。
⑴今夜,月色宜人,独坐在客舍里,看黄昏的月光给窗户镶上一道金边,一直伸向山的那一边。
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遍地月光,沿着《渭城曲》所铺设的意境,走上了去阳关的古道。
⑴去阳关的道路上,多了驼铃狼烟,多了孤独、寂寞与苍凉。
然而,这一切都挡不住唐人哒哒的马蹄。
不就是沙漠吗?他们就是为了沙漠而来,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而来;为了瀚海阑干百丈冰的奇异而来;为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而来。
⑴于是,唐诗中出现了离别,出现了折柳。
⑴客含对饮,灞桥折柳,这种习俗不知是否起于唐代,然而却被唐人挥洒得淋漓尽致,情意万千。
当他们拉着马缰绳,立柱斜阳下的驿道边,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时,风吹动着他们青色的长衫,飘飘欲飞。
⑴唐代国势强盛,读书士子人人奋袂而起,走出书斋,离家别子,仗剑远游,去河朔,去塞上,去长安,以求博取功名利禄,入世之心极重。
⑴他们重视功名,但更重视人格;人世之心不死,道德之树常青。
唐代文人的腰杆同笔杆一样,铁硬。
因而,唐诗就显得洒脱,富有个性;而唐代的诗人们漂泊南北,沦落天涯,受够了颠沛流离之苦。
⑴别,是经常的;聚,是短暂的。
可唐人的感情从没被滚滚红尘所消磨。
相反,由于长期漂泊在外,他们更需要友情慰藉。
于是,他们更看重友情。
倾盖如故,一见倾心,彼此从不因身份、地位与政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也不因生死而隔离。
1.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第⑴段之前,作者引用王维的诗《渭城曲》有什么作用?(3分)
3.请看第⑴段画线处,按照飘飘欲飞的结构形式,仿写一个四字短语。
(2分)
4.《伟大的力量》和《大唐柳色》都采用设问开头,既有共同的作用,也有不同的妙处。
请就这两个方面分别简要回答。
(3分)
参考答案:
1、向往唐人旷达潇洒、恬淡清新的风范神韵;赞美唐人重人格重友情的晶格节操;感叹巩代人无法进入唐人境界。
(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以上给3分。
)
2.照应文题;承上启下;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唐人潇洒多情的风范神韵;增添诗意文采:引出下文的想象与抒情。
(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三点以上给满分)
3.符合偏正结构,前两个字为叠词即可给分。
第三字欲雷同,可不扣分;重复飘飘不给分。
示例:栩栩如生翩翩似仙摇摇欲坠
4.相同:引起阅读兴趣,引出下文。
(1分)
不同:《伟大的力量》提出问题,引发理性思考。
(1分)《大唐柳色》创设情境,引发感性遐想。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