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作文北京卷作文试题

合集下载

2007年高考语文作文北京卷《于无声处听惊雷》!

2007年高考语文作文北京卷《于无声处听惊雷》!

2007年高考语文作文北京卷:“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颂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

请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题目,自定角度,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全文不少于800字。

《于无声处听惊雷》“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这句唐诗宛如一幅清幽的水墨画,乍看平淡无奇,细品却韵味无穷。

有人从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领略到恬淡的做人境界,而于我而言,它更像是在诉说一种于无声处创造价值、有所作为的人生智慧。

在这纷繁喧嚣的世界里,人们往往热衷于追求表面的热闹与浮华,渴望着功成名就时的鲜花与掌声。

然而,真正的伟大往往隐藏在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在“看不见”“听无声”的默默奉献中悄然绽放。

“两弹一星”元勋们,如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他们隐姓埋名,远离家人,在茫茫戈壁滩上埋头苦干。

没有媒体的大肆报道,没有众人的欢呼喝彩,他们在寂静中为国家的国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他们的名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为人知,他们的工作成果在成功之前也如同“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但正是他们的默默付出,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挺起了脊梁,他们的功绩如同惊雷,震撼人心。

还有那些扎根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放弃了城市的繁华,坚守在偏远的乡村,用自己的知识和爱心点亮孩子们的希望之灯。

他们的工作或许不为人瞩目,他们的名字或许不被铭记,但他们的奉献却如春雨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如闲花为乡村教育增添了一抹芬芳。

他们在无声处培育着祖国的未来,其价值不可估量。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这样一群默默耕耘的人。

环卫工人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清扫街道,为我们迎来整洁的城市;建筑工人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筑起高楼大厦;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日夜钻研,推动科技的进步……他们的工作或许平凡,或许不被关注,但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历年解析2007年高考北京满分作文选登资沉默的父爱2

历年解析2007年高考北京满分作文选登资沉默的父爱2

⏹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的体系结构⏹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2007年高考北京滿分作文選登:沉默的父愛2007年06月18日京華時報6歲。

操場上,一個小男孩學著騎車,旁邊站著他的父親。

沒有一句指導,沒有一絲安慰,小男孩自然是摔了又摔,雙腿早已是鮮血淋漓。

終于,孩子坐在地上,哭了,哇哇大哭。

父親依舊是那麽筆挺地站著,眼中滿是不屑與冷漠。

孩子多麽渴望爸爸的鼓勵。

沒有;孩子多麽渴望爸爸的擁抱,還是沒有。

只是那雙空洞的眼睛,讓孩子感到冷酷與無情。

終于,孩子不哭了,倔强地站起來,跨上車,開始又一次的嘗試。

父親早已是興趣索然,轉過身,邁著大步,走了。

身後又是一陣金屬與地面的摩擦聲,父親只是不經意地回了下頭,手却在顫抖。

孩子站起來,想著剛才父親冷漠依舊的眼神,兩行熱泪莫名其妙地滑過他的臉頰。

一步、兩步、三步……父親的脚步聲依舊堅定。

16歲。

禮堂裏,當年的小男孩被人群簇擁著走上了獎台。

又一次高舉獎杯,又一次歡呼如潮。

緊擁著榮譽,在閃光燈不停的閃耀下,孩子艱難地尋找他的父親。

人群中,唯獨沒有他,台下座位上,只有一個他。

瞬間,禮堂仿佛空蕩蕩的,只有孩子與他的父親在對視著。

還是那麽冷漠,依舊是如此不屑。

父親那空洞的眼神讓光芒萬丈的獎杯褪色。

站起身,走向自己的兒子,一把奪過緊擁著的獎杯,父親毫不猶豫地把它交給後臺的老師。

兩行熱泪又一次不由自主地流淌下來,一步、兩步、三步……父親的脚步聲依舊堅定。

昨天。

校門口,一位青年與他的父親作著告別。

沒有寒暄,沒有寬慰,沒有擁抱,沒有一句話。

直視著父親,他的皺紋又深了,他的黑髮中又添了些灰白。

眼睛裏滾著泪水,壓抑著。

在模糊中,父親那冷漠的眼神裏也有些光亮。

顫抖的手伸向自己的兒子,半空中停住了,又縮了回來。

向門口指了指,父親又轉過身,沒有動。

遠望著父親遠去的背影。

07年北京高考作文

07年北京高考作文

07年北京高考作文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不喜欢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了。

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思考!正如美国总统奥巴马所说:“如果要让一个人真正做到热爱中国,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去学习中国历史”。

而这位美国总统对于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与观点。

我认为对待传统文化,只有全面地吸收其精髓,才能使之发扬光大,并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把握好这个尺度,也许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下面,就结合具体事例谈谈我对此问题的想法吧。

中国文化是有深厚底蕴和高贵品质的。

比如我们熟知的孔子、孟子等圣贤先哲,他们都非常崇尚道德礼仪,更有至今仍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的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甚至老祖宗留给后人的遗产“三从四德”,也无不充满着深邃智慧。

但这些都仅仅局限于儒家的范畴,也可以说只是儒家的思想。

难道仅仅有儒家文化就够了吗?非也!要知道,曾经让西方帝国主义者闻风丧胆的大航海时代是欧洲国家走向近代文明的标志,然而它们却视中国的丝绸瓷器和火药武器等物资为粪土,反过头来向东方学习科技。

同样,纵观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有哪个封建王朝能像汉唐两代那般繁荣昌盛呢?要知道,即便强盛如宋,最终还是落入了外族手里;再看清朝,国力鼎盛一时,到后期亦逐渐衰弱,就连如此辉煌的成绩也换来了别人对你的蔑称——“东亚病夫”。

可见,传统文化既不能照搬硬套,又必须因势利导,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进行改造,将其变成符合时代需求的新鲜血液。

而且传统文化不单是文化本身,而是在长久流传的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某种共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每个人。

比如我国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他在考察浙江文化的时候曾说:“历史文化博大精深,自己浅薄,往往读了以后忘记,忘记了以后又开始重温,所以永远没有尽头……若说对浙江文化有什么感受的话,我觉得最突出的莫过于人们虽日复一日地生活,却都保持着一份良好的心态。

2007北京高考作文

2007北京高考作文

2007北京高考作文一、背景介绍2007年是北京高考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

在那一年,中国正处于迅猛发展的阶段,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高考作为一年一度的重要考试,对于每个考生和家庭来说都具有极大的意义。

2007年的北京高考作文题目如下:二、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这里太阳明媚,空气清新。

——决定写一篇大自然的作文。

三、作文内容1. 大自然的美丽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它的美丽令人惊叹。

在北京这座城市,尽管工业化和都市化进程加快,但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到夜晚的繁星点点,北京的大自然处处透露出它的魅力。

2. 大自然的力量大自然不仅美丽,还有着强大的力量。

在北京的四季变化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

春天的风带来新的生命,夏天的雨水滋润大地,秋天的丰收给人们带来欢乐,而严寒的冬天则需要我们去抵挡住寒冷。

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我们不禁感到自己是微不足道的。

3. 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们不能只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也应该承担起保护大自然的责任。

大自然提供了我们生存的条件,我们应该感激并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保护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资源,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做的。

四、我的思考作为一个生活在北京的高中生,我能够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

在一个繁忙的都市中,我经常迷失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容易忽视了大自然的存在。

然而,通过写这篇作文,我意识到了大自然与我们的关系。

我们需要保护大自然,同时也要学会享受大自然的美丽。

作为一个高中生,我将会在自己的力量范围内,努力保护环境,减少浪费,为保护大自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只有每个人都为保护大自然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才能够共同营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五、总结通过这篇作文,我们了解了北京高考作文题目为《大自然》。

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不可忽视,人类应该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并为保护大自然贡献自己的力量。

2007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欣赏(附题目)

2007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欣赏(附题目)

2007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欣赏(附题目)2007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欣赏(附题目)“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2007年北京高考满分欣赏(附题目),欢迎阅读。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

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

②除外,文体不限。

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篇一:天道无言大海汹涌,潮起潮落,云卷云舒,日出日落,纵然仰望苍穹,高声呼啸,万籁星辰,夫子云:天何言哉?生命之道,大道至简,大智无声,方自成博大,自现精华。

人,匆忙而过,有谁读得懂自然空然无求的境界?也许东坡读懂了。

于是,天地间突兀出这样的身影,手把竹杖,在云深水影里,一人,孑然于宦海之外,用心做着自己的烹调。

与己乐,与民乐,与山水乐。

顾盼间,感悟于天地,颂明月诗,歌窈窕章,何其自由无碍!所以,开始懂得了东坡,懂得了那远离喧华的恬淡,甚至进而感知“闲花落地听无声”,多么潇洒,何等无求……东来抒啸,采菊而见南山,陶渊明不也如此;还有那梅妻鹤子之主,采药童子之师;难道不都是超然物外的达者吗?漫漫红尘外,飘飘天地间,隐者无求,遁乎山水之中,自悟一种清凉,自守一份安逸。

这或许就是昔人爱惜文字,却总爱赞颂隐士的原因吧!可是,终止于一个隐士,真正就像那闲花了吗?又真正领悟了大自然无言的真谛吗?贤者爱出世,却不知怀出世之心入世。

千百年前,孔圣人不够旷达吗?然而,他不结束生命于山林,而羽化于三年弟子之间。

这或许才是真正的闲花,无声而落,落在现实的泥土里,再化香泥,以滋养万代。

如今,顶礼于他高大的身影前,他智慧的眉宇,不就是天道无言之气吗?这便是自然之道,他不是执著讨好什么,也无需刻意回避什么,他是如如不动,照观宇宙的沉稳无息。

北京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北京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1.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精粹精络精疲力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B.赠予授予予人口实同甘共苦,祸福予共C.即将立即若即若离一言即出,驷马难追D.挥毫毫发毫无二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2.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近期,中国观众有幸目睹了来自意大利庞贝古城的遗珍,它们清晰地再现了古城被埋没前后的情景。

②在休斯敦火箭队的姚明,出席“护鲨行动从我做起”的活动时说:“今后,本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拒绝食用鱼翅。

”③书的封面设计于书籍出版发行的整体规划,同时必须结合书的内容特点和读者对象进行构思。

A.时间效劳从属B.瞬间效力从属C.瞬间效劳归属D.时间效力归属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没有人仅因富甲一方而被长久纪念,相反,人们念念不忘的,大都是超脱于物质利益的追逐的人。

B.在军阀混战的北平沦陷期间,碧云寺孙中山衣冠冢得以保全,这多亏中山先生生前卫士谭惠等人恪尽职守,矢志护灵。

C.自行车队被两只高大古猿的藏獒追赶得几入绝境,最后靠下坡高速骑行才得以摆脱,队员们至今仍心有余悸。

D.暮春时节是潭柘寺“二乔玉兰”的盛花期,4月上旬,这两株玉兰的树冠上就布满了含英咀华的花蕾。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素质可以理解为人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在家庭、社会的影响下,经过后天的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格。

B.很少有以7毫米以下口径制造狙击步枪的国家,因为狙击要求威力大,精度高,但中国狙击步枪偏选择了小口径。

C.几组蝴蝶展框吸引了参观者,大家都以为这是标本,看到殿框上方“仿真蝴蝶微型风筝”的标志,使大家恍然大悟。

D.在翻阅中国话剧100周年纪念活动资料时,他萌生了创作一台寻找中国话剧源头的剧本的意念。

5.下列有关文学常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再别康桥》、《雨巷》、《大堰河——我的保姆》、《乡愁》,分别是徐志摩、戴望舒、艾青、余光中的诗作。

2007北京卷_高三作文

2007北京卷_高三作文

2007北京卷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

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考题解读2007年北京卷作文题饶有新意,提供的材料是两句诗以及对诗的解读;要求“自拟题目,自定角度”,这样的命题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向性话题,范围比以往的话题作文更宽泛,更少束缚,体现的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

题目要求“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作文,考虑到考生谈自己的“体会”难度不小,所以命题人先给出了五种理解,这五句提示就是五种思路,考生顺着其中一个方面延展、拓宽,都是可以的。

比如“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循着这句话可赞颂一种“细雨湿衣”“闲花落地”般默无声息的奉献精神;“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由此可提倡恬淡的、与世无争的处世之道;“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可转换为“说寂寞”;“‘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由此可诠释“恬淡”不等于无所作为;“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由此可探讨“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生活方式”与时代潮流之间的关系……根据笔者的认识,试题并不是要求写文学评论,而是谈读诗“体会”——诗句只是一个发端、一个引子;如果“就诗句论诗句”,难免陷入无话可说的窘境。

根据“自己”读诗的体会构思作文,考生还可有哪些体会?如何“读”出新的内容、见仁见智说感悟呢?不妨先看看唐诗专家对诗句的鉴赏:常振国先生的赏析是:……作者何以如此下笔呢?试推想来,大概二人谈话之中,触及心中不快之事,默然相对。

在这短暂的沉寂中,感到衣服已润湿,方知下着细雨,努力去望天空,却是一无所见。

2007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北京卷)

2007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北京卷)

FEEL REALITY, TALK WITH THE SPACE.感受真实,与空间的对话。

生活的真谛,意境的选择。

------生活是一种心情,而居住则是生活的基线、生活的灵魂,就是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与环境,为自己创造一个宁静而温馨的空间。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 is the choice of Artistic conception. ----Life is one kind of mood, is one kind of state, and living is the line and soul of life.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 is the choice of way and environment which suits you. At the same time , create a quiet and warm space for your own .SKILLFUL USAGE DIFFERENT COMFORTABLE巧妙的运用,非一般的写意。

经典的设计,精致的工艺,不但注重外形,更注重其实际的功能,并拥有不同的规格,颜色,以配合阁下的独到品位以及工作上的不同需要。

Classical design , sophisticated technology , it is not only the key to figure , but also the practical function . The different kinds of specification , color could meet with your taste and requirement.AESTHETICS COMES FROM LIFE FROM THE PURSUIT FOR PERFECT SPACE唯美,源于对生活的追求生活的思考,生活的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高考作文北京卷作文试题
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

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试题评析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

题目先给材料,而材料由两部分组成:一联唐诗和对它的五种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次作文的写作要求:根据自己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作文。

在作文要求中,题目限制了不能写作的文体,没有给话题,其他跟话题作文要求差不多。

面对这个作文题目,首先要读懂材料。

作文题目中提到的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两句诗,出自其七言律诗《赠别严士元》: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诗中写的是在一个春寒料峭、天气多变的日子里,作者在苏州城外惜别友人的情景,透露出他仕途不得意的心情。

诗的情调和意蕴都是十分低沉的。

其中,题目给出的两句诗的意思是:看不见的细雨把衣服淋湿了,花瓣悄悄落地听不见声音,这是字面上的意思。

但我们要读懂字面后面的意思,这才是审题立意的关键。

当然,对这两句诗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正如题目中提到的那样。

你可以根据给出的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结合自己的经历、感悟,来确立自己的解读,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

"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重点应该是"品格",而不应该是毫无顾忌地谈论"春天的美好";"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重点则不是"境界",而是"恬淡地做人",其实就是对"品格"的具体化,假如海阔天空地阐述做人的境界,则又离题万里了;"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你当然可以谈"寂寞",但准确地讲,这里的寂寞应该是具备恬淡地做人品格的人所必须面对的处境;再看"'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则是面对寂寞处境时所导致的结果,可简单理解为不在寂寞中平庸,就在寂寞中伟大吧;至于"
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是从另一个角度去谈论同一个问题而已。

接着再"展开联想",谈"自己的体会"。

你当然可以对提供的五个"有人说"进行体会,也可以另辟蹊径。

细读诗的意境,那种独处寂寞的滋味会一点点滋生,烟雨朦胧的江南细雨中,独自黯然感怀,衣衫已浸湿,却全然不觉,心已经完全沉浸在那伤感的惜别中。

假如你是多愁善感的人,在自己的世界里坚守着一份恬淡的品格,浑然不知世界之外的人对你心生悲哀和怜惜,读这句诗,你会陷进去难以自拔;假如你是体贴细腻的人,能用心把亲情、友情滋润,因而也会得到更多的爱的回报,读这句诗,你会读出一种人间至情;假如你是闲散无求的人,虽然平凡,但懂得生活,你的世界也许并不宽广,但足以让自己舒心开怀,读这句诗,你会顿然领悟那种无欲的境界......可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综上所述,就用这个题目的内容进行立意,至少有以下几种思考:
1.春天般的品格(和风渐染、润物无声,引申出人间的各种真情);
2.恬淡也是一种美德、一种气度、一种境界等;
3.面对寂寞需要一种超然的心态,需要忍耐与执著等;
4.大音无声,大爱无言,默默无语并非无所作为,多一些默默奉献,少一些哗众取宠等;
5.追求功利导致社会的浮躁,缺少淡定做人将会失衡等。

1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