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思考题
第八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思考题试答

第八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思考题试答1.氢原子光谱为什么是线状光谱?谱线的波长与能级间的能量差有什么关系?答:根据Bohr 理论,氢原子在正常状态时,核外电子处于能量最低的基态,在该状态下运动的电子既不吸收能量,也不放出能量,电子的能量不会减少,因而不会落到原子核上,原子不会毁灭。
当氢原子从外界接受能量(如加热或真空放电)时,电子就会跃迁到能量较高的激发态。
而处于激发态的点子是不稳定的,它会自发地跃迁回能量较低的轨道,同时将能量以光的形式发射出来。
发射光的频率,决定于跃迁前后两种轨道能量之差。
由于轨道的能量是不连续的,所发射出的光的频率也是不连续的,因此得到的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
氢原子线状光谱的谱线波长为:221211R n n σλ∞⎛⎞==−⎜⎟⎝⎠1 氢原子的能量为: 213.6eV n E n −=氢原子能级间的能量差为:212222211213.613.61113.6eV n n E E E n n n n −−⎛⎞Δ=−=−=−⎜⎟⎝⎠所以,氢原子线状光谱的谱线波长与能级间的能量差关系为: h E λΔ=2.如何理解电子的波动性?电子波与机械波有什么不同?答:电子的波动性:不能理解为“电子的前进路径是迂回曲折的”。
电子不能同时用位置和动量来准确描述其运动状态。
在确定的势能V 和对应的总能量E 下,电子在核外空间某处出现的概率可以用波函数来描述。
换言之,电子的波即为“概率波”,是一种“物质波”。
机械波:是周期性的振动在媒质内的传播。
“物质波”不需要介质。
机械波是以物质质点在平衡位置的波动的形式体现出能量的变化的,而物质波(包括光波)则是由相应物质以在某一区域出现的几率的形式展示能量波动区间的。
3.试区别下列概念:(1) 连续光谱与线状光谱 (2) 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3) 概率与概率密度 (4) 原子轨道与电子云答:(1) 连续光谱:在波长为400~760nm之间,通过分光棱镜后没有明显分界线的彩的带状光谱;线状光谱:由一些不连续的亮线组成的狭窄谱线。
《电力系统分析》第8章习题答案

−
j
900
⎥ ⎥
=
⎢ ⎢0.494e
j 2550
⎥ ⎥
1 ⎥⎦⎢⎣2e j1350 ⎥⎦
⎢⎣0.195e
j1350
⎥ ⎦
8-13 试画出图 8-62 所示电力系统 k 点发生接地短路时的正序、负序和零序等值网络。
图 8-62 习题 8-13 附图
解:正序、负序、零序等值网络见下图 a)、b)、c)。
(3)k 点发生 a、c 两相接地短路时
Ib1
=
j( X 1∑
E1Σ
=
+ X 2∑ // X 0∑ )
j1 j(0.202 + 0.214 // 0.104)
= 3.677
Ib2
=
−
X 0∑ X2∑ + X0∑
Ib1
=
−
0.104 0.214 + 0.104
× 3.677
=
−1.203
Ib0
=
−
X 2∑ X2∑ + X0∑
Ib1
=
− 0.214 × 3.677 0.214 + 0.104
=
−2.474
U b1 = U b2 = U b0 = − jX 2∑ Ib2 = − j0.214 × (−1.203) = j0.257
Ib = 0
Ic = a 2 Ib1 + aIb2 + Ib0 = e j240° × 3.677 − e j120° ×1.203 − 2.474 = 5.624e− j131.29° Ia = aIb1 + a2 Ib2 + Ib0 = e j120° × 3.677 − e j240° ×1.203 − 2.474 = 5.624e j131.29° Ub = 3Ub1 = 3× j0.257 = j0.771 U a = U c = 0
第8章思考与练习0801217

Z KURT = 0.360 1.334 < 1.96 Z KURT = 0.232 1.334 < 1.96
故,甲药,、乙药两组资料的差值 d1、d 2 均服从正态分布。 (2) 方差齐性检验 1) 建立检验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2 ,两差值总体方差相等 H 0 :σ 12 = σ 2
2 ,两差值总体方差不等 H1:σ 12 ≠ σ 2
g d Valid N (listwise) d Valid N (listwise)
Group Statist ic s Std. Error Std. Deviation Mean 1.93218 .61101 1.81353 .57349
g d
N 10 10
Mean 3.2000 5.8000
8-3
习题答案网
习题答案网
第八章
t 检验
7. 为研究两种方法的检测效果,将 24 名患者配成 12 对,采用配对 t 检验进行统 计分析,则其自由度为: A. 24 B. 12 C. 11 D. 23 E. 2 四、综合分析题 1. 大量研究表明健康成年男子脉搏的均数为 72 次/min。某医生在某山区随机调 查了 16 名健康成年男子,测得其脉搏(次/min)资料如下: 69 72 74 68 73 74 80 73 75 74 73 75 74 79 72 74
Z KURT = 1.403 1.334 < 1.96 Z KURT = 0.751 1.334 < 1.96
Z SKEW = 0.088 0.687 < 1.96
故,甲、乙两组资料均服从正态分布。 (2) 假设检验
2 2 由甲、乙两组数据得: X甲 = 5.5, X 乙 = 3.8, S甲 = 3.12 , S乙 = 1.32
机械设计第八章-带传动-思考题-答案

《带传动》课堂练习题一、填空题1、普通V带传动中,已知预紧力F0=2500 N,传递圆周力为800 N,若不计带的离心力,则工作时的紧边拉力F1为2900 ,松边拉力F2为2100 。
2、当带有打滑趋势时,带传动的有效拉力达到最大,而带传动的最大有效拉力决定于F0、α、 f 三个因素。
3、带传动的设计准则是保证带疲劳强度,并具有一定的寿命。
4、在同样条件下,V带传动产生的摩擦力比平带传动大得多,原因是V带在接触面上所受的正压力大于平带。
5、V带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是疲劳断裂和打滑。
6、皮带传动中,带横截面内的最大拉应力发生在紧边开始绕上小带轮处;皮带传动的打滑总是发生在皮带与小带轮之间。
7、皮带传动中,预紧力F0过小,则带与带轮间的摩擦力减小,皮带传动易出现打滑现象而导致传动失效。
8、在V带传动中,选取小带轮直径D1≥D1lim。
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带的弯曲应力过大。
9、在设计V带传动时,V带的型号可根据计算功率Pca 和小带轮转速n1 查选型图确定。
10、带传动中,打滑是指带与带轮之间发生显著的相对滑动,多发生在小带轮上。
刚开始打滑时紧边拉力F1与松边拉力F2的关系为F1=F2e fα。
11、带传动中的弹性滑动是由松紧边的变形不同产生的,可引起速度损失,传动效率下降、带磨损等后果,可以通过减小松紧边的拉力差即有效拉力来降低。
12、带传动设计中,应使小带轮直径d≥d rnin,这是因为直径越小,带的弯曲应力越大;应使传动比i ≤7,这是因为中心距一定时传动比越大,小带轮的包角越小,将降低带的传动性能。
13、带传动中,带上受的三种应力是拉应力,弯曲应力和离心应力。
最大应力等于σ1+σb1+σc ,它发生在紧边开始绕上小带轮处处,若带的许用应力小于它,将导致带的疲劳失效。
14、皮带传动应设置在机械传动系统的高速级,否则容易产生打滑。
二、选择题1、带传动正常工作时,紧边拉力F1和松边拉力F2满足关系 B2、带传动中,选择V带的型号是根据 C 。
1交通规划-第8章习题参考答案

第八章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8-1 名词解释:停车设施、停车场容量、停车需求、停车密度、停放周转率。
答:停车设施:根据停车设施结构,可以将停车场分为位于地面的露天式停车场(parking lot)和位于建筑物内的停车库(garage)两大类。
根据停车设施的服务对象,又可以分为公共停车场和非公共停车场两大类。
停车场容量:指给定停车区域或停车场有效面积上可用于停放车辆的最大泊位数。
停车需求:指给定停车区域内特定时间间隔的停放吸引量。
停车密度:停车密度是停车负荷的基本度量单位。
它可以做两种定义:一是指停放吸引量(存放量)大小随时间变化的程度,一般高峰时段停车密度最高;另一定义是指空间分布而言,表示在不同的吸引点停车吸引量的大小程度。
停放周转率:指单位停车车位在某一间隔时段(一日、一小时或几小时)内停放车辆次数,为实际停放车累计次数与车位容量之比。
8-2 简述停车规划的目标、内容与流程。
答:常见的停车政策的主要目标有如下几种。
(1)根据城市开发特点,对城市不同区域分区域停车供给;(2)大力促进路外停车场规划建设;(3)有效利用路侧停车资源,规范路侧停车场管理;(4)利用停车供给、收费等手段,控制城市中心区交通量,缓和交通拥堵;(5)其他。
如:对于城市特定的地区规划无车区;结合历史文化保护制度进行专门的停车规划等。
停车规划的内容:传统的狭义停车场规划的对象仅仅是和停车相关的硬件设施,而广义的停车场规划的概念则既包括这些硬件设施的规划,也包括了和停车有关的软件(政策、法规等)的规划。
停车规划的流程:城市停车设施规划思路可归纳为:在综合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停车发展策略进行停车需求预测,以需求预测结果为依据,确定满足一定需求比例下全市的停车设施供应规模,进而确定在此供应规模下配建停车设施、公共停车设施的规模,对于配建停车设施提出配建停车指标,对于公共停车设施进行布局规划,并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价,最后提出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第八章思考题

第八章思考题8-1.绝热湿度的大小能否说明湿空气的干燥或潮湿的程度?答:不能,绝对湿度反映了湿空气中水蒸气的疏密程度,并不直接表示湿空气的吸湿能力和空气的干燥潮湿程度。
8-3.为什么在冷却塔中能将水的温度降低到比大气温度还低的程度?这是否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答:冷却塔中的热湿交换过程主要通过蒸发冷却,这种冷却方式最大限度可使冷却水的温度降低到大气的湿球温度。
在冷却塔中,无论如何,热湿交换过程的结果都是热量由水传给空气,使水温下降。
其极限状况是水温降低到进入冷却塔空气的初状态下的湿球温度。
所以并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
8-4.在寒冷的阴天,虽然气温尚未达到0℃,但晾在室外的湿衣服会结冰,这是什么原因?答:这时的气温虽然未到达0摄氏度,但是这个是干球温度,此时,空气的湿球温度已经到达或者低于0摄氏度了,所以,晾在室外的试衣服会结冰。
8-5.在相同的压力及温度下,湿空气与干空气的密度何者为大?答:干空气的比较大,因为湿空气主要是在成分中多了水蒸气。
根据克拉铂龙方程可以推导出,同温同压下气体密度只与气体平均摩尔质量成正比。
因为水蒸气摩尔质量为10,空气为29,所以多了水蒸气以后空气平均摩尔质量降低,也就是密度降低8-6.在同一地区,阴雨天的大气压力为什么比晴朗天的大气压力低?答:阴雨天相对湿度高,水蒸气分压力大,吸湿能力就低了,所以大气压力低。
而晴朗天气的空气干燥,相对湿度低,大气压力高,可以吸收更多的水蒸气。
8-8.对未饱和空气,湿球温度、干球温度及露点温度三者哪个大?哪个小?对于饱和空气,三者的大小将如何?答:未饱和时:干球温度大于湿球温度大于露点温度。
饱和时:三者相等。
8-10.为什么说在冬季供暖季节,房间外墙内表面的温度必须高于空气的露点温度?答:露点温度是对应于水蒸气分压力的饱和温度,若对已到达露点温度的湿空气进行冷却,将会有水蒸气变为凝结水而析出。
若房间外墙内表面的温度低于空气的露点温度,外墙内表面会产生蒸汽凝结现象。
第八章时间序列分析思考题及练习题

第八章思考题及练习题(一)填空题1、时间数列又称______ 数列,一般由 _______ 和________ 两个基本要素构成。
2、动态数列按统计指标的表现形式可分为____________ 、 ________ 和___________ 三大类,其中最基本的时间数列是___________ o3、编制动态数列最基本的原则是_4、时间数列中的四种变动(构成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和 _______5、时间数列中的各项指标数值,就叫____________ ,通常用a表示。
6平均发展水平是对时间数列的各指标求平均,反映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的平均水平或代表性水平,又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均数,或 ________ 平均数。
7、增长量由于采用的基期不同,分为_______ 增长量和________ 增长量,各 ______ 增长量之和等于相应的 _________ 增长量o8、把报告期的发展水平除以基期的发展水平得到的相对数叫______________ ,亦称动态系数。
根据采用的基期不同,它又可分为 ________ 发展速度和发展速度两种。
9、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有__________ 法和 _________ 法两种。
10、某企业2000年的粮食产量比90年增长了2倍,比95年增长了0.8倍,则95年粮食产量比90年增长了________ 倍。
11、把增长速度和增长量结合起来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 o12、由一个时期数列各逐期增长量构成的动态数列,仍属时期数列;由一个时点数列各逐期增长量构成的动态数列,属 __________ 数列。
13、在时间数列的变动影响因素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因素是__________ ,举出三种常用的测定方法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o14、若原动态数列为月份资料,而且现象有季节变动,使用移动平均法对之修匀时,时距宜确定为 _______ 项,但所得各项移动平均数,尚需______________ ,以扶正其位置15、使用最小平方法配合趋势直线时,求解a、b参数值的那两个标准方程式为 _________ o 16、通常情况下,当时间数列的一级增长量大致相等时,可拟合趋势方程,而当时间数列中各二级增长量大致相等时,宜配合 ____________ 趋势方程。
病理生理学第八章 肾系统的功能复习思考题

第八章肾系统的功能复习思考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肾锥体的叙述请指出何者是错误的?A.肾锥体位于肾髓质B.肾锥体含有肾小球C.肾锥体具有集合管D.肾锥体将尿液排空到肾盏2.下列肾脏何种结构主动转钠,而水则随着被动重吸收? A.近端小管B.髓襻降支C.髓襻升支D.远端小管C.髓质收集管3.原尿和血浆相比较,在成份上不同的是A.K+含量B.蛋白质含量C.葡萄糖含量D.Na+含量4.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等于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B.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C.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D.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5.肾小管不同节段重吸收Na+的最大部位是A.近端小管B.髓袢升支细段C.髓袢升支粗段D.远端小管6.毁损下丘脑视上核,尿浓缩和尿量将出现下列何种现象?A.尿稀释,尿量减少B.尿浓缩,尿量增加C.尿稀释,尿量增加D.尿浓缩,尿量减少7.应用下列何种物质能够准确测出肾小球滤过率?A.果糖 B.对氨基马尿酸C.菊粉 D.尿素8.营养不良的患者尿量增多的可能原因是A.肾小球滤过率增加B.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醛固醇分泌减少D.尿素生成增加9.肾素是由下列哪种细胞分泌的?A.肾小球旁器的球旁细胞B.肾小管近端小管上皮细胞C.肾血管内皮细胞D.集合管上皮细胞10. 引起肾素分泌的因素是A.肾小球滤过K+的减少B.肾循环血量减少,动脉压降低C.肾循环血量增加,动脉压增高D.肾小球滤过葡萄糖增多11. 肾小球进行滤过的直接动力是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B.肾小囊内压C.血浆胶体渗透压D.集合管内压12. 在近端小管,全部被重吸收的是A.葡萄糖、维生素 B.肌酐 C.尿素 D.氨13. 心房钠尿肽的主要作用是A.重吸收Na+ 排K+,使血量增加B.重吸收K+ 排Na+,使血量增加C.排H2O 排Na+,使血量降低D.重吸收Na+ 排H2O,使血量增加14. 肾髓质组织间隙液渗透压的特点是A.和血浆比有很高的蛋白质B.和血浆渗透压相等C.比血浆渗透压低D.越向肾髓质深部渗透压越高15. 重吸收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的部位在A.髓袢B.近端小管C.远端小管D.集合管16. 血中醛固酮增加对泌尿的影响是A.尿中Na+增加B.尿中K+增加C.尿中尿素增加D.尿中水增加17. 肾脏内髓部高渗尿的形成与下列何种因素有关A.K+ B.NaCl C.NaCl和尿素 D.NaCl和KCl18. 大量饮水后尿量增多,即所谓的水利尿,主要原因是A.醛固酮分泌减少 B.ADH分泌减少C.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加 D.肾小囊压力减少19. 菊粉的血浆消除率为A.200ml/min B.75ml/min C.125ml/min D.600ml/min 20. 正常条件下的终尿约占肾小球滤过液量的A.10% B.20% C.30% D.1%21. 肾小球滤过液中氨基酸被重吸收的部位是A.近端小管 B.髓袢降支细段C.髓衬升支粗段 D.远端小管22. 某物质在肾动脉中具有某种浓度,而在肾静脉中其浓度为零,其血浆清除率等于多少A.血浆清除率大于125ml/min B.血浆清除率等于125ml/minC.血浆清除率小于125ml/min D.血浆清除率等于零23. 血浆清除率是零的物质为A.尿素 B.葡萄糖 C.菊粉 D.碘锐特24. 调节远端小管与集合管对水重吸收的主要因素是A.醛固酮 B.肾上腺素 C.抗利尿激素 D.肾素25. 下丘脑视上核受损引起A.水利尿 B.尿崩症 C.尿失禁 D.尿潴留26. 剧烈运动时,尿量减少的原因是A.肾小囊内压增高 B.肾血流量减少C.血浆液体渗透压降低 D.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降低27. 用家兔做尿生成影响因素的实验,请指出下列实验结果何者是错误的A.放血后血压下降尿量减少B.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0ml,尿量增多C.静脉注射垂体后叶激素2μl,尿量增加D.静脉注射20%葡萄糖10ml,尿量显著增加28. 近端肾单位的主要功能是A.分泌醛固酮 B.释放抗利尿激素C.释放肾素 D.尿液的浓缩和稀释29. 某患者尿素的清除率为80ml/min,菊粉清除率为125ml/min,两者有差异,其原因为A.肾小球滤过率增加B.肾小管可以对尿素进行重吸收C.肾小球滤过率减少D.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减弱30. 给某患者静脉注射25%葡萄糖溶液100ml,患者倾刻尿量显著增加,测定尿糖为阳性,分析患者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A.肾小管容质浓度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B.肾小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C.肾小球滤过率增加D.肾小管对Na+重吸收减少二、问答题1.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什么差异?2.肾脏滤过大量的液体,然后又将其99%的重吸收,这是为什么?有什么生理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形成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答:(1)理论意义:一是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我们认识到科学社会主义是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二是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我们由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五位一体;三是丰富和发展了执政党建设理论。
(2)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是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坚定了我们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明确了我们努力的方向和承担的历史责任,激励着我们不断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伟大力量。
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的深化,反映了我们党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科学发展重大战略问题认识的深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指导意义。
四是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在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方面又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
〔1〕理论上的创新:它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公有制经济)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多种经济成分)有机统一起来,这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重大一个是的突破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2〕实践上的创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对所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前,总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由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构成;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逐步深化,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在中实践中也使我国进入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3〕结论: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实行怎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能以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标准。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3、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答:(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
(4)三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
四、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与各方面工作有机融合、协调发展。
要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统一,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积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任何社会要使其主流价值观念得到广泛认同并保持稳定性、连续性,必须使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及司法行政行为等很好地体现核心价值观念的要求。
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和社会管理之中,从政策环境、体制环境、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给予有力支撑,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合力。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答:(1)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相互关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三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它们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5、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答:(1)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
一是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二是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尤其要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同时,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六、如何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着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要继续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统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切实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
把做好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化解产能过剩中出现的下岗再就业工作。
努力解决好住房问题,探索适合国情、符合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住房模式,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做好棚户区改造。
特大城市要注重调整供地结构,提高住宅用地比例,提高土地容积率。
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生态的工作力度、投资力度、政策力度,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加强源头治理,把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答:〔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它既是我们认识到社会总是在和谐――不和谐――再和谐――再不和谐的链条中发展的,又使我们认识到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它使我们由经济、政治、文化三大建设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大建设,又富强、民主、文明三大目标发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大目标。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一是使我们由过去的注重发展巩固执政地位转变为现在的既注重发展、又注重协调矛盾巩固执政地位;二是由执政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发展为执政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扩大了执政为民中人民的范围,升华了执政为民的理念。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研究并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七、如何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支撑。
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和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如何正确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关系?答:(1)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精神动力),社会建设是条件(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
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国家建设的全过程:一要强化党和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治领导力;二要大力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三要建立公民社会,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四要将生态文明等重要的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五是环保部门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主力军和主阵地作用。
为此,政治领域:强化党和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治领导力;经济领域:大力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社会领域:建立公民社会,创新社会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