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文化教案
关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欣赏教案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欣赏教案关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欣赏教案关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欣赏教案中国古典园林欣赏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课堂主要组织者引导者。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为了学而教。
要按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来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从感性入手到理性升华。
从情感激发,问题启发到归纳总结。
二、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要素。
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征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与诗词匾额。
学生情况:本课之前学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木结构体系。
欣赏故宫建筑的空间布局。
对园林比较喜爱但有些问题还不清楚。
教学方式: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
教学手段: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动手动脑实践,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技术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相关视频资料三、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问答与讨论,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基本要素是山、水、建筑、花木。
体会中国古典园林丰富的空间变化及由诗词匾额等创造出的典雅氛围。
比较深的感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意境。
知道今后如何欣赏中国古典园林特有的文化与美感。
四、问题框架1和西方园林相比中国古典园林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2阅读文字资料,(红楼梦片断)请找出中国园林的四大造园要素?园林中的假山怎样布置?太湖石的美感是什么?请同学说出园林中常见的水景以及相关的游园活动?园林中的花木有何作用与寓意?园林中的建筑有何特点?有何作用?3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有何特征?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4园林中诗词匾额有何作用?5请同学谈谈应该怎样欣赏中国园林?五、教学流程示意课前准备(学生问卷调查,学生采访片段录制)——播放采访片段导入问题——对比提问,重点讲解中国园林的根本特征——造园要素——空间布局——诗词匾额——总结本课所学——布置课后作业——作业讲评反馈评价。
园林趣味讲解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园林的基本特点、历史背景以及不同类型园林的艺术风格。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欣赏园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华园林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中国园林的基本特点,学会欣赏不同类型园林的艺术风格。
2. 难点:理解园林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园林图片、视频、相关文字资料等。
2. 教学工具: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3. 学生活动准备:收集有关园林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一组中国古典园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园林有哪些共同的特点?2. 提问:同学们知道中国园林有哪些类型吗?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二)讲授新课1. 中国园林的基本特点- 介绍中国园林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
- 讲解中国园林的四大特点:山水相依、曲径通幽、诗情画意、意境深远。
-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类型园林的特点。
2. 不同类型园林的艺术风格- 介绍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岭南园林等类型。
- 分析各类园林的艺术风格,如皇家园林的宏伟壮观、私家园林的精致典雅、寺观园林的宁静神秘、岭南园林的清新自然。
- 结合实例讲解各类园林的设计理念、布局手法。
3. 园林中的文化内涵- 介绍园林中的建筑、植物、山水等元素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 分析园林中的象征意义、寓意等。
(三)活动环节1. 小组讨论: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分析某一类型园林的设计特点和文化内涵。
2. 角色扮演:模拟园林导游,向同学介绍某一园林的历史、特点和文化内涵。
3. 课堂展示: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对园林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四)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国园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2. 引导学生反思:如何欣赏和传承中国园林文化?3. 布置作业:阅读相关园林文化书籍,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园林的短文。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 教案

唐宋时期,园林达到成熟阶段,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观念融入园林的布局与造景当中,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地主阶级的诗意化生活追求。
明清时期,中国园林进入精深发展阶段,无论是江南的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的皇家园林,在设计和建筑上都达到了高峰。
3、导游词创作60分钟
4、点评并总结30分钟
作业
P123
教学后记/教学反思
填表说明:1.序号,指该课程授课的顺序号,应与授课计划一致;
2.授课形式在相应的选项打“√”
授课教案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注释
导入
新课
新课内容
导入新课:
园林并非中国所独有,欧洲园林和西亚园林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但中国古典园林最富文化特色。构景追求“自然天成”“天人合一”,每一个建筑小品都极富文化内涵,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园林建设中的体现。
中国地域辽阔,南北的气候、环境等差异大,园林主题风格也各不相同;中国历史悠久,时间跨度大,不同文化时期园林的构景手法各异;加之园主身份不同,喜好不同,使得园林建筑风格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古典园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是举世公认的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东方园林的代表。它在意境表达上以自省、含蓄、内秀、恬静、淡泊、守拙为美。在哲学上追求混沌无象、清静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在空间处理上追求循环往复、峰回路转,创造山穷水复、柳暗花明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 教案
2018 ~2019 学年 第二学期
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
中国旅游文化
《中国园林的风格》教案

《中国园林的风格》教案课时: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园林的风格。
2、掌握引用等说明方法在文中的运用3、领会课文语言典雅凝练的特点。
重点难点:了解中国园林的特点。
教法探讨:启发式教学过程:一、导语陈从周是我国著名的园林学家,1978年春应上海植物园的邀请,作了题为“说园”的讲话,这是一篇介绍中国园林风格的说明文,作者选取造园这一独特的角度进行说明。
园林是种植树木花草、叠山理水、模拟自然,把环境要素、建筑物、构筑物、建筑小品、室内设施加以组合而形成的风景,是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场所。
四大著名的园林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前身清漪园,颐和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4400亩),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决定在瓮山一带动用巨额银两兴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再一个设计特色是她的西堤和堤上的桥。
西堤本是一条不宽的堤岸,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可是设计者偏要将平坦的堤岸人为地断开,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桥”,形成优美的“六桥烟柳”,景色丝毫不亚于杭州西湖的苏堤,六座桥中最美的是玉带桥。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
既有湖光山色、烟波浩淼的气势,又有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诗韵——素有“江南鱼米之乡”之称的苏州富饶美丽,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苏州自古以来就是江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格局保持完整,山明水秀,自然景观独具特色,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闻名遐迩的苏州园林采用缩景的手法,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为苏州赢得“园林之城”的美誉。
于娄门内东北街178号,是苏州园林中最大的,也是最著名的一座。
幼儿园中式园林设计教案 幼儿园园林设计

幼儿园中式园林设计教案一、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园林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一个美丽的园林设计能够给孩子们一个愉悦的学习和游戏环境,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式园林设计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幼儿园的园林设计中也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幼儿园中式园林设计的教案,以期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中式园林设计的教育意义1.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中式园林设计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融合了我国古代哲学、文学、绘画和建筑艺术。
通过中式园林设计,幼儿可以在欣赏美景的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2. 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中式园林设计强调山水相依、自然融和的理念,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这样的设计能够激发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3. 培养综合能力中式园林设计的元素包括景观、建筑、水池、植物等,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需要综合考虑和规划。
在参与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幼儿需要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和综合能力。
三、中式园林设计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中式园林设计的教学,让幼儿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同时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2. 教学内容(1)我国传统园林的特点和风格通过图片、等形式,向幼儿介绍我国传统园林的特点和风格,如山水相依、曲径通幽等。
(2)中式园林的构成要素向幼儿介绍中式园林的构成要素,如假山、亭台、廊檐、石桥等,让幼儿了解中式园林的基本构成。
(3)中式园林的植物选择和摆放介绍中式园林常用的植物,如梅、竹、松等,以及它们的摆放方式,让幼儿了解中式园林的植物特点。
(4)设计方案的规划和实施引导幼儿根据所学知识,设计自己心目中的中式园林,包括园林布局、植物选择、装饰品摆放等,之后实施自己的设计方案。
3. 教学过程(1)教师示范教师通过图片、实物等形式,向幼儿展示我国传统园林的特点和风格,引发幼儿的兴趣,让他们对中式园林产生浓厚的兴趣。
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说课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人美版《美术鉴赏》第四单元主题二《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说课课题《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科目高中美术课型美术鉴赏课时 1 课时说课人一、说教材高中美术鉴赏模块第四单元主题二, 1 课时,其主要内容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和造型特点,并从造景要素、功能、理念等几个角度鉴赏中国古典园林,理解其背后的传承文化思想。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联系生活,在问题的驱动下,将美术的学习方法与一般的探究方法相统一。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是美术学科素养本位课程中引发学习行为的根本动力。
培养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学情1、高中学段的学生感知、记忆和想象能力的发展都进入到最佳时期。
2、能够联系一定的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特征,对中国著名古典园林有所了解。
3、不足之处: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正确理解园林背后的传承文化思想。
4、根据学生情况,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园林造园理念与哲学思想的关系。
三、说教学目标1、图像识图引导学生欣赏建筑的妙趣,自我感受品析园林意境之美。
2、美术发现对于园林布局进行分析讲解,合作展示叠山理水小景观,学生通过不同形式来表现所感所想,创作视觉形象。
3、审美判断引导学生评价鉴赏“与谁同坐轩”建筑妙趣,分析花窗借景手法,体味意境之美。
4、创意实践赏析园林之美,运用创意思维和创作方法,尝试创作有意义的园林美术作品。
5、文化理解赏析园林之美,分析匾额楹联文化,感受造园家和园主人的精神追求,深入理解园林和文化的关系。
四、说教学重点重点: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要素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帮助学生培养基本的艺术修养,从而奠定在现实生活中对传统园林进行判断、辨别和思考的审美素养。
五、说教学难点难点:理解传统园林中包含的自然观与意趣以及园林艺术背后更深层的文化内涵。
理解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念。
六、说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多媒体展示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情境法、任务驱动法、探究研讨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拙政园、颐和园、赵州桥:中国园林文化教案

拙政园、颐和园、赵州桥:中国园林文化教案。
第一章:教师引导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充分了解园林文化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同时要掌握如何创造良好的教学场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些文化建筑的美和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社交模拟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体验不同的文化风情,进而尊重并认识不同的文化。
第二章:学生充分研究
学生需要全面了解每个文化建筑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包括建筑的构造和设计,与之相关的历史和文化事件,以及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影响。
同时,学生也需要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在文化交流和交融的背景下,感受文化的多样化。
第三章:设计适宜的教学模式
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我们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化,从而提高学生成就感和学习兴趣。
这些教学模式包括:视频制作、美术创作、问卷调查、演讲和ppt 制作等。
通过这些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提高自己的学情和思考能力。
第四章:思考中国园林文化的未来
通过对园林文化的研究和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传统,接纳多元文化的共同价值,并对未来进行预测。
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表达,展示自己对未来的思考和预测。
中国园林文化涵盖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让他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文化理解。
园林保护教案:从苏州园林到全国园林,学习园林保护知识

园林保护教案:从苏州园林到全国园林,学习园林保护知识园林是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文化、美化环境的重要载体。
而如今城市化进程加快,园林的保护和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园林,让环境更美好,我们应该学习园林保护知识。
本教案以苏州园林为例,从苏州园林到全国园林来学习园林保护知识。
第一部分:苏州园林的保护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以其细腻、精致的特色闻名于世。
苏州园林的保护,是中国园林保护工作的典范之一,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苏州园林的保护,关键在于落实保护措施。
具体来说,落实保护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园林建筑:在园林建筑方面,有些园林建筑的建造年代已经非常久远,有些园林建筑还遭受了战争、火灾等自然灾害。
因此,保护园林建筑是非常重要的。
在苏州园林,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老园林建筑得到了精心的保护和修缮,比如平园的大钟楼、留园的各种建筑,都得到了非常好的保护。
2.保护园林绿化:在园林绿化方面,苏州园林的保护也非常重视。
苏州园林最著名的特点就是其精致的园林绿化。
而这种绿化不仅仅是植物的种植,同时也包括园林种植的规划、园林绿地的艺术设计等。
此外,苏州园林的绿化还要注意清理管理,保证园林的整洁度和卫生状况。
3.保护园林文化:园林文化是园林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园林传承的核心。
苏州园林中,有许多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园林建筑的艺术,园林中的传统文化景观等,这些都需要保护和传承。
为此,苏州园林的保护也要注重这些文化的保护。
苏州园林的保护要从多方面入手,而且要注重细节,雕琢出园林的特色美。
而即便在保护的同时,也要不断开拓创新,让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现代环保相互碰撞,更为有利于园林的长期保护。
当然,这也需要广大园林保护工作者的努力。
第二部分:全国园林的保护如今,全国园林的保护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全国保护园林的过程中,要比照苏州园林的保护实践,同样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理清保护思路:在全国的园林保护过程中,我们也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保护思路,合理规划园林,注重整合资源以及发挥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力量,这是一个良好的保护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中国四类园林风格特色及形成原因根据中国园林的风格特色,一般把中国园林划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自然园林和寺庙园林四大类。
下面分别论述四大园林的风格特色及其形成的原因。
一.皇家园林皇家园林在古籍里面称之为“苑”、“囿”、“宫苑”、“园囿”、“御苑”,为中国园林的四种基本类型之一。
中国自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一阶段,连续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帝王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皇权是绝对的权威。
像古代西方那样震慑一切的神权,在中国相对皇权而言始终是次要的、从属的地位。
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突出帝王至上、皇权至尊的礼法制度也必然渗透到与皇家有关的一切政治仪典、起居规则、生活环境之中,表现为所谓皇家气派。
园林作为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园林类型的皇家园林。
(一)皇家园林风格特色1.规模宏大皇帝能够利用其政治上的特权与经济上的雄厚财力,占据大片土地面积营造园林而供自己享用,故其规模之大,远非私家园林所可比拟。
显而易见,皇家园林的规模是寺庙园林和私家园林所望尘莫及的。
而且其规模大小,基本上与历史的向后延续成反比。
皇家园林数量的多寡、规模的大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朝代国力的兴衰。
2.园址选择自由皇家园林既可以包络原山真湖,如清代避暑山庄,其西北部的山是自然真山,东南的湖景是天然塞湖改造而成;亦可叠砌开凿,宛若天然的山峦湖海,如宋代的艮岳,清代的清漪园(北部山景系人工堆叠而成)。
总之凡是皇家看中的地域,皆可构造为皇家园林。
3.建筑富丽凭借皇家手中所掌握的雄厚财力,加重园内的建筑分量,突出建筑的形式美因素,作为体现皇家气派的一个最主要的手段,从而将园林建筑的审美价值推倒了无与伦比的高度,论其体态,雍容华贵;论其色彩,金碧辉煌,充分体现浓郁的华丽高贵的宫廷色彩。
4.浓重的皇权象征寓意在古代凡是与帝王有直接关系的宫殿、坛庙、陵寝,莫不利用其布局和形象来体现皇权至尊的观念。
皇家园林作为其中一项重要营建,也概莫能外。
到了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皇权的扩大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在当时所修建的皇家园林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其皇权的象征寓意。
(二)形成原因中国自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一阶段,连续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帝王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皇权是绝对的权威。
像古代西方那样震慑一切的神权,在中国相对皇权而言始终是次要的、从属的地位。
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突出帝王至上、皇权至尊的礼法制度也必然渗透到与皇家有关的一切政治仪典、起居规则、生活环境之中,表现为所谓皇家气派。
园林作为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园林类型的皇家园林二.私家园林中国古代园林,除皇家园林外,还有一类属于王公、贵族、地主、富商、士大夫、地主等私人所有的园林,称为私家园林。
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墅、别业等。
中国古典私家园林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它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山水画、山水诗、书法、美学、建筑、植物等,特别是注入了许多的传统哲学思想。
(一)私家园林风格特色1.平面格局:私家园林多建于市井内,空间狭小,常以内向布局在有限的空间中构置景观,使之随影随势,曲折蜿蜒且不拘一格,与园中的叠山池水,花木桥廊巧妙结合,小中见大,达到“虽有人作,宛若天开”的境界。
2.建筑形体:私家园林建筑从外观造型,立面形式到细部装饰处理,远比北方的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其建筑空间既满足生活居住需求,又作为感情生发和延续场所,布置按“风水风骨,量体裁衣,烘云托日”去提高自然山水的艺术感染。
诸如虚心高节的修竹,疏影横斜的梅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等植物,均为烘托主题和寄托情感而设。
3.尺度空间:私家园林空间开阔通透,内外相互穿插渗透,景中套景,层次变化十分丰富。
4.建筑色彩:私家园林淡雅朴素,几乎所有建筑色彩都以白粉墙、青灰瓦、深棕色或深绿的木构装修组成,与北方形成鲜明对比。
这与地方气候密切相关,灰瓦白墙配以周围的山水绿化,给人以清新幽雅,凉爽宁静的感觉,在心理上减弱了酷热导致的不适。
(二)形成原因1. 文人士大夫私家园林原也是受到皇家园林的启发,希望造山理水以配天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
但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腐败总令信奉礼教的中国知识分子失望,于是一部分士大夫受老庄思想影响,崇尚自然,形成与儒家五行学说比较形式化的天地观相对立的,以自然无为为核心的天地观念。
因此园林中的山水不再局限于茫茫九派、东海三山;又由于封建权力和礼制的打压,私家园林的规模与建筑样式受到诸多限制,这正好又与庄子齐万物的相对主义思想相吻合。
2. 唐宋时期,社会富庶安定,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诗书画艺术达到了颠峰时期。
文人造园更多地将诗情画意溶入到他们自己的小小天地之中。
这时期的代表作有诗人王维的铜川别业和作家司马光的独乐园。
明清时期,私家造园之风兴盛,尽管此时私家园林多为城市宅园,面积不大,但是就是在这小小的天地里,却营造出了无限的境界。
三.自然园林(一)自然园林风格特色1.主题立意明确,自然园林是自然景观为主体的园林,园林的主题思想是表现各地自然风景的美,因此各地的自然园林必然以表现自然风景朴素的自然美为主,以人工建筑为普辅。
2.园林选址多数为名大川,我国名大川很多,分别为全国各地,山水优美,在优美山水景观基础上,自然园林经人工开发而成,一般保留自然水源有独特的风景。
3.园林布局巧妙,形式多样,构景要素布局无明显轴线对称,但布局严谨,动静结合,曲径通幽,园中有园,步移景异。
园林景点多样,功能繁杂。
4.园林构成要素各具风格自然园林的山水景观丰富多彩,景色优美又各具特色,园林建筑一般能体现各地自然环境特征和风格特色,并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相互映衬,而且灵活多变。
自然园林的花木,各地不同。
5.造园手法丰富多样,相互映衬,各具地方风格特色,园林中的各要素巧妙安排,园中有园,园林景观朴素自然,变化无穷,借景,对景,框景等造景的艺术技法都应用自如,在选址,立意,理水,堆山,叠石等各方面都有充分的体现。
6.园林艺术颇具诗情画意。
自然园林风景优美,名山大川的景区,景点有名人,文人,诗人,画家等艺术家参与设计和游览。
他们经常提名点景,咏诗,题诗,命名等;这些为风景园林景观赋予更深的园林文学内涵,在风景名胜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寺庙园林寺庙园林,指佛寺、道观、历史名人纪念性祠庙的园林,为中国园林的四种基本类型(自然园林、寺庙园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之一。
寺庙园林狭者仅方丈之地,广者则泛指整个宗教圣地,其实际范围包括寺观周围的自然环境,是寺庙建筑、宗教景物、人工山水和天然山水的综合体。
一些著名的大型寺庙园林,往往历经成百上千年的持续开发,积淀着宗教史迹与名人历史故事,题刻下历代文化雅士的摩崖碑刻和楹联诗文,使寺庙园林蕴含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游赏价值(一)寺庙园林风格特色1.公共游览性质它不同于禁苑的专供君主享用和宅园的属于私人专用,而是面向广大的香客、游人,除了传播宗教以外,带有公共游览性质。
这是由宗教性质所决定的。
它具有公共游览性质,具有适应最广大阶层游客观赏的景观内涵,不同于只供少数人独享其乐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
2.园林寿命绵长在园林寿命上,帝王苑囿常因改朝换代而废毁,私家园林难免受家业衰落而败损。
相对来说,寺庙园林具有较稳定的连续性。
一些著名寺观的大型园林往往历经若干世纪的持续开发,不断地扩充规模,美化景观,积累着宗教古迹,题刻下历代的吟颂、品评。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交织,使寺庙园林包含着历史和文化的价值。
3.选址规模不限在选址上,宫苑多限于京都城郊,私家园林多邻于第宅近旁,而寺庙则可以散布在广阔的区域,使寺庙有条件挑选自然环境优越的名山胜地,“僧占名山”成为中国佛教史上带规律性的现象。
特殊的地理景观是多数寺庙园林所具有的突出优势,不同特色的风景地貌,给寺庙园林提供了不同特征的构景素材和环境意蕴。
寺庙园林的营造十分注重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善于根据寺庙所处的地貌环境,利用山岩、洞穴、溪涧、深潭、清泉、奇石、丛林、古树等自然景貌要素,通过亭、廊、桥、坊、堂、阁、佛塔、经幢、山门、院墙、摩崖造象、碑石题刻等的组合、点缀,创造出富有天然情趣、带有或浓或淡宗教意味的园林景观。
4.寓园林于自然由于寺庙园林主要依赖自然景貌构景,在造园上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设计手法。
传统的寺庙园林特别擅长于把握建筑的“人工”与自然的“天趣”的融合。
为了满足香客和游客的游览需要,在寺庙周围的自然环境中,以园林构景手段,改变自然环境空间的散乱无章状态,加工剪辑自然景观,使环境空间上升为园林空间。
例如善于顺应地形立基架屋;善于因山就势重叠构筑;善于控制建筑尺度,掌握合宜体量;善于运用质朴的材料、素净的色彩,造就素雅的建筑格调;善于运用园林建筑小品,对景象进行组织剪辑,深化景观意蕴,等等。
(二)形成原因1.作为“神”的世间宫苑,寺庙园林形象地描绘了道教的“仙境”和佛教的“极乐世界”。
2.道教的玄学观和佛教的玄学化,导致道士、僧人都崇尚自然。
寺庙选址名山胜地,悉心营造园林景致,既是宗教生活的需要,也是中国特有的宗教哲学思想的产物。
3.两晋、南北朝的贵族有“舍宅为寺”的风尚。
包含着宅园的第宅转化为寺庙,成为早期寺庙现成的园林。
3.寺庙在古代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宗教艺术的观赏对象。
寺庙园林的开发,使朝山进香与游览园林胜景结合起来,起到了以游览观光吸引香客的作用。
5.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资助宗教,信徒也往往“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
寺庙拥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具备开发园林的物质条件。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1、按占有者身份分皇家园林:特点: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金碧辉煌,建筑体形高大,表现了封建帝王拥有四海的权威。
私家园林:特点:规模较小,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且居住和游览合一。
园林色彩淡雅素净,表现主人悠游林下,寄情于山水之中的心态。
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北方类型特点:范围大,建筑富丽堂皇,风格粗犷,秀丽媚美则显不足。
江南类型特点:范围小,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自然条件好,但略感局促。
岭南类型特点:具有热带风光,建筑物都较高而宽敞。
自然条件比北方和江南都好。
中国古典园林的组成要素1、叠山目的:登高望远,扩大空间。
类型:土山、土石假山、石山石材种类:黄石、太湖石太湖石五大特点:绉、透、漏、瘦、丑代表:江南三大奇石:玉玲珑(上海豫园)、冠云峰(苏州留园)、绉云峰(杭州竹素园)2、理水之法:掩、隔、破3、植物选择植物标准:姿美、色美、味香季节与植物:春天:玉兰、牡丹夏天:荷花、紫薇秋天:桂花、菊花、枫叶冬天:天竺、腊梅4、动物观赏娱乐;隐喻长寿;借以扩大自然境界,令人通过视觉,听觉产生联想。
建筑:▪厅堂(主体建筑)待客与集会活动的场所“引”且“观”的建筑分单廊、复廊、直廊、曲廊▪亭亭,在古时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