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文化教案

中国园林文化教案
中国园林文化教案

比较中国四类园林风格特色及形成原因

根据中国园林的风格特色,一般把中国园林划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自然园林和寺庙园林四大类。下面分别论述四大园林的风格特色及其形成的原因。

一.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在古籍里面称之为“苑”、“囿”、“宫苑”、“园囿”、“御苑”,为中国园林的四种基本类型之一。中国自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一阶段,连续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帝王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皇权是绝对的权威。像古代西方那样震慑一切的神权,在中国相对皇权而言始终是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突出帝王至上、皇权至尊的礼法制度也必然渗透到与皇家有关的一切政治仪典、起居规则、生活环境之中,表现为所谓皇家气派。园林作为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园林类型的皇家园林。

(一)皇家园林风格特色

1.规模宏大

皇帝能够利用其政治上的特权与经济上的雄厚财力,占据大片土地面积营造园林而供自己享用,故其规模之大,远非私家园林所可比拟。。显而易见,皇家园林的规模是寺庙园林和私家园林所望尘莫及的。而且其规模大小,基本上与历史的向后延续成反比。皇家园林数量的多寡、规模的大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朝代国力的兴衰。

2.园址选择自由

皇家园林既可以包络原山真湖,如清代避暑山庄,其西北部的山是自然真山,东南的湖景是天然塞湖改造而成;亦可叠砌开凿,宛若天然的山峦湖海,如宋代的艮岳,清代的清漪园(北部山景系人工堆叠而成)。总之凡是皇家看中的地域,皆可构造为皇家园林。

3.建筑富丽

凭借皇家手中所掌握的雄厚财力,加重园内的建筑分量,突出建筑的形式美因素,作为体现皇家气派的一个最主要的手段,从而将园林建筑的审美价值推倒了无与伦比的高度,论其体态,雍容华贵;论其色彩,金碧辉煌,充分体现浓郁的华丽高贵的宫廷色彩。

4.浓重的皇权象征寓意

在古代凡是与帝王有直接关系的宫殿、坛庙、陵寝,莫不利用其布局和形象来体现皇权至尊的观念。皇家园林作为其中一项重要营建,也概莫能外。到了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皇权的扩大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在当时所修建的皇家园林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其皇权的象征寓意。

(二)形成原因

中国自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一阶段,连续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帝王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皇权是绝对的权威。像古代西方那样震慑一切的神权,在中国相对皇权而言始终是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突出帝王至上、皇权至尊的礼法制度也必然渗透到与皇家有关的一切政治仪典、起居规则、生活环境之中,表现为所谓皇家气派。园林作为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园林类型的皇家园林

二.私家园林

中国古代园林,除皇家园林外,还有一类属于王公、贵族、地主、富商、士大夫、地主等私人所有的园林,称为私家园林。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墅、别业等。中国古典私家园林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块

瑰宝,它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山水画、山水诗、书法、美学、建筑、植物等,特别是注入了许多的传统哲学思想。

(一)私家园林风格特色

1.平面格局:私家园林多建于市井内,空间狭小,常以内向布局在有限的空间中构置景观,使之随影随势,曲折蜿蜒且不拘一格,与园中的叠山池水,花木桥廊巧妙结合,小中见大,达到“虽有人作,宛若天开”的境界。

2.建筑形体:私家园林建筑从外观造型,立面形式到细部装饰处理,远比北方的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其建筑空间既满足生活居住需求,又作为感情生发和延续场所,布置按“风水风骨,量体裁衣,烘云托日”去提高自然山水的艺术感染。诸如虚心高节的修竹,疏影横斜的梅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等植物,均为烘托主题和寄托情感而设。

3.尺度空间:私家园林空间开阔通透,内外相互穿插渗透,景中套景,层次变化十分丰富。

4.建筑色彩:私家园林淡雅朴素,几乎所有建筑色彩都以白粉墙、青灰瓦、深棕色或深绿的木构装修组成,与北方形成鲜明对比。这与地方气候密切相关,灰瓦白墙配以周围的山水绿化,给人以清新幽雅,凉爽宁静的感觉,在心理上减弱了酷热导致的不适。

(二)形成原因

1. 文人士大夫私家园林原也是受到皇家园林的启发,希望造山理水以配天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但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腐败总令信奉礼教的中国知识分子失望,于是一部分士大夫受老庄思想影响,崇尚自然,形成与儒家五行学说比较形式化的天地观相对立的,以自然无为为核心的天地观念。因此园林中的山水不再局限于茫茫九派、东海三山;又由于封建权力和礼制的打压,私家园林的规模与建筑样式受到诸多限制,这正好又与庄子齐万物的相对主义思想相吻合。

2. 唐宋时期,社会富庶安定,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诗书画艺术达到了颠峰时期。文人造园更多地将诗情画意溶入到他们自己的小小天地之中。这时期的代表作有诗人王维的铜川别业和作家司马光的独乐园。明清时期,私家造园之风兴盛,尽管此时私家园林多为城市宅园,面积不大,但是就是在这小小的天地里,却营造出了无限的境界。

三.自然园林

(一)自然园林风格特色

1.主题立意明确,自然园林是自然景观为主体的园林,园林的主题思想是表现各地自然风景的美,因此各地的自然园林必然以表现自然风景朴素的自然美为主,以人工建筑为普辅。

2.园林选址多数为名大川,我国名大川很多,分别为全国各地,山水优美,在优美山水景观基础上,自然园林经人工开发而成,一般保留自然水源有独特的风景。

3.园林布局巧妙,形式多样,构景要素布局无明显轴线对称,但布局严谨,动静结合,曲径通幽,园中有园,步移景异。园林景点多样,功能繁杂。

4.园林构成要素各具风格自然园林的山水景观丰富多彩,景色优美又各具特色,园林建筑一般能体现各地自然环境特征和风格特色,并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相互映衬,而且灵活多变。自然园林的花木,各地不同。

5.造园手法丰富多样,相互映衬,各具地方风格特色,园林中的各要素巧妙安排,园中有园,园林景观朴素自然,变化无穷,借景,对景,框景等造景的艺术技法都应用自如,在选址,立意,理水,堆山,叠石等各方面都有充分的体现。

6.园林艺术颇具诗情画意。自然园林风景优美,名山大川的景区,景点有名人,文人,诗人,画家等艺术家参与设计和游览。他们经常提名点景,咏诗,题诗,命名等;这些为风景园林景观赋予更深的园林文学内涵,在风景名胜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寺庙园林

寺庙园林,指佛寺、道观、历史名人纪念性祠庙的园林,为中国园林的四种基本类型(自然园林、寺庙园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之一。寺庙园林狭者仅方丈之地,广者则泛指整个宗教圣地,其实际范围包括寺观周围的自然环境,是寺庙建筑、宗教景物、人工山水和天然山水的综合体。一些著名的大型寺庙园林,往往历经成百上千年的持续开发,积淀着宗教史迹与名人历史故事,题刻下历代文化雅士的摩崖碑刻和楹联诗文,使寺庙园林蕴含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游赏价值(一)寺庙园林风格特色

1.公共游览性质

它不同于禁苑的专供君主享用和宅园的属于私人专用,而是面向广大的香客、游人,除了传播宗教以外,带有公共游览性质。这是由宗教性质所决定的。它具有公共游览性质,具有适应最广大阶层游客观赏的景观内涵,不同于只供少数人独享其乐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

2.园林寿命绵长

在园林寿命上,帝王苑囿常因改朝换代而废毁,私家园林难免受家业衰落而败损。相对来说,寺庙园林具有较稳定的连续性。一些著名寺观的大型园林往往历经若干世纪的持续开发,不断地扩充规模,美化景观,积累着宗教古迹,题刻下历代的吟颂、品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交织,使寺庙园林包含着历史和文化的价值。

3.选址规模不限

在选址上,宫苑多限于京都城郊,私家园林多邻于第宅近旁,而寺庙则可以散布在广阔的区域,使寺庙有条件挑选自然环境优越的名山胜地,“僧占名山”成为中国佛教史上带规律性的现象。特殊的地理景观是多数寺庙园林所具有的突出优势,不同特色的风景地貌,给寺庙园林提供了不同特征的构景素材和环境意蕴。寺庙园林的营造十分注重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善于根据寺庙所处的地貌环境,利用山岩、洞穴、溪涧、深潭、清泉、奇石、丛林、古树等自然景貌要素,通过亭、廊、桥、坊、堂、阁、佛塔、经幢、山门、院墙、摩崖造象、碑石题刻等的组合、点缀,创造出富有天然情趣、带有或浓或淡宗教意味的园林景观。4.寓园林于自然

由于寺庙园林主要依赖自然景貌构景,在造园上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设计手法。传统的寺庙园林特别擅长于把握建筑的“人工”与自然的“天趣”的融合。为了满足香客和游客的游览需要,在寺庙周围的自然环境中,以园林构景手段,改变自然环境空间的散乱无章状态,加工剪辑自然景观,使环境空间上升为园林空间。例如善于顺应地形立基架屋;善于因山就势重叠构筑;善于控制建筑尺度,掌握合宜体量;善于运用质朴的材料、素净的色彩,造就素雅的建筑格调;善于运用园林建筑小品,对景象进行组织剪辑,深化景观意蕴,等等。

(二)形成原因

1.作为“神”的世间宫苑,寺庙园林形象地描绘了道教的“仙境”和佛教的“极乐世界”。

2.道教的玄学观和佛教的玄学化,导致道士、僧人都崇尚自然。寺庙选址名山胜地,悉心营造园林景致,既是宗教生活的需要,也是中国特有的宗教哲学思想的产物。

3.两晋、南北朝的贵族有“舍宅为寺”的风尚。包含着宅园的第宅转化为寺庙,成为早期寺庙现成的园林。

3.寺庙在古代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宗教艺术的观赏对象。寺庙园林的开发,使朝山进香与游览园林胜景结合起来,起到了以游览观光吸引香客的作用。

5.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资助宗教,信徒也往往“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寺庙拥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具备开发园林的物质条件。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1、按占有者身份分

皇家园林:特点: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金碧辉煌,建筑体形高大,表现了封建帝王拥有四海的权威。

私家园林:特点:规模较小,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且居住和游览合一。园林色彩淡雅素净,表现主人悠游林下,寄情于山水之中的心态。

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

北方类型

特点:范围大,建筑富丽堂皇,风格粗犷,秀丽媚美则显不足。

江南类型

特点:范围小,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自然条件好,但略感局促。岭南类型

特点:具有热带风光,建筑物都较高而宽敞。自然条件比北方和江南都好。中国古典园林的组成要素

1、叠山

目的:登高望远,扩大空间。

类型:土山、土石假山、石山

石材种类:黄石、太湖石

太湖石五大特点:绉、透、漏、瘦、丑

代表:江南三大奇石:玉玲珑(上海豫园)、冠云峰(苏州留园)、绉云峰(杭州竹素园)

2、理水之法:掩、隔、破

3、植物

选择植物标准:姿美、色美、味香

季节与植物:

春天:玉兰、牡丹

夏天:荷花、紫薇

秋天:桂花、菊花、枫叶

冬天:天竺、腊梅

4、动物

观赏娱乐;隐喻长寿;借以扩大自然境界,令人通过视觉,听觉产生联想。

建筑:

?厅堂(主体建筑)

待客与集会活动的场所

“引”且“观”的建筑

分单廊、复廊、直廊、曲廊

?亭

亭,在古时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

“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释名》)园中之亭,应当是自然山水或村镇路边之亭的“再现”。水乡山村,道旁多设亭,供行人歇脚,有半山亭、路亭、半江亭等,由于园林作为艺术是仿自然的,所以许多园林都设亭。但正是由于园林是艺术,所以园中之亭是很讲究艺术形式的。亭在园景中往往是个“亮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形式来说也就十分美而多样了。《园冶》中说,亭“造式无定,自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横圭、八角到十字,随意合宜则制,惟地图可略式也。”这许多形式的亭,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只要平面确定,其形式便基本确定了。

起“点景”与“引景”作用

?桥

作用:添景、隔景,视觉上扩大了空间

?舫

将船的造型建筑化

?榭

建于水边或花畔,借以成景。建于水边或者花畔,借以成景,平面常为长方形,一般多开敞或设窗扇,以供人们游

憩,眺望。水榭则要三面临水。

“榭”是中国园林建筑中依水架起的观景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榭四面敞开,平面形式比较自由,常于廊、台组合在一起。

中国古典园林中水榭的传统做法是:在水边架起一个平台,平台一半深入水中,一半架于岸边,平台四周以低平的;栏杆相围绕,然后在平台上建起一个木构的单体建筑物。建筑的平面形式通常为长方形,其临水一侧特别开敞,有时建筑物的四周都立着落地门窗,显得空透、畅达,屋顶常用卷棚歇山式样,檐角地平轻巧;檐下玲珑的挂落、柱间微曲的鹅项靠椅和各式门窗栏杆等,常为精美的木作工艺,既朴实自然,又简洁大方。

?轩

形似车厢的建筑物轩,汉字,拼音:xuān,其含义有:指古代一种有围棚或帷幕的车;有窗的长廊或小屋等。

隔景、漏窗、龙墙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段

1、抑景

2、添景

3、夹景

4、对景

5、框景

6、漏景

7、借景

8、障景

9、透景

现存名园

?皇家园林

?北京颐和园

?承德避暑山庄:现存占地面积最大的帝王宫苑

?私家园林

1、苏州四大名园

沧浪亭(宋代):未入园林先成景,复廊

狮子林(元朝):假山

拙政园(明朝):水池面积较大,水廊

留园(清代):曲廊、冠云峰

2、广东四大名园(均建于清代)

清晖园(顺德)

可园(东莞)

余阴山房(番禺)

十二石斋(佛山)

3、其它名园

扬州个园(清):叠石立意,竹,四季假山。

无锡寄畅园(明):颐和园的谐趣园仿此建。

上海豫园(明):明代潘允端为“豫(愉)悦老亲”而建;黄石假山、砖雕、圆雕、龙墙,“玉玲珑”(江南三大名石之冠)。

中国园林有着三千年的历史,从殷商时代开始。各个时代的有各自的特色。一、商周的“囿”——园林的雏形[萌芽期]

园林最初的形式为“囿”。“囿”就是在一定的地域加以范围,让天然的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还挖池筑台,供帝王贵族们狩猎和游乐。“囿”是园林的雏形,除部分人工建造外,大片的还是朴素的天然景色。

二、秦汉时的宫苑和私家园林[形成期]

秦汉建筑宫苑和私家园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有了大量建筑与山水相结合的布局,我国园林的这一传统特点开始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宫苑有:“上林苑”、“阿房宫”、“长乐宫”、“未央宫”等。

这一时期,寺院园林也极兴盛。

三、隋、唐、宋宫苑与唐、宋写意山水园[成熟期]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的全盛时期,宫苑园林在这时有很大的发展。由于南北方的园林得到交流,北方的宫苑也向南方的自然山水园演变,成为山水建筑宫苑。这个时期有很多著名的宫苑。

唐宋时期山水诗、山水画很流行,这必然影响到园林创作,诗情画意写入园林,以景入画,以画设景,形成“唐宋写意山水园”的特色。由于建园条件不同,可以

分为以自然风景加以规划布置的自然风景园和城市建造的城市园林。

唐宋时期山水诗、山水画很流行,这必然影响到园林创作,诗情画意写入园林,以景入画,以画设景,形成了“唐宋写意山水园”的特色。由于建园条件不同,可以分为以自然风景加以规划布置的自然风景园和城市建造的城市园林。唐宋写意山水园开创了我国园林的一代新风,它效法自然、高于自然、寓意于景、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为明清园林,特别是江南私家园林所继承发展,成为我国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

唐代的私家园林也很兴盛。唐代的园林主要集中在长安、洛阳。

北宋园林多集中于东京汴梁和西安洛阳两地。南宋政治中心南移,临安是南宋的都城,西湖及其周围兴建园林之多不可胜数,其中皇家苑囿不下十处,其余则分属寺庙园林和朝贵们的私园。

四、明清宫苑和江南私家园林[高峰期]

明代宫苑园林建造不多,风格较自然朴素,继承了北宋山水宫苑的传统。主要集中在北京、南京、苏州一带。当时苏州由于农业、手工业十分发达,许多官僚地主均在此建造私园宅园,一时形成一个造园的高潮。现存的许多园林如拙政园、留园、艺园等,最初都是在这个时期建造的。

清代宫苑园林一般建筑数量多、尺度大、装饰豪华、庄严,园中布局多园中有园,即使有山有水,仍注重园林建筑的控制和主体作用。不少园林造景模仿江南山水,吸取江南园林的特色,称为建筑山水宫苑。清代园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集各地园林胜景于一园,采用集锦式的布局方法把全园划分成为若干景区,每一风景都有其独特的主题、意境和情趣。代表作有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避暑山庄有康熙三十六景和乾隆三十六景,金山亭模仿镇江金山寺,烟雨楼模仿嘉兴烟雨楼,文园狮子林模仿苏州狮子林等。

明、清时的私园多集中于扬州、苏州、吴兴、杭州等城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明清私家园林在前代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较有名的江南园林分布在苏州(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网师园等)、无锡(有寄畅园等)、扬州(有个园、何园等)、上海(有豫园、内园等)、南京(有瞻园等)、常熟(有燕园等)、南翔(有古漪园)、嘉定(有秋霞圃)、杭州(有皋园、红栎山庄等)、嘉兴(有烟雨楼)、吴兴(有潜园)等。

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直到19世纪末封建社会解体为止,在3000余年漫长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景式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体系。这个园林体系并不像同一阶段上的西方园林那样,呈现为各个时代迥然不同的形式、风格的此起彼落、更迭变化和各个地区迥然不同的形式、风格的互相影响、复合变异。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自我完善,外来的影响甚微。因此,它的发展表现为极度缓慢、持续不断的演进过程。中国古典园林得以持续演进的契机便是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平衡和再平衡,它的逐渐完善的主要动力亦得之于此三者的自我调整而促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根据这个情况,我们可以把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分为四个时期:

(一)、生成期

即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殷、周为奴隶制国家,

奴隶主贵族通过分封采邑制度获得其世袭不变的统治地位。贵族的宫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也是皇家园林的前身。秦、汉的政体演变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确立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儒学逐渐获得正统地位。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大帝国形成,相应地,皇家的宫廷园林规划宏大、气魄雄浑,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1.殷、周朴素的囿中国最早见之于文字记载的园林是《诗经·灵台》篇中记述的灵囿。灵囿是在植被茂盛、鸟兽孳繁的地段,掘沼筑台(灵沼、灵台),作为游憩、生活的境域。

2.秦汉建筑宫苑和“一池三山”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营造宫室,规划宏伟壮丽,这些宫室营建活动中也有园林建设如“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汉代,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其中分布着宫室建筑。苑中养百兽,供帝王射猎取乐,保存了囿的传统。苑中有宫、有观,成为以建筑组群为主体的建筑宫苑。汉武帝刘彻扩建上林苑,地跨五县,周围三百里,“中有苑二十六,宫二十,观三十五”。建章宫是其中最大宫城,“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这种“一池三山’,的形式,成为后世宫苑中池山之筑的范例。

3.西汉山水建筑园西汉时已有贵族、富豪的私园,规划比宫苑小,内容仍不脱囿和苑的传统,以建筑组群结合自然山水,如梁孝王刘武的梁园。茂陵富人袁广汉于北邙山下筑园,构石为山,反映当时已用人工构筑石山。园中有大量建筑组群,园中景色大体还是比较粗放的,这种园林形式一直延续到东汉末期。(二)、转折期

相当于魏、晋、南北朝。小农经济受到豪族庄园经济的冲击,北方落后的少数民族南下入侵,帝国处于分裂状态。而在意识形态方面则突破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呈现为诸家争鸣、思想活跃的局面。豪门土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民间的私家园林异军突起。佛教和道教的流行,使得寺观园林也开始兴盛起来。形成造园活动从产生到全盛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发展的基础。

1.南北朝自然山水园魏、晋、南北朝长期动乱,是思想、文化、艺术上有重大变化的时代。这时期的筑山以仿真山为主,所以山必求其宏大,峰必求其高峻。西晋时已出现山水诗和游记。当初,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只是用山水形象来谈玄论道。

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受文学、美术上崇尚歌颂自然和田园生活思想主题的影响,例如当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其他的诗、词等以及画家顾恺之、宗炳等的山水画对自然山河的描绘,自勉景物的描绘已是用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志趣。反映在园林创作上,则追求再现山水,有若自然。也就产生了一种新的园林形式——自然山水园。这种自然山水园的发展转过来影响了建筑宫苑这一形式并促进其向自然山水园转变。同时,由于建筑艺术的进一步发达,宫苑的和园休建筑的技巧也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个时期的园林继承了古代“三山一池”的格式,变宫室建筑主体为山水主题,南北朝时期园林是山水、植物和建筑相互结合组成的山水园,这时期的园林可称作自然山水园或写实山水园。

2.佛寺丛林和游览胜地南北朝时佛教兴盛,广建佛寺。佛寺建筑可用宫殿形式,宏伟壮丽并附有庭园。尤其是不少贵族官僚舍宅为寺,原有宅园成为寺庙的园林部分。很多寺庙建于郊外,或选山水胜地营建。这些寺庙不仅是信徒朝拜进香的圣地而且逐渐成为风景游览胜地。此外,一些风景优美的胜区,逐渐的有了

山居、别业、庄园和聚徒讲学的精舍。这样,自然风景中就渗入了人文景观,逐步发展成为今天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名胜区。

(三)、全盛期

相当于隋、唐。帝国复归统一,豪族势力和庄园经济受到抑制,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更为健全、完善,在前一时期中诸家争鸣的基础上形成儒、道、释互补共尊,儒家仍居正统地位。唐王朝的建立开创了帝国历史上一个意气风发、勇于开拓、充满活力的全盛时代。从这个时代,我们能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曾经有过的何等闳放的风度和旺盛的生命力。园林的发展也相应地进入了盛年期,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已经基本上形成了。

1.隋代山水建筑宫苑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在东京洛阳大力营建宫殿苑囿。别苑中以西苑最著名,西苑的风格明显受到南北朝自然山水园的影响,采取了以湖、渠水系为主体,将宫苑建筑融于山水之中。这是中国园林从建筑宫苑演变到山水建筑宫苑的转折点。

2.唐代宫苑和游乐地唐朝国力强盛,长安城宫苑壮丽。大明宫北有太液池,池中蓬莱山独踞,池周建回廊400多间。幸庆宫以龙池为中心,围有多组院落。大内三苑以西苑最为优美,苑中有假山,有湖池,渠流连环。长安城东南隅有芙蓉园、曲江池,一定时间内向公众开放,实为古代一种公共游乐地。唐代的离宫别苑,比较著名的有麟游县天台山的九成宫,是避暑的夏宫;I临潼县骊山北麓的华清官,是避寒的冬宫。

3.唐代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盛唐时期,中国山水画已有很大发展,出现了寄兴写情的画风。园林方面也开始有体现山水之情的创作。盛唐诗人、画家王维在蓝田县天然胜区,利用自然景物,略施建筑点缀,经营了辋川别业,形成了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的自然园林。中唐诗人白居易游庐山,见香炉峰下云山泉石胜绝,因置草堂,建筑朴素,不施朱漆粉刷。草堂旁,春有绣花谷(映山红),夏有石门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四时佳景,收之不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柳州城南门外沿江处,发现一块弃地,崭除荆丛,种植竹、松、杉、桂等树,临江配置亭堂。这些园林创作反映了唐代自然式别业山居,是在充分认识自然美的基础上,运用艺术和技术手段来造景、借景而构成优美的园林境域。 4.唐宋写意山水园到了唐宋,特别是唐代,我国独特的民族艺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和高度的成就。特别是山水画的发展,影响到园林创造上,以诗情画意写入园林,效法自然,高于自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把自然山水园向前推进了一步。这种新的园林,不只是反映自然本身的美,而且是用艺术的手法来加强它,用诗情画意来美化它,以景入画,以画设景,并且注重意境的表现,故称之为唐宋写意山水园(或称文人山水园)。

这种写意山水园也同样反映在宫苑的内容中而有唐代和北宋山水宫苑的产生。唐代国力强盛,所建园林规模宏大,仍取宫苑结合、前宫后苑的形式,著名的有唐大内三苑(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广宫)和骊山华清宫;北宋的宫苑以宋徽宗建的“寿山艮岳”为代表,因赵佶好游山玩水、写字作画,此时的“寿山艮岳”已完全具有了我国“山水建筑宫苑”的特色。其他的园林如诗人、画家王维的“辋川别业”和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庐山草堂”以及北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所载的二十多个名园为代表。从《洛阳名园记》一书中可知唐宋大都是在面积不大的宅旁地里,因高就低,掇山理水表现山壑溪池之胜,点景起亭,揽胜筑台,茂林蔽天,繁花覆地,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巧得自然之趣。这些名园各具特色,这种根据造园者对山水的艺术认识和生活需求,因地制宜地表现山水真情和诗情

画意的园,称之为写意山水园。

(四)、成熟时期及成熟后期

成熟时期相当于两宋到清初,继隋唐盛世之后,中国封建社会发育定型,农村的地主小农经济稳步成长,城市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市民文化的兴起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封建文化的发展虽已失去了汉、唐的闳放风度,但转化为日益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着从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相应的,园林的发展亦由盛年期而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取精神的完全成熟的境地。

成熟后期相当于清中叶到清末,清代的乾隆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表面的繁盛掩盖着四伏的危机。道、咸以后,随着西方帝国主义势力人侵,封建社会盛极而衰逐渐趋于解体,封建文化也愈来愈呈现衰颓的迹象。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某些衰颓的倾向,已多少丧失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清末民初,封建社会完全解体,历史发生急剧变化。西方文化大量涌人,中国园林的发展亦相应地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结束了它的古典时期,开始进入世界园林发展的第三阶段——近现代园林阶段。

1.北宋山水宫苑北宋时建筑技术和绘画都有发展,出版了《营造法式》,兴起了界画。宋敬宗赵佶先后修建的诸宫,都有苑囿。政和七年(1117)始筑万岁山,后更名艮岳;艮岳主山寿山,岗连阜属,西延为平夷之岭,有瀑布、溪涧、池沼形成的水系。在这样一个山水兼盛的境域中,树木草花,群植成景,亭台楼阁因势布列。这种全景式的表现山水、植物和建筑之胜的园林,称为山水宫苑。 2.元、明、清宫苑元、明、清三代建都北京,大力营造宫苑,历经营建,完成了西苑三海、故宫御花园、圆明园、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及承德避暑山庄等著名宫宛。

这些宫苑或以人工挖湖堆山(如三海、圆明园),或利用自然山水加以改造(如避暑山庄、颐和园)。宫苑中以山水、地形、植物来组景,因势因景点缀园林建筑。这些宫苑中仍可明显地看到“一池三山”传统的影响。清乾隆以后,宫苑中建筑的比重又大为增加。

这些宫苑是历代朝廷集中大量财力物力,并调集全国能工巧匠精心设计施工的,总结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造园经验,融会了南北各地主要的园林风格流派。在艺术上达到了完美的境地,是中国园林的主要遗产。大型宫苑多采用集锦的方式,集全国名园之大成。承德避暑山庄的“芸径之堤”,仿自杭州西湖苏堤,烟雨楼仿自嘉兴南湖,金山仿自镇江,万树园模拟蒙古草原风光。圆明园的一百处景区中,有仿照杭州的“断桥残雪”,“柳浪闻莺”,“平湖秋月”,“雷峰夕照”,“三潭印月”,“曲院风荷”;有仿照宁波“天一阁”的“文源阁”,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假山等。这种集锦式园林,成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一种传统。

这时期的宫苑还吸收了蒙、藏、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如北京颐和园后山建筑群,承德外八庙等。清代中国同国外的交往增多,西方建筑艺术传人中国,首次在宫苑中被采用。如圆明园中俗称“西洋楼”的一组西式建筑,包括远瀛观、海宴堂、方外观、观水法、线法山、谐奇趣等,以及石雕、喷泉、整形树木、绿丛植坛等园林形式,就是当时西方盛行的建筑风格。这些宫苑后来被帝国主义侵略者焚毁了。

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南京、湖州、杭州、扬州、无锡、苏州、太仓、常熟等城市,宅园兴筑,盛极一时。这些园林是在唐宋写意山水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主观的意兴与心绪表达,重视掇山、叠石、理水等技

巧,突出山水之美,注重园林的文学趣味,称为文人山水园。

中国近代公园

1840年鸦片战争后,特别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园林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主要标志是:公园出现了,西方造园艺术大量传人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个时期,中国园林发生的变化是空前的,园林为公众服务的思想,把园林作为一门科学的思想得到了发展。一些高等院校,如中央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开设了造园课程。1928年曾成立中国造园学会。

1.租界的公园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建立租界。他们用掠夺的中国人民的财富,在租界建造公园,以满足殖民者的需要,并长期不准中国人进入。这种公园比较著名的有上海的外滩公园,或称外滩花园(现黄浦公园,建于1868年),虹口公园(建于1900年),法国公园(又名顾家宅公园,现复兴公园.建于1908年);天津的英国公园(现解放公园,建于1887年、。法国公园(现中山公园.建于1917年)等。1926年,在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的影响下,上海的公共租界工部局才内定将公园对中国人开放,后于1928年付诸实施。

2.中国自建的公园

随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清朝末年便出现了首批中国自建的公园。其中有齐齐哈尔的龙沙公园(建于1897年),无锡的城中公园(建于1906年),北京农事实验常附属公园(现北京动物园的一部分),南京玄武湖公园等。这些公园多为清朝地方当局所开辟,只有无锡城中公园为当地商人集资营建。

许多城市(主要在沿海和长江流域)也陆续建立公园。有些是新建的,如广州的中央公园和重庆中央公园(建于1926年,现人民公园);南京的中山陵(建于1926—1929年)。有些是将过去的衙署园林或孔庙开放,供公众游览,如四川新繁的东湖公园(1926年开放),上海的文庙公园(1927年开放,现南市区文化馆)。到抗日战争前夕,全国已经建有数百座公园。抗日战争爆发直至1949年,各地的园林建设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3.西方造园艺术的传入

西方造园艺术传人中国,虽然可上溯到清代乾隆时期的圆明园西洋楼,甚至明末清初东南沿海一带一些绅商的私人花园,但影响很小。租界建造的公园和宅园才使西方造园艺术为较多的人所认识。租界公园的风格,以当时盛行世界的英国式为主。小公园以英国维多利亚式较多,如上海的外滩公园和天津的英国公园;大公园如上海的虹口公园和兆风公园(现中山公园,建于1914年)多为英国风景式的。

其他风格的造园手法,在租界的公园和那个时期的一些中国园林中也可以找到。例如上海的凡尔登公园(现国际俱乐部)和法国公园的沉床园,都具有法国勒诺特式风格;河南鸡公山的颐楼和无锡锡山南坡的水阶梯,显然具有意大利台地园风格;上海的汇山公园(现杨浦区劳动人民文化宫)局部风景区是荷兰式的风格。

另外还有俄国、德国、日本也入侵了中国,天津俄国公园、德国公园、大和公园。(二)中国现代公园:

中国现代公园主要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营建、改建和整理的城市公园。

1.基本情况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也取得

了巨大的成绩。据1998年底统计,我国设市城市达668个,城市共有公园3 990个,总面积73 197hm2,城市园林绿地面积总计已达74 565hm2,其中公共绿地面积总计为12032hm2。

中国城市公园,按服务半径和管理体制来分,有全市性公园和区域性公园两类;按公园性质来分,有综合性公园和专类公园两类。专类公园包括儿童公园、纪念性公园、动物园、植物园、花园、体育公园、游乐公园和森林公园等多种形式。

2.发展过程

1949年以来,中国现代公园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1)恢复、建设时期(1949—1959)新中国诞生后,不少城市人民政府把原来仅供少数人享乐的场所改造为供广大人民群众游览、休息的园地,很少新建公园。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我国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城市园林绿化也由恢复进有计划、有步骤的建设阶段。许多城市开始新建公园,加强苗圃建设,进行街道绿化,并开展工厂、学校、机关等单位以及居住区的绿化,使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58年,全国都出现了“大跃进”的形势,在这一形势下,中央提出了“大地园林化”的号召,对当时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也出现了大轰大嗡及浮夸现象。

2)调整时期(1960—1965)由于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和经济工作上的失误,以及国际环境的影响,国民经济建设面临严重困难,转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时期,在严重困难的形势下,园林绿化的资金大大压缩,建设工程被迫停了下来。片面强调“园林综合生产”、“以园养园”,出现了公园农场化和林场化的倾向。3)损坏时期(1966—1976)在“文化革命”中L借口反对“封、资、修”和破坏“四旧”,园林绿化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城市中特别是居住区、单位庭院内的绿地大量被侵占,与此同时,城市园林绿化的管理机构、科研院校也遭到厄运。中央国家机关的正常工作已陷于停滞。

4)蓬勃发展时期(1977~198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园林建设也重新起步,振兴发展,全国绿地面积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建设速度加快。在风格上逐渐开始探索民族形式与现代化相结合的道路。

5)巩固前进时期(1990年至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与深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旅游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了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逐渐开展了小城镇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进入21世纪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各行各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墨随时代”,我们应该继承传统艺术手法,吸取国外园林建设的经验,结合新手段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气息的园林,注重其生态功能,更好的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真正体现其社会的公共性和服务的人民性。

3.主要特点:

中国现代公园在园景创作手法上,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逐步有所创新,与多面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游憩生活内容与民族文化的园林艺术形式相统一。

中国各地公园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地方风格。例如,广州公园的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在:植物造景上情调热烈,形成四季花潮;园林建筑布局上自由明朗;山水结构上注重水景的自然式布置;擅长运用塑石工艺和“园中园”形式等。哈尔滨公园的地方风格幸要现在:采取有轴线的规整形式平面布局;园林建筑受俄罗斯建筑风格的影响;大量运用雕塑和五色草花坛作为公园绿地的点景;以夏季野游为主的游憩环境;冬季利用冰雕雪塑造景等。

中国古典四大园林

一、苏州拙政园

1、基本介绍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年间,现在全园包括东、中、西三部分。东部占地2万平方米,明快开朗,其东北、西南为草地,丛植、林木葱郁,平岗远屿,竹坞曲水,山峦明秀,景物舒旷;其间分布“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等建筑。中部是全园的主体和精华,是典型的多景区复合的园林,园林空间划分形成序列组合。划分主次分明而又不流于零散,组合开合变化有序层次清晰。

整个园林以大水池为中心,水面

有聚有散,聚则辽阔,散则曲折。池

的东西两端留有水口、水尾,以体现

疏水若为无尽之意。池中利用两土山

结构岛山,把池水划分为南北两部

分,山南水面开阔,山北溪涧清流,

主次分明。两岛山上,西山顶建“雪

香去蔚亭”,东山顶建“待霜亭”。岛

上南面黄石参差错落,北面芦苇丛

生,两山之间跨溪架桥。西山西南角建六方形“荷风四面亭”,三面环水,一侧临山,犹若半岛。西面三曲桥可通“柳荫路曲”廊,南面五曲桥与“倚玉轩”相连,不仅是全园的交通枢纽,而且又把水池分为三个彼此通透的水域。

其次,拙政园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杏花盛开,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有泛红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花漳涧等景观。

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

2、风格特点

1)、因地制宜,以水见

长。

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

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

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拙

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

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用大

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

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

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

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仅“堂一、楼一、为亭六”而已,建筑数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园林中的建筑密度。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这种布局虽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园的风范。

3)、庭院错落,曲折变化。

拙政园的园林建筑。早期多为单体,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表现在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中部的建筑庭院空间变幻曲折。如小沧浪,从文征明拙政园图中可以看出,仅为水边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会馆时期,这里已是一组水院。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

因此,拙政园的园林艺术,在中国造园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江南私家园林一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和成就。

二、苏州留园

1、基本介绍

留园为中国四大名园之

一。坐落在苏州市,始建于

明代,清代时称“寒碧山

庄”,俗称“刘园”,后改

为“留园”。

留园占地约50亩,中部

以山水为主,是全园的精华

所在。主要建筑有涵碧山房、

明瑟楼、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处。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智慧。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

留园的总体布局是园林紧邻于邸宅后,呈前宅后院的形式,基本保持了晚清盛氏园林的格局。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

田园、山林、庭园四种

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

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

在;东部以曲院回廊的

建筑取胜,园的东部有

著名的佳晴喜雨快雪

之厅、还我读书处、

冠云台、冠云楼等十数

处斋、轩,院内池后立

有三座石峰,居中者为名石冠云峰,两旁为瑞云,岫云两峰;北部具农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园;西区则是全园最高处,有野趣,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留园内的建筑景观还有表现淡泊处世之坦然的“小桃源(小蓬莱)”以及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

同时,留园的建筑分布形式很具特色,建筑上分布极不均匀,有些地方极其稀疏,有的地方则十分稠密,对比异常强烈。以东区为主,石林小屋附近,屋宇鳞次栉比,内外空间交织穿插,使人有应接不暇之感。但西区部分的建筑则十分稀疏、平淡,从而使人弛而不张。当然这种疏密的对比与变化,不仅体现在平面布局上,而且还关系到园林建筑的立面处理。留园中部景区建筑沿园的四个周边排列,则使人处于园内可以同时环顾四个周边的建筑。东南两面建筑排列很密集,另两面则较稀疏,充分体现出园林的布局特点。

2、风格特点

1)、顺其自然,布局灵活

留园的平面布

局采取不规则的形

式,辽阔疏朗与紧凑

迂回相结合,构成许

多曲折而富有变化

的风景。园内以假

山、树木、房屋、走

廊、围墙等阻隔视线,采用曲桥、曲径、曲廊,是人几经曲折还未窥见全园之貌,步移景异,耐人寻味。

留园整体布局以中部为主,主要厅堂又在东部,但由于景观内容充实而极富变化,仍为全园精华所在。由此看来,中国园林通常都是采取以比较含蓄隐晦的方式来突出重点这一构图原则的。

2)、小中见大,大中有小

留园空间结构的处理,采用了空间大小对比,以及明暗、开合、高低参差对比,将空间进行空透、灵活、虚实的处理,使园林占地不大,却让人感到园内层次丰富。

3)、曲径通幽,步移景异

全园以廊为脉络,在中部爬山狼与云墙结合,沿山脊线明暗变化,高低曲直,透违延伸;在东部游廊迂回于厅堂轩斋之间,穿珠引线,将建筑

与峰石、树木分割成大小变化、特色分明的园林小空间。曲折的长廊增加园内的层次感,使人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空间流畅,虚实有致

留园的设计主要是以山、池、树、石为主,亭、台、楼、阁为辅,通过景物与房屋的空间组合,使之相互穿插、渗透、融合,将小空间转化为视觉的大空间。

当人们走进苏州园林,会感到每个空间序列,虚虚实实,层层布局。内部空间通过门、窗、廊达到互相流通,并以虚实明暗做对比。外部空间则用山、石、树、池,进行有限的划分,组织大小不同的空间,并由亭、廊等建筑物穿插组合,相互流通,构成各种不同环境,从而使景观丰富多彩。

三、承德避暑山庄

1、基本介绍

避暑山庄自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动工兴建,至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最后一项工程竣工,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历时89年。避暑山庄的营建,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至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开拓湖区、筑洲岛、修堤岸,随之营建宫殿、亭树和宫墙,使避暑山庄初具规模。康熙皇帝选园中佳景以四字为名题写了“二十六景”。第二阶段:从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至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建宫殿和多处精巧的大型园林建筑。乾隆仿其祖父康熙,以三字为名又题了“三十六景”,合称为避暑山庄七十二景。

山庄的布局,则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避暑山庄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在总体规划布局和园林建筑设计上都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山水的景观特点和有利条件,吸取唐、宋、明历代造园的优秀传统和江南园林的创作经验,把山石、水体、植物、建筑和道路等造园要素加以综合、提高,把园林艺术与技术水准推向了空前的高度,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典范。

2、风格特点

1)、树木花卉的有机布置,极大丰富了园林景色

以树木花卉与其它园林素材相结合,组织风景构图的。这样起来,几乎山庄的每一“景”都与树木花卉有关。正是由于树木花卉为园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风景素材,从而大大丰富了园林景色。

2)、树木花卉的合理布局,提高了对园林风景的艺术欣赏

树木花卉还有力地加强了山庄园林风景构图的节奏感。任何艺术都要有一定的韵律,要有节奏感,它对艺术品起着丰富和变化的作用。否则,艺术的统一就会变得呆板,这是形式美的法则之一,也是园林风景构图的艺术标准之一。

3、对“宜人调养之功”的园林“小气候”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以乔木、灌木、草坪混合配置的25米宽的绿带,可净减噪量3-5.5分贝。山

庄作为数里宽的大绿带,其减

噪作用是很大的,这些对于改

善山庄的气候和环境无凝起了

良好的作用,所以说树木花卉

合理布置有力地提高了山庄的

园林功能。

综上所述,山庄的树木花

卉在植物的配置、园林风景构

图艺术性等方面,都有强烈的特点。山庄的合理布置和植物素材对于提高园林风景艺术,加强园林功能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而现在从实践中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对于今后山庄树木花卉植物科学布置,改善现代的园林景观效果都提供有益的帮助。

四、北京颐和园

1、基本介绍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前身为清漪园。颐和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属于皇家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决定在瓮山一带动用巨额银两兴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

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清漪园1860年被焚毁1866年重建,改名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颐和园重建几次虽然在某些局部上逊色于当年的清漪园,但总体上还是沿用了乾隆年间清漪园的规划与布局。

颐和园的总体规划以杭州西湖为蓝本却有着自己的特点和条件。其一:西湖(在建清漪园时乾隆把西湖该为昆明湖)从元、明以来就是京郊的一处风景名胜区。其二:当时翁山(即后来的万寿山)与西湖的位置有北山南水的态势。虽

然这种北山南水的关系有

点尴尬,但这为摹仿西湖

造景提供了有利的地貌基

础。这一点在营建中有为

重要。其三:乾隆对杭州

西湖的喜爱。杭州西湖素

为乾隆所向往,在他第一

次南巡前一年,曾命画家

董邦达绘制《西湖图》长卷,并题诗以志其事,诗中已经略透露欲在近造园,以摹仿杭州西湖景观的意图。

2、风格特点

1)、造园与水利工程的完美结合

乾隆初年,海定附近陆续兴建和扩建的园林越来越多,大量的园林用水使得这里的耗水量与日俱增。当时园林供水的主要来源除了流量较小的万泉庄水系之外,大部分必须仰给于玉泉山汇经昆明湖之水——玉泉山水系。而后者正是明代以来通惠和赖以接济的上源,如果上源被大量截流而去,则会直接影响大运河的通州到北京一段漕运畅通。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乃于乾隆十四年冬开始了大规模的水系整治工程。其主要内容:(1)拦蓄西山、香山、寿安山一带的大小山泉和涧水,通过石渡槽导入于玉泉山的水系,再通过玉河汇入西湖;(2)结合兴建颐和园来拓宽、疏浚西湖作为蓄水库(3)疏浚长河(长河即元、明以一直沿用的字西湖通往北京城的输水干渠)。

这三条水利工程完成后形成了玉泉山—玉河—昆明湖—长河这样一个可以控制调节的供水系统。这个供水系统圆满地解决了通惠河上源的接济,保证农田灌溉和园林用水。同时,还创设了一条由西直门直达玉泉山静明园的长达十余公里的皇家专用水上游览路线。颐和园的建成则意味着这个水系的枢纽部位的建成和最终完善化,它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都很大,无愧为艺术与工程结合,造园与兴修水利相结合的一个出色典范。

2)、与周围皇家园林构成三山五园的格局

颐和园建成后与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圆明园、畅春园以及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形成三山五园的格局。颐和园建成、昆明湖开拓以后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同时在西北郊构成了三条轴线,一:万寿山和里湖的南北中轴线。二:静宜园宫廷区、玉泉山主峰、清漪园的宫廷区三者,构成了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三:圆明园与畅春园之间的南北轴线。这个轴线系统把三山五园串缀成为整体的园林集群。

在这个集群中,清漪园所处的枢纽地位十分明显,万寿山濒临昆明湖而突出水取其近的优势,沿湖不设宫墙则能以东南西三面的平畴、村舍、园林作为经管的延展;西面屏列着玉泉山,它与完寿山、里湖中轴线之间的距离,相当于后者与圆明园、畅春园中轴线之间的距离,再往西大约一倍的距离便是西山的层峦叠翠,山取其远而形成两个层次的景深,这样的布局形势超越于园林的界域,显示了西北部整体的环境美,同时也为三山五园之间的互相借景、彼此成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清漪园的建成对这个庞大的园林园林集群的有机整体及其环境全局的形成,实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说,这是一园建成,全局皆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