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创《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意义》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湖北省黄冈市黄州中学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湖北省黄冈市黄州中学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湖北省黄冈市黄州中学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可以看作是作家追求个人审美体验的活动,也可以看作是与他人一起探求普遍价值和意义的公共行动。

文学公共性就是指文学活动的成果进入到公共领域所形成的公共话题,此种话题具有介入性、批判性和明显的政治诉求,并能引发公众的广泛共鸣和参与意识。

就其本质而言,是指一种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和批判精神,要求写作者积极介入公共生活,表现自已对时代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判断。

“感时忧国” 既是中国文化精神中固有的伦理情怀,也是中国文学精神里特有的“公共性”品质。

雨果说:“愤怒与温情,是对于人类不自由状况两个方面的不同反应,并且,能够发怒的人就能够爱。

”中国文学的“公共性”,就具有这种既“愤怒”又“温情”的特点:一方面,是“愤怒”和不满,具体表现为对权力的“以究王讻”的“上层反讽”;一方面,是仁慈和“温情”,具体表现为“惟歌生民病”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

中国文学的这种特殊形态的“公共性”,源自于中国文化的“天下为公”的基本理念、“经世致用”的责任伦理与“民胞物与”的博爱情怀。

在中国儒家的文化元典《礼记》里,就建构了“天下为公”的观念。

后来的《吕氏春秋》对“天下观”的阐释愈加深入,也愈加进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在此基础上,邑不事及其门人全面地阐发了“士君子”文化观,表现出极可宝贵的启蒙主义精神,“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

”这种博大的“天下”观念和“遗生行义”的“士君子”伦理,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以士人为主体的文学写作。

受这样的“舍生取义”的观念影响,中国以《史记》为典范的史传叙事和小说叙事,以“杜诗”为代表的诗歌抒情,在面对权力的时候,总是表现出一种醒世独立的写作精神和亢直不挠的批判勇气,表现出一种中国式的“公共性”品质。

2024年新高考考前冲刺逆袭卷(7)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山东专用)

2024年新高考考前冲刺逆袭卷(7)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山东专用)

2024年新高考考前冲刺逆袭卷(7)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山东专用)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有人说:每位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位苏东坡,一生坎坷,却处事豁达,将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独有的潇洒。

四川省作协副主席、著名文化学者蒋蓝在新作《苏东坡辞典》中,创新地以近百个词条完成了对苏东坡重大地缘、人生事件、性格嬗变、写作突变的描摹。

用蒋蓝的话来说,这既是“文体方面一场小小的‘革命’”,也是“一次深度照亮”。

不过,颇为遗憾的是,在今天的华语写作领域中辞典式写作是极其鲜见的。

《读者报》记者就此对蒋蓝进行了采访。

读者报:您的开篇自序题目是《百味人生一东坡》,能否简单介绍下苏东坡的百味人生?蒋蓝:苏东坡未离仕途,在宦海升降浮沉,浊浪几乎没顶。

仕宦生涯,在朝廷不过七八年,而长达27年都处于漂荡流徙的状态。

弟弟苏辙以随风飘游的鸿雁概指哥哥流寓不定的一生。

苏东坡对苏辙也说“我生如飞蓬”,林语堂认为“飞蓬”一词正足以象征苏东坡的一生。

他的足迹遍及天南海北,走过了北宋30多个州县,得以广开寓目,通瞻中国山水之胜。

在无意之中,实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人理想。

如今在四川眉山、湖北黄冈、浙江杭州、广东惠州、山东诸城、海南儋州等18个城市留下了500多个纪念性景点,可以意识到其无出其右的影响力。

读者报:您认为,苏东坡的人生坎坷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蒋蓝:正直之人,心直口快,加之木秀于林,多半会陷入“举步得狼狈”的处境,读者报:在《遍地都是苏东坡》这一章节里,您说自己把东坡的这一段话,视作“文箴”:“轼少时好议论古人,既老,涉世更变,往往悔其言之过,故乐以此告君也。

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

这段话应该作何解?蒋蓝:这里提到的“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的观点,是苏东坡的美学思想和现实主义创作主张的重要组成部分,足使其诗文生辉,传诸千古。

读者报:新书后记的最后一句话“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出自苏东坡的诗《和陶西田获早稻》,您是怎么理解这句话所蕴含的苏东坡的人生思想呢?蒋蓝:苏东坡人生思想的特点是“广、博、细、杂”:儒释道思想先后贯穿于他的一生。

新高考八省联考2025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2(解析版)

新高考八省联考2025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2(解析版)

新高考八省联考2025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2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文学主题与历史主题、时代主题紧密相连。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也是新时代文学的主题。

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是当代作家的使命所在。

以脱贫攻坚为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摆脱贫困的广袤乡土正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迈进。

相应地,在文学界涌现出赵德发《经山海》、陈毅达《海边春秋》、王松《暖夏》、季栋梁《西海固笔记》等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优秀作品。

这些作品虽然题材各异,形式风格不同,但从中我们能看到因地制宜的脱贫实践,看到扶贫干部、乡村群众、创业青年、支教老师等人物故事,感受到苦干实干的奋斗精神。

与此相似,生态文明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命题,也拓宽着我们的思想视野,给文学创作提供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

作家们瞄准这些命题,以文学的方式记录时代步伐,描绘发展画卷。

新时代文学主题更加鲜明,源于当代作家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更加自觉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同时也离不开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锤炼打磨。

“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

”越来越多的作家意识到,只有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以文学的方式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不断锤炼文学深入时代、表现时代的能力水平,新时代文学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代同频共振。

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是当代作家贯穿创作始终的功课。

这不仅意味着作家要带着历史视野穿透现实,认识时代主题的独特性与丰富性,书写时代主题所带来的重大社会变革以及蕴含其中的中国精神;还意味着要对文学手法进行探索打磨,更独到地切入主题,更艺术性地呈现主题,将主题高度真正转化成艺术高度。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传统、现代因素相互交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彼此并存,既不同于以往的历史,也不同于经典作家已有的文学叙述。

语文高二四月联考(文科)含答案

语文高二四月联考(文科)含答案

高二四月联考(文科)(试卷满分:150分试题量:10)一、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3小题 总分36分)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从上古时期的《诗经》《楚辞》,到中古以后的唐诗、宋词、元曲,再发展到现当代诗歌,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展现了语言艺术的永恒魅力。

诗歌中蕴藏了大量创新语言现象,其中不乏对后世影响久远的常用词语和句法,对汉语的发展和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月亮”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李益的《奉酬崔员外副使携琴宿使院见示》一诗中,“庭木已衰空月亮,城砧自急对霜繁”。

这里的“月亮”不是一个词,而是短语,指“月光明亮”;后来在唐诗韵文格律的作用下‚由短语化为表示“月球”的名词。

“朝夕"的产生亦是如此‚它最初产生于《诗经》“温恭朝夕,执事有恪”中,“朝夕"本是并列的两个名词,在诗歌韵律的作用下变成了一个双音节词。

成语被看作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形式短小、结构稳固、内涵丰富等特点。

诗歌以其独特的韵律特点(如《诗经》以四音节为主)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催生了大批耳熟能详的成语。

《汉语成语考释词典》中有60%左右的成语源自诗歌,如“天作之合"出自《诗经》中的“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壮志未酬”来源于唐代李频的“壮志未酬三尺剑,故乡空隔万重山";“石破天惊”最早出现在唐代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量词是汉语区别于印欧语系的一大特色,在汉语语法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量词有很多就是从诗词韵文中产生的。

如《汉语大字典》提到,“簇"的量词用法来源于白居易的“几声清淅沥,一簇绿檀栾”;“点"的量词用法始见于苏轼的“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此外‚介词的发展也可以在诗词韵文中找到端倪。

据考察,“打”的介词用法最早出现在宋代辛弃疾的词中,“新柳树、旧沙洲,去年溪打那边流”。

《论苏轼词的革新意义

《论苏轼词的革新意义

论苏轼词的革新意义钟丽梅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全能巨匠,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

他历经磨难而笑对人生,思想自由,品格坚贞、坦荡、旷达。

他在诗、词、文、赋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优美的篇章。

其中,苏轼的词作尤为后世所推崇。

苏词在宋词的发展变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突破了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他的以诗为词,指出作词的向上一路,促进了词体的变革。

苏轼对词体的全面革新,提高了词体的地位,使宋词能够与唐诗并列而无愧色,这是他对宋代文学发展的大贡献。

以下试论之。

一、苏词对词的题材的开拓南宋胡寅曾经说过:“词曲至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耆卿为舆台矣。

”①词至苏轼为一大变。

在这以前,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男欢女爱,写孤独寂寞惆怅,婉约而细腻。

至苏轼则突破了词为“艳科”的狭隘范围,他将田园风情、山水景物、人生志趣、怀古感今以及咏物记事等内容移入词中,正如刘熙载《艺概》所说,“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②在苏词众多的题材中,尤以抒情词、咏物词、农村词三方面的成就最高。

就抒情词而言,苏轼不但写传统的情词,更进而直接抒发自己的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及广泛的人伦之情。

《沁园春·赴密州早行》是苏轼赴密州任旅途中寄子由之作,词云:“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有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词人抒发了自己“致君尧舜”的远大抱负和失意后“袖手何妨闲处看”的旷达态度。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以汉之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不计小过,给他到西北前线建功立业的机会,强烈表达了自己抗敌御侮的爱国赤诚和豪迈精神。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论革新》.doc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论革新》.doc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论革新》初生的婴儿总是不美的,革新中的事物也如此。

因为革新正是时间孕育的婴儿。

然而、正如创业难于守成,好的开端是一切后继者的模范。

在人类心灵中,恶似乎有一种自然的动力,它在发展中增强。

而善却似乎缺乏一种动力,总是在开始时最强。

革新乃是驱除ct恶,,的药物。

有病而不服药就意味着不断患新病,因为事物终归是要随着时间发展的。

因此,如果时间已使事物腐败,而人又无智慧使之改革,那么其结局将只有毁灭。

既成的习惯,即使并不优良,也会因习惯而使人因循。

而新事物,即使更优良,也会因不习惯而受到非议。

对于旧世俗,新事物像一位陌生的不速之客,它引起惊异,却不受欢迎。

然而,历史是川流不息的。

若不能因时变事,而顽固恪守旧俗,这本身就是致乱之源。

时间本身正是立志改革者的楷模。

它在运行中更新了世间的一切,表面上却又使一切似乎并未改变。

假如不是如此,新事物发生得太突然,就难免会遇到极大的反对力量。

所以实行改革要十分谨慎。

每一次改革都必须是确有必要而非为了标新立异。

从事改革不可轻率从事。

要注意到,即使有很多人赞同,它还是很危险的!正如《圣经》所告诫我们的:“你们当站在路上察看,访问古道。

那是善道,便行在其间。

这样,你们心里必得安息。

”阅读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守成:苯②恪守:③不速之客:④轻率:2.本文的中心论点_____,文中主要的论证方法是_____和_____.3.给短文划分段落,并概括各段的大意。

4.文章开头第一节的意思是______第二节中“自然的动力”应指________.5.文末引用《圣经》有何作用?6.读完本文,你对“革新”有何认识?参考答案:1.①事业上保持前人的成就②谨慎而恭敬的遵守③随随便便④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

2.论革新事理论证和比喻论证3.第一段:论述革新的必要性;第二段:分析新事物在发展中受阻的原因。

第三段:改革者在革新中要十分谨慎,不草率从事。

4.新事物在发生时并不完善,它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完善起来。

浅析苏轼对词体革新的历史性贡献

浅析苏轼对词体革新的历史性贡献

浅析苏轼对词体革新的历史性贡献浅析苏轼对词体革新的历史性贡献张庆宋初诗文为“淫巧侈丽,浮华纂组”的西昆体所笼罩。

作品多作于酒筵歌席遣兴娱宾之际,内容多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君持酒对斜阳,旦向花间留晚照”等流连风月、感伤时序的闲情闲愁,与“缀风月,弄花草”的西昆体诗文既无什么差异,亦未逸出花间词的侧艳樊篱。

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突破词的传统格局,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苏轼的出现,真正打破了“艳科”藩篱,革新浮靡词风,给词以新鲜的血液和生命力。

他主张诗文应“有为而作”,在“文以意为主”的前提下,自由自在地表现世间万物,抒写主体情性;“冲出常言,法度去前规”,使得“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带到词坛,引诗入词,在词的内容、题材、风格、情趣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革新。

一、“以诗为词”——突破诗尊词卑的词论苏轼词的突出特点是“以诗为词”,他“以词的躯壳而赋予诗的神气”。

“以诗入词”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巨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以诗为词”,简单说来,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把诗的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方法尽情入词,使词“诗”化成为新的独立词体。

“以诗为词”本来是陈师道对苏词的评论(《后山诗话》)。

陈氏以为“以诗为词”不是词的“本色”,其源固出于保守的词学观,但在客观上却准确地揭示了苏词这一手法开创性的特色。

历来,人们对诗与词的区别,有所谓“诗庄词媚”的说法:诗言志,词寄情,诗为“正道”,词为“艳科”。

换言之,词只是表现男女恋情、离愁别恨或充当歌舞宴席上娱宾工具的艺术形式而已,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久而久之,这种观点自晚唐五代的“花间派”词作流行以来,数百年间逐渐演化成一种程式化的专写艳情的绮靡陈腐的格套。

此即所谓“艳科”词。

到了北宋初年,词体便由于题材、内容的雷同和狭窄而走向了衰落。

此时,苏轼毅然举起了“有为而作”的大旗,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推进到词的领域中去,“以诗为词”,从而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王灼《碧鸡漫志》)。

《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意义》阅读答案

《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意义》阅读答案

《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意义》阅读答案苏轼认为词自是一家,从而在婉约风格之外有意识地大量创作豪放词,使词突破了狭隘的儿女艳科,成为士大夫们抒写怀抱、议论古今的工具。

举凡怀古、怀旧、记游和说理等可以用诗来表达的题材,他都尽情入词,使词恢复到诗词未分之阶段,使词诗化、散文化,这就是他的“以诗为词”,也正是他进行词体革新的关键所在。

那么究竟什么叫“以诗为词”呢?“‘以诗为词’,按照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把诗的作法、风格引入词中。

”(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朱靖华在《苏轼“以诗为词”促成词体革命》一文中也指出:“苏轼‘以诗为词’的主要特点,在于他把词和诗看成是同等地位的文学样式,……有意识地把诗的意境,诗的创作方式尽情入词。

”词至苏轼,在描写领域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凡是可以入诗的题材均可以入词。

词可以咏史吊古,可以说理谈禅,可以用象征寄托幽思,可以借音节抒写情怀。

在苏轼的眼里,词之取材与诗无异。

他把“缘情”与“言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词品与人品高度地统一融合起来,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社会与人生的道路,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词长于言情,而苏轼能够充分利用这一长处写出新意,拓展词境。

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将悼念亡妻与感叹个人身世熔为一炉,悼亡妻,情真意切;叹身世,感慨万端。

在此类词中,更为瞩目的是,苏轼在大量描写歌妓侍妾的词中,没有将描写的重点放在对方的色相上,更没有调情嬉戏的描写,而是把视点放在了对她们品质人格的赞颂上和对她们命运遭遇的深切同情上。

词中所写的离别情意,此前多局限于男女情事,而苏轼词中的离情别意多系表达与友人的深情厚谊,并借此抒发人生感叹,颇似唐代的离情诗。

如《满江红》(天光无情),在抒写依依不舍的离情的同时,抒发人生之叹、田园之想;又如《江城子》(别徐州),在写离情时又抒发沦落之感。

品读苏轼的这类词,看不到艳情的宣泄,嗅不到胭脂的气息,这些词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抒写离情的名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苏轼认为词自是一家,从而在婉约风格之外有意识地大量创作豪放词,使词突破了狭隘的儿女艳科,成为士大夫们抒写怀抱、议论古今的工具。

举凡怀古、怀旧、记游和说理等可以用诗来表达的题材,他都尽情入词,使词恢复到诗词未分之阶段,使词诗化、散文化,这就是他的“以诗为词”,也正是他进行词体革新的关键所在。

那么究竟什么叫“以诗为词”呢?“‘以诗为词’,按照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把诗的作法、风格引入词中。

”(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朱靖华在《苏轼“以诗为词”促成词体革命》一文中也指出:“苏轼‘以诗为词’的主要特点,在于他把词和诗看成是同等地位的文学样式,……有意识地把诗的意境,诗的创作方式尽情入词。


词至苏轼,在描写领域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凡是可以入诗的题材均可以入词。

词可以咏史吊古,可以说理谈禅,可以用象征寄托幽思,可以借音节抒写情怀。

在苏轼的眼里,词之取材与诗无异。

他把“缘情”与“言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词品与人品高度地统一融合起来,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社会与人生的道路,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词长于言情,而苏轼能够充分利用这一长处写出新意,拓展词境。

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将悼念亡妻与感叹个人身世熔为一炉,悼亡妻,情真意切;叹身世,感慨万端。

在此类词中,更为瞩目的是,苏轼在大量描写歌妓侍妾的词中,没有将描写的重点放在对方的色相上,更没有调情嬉戏的描写,而是把视点放在了对她们品质人格的赞颂上和对她们命运遭遇的深切同情上。

词中所写的离别情意,此前多局限于男女情事,而苏轼词中的离情别意多系表达与友人的深情厚谊,并借此抒发人生感叹,颇似唐代的离情诗。

如《满江红》(天光无情),在抒写依依不舍的离情的同时,抒发人生之叹、田园之想;又如《江城子》(别徐州),在写离情时又抒发沦落之感。

品读苏轼的这类词,看不到艳情的宣泄,嗅不到胭脂的气息,这些词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抒写离情的名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苏轼还将劳动者的生活作为词的描写对象,开启了词的新领域。

如《渔夫》四首,写渔民生活;《望江南》(春已老),写春日农忙景象;《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写儋州春日备耕祈求丰收的农村景象等。

他将视角投向社会底层劳动者,描写田园风光、农村风情、农民生活,丰富了词的内容,为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苏轼词集《东坡乐府》中不难发现,词这一本来内容单一贫弱的领域在此已异彩纷呈,绚丽多姿。

无论是咏物言情、记游赠答,还是怀古发论,谈禅说理;无论是感时伤事、送别悼亡,还是田园风光、身世友情,他都能用词来吟唱。

他的“以诗为词”的确扩大了词的取材范围。

正如刘熙载所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

”可以这样说,词至苏轼,词境始大,词格始高,词体始尊,取得了与诗同等的文学地位。

(选自崔永创《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意义》,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认为词白是一家,即在突出词的婉约风格的前提下,又要体现其诗化、散文化的特点。

B.苏轼将诗的意境和诗的创作方式人词,意在追求更大表现白由,像诗那样抒写怀抱,议论古今。

C.苏轼词的创作正视现实、社会与人生,从而实现了“缘情”“言志”双举、“词品”“人品”相融。

D.苏轼在内容、手法和风格上进行的一系列大胆革新,使词全面恢复到与诗同等地位的阶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引用王水照、朱靖华等人的论断,意在简要诠释第一段所言苏轼“以诗为词”的
内涵。

B.本文先明确何为“以诗为词”,然后结合作品逐一阐明苏轼“以诗为词”的具体体现及影响,条分缕析,论而有据。

C.本文最后一段引刘熙载之言,将苏轼词与杜甫诗作比较,指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强调了两者在文学史上的同等地位。

D.“以诗为词”是苏轼词体革新的关键,这不仅体现在他对于词的全新认识,更体现在他由此而进行的一系列创作实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词并不回避对歌妓侍妾的描写,而是改变描写的重点,关注人物的品质人格,同情她们的命运遭际。

B.苏轼词写离情别意,突破了男女情事的局限,更多的是表达与朋友的深情厚谊,并借此抒发人生的感叹。

C.苏轼词写田园,不再单纯去描绘所谓的“风光”,而是将自己当作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去感受和表现他们的艰难。

D.词至苏轼,描写领域得到拓宽,词境得到拓展,词的格调得到提高,从而影响了一个时代的词风。

1.B2.C3.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