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
部编版二上语文上册18课《敕勒歌》精讲古诗文字插图课件

词语解释:
见:(xiàn)
:同“现”,显 露。
诗的大意:
一阵风吹过,牧 草低伏,露出一 群群正在吃草的 牛羊。
课堂练习 按诗的节奏和抑扬来读背古诗。
读古诗
敕勒歌 乐府诗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课堂练习
译古诗
阴山脚下啊,有一片 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 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 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 居住的毡帐一般。蓝天下的 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 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 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部编二年级上
十八课:敕勒歌
北朝民歌
新知导入
知背景Leabharlann 一首优美的歌曲仿佛把我们带入 北方美丽的大草原,仿佛让我们 看到蓝蓝的天,青青的草,洁白 的云,成群的牛羊。在古代同样 有一首歌,它写尽了北方草原的 富饶壮丽,写尽了草原人对家乡 的热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敕勒歌》
新知讲解
读诗句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新知讲解
知作品 《敕勒歌》的诞生时代,正是 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的北朝时期。
由于漠南地区当时主要是敕勒人
聚居的地方,他们把漠南一带成 为“敕勒川”。著名的《敕勒歌》 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 后被翻译成汉语。
新知讲解
敕勒歌
解诗题
诗题意思:通过景物描写, 抒发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 生活的豪情。
古音读作yǎ。
诗的大意:
天空像一座巨大 的帐篷(蒙古包 ),笼盖了整个 原野。
新知讲解
看图读古诗知今译
明诗意
天 苍 苍 , 野 茫 茫 。
词语解释:
苍苍:青青,蓝 蓝的。
茫茫:辽阔无边
(优选)二年级上册语文资料-18敕勒歌∣人教部编版

作业布置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并且背诵默写。
• 诗歌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 动态与静态相结合
诗歌赏析
•诗中运用比喻的句子是哪一句? 有什么作用? • 作用: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赏析“风吹草低见牛羊”。 • 可从语言、艺术手法、表现内容等方面选取角度作分析。 •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茂、牛羊肥壮的景象。 •
诗歌赏析
诗歌赏析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诗歌赏析源自这首民歌写了那些景物? 作者站在什么位置? (山, 天, 原野, 风, 牛羊。原野之中。)
诗歌赏析
那些词语表现了敕勒川辽阔雄伟的气魄?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苍苍, 茫茫。
诗歌赏析
敕勒川, 阴山下。
诗歌赏析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诗歌赏析
天苍苍, 野茫茫。
诗歌赏析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诗歌赏析
翻译
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四面与大地相连, 看起来好像牧民们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翻滚着绿色的波浪, 那风吹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诗歌赏析开头两句“敕勒川, 阴山下。” 交代敕勒川位于苍茫美丽的阴山脚 下, 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辽阔。接着 “天似穹庐, 笼盖四 野。” 说天空如一顶巨大的圆顶 毡制帐篷, 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以此来形容天野相接, 无比壮阔的 景象。
诗中为什么不写人? 是否无人? 并非无人,“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不写人,
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 在浩瀚苍茫的自然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
新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18.古诗二首 敕勒歌 人教(部编版)(共16张PPT)演示课件

多的牛羊!真是“风吹草低见牛羊”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 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的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1.今天我们学习了《敕勒歌 这么蓝的天空,这么大的草原!
真是“风吹草低见牛羊” 真是“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 大草原就是一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第八单元 古诗二首
人教版 · 二年级上册
② 苍敕,勒青川 ,: 天川 苍: 苍平 ,川 天、 蓝平蓝原 的。 人今教天版 我们·二学年习级了上《册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 今②天敕我 勒们川学:习川了:《平敕川勒、歌平》原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 四真野是, “天草苍原苍的,四野面茫八茫方” 。 自敕由勒读古穹诗庐,读笼准盖字音见,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四结野合, 图草画原了的解四古面诗八的方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的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结真合是图 “敕画勒了川解,古阴诗山的下大” 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的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⑧真见是( “风x吹iàn草)低:见同牛“现羊””,显露 结⑤合笼图 盖画四了野解:古笼诗盖的,大另致有意版思本,作感“笼受罩诗”;中描写的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敕风勒真族 是居喜住欢的大地草方原,在把现牧在草的吹山弯西了、腰内,蒙让一我带们。看到这么多的牛羊! 真①是《“敕风勒吹歌草》低:见敕牛勒羊(” chì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①⑧《见敕 (勒xià歌n)》::同敕“勒现(”,ch显ìl露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的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正天确苍、 苍流利似地苍朗穹读古诗《敕勒歌》,背诵古诗。 真人是教“版天·苍二苍年,级野上茫册茫” ②敕敕勒勒 是川一:种川族:名平,川敕、勒平川原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 ⑧北见朝( 有x人ià用n)简:单同的“2现7个”,字显概露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一读古诗《敕勒歌》吧! 你④看穹到 庐了(什qió么ng?lú想)到:了用什毡么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新部编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2.敕勒歌优质PPT教学课件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方文人所创作的作 品,其内容丰富,语言质朴,风格粗犷豪迈,主 要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今存60多首。
字词解释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敕勒川:地名,敕勒是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敕勒川是这 个民族人民居住的地方。盖Biblioteka 茫掩盖苍翠茫然
我会写
组词:阴天 光阴 造句:小明忘记看天气预报, 不知道明天是阴天还是晴天。
我会写
组词:似乎 相似 造句:听了妈妈一番话,她 似乎明白了许多。
我会写
组词:田野 野生 造句:雨后,田野里的麦苗更 加翠绿。
我会写
组词:苍白 苍天 造句:小明生病了,脸上很 苍白。
我会写
组词:茫然 迷茫 造句:他觉得自己的前途一 片迷茫。
赏析:本句展现了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 “天苍苍,野茫茫”写的是静态的草原,给人以无限辽阔的感 觉;“风吹草低见牛羊”写的是动态的草原,写出了草原上野 草的茂盛和牛羊的肥壮。动静描写相结合,体现了大草原壮阔 无比、生机勃勃的景象。
《敕勒歌》写的是阴山一 带祖国山川的壮丽景色和敕 勒族的游牧生活,描绘了一 幅辽阔、富饶而壮美的草原 画卷,表达了牧民对草原风 光的热爱之情。
阴山:一座山的名字,敕勒人就居住在阴山脚下。 穹庐:古代敕勒人居住的毡帐。 笼盖四野:是说天空像圆顶的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字词解释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天空一片蔚蓝,草原 无边无际,一阵风吹过, 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 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 闪现出来。
句子赏析
部编版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川》

敕勒歌
敕勒 川, 阴山 下。
敕勒歌
lú
敕勒川,阴山下,
sì qiónɡ
lǒnɡ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cānɡ
ɡài
天苍苍,野茫茫,
xiàn mánɡ
风吹草低见牛羊。
chì lè
敕勒
cāng
苍苍
qióng lú
穹庐
yīn shān máng
阴山 茫茫
lǒng gài 笼盖
勇攀庐Fra bibliotek高峰
苍笼
课外拓展
茫
盖
野
阴似
苍茫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比喻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蒙古包的圆顶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天苍苍
野茫茫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古诗两首 敕勒歌》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优秀课件

敕勒: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敕勒川,阴山下。
川:平地;平野。这里指草原。
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半球形帐幕。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笼:笼罩。
天像圆圆的大屋顶,笼罩在原野上。
苍:青色。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出现。
茫:辽阔,深远,看不到边际。
蓝蓝的天底下,草地一眼望不到边。 风吹过来,草低下了头,露出了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敕勒川,阴山下。
这两句使用了什么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这两句使用衬托的手法,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 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给我们描绘了 一幅壮美广阔的画面。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 样的表达效果?
这句话使用比喻的手法,把天空比作毡制的圆顶大帐 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描绘了草原空旷而高远的天 空,与田野相接,无比壮阔。
18 古诗两首
——敕勒歌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好美啊!
腾格尔一曲《天堂》让我们走进了美丽的草原,看到 了那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蓝蓝的天空,青青的草地,肥肥 的牛羊……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 同样在古代也流传着一首明朗豪爽的草原民歌,它更是写 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唱出了敕勒人对养育他们 的大草原,对游牧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直到今天它的旋 律依旧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句话在全诗中的作用?
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 盛、牛羊肥壮的景象,突出了敕勒族人民殷实富足、其乐 融融的生活,表达了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
核心问题: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什么景色的赞美之情? 《敕勒歌》表达的是作者对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
人教版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优秀精品PPT教学课件

2020/11/20
18
升华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什么景色的赞美之 情?《敕勒歌》表达的是作者对内蒙古阴山脚下土 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赞美之情。
2020/11/20
19
诗歌赏析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语言 简练质朴,音调雄壮,意境开阔,是描写草原风光的千古 绝唱。全诗仅用27字,就勾勒出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生活 的壮丽图景,山川势壮,原野辽阔,牧草丰茂,牛羊繁盛, 表达了人们热爱祖国,热爱乡土的思想感情。
2020/11/20
20
课堂小结
《敕勒歌》描绘了阴山脚下土地辽阔、 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北方少 数民族殷实富足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 对家乡的热爱。
2020/11/20
21
布置作业 1、把见到的草原或诗中描写的草原变成一段语言写下来。 2、读一读描写草原的作品,画一画头脑中草原的样子。
2020/11/20
22
感谢你的阅览
Thank you for reading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皆为可修改式文档,下载后,可根据读者的需求 作修改、删除以及打印,感谢各位小主的阅览和下载
2020/11/20
9
指导书写
yīn
阴
组词:阴山 阴阳 造句:阴山是我国北部的 一座主要山脉。
2020/11/20
书写指导:双耳在月字的左边, 不要写在右边。
10
指导书写
sì
似
组词:类似 似乎 造句:这俩小姐妹长得非 常相似。
2020/11/20
书写指导:中间是竖提和点,要 小些,人字最后一笔捺变为点。
2020/11/20
苍:青色。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8古诗二首敕勒歌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8古诗二首敕勒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18课,学习两首古诗——《敕勒歌》和《华山怀古》。
《敕勒歌》是一首描绘大草原壮丽景色的诗歌,我们将会详细解读诗歌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字词,理解诗句的含义。
2.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感,感受古诗的韵味。
3. 提高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生僻字词的识别和诗句含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草原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详细过程:学生观察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大草原的特点。
2. 新课导入:介绍诗人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学习《敕勒歌》。
详细过程:a. 介绍敕勒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b. 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c. 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3. 例题讲解:挑选一首诗歌,分析其结构、意境和修辞手法。
详细过程:a. 逐句解析诗句,分析诗歌的意境。
b. 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c. 分析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古诗知识,进行创作和解读。
详细过程:a. 学生仿写一首描绘大自然景色的古诗。
b.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修改,提高创作质量。
详细过程:a. 让学生复述本节课所学的生字词和诗句。
b. 强调朗读技巧和审美情感的培养。
六、板书设计1. 诗歌《敕勒歌》2. 诗人:佚名3. 生字词:敕勒、穹庐、笼盖、野茫茫、见牛羊4. 诗句解析: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古诗知识,创作一首描绘大自然景色的诗歌。
答案示例:大自然如诗如画,山水相依美如画。
鸟儿鸣叫树梢间,花儿盛开迎春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敕勒歌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大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体会敕勒族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感受作者那种对大草原那种无比喜悦和热爱之情。
4、学生会背诵这首民歌。
教学重点;
1、学习11生字。
2、正确、流利的读诗,感悟诗的意思。
一、歌曲导入:
播放腾格尔《天堂》,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师: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课件中出示标题)
二、作家作品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朗读指导:
1、播放示范朗读动画(听一遍)
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课件出示问题,生答,然后归纳,利用课件出示答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
(两分钟)
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四、重点分析:
1、请快速把诗朗读一遍,然后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从诗中看到了什么?(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师:我们看见了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呢?(生:苍苍及时板书)
师:还能看到草地,又是什么样子的啊?(生:茫茫及时板书)
师: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
生:很大、望不到边等顺势总结板书:辽阔无边
还能看到什么?牛羊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
草怎么样?茂盛牛羊怎么样?肥壮板书:茂盛肥壮
回头再看一看,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静态描写
草低、见牛羊呢?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的写法
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3、“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天高地阔辽阔无边热爱家乡的情感
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是否无人?
并非无人,“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
5、在浩瀚苍茫的自然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机感、喜悦感、怡然自在感
五、当堂背诵
诗歌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诵诗歌,同时请用心去感受诗中优美的景色。
学生自行背诵三分钟,然后分男、女生检查两遍
六、作业:
将《敕勒歌》改写为一段写景抒情的文字
(基于原诗、合理想象、注意抒情)歌曲欣赏中结束本课
本篇课文是首民歌,仅仅有27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富饶,幸福安康的草原生活,本课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风格朴素、意蕴真淳,语言浅近明快。
所以本课以阅读欣赏为主,以课件为辅助给学生美的的体会进而美的教育。
板书设计:
敕勒歌
苍苍茫茫静
(辽阔无边)
草低见牛羊动
(茂盛肥壮)
或者另一种板书设计:
敕勒歌
(北朝民歌)
草原美景
背景:阴山下
全景: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特写:风吹草地见牛羊
教学反思:
我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首先,多层次朗读,给学生几分钟时间朗读全文,背诵全文,识记注释,读为主线,多形式。
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是老师的再创造。
朗读是活的,讲解是死的。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则理解、感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的匠心,学生是用“两只眼睛”读书,这样,才能不断地读出恍然大悟。
所以,对于这样的文章要多朗读。
此外,目标简明,扎实有效。
首先主题明确: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北方草原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风光,抒发了敕勒族人对养育他的的水土、对游牧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
其次,描绘景物,动静结合。
诗中写平川、大山、天空、都是总体的静态勾画,末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对草原景物的动态描绘,展现了辽阔大草原生机勃勃的景象。
风在“吹”,草在“低”,牛羊在悠闲地吃草。
另外,我在上课时讲到侧面描写。
此诗写草、风、牛羊,都是写人的侧面,其实人是多么的幸福与知足,快乐与恬静。
毕竟,安居乐业是人们的普遍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