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原文、赏析
温庭筠刘禹锡

6、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7、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8、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9、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10、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镜盘里一青螺。 11、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12、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定西番 唐· 温庭筠 细雨晓莺春晚,人似玉,柳如眉,正相思。罗幕翠 帘初卷,镜中花一枝。肠断塞门消息,雁来稀。 定西番 唐· 牛峤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乡思望 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1)简要概括温词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及牛词中抒 情主人公“梦长安”的原因。
(2)这两首词的结尾二句都传达了相思之情,但 抒情手法有较大差异,请具体说明。
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 夜长衿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夜夜,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 【小题1】根据你的判断,这首词属于什么流派的 作品,它塑造的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 要说明。(3分) 答: 。 【小题2】“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 意思?简述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4分) 答: 。
1、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 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2、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3、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4、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瑶瑟怨 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1)古人对此诗这样评说:通篇布景,只 “ ”三字露怨意。 (2)读过此诗的人,一般都认为,“十二楼 中月自明”一句中的“自”字用得很有情味,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3)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 景关系的,试结合诗句分析。
古诗瑶瑟怨温庭筠带注音版

古诗瑶瑟怨温庭筠带注音版
古诗瑶瑟怨温庭筠带注音版
yáo sè yuàn
瑶瑟怨
wēn tíng yún
温庭筠
bīng diàn yín chuáng mèng bú chéng 冰簟银床梦不成,
bì tiān rú shuǐ yè yún qīng
碧天如水夜云轻。
yàn shēng yuǎn guò xiāo xiāng qù
雁声远过潇湘去,
shíèr lóu zhōng yuè zì míng
十二楼中月自明。
古诗瑶瑟怨温庭筠翻译
注解
1、冰簟:喻竹席之凉。
2、潇湘:水名,在今湖南省内。
译文
银床竹席多凉爽,我却偏偏不能入梦;
长空澄碧如水,夜里云絮轻轻地飘荡。
远处传来几声雁叫,雁群飞过潇湘去;
十二楼中夜已深,唯有明月洒着寒光。
古诗瑶瑟怨温庭筠赏析
这首诗是写女子别离的悲怨,蘅塘退士批注:“通首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
”诗所写的是梦不成之后之所感、所见、所闻的情景。
全诗象是几种衔接紧密的写景镜头,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
冰簟、银床、碧空、明月、轻云,南雁、潇湘,以至于月光笼罩下的玉楼,组成了一组离人幽怨的秋夜图,渲染了一种和主人公离怨情绪统一和谐的情调和氛围。
诗中虽无“怨”字,然而怨意自生。
诗词大全-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精品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出自唐代温庭筠的《瑶瑟怨》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赏析这首诗咏闺怨。
全诗没有透出一个怨字,只描绘清秋的深夜,主人公凄凉独居、寂寞难眠,以此来表现她深深的幽怨。
诗是写女子别离的悲怨,蘅塘退士批注:通首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
诗所写的是梦不成之后之所感、所见、所闻的情景。
全诗象是几种衔接紧密的写景镜头,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
冰簟、银床、碧空、明月、轻云,南雁、潇湘,以至于月光笼罩下的玉楼,组成了一组离人幽怨的秋夜图,渲染了一种和主人公离怨情绪统一和谐的情调和氛围。
诗中虽无怨字,然而怨意自生。
诗的题目和内容都很含蓄。
瑶瑟,是玉镶的华美的瑟。
瑟声悲怨,相传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志》)。
在古代诗歌中,它常和别离之悲联结在一起。
题名瑶瑟怨,正暗示诗所写的是女子别离的悲怨。
头一句正面写女主人公。
冰簟银床,指冰凉的竹席和银饰的床。
梦不成三字很可玩味。
它不是一般地写因为伤离念远难以成眠,而是写她寻梦不成。
会合渺茫难期,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本属虚幻的梦寐上;而现在,难以成眠,竟连梦中相见的微末愿望也落空了。
这就更深一层地表现出别离之久远,思念之深挚,会合之难期和失望之强烈。
一觉醒来,才发觉连虚幻的梦境也未曾有过,伴着自己的,只有散发着秋天凉意和寂寞气息的冰簟银床。
—这后一种意境,似乎比在冰簟银床上辗转反侧更隽永有情韵。
读者仿佛可以听到女主人公轻轻的叹息。
第二句不再续写女主人公的心情,而是宕开写景。
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幅清寥淡远的碧空夜月图:秋天的深夜,长空澄碧,月光似水,只偶尔有几缕飘浮的云絮在空中轻轻掠过,更显出夜空的澄洁与空阔。
这是一个空镜头,境界清丽而略带寂寥。
它既是女主人公活动的环境和背景,又是她眼中所见的景物。
不仅衬托出了人物皎洁轻柔的形象,而且暗透出人物清冷寂寞的意绪。
高考诗歌鉴赏(完整版)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羁旅思乡
送别抒怀 边塞征战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山水田园
怀古咏史 人生感怀 思妇闺怨 民生疾苦 哲理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医得眼前疮,挖却心头肉。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主要特点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 ( 穷兵 黩武)、将士 (生活艰苦)。 (2)情感:表达的是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建功立 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 或是长年征战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和对家人思念、对 帝王黩武开边和对边将恃宠贪功的讽刺。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4)常用词语: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胡、羌、羯、夷、夜郎、长云秋月、雪山、 孤城 、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常见情感
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A.依依不舍的留念。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C.坦陈心志的告白。
常见特征
季节 送别
时间
地点
景物
路口、长亭 秋季 清晨 杨柳、 驿站、渡口 或春季 或傍晚 码头等 酒等
古人送别的习俗 ①折柳送别 ②饮酒饯别③唱歌送别
出关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 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 简要分析。
瑶瑟怨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

瑶瑟怨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注解】:1、冰簟:喻竹席之凉。
2、潇湘:水名,在今湖南省内。
【韵译】:银床竹席多凉爽,我却偏偏不能入梦;长空澄碧如水,夜里云絮轻轻地飘荡。
远处传来几声雁叫,雁群飞过潇湘去;十二楼中夜已深,唯有明月洒着寒光。
【评析】:??诗是写女子别离的悲怨,蘅塘退士批注:“通首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
”诗所写的是梦不成之后之所感、所见、所闻的情景。
全诗象是几种衔接紧密的写景镜头,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
冰簟、银床、碧空、明月、轻云,南雁、潇湘,以至于月光笼罩下的玉楼,组成了一组离人幽怨的秋夜图,渲染了一种和主人公离怨情绪统一和谐的情调和氛围。
诗中虽无“怨”字,然而怨意自生。
--引自”超纯斋诗词” 翻译、评析:刘建勋【简析】:诗的题目和内容都很含蓄。
瑶瑟,是玉镶的华美的瑟。
瑟声悲怨,相传“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在古代诗歌中,它常和别离之悲联结在一起。
题名“瑶瑟怨”,正暗示诗所写的是女子别离的悲怨。
头一句正面写女主人公。
冰簟银床,指冰凉的竹席和银饰的床。
“梦不成”三字很可玩味。
它不是一般地写因为伤离念远难以成眠,而是写她寻梦不成。
会合渺茫难期,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本属虚幻的梦寐上;而现在,难以成眠,竟连梦中相见的微末愿望也落空了。
这就更深一层地表现出别离之久远,思念之深挚,会合之难期和失望之强烈。
一觉醒来,才发觉连虚幻的梦境也未曾有过,伴着自己的,只有散发着秋天凉意和寂寞气息的冰簟银床。
—这后一种意境,似乎比在冰簟银床上辗转反侧更隽永有情韵。
我们仿佛可以听到女主人公轻轻的叹息。
第二句不再续写女主人公的心情,而是宕开写景。
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幅清寥淡远的碧空夜月图:秋天的深夜,长空澄碧,月光似水,只偶尔有几缕飘浮的云絮在空中轻轻掠过,更显出夜空的澄洁与空阔。
这是一个空镜头,境界清丽而略带寂寥。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出自唐代温庭筠的《瑶瑟怨》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1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赏析这首咏闺怨。
全诗没有透出一个“怨”字,只描绘清秋的深夜,主人公凄凉独居、寂寞难眠,以此来表现她深
深的幽怨。
诗是写女子别离的悲怨,蘅塘退士批注:“通首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
”
诗所写的是梦不成之后之所感、所见、所闻的情景。
全诗象是几种衔接紧密的写景镜头,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全文赏析。
冰簟、银床、碧空、明月、轻云,南雁、潇湘,以至于月光笼罩下的玉楼,组成了一组离人幽怨的秋夜图,渲染了一种和主人公离怨情绪统一和谐的情调和氛围。
诗中虽无“怨”字,然而怨意自生。
诗的题目和内容都很含蓄。
瑶瑟,是玉镶的华美的瑟。
瑟声悲怨,相传“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志》)。
在古代诗歌中,它常和别离之悲联结在一起。
题名“瑶瑟怨”,正暗示
诗所写的是女子别离的悲怨。
头一句正面写女主人公。
冰簟银床,指冰凉的竹席和银饰的床。
“梦不成”三。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出自唐代温庭筠的《瑶瑟怨》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1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赏析这首咏闺怨。
全诗没有透出一个“怨”字,只描绘清秋的深夜,主人公凄凉独居、寂寞难眠,以此来表现她深
深的幽怨。
诗是写女子别离的悲怨,蘅塘退士批注:“通首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
”
诗所写的是梦不成之后之所感、所见、所闻的情景。
全诗象是几种衔接紧密的写景镜头,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全文赏析。
冰簟、银床、碧空、明月、轻云,南雁、潇湘,以至于月光笼罩下的玉楼,组成了一组离人幽怨的秋夜图,渲染了一种和主人公离怨情绪统一和谐的情调和氛围。
诗中虽无“怨”字,然而怨意自生。
诗的题目和内容都很含蓄。
瑶瑟,是玉镶的华美的瑟。
瑟声悲怨,相传“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志》)。
在古代诗歌中,它常和别离之悲联结在一起。
题名“瑶瑟怨”,正暗示
诗所写的是女子别离的悲怨。
头一句正面写女主人公。
冰簟银床,指冰凉的竹席和银饰的床。
“梦不成”三。
瑶瑟怨翻译

瑶瑟怨翻译
唐代的温庭筠写的《瑶瑟怨》翻译如下:
1、冰簟银床梦不成
此诗句翻译为:(躺在)洒满月光的床席上冰冷得让梦难以做成。
字词翻译:
冰簟:指清凉的竹席,形容竹席之凉。
簟:指竹席。
银床:指洒满月光的床。
梦不成:指希望于梦中与所思之人相会,但好梦难成。
梦:指做梦。
不:副词,否定词,表示疑问、未定。
成:指完成。
2、碧天如水夜云轻
此诗句翻译为:蓝色的天空如水,黄昏的流云轻盈。
字词翻译:
碧天:指青天;蓝色的天空。
如:指好像;如同。
夜:指黄昏;天黑。
轻:指分量不大。
3、雁声远过潇湘去
此诗句翻译为:(听闻)雁鸣叫着飞过天空飞向潇湘。
字词翻译:
雁:指鸟名,即雁鸟
雁声:指大雁的叫声,一般用来表达诗人离愁别绪、相思、思乡的情感。
远过:指超过。
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此代指楚地,是秋雁南归之所。
4、十二楼中月自明
此诗句翻译为:十二楼中的(沐浴着)月亮自然倾泻而下的明亮月光。
字词翻译:
十二楼:指神话传说中的仙人居处,泛指高层的楼阁,此处指女子的住所,即女主人所居住的妆楼。
月:指月亮。
自:指自然;当然。
明:指明亮;光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出自唐代温庭筠的《瑶瑟怨》
原文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
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
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
官终国子助教。
精通音律。
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
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
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存词七十余首。
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创作背景:
赏析
这首诗咏闺怨。
全诗没有透出一个“怨”字,只描绘清秋的深夜,主人公凄凉独居、寂寞难眠,以此来表现她深深的幽怨。
诗是写女子别离的悲怨,蘅塘退士批注:“通首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
”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