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实验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

合集下载

中考物理试题汇编——物态变化08

中考物理试题汇编——物态变化08

中考物理试题汇编——物态变化一、选择题1)我国民间有句谚语:“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子”是指盛水的水缸外表面 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小水珠是由A.水缸中的水蒸发形成的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C.水缸中的水汽化形成的D.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2)今年春节前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遇了低温雨雪天气,对以下与之相关的各图,说法中 不正确的是A .图(a )中雾凇是水蒸气的凝固现象B .图(b )中路面结冰需要交通管制是因为车轮与冰面间的摩擦力太小C .图(c )中向公路冰面上撒盐是利用降低熔点的方法来化冰D .图(d )中竹子被冰雪压“弯了腰”,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3)如图2所示,舞台上经常用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方法制造白雾 以渲染气氛.对“白雾”的形成,小明的解释是:(1)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2)气态二氧化碳液化形成白雾以上解释中A .第一句话存在科学性错误B .第二句话存在科学性错误C .两句话都存在科学性错误D .两句话都没有科学性错误4)根据右表所提供的数据,在标准大气压下,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80℃的酒精是液态B .气温接近-50℃时.应选用水银做温度计的测温液体C . -39℃的水银吸热,温度可能不变D . 铅的凝固点是-328℃5)(08江苏南通)下列自然现象中,由液化形成的是6)(08江苏宿迁)关于雪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熔化、放热过程 B .熔化、吸热过程C.凝华、放热过程D.凝固、放热过程7)(08江苏无锡)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A.初春,皑皑的白雪开始消融B.初夏,青青的小草挂上露珠C.深秋,红红的苹果蒙上白霜D.严冬,静静的池塘覆上薄冰8)(08江苏盐城)冬天,结冰的湿衣服也能晾干。

如图所示,其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凝华B.升华C.凝固D.液化9)(08江苏盐城)如图所示,在铝质易拉罐中放入少量的水,然后用酒精灯加热。

专题03 物态变化-2021年全国中考物理真题汇编(第三期)(解析版)

专题03 物态变化-2021年全国中考物理真题汇编(第三期)(解析版)

2021年全国中考物理真题全解全析汇编(第三期)专题03 物态变化1、(2021·北京·T7)下列四个实例中,能够使蒸发加快的是()A.将水果放在低温冷藏柜中B.将新鲜的蔬菜封装在保鲜袋中C.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D.将新采摘的辣椒摊开晾晒在阳光下2、(2021·福建·T13)缺电地方的人们发明了一种陶制的罐中罐“冰箱”,内外罐之间填有沙子,如图。

盛夏季节里,有利于给“冰箱”中食物降温的做法是()A.换用铁质材料制作内外罐B.经常给两罐间的沙子浇水C.把“冰箱”放在密闭房间内D.把“冰箱”放在湿热环境中3、(2021·福建·T7)下列关于水沸腾时的说法正确的是()A.继续加热,水温不断升高B.继续加热,沸点不断升高C.气泡上升过程中体积变大D.气泡上升过程中压强不变4、(2021·海南·T4)今年1月份海南最低气温跌破0℃,五指山水满乡岀现结霜现象。

霜的形成属于()A.凝固现象B.汽化现象C.凝华现象D.液化现象5、(2021·福建·T9)如图,《天工开物》中描述了古代劳动人民在田间制稻、脱粒等情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把镰刀口磨锋利是为了增大压强B.木桶底面积较大是为了减小压力C.用力击稻是为了利用惯性脱粒D.撑开稻草晾晒是为了加快蒸发6、(2021·河北·T6)我国北方秋、冬两季的清晨,树枝上常出现雾凇,那么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小明做了如图所示实验来进行探究,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一会儿,发现易拉罐内有冰与盐水混合物,底部出现了白霜,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雾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B.白霜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C.雾凇形成过程中放出热量D.易拉罐内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7、(2021·吉林·T2)下列现象属于凝华的是()A.初春,冰雪消融B.盛夏,朝露晶莹C.晚秋,霜打枝头D.严冬,滴水成冰8、(2021·宁夏·T2)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的智慧结,它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专题03物态变化实验(解析版)含答案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专题03物态变化实验(解析版)含答案

专题03 物态变化实验(解析版)类型一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方法技巧】1.实验装置的安装顺序为自下而上。

2.加热时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是因为酒精灯外焰温度高。

3.用水浴法加热,是为了使固体颗粒受热均匀4.温度计放置时玻璃泡完全浸没且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读数时视线与液面相平。

5.根据实验数据或图像分析得出结论:晶体熔化持续吸热,温度不变;非晶体熔化持续吸热,温度上升。

6.判断是不是晶体及其熔点:图像中存在一段平行于时间轴的线段则为晶体,对应的温度即为熔点。

7.用固体小颗粒是为了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固体充分接触并受热均匀。

8.烧杯口出现"白气”是水蒸气液化。

【专项训练】1.在“探究海波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中,绘制出了如图甲所示的图象。

(1)实验时,组装器材要________(填“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不直接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而是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海波的熔化过程是________段(用图中字母表示),熔化过程经历了________min,此过程中海波处于________态,此过程中海波________(填“吸”或“放”)热。

(3)图甲中,海波在E点是________态,在G点是________(均填“固”或“液”)态。

(4)由该图象知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________。

【答案】(1)从下到上使海波受热均匀(2)BC3固液共存吸(3)液固(4)相同【解析】解:(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先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浸没到海波中,试管不能碰到烧杯壁和烧杯底,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试管壁和试管底,所以要先放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因此在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进行。

中考物理 物态变化(真题训练)解析版)

中考物理 物态变化(真题训练)解析版)

专题03 物态变化一、选择题1.(2022·上海·统考中考真题)人体的正常体温为()A.0℃B.20℃C.37℃D.45℃【答案】C【详解】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若高于37.3℃,则视为发烧,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2.(2023·西藏·统考中考真题)自然界中的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转化情况如图所示。

根据图中知识,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霜的形成是熔化现象B.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C.雪的形成是汽化现象D.雾的形成是凝华现象【答案】B【详解】A.霜是固态的小冰晶,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的,故A错误;B.露是液态的小水滴集合而成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正确;C.雪是固态的小冰晶,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的,故C错误;D.雾是液态的小水滴,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3.(2023·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卫星发射时,火箭点火升空刹那间,可看到发射平台升腾起大量白雾,这是喷水系统前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仅液化B.仅汽化C.先液化后汽化D.先汽化后液化【答案】D【详解】水池中的水先吸热汽化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冷放热成水珠,产生白气,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4.(2023·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水的物态变化使自然界有了雨、露、雾、霜、雪等千姿百态的奇观。

关于图中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中,小草上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B.图乙中,树叶上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C.图丙中,河面上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D.图丁中,群山间雾的形成是升华现象【答案】A【详解】A.小草上露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正确;B.树叶上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故B错误;C.河面上冰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C错误;D.群山间雾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D错误。

初二物理温度和物态变化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物理温度和物态变化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物理温度和物态变化试题答案及解析1.(5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到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就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1)霜是由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2)小红由短文猜想:“霜”形成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小明为了验证小红的上述猜想,做了如下实验:从冰箱取出一些-10℃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选填“能”或“不能”)验证上述猜想.【答案】(1)水蒸气;凝华(2)气温在0℃以下;空气湿润;(3)不能【解析】(1)霜是由水蒸气直接凝华形成的,自然界中还有雪、冰花、雾凇的形成也都是这个道理;(2)空气中有充足的水蒸气,且气温低于0℃,才会形成霜,如果气温高于0℃,水蒸气会液化成小水滴;(3)不能,因为没有进行空气干燥和湿润的对比实验,所以不能证明空气干燥时是否会形成霜。

【考点】物态变化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 ℃~20 ℃是人体感觉比较适宜的环境温度B.家庭使用的寒暑表测量范围是-30 ℃~100 ℃C.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8 ℃D.常压下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都是0 ℃【答案】D【解析】人体感觉舒适的房间温度大约为20℃;家庭使用的寒暑表测量范围是-30℃~50℃;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同一晶体其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冰的熔点是0℃,则其凝固点也是0℃。

【考点】常见的温度3.以下自然现象形成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A.春天到了,冰雪消融B.初夏,林中白雾弥漫C.清晨,草叶上露珠晶莹D.深秋,果实上挂满了白霜【答案】A【解析】冰雪消融时融化,需要吸热。

林中白雾弥漫是水蒸气液化,需要放热。

专题10 实验探究:物态变化相关实验(解析版)

专题10 实验探究:物态变化相关实验(解析版)

2022-2023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学优生期中期末复习难点题型专项突破(人教版)专题10 实验探究:物态变化相关实验类型一:探究固体熔化和凝固时温度变化的规律1.(2022•葫芦岛中考)帮助小明完成“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

(1)小明采用“水浴法”加热,这样做的好处是物体受热均匀,且温度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2)小明使用A、B两支温度计,分别测量固体和水的温度。

组装实验器材时应该由下而上(填“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依次安装。

(3)实验时,每隔一段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

某时刻温度计B的示数如图甲所示,为81℃。

(4)图乙是温度计A、B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小明观察时发现,试管内出现液体时A的示数就不再升高,当固体全部变成液体后温度再升高。

此现象说明固体是晶体(填“晶体”或“非晶体”)。

(5)t0时刻烧杯中的水开始沸腾,分析图象可知,水沸腾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t0时刻试管中的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解:(1)采用“水浴法”加热的好处是物体受热均匀,且温度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2)酒精灯加热需用使用外焰加热,所以安装器材时要按照“由下而上”的顺序组装;(3)由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面对应的刻度线为81,所以示数为81℃;(4)因为晶体熔化时具有固定的熔点,由试管内出现液体时A的示数就不再升高,当固体全部变成液体后温度再升高,可说明固体是晶体;(5)水沸腾的特点是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t0时刻试管中的物质已经熔化,但还没有完全变成液体,故属于固液共存状态。

答案:(1)物体受热均匀,且温度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2)由下而上;(3)81;(4)晶体;(5)温度保持不变;固液共存。

2.(2022•百色模拟)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如图乙所示是冰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根据图象特征可判断冰是晶体(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当冰熔化一段时间后,试管中冰的质量减少(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物态变化及解答

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物态变化及解答
【答案】C【解析】【详解】A.雨主要是云层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 的水滴,故A错误;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故B错误;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C正确; D.雪是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D错误。故选C
3. (滨州)如图所示是某小组“探究 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 置及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象,下列 分析正确的是( )
【答案】 ①. 凝固 ②. 液化【解析】【详解】[1] 冶炼的液态铜在泥模内变成固态的青铜器,这是凝 固现象。[2]“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液态 的小水滴,这是液化现象。
2.(滨州) 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 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中华民 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下列节气涉 及的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A. “谷雨”节气,雨 的形成是凝固现象B. “白露”节气,露的形成是熔化 现象C. “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D. “小雪” 节气,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14.(烟台) 在“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在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铁圈A还是铁圈B?( ) (2)调整好器材后,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在水温升高到后,每隔 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 如下表格中,请根据表格数据在图乙中描点后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 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13. (潍坊)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氮的沸点为—196℃,室温下将液态氮置于试 管中,会看到试管周围有大量“白气”产生,并且筷子上有霜形成,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该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霜的形成需要吸热 B. 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C. “白气”的形成需要吸热 D. “白气”是氮气液化形成的

八年级物态变化实验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

八年级物态变化实验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

一、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探究蒸发快慢影响因素的实验中,在四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上等量的水,如图所示.(1)选择A、B两图进行实验探究,可以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的_____是否有关.(2)选择_____两图进行实验探究,可以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是否有关.(3)通过A、D两图的对比,可以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的空气流速是否有关,实验中如果利用电吹风来改变空气流速,_____(应该/不应该)使用热风.(4)以上实验体现了_____法.(填物理实验方法)(5)某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多少有关,于是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结果发现甲图中水先蒸发完,他依据“谁先蒸发完,谁蒸发的快”,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量有关,水越少蒸发越快”.他的依据和结论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答案】表面积 AC 不应该控制变量不正确【解析】【分析】【详解】(1)比较A、B两图看出是水的温度和水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相同,不同的是水的表面积,所以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2)要研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的关系,应控制水的表面积和水上方空气流动速度,所以选择AC两图是正确的.(3) 通过A、D两图的对比要想研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情况有关,即需控制相同的表面积、相同的温度,不同的空气流动情况,不应该使用热风.(4)以上实验体现了控制变量法.(4)该同学的验证过程是错误的,因为从设计的环节看他没控制水的表面积相同,因为只有在水的表面积相同时,先蒸发完的蒸发的才快. 因此他的依据和结论不正确.【点睛】(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2)在探究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的关系时,采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2.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小华使用的装置如图甲所示,根据实验数据做出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乙所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装置中存在的明显错误是_______;(2)纠正错误后,继续实验,当观察到烧杯内产生大量气泡,气泡上升变大且杯口有大量的“白气”形成,表明水在沸腾。

杯内气泡中的气体主要是_______(选填“空气”或“水蒸气”),杯口的“白气”是_______(选填“液态”或“气态”);(3)如图所示,是小明实验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出的水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

根据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_℃,水面上的气压_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1标准大气压。

仔细观察图像还发现:加热5min后到水沸腾前,水的温度升高得慢一些,水温升得慢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

【答案】温度计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水蒸气液态 99 小于水与空气的温差大,散热快【解析】【分析】【详解】(1)[1]由实验装置图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

(2)[2]杯内气泡中的气体主要是水蒸气,虽然水中溶解了一些其它气体,但在水沸腾时,这些气体基本上都逸出了。

[3]杯口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所以是液态。

(3)[4][5]由实验图象知,水的沸点是99℃,则此时水面上的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

[6]开始加热时,水与空气温度相近,水吸热的热量向外散失少,而随着水的温度升高,与空气温度相差越大,则向外散失的热量就越多,那么水升温会变慢,即是水与空气的温差越大,散热越快。

2.2019年5月,昆明市气温连续10天达到30℃左右,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昆明人着实体验了一下什么叫“酷暑难耐”。

往室内地面上洒水、打开窗户通风、尽量穿短衣短裤等避暑手段纷纷登场。

这些措施为什么可以使人感觉到凉爽?小林同学准备了滴管、水、两块玻璃片、吹风机(有加热和不加热两挡),请你加入进来一起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并将其中一滴水摊开,把它们放在室内,观察蒸发情况,这是探究蒸发快慢与_________的关系;(2)如果要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应该____________,然后用吹风机(不加热挡)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蒸发情况;(3)为了探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然后用吹风机(加热挡)去吹其中一滴水,观察蒸发情况。

这样做是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是____________;(4)该实验将水滴在玻璃片上而不滴在木板上,这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小林同学上公共厕所洗完手后,用如图所示的烘干机(手一放进去就自动吹暖风的机器)使手上的水快速蒸发。

当他把干燥的左手和沾水的右手,同时放进烘干机内,左手感觉吹的是暖风,而右手感觉吹的却是凉风,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液体表面积用滴管将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吹其中一滴水错误没有控制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避免木板吸水干扰判断蒸发吸热【解析】【分析】【详解】(1)[1]两滴水的表面积不同,室内的温度和空气流速相同,所以是探究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

(2)[2][3]要探究蒸发的快慢与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就要保持同种液体表面积、温度相同,而空气流速不同,故用滴管将两滴液体分别滴在两块玻璃上,用不加热挡吹风机吹其中一滴水,观察两滴水蒸发的情况。

(3)[4][5]要探究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就要保持同种液体表面积和空气流速相同,小林在加热水滴的同时加快了空气的流速,故其做法是错误的。

(4)[6]木板吸水,会使滴在木板上的水的质量发生变化,影响实验的进行并得出错误的判断。

(5)[7]沾到手上的水蒸发时吸收热量,手的内能减少,手表面温度降低,所以湿手感觉吹的是凉风。

3.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1)如图甲所示是某小组安装的实验装置,以下器材的合理安装顺序是_____(填序号)①装水的烧杯②酒精灯③铁杆A和温度计(含厚纸盖)④铁圈B和石棉网(2)下表是小强记录的实验数据.时间/min01234567温度/℃8890929496989898请根据上表数据绘出水温与时间的关系图象____________(3)小明撤掉酒精灯水停止沸腾后,发现有段时间烧杯底部的温度仍高于杯内水的温度,水不会继续沸腾的原因是_____.【答案】②④①③杯内的水沸腾需要吸收热量,烧杯底部吸收的热量不能够提供水沸腾所需的热量【解析】【详解】(1)酒精灯要使用外焰加热,所以合理顺序应先放好酒精灯,由其外焰高度确定铁圈及石棉网的高度,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玻璃泡要浸没在液体中,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壁,所以接着应放置烧杯,最后安装温度计,即合理安装顺序为:②④①③;(2)由表格中的数据描点连线得:(3)小明撤掉酒精灯水停止沸腾后,发现有段时间烧杯底部的温度仍高于杯内水的温度,水不会继续沸腾的原因是杯内的水沸腾需要吸收热量,烧杯底部吸收的热量不能够提供水沸腾所需的热量.4.如图所示是课本上的几个小实验,请根据要求填空.(1)在图甲所示实验中,将烧瓶内的水加热至沸腾后移去火焰,水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此时会观察到________的现象,这是由一于在瓶底浇冷水后,液面上方________,导致液体的沸点降低所致.(2)图乙是小明制作的“浮沉子”.为观察到小瓶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大瓶瓶盖应该________(旋紧/拧开);为使漂浮于水面上的小瓶子下沉,小明应________ (松开/捏紧)手指.(3)如图丙所示,将一根针插在绝缘底座上,把折成V字形的铝箔条水平架在针的顶端,制成一个简单的验电器.当用带电的橡胶棒先靠近静止的铝箔条左端,再靠近其右端时会观察到铝箔条________(均被吸引/均被排斥/一次被吸引,另一次被排斥).此实验中,通过铝箔条的转动可推断橡胶棒的带电情况,这种实验方法是________(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理想实验法).【答案】水又开始沸腾气压减小旋紧捏紧均被吸引转换法【解析】【分析】【详解】(1)在图甲所示实验中,将烧瓶内的水加热至沸腾后移去火焰,水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时,液面上方的气体温度降低、体积减小,气压减小;由于气压降低,水的沸点降低,所以此时会观察到水又开始沸腾的现象.(2)图乙是小明制作的“浮沉子”,实验中要通过改变瓶内气体压力的方法,改变小瓶的浮沉,所以为观察到小瓶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大瓶瓶盖应该旋紧;为使漂浮于水面上的小瓶子下沉,小明应挰紧手指,则瓶内气压增大,气体对小瓶的压力增大,同时压力增大时,进入小瓶中的水增加,小瓶自重增加,所以小瓶下沉.(3)如图丙所示,将一根针插在绝缘底座上,把折成V字形的铝箔条水平架在针的顶端,制成一个简单的验电器.当用带电的橡胶棒先靠近静止的铝箔条左端时,由于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所以橡胶棒与铝箔条吸引;再靠近其右端时,同样由于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也会观察到铝箔条被吸引,即两次都被吸引(但要注意橡胶棒与铝箔条不能接触,接触后,带同种电荷,第二次会排斥);此实验中,通过铝箔条的转动可推断橡胶棒的带电情况,这种实验方法是转换法.5.小梦和小阳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安装实验装置时,应按照___________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小梦观察到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乙所示,表示沸腾前气泡上升情况的是图 ___________。

(3)小梦记录了不同时刻的温度如下表,小阳认为她记错了一个实验数据,而且错误的数据是第 6 组数据,你觉得他这样判断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

时间01234678/min温度/℃9092949697959797(4)两位同学使用相同的实验器材实验后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丙所示,由图可知两位同学实验时水达到沸腾的时间不同,你觉得原因是_______。

【答案】自下而上 A 这段时间水处于沸腾状态,水的温度应该是97℃水的质量不同,需要吸收的热量也不同,加热时间不一样【解析】【详解】(1)[1]安装实验装置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因为不知道上面的实验仪器高度如何,所以从下面开始往上安装;(2)[2]水在沸腾前,温度不均匀,上面的水温度较低,下面的水温度较高,气泡从底部上升,到达上面位置时,遇冷放热,液化为水,气泡的体积会变小,所以表示沸腾前气泡上升情况的是图A;(3)[3]第6min时它的温度是95℃,而上一个时刻它的温度是97℃,下一个时刻它的温度是97℃,所以这段时间水应该处于沸腾状态,不可能是95℃;(4)[4]从图丙可以看到,两位同学实验时水达到沸腾的时间不同,这可能是因为水的质量不同,需要吸收的热量也不同,加热时间不一样。

6.雪灾给人民的生活、生产带来很多困难.小陆看到抢险队员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洒大量的盐,他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含盐的冰熔化时跟纯净的冰熔化特点有何不同?为此,他进行了下列探究过程:他用同样多的纯水、淡盐水、浓盐水制得纯冰、淡盐冰、浓盐冰,然后将这些冰弄碎放入试管中,在冰块中插入温度计,记下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每隔0.5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试管中冰块状态的变化.在选择冰块吸热方式时有如图所示的二种方法,请你为他选择一种最佳的方法.你选择的方法是______(选填“甲”或“乙”).选择这种方法的好处是__________.(当时的室温大约是10℃)在相同条件下测量三者的温度变化(图丙),得到三条温度变化曲线(纯冰对应曲线①、淡盐冰对应曲线②、浓盐冰对应曲线③).【分析】根据曲线图可知:(1)利用盐水制成的冰__________(选填“是”、“不是”)晶体.实验中浓盐冰的熔点是_________℃.【归纳】根据分析可以推想得到:(2)在水中加适量的盐,可以_______(选填“提高”/“降低”)水的凝固点,并且含盐浓度越高的水,凝固点越______(选填“高”、“低”).(3)在选择器材时,小陆提出不要使用量程为-2℃~102℃的温度计,要使用量程为-20℃~102℃的温度计,这样考虑主要是基于什么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乙受热均匀,延长熔化时间便于观察是-7降低低盐水的凝固点低于-2℃【解析】甲图中用酒精灯加热,由于火焰温度较高,会使冰熔化过程加快,来不及观察,所以应选择乙图的实验装置,选择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将试管放入空气中,当时室温保持10 ℃不变,冰的受热均匀,延长熔化时间便于观察.(1)有图像可知,利用盐水制成的冰在融化时由固定不变的温度,即有熔点,所以是晶体.实验中浓盐冰的熔点为-7 ℃.(2)由图像可知,冰的熔点为0 ℃,淡盐水的熔点为-3 ℃,浓盐冰的熔点为-7 ℃,由此可知,在水中加适量的盐,可以降低水的凝固点,并且含盐浓度越高的水,凝固点越低.(3)因为盐水的凝固点低于-2 ℃,所以选用温度计的最小值应低于-2 ℃.点睛:此题通过给出的实验信息,考查了学生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同时将所得的结论应用于生活实际,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练习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7.如图中,图甲所示,是“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