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部编教材--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合集下载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有三部分内容: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原始农业。

前面两个子目与第三子目之间,是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概括关系。

前两个子目之间是并列关系,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分别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

讲述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是为讲述原始农业的发展作铺垫。

原始农业的发展是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的落脚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

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识读《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居民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2、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四、教学方法表格归纳法,问题导学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授课类型:新授型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历史,了解到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的。

但大家想想,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如果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会有哪些不便之处?学生回答明确: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教师提问:那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种地,将一时不能吃的动物饲养起来,等食物短缺的时候再吃等)教师指出: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问题的最好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讲授新知1、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1)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后,自己整理关于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填写下表:(2)问题思考: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学生结合所学进行回答。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优质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优质课件
地穴式房屋有利于放风、保暖适合北方的气候条件; 干栏式房屋既通风又防潮,下层还可以饲养家畜。
课堂小结
原始农业的发展
原 始 农
半坡 居民
居住区 生产工具 生活用具

生 活
河姆渡 人
房屋、水井 农业生产
雕刻艺术
随堂训练
1 . 下列现象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B
.半坡人使用耒耜耕地
C.
长江流域 距今约7000年前
黄河流域 距今约6000多年前
代表农作物
水稻(最早)
粟(最早)
生产工具 原始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房屋结构
磨制石器(石斧、骨耜、木铲) 磨制石器(石斧、石铲、弓箭)
家畜:猪、狗、水牛
家畜:猪、狗、捕鱼
会纺纱、织布、缝制衣服、黑陶 会纺线、织布、会制造彩陶
干栏式
半地穴式
娱乐绘画 玉器 、骨哨、象牙雕刻、天然漆
合作讨论:
1 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式样是怎样的? 2 在生活中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 3 饲养哪些家畜? 4 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 5 学会了制作什么器物?
(1)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最 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 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2)发现大量人工栽培水稻遗迹
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 地之一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用偶蹄类动物的肩肿骨制 成)





刻画猪纹黑陶钵
陶猪
出 陶钵、陶猪的出土说明了河姆渡居民 会制陶,会养猪,开始了原始畜牧业。



小陶舟
陶灶
石磨及磨棒
半坡遗址出土文物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程的板块结构是:“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发展”。

第一和第二子项与第三子项之间的关系是从具体到抽象的。

第一子目和第二子目并置。

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生活是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原始农业文明的典型。

他们用磨石工具种植庄稼和饲养牲畜,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中国原始农业的逐步形成和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教材引用了大量文物图片,注重培养学生的经验性意识。

同时,它还配备了中国原始农业时代主要遗址的地图,以加强学生的历史时空观。

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2、学术状况分析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原始农耕时代距今久远,许多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堂中展示考古发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灵活多样地组织材料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了解原始农业的兴起和意义。

初步学会总结、总结、分析、比较具体史料、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阅读《北方半洞穴圆屋修复图》和《河姆渡人甘兰楼修复图》,生动把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归纳和比较,我们可以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业生活和特征。

困难:农业发展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了解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基础。

5、教学策略图片分析法、观察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六、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图片介绍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笔记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寻找有效历史信息和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展示“原始狩猎学生回忆内部狩猎和原始收集地图”,并展示问题:北京人只在野外收集和捕获食物有什么限制?收集和捕猎的食物总有一天会完成。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特点。

2.理解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原始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特点。

2.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理解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2.探究原始农耕社会生活方式和特点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先向学生简单介绍本课将要学习的知识点以及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状态。

2. 检查上节课作业(5分钟)检查上节课作业的完成情况,加深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 学习新知(40分钟)1.讲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特点(20分钟)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特点,如居住环境、食物来源、社会组织形式等。

2.磨制石器的发明和采集植物的选择(20分钟)通过学生观察图片和讨论,引导学生研究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让学生从中发现和总结出这些工具和技术对于原始人类的作用,如可以提高生产力,改善生活条件等。

4. 总结归纳(10分钟)利用课堂实例,指导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提示学生对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串联和总结,了解其反映的人类文明发展的进步。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本节课的预习作业以及课后反思,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

五、板书设计制作适当的教学笔记和标题字符,引导学生以视觉化的形式把握课程重点和难点。

六、课堂反思本节课重在让学生理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特点,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通过讨论和探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思考,加深学生对本课的记忆和理解。

但教学的时间还可以加长,通过更充分的讨论和实校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

部编版初中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件

部编版初中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件

孩春 子天
是开
梅放
花;
,有
选的
择孩
在子
冬是
天荷
开花
放,




我们,还在路上……

半地穴式房子
半坡居民 生活在黄河 流域,干燥 寒冷,建造 半地穴式房 子,能冬暖 夏凉。
人面鱼纹陶盆
双耳尖底瓶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 点的陶器之一。它是巧妙运 用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 具体方法是在双耳上系上绳 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 接触水面就自动倾斜,灌满 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 竖起。用它盛水还有两大特 点,一是便于手提与肩背, 二是口小,灌满水后从河边 到居住区的路上水不容易溢 出。
长江下游地区地势 低洼、潮湿温热。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井架复原图
议一议: 河姆渡遗址还发现了菱角、酸枣
等野生果实以及鱼骨,这些现象能 够说明什么?
农耕确实是河姆渡居民生活的重要 组成部分,但出土实物证明采集和渔 猎在他们的生活生产中的地位仍十分 重要,农耕并不能彻底解决河姆渡居 民的生存问题。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1、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能否制造工具。 2、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 约170万 年。 3、北京人发现的地点是 北京周口店, 距今 约70万—20万年,使用 打制 石器,
过着 群居 生活,会使用 火 ,火的使用,
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
想一想
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 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 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采 集和狩猎得来的食物总有吃完 的那一天,那他们该如何生存 呢?
一、原始农业的产生
考古发掘证明,我国农业起源最早可 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万年左右;

部编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件

部编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件
出原始农业的特点。并试着和现代农业进行对比
特点
原始农业
现代农业
劳动工具 旧石器、新石器 耕作方法 刀耕火种 劳动方式 集体劳动
机械化农业 绿色农业、物理农业
工厂化农业
新特点
休闲农业、 特色农业、观光农业
部编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21
• ——《学评》选择题部分
22
部编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比较项 距今时间
定,需要迁徙。
部编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2
一、自主学习(3分钟)
◎检查学案:完成率、准确性、规范性
知识点
题号 答案
1.半坡居民的生活
1
D
2
A
2.河姆渡人的生活
3
B
4
B
5
B
3.原始农业的发展
6
D
7
B
部编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3
◎小组讨论:学习疑问 结对讨论、组内讨论、组间讨论 学习组长:反馈讨论情况及再生的问
17
【材料阅读】 原始艺术
河姆渡人的骨哨
6、手工业:原始乐部编版器第2课,原始农玉耕生器活
18
【材料阅读】 原始艺术
半坡出土牙饰、蚌壳饰饰物
半坡尖底瓶 部编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19
【材料阅读】 原始文化
半坡的刻划符号 部编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20
【点拨7】 请写在学案背面
请从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中,总结
题,组织组间讨论。
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原始农耕文化,请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原始人类
半坡居民 河姆渡居民
生产 生活 状况 不同点
距今时间 主要农作物 房屋样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构水井
关内容
5.农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6.工具、牲畜
骨耜 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7.手工业
骨哨、陶器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
学生勾画相
(1)兴起地区:
关内容
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2)发展变化: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
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2.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
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重点 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由歌曲《黄河长江》导入
听歌曲,思 激发学生的好
歌词中的为什么说中国的黄河长江孕育 考问题 导入新课
板书
学生回忆旧石器时代?
4.农作物: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5.饲养牲畜:猪、狗
6.生活用具:陶器,最具特色的彩陶半坡人 学生根据课 提高 学 生 概括
还有很多装饰品,并有少量乐器,如陶埙。 本,分析总 能力
还出土了骨针、骨锥、纺轮,可见半坡人已 结概括
经学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出示粟籽和人面鱼纹彩陶盆的图片
第 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案
课题 第 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
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பைடு நூலகம்
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
学习目标 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结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优质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优质课件

4.农耕作物:粟
猪、狗等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6.定居生活: 7.原始手工业: 彩陶、陶埙、纺织、制衣
5.原始饲养业:

半地穴式房屋
动脑筋:
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屋?
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 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雨, 又可以取暖。
顺应大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历史七年级上册( RJ )教学课件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 源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导入新课
新课探究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 类历史,了解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但 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会 有哪些不足之处?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 的生活有保障呢?
半坡人面鱼纹陶盆
半坡的原始纺织业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地点: 长江流域 (浙江余姚) 约7000年 2.时间: 磨制石器 3.生产工具: 4.农耕作物: 水稻 干栏式房屋、水井 5.定居生活:
(5)生活用具—陶器,彩陶最具特色
图片欣赏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半坡的原始纺织业
总结归纳: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产生活 上的异同点
地理位置 距今年代 不同点 房屋样式 生产工具 种植作物 相 同 点 半坡居民 黄河流域 距今约6000年 半地穴式 骨器、角器 粟 河姆渡居民 长江流域 距今约7000年 干栏式 骨耜 水稻
①处于相同的社会发展时期;②都以农业为主 要生产形态;③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 ④都普遍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陶器等
合作探究:
阅读教材《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 图》,回答问题: (1)我国原始农耕的代表性遗址除了半坡遗址 外,还有哪些?这些遗址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主要有河姆渡、红山、良渚遗址等; 这些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 因为河流的中下游地势平坦、宽阔,水源充足、 土地肥沃,便于进行农业生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懂使用天然漆
骨耜
的 国 家 。
我 国 是 世 界 上 种 植 水 稻
杆栏式房屋
七千年前的古水井
思考:
• 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 房屋呢?
浙江地区地势低洼、 炎热多雨,潮湿。
通风防潮(京人、山 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 步呢?
原始 距今 居民 时间
半坡的原始纺织业
二、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 • • • • • • 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 2.时间: 约七八千年前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 骨耜 4.农耕作物: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5.定居生活: 杆栏式房屋 木结构水井 6.原始饲养业:猪 狗 水牛等 7.原始手工业: 陶器 玉器 乐器
雕刻(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
第 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 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 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 生有哪些不便之处?
神 农 与 伏 羲
一、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 • • • • • • 1.时间: 约六千年前 2.地点: 黄河流域的陕西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石刀)骨器 角器 4.农耕作物:世界上最早种粟 5.原始饲养业:猪 狗 6.定居生活: 半地穴式房屋 7.原始手工业: 彩陶 纺线 制衣
生活 地区
原始 农耕
磨制石器
原始 原 始 房屋结 构 家畜 手工业 饲养业
猪狗 水牛 陶器 干栏式 建筑
河 约七八 长江流域 耒耜耕地 姆 千年 浙江 渡 种植水稻
约五千 黄河流域 石刀 半 年 陕西 坡 种植粟 磨制石器
玉器
原始乐器
猪狗等 彩陶 纺织
半地 穴式 圆形 建筑
下节课再见!
半坡居民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动脑筋:
• 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 屋?
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 候比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 既可以抵挡风雨,又可以取 暖。
顺应大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科学 合理。
磨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
捕猎 捕鱼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蔬菜的国家
人面鱼纹陶盆
早期符号文字的演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