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农耕生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共25张PPT

三、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 1.时间: 约六千年 • 2.地点: 黄河流域(陕西西安) • 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石刀) 耒耜 • 4.农耕作物:粟和蔬菜(世界上最早种粟) • 5.原始饲养业: 猪 狗 • 6.定居生活: 半地穴式房屋 • 7.原始手工业:彩陶 纺线、织布、制衣
半地穴式房屋
动脑筋:
情节是( C )
A 种植水稻 B 饲养猪狗等家畜
C 住半地穴式房屋
D 食用磨制石器
懂得挖掘水井、饮用井水的原始居民( A )
A 河姆渡人 B 半坡人 C 北京人 D 山顶洞人
• 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而半坡
居民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屋的原因是( B )
A 生活习惯 B 地理与气候 C 生产生活能力所致 D 历史传统
干栏式房屋
骨耜
思考:
• 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 房屋呢?
浙江地区地势低洼、 潮湿温热。
动脑筋:
• 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 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 步呢?
(1)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 (2)种植水稻 (3)住干栏式房子,过上定居生活 (4)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 (5)会饲养家畜 (6)会制造陶器 (7)会制作简单的 玉器和原始乐器
半坡的原始纺织业
原始 距今 生活 居民 时间 地区
原始 原始家畜 原始 农耕 饲养业 手工业
河 姆 渡
约七千 年
长江流域 浙江
磨制石器
最早种植 水稻
饲养家禽
制造陶器、 玉器和原始 乐器
半 坡
约五、 六千年
黄河流域磨制石器
陕西
最早种植
粟
饲养猪狗 等动物
制造彩陶、 织线
2024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2024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原始农耕的生活方式,通过学习炎帝、黄帝等历史人物的事迹,让学生了解古代农耕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古代农耕生活的具体内容和农耕文化的发展,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农耕生活的特点,以及农耕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炎帝、黄帝等历史人物的事迹,掌握中国古代原始农耕的生活方式,了解农耕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炎帝、黄帝等历史人物的事迹,中国古代原始农耕的生活方式。
2.难点:农耕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人物的事迹,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农耕生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历史人物、事件和图片的PPT,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古代农耕生活。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农耕工具图片,用于课堂展示和讨论。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炎帝、黄帝等历史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农耕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中国古代原始农耕的生活方式,包括农耕工具、生活方式等,让学生对古代农耕生活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农耕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原始的农耕生活优秀5篇

原始的农耕生活优秀5篇原始的农耕生活,篇一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一。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培养自己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我们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二。
学习重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三。
学习方法。
阅读法:仔细、认真阅读全文。
比较法:比较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所反映的原始农耕文化异同。
心灵感知法:通过想象,感受在洞穴和丛林中生活的人们,来到了平坦的原野之后所面临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体会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生产和生活的不同。
四。
导学问题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的国家。
2、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流域,已经是使用的石器,在世界上最早种植了,住着的房子,能挖掘水井,饲养家畜。
制作陶器,玉器和原始。
3、生活在流域省西安附近的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的石器,用石刀收割庄稼。
他们在世界上最早种植了,住着的房子,用箭头、渔钩打猎捕食。
事实证明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国家。
他们能够烧制,会纺线、、。
4、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___ ;地点____;出现___陶和____陶;在后期,出现了_____,原因是:_______。
(二)结合刚才的自主学习,同学们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氏族名称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年代地理位置房屋类型主要农作物家畜种类生产工具烧制陶器(三)想象一下: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四).假设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秋天庄稼收获后能够互访,你能否利用本课所学知识和下面的出土文物图片(在河姆渡和半坡遗址出土),为他们分别设计一份接待对方一天的日程表,包括一份含两餐的食谱和一天的活动。
原始的农耕生活

原始的农耕生活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农耕生活是人类最早的生存方式之一。
原始的
农耕生活是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表现,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
在这个时代,人们依靠土地种植粮食和养殖动物来维持生计,耕种、播种、收割和加工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始的农耕生活是一种朴素而又充满乐趣的生活方式。
人们在清晨醒来,走出
家门,开始一天的农耕劳作。
他们用简单的农具和自然的力量耕种土地,播种种子,等待着丰收的季节到来。
在农作物成熟的时候,人们一起收割,将庄稼带回家,进行加工和储存。
这种劳作方式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也让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赐和丰富的收获。
原始的农耕生活也是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
人们依靠土地和自然资源生活,他
们尊重大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农耕生活中,人们学会了观察自然的变化,根据季节的变化来种植作物,调整生活的节奏。
他们也学会了尊重土地,保护环境,让土地得到休息和恢复,以保持土地的肥沃和生产力。
原始的农耕生活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人们在劳作中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的
空气,享受阳光和大自然的馈赠。
他们吃的是自己种植的食物,喝的是清澈的泉水,生活在自然的怀抱中。
这种简朴而又健康的生活方式,让人们身心健康,充满活力。
原始的农耕生活虽然已经远去,但它留下了宝贵的文明遗产。
在现代社会,我
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保持身心健康,这些都是我们可以从原始的农耕生活中学到的宝贵经验。
让我们珍惜这份宝贵的遗产,让原始的农耕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永恒主题。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精选4篇)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精选4篇)《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篇1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学习目标】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学习目标】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七上p7—9 力量要求:识记【学问梳理】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河姆渡原始农耕遗址位于流域的省市,距今约年,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的房子。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半坡原始农耕遗址位于流域的省市四周的半坡村,距今约年,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居住的房子,能制造颜色鲜丽的。
【自主检测】1.◆(苏州) XX年11月,被确认为我国发觉的最早人工栽培水稻地区之一的苏州草鞋山遗址又有新的考古发觉,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
在下列远古人类中,也已经种植水稻的是()a.元谋人b.山顶洞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2.◆(聊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据考古发觉,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居民d.半坡居民3.假如你是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下列生活中不行能消失的是()a b c d4. 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农夫在建排涝站挖地基时,意外地发觉一处原始时代人类生活遗址。
遗址中有稻谷、稻秆、稻叶积累。
这处遗址是()a.北京人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c.半坡人遗址d.河姆渡人遗址5、能最早种植粟、制造彩陶、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子里的原始居民是()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6. XX年11月至XX年1月,“至尊国礼”(即世界各国领导人馈赠给我国领导人的宝贵礼品)在西安半坡博物馆隆重展出。
下列关于该博物馆说法,正确的是()①它是在半坡遗址发觉后建立的②它只是用来保藏和展现“至尊国礼”③它展出了半坡遗址中出土的历史文物④它展现再现了我国原始农耕的图景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7. 下列文物出土于同一原始文化遗址,生活在该遗址的原始居民:()①已经工使用磨制石器②会纺线织布③烧制陶器④ 拥有成熟的文字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8、元谋人、河姆渡遗址都分布在()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珠江流域d.辽河流域9.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原始的农耕生活

原始的农耕生活引言原始的农耕生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人类开始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过渡到农耕生活,这对于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探讨原始的农耕生活的起源、特点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农耕的起源农耕生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当时,人类开始自我驯化农作物,培育适合自己生活的植物。
他们开始种植谷物,如小麦、大麦和稻米,并逐渐将狩猎采集作为主要生活方式转变为农耕生活。
农耕的起源与气候变化有关。
当时,地球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气候时期,这为人类种植作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此外,农耕的起因还与人类社会结构的演变密切相关。
在采集社会中,人们更多地依靠自然环境获取食物,不太依赖社会组织。
而农耕社会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开始组织起来,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社会结构。
农耕生活的特点原始的农耕生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静止定居与狩猎采集的游牧生活方式相比,农耕生活意味着人们需要定居在特定的地点。
在农田周围建立起住所,便于照料农作物以及驯养家畜。
这种定居的生活方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2. 农业耕作农耕生活的核心就是农业耕作。
人们开始学会在适宜的季节种植作物,并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农业耕作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发展,如灌溉系统、耕作工具的改进等。
这些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为人类提供了更丰富的食物资源。
3. 养殖家畜农耕生活还包括家畜饲养。
人们开始饲养家畜,如牛、羊、鸡等,用来提供肉食、皮毛以及劳动力等。
养殖家畜丰富了人类的食物来源,并使人类社会的生活更加丰富多样。
4. 社会组织的发展农耕生活的出现促进了社会组织的发展。
人们开始协作耕种,并形成了以家庭为基础的氏族组织。
随着时间的推移,氏族组织逐渐发展成为更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如城邦、国家等。
这种社会组织为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
农耕生活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原始的农耕生活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人类人口的增长农耕生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使得人类能够在相对固定的土地上养活更多的人口。
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D
河姆渡、半坡对比表
原始 原始 类 距今 地域 使用 原始 畜牧 手工 居住 别 时间 特点 工具 农业 业 业
最早 七千 长江 种植 年 流域 磨制 水稻 石器、 最早 半 五六 黄河 耒耜 种植 坡 千年 流域 粟
河 姆 渡
饲 养 家 畜
制造 陶器 玉器 制造 彩陶 纺织
干栏 式房 屋 半地 穴式 房屋
北京人与山顶洞人比较表
代表 文化 北 京 人 山 顶 洞 人 距今 时间 约70 到20 万年 前 头部 特征 保留 猿的 特征 工具 制造 打制 石器 用 火 用
自然火
生 产
采集 狩猎
观 念
社会 组织 群居
约3 万年 掌握 技 本相同 前 术
现代人 打制石器 人工 取 采集 抛光、钻孔 和 基
火
懂 得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3.生产生活: (1) 社会生产力发展
黑 陶 彩陶 白陶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2) 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3.生产生活:
有的墓随葬的玉器和 日常器物多达170余件, 有的墓却一无所有.
生产 发展 剩余 产品 出现 私有 财产 出现 贫富 分化
小结
一、河姆渡人
• 1、地点 • 2、时间 • 3、生产生活
半坡人为什么要建这样的房屋呢?
二、半坡人
3.生产生活: (6)制造彩陶
鱼纹陶盆
人面鱼盆
二、半坡人
3.生产生活:(7)早期文字雏形
彩陶上刻画的符号
二、半坡人
3.生产生活:(8) 纺线织布制衣
特半 点坡 的出 陶土 器的 之最 一具
尖底瓶
陶制纺轮
三、大汶口人
1.地点: 黄河流域(山东泰安) 2.时间: 距今约4、5千年
原始的农耕生活

原始的农耕生活
原始的农耕生活是指人类在没有现代化工具、农业技术
和科学知识的情况下,依靠自然资源进行种植、养殖和生产的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主要依靠天时、地利、人和以及家畜,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生产农产品,并从中获得生活物资。
在原始的农耕生活中,人们主要靠手工具进行耕种。
他
们会利用锄头、镢头、铲子和犁等简单工具翻耕、沟渠、除草、开井以及施肥等。
种植作物主要包括小麦、稻米、玉米、荞麦、薯类、豆类及各种蔬菜和水果。
除了农作物的种植,人们还会养殖家畜。
家畜主要包括猪、牛、马、羊、鸡、鸟类等。
这些家畜不仅给人们提供乳制品、肉类等食物,还可以用于耕地、载重等。
此外,人们还会捕鱼、狩猎等方式获得食物,从而丰富生活。
原始的农耕生活中,人们的生产工具主要是木制、石制
和竹制的物品,依靠肌肉和体力进行生产活动。
人们需要昼夜辛勤工作,一年四季不停歇地生产,以确保食物和生活用品的充足。
在原始的农耕生活中,人们重视节约使用自然资源。
他
们通过一系列的节约措施来整体保护土地、水源和生态环境。
例如,撒种时不浪费,避免浪费水源,重视耕地保育等。
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人们还会进行天象观察,并通过自然现象预测季节变化和天气情况。
总的来说,原始的农耕生活虽然简单,但人们凭借着对
自然的认知、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和丰富的
文化。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不仅满足了自己的生活需求,也对自然环境进行了保护和维护,一度成为现代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
考古发现,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已出现原始农耕的遗存。
教材所讲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
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注意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注意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
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这些概念和结论难于掌握,课文略而不写,只用一段小字介绍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状况,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认识、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
学法指导:
2.对于历史文物、遗物、示意图的观察、分析,应注意:第一、注意图题中表明的文物所属时间、地点,以便联系已有的知识;第二、注意观察对象的外形、结构和材料,以便对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测;第三、注意联系课文的大、小字内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等,有的是对文物的背景作介绍,有的是文物所反映的客观历史情况。
3.思考“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你怎样看这一现象?”的问题时,注意:第一,农耕经济有了更大发展,财富增多,这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第二,氏族首领凭借权利拥有较多的财富,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第三,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
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复习巩固:
选择题
1.能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水井的原始居民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2.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
A.彩陶 B.黑陶C.白陶D红陶
3.华夏族形成的基础是()
A.尧的部落联盟B.禹的部落联盟
C.蚩尤的部落联盟D.黄帝和炎帝的部落联盟
4.属于我国母系氏族时期的原始人类有()
①大汶口原始文化早期居民②河姆渡居民③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居民④半坡原始居民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
5.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是()
A.北京人 B.半坡原始居民C.山顶洞人D.湖南玉蟾岩居民
6.在下列氏族公社人类遗址中,地理位置最东的是()
A.山顶洞人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父系氏族公社遗址
7.下面几项表现了我国原始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用火把肉烧成熟食用 B.使用陶器器皿
C.穿着麻布缝的衣服 D.人死后有玉器等陪葬物
8.下面几个时期的氏族公社居民中,不属于氏族公社时期的居民是()
A.大汶口氏族公社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二、材料分析题
9.“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通“举”)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礼记·礼运篇》
阅读材料回答:
①这段古文讲的是什么时候的情况?
②文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哪些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