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合集下载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2. 掌握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 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进行推理和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 认识农耕文明的重要性和原始农业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

2. 原始农耕文明的发展。

难点:1. 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特点。

2. 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农耕生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3. 课堂讲解:讲解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特点,包括居住环境、生产工具、生活方式等。

4. 案例分析:分析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原始农耕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原始农耕生活对后世的影响。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方式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原始农耕生活的理解。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历史教科书《原始的农耕生活》相关章节。

2. 课件: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图片、视频等。

3. 互联网资源:相关历史资料和论文,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和引用。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是如何生活的?2. 主体活动: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背景和意义。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1.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时期和地理环境。

探讨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和发展。

1.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地图和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原始农耕生活。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对原始农耕生活的看法和理解。

第二章: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和特征。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物的好奇心和观察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探讨原始农耕生活中的农业、畜牧和狩猎活动。

2.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文物和模型等实物材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引导他们发现原始农耕生活中的规律和变化。

第三章:原始农耕生活的农业活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中的农业活动。

培养学生对农业起源和发展的兴趣和认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生活中的农业工具和技术。

探讨原始农耕生活中的耕作方式和管理方法。

3.3 教学方法使用实物模型和示范操作,让学生亲手体验原始农耕生活中的农业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对农业活动的理解和看法。

第四章:原始农耕生活的畜牧活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中的畜牧活动。

培养学生对畜牧业起源和发展的兴趣和认识。

4.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生活中的畜牧工具和技术。

探讨原始农耕生活中的畜牧方式和管理方法。

4.3 教学方法使用实物模型和示范操作,让学生亲手体验原始农耕生活中的畜牧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对畜牧活动的理解和看法。

第五章:原始农耕生活的狩猎活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中的狩猎活动。

培养学生对狩猎文化起源和发展的兴趣和认识。

5.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生活中的狩猎工具和技术。

探讨原始农耕生活中的狩猎方式和规则。

原始的农耕生活的教案

原始的农耕生活的教案

原始的农耕生活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10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背景和发展过程;2. 掌握原始农耕生活中的生产工具、种植技术和农业制度;3. 认识原始农耕生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一章:原始农耕生活的背景1.1 环境背景1.2 人口增长与食物需求1.3 狩猎采集与农耕的转变第二章:原始农耕文化的起源2.1 农业起源的理论2.2 中国农业起源的实证研究2.3 农业起源的意义第三章:原始农耕生产工具和技术3.1 农具的发明和使用3.2 耕作技术的发展3.3 种植制度的形成第四章:原始农耕生活中的社会结构4.1 家族和部落组织4.2 社会等级和权力结构第五章:原始农耕生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5.1 农业生产与人口增长5.2 村落社区的形成与发展5.3 原始农耕社会的局限性与转型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知识点,阐述概念和理论;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4. 作业练习: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作业质量和完成速度;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和报告质量;4.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章:原始农耕生活的经济形态6.1 自然经济的特点6.2 农业生产与经济关系6.3 贸易与交换的发展七章:原始农耕社会的文化生活7.1 语言与文字的起源7.2 艺术与审美的发展八章:原始农耕社会的变革与发展8.1 农业技术的进步8.2 社会结构的变化8.3 城邦与国家的形成九章:原始农耕社会的历史价值9.1 农业文明对人类历史的贡献9.2 原始农耕社会的局限性9.3 历史经验的启示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原始农耕生活的成就与不足10.2 农业文明的传承与创新10.3 面向未来的农耕文化研究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知识点,阐述概念和理论;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4. 作业练习: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近代历史教案《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范文

近代历史教案《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范文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情况,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农耕生活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情况。

2. 农耕生活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农耕生活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2. 如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情况,阐述农耕生活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2. 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原始狩猎采集生活与农耕生活的差异,突出农耕生活的优越性。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原始农耕生活:详细讲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情况,包括农耕工具、农作物种植、饲养家畜等方面。

3.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原始狩猎采集生活与农耕生活的差异,分析农耕生活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农耕生活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农耕生活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附:板书设计原始的农耕生活1. 农耕工具:石斧、石刀、石犁等。

2. 农作物种植:小麦、稻谷、粟等。

3. 饲养家畜:猪、狗、牛等。

4. 对比狩猎采集生活:稳定食物来源、定居生活、人口增长、社会分工等。

5. 农耕生活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文明诞生、奠定生活基础等。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原始农耕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2. 评估学生在对比分析中的思考深度,以及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3. 检查学生作业的质量,评估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馈: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给予反馈,鼓励他们的优点,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对农耕生活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时代背景。

2. 讲解农耕生活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猜测图片中的人们正在做什么。

2. 教师给出答案,并简要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背景和意义。

3. 提问学生对农耕生活的好奇心和疑问。

第二章:农耕工具的使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工具的种类和用途。

2. 培养学生对农耕工具的认知和理解。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始农耕工具的种类和特点。

2. 讲解农耕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农耕工具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 教师讲解每个农耕工具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3.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使用农耕工具进行模拟农耕活动。

第三章:农耕技术的演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耕技术的发展过程。

2. 培养学生对农耕技术演变的认知和理解。

教学内容:1. 介绍农耕技术的发展过程和重要里程碑。

2. 讲解农耕技术演变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农耕技术演变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每个阶段的特点。

2. 教师讲解农耕技术演变的原因和影响。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农耕技术演变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四章:农耕生活的变迁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耕生活的发展变化。

2. 培养学生对农耕生活变迁的认知和理解。

教学内容:1. 介绍农耕生活的发展变化和重要事件。

2. 讲解农耕生活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农耕生活变迁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每个阶段的特点。

2. 教师讲解农耕生活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农耕生活变迁的观察和感受。

第五章:农耕文化的影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耕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对农耕文化认知和理解。

教学内容:1. 介绍农耕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贡献。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三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三篇

【导语】⼭顶洞⼈⽐北京⼈有了很多进步。

但是这个进步经过了⼏⼗万年的演变。

远古⼈类前进的脚步是多么艰难啊,尤其是在⽣产活动中,从采集到采集,从捕猎还是到捕猎。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概述 1、课名:《原始的农耕⽣活》,是⼈教课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堂历史课; 2、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 3、《原始的农耕⽣活》是第⼀单元《中华⽂明的起源》的第⼆课,主要介绍⽒族公社时期的历史。

本课的学习对于学⽣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产⽣民族⾃豪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标分析 1、知识与能⼒ (1)知道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汶⼝原始居民的农耕⽣活状况; (2)初步理解原始农耕经济的⽣产发展⽔平,进⽽认识原始农业的出现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3)通过阅读历史资料,想象私有财产的产⽣过程,认识到私有财产的产⽣是社会⽣产⼒提⾼的表现,是⼀种历史的进步。

2、过程与⽅法 (1)通过观察历史⽂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初步形成提取图⽚信息和历史想象的能⼒; (2)通过阅读简短的⽂字材料,初步形成有理解的阅读能⼒; (3)通过简单的对⽐分析,形成初步的归类、⽐较的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祖国原始先民创造原始农耕⽂化的艰苦条件,对祖先在物质与精神⽂明的进步做出的伟⼤贡献产⽣敬仰之情; (2)通过分析河姆渡和半坡⽂化的房屋结构与⾃然地理条件的关系,了解古代先民在改造⾃然、利⽤⾃然、顺应⾃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体会古⼈的探索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在⼩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已经学习过有关原始社会的知识。

对⽒族公社时期的⽣活状况有⼀定的了解; (2)初中阶段学⽣的抽象思维能⼒有限,形象思维⽐较强; (3)学⽣阅读历史图⽚获取历史信息的能⼒还⽐较弱,还没有养成阅读历史图⽚的⾃觉习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重点解决⽅案: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观察历史图⽚,阅读参考资料和教材,引导学⽣想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活场⾯,使学⽣对原始农耕⽣活形成具体形象的印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

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况、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房屋构造不同的原因及说明了什么;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特点。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成就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教学方法讲述法、历史读图法、讨论法、对比法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的历史,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单纯地依靠采集和狩猎来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学生回答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

学生答后教师指出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没有生活保障的,然后再设问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他们有固定的食物来源。

学生回答具体的解决办法。

(使学生认识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接着教师出示材料分析传说中教人农耕的是谁?引出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精选4篇)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精选4篇)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精选4篇)《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篇1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学习目标】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学习目标】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七上p7—9 力量要求:识记【学问梳理】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河姆渡原始农耕遗址位于流域的省市,距今约年,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的房子。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半坡原始农耕遗址位于流域的省市四周的半坡村,距今约年,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居住的房子,能制造颜色鲜丽的。

【自主检测】1.◆(苏州) XX年11月,被确认为我国发觉的最早人工栽培水稻地区之一的苏州草鞋山遗址又有新的考古发觉,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

在下列远古人类中,也已经种植水稻的是()a.元谋人b.山顶洞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2.◆(聊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据考古发觉,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居民d.半坡居民3.假如你是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下列生活中不行能消失的是()a b c d4. 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农夫在建排涝站挖地基时,意外地发觉一处原始时代人类生活遗址。

遗址中有稻谷、稻秆、稻叶积累。

这处遗址是()a.北京人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c.半坡人遗址d.河姆渡人遗址5、能最早种植粟、制造彩陶、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子里的原始居民是()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6. XX年11月至XX年1月,“至尊国礼”(即世界各国领导人馈赠给我国领导人的宝贵礼品)在西安半坡博物馆隆重展出。

下列关于该博物馆说法,正确的是()①它是在半坡遗址发觉后建立的②它只是用来保藏和展现“至尊国礼”③它展出了半坡遗址中出土的历史文物④它展现再现了我国原始农耕的图景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7. 下列文物出土于同一原始文化遗址,生活在该遗址的原始居民:()①已经工使用磨制石器②会纺线织布③烧制陶器④ 拥有成熟的文字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8、元谋人、河姆渡遗址都分布在()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珠江流域d.辽河流域9.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四)巩固小结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一、概述1、课名:《原始的农耕生活》,是人教课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堂历史课;2、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3、《原始的'农耕生活》是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的第二课,主要介绍氏族公社时期的历史。

本课的学习对于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1)知道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状况;(2)初步理解原始农耕经济的生产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原始农业的出现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3)通过阅读历史资料,想象私有财产的产生过程,认识到私有财产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表现,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初步形成提取图片信息和历史想象的能力;(2)通过阅读简短的文字材料,初步形成有理解的阅读能力;(3)通过简单的对比分析,形成初步的归类、比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祖国原始先民创造原始农耕文化的艰苦条件,对祖先在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进步做出的伟大贡献产生敬仰之情;(2)通过分析河姆渡和半坡文化的房屋结构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关系,了解古代先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体会古人的探索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在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已经学习过有关原始社会的知识。

对氏族公社时期的生活状况有一定的了解;(2)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形象思维比较强;(3)学生阅读历史图片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还比较弱,还没有养成阅读历史图片的自觉习惯;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重点解决方案: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观察历史图片,阅读参考资料和教材,引导学生想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场面,使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形成具体形象的印象。

教学难点解决方案: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是本课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考古材料,让学生知道大汶口文化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的史实。

通过学生综合想象贫富分化的产生过程,使学生对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以及私有财产的出现形成比较形象地认识,从而理解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的概念。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教材专门为这节课制作的多媒体网络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播放轻音乐,放松身心。

用一幅现代机械化农业生产的图片(如联合收割机收获场面)和一幅原始农耕的图片(如刀耕火种),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比较两图的耕作方式,把学生带入原始农耕时代。

用神农氏画像,引导学生观察阅读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利用课本“引言”中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读出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并阐释历史现象,并与同学交流;阅读“引言”,展开想象。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初步的读图能力,和历史现象的阐释能力。

通过神话故事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的兴趣,为本课教学创设学习情景,做好任务铺垫。

(二)讲授新课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1)原始农业的产生环节一:观察文物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河姆渡栽培稻谷遗迹》,请学生观察图片中的植物种子是什么?这些文物能否说明河姆渡已经有了原始农业了呢?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解读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活动:这些谷物不能直接说明河姆渡已经有了原始农业。

如果它们是野生稻谷就只能说明河姆渡人从事的是原始的采集活动。

那么,怎样才能证明他们已经开始原始的农业生产了呢?展示阅读材料:六千年前的稻谷当考古人员挖掘到距地面3米深的地方时,在黑褐色的土层中闪出一些金_小颗粒,但很快就变成泥土的颜色。

考古人员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东西居然是炭化了的稻谷!这些稻谷在与空气接触之前,还保持着原来黄灿灿的颜色。

难道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人就开始种植水稻了吗?工作人员把河姆渡出土的稻谷和人工栽培稻谷、野生稻谷放在一起进行了比较。

结果是:野生稻谷颗粒瘦而长,人工栽培稻谷要比野生稻谷的颗粒宽将近一倍,而河姆渡出土的稻谷颗粒更接近人工栽培稻。

学生活动:阅读文字材料,思考考古人员是如何得出结论的?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与分析河姆渡出土稻谷的图片,阅读简短的考古纪录,使学生确认河姆渡原始农业的史实,并简单了解考古推论与考古证据的关系,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解阅读的能力。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河姆渡骨耜》,请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生产工具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是用来干什么的?这件文物能否说明河姆渡已经有了原始农业了呢?学生活动:观察图片特征,联想生活中的生产工具铲子、铁锨等,想象骨耜的完整状态及其使用方法。

教师活动:展示《河姆渡文化的骨耜》,说明这是根据考古文物复原的骨耜。

展示阅读材料:河姆渡的耕作工具那么他们是如何种植水稻的呢?考古人员在泥土中发现了许多骨制的东西揭开了谜底,这正是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骨耜。

骨耜的出土为河姆渡人种植稻谷找到了重要证据。

河姆渡人用水牛、麋鹿的肩胛骨制成骨耜,在松软的湿地上耕作。

河姆渡出土的骨耜,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骨制农具。

学生活动:对比前后两张图片,看看自己想象的正确与否。

阅读短文,了解骨耜的加工原料、使用方法及其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与分析河姆渡出土骨耜的图片,阅读简短的考古纪录,使学生通过生产工具再次确认河姆渡原始农业的史实,并简单了解考古证据的不同种类,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解阅读的能力。

环节二:历史想象学生活动:发挥历史想象力,设想与描述原始人类由采集逐步过渡到原始农业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历史情境,使学生体会原始人类艰难的生产活动,了解他们逐步认识自然规律,提高生产能力的过程,初步形成崇尚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2)河姆渡人的生活环节一:观察与思考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河姆渡聚落房屋示意图》《河姆渡梁头榫》,请学生观察干栏式房屋的特点,思考河姆渡人为什么要建筑这样的房屋?观察榫头的特点,联想生活中哪些家具、建筑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说说这里面体现了河姆渡人怎样的智慧?(榫:榫头,竹、木、石制器物或构件上利用凹凸相接处凸出的部分。

卯:卯眼,竹、木、石制器物或构件上利用凹凸相接处凹陷的部分。

)学生活动:观察干栏式房屋的特点,思考河姆渡人建筑干栏式房屋的科学依据;观察榫头的特点,联想生活中哪些家具、建筑采用了同样的方法,结合河姆渡人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条件思考这种建筑方式体现了怎样的智慧?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干栏式房屋和榫头的特点,思考河姆渡人建筑干栏式房屋的科学依据;体会榫卯结构的建筑科学智慧,知道这种建筑方式是中国建筑的特色之一环节二:阅读与描绘教师活动:展示以下图片,安排学生结合图片阅读教材第6-7页关于河姆渡文化的描述,然后写一段描述河姆渡人的生活场面的文字,或者画一幅展现河姆渡生活场景的图画。

生产工具:石斧骨簇骨镰骨鱼镖鹤嘴锄角斧柄扁圆陶纺轮生活用具:敞口釜骨针苇席牲畜:浮雕羊塑猪纹长圆形钵果实:南酸枣交通工具:木桨娱乐乐器:骨哨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展示和教材上的图片,阅读有关河姆渡文化的介绍,尝试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河姆渡人生产生活的场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图片与文字的阅读,培养初步的理解阅读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语言或绘画描述河姆渡的生活场景,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与表达历史景象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环节一:网络探究教师活动: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关于半坡文化的介绍,找出半坡人的活动时间、生产工具、农作物品种、驯化的动物、居住条件、生活用具、手工生产与艺术创作等方面的成就。

然后,安排学生通过网络搜寻半坡人的考古资料,完成两项任务:(1)用语言或绘画描述半坡人的生活。

(2)对河姆渡与半坡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尝试分析决定这些相同点与不同点的原因。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搜集整理网络资源,尝试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场景。

对河姆渡与半坡文化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并思考其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网络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网络工具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知道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