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春安徽省六安市春节民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春节的风俗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精选8篇)

春节的风俗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春节的风俗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精选8篇)如果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完全陌生,我们常常要开展全面的分析研究,并最终形成调查报告。
你想知道调查报告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节的风俗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精选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的风俗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调查目的:向家人询问过年礼仪,更好地了解到中国的春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调查对象:妈妈调查方法:亲自询问家长,并用记录本,记录下来。
调查过程:转眼间春节到啦!春节是我国最古老的一个节日,春节都有什么习俗呢?我怀着浓浓的好奇心来到妈妈身边问:“妈妈,过年都有什么习俗呀?妈妈笑着说:过年的习俗有很多,比如说包饺子吃年夜饭、拜年,贴窗花……今天我就给你讲讲贴春联放烟花的故事吧。
传说古代有一头叫年的怪兽,它非常凶猛,头上还长着许多触角而且还会吃人所以村子里面的人为了躲避年总会在过年时跑到深山上躲避怪兽。
而这一年除夕,有个老乞丐来到这里所有人都慌慌忙忙的跑到山上只有村东头的一位老奶奶给了这位乞丐一些东西吃,老乞丐说老奶奶只要你让我在你家住一晚,保准会让年吓跑。
老奶奶以为他精神失常了,便不再管它跑到山上去了。
过了一会儿,年来啦!他发现村东头那位老奶奶家屋里灯火通明,门上还贴着一张大红纸年来到他们家后院子里响起了噼里啪啦的声音,年吓得心惊胆战,这时老乞丐穿着红色的衣服,把门推开哈哈大笑。
年见啦就赶快逃走,再也不敢来到这里啦!原来,年最怕的就是红色,火光和炸响,后来,人们就会在过年时,贴春联,放烟花。
这就是过年时贴春联和放烟花的由来”听完妈妈讲后,我恍然大悟。
调查总结:这次调查让我不仅知道了,过年时人们会包饺子、吃年夜饭、拜年还让我懂得了贴春联,放烟花的由来,这次调查,真是让我受益匪浅!春节的风俗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2一、问题的提出过了腊八就是年。
最近几年放寒假的时间越来越晚,可以说放了寒假就是年。
去年腊月25放假,今年由于疫情形势提前了。
安徽习俗的调查报告

安徽习俗的调查报告安徽习俗的调查报告一、引言安徽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习俗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对安徽的习俗进行调查研究,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个地方的独特风情。
二、春节习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安徽人民最为重视的节日之一。
在安徽,春节期间有许多独特的习俗。
比如,腊月二十三,人们会进行年货采购,准备过年所需的食品和物品。
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年终大扫除,以驱除旧年的晦气。
腊月二十八,人们会贴春联、挂灯笼,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大年初一,人们会进行拜年,互相祝福,并且举行丰盛的年夜饭。
此外,烟花爆竹、舞狮舞龙等活动也是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
三、婚俗习惯婚俗是一个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的婚俗也有其独特之处。
在安徽,婚礼通常会分为三个环节:迎亲、过门和婚宴。
迎亲时,新郎要带着一群兄弟和朋友,前往新娘家中接新娘。
过门时,新娘会踩着红绸子,由新郎的兄弟和朋友扶着,以示新娘将成为新郎家庭的一员。
婚宴上,亲朋好友会一起分享喜悦,品尝美食,同时也会有一些传统的婚礼游戏和表演。
四、传统节日习俗除了春节,安徽还有许多其他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习俗。
比如,清明节时,人们会扫墓祭祖,祭拜先人,同时也会进行一些传统的游戏和活动。
端午节时,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以纪念屈原。
中秋节时,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团圆共度佳节。
这些传统节日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了历史和文化。
五、民间艺术习俗安徽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安徽黄梅戏和皖剧。
黄梅戏是安徽的地方戏曲,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而闻名。
皖剧则是安徽的另一种戏曲形式,以其豪放激昂的表演风格而著称。
除了戏曲,安徽还有许多其他的民间艺术形式,如花灯、木偶戏等,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展示了安徽的独特文化魅力。
六、宗教信仰习俗安徽的宗教信仰习俗也是其文化的一部分。
春节民俗调研社会实践报告

春节民俗调研社会实践报告一、调研背景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春节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习俗和民俗,这些习俗和民俗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春节民俗的特点和变化趋势,我们决定开展春节民俗调研社会实践活动。
二、调研目的1. 了解春节民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2. 探寻春节民俗与当代生活的关系;3. 分析春节民俗的特色和传承现状;4. 提出促进春节民俗保护和传承的建议。
三、调研方法1. 田野调查:走访春节民俗活动地点,观察和记录各种民俗表演、祭祀仪式、传统习俗等;2. 问卷调查:针对不同年龄、职业和家庭背景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春节民俗的了解和态度;3. 专家访谈:邀请文化、历史、社会学专家就春节民俗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现状进行深入访谈;4. 理论学习:对春节民俗的相关书籍、论文进行认真学习,加深对春节民俗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了解。
四、调研内容1. 春节民俗的起源和发展春节民俗是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结晶,它融合了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
我们通过田野调查和专家访谈,了解到春节民俗起源于古代对自然的崇拜和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表达形式。
2. 春节民俗与当代生活随着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春节民俗在当代生活中逐渐式微。
比如,热闹的舞龙舞狮和庙会活动在一些城市已经难以见到。
然而,另一些传统习俗如贴春联、吃年夜饭和走亲访友等却在当代生活中得到了保留和传承。
3. 春节民俗的特色和传承现状在田野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地方的春节民俗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比如四川的《过年豆腐炒肉》、江西的《舞腰鼓》等。
然而,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城乡差异的加大,一些春节民俗的传承形势并不容乐观。
五、调研成果分析1. 春节民俗的起源和发展既受到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的影响,也受到社会生活、民众心理的影响。
春节习俗的社会实践报告3篇

春节习俗的社会实践报告3篇【第1篇】春节习俗的实践调查报告春节时中国人最在意的节日,历史悠久,在每个华人心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民俗,春节亦是如此。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
祭灶后就是扫尘,随后就要准备年夜饭,年夜饭肯定是非常重要的。
每一个民俗都有着非常美好的涵义及来历,寄寓了非常美好的祝福与心愿。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春节社会实践报告

春节社会实践报告
在春节期间,我参加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和文化,也体验了春节期间的社会氛围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通过这次实践,我对春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感受到了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和团聚的力量。
首先,我参观了一些春节庙会和花市,看到了人们在节日里购买年货、欣赏花灯、品尝美食的热闹场景。
这些活动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还让我了解了人们在春节期间的消费习惯和文化传统。
在庙会上,我还看到了一些民间艺人表演传统节目,如舞狮、舞龙等,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让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其次,我还参与了一些志愿服务活动,如为老人送温暖、为留守儿童送祝福等。
在这些活动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春节期间人们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也体会到了社会的温暖和爱心。
这些活动让我明白了春节不仅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也是传递爱和关怀的时刻,更加坚定了我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感。
最后,我还参加了一些春节文化交流活动,如学习包饺子、写春联、赏花灯等。
通过这些活动,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春节的文化
内涵和民俗习惯,也增进了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
这些活动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和社交圈子。
通过这次春节社会实践,我不仅对春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增进了对社会的了解和对人文关怀的体验。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珍惜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会更加关注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
感谢这次社会实践,让我收获满满,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成长和感动。
安徽民俗调查报告

安徽民俗调查报告篇一:黄尾镇民俗文化调查报告黄尾镇民俗文化调查报告黄尾镇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北部边陲,距县城67公里,与该县头陀镇、青天乡和霍山县磨子潭镇接壤。
黄尾河由南向北贯穿全境。
辖门楼、平等、云峰、严家、黄龙、黄尾6个行政村,90个村民组。
据当人民政府官方信息显示,20XX年末,全镇总户数1638户,总人口7326人,除10名少数民族外,均为汉族。
这里风景优美,景色迷人,民风淳朴,实属休闲度假之胜地。
境内林深树密,山场广阔,云峰峡谷已初具旅游规模,引来八方游客。
马园千亩牛草山,中河10里银珠河,云峰阔滩一带的万亩原始次生林等自然景观,历史遗迹祖师殿,黄尾河暴动纪念亭等革命纪念地,极适旅游、休闲。
从西部上山,著名的五大景点“乌牛古石”、“赤壁丹砂”、“万年古松”、“南崖瀑布”、“北岭松风”可一览无余。
罗汉洞、蛇头洞、白莲洞、普陀洞、乌龟石、松波寺、响水岩、仙鹤衔桃、仙人桥等幽谷古洞、奇松怪石让人超尘绝口,流连忘返。
境内的九老亭、风波亭、松波寺、联庆堂、老虎石、琥珀嘴、转背桥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文化遗址错落有致,风景如画。
境内名木古树种类繁多,随处可见。
黄尾镇约有百年以上的古树2600棵,有国家一级保护树种千年银杏、千年古槠、二级保护树种百年香樟、枫树、紫柳、桂花等。
黄尾镇位于大别山腹地,属于农村山区,以前交通闭塞,道路险窄,人们以种田地为生,生活比较贫困。
现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到了这里,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关心下,这里的境况也得到了大力改善,六潜高速早1已通车,与外面的的交往也多了。
人们不仅靠种庄稼,也学会了种茶叶、植板栗、大棚蔬菜,并且渐成规模。
许多剩余劳动力在外地务工带回了不少技术和资金,在家乡办起了企业,人们的生活正在一天天好起来。
这里历史悠久,地方风俗习惯甚多,民间文艺活动也十分频繁,笔者近日就本地的民俗文化进行了一些采访调查,现就所见所闻进行一些总结和阐述。
一、风土人情黄尾风土人情具有丰厚的历史沉积和古朴之风。
春节习俗专项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前言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了深入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我们小组在春节期间开展了一次专项实践活动。
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和亲身参与,我们对春节的习俗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们的实践报告。
二、实践背景春节,又称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人们在这一天团圆、欢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节习俗丰富多彩,包括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年夜饭等。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习俗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小组决定开展春节习俗专项实践活动。
三、实践内容1. 实地调查我们小组首先对家乡的春节习俗进行了实地调查。
我们走访了长辈、邻居,了解他们对于春节习俗的认识和传承。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以下几种传统习俗:(1)贴春联:春联是春节期间的重要装饰,寓意着吉祥如意。
我们参观了当地印刷厂,了解了春联的制作过程。
(2)放鞭炮:放鞭炮是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象征着驱邪避灾。
我们实地观察了鞭炮的燃放过程,并了解其历史渊源。
(3)拜年:春节期间,人们相互拜年,表达祝福。
我们跟随家人走访亲朋好友,体验了拜年的过程。
(4)吃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我们参观了当地餐馆,了解了年夜饭的菜谱和制作方法。
2. 访谈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春节习俗,我们小组对专家学者进行了访谈。
他们从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为我们详细解读了春节习俗的内涵和意义。
3. 亲身参与我们小组积极参与了春节期间的各种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包饺子等。
通过亲身参与,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春节的氛围和习俗的魅力。
四、实践成果1. 提高了对春节习俗的认识通过实践活动,我们小组对春节习俗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认识到这些习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2. 弘扬了传统文化我们小组将实践活动中的所见所闻分享给家人、朋友,提高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贡献了一份力量。
关于春节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春节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引言春节,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春节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了解春节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本次社会实践调查探究了春节的庆祝活动、习俗转变以及对社会关系和经济的影响。
二、庆祝活动调查结果1. 传统庙会:我们调查了几个城市的庙会活动,发现庙会仍然是春节庆祝的重要形式之一。
庙会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也是居民欢聚的场所。
在庙会上,人们可以尝试各种传统美食、观赏传统表演和娱乐节目,体验浓厚的节日氛围。
2. 年夜饭聚会: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餐,家人团聚共进。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人仍然坚持在家庭内举行年夜饭,传统菜肴和家庭自制的美食成为年夜饭的主要推崇。
同时,年轻人也开始尝试创新菜肴和在餐厅预订年夜饭,以满足现代化的需求。
3. 走亲访友:春节期间,人们会走亲访友,互相拜年。
调查结果显示,亲友之间的拜年方式多样化,有传统的致辞和磕头,也有通过电话、微信等新媒体方式拜年。
同时,送礼也是拜年习俗中的重要环节,礼品的选择也开始多元化。
三、习俗转变调查结果1. 放烟花爆竹:近年来,各地对燃放烟花爆竹的限制越来越多。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城市已经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或限定特定区域。
这种限制是为了保护环境和安全,减少空气污染和火灾事故。
2. 红包文化:给红包是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传统之一,但在当代社会中,红包的形式和方式发生了变化。
我们发现,现金红包越来越少,电子红包和礼品卡等形式的红包成为主流。
这种变化不仅方便了赠与者和接受者,也提高了节日礼物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3. 旅游新习俗:春节假期成为人们出游的黄金时间。
调查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春节期间进行旅游,尤其是出境旅游。
这种新习俗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假期时间的增加密切相关。
四、春节对社会关系和经济的影响1. 社会关系:春节是人们亲情和友情的重要表达时刻。
调查结果显示,春节期间亲友之间的团聚有助于加强彼此关系,增进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赴安徽省六安市春节民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合肥学院化工系,10级无机非专业,姓名:李涛学号:1003031001
摘要:春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过年有很多讲究,每个地方都形成了一些有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比如祭灶、扫尘,贴春联、年画,包饺子,吃年夜饭,守岁,祭祖等等,这些习俗在每年都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一些传统的年俗在信息时代的中国终究有了变化,传统民俗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的变化部分逝去,又有部分继承下来,以至形成了如今的年俗。
关键词:春节的由来、传统习俗、现带春节、春节的意义
正文: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
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
年一来。
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
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
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
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
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我国拜年的习俗行之已久。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
现在,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年饭。
中国的春节到临,离乡违井的游子,都纷纷赶回家,盼望与亲人团聚。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讲是极为重要的。
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年,出团聚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牢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聚春节,因而可至“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多么的重要。
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实表现出华族家子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瓜葛更为精密。
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合座,一家巨细共叙天伦,已往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支付的心思以及精力总算没有白费,这是多么的幸福。
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抒发感激之情。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农耕时代的年俗在信息时代的中国终究有了变化,传统民俗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的变化部分逝去,又有部分继承下来,出现了一些新奇的现象。
尽管有一些民俗学家反对,随着通讯设备的普及以及人们交往地域的扩大,电话、短信、手机拜年不可阻挡地成为春节里的重要活动——拜年的主要形式。
相对于上门拜年,更多人选择使用电话和短信拜年。
传统的形式繁琐、有着封建意味的祭祀与守岁开始淡出了人们的春节生活。
当然有些人仍会认为,春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春节还是按照老法过才有年味,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延续。
然也有不少人认为,春节习俗太麻烦,而且与时代脱节,像正月不能理发这类要求不合情理。
总之,不外乎两种意见,一方面认为繁琐的春节习俗难以适应现代节奏的生活,一方面却还希望保持中国传统特色,保留传统的习俗。
结论:纵观古今许多习俗已经淡出了人们视野。
然而,这些变化的原因不是唯一的,首先是时代的变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日益丰富起来,人们的口袋也日益“鼓”起来了,而向古时丰盛的大餐,逐渐就被不如上馆子打牙祭所取代了;第二,年味淡了,这也是说明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已经司空见惯。
因此,过去过年时的惊喜反而减少了。
第三,过年的载体的缺失,因为春节有着许许多多的风俗,由于现代与传统社会之间的反差甚于强烈,故而的确有很多习俗难以融入现代社会,丧失了赖以存在载体。
那么至于春节习俗的时代变迁过程中,我们对其应该持以何种眼光抑或态度来看待呢?一方面从民俗学角度来看,传统春节习俗的消失也有可能导致春节精神的
变异。
另一方面,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正如社会学家迪尔凯姆,社会的进步或进化史处于不断循环的过程,是从生长—分化—整合—重组循环的过程,也就是说“传统”也并不意味着一层不变,而是随着历史变迁而逐渐转换和不断生成的,关键在于“传统”背后的精神内涵保持稳定。
更何况,马克思就说过,事物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变化运动是绝对的,这也足能说明过年的民俗的确可以“与时俱进”。
更重要的是,中国人通过春节沟通和增进亲情和友情的精神诉求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变化的只是一些过节的习俗和形式而已。
例如中国的春运无疑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大潮,春运期间的“一票难求”,或“车满为患”等现象与其说是验证了交通部门的不作为,毋宁说是验证了现代中国人回家过年的强烈渴望。
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春节的实质及内涵精神仍在延续着,仍然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节日。
过年这个最重要的民俗节日包含了诸多的精神涵义,春节民俗在时代变迁中需要合理地继承和扬弃,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更需要现代的人们精心呵护并挖掘、放大。
总之,春节民俗的继承与扬弃与否,它是需要大家聚集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加以应对,我们既不能坐视传统习俗的消失和变异,也不能漠视新奇习俗的注入,阻碍春节民俗进一步发展的活力。
而应象鲁迅先生描述“拿来主义”的态度般,予以面对,既要“吸其精华,又要去其糟粕。
”
致谢:对有助于本项目所开展工作的其他人员表示感谢,对实践地点的领导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对给予理论指导的老师和协助开展工作的同学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