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PM25与其监测
城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监测及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城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监测及控制方法研究进展近年来,由于工业发展和汽车尾气的排放导致城市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其中细颗粒物PM2.5是最为危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之一。
PM2.5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其细小的颗粒径透入人体呼吸道后容易沉积在肺部,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如呼吸道、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生。
监测和控制城市大气PM2.5已成为当前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随着近年来PM2.5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对PM2.5的监测越来越重视,并且研究了各种PM2.5监测方法。
1. 传统监测方法传统的PM2.5监测方法主要包括重量法、光学法和分析化学方法。
重量法是基于收集PM2.5颗粒的质量,通过称重的方式确定其浓度。
光学法则是通过激光散射、吸收等原理,利用光学仪器测定空气中PM2.5的浓度。
分析化学方法是通过化学分析、样品预处理等手段来确定PM2.5的浓度。
除了传统的监测方法外,还有许多现代监测方法应用于城市大气PM2.5的监测。
连续自动监测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现代监测方法。
它通过使用连续自动的监测设备,实时、连续地测量PM2.5浓度,并将数据传输到中央控制中心进行处理和分析。
还有基于传感器网络、遥感技术、气候模型等的监测方法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应用。
针对城市大气PM2.5污染,人们也进行了各种控制方法的研究。
1. 源头控制源头控制是指从减少污染物排放源头入手,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PM2.5的排放。
加强工业企业的环保管理,提高汽车尾气的净化技术,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等。
2. 净化技术净化技术是指通过采用各种物理、化学等方法来净化空气中的PM2.5颗粒。
通过静电沉积、滤网过滤、光催化等技术来实现PM2.5的净化。
3. 空气治理空气治理是指通过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城市气象条件来减少PM2.5的浓度。
通过改善城市绿化率和空气流通条件,减少PM2.5的滞留和沉积。
三、研究展望尽管在城市大气PM2.5监测和控制方法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浅析PM_2.5的监测

统计 3个不同地区空气 自动监测站的监测结果 , 并对记录数据进 行相关分析 , 对 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得知 , 三个 区域 的 P M 浓度范
围在 1 0 到 1 0 0 m g / m , 平均为 4 4 m g / m 。根据 P M 的标准介绍 , 本
省 三 个 地 区的 P M 年 平 均 浓 度 在二 级 范 围 。
的力度 不 足 ,由城市 化带 来 的交通 尾气 和 工业 排放 污染 物严
冬春 季节 由于居 民取 暖需求 而使燃煤量 明显增高 , 这些因素都会
导致 P M 的浓度增高 ; 气候条件有 : 沙尘天气 、 降水情况 、 风向和
重影 响着 大气 环境质 量 , 因此 加强 P M 质 量浓 度监 测 是 当下
工 作 的进展 情 况 . 本 文根 据 云 南省 不 同环 境 中 P M, 的监 测 结果, 对我 省 v的 监测 现状 做 了深入 总结 。 以 目前 对 我 省 大 气 污 染情 况 的分析 和 预 测 。指 出 v 监 测 的 发展 前 景 和 v污
染 的主 要 原 因 , 并提 出相 应 的 治理措 施 。
生P M 2 5 [ 2 1 。
重要 影 响 , 针对 P M 的监测 显 得 非 常迫 切 。 近年来 , 在 国际
社 会 上针 对 P M, 的 监 测分 析越 来越 多, 我 国在 部 分地 区也
进行 了 P M: 的 分析 和 采 集工 作 , 这表 明 , 针对 P M 的监 测 具 有普 遍 性和 重要 性 。 为 了进 一 步分 析我 省关 于 P M 土工程 中的污染 ; 加强机 动车尾气排
放量 的监督和管理 , 减少 尾气 的污染 ; 研 究新型能源 , 调整能源结 构, 减少能源利用过程中的污染 ; 加强重点工业的污染控制力度 , 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 3 1 。 植被对 P M 的调控 : 城市植被有益于人们身体健康 , 提 高环 境质量 , 并能明显减 少空气污 染物 的浓 度。树木净化空气 的方 式 有: 间接方式和直接方式 去除污染物 。 间接方式是 , 树木通过蒸发 和荫蔽 使大气温度降低 , 从而使 降温能源减少 , 进 而减少 了污 染 物的排放量 , 同时 , 化学反应活动会 随着空气温度 的降低而减弱 ,
PM2.5监测技术要点及意义探讨

2 P M 监 测 技 术 要 点 分 析
当前 , 在 国内进行 P M 监测 , 其采取 的监测技 术主要是从 国 外所引进 的 自动监测技术 。在我国相关 文件 中 , 对P M: 手工监测 方法 , 如测定重量法标 准及 操作 进行 了发布 。然而手工监测 因其 劳动强度 高 , 无法实现 连续监测 , 其工作效动监测技术 , 实现对 P M 连续不 问断监测 是环境监 测 站 的必 然选 择 。 考 虑 到 当前 国家 尚未 对 P M 监 测 技 术 的 国家 监测标准进行 明确规定 , 在 本文中 , 将对 P M 监 测 技 术 的 要 点 进 行分析 。 自动化 P M 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微量振荡天平 法 、 B射线 法及散射激光 雷达法等 ,重点对微量振荡天平法和 B射线法 的 技术要点进行分析 。 2 . 1微量 振 荡 天 平 法监 测技 术要 点 应用微量振荡 天平 法进 行 P M 监测 ,将采集有灰 尘的滤膜 进行振荡操作 。振 荡物理特性 、 沉积 在滤膜中颗粒物质量与参与 振荡的滤膜质量决定着振荡原件振 荡频 率。 应用测定 系统振荡频 率变化可 以实现对颗粒物浓度的测量 。因微量振荡天平法 中采用 管加热技 术 , 在 管 加 热 过 程 中会 将 水 气 液 化 , 然 而 在 进 行 实 际 测 量工作 中 , 受 管加热影 响 , 研 究样品 中所 存在 的部 分挥发性 颗粒 物也会被 气化 , 部分颗粒 物气化则会 对测定结 果造成影 响 , 导 致 测 定 值 偏 低 。 为此 , 在 采 取 微 量 振 荡 天 法 进 行 P M 监测时 , 增 设收集挥发l 『 生颗粒物的纠正配件 F D M S ,通过应用该设 施提高测 量精准度 。在 P M 监测过程 中, 应用微 量振荡天平法进行 自动监 测, 即使是在 沙尘 暴情况 下 , 微 量振荡 天平法监测 仪器仍可 以保
城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监测及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城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监测及控制方法研究进展PM2.5是指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可呼吸颗粒物。
由于其细小的颗粒大小和轻便的特性,PM2.5可以长时间悬浮在室内外空气中,并且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对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大气中的PM2.5污染日益严重。
国际上普遍认为,控制PM2.5污染是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保护公众健康的关键。
许多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对城市大气中PM2.5的监测和控制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目前,城市大气中PM2.5的监测主要依靠站点监测和遥感监测两种方法。
1. 站点监测:这是目前最常用的PM2.5监测方法,通过设置监测站点来测量和记录PM2.5的浓度和变化情况。
在监测站点周围设置空气质量监测仪器,如激光散射器和滤膜重量仪,可以实时监测周围空气中PM2.5颗粒物的浓度。
然后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城市大气中PM2.5的高低和分布情况。
站点监测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只能反映监测点附近的情况,对城市整体的污染状况了解有限。
2. 遥感监测:遥感监测是利用航空器、卫星等载体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实时监测的方法。
通过测量大气中PM2.5颗粒物的散射和吸收特性,可以间接获得PM2.5的浓度。
这种方法能够提供较全面的城市大气污染状况,但由于受到气象条件、气溶胶的特性以及仪器的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在监测精度和精细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控制PM2.5污染的方法主要有源头控制、治理设备和技术、空气净化以及政策措施等。
1. 源头控制:源头控制是指从源头减少或避免PM2.5的排放。
通过采用清洁能源替代高污染能源、强化企业排放标准、加大对工业企业和机动车尾气的监管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PM2.5的排放总量,从而降低城市大气中PM2.5的浓度。
2. 治理设备和技术:治理设备和技术是指利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对PM2.5进行捕捉和处理的技术手段。
常用的技术包括静电沉降、高压电场除尘、过滤、洗涤和化学吸附等。
我国PM2.5的污染现状及监测

我国PM2.5的污染现状及监测摘要:随着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及全国大中城市大面积雾霾天气的爆发,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PM2.5逐渐成为民众日益关注的话题。
与TSP,PM10相比PM2.5粒径小,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长、传播距离远,且有害元素和有机化合物极易富集在细颗粒物上,毒性增大,对空气质量、大气能见度、人体健康以及大气能量平衡影响巨大。
因此加强PM2.5的的监测和预防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实现对PM2.5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我国PM2.5的污染现状,然后重点探讨了PM2.5的监测技术,最后提出了控制PM2.5的污染的对策。
关键词:PM2.5;污染;监测;β射线法;机动车尾气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ianjin Hebei regio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and the national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y of large area of fog and haze of smog outbre ak, “arch-criminal” PM2.5 has become a topic of increasing concern to the people. With TSP, PM10 compared PM2.5 with small particle size, long retention period in the atmosphere, the transmission distance is long, and the harmful elements and organic compounds can easily enriched in the fine particles increased, toxicity, on air quality, atmospheric visibility, human health and energy balance influence. Therefore, the strengthening of PM2.5 monitoring and preven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the realization of PM2.5 are reviewed, and analyzed the pollution status of PM2.5 in China, and then focuses on the monitoring technology of PM2.5,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control the pollution of PM2.5.Key words: PM2.5; pollution; monitoring; beta ray method; vehicle exhaust PM2.5概述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PM2.5分析监测技术解析

PM2.5的分析监测技术摘要:PM2.5因其特有的性质和危害,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也开始对PM2.5的分析监测技术进行探索,关于PM2.5的标准将于2016年起实行。
本文概述了PM2.5的形成和危害,重点阐述了目前国内外关于PM2.5的质量浓度采样监测方法,颗粒物元素分析技术和源分析技术,来探讨目前我国在PM2.5监测分析技术上的不足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PM2.5;监测;元素分析;源分析大气颗粒物是影响人体健康、大气能见度和地球辐射平衡的重要污染物,同时也是大气化学反应的良好载体。
近些年来,人们对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尤其是对细粒子PM2.5,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工作,以求达到控制其危害和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的目的。
中国环境保护部于2012年12月5日正式发布《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这也是中国第一部综合性大气污染防治规划,首次提出以质量改善为目标导向,并将民众最关心的细颗粒物(PM2.5)纳入指标体系。
1.PM2.5概述1.1 概念和分类在大气气溶胶体系中,存在着固态液态不同状态,不同性质的悬浮颗粒物(SP),统称为大气颗粒物,一般把粒径范围在0.01~100μm之间,统称为总悬浮颗粒物(TSP),PM10和PM2.5分别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10μm和2.5微米的大气颗粒物[1]。
大气颗粒物的形成、迁移、转化和清除过程及物理化学性质均与其粒径有直接关系[2],是大气颗粒物最重要的性质。
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能反映出颗粒物粒径大小与其来源或形成方式的关系,大气颗粒物的三模态模型:粒径小于0.05μm的颗粒物属爱根模(Aitken mode),粒径为0.05μm≤D p≤2μm的颗粒物属于积聚模(Accumulation mode),粒径≥2μm的颗粒属于粗粒子模(Coarse particle mode)。
一般把爱根模态和积聚模态统称为细粒子,PM2.5的主要成分就是细粒子的模态,因其特殊性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探究其来源和危害,制定相关的标准,是当前研究者们迫在眉睫的任务。
PM2.5概述与自动监测技术浅析

PM2.5概述与自动监测技术浅析PM2.5作为目前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从PM2.5的定义、组成及来源出发,简单介绍了PM2.5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并且从环境监测角度,介绍了国内外PM2.5监测的现状及发展历程,并阐述了四种主流PM2.5监测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
标签:环境空气;PM2.5;自动监测随着2011年美国大使馆公布PM2.5事件的发生,PM2.5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虽然PM2.5只是环境空气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及能见度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PM2.5粒径小,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大。
2012年2月,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增加了PM2.5浓度限值。
1 PM2.5的定义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μm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
2 PM2.5的组成PM2.5的组成十分复杂。
PM2.5按组成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包括元素碳EC、有机碳化合物OC(二英、PCBs、PAHs、农药、VOCs、SVOCs)、矿物质细粉、金属氧化物(Pb、Cd、Hg、As、Zn等)、海盐、细菌、病毒等;二次污染物包括NH4HSO4、(NH4)2SO4、NH4NO3是由SO2、NOx 氧化反应生成的,有机气溶胶是由VOCs氧化生成。
3 PM2.5的来源PM2.5主要来源于人为排放,包括一次排放和二次转化生成。
一次排放主要来自燃烧过程及粉尘、扬尘。
二次转化是指由二氧化硫、氨、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气态前体物在大气中通过化学反应而生成。
自然过程也会产生少量PM2.5,如沙尘暴、火山灰、森林火灾、花粉、海盐等。
其中EC、OC主要来源于煤、气、油、生物质等物质燃烧不完全,以及石化、化工、机动车尾气排放等;SO42-、NO3-来源于SO2、NOx在空气中被氧化生成的;NH4+来源于化肥释放、生物质分解;金属氧化物来源于有色金属冶炼、化工、钢铁、化石燃料燃烧、挥发出的金属氧化物。
环境空气中PM2.5自动监测方法比较及应用探究

环境空气中PM2.5自动监测方法比较及应用探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发展的持续推进,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尤其是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PM2.5作为空气污染颗粒物的主要代表,其监测和控制工作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环境空气中PM2.5自动监测方法进行比较并探讨其应用。
环境空气中PM2.5的自动监测方法有多种,常见的包括激光散射法、β射线法、滤膜法、圆盘离心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劣,下面将对这些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激光散射法是一种常用的PM2.5监测方法,利用激光器照射在颗粒物上,通过检测散射光的强度来确定颗粒物的浓度。
这种方法具有测量范围广、响应时间短、精度高等优点,但是设备复杂、成本较高、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
β射线法是利用β射线穿透颗粒物并在另一侧被探测器检测到,通过探测器的信号强度来确定颗粒物的浓度。
这种方法具有简单、灵敏度高等优点,但是对颗粒物的化学成分和密度要求较高,且监测结果受其他气体影响较大。
滤膜法是将环境空气抽入到滤膜上,颗粒物附着在滤膜上,再通过称重或光学方法来确定颗粒物的浓度。
这种方法简单、成本低、易于维护,但是需要定期更换滤膜并且操作过程对环境要求较高。
圆盘离心法是将空气抽入到圆盘内,重力和离心力将颗粒物分离出来,再通过称重或显微镜来确定颗粒物的浓度。
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适用于现场监测等优点,但是离心过程受到颗粒物密度和形状的影响较大。
不同的PM2.5自动监测方法各有优缺点,具体选择应根据监测要求、场地条件和经济实力等因素来确定。
在实际应用中,常见的环境空气PM2.5自动监测系统往往是综合利用多种方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监测体系,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实际应用中,环境空气PM2.5自动监测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环境监测领域,及时掌握环境空气中PM2.5的浓度变化情况,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它可以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监测和控制工业废气中PM2.5的排放,确保生产过程的环保合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M2.5 PM2.5 PM是英文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的首字母缩写。
PM2.5俗称的细颗粒物是对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um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
这些颗粒如此细小,肉眼是看不到的,它们可以在空气中漂浮数天。
人类纤细的头发直径大约是70um,这就比最大的PM2.5还大了近三十倍。
PM2.5对健康的危害 PM2.5主要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伤害,包括呼吸道受刺激、咳嗽、呼吸困难、降低肺功能、加重哮喘、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心律失常、非致命性的心脏病、心肺病患者的过早死,老人、小孩以及心肺疾病患者是PM2.5污染的敏感人群。
关于PM2.5死亡风险的数据源自2002年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篇基于长达16年的随访数据的论文。
上面指出如果空气中PM2.5的浓度长期高于10微克/立方米,死亡风险就开始上升。
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总的死亡风险就上升4%,得心肺疾病的死亡风险上升6%,得肺癌的死亡风险上升8%。
这意味拿吸烟做个比较。
吸烟可使男性得肺癌死亡的风险上升21倍(也就是上升2100%),女性的风险上升11倍(1100%);使中年人得心脏病死亡的风险上升2倍(200%)。
和吸烟一比,PM2.5的危害就显得非常小了。
如果吸烟都没有让你感到恐惧,那你就不用担心眼下PM2.5超标对健康的影响了。
全球分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2010年9月公布了一张全球空气质量地图,专门展示世界各地PM2.5的密度。
地图由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制作。
他们根据NASA 的两台卫星监测仪的监测结果,绘制了一张显示出2001年至2006年PM 2.5平均值的地图。
在这张图上红色(即PM2.5密度最高,出现在北非、东亚和中国。
中国华北、华东和华中PM2.5的密度,指数甚至接近每立方米80微克,甚至超过了撒哈拉沙漠。
在这张2001-2006年间平均全球空气污染形势图上,全球PM2.5最高的地区在北非和中国的华北、华东、华中全部。
PM2.5的监测目前,各国环保部门广泛采用的PM2.5测定方法有三种:重量法、β射线吸收法和微量振荡天平法。
这三种方法的第一步是一样的需要把PM2.5与较大的颗粒物分离,区别在于测定分离出来的PM2.5的重量。
将PM2.5直接截留到滤膜上,然后用天平称重,这就是重量法。
值得一提的是,滤膜并不能把所有的PM2.5都收集到,一些极细小的颗粒还是能穿过滤膜。
只要滤膜对于0.3um以上的颗粒有大于99%的截留效率,就算是合格的。
损失部分极细小的颗粒物对结果影响并不大,因为那部分颗粒对PM2.5的重量贡献很小。
《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重量法:是最直接、最可靠的方法,是验证其它方法是否准确的标杆。
对于PM2.5的采样器来说,2.5um是一个踩在边线上的尺寸。
直径恰好为2.5um的颗粒有50%的概率能通过采样器。
大于2.5um的颗粒并非全被截留,而小于2.5um的颗粒也不是全都能通过。
例如,按照《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的要求,3.0um以上颗粒的通过率需小于16%,而2.1um以下颗粒的通过率要大于84%。
将PM2.5分离出来的采样器在抽气泵的作用下,空气以一定的流速流过时,那些较大的颗粒被截留,PM2.5则能绝大部分随着空气顺利通过。
这和发生在我们呼吸道里的情形是非常相似的:大颗粒易被鼻腔、咽喉、气管截留,所以细颗粒则更容易到达肺的深处,从而产生更大的健康风险。
采样器 EPA认证测定方法重量法需人工称重,程序繁琐费时。
如果要实现自动监测,就需要用到另外两种方法。
β射线吸收法:将PM2.5收集到滤纸上,然后照射一束beta射线,射线穿过滤纸和颗粒物时由于被散射而衰减,衰减的程度和PM2.5的重量成正比。
根据射线的衰减就可以计算出PM2.5的重量。
美国大使馆那台知名度很高的仪器依据的就是此原理。
微量振荡天平法:一头粗一头细的空心玻璃管,粗头固定,细头装有滤芯。
空气从粗头进,细头出,PM2.5就被截留在滤芯上。
在电场的作用下,细头以一定频率振荡,该频率和细头重量的平方根成反比。
于是,根据振荡频率的变化,就可以算出收集到的PM2.5的重量。
PM2.5与能见度虽然空气中不同大小的颗粒物均能降低能见度,不过相比于粗颗粒物,更为细小的PM2.5降低能见度的能力更强。
能见度的降低其本质上是可见光的传播受到阻碍。
当颗粒物的直径和可见光的波长接近的时候,颗粒对光的散射消光能力最强。
可见光的波长在0.4-0.7微米之间,而粒径在这个尺寸附近的颗粒物正是PM2.5的主要组成部分。
理论计算的数据也清楚地表明这一点:粗颗粒的消光系数约为0.6平方米/克,而PM2.5的消光系数则要大得多,在1.25-10平方米/克之间,其中PM2.5的主要成分硫酸铵、硝酸铵和有机颗粒物的消光系数都在3左右,是粗颗粒的5倍[。
所以,PM2.5是灰霾天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利用能见度来测定PM2.5 大气能见度的好坏是受大气对太阳光的散射和吸收的消光效应制约的。
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物体和背景两者之间的对比度减少,二是由于细粒子和气态污染物对光的吸收和散射,使来自物体的光信号减弱。
通常光衰减的范围是用bext/m测量和表示的(用530nm或550nm作为可见光区的基准波长)。
例如,bext a 1×10-4/m 表示光移动距离每1米,光信号的衰减a 0.01%。
由于可见距离Vd(m)通常规定是当来自物体辐射只剩2%时的距离,因此,Vd可以由下式计算:Vd 3.91/ bext 根据光学原理得出光的衰减,消光系数bext的构成通常用下式表示: bext bsp +bsw +bsg +bap +bag 式中: bsp是由细粒子对光的散射构成的(通常在城市环境中是光衰减的最大成份,并且与气溶胶细粒子物质有高相关); bsw是由空气湿度引起的光散射(发现当相对湿度高出70%时变得很重要); bsg是清洁空气产生的瑞利散射(在海平面它是0.13×10-4/ m); bap是由细粒子产生的光的吸收通常是光衰减的第二大因素,并且主要是烟灰煤烟粒子 ; bag主要是NO2气体对光的吸收。
bag(10- 4/ m)已经发现与NO2浓度(ppm)有关bag 3 .3[NO2] 原则上,只要给出了空气中粒子的粒径分布和化学成份的详细资料,气溶胶对能见度的影响就可以预测激光雷达探测气溶胶用于探测大气气溶胶和云的激光雷达技术主要是米散射探测技术,使用这种技术的激光雷达被称为米散射激光雷达。
以激光为光源(激光波长一般为um量级),探测激光与大气气溶胶相互作用的后向散射回波信号,利用适当的数据反演方法从回波信号中获得气溶胶后向散射和消光特性。
利用偏振探测原理获取的气溶胶消偏振特性用于分析气溶胶的形状因子,从而区分沙尘暴和其它气溶胶粒子。
利用光散射仪测定PM2.5,至少有30-40%的不确定性,但是此方法相比前3种方法无需进行颗粒分离,全天时全高程即时迅速。
Mie散射的特点是散射粒子的尺寸与入射激光波长相近或比入射激光波长更大,其散射光波长和入射光相同,散射过程中没有光能量的交换,是弹性散射。
相对其他的光散射机制而言,Mie散射的散射截面最高,因此Mie散射激光雷达的回波信号通常较强。
当一个激光脉冲发射到大气中时,在传播路径上激光脉冲被大气气溶胶粒子和云粒子散射和消光,不同高度距离的后向散射光的强弱与此高度距离的大气气溶胶粒子和云粒子的散射特性有关,其后向散射光可由激光雷达探测到,通过求解米散射激光雷达方程就能够反演相对应高度距离的大气气溶胶粒子和云粒子的消光系数。
Raman_Mie 激光雷达测量对流层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信号处理国内广州兰州等地利用激光雷达对大气垂直分布进行检测分析,并探讨求解方法。
对Mie散射激光雷达而言,常用的求解方法有Collis斜率法、Fernald 方法以及Klett方法。
Collis方法很简单,但该方法应用的前提条件是大气均匀分布,在实际大气中,气溶胶与云、雾等分布经常出现较大的变化,大气并不是均匀分布的。
Klett在Collis的斜率法的工作基础之上,进一步假设后向散射系数与消光系数存在一指数变化关系。
该方法几经研究改进以后,成为广泛应用的比较成功的算法。
第三种方法是Fernald方法,是国内相关学者普遍采用的算法。
Fernald将大气看成2部分:空气分子与气溶胶,认为大气消光系数或后向散射系数是空气分子的消光系数或后向散射系数与气溶胶消光系数或后向散射系数的和,Fernald就是在此基础之上给出了Mie散射激光雷达方程的解,但应用Fernald方法来求解激光雷达方程时,气溶胶消光后向散射比是重要的误差产生源。
依赖于气溶胶粒子的尺度谱分布与折射指数,其变化范围很广,很难精确确定其垂直分布廓线。
好在有很多学者在确定的领域做了不少研究工作,该方法也成为普遍采用的算法。
存在问题 Mie散射激光雷达主要用于探测30km以下低空大气中气溶胶和云雾的辐射特性,可以监测此高度内的PM2.5剖面浓度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越高,对光的散射就越强。
但光的散射与颗粒物浓度之间的关系是很不确定的,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形状、比重、粒径分布,而这些都取决于污染源的组成。
这意味着光散射和颗粒物浓度之间的换算公式随时随地都可能在变,需要仪器使用者不断地用标准方法进行校正。
比如100m以下的近地表PM2.5剖面浓度测量颗粒物后向散射光太强,超过正常激光雷达的光学信号范围。
当然,可以通过定制方案达到测量100以内PM2.5剖面浓度效果。
<div id="loadingAD"><div class="ad_box"><div class="waiting"><strong>文档加载中...</strong>广告还剩<em id="adtime"></em>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