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楼板加固计算表(2019版加固规范)

合集下载

碳纤维布梁加固计算书

碳纤维布梁加固计算书

碳纤维梁加固计算书一、基本资料1.设计依据:《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 146:2003)(以下简称规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以下简称规范)《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GB 50367-2006)(以下简称加固规范)图纸所提供的相关数据2.问题类型:因荷载增加原有混凝土梁承载力不足,需进行加固处理,加固方式采用碳纤维布。

3.梁底受拉碳纤维片材参数:碳纤维布等级:Ⅰ级弹性模量E cf = 2.30 × 105 MPa (见加固规范表9.1.6-1)抗拉强度设计值f f = 2300.00 MPa (见加固规范表9.1.6-1)单层厚度t cfv = 0.167 mm重量:300g/m2不考虑二次受力二、计算结果1. KL3梁荷载增加后缺筋面积为750mm2,采用等强代换原则换算碳纤维布粘贴尺寸:HRB400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360N/mm2碳纤维布抗拉强度设计值:2300 N/mm2缺筋面积*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碳纤维布厚度*宽度*碳纤维布抗拉强度设计值750*360≤0.167*宽度*2300宽度≥702.94KL3梁截面尺寸为400*900,结构梁宽度为400不能满足碳纤维布粘贴宽度,考虑粘贴双层碳纤维布,计算碳纤维布多层粘贴折减系数:(见加固规范9.2.4-2)折减系数=1.16-(粘贴层数*弹性模量设计值*单层厚度)/308000≤0.9=1.16-(2*230000*0.167)/308000=0.91折减系数=0.9750*360≤0.167*宽度*2300*0.9宽度≥781.05KL3梁宽度为400mm,碳纤维布粘贴双层面积:2*400=800≥781.05,满足强度要求。

碳纤维加固计算表格

碳纤维加固计算表格

说明:1、表中计算采用单位,除有说明外,长度宽度均为毫米,面积为平方毫米
2、使用时请不要修改非数据输入部分数据。

绿色部分为可修改数据。

3、计算依据《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146:200
4、加固计算书按照规范要求,以混凝土受压区高度来判断采用的计算公式
5、梁剪跨比λb,对于集中荷载取a/h0,大于3.0时,取3.0,小于1.5时,取
6、柱剪跨比λc,对于框架柱取Hn/2h0,大于3.0时,取3.0,小于1.0时,取
7、加固形式系数取值:封闭粘贴为1.0,U型粘贴取0.85,侧面粘贴取0.70。

8、有效约束系数,取0.45;轴压比大于0.5且加固时未卸载时取0.36。

9、在判断是否需要考虑二次受力影响时,先输入Mi值,根据结论区的“是
10、工作表保护密码为123
米,面积为平方毫米。

为可修改数据。

程》(CECS146:2003)。

判断采用的计算公式。

3.0,小于1.5时,取1.5。

A为集中荷载作用点到支座边缘的距离。

对于均布荷载取3.0。

3.0,小于1.0时,取1.0。

Hn为框架柱净高度,h0为框架柱截面的有效高度。

5,侧面粘贴取0.70。

卸载时取0.36。

,根据结论区的“是否需要考虑二次受力影响”的判断结果,在梁参数输入区的“考虑二次受力 1否则
布荷载取3.0。

入区的“考虑二次受力 1否则取0”栏中填入相应的数字。

碳纤维加固计算

碳纤维加固计算

碳纤维加固板依据:《混凝土加固规范》已知:f c0,f y0,A s0,M ,b ,h ,’0y f ,’0s A 1.根据10.2.3条求出受压区高度x ;2.根据10.2.8条求出滞后应变0f ;3.根据10.2.3条求出强度利用系数f 、fe A ;4.根据10.2.4条计算f m A 、k 。

5.复核:04.1M M 算例:板底粘贴碳纤维加固X 向(长边),计算需要面积365mm 2b=1000mm ,h=100mm ,f c0=14.3MPa ,f y0=360N/mm 2A s0=251mm 2,M=8.6kN ·m,8.00.11 ,h 0=100-15-8-4=73mmmm 04.8)(f 2h h x 1000y 2b f h h A Mc s )(mk 4.60 N M K 25000010010005.05.0mm bh A te 007.00052.050000251te te A A S 取70.0f00122.073251100.2104.67.0530s s 00 h A E M kf f 0033.0cu ,5f 103.2 0.10.104.4007.000122.00033.004.8/1000033.08.0)/8.0(f 0f 取)(ff cu cu x h 2fe fe mm 1616000.125136007.810003.14 A A 单层粘贴:9.00.1308000167.0103.20.116.130800t n 16.1k 5f f f m E 2层粘贴:9.091.0308000167.0103.20.216.130800t n 16.1k 5ff f mE 故可取9.0k m 2f 5.179.0/16/mm k A A m fe 张贴碳纤维1T-100@300,此时面积为22f 5.17mm 66.55167.01003001000mm A 满足。

碳纤维加固板计算表格

碳纤维加固板计算表格

251.00
mm*mm
210.00
Mpa
5.58
mm
7.36
kN.m
布带宽200,净间距400
ξ<ξb
钢筋保护层厚度 加载后的பைடு நூலகம்筋
实际配筋 钢筋抗拉强度值 满足受压区高度限制
5.17 5.80 1.00
9.21
2300.00 1.00
1.00 100.00 0.167 16.70
mm
mm*mm Mpa
当nf=1时,km=1;当nf=2时,km=0.9; 当nf=3时,km=0.83;当nf=4时,km=0.73
mm
mm mm*mm
实际粘贴碳纤维面积Afe'>Afe, 满足要求
碳布的编号 板的位置 布条方向 板的混凝土强度fc0 板的计算宽度b 板的高度h a(a') 计算需要配的钢筋 原有的钢筋总面积(As0) 钢筋强度fy0 计算受压区高度x (As*fy/(fc0*b)) 计算极限荷载Mu (fc0*b*x*(h0-x*0.5)
粘贴碳纤维之后需要的受压区高度x' M+fy0*As0*(h-h0)=fc0bx'(h-0.5*x') ψf=(0.8*0.0033*h/x')-0.0033)/0.01 ψf取值 当ψf>1,取1.0,否则取ψf 计算需要的碳纤维面积 Afe=(fc0*b*x'-fy0*As0)/ψf/ff
实际粘贴碳纤维强度ff 实际粘贴碳纤维层数nf
实际碳纤维层数折减系数km
实际粘贴碳纤维宽度(1000mm内总宽度) 粘贴碳纤维厚度t 实际粘贴碳纤维截面积Afe'
注:黄色填充为输入信息
碳纤维加固板

碳纤维加固计算表格

碳纤维加固计算表格

碳纤维布类型
63
混凝土柱受压加固计算表格
混凝土柱参数输入区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截面宽度 b(mm)
截面高度 h(mm)
柱计算长度 l0(mm)
截面棱角圆 化半径r(mm)
柱纵筋面积
混凝土标号 C15-C60
构件类型1/2 (重要构件1) (一般构件2)
受压钢筋级 别1/2/3
初始弯矩 M(KN.m)
表9.5.2 ψvc值
计算轴压n
轴压比
≥0.1
0.3
0.6
0.7
0.9
0.87
受力 条件
均布荷载或λc≥3 λc≤1
0.95
0.84
0.72
0.62
0.51
0.9
0.72
0.54
0.32
0.16
注:1、λc为柱的剪跨比,对框架柱,λc=Hn/2h0,Hn为柱的净高,h0为柱的有效高度
2、中间值按线性内插法确定。
载力 (KN.m)
加固后构 件抗弯承
载力 (KN.m)
抗弯承载力 提高百分比
1
4
300
0.167
211.01
132.49
200.39
18.12
300
551.94
211.01
18.12 467.29 546.09
16.86
31
32
33
34
抗剪碳纤维类型 梁的类型(1框架 荷载形式 集中荷载至近
1/2/3/4
截面高度 h(mm)
受拉钢筋面积 Aso(mm2)
受拉钢筋级 别1/2/3

碳纤维加固算例

碳纤维加固算例

碳纤维加固算例
碳纤维加固是一种有效的结构加固方法,通过在混凝土结构表面粘贴碳纤维布,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以下是一个碳纤维加固的算例,以供参考:假设有一栋三层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由于使用年限过长,需要进行加固。

经过评估,发现房屋的梁、柱等承重结构存在明显的承载力不足和裂缝等问题。

为了确保房屋的安全使用,决定采用碳纤维加固技术对房屋进行加固。

首先,对房屋的承重结构进行详细的结构检测和评估,确定需要加固的部位和所需的碳纤维布量。

根据检测结果,本例中需要加固的部位主要包括梁、柱等承重结构。

接下来,进行碳纤维加固设计。

根据加固要求和检测结果,设计人员制定了详细的加固方案。

本例中,采用高强度碳纤维布对梁、柱等承重结构进行加固,以提高其承载力和耐久性。

同时,为了确保加固效果,对碳纤维布的粘贴工艺、粘贴厚度、层数等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和确定。

在碳纤维加固施工过程中,首先对需要加固的部位进行表面处理,确保表面平整、干净,无油污、无浮灰等杂质。

然后,根据设计要求,将专门配制的碳纤维粘贴剂涂刷在加固部位上,再将碳纤维布粘贴在加固部位上。

为了确保粘贴效果,需要使用专用滚轮进行挤压、刮平,使粘贴剂与碳纤维布和加固部位紧密结合。

最后,对加固部位进行固定和养护,确保碳纤维布与加固部位形成一体。

经过碳纤维加固后,该房屋的梁、柱等承重结构承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裂缝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同时,由于碳纤维布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等特点,房屋的使用寿命也得到了延长。

碳纤维加固板计算表格

碳纤维加固板计算表格
实际粘贴碳纤维强度ff 实际粘贴碳纤维层数nf
实际碳纤维层数折减系数km
实际粘贴碳纤维宽度(1000mm内总宽度) 粘贴碳纤维厚度t 实际粘贴碳纤维截面积Afe'
注:黄色填充为输入信息
碳纤维加固板
-
200@400
B1
横向跨中部分
14.30
Mpa
1000.00 120.00 25.00 380.00
mm mm mm mm*mm
碳布的编号 板的位置 布条方向 板的混凝土强度fc0 板的计算宽度b 板的高度h a(a') 计算需要配的钢筋 原有的钢筋总面积(As0) 钢筋强度fy0 计算受压区高度x (As*fy/(fc0*b)) 计算极限荷载Mu (fc0*b*x*(h0-x*0.5)
粘贴碳纤维之后需要的受压区高度x' M+fy0*As0*(h-h0)=fc0bx'(h-0.5*x') ψf=(0.8*0.0033*h/x')-0.0033)/0.01 ψf取值 当ψf>1,取1.0,否则取ψf 计算需要的碳纤维面积 Afe=(fc0*b*x'-fy0*As0)/ψf/ff
251.00
mm*mm
210.00
M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a
5.58
mm
7.36
kN.m
布带宽200,净间距400
ξ<ξb
钢筋保护层厚度 加载后的配筋
实际配筋 钢筋抗拉强度值 满足受压区高度限制
5.17 5.80 1.00
9.21
2300.00 1.00
1.00 100.00 0.167 16.70
mm
mm*mm Mpa
当nf=1时,km=1;当nf=2时,km=0.9; 当nf=3时,km=0.83;当nf=4时,km=0.73

3碳纤维、钢板加固板计算表(根据2013版加固规范-编写)

3碳纤维、钢板加固板计算表(根据2013版加固规范-编写)

弹性模量 Esp(N/mm2) 2.06E+05
是否考虑二次受 力影响


计算流程→
算 过 程
砼受压区高度 计算值x (mm)
砼受压区高度实际 取值(满足x>2a
’)x(mm)
受拉钢板确定利 用系数ψsp计算值
ψsp实际取值(满 足ψsp<1.0)
受拉钢板截面面 积Asp(mm2)
加固后相对受压区 高度
HRB400
360
387
360
0
弹性模量 Ec(N/mm2) 3.00E+04
弹性模量 Es(N/mm2) 2.00E+05
相对界限受压
区高度ξb
0.518
受压钢筋合力 点至截面近边 距离a'(mm)
0
强度等级 Q235
单层厚度tf(mm) 1
层数 1
钢板材料参数 抗拉强度设计值
fsp(N/mm2) 215
判断相对受压区 高度是否满足要 求(ξbf=0.85ξ
b)

10.78
10.78
20.30
1.00
69.09
0.135
满足
结 受拉钢板宽度 受拉钢板布间距 每米宽受拉钢板
论 (mm)
(mm)
布等效个数
实际粘贴面积 加固后受弯承载 受弯承载力提高幅
(mm2)
力(kN·m)






100
400
3.00
300.00
11.80
17.63%
本计算表依据《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13第10.2节及相关公式而编制。
承载力复核 x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m2)
碳纤维复合材厚度 折减系数km
实际应粘贴面积 Af(mm2)

10.01
10.01
结 论
加固后相对受 压区高度
判断相对受压区高 度是否满足要求 (ξbf=0.85ξb)

0.125
满足
3.30
碳纤维布宽度 (mm)
100
1.00
碳纤维布间距 (mm)
400
26.58
0.90
29.54
每米宽碳纤维布 加固后受弯承载力 实际粘贴面积 受弯承载力
碳纤维复合材加固楼板计算书
工程名称:*****楼
加固部位:
板厚h(mm) 100
计算宽度b(mm) 1000
截面有效高度 h0(mm) 80
楼板信息 实配钢筋 8 @ 200
实配受拉钢筋 面积As(mm2)
250
加固前板受弯承 载力(kN·m)
6.48
板加固后弯矩 设计值M(kN·
m) 11.80
混凝土参数
HRB400
360
250
360
0
弹性模量 Ec(N/mm2) 3.00E+04
弹性模量 Es(N/mm2) 2.00E+05
相对界限受压
区高度ξb
0.518
受压钢筋合力 点至截面近边 距离a'(mm)
0
强度等级 单层厚度tf(mm)
高强度Ⅱ级
0.167
层数 2
碳纤维复合材参数
抗拉强度设计值 拉应变设计值
等效个数
(kN·m)
(mm2)
提高幅度
3.00
15.96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13第10.2节及相关公式而编制。
承载力复核 x
13.30
ff(N/mm2)
εf
2000
0.007
弹性模量 Ef(N/mm2) 2.00E+05
是否考虑二次 受力影响


计算流程→
算 过 程
砼受压区高度 计算值x (mm)
砼受压区高度实际 取值(满足x>2a
’)x(mm)
碳纤维确定利用 系数ψf计算值
ψf实际取值(满 足ψf<1.0)
碳纤维复合材有 效截面面积Afe
计 算
强度等级
等效矩形应力图 等效矩形应力图 轴心抗压强度设 极限压应变
系数α1
系数β1
计值fc0(N/mm2)
εcu

C30
1
0.8
14.3
0.0033

受力钢筋参数

抗拉强度设计值 受拉钢筋面积 抗压强度设计值 受压钢筋面积
入 强度等级 区
fy0(N/mm2)
As(mm2)
fy0'(N/mm2) As0’(mm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