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

结束手术:清理手术现场, 记录手术情况
术后护理
01
02
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 避免感染
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 红肿、疼痛等异常情况
03
定期更换敷料,保持敷 料清洁
04避免剧Leabharlann 运动,防止导 管移位或脱落05
遵医嘱使用抗凝血药物, 防止血栓形成
06
定期复查,监测导管位 置和功能
3
中心静脉穿刺置 管术的并发症
适应症:严重感染、休 克、大手术、严重创伤 等需要大量输液的情况。
禁忌症:凝血功能障碍、 严重心肺功能不全、严 重感染、严重出血倾向
等。
适应症和禁忌症需要根 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
生的判断来决定。
2
中心静脉穿刺 置管术的步骤
术前准备
01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02 准备手术所需的器械和设备 03 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消除紧张情绪 04 确保手术环境无菌,防止感染
02
熟练掌握穿 刺技术,避 免损伤血管
04
术后妥善固 定导管,防
止滑脱
患者配合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紧张和焦虑 配合医生进行体位调整,保持舒适 避免咳嗽、深呼吸等动作,以免影响穿刺效果 穿刺过程中如有不适,及时向医生反馈
术后观察
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渗 液、红肿等异常情况
观察患者有无胸闷、气短、 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 患者配合度
处理方法
2019
观察患者情况, 及时报告医生
2021
记录并发症情 况,以便后续
处理和预防
01
02
03
04
立即停止操作, 防止进一步损

2020
采取相应措施, 如止血、抗感

【2024版】中心静脉导管规范化操作

【2024版】中心静脉导管规范化操作
的患者 选自《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
插管部位
中心静脉临时导管置管术置管部位 右颈内静脉 股静脉 中心静脉长期导管置管术置管部位 首选右侧颈内静脉 其他部位:左侧颈内静脉、颈外静脉
选自《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
只有颈内和颈外静脉不能使用时才使用锁 骨下静脉。最好不在有内瘘或准备做内瘘的一 侧使用中心静脉导管。
国家
通路 比例
德国
日本
西班牙
意大利
法国
新西兰
英国
瑞典
比利时
加拿大
美国
动静脉内瘘 移植血管
72
5
69
1
64
5
61
58
2
50
4
37
3
31
9
27
26
4
16
15
插管
23 27 31 39 40 46 60 58 73 70 69
其它 3
2
血管通路的分类
临时性血管通路:直接动静脉穿刺、动 静脉外瘘、经皮中心静脉插管等。
选自《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
中心静脉导管的适应症
中心静脉长期导管置管术适应症 肢体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 心功能较差不能耐受动静脉内瘘分流的患者 部分腹膜透析患者,因各种原因需暂停腹透,或短期可以
肾移植,用血液透析过渡,可选择长期导管作为血管通路 病情较重,或合并有其他系统的严重疾患,预期生命有限
纤维蛋白鞘
导管作为异物在血管内,血液流过时,纤维蛋 白沉积在导管周围,从而形成一层包裹在导管在 导管周围的套袖样纤维蛋白鞘。
采取介入套取方法将纤维蛋白鞘取出。其成 功率据报道可达92%---98%但也有报道仅为31%;
取栓失败可通过导丝更换新导管。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技术规范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技术规范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技术中心静脉压〔CVP〕是衡量左右心排出回心血的能力和判断有效循环血容量的指标,现临床上已广泛应用。

一.适应症1.体外循环下各种心血管手术2.估计术中将出现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大的非体外循环手术3.严重外伤、休克以及急性循环衰竭等危重病人的抢救4.需长期高营养治疗或经静脉抗生素治疗5.研究某些麻醉药或其他治疗用药对循环系统的作用6.经静脉放置临时或永久心脏起搏器二.穿刺置管途径目前多采用经皮穿刺的方法放置导管至中心静脉部位。

常用的穿刺部位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用贵要静脉或股静脉。

<<返回1.锁骨下静脉锁骨下静脉是腋静脉的延续,起于第1肋的外侧缘,成人长约3~4cm。

前面是锁骨的内侧缘,在锁骨中点稍内位于锁骨与第1肋骨之间略向上向内呈弓形而稍向内下,向前跨过前斜角肌于胸锁关节处与颈内静脉集合为无名静脉,再与内侧无名静脉集合成上腔静脉。

通常多项选择用右侧锁骨下静脉作为穿刺置管用。

穿刺进路有锁骨上路和锁骨下路两种。

⑴锁骨上路病人取仰卧头低位,右肩部垫高,头偏向对侧,使锁骨上窝显露出来。

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外侧缘,锁骨上缘约1.0cm处进针,针与身体正中线或与锁骨成45°角,与冠状面保持水平或稍向前15°,针尖指向胸锁关节,缓慢向前推进,且边进针边回抽,直到有暗红色血为止。

经反复测试确定在静脉腔内便可送管入静脉。

送管方法有两种:①外套管直接穿刺法:根据病人的年龄选用适当型号的外套管针〔成人16~14号,儿童20~18号〕直接穿刺。

当穿中静脉后再向前推进3~5mm,而后退出针芯,将注射器接在外套管上回抽有静脉血时,可缓慢旋转向前送入;如回抽无回血,可缓慢后撤同时回抽,当抽到回血时即停止后撤,经反复测试确定在静脉腔内再慢慢旋转导管向前送入。

②钢丝导入法: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金属穿刺针及相应型号的钢丝和导管。

穿刺方法同前,当穿中静脉后将钢丝送入。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

(二)锁骨下入路操作的要点
1、部位选择 在锁骨下方,锁骨中点内 侧1-2cm处为穿刺点,也 有在锁骨上入路穿刺点向
下作垂线与锁骨下缘相交,
以交点处作为穿刺点。多
选择右侧。
(二)锁骨下入路操作的要点
2、体姿参考 采取肩垫枕的仰卧头后 垂位,头偏向对侧,也可 将床尾抬高,以利于穿刺 时血液向针内回流,避免 空气进入静脉发生气栓。 穿刺侧的上肢外展45度, 后伸30度位以向后牵拉锁 骨。
软骨上缘水平以下再分成中、下段。
(二)操作的要点
1、部位选择 右侧颈内静脉较粗且与头臂静脉、上腔静脉 几乎成一直线,插管容易成功,中段位置较表浅,操作视 野暴露充分,穿刺时可避开一些重要的毗邻器官,操作较 安全,可选此段穿刺。 2、体姿参考 患者多取仰卧位,肩部垫枕使之仰头,头偏 向左侧(因多选右侧穿刺),操作者站于患者头端。 3、穿经结构 穿刺针穿经皮肤、浅筋膜、胸锁乳突肌(下 段迸针不通过此肌)、颈动脉鞘,即达颈内静脉,颈动脉 鞘比较坚韧,与血管壁紧密相连。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维持气管通
畅,减少气道阻力,有利于减少
呼吸道解剖死腔,保证有效通气
量,为给氧加压人工呼吸及气管 内给药提供了条件。
气管插管适应症
1、严重低氧或高碳酸血症; 2、气道分泌物过多或出血需要反复吸引者;
3、存在上气道损伤、狭窄、气道食管瘘影响正常通气者;
4、因诊断或治疗需要,在短时间内要反复插入气管镜者, 为了减少患者痛苦,使操作方便,亦可事先行气管插管。 方法有经鼻和经口两种方法,原则上适应症相同,但如鼻 腔有阻塞、感染或出血倾向,或鼻甲、鼻窦有骨折,则考
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对策
1、不出现CRS时,尽可能长时间保留导管; 2、夏天于第14天,冬天于第21天经导丝更换导管; 3、对于长期留置者,尽量使用抗感染导管。同时经验 性局部及全身使用抗菌素,体温正常后48小时即可。

中心静脉穿刺操作指南及评分标准

中心静脉穿刺操作指南及评分标准

中心静脉穿刺操作指南及评分标准引言:中心静脉穿刺是一项常见的医疗操作,用于获取中心静脉通路。

在临床实践中,正确的中心静脉穿刺操作能够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有效治疗。

本文将介绍中心静脉穿刺操作的指南以及相应的评分标准,以帮助医务人员进行准确而安全的操作。

一、中心静脉穿刺操作指南1.准备工作:- 检查设备完好与否,确保无损坏的针头和导管。

- 尽量选择洁净的操作场所,并进行手卫生。

- 给患者解释穿刺操作过程和可能的风险。

2.患者准备:- 保证患者处于合适的仰卧位,并给予适当的安抚。

- 清洁穿刺部位,使用适当的消毒液进行皮肤消毒。

3.穿刺操作步骤:- 戴上手套,确保穿刺过程中的严密性。

- 定位静脉:确定适宜的穿刺点,通常选择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或股静脉。

- 用无菌巾或手掌对静脉施加适当的反张力。

- 刺入皮肤:在静脉上方5-10mm的部位刺入皮肤,以定位针的末端与静脉相平齐。

- 对准静脉:将针头轻轻推进,直到抵达静脉腔。

- 采血试验:通过连接带有注射器的导管,采集所需血液样本。

- 导管插入:在确保针尖位于静脉内后,缓慢推进导管,同时及时拔除针头。

- 固定导管:使用透明敷料或固定带固定导管,避免导管的移动。

4.术后处理:- 监测穿刺部位是否出血或渗血。

- 告知患者穿刺部位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

- 定期检查导管是否移位或有感染迹象。

二、中心静脉穿刺操作评分标准为了确保中心静脉穿刺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可以采用评分系统对医务人员的操作进行评估。

以下是常见的评分标准,以便对操作进行全面的评估。

1.操作准备得分:- 设备、环境准备完备:2分- 手卫生和体位:2分- 患者理解和配合:2分2.操作细节得分:- 静脉定位准确:4分- 皮肤消毒彻底:3分- 针头插入准确:5分- 采血试验成功:4分- 导管插入准确:5分- 导管固定牢固:3分3.操作后的处理得分:- 操作部位无出血或渗血:3分- 对患者交代术后事项:2分- 导管定期检查防止意外:3分总分满分为36分,一般认为得分≥30为操作良好,得分<30为操作有待改进。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

中心静脉置管术一、适应症与禁忌症二、准备 1、患者准备 ● 谈话签字 ● 实验室指标 ● 选择合适的穿刺路径并发症 不同穿刺路径颈内静脉 锁骨下静脉股静脉气胸(%) <0.1-0.2 1.5-3.1 NA 血胸(%) NA 0.4-0.6 NA 感染(‰) 8.6 4 15.3 血栓形成(‰) 1.2-3 0-13 8-34 误穿动脉(%) 3 0.5 6.25异位风险 低风险 (穿过右心房,至下腔静脉) 高风险(上行至颈内静脉,甚至穿至对侧锁骨下静脉)极低风险 (腰静脉丛)2、物品准备● 医生:口罩、帽子、手术衣● 中心静脉穿刺套装:穿剌针、注射器、扩张器、金属导丝、C V P 导管(单腔、双腔、多腔) ● 治疗包:消毒、铺巾、手套、缝针、敷料● 药品:络合碘、2%利多卡因、肝素钠、生理盐水 三、操作● 1、流程(Seldinger 技术) ● 体位、定点● 开包、检查、安装 ● 消毒、铺巾● 局麻:2%利多卡因2ml● 试穿:探明位置、方位、深度● 穿刺:保持负压、进入静脉,突破感,回血通畅,呈暗红色,压力不高 ● 置入J 型导丝、退出穿刺针、导丝留置血管内 ● 扩张器阔开皮肤● 沿导丝置入导管、退出导丝● 封管:回抽血顺畅,先以NS 5-10ml 脉冲式推入,再以肝素盐水1-2ml 推入 ● 缝扎固定导管、覆盖敷贴 2、路径颈内静脉:前路、中路、后路锁骨下静脉:锁骨上路、锁骨下路 股静脉: 其他:颈内静脉(右侧) 1、解剖适应症禁忌证大量、快速扩容通道穿刺局部皮肤有感染者 长期输液治疗(化疗、高渗、刺激性)、长期静脉营养治疗 凝血功能障碍者血液净化广泛上腔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估计手术中可能出现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大手术。

重症肺气肿及呼吸急促者 血流动力学监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肺动脉楔嵌压等) 有躁动不能配合者 无法建立外周静脉通道颅外属支●起源于颅底,位于颈内A之后,沿颈内A和颈总A后外侧下行,全程均被胸锁乳突肌覆盖上段位于胸锁乳突肌内侧,颈内动脉后方;中段位于胸锁乳突肌两下组成的三角之后;下段位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之后。

医院麻醉科中心静脉穿剌置管术技术规范

医院麻醉科中心静脉穿剌置管术技术规范

医院麻醉科中心静脉穿剌置管术技术规范【适应证】1. 严重创伤、休克、以及急性循环衰竭等危重病人。

2. 体外循环下各种心血管手术。

3. 估计术中将出现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大的非体外循环手术。

4. 大量输血和换血疗法。

5. 需长期输液、静脉高营养治疗或静脉抗生素治疗。

【禁忌证】1. 血小板或其它凝血机制严重障碍者避免行颈内及锁骨下静脉穿剌,以免误伤动脉,引起局部巨大血肿。

2. 局部皮肤感染者应另选穿剌部位。

3. 血气胸患者避免行颈内及锁骨下静脉穿剌。

【穿剌途径】可根据操作者熟练程度分别选用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

【颈内静脉穿剌置管术】1. 穿剌置管工具:包括穿剌针、导引钢丝、扩张器、中心静脉导管等,成人选用16G或18G穿剌针,婴幼儿可选用20G或22G穿剌针。

根据需要可选用成套单腔、双腔或三腔导管。

2. 进路及定位:(1)中间进路:在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穿剌进针,必要时使患者抬头,则三角显露清楚。

肥胖和颈部粗短病人较难定位,可先摸及锁骨上切迹,然后沿锁骨外移确定锁骨头。

在三角顶点定位时,左手指触及内侧的颈动脉,进针时可以避开。

(2)后侧入路:在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中下1/3交界处,经锁骨上5cm(2~3横指)或颈外静脉跨过胸锁乳突肌交点上缘进针,针头指向骶尾,向前对准胸骨上切迹,针轴与矢状面及水平面呈45度角,与额平面呈15度角,在5cm左右应能进入颈内静脉。

针尖不宜过分向内侧深入过深,以免损伤颈总动脉。

(3)前入路: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进针,针干与皮肤呈30~40度角,针尖指向同侧乳头或锁骨中、内1/3交界处前进。

常在胸锁乳突肌中段后面进入静脉。

3. 步骤:(1)平卧、去枕及头后仰,头转向穿剌对侧40度左右,头低位15~20度,必要时肩后垫高。

常规消毒铺巾,穿剌点局麻。

(2)常选右侧中间入路,可先用6.5号普通针试穿。

(3)边进针边抽回血,抽到静脉血即表示针尖位于颈内静脉。

如穿入较深,针已对穿颈内静脉,则可慢慢退出,边退边回抽,抽到回血后,减小穿剌针与额平面的角度(约30度),当血液回抽和注入十分通畅时,固定好穿剌针位置。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医学操作,它可以为许多需要输液、输血或药物治疗的病人提供必要的支持。

现在,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具体操作方法及其在临床运用中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

一、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基本原理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是将一根导管插入体内的中心静脉,目的是在该静脉内留置导管,以方便输液、输血或药物治疗。

常用的中心静脉包括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等。

在进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前,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确定穿刺部位和导管的留置时间等相关事宜。

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前的准备工作1、患者评估和护理:在进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前,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并根据患者情况制定相关的护理计划。

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床旁评估,包括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方面的检查,并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2、设备准备: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需要使用一些特定的设备,如导管、穿刺针、消毒液、敷料等。

医生需要确保这些设备都处于正常状态,并做好消毒和准备工作。

3、穿刺部位的准备:在进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前,医生需要将穿刺部位进行特殊的准备工作,包括彻底清洁和消毒。

消毒工作要求严格,必须保证无菌,否则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风险。

三、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操作步骤1、术前准备和定位:在开始进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前,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定位,确定穿刺部位,并进行局部麻醉。

穿刺部位要避开动脉和神经等重要组织。

2、穿刺:医生需要使用穿刺针进行中心静脉穿刺。

在穿刺过程中,医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引导针或引导导管。

3、导管留置:一旦成功穿刺到中心静脉,医生就可以将导管插入到静脉内,并确保导管处于正确位置。

这一步操作需要医生对导管位置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确认。

4、固定导管:一旦确认导管已经留置到正确位置,医生就需要将导管固定到患者的皮肤上。

这样可以确保导管不会脱落或移位,并减少患者接受治疗时的不适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技术中心静脉压(CVP)是衡量左右心排出回心血的能力和判断有效循环血容量的指标,现临床上已广泛应用。

一.适应症1.体外循环下各种心血管手术2.估计术中将出现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大的非体外循环手术3.严重外伤、休克以及急性循环衰竭等危重病人的抢救4.需长期高营养治疗或经静脉抗生素治疗5.研究某些麻醉药或其他治疗用药对循环系统的作用6.经静脉放置临时或永久心脏起搏器二.穿刺置管途径目前多采用经皮穿刺的方法放置导管至中心静脉部位。

常用的穿刺部位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用贵要静脉或股静脉。

<<返回1.锁骨下静脉锁骨下静脉是腋静脉的延续,起于第1肋的外侧缘,成人长约3~4cm。

前面是锁骨的内侧缘,在锁骨中点稍内位于锁骨与第1肋骨之间略向上向内呈弓形而稍向内下,向前跨过前斜角肌于胸锁关节处与颈内静脉汇合为无名静脉,再与内侧无名静脉汇合成上腔静脉。

通常多选用右侧锁骨下静脉作为穿刺置管用。

穿刺进路有锁骨上路和锁骨下路两种。

⑴锁骨上路病人取仰卧头低位,右肩部垫高,头偏向对侧,使锁骨上窝显露出来。

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外侧缘,锁骨上缘约1.0cm处进针,针与身体正中线或与锁骨成45°角,与冠状面保持水平或稍向前15°,针尖指向胸锁关节,缓慢向前推进,且边进针边回抽,直到有暗红色血为止。

经反复测试确定在静脉腔内便可送管入静脉。

送管方法有两种:①外套管直接穿刺法:根据病人的年龄选用适当型号的外套管针(成人16~14号,儿童20~18号)直接穿刺。

当穿中静脉后再向前推进3~5mm,而后退出针芯,将注射器接在外套管上回抽有静脉血时,可缓慢旋转向前送入;如回抽无回血,可缓慢后撤同时回抽,当抽到回血时即停止后撤,经反复测试确定在静脉腔内再慢慢旋转导管向前送入。

②钢丝导入法: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金属穿刺针及相应型号的钢丝和导管。

穿刺方法同前,当穿中静脉后将钢丝送入。

如果导管较软可先用相应型号的扩张器沿钢丝送入静脉内(送扩张器前先用尖刀片将皮肤针眼扩大),而后撤出扩张器,再将导管沿钢丝送入静脉。

导管送入的长度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5~10cm即可。

退出引导钢丝用缝线将导管固定在皮肤上,再用皮肤保护膜加固。

用缝针固定时下针的方向应与导管平行,不可横跨导管以免将导管扎破。

锁骨上路进针在穿刺过程中,针尖前进的方向实际上是远离锁骨下动脉和胸膜腔的方向前进,所以较锁骨下进路为安全。

此进路不经过肋间隙,送管时阻力小,用外套管穿刺时可直接将套管送入静脉,到位率比锁骨下路高。

也可以经此路放置Swan-Ganz导管和肺动脉导管或心内膜起搏器。

⑵锁骨下路病人取仰卧位,右上肢垂于体侧,略向上提肩,使锁骨与第一肋间的间隙张开便于进针。

右肩部可略垫高(也可不垫),头低位约15~30°,从锁骨中内1/3的交界处,锁骨下缘约1~1.5cm(相当于第二肋骨上缘)进针。

针尖指向胸骨上窝,针体与胸壁皮肤的夹角小于10°,紧靠胸锁内下缘徐徐推进,这样可避免穿破胸膜及肺组织所引起的气胸。

在进针的过程中,边进边轻轻回抽,当有暗红色血液时停止前进,并反复测试其通畅情况,确定在静脉腔内时便可置导管。

如果以此方向进针已达4~5cm仍无回血时,不可再向前推进,以免损伤锁骨下动脉。

此时应徐徐向后退针并边退边抽,往往在撤针过程中抽到回血,说明已穿透锁骨下静脉。

在撤针过程中仍无回血,可将针尖撤到皮下而后改变方向(针尖在深部时不可改变方向,以免扩大血管的损伤)使针尖指向甲状软骨以同样方法徐徐前进,往往可以成功。

送导管的方法基本上与锁骨上路相同,但由于此进路要通过肋间隙,用外套管针时往往送套管时较困难,阻力较大,常需要借助钢丝引导。

另外此进路穿刺过深时有误伤锁骨下动脉的可能。

如果针干与胸部皮肤角度过大有穿破胸腔和肺组织的可能。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锁骨下进路置管到位率较低,导管可进入同侧颈内静脉、对侧无名静脉。

据观察此进路的到位率小儿为32.3%,成人为84%。

心脏手术时撑开胸骨时可能影响导管的位置。

<<返回2.颈内静脉起源于颅底,颈内静脉全程均被胸锁乳突肌覆盖,上部位于胸锁乳突肌前沿内侧,中部位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前缘的下面和颈总动脉后外侧,下行至胸锁关节处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无名静脉,再下行与对侧无名静脉汇合成上腔静脉进入右心房。

成人颈内静脉较粗大,易于被穿中。

右侧无胸导管而且右颈内静脉至无名静脉入上腔静脉段几乎为一直线,右侧胸膜顶较左侧为低,故临床上常选用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尤其是放置Swan-Ganz导管更为方便。

颈内静脉穿刺的进针点和方向根据个人的习惯各有不同,一般根据颈内静脉与胸锁乳突肌的关系,可分别在胸锁乳突肌的前、中、后三个部位进针。

⑴前路病人仰卧头低位,右肩部垫起,头后仰使颈部充分伸展,面部略转向对侧。

操作者以左手食指和中指在中线旁开3cm,于胸锁乳突肌的中点前缘相当于甲状软骨上缘水平触及颈总动脉搏动,并向内侧推开颈总动脉,在颈总动脉外缘的0.5cm处进针,针干与皮肤成30~40°角,针尖指向同侧乳头或锁骨中内1/3交界处前进。

常在胸锁乳突肌中段后面进入颈内静脉。

此路进针造成气胸的机会不多,但易误入颈总动脉。

⑵中路在锁骨与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和胸骨头形成的三角区的顶点,颈内静脉正好位于此三角的中心位置,该点距锁骨上缘约3~5cm,进针时针干与皮肤呈30°角,与中线平行直接指向足端。

如果试穿未成功,将针尖退到皮下,再向外偏斜10°左右指向胸锁乳突肌锁骨头以内的后缘,常能成功。

若遇肥胖、短颈或小儿,全麻后胸锁乳突肌标志常不清楚,定点会有一些困难。

此时可利用锁骨内侧端上缘的小切迹作为骨性标志(此切迹就是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附着点)颈内静脉正好经此而下行与锁骨下静脉汇合。

穿刺时以左手拇指按压,以确认此切迹,在其上方约1~1.5cm处进针(此处进针又称为低位进针点),针干与中线平行,针尖指向足端,一般进针2~3cm即可进入颈内静脉。

若未成功再将针退至皮下,略向外侧偏斜进针常可成功。

⑶后路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中下1/3的交点或在锁骨上缘3~5cm 处作为进针点,在此处颈内静脉位于胸锁乳突肌的下面略偏向外侧,穿刺时面部尽量转向对侧,针干一般保持水平,在胸锁乳突肌的深部指向胸骨上窝方向前进。

针尖不宜过分向内侧深入,以免损伤颈总动脉,甚至穿入气管内。

以上三种进针点一般以中路为多,因为此点可以直接触及颈总动脉,可以避开颈总动脉,故误伤动脉的机会较教少。

另外此处颈内静脉较浅,穿中率较高。

此外应指出,由于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相距很近,为避免误伤动脉在正式穿刺前必须先用细针试穿,以确定穿刺的角度和深度,而后再正式进行穿刺。

穿刺成功后。

置入导管的方法与锁骨下静脉相同。

<<返回3.股静脉股静脉位于股动脉内侧,穿刺时以左手的食指和中指摸准股动脉的确切位置,在其内侧约2~3cm处进针,针尖指向头侧,针干与皮肤成30°,一般较易成功,置管方法与锁骨下静脉相同。

但由于距下腔静脉较远故置管的位置不易达到中心静脉,所测得的压力受腹腔内压力的影响,往往高于实际中心静脉压。

如果从针腔内送入较长的导管可达到中心静脉,但导管在血管内行程较长,留置时间久,难免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现已很少采用,除非在某些特殊病情如巨大胸主动脉瘤或布加综合征时采用。

术后应及早拔除,以减少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返回4.贵要静脉一般不用此途径,在巨大升主动脉瘤不宜用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时(以免误伤动脉瘤)选用。

但由于该静脉较细,路途弯曲,故送管困难。

必须用一种特殊的穿刺针Drum-Cartridge Catheter,该导管长71cm,外径约1.7mm,内径1.1mm,管腔内有弹性钢丝芯卷成盘形装于可转动的塑料匣内,穿刺针头长5.1cm,外径2.1mm,内径1.8mm,当穿中贵要静脉后将该导管由穿刺针腔内送入静脉,并以顺时针方向旋转塑料匣,将导管送至中心静脉后退出穿刺针,抽出导管内钢丝局部包扎固定,并与测压装置连接。

<<返回三.注意事项1.用外套管针穿刺时,皮肤戳口要足够大,包括皮肤全层和皮下组织,使套管针通过皮肤及皮下组织时无明显阻力,否则会由于套管针通过坚韧的皮肤时引起套管口的裂开造成穿刺失败。

2.正式穿刺时的进针深度往往较试穿时要深,因为正式穿刺时粗针头相对较钝,易将静脉壁向前推移甚至压瘪,尤其是低血容量的病人。

有时穿透静脉也未抽得回血,这时可缓慢退针,边退边抽往往可抽得回血。

3.应掌握多种进路的穿刺技术,不可强调某一进路的成功率高而进行反复穿刺,这样可造成局部组织的严重创伤和血肿。

4.穿刺过程中穿刺针要直进直退,如需改变穿刺方向时必须将针尖退至皮下,否则增加血管的损伤。

5.穿刺成功后应将导管内的气体抽出注入盐水,以防固定导管时血液在导管内凝固。

6.固定导管时,缝针的方向一定要与导管的走向平行,且不可横跨导管,以免在皮下穿破导管。

<<返回四.测压装置中心静脉压一般以厘米水柱为单位。

用一三通前端与套管的针座相连,尾端连接输液器,三通的侧孔与与测压管道(一次性塑料管)相连。

并将此测压管垂直固定在有刻度的标尺上,再将此标尺固定在手术床头,可随手术床同时升降,待摆好体位后定零点。

一般以病人的右心房的中点为零点,在体表相当于腋中线。

<<返回五.并发症及预防措施1.气胸无论是颈内静脉或是锁骨下静脉穿刺时有穿破胸膜和肺尖的可能,其原因主要是穿刺时针干的角度和针尖的方向不当所致。

如用锁骨下进路时,针干与皮肤角度太大使针尖离开锁骨下缘,很易穿破胸膜和肺。

又如作颈内静脉穿刺时,为避开颈总动脉而针尖指向过于偏外,往往会穿破胸膜顶和肺尖。

如果仅为一针眼产生少量气胸不需特殊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果针尖在深部改变方向使破口扩大再加上正压机械通气,气胸会急剧加重甚至形成张力性气胸,这时应提醒外科医生在劈开胸骨后打开胸膜,并处理肺部破口。

2.血胸在行锁骨下进路穿刺时,如果进针过深易误伤锁骨下动脉,这时应立即撤针并从锁骨上压迫止血,若同时穿破胸膜势必会引起血胸。

应提示外科医生及时打开胸膜探查,必要时从胸腔内缝合止血。

颈内静脉穿刺尤其易损伤动脉,只要及时退针局部压迫3~5分钟可止血。

改换穿刺点或经锁骨上路穿刺锁骨下静脉。

3.液胸无论是颈内静脉还是锁骨下静脉穿刺时,在送管时将穿透静脉而送入胸腔内,此时液体都输入胸腔内。

其表现有以下几点:⑴从此路给药(麻醉药,肌松药等)均无效。

⑵测量中心静脉压时出现负压(体外循环前不应出现负压)。

⑶此路输液通畅但抽不出回血。

若出现上述现象应确诊导管在胸腔内,不应再使用此通路,应另行穿刺置管。

原导管不宜当时拔出,应开胸后在外科医生监视下拔除原导管,必要时从胸腔内缝合止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