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第十一章经济与文化农业复习教案
初中地理农业专题复习教案

初中地理农业专题复习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2. 了解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3. 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差异上的原因。
教学重点:1. 我国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规律。
2. 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1. 建立不同农产品主要产区的规划设计。
2. 理解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相关地图和图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不同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讨论图片反映的这些产品哪些适合在本地发展。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适合某些产品的生产。
引入本课主题:农业。
二、新课教学1. 农业及其重要性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农业的定义,劳动对象和产品。
通过实例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2.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
通过地图和图表展示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分析其原因。
3. 农业发展的成就和目标教师介绍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如粮食产量的提高、农业结构的优化等。
同时,阐述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效益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我国农业地区分布的掌握情况。
二、探究农业发展的方向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发展的方向,如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农业发展的建议。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案例分析教师展示某个地区的农业发展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该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四、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农业定义、劳动对象和产品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我国农业地区分布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农业发展方向的认识和提出的建议。
初中地理农业问题教案

初中地理农业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农业的含义和重要性。
2. 掌握不同农业类型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3. 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和目标。
4. 学会运用图文资料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1. 我国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规律。
2. 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1. 建立不同农产品主要产区的规划设计。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不同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讨论图片反映的这些产品哪些适合在本地发展。
2.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二、探究新知1. 板书:一、农业及其重要性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的劳动对象是什么,学生回答:农业的劳动对象是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其产品也是生物本身。
3. 教师介绍农业主要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部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0、91页图文资料,了解不同农业类型的特征,列举自己知道的相关农业类型的产品。
4.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不同农业类型的特征和产品。
5.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及原因。
6. 学生结合已学过的我国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知识,分析理解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课堂练习1. 教师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图文资料,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及原因。
2. 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农业的含义、重要性、不同农业类型的特征和分布规律等知识。
2.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五、作业布置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相关资料,调查本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思考如何优化本地区的农业生产。
2.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展示、学生讨论、阅读教材、练习题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了农业的含义、重要性、不同农业类型的特征和分布规律,以及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和目标。
江西省2017中考地理复习 第十一章 经济与文化知识点

经济与文化1.我国的粮食作物(1)我国粮食作物种类多、分布广、地域差异大。
生产水平不平衡而发展潜力大。
中国栽培较普遍的粮食作物共有20余种,其中有些还有春播、夏播、秋种和冬种之分,而每种作物又有不同的品种,世界各种主要粮食作物几乎都见于中国。
中国是世界重要产粮国之一,1990年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22.8%,稻谷、甘薯产量均占世界第1位,小麦和玉米、谷子居第2位,大豆和高粱居第3位。
粮食作物面积占全部耕地的76.5%,产值约占种植业的70%,粮食使用劳力和投资亦均占种植业的70%左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粮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1990年比1949年粮食总产增长了3.9倍,比同期世界粮食年产量递增为快,但产量不稳定。
(2)中国粮食作物的地区分布及其特点除少数纯牧区县外,中国各县均有粮食栽培,但地区分布很不平衡,粮食组合又各具特色。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乌审旗一线以东及长城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5%和96%;西部地区粮食播种面积不足全国的5%,粮食产量仅及全国的4%。
不同的粮食作物分布相对集中:①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以稻谷生产为主,同冬作(小麦、油菜、蚕豆、豌豆)进行复种轮作,实行一年两熟或三熟制,粮食耕地复种指数约195%。
②秦岭、淮河以北以小麦生产为主,在其偏南的冬麦区主要和夏作(玉米、谷子、大豆、绿肥)轮作,实行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粮食耕地复种指数约 150%,在其偏北的春麦区主要同糜子、谷子、马铃薯、玉米、豌豆等轮作,以一年一熟为主,粮食耕地复种指数约115%。
③东北3省大部分地区以玉米、大豆、高粱、谷子为主和小麦轮作,基本上实行一年一熟,粮食耕地复种指数低于100%。
④西部青藏高寒山区以青稞、豌豆、春麦为主,实行轮歇轮作,粮食耕地复种指数约95%。
2.我国的工业(1)四大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工业中心:北京、天津、唐山。
地位:轻重工业都较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中国北方综合性工业基地。
江西省2017中考地理复习第十一章经济与文化知识点

经济与文化1.我国的粮食作物(1)我国粮食作物种类多、分布广、地域差异大。
生产水平不平衡而发展潜力大。
中国栽培较普遍的粮食作物共有20余种,其中有些还有春播、夏播、秋种和冬种之分,而每种作物又有不同的品种,世界各种主要粮食作物几乎都见于中国。
中国是世界重要产粮国之一,1990年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22.8%,稻谷、甘薯产量均占世界第1位,小麦和玉米、谷子居第2位,大豆和高粱居第3位。
粮食作物面积占全部耕地的76.5%,产值约占种植业的70%,粮食使用劳力和投资亦均占种植业的70%左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粮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1990年比1949年粮食总产增长了3.9倍,比同期世界粮食年产量递增为快,但产量不稳定。
(2)中国粮食作物的地区分布及其特点除少数纯牧区县外,中国各县均有粮食栽培,但地区分布很不平衡,粮食组合又各具特色。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乌审旗一线以东及长城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5%和96%;西部地区粮食播种面积不足全国的5%,粮食产量仅及全国的4%。
不同的粮食作物分布相对集中:①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以稻谷生产为主,同冬作(小麦、油菜、蚕豆、豌豆)进行复种轮作,实行一年两熟或三熟制,粮食耕地复种指数约195%。
②秦岭、淮河以北以小麦生产为主,在其偏南的冬麦区主要和夏作(玉米、谷子、大豆、绿肥)轮作,实行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粮食耕地复种指数约 150%,在其偏北的春麦区主要同糜子、谷子、马铃薯、玉米、豌豆等轮作,以一年一熟为主,粮食耕地复种指数约115%。
③东北3省大部分地区以玉米、大豆、高粱、谷子为主和小麦轮作,基本上实行一年一熟,粮食耕地复种指数低于100%。
④西部青藏高寒山区以青稞、豌豆、春麦为主,实行轮歇轮作,粮食耕地复种指数约95%。
2.我国的工业(1)四大工业基地(2)各工业区的发展优势与劣势珠江三角洲由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优厚政策,大量电子电器加工组装企业发展起来,由于交通上的便利,特别是据港澳台及东南亚较近,多侨乡,来料加工来样加工企业发展特别迅速,但是该地区的工业综合实力不是很强。
中考地理会考总复习第十一章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优质课获奖PPT课件

2.辽中南工业区海上运输便利,铁路网密集。据图分析本区最
大的铁路枢纽城市是( )
A.沈阳
B.大连
C.丹东
D.鞍山
第38页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工业。第 1 题,由图可知, 该工业基地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且主要的工业部门是机械、 钢铁、石油、化工等,由此可知,辽中南工业基地主要是重 工业基地,故选项 D 正确。第 2 题,由图可知,多条铁路线 在沈阳交汇,故选项 A 是正确答案。
第34页
4.沪宁杭工业区的沪指的是上海,宁指的南京(不是宁波),杭 指的是杭州。
第35页
(2014 年深圳)(单选题)读右图“辽中南工业基地图”,回答 1—2 题。
第36页
1.辽中南工业基地是我国( ) A.著名的轻工业基地 B.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C.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D.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第42页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高新技术四大密集区。中国 的高新技术四大密集区分别是:以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中 心的环渤海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以上海高新区为中心的沿 长江技术产业密集区,以深圳高新区为中心的东南沿海高新 技术产业密集区,以西安—杨凌高新区为中心的沿亚欧大陆 桥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故选项 A 和 D 正确。
2.中国工业的分布
(1)能源工业:① 煤炭 是中国的第一大能源,山西、内蒙古、 陕西是中国主要的产煤省。② 石油 是中国的第二大能 源,位于黑龙江省的 大庆 油田,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石油
工业基地。③水力是中国的重要能源。
第14页
(2)钢铁工业基地:①东部沿海有:鞍山、唐山、邯郸、莱芜、 张家港和上海等;②中部地区的有太原、武汉、湘潭、新 余、马鞍山等;③西部地区主要有包头、攀枝花等。
江西省2020中考地理复习 第十一章 经济与文化 地方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教案

地方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教学目标使同学初步了解旅游业和进展旅游业的重要意义.使同学初步了解我国的自然风光,文化古迹,革命纪念地和民族风情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同学懂得疼惜旅游资源,爱护旅游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内容教学要求识记理解把握应用教学重点及突出方法教学重点:1.旅游业的特点.2.丰富的旅游资源,记住十大旅游资源.突出方法:读图填图法,叙述法.教学难点:在地图上找到并记住我国十大旅游胜地.突破方法:读图填图法.学法指导及力量培育学法指导:学习时要留意结合地图或地理图片来学习,并可结合实际来学习,不要死记硬背.力量培育:培育同学的读图力量和总结归纳力量.教具:《中国旅游资源分布图》教学过程(授课思路及讲解)复习提问,引入新课什么是商品和贸易?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全国重要的商业中心有哪些?我们宏大的祖国,地域宽广,山川壮丽,历史悠久,文化绚烂,有秀丽多姿的湖光山色,有四季飘香的春城美景,有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有贵重罕见的历史文物,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这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为进展我国旅游事业供应了优越的条件.同学自学依据大纲要求,指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学依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自学课文,查找答案,老师板书教学提要,然后巡察解疑.讲授新课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主要如下:一、旅游业提问:你到本地或外地的风景名胜地区旅游过吗有些什么体会什么是旅游业旅游业为什么被称为"无烟工业"(总结)为旅行,观光,巡游服务的综合性行业叫做旅游业.旅游业具有投资少,收效快,利润高的特点,所以被称为"无烟工业".二、我国旅游资源丰富提问:我国有哪些有名的自然风光,古代文化艺术宝藏,革命纪念地,以及具有特色的民族风情1.自然风光提问:我国有很多令人心往神驰的名山秀水,涌泉飞瀑,雪山险峰等贵重的自然旅游资源.其中,有名的自然风光有哪些呢回答:同学回答.老师小结:指中国旅游资源分布图叙述——长江三峡,桂林山水,安徽黄山,台湾日月潭等,都是世界有名的旅游胜地.此外,杭州西湖,海南岛的"天际海角",吉林白头山的天池等,也是旅游者憧憬的地方.观赏,朗读:指导同学观赏长江三峡,桂林山水,安徽黄山,台湾日月潭图片,并让一位同学朗读有关内容2.古代文化艺术宝藏叙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有很多贵重的历史文物古迹和有名的古代建筑.其中,西安,洛阳,北京,南京,承德,敦煌,拉萨等地的古代建筑和艺术宝藏都格外丰富.提问:我国举世有名的古代建筑和艺术宝藏有哪些小结:指中国旅游资源分布图叙述——万里长城,西安的秦陵兵马俑,北京的故宫和明代十三陵,南京的明孝陵,承德的避暑山庄,洛阳的龙门石窟,敦煌的莫高窟,拉萨的布达拉宫等.活动时间支配教学过程(授课思路及讲解)3.革命纪念地叙述:指中国旅游资源分布图叙述——我国近现代史中的革命纪念地很多,分布很广,其中广州,武汉,南京,上海,南昌,井冈山,遵义,延安,北京等地,可以参观的纪念地最多.这些既是旅游地点,又是纪念革命先辈和接受革命传统训练的好地方.4.民族风情提问:我国很多地方有特色的风土,民俗,也是吸引旅游者观光的项目.你知道有哪些具有特殊的民族风情吗同学回答,老师小结.三.旅游区的建设和爱护提问:为什么要爱护旅游资源我们应当怎样爱护旅游资源课堂巩固:1.以板书为线索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课堂训练:布置作业:练习册ABC卷.板书设计中国的旅游业一.旅游业二.我国旅游资源丰富1.自然风光2.古代文化艺术宝藏3.革命纪念地4.民族风情三,旅游区的建设和爱护课堂训练题1.为什么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 进展旅游业,给国家和地方带来什么好处2.我国有哪些举世有名的自然风光和古代文化艺术宝藏3.我国的旅游资源分为哪四类4.我国有哪些具有特色的民族风情。
(通用版)2021年中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我的经济与文化 14.2农业 工业讲义(含解析)

农业工业讲义(含解析)14.2农业工业考点1:农业工业一、农业1.主要部门:依据劳动对象的不同,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个部门。
2.农业的地区分布东部地区农业分布①种植业: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②林业: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
③渔业: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西部地区农业分布①天然草场广布,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源、河谷和绿洲。
②我国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南北差异: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耕地类型作物熟制主要农作物北方地区旱地东北平原:一年一熟华北平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小麦、花生、大豆、甜菜、棉花。
南方地区水田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年两熟华南及海南岛:一年三熟水稻、油菜、甘蔗、棉花。
我国三大产棉区: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农业工业讲义(含解析)3、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①宜林则林: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但是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
②宜粮则粮: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的地方,适宜种粮。
③宜牧则牧:降水较少,但是牧草生长良好,适宜发展畜牧业。
④宜渔则渔:河湖较多的地方和沿海地区,适宜发展渔业。
二、工业1.分类:重工业以生产生产资料为主的工业采矿、冶金、电力、机械、化学工业、核工业等。
轻工业以生产生活资料为主的工业纺织、食品、皮革、造纸、钟表家用电器等。
2.工业的空间分布(3沿)⑴沿铁路线: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形成许多工业基地。
⑵沿河: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⑶沿海:集中了4个工业基地、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⑷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农业工业讲义(含解析)工业基地辽中南地区京津唐地区沪宁杭地区珠江三角洲工业中心大连、沈阳、鞍山北京、天津、唐山上海、南京、杭州、深圳、珠海工业特色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1.农业的分布读中国农业分布图,完成下面两题。
初中地理农业优秀教案

初中地理农业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了解农业生产的类型、特点和影响因素,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和技术。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对农业科学的兴趣和认识。
教学内容:1.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2. 农业生产类型、特点和影响因素3. 农业生产基本环节和技术4. 农业发展趋势和现代化农业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农业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农业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农业有什么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有什么地位和作用?二、讲解(20分钟)1. 讲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提供食物、原材料、促进就业等。
2. 讲解农业生产类型、特点和影响因素,如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
3. 讲解农业生产基本环节和技术,如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
4. 讲解农业发展趋势和现代化农业,如科技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业案例,如我国某个农业先进地区或农业产业发展案例。
2. 分析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启示,如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借鉴案例经验,推动当地农业的发展。
四、实践探究(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和对策。
2. 引导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改进农业生产的建议。
3. 邀请农业专家或农民代表作讲座,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见解。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学生展示实践探究的成果,进行评价和交流。
3. 教师进行点评,强调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学生参与农业实践的意义。
教学策略:1.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丰富多样的农业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结合案例分析和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
第1课时农业及其重要性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教学目标
1. 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2. 了解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3. 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差异上的原因。
教学重点
用实例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理解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要想富,先修路”,有了路,就可以发展各种产业,对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发展农业就特别重要了。
请同学们判断以下产业哪些属于农业?种植水稻、伐木、饲养牲畜、捕鱼、采草药、生产桌椅。
二、新课教学
1.总结导出定义
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产品大多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
观察图4.6《主要农业部门》,从反映的内容看,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
那么什么是农业?
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称为农业。
2.设疑导读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发展农业非常重要,你能说一说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吗?
这么多人需要吃饭、穿衣,粮食、棉花生产很重要;工业生产也需要大量的原料;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及发展的基础产业。
3.补充例证,说明联系
请你按照下面的提示再补充例证,具体说明农业及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吃:
种植业能提供食物
畜牧业能提供食物
渔业能提供食物
林业能提供食物
穿:
用种植业的产品作原料能制成衣物
用畜牧业的产品作原料能制成衣物
用:
用畜牧业产品加工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
用林业产品加工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
过渡: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东部、西部、南方、北方的自然条件差异很大,造成农业的地区分布存在很大差异。
4.读图,归纳差异
通过查找资料,并结合图4.10《中国主要的畜牧业区和种植业区》,
你能归纳出我国各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造成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吗?
A.在读这幅图时,可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地区是哪两个部分?它们的界线在哪里?
(2)东西两部分各有哪些农业类型?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区,种植业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会在这些地区发展种植业?
(4)在东部地区,各种类型的农业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
(5)林业集中在我国的哪些地区?哪些属于天然林?哪些属于人工林?
(6)我国哪个地区的淡水渔业最发达?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
西部地区:气候干旱,热、水、土条件的配合上有较大缺陷,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农业发展历史较晚,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天然草场
广布,大部分地区以畜牧业为主,那里有我国四大牧区。
因为降水稀少,农区小而分散,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东部地区:热、水、土条件有较为良好的配合,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人口稠密,是我国绝大部分耕地、农作物、林、渔、副业的集中地区。
其中,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
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北方及南方地区:东部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以旱地作为基本
耕地形态,发展了一套旱地农业生产制度,是我国各种旱粮作物的主产区。
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以水田作为基本耕地形态,发展了一套水田
农业生产制度,是水稻以及各种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的主产区。
B. 读图4.11《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作物分布示意》,认识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差异:
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和棉花等主要类型。
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的影响,我国农作物的地区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
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的地区分布呈现“南稻北麦”的格局。
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
糖料作物则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甜”的分布特点。
棉花生产,北方以棉花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课堂小结
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造成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的地区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
第2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走科技强农之路
教学目标
1. 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
2. 认识我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3. 会因地制宜布局农业生产。
教学重难点
1.说出影响农业发展及分布的主要因素。
2.说出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的基本标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各个地区都有农业发展上的优势和不足,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不同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
二、新课教学
(一)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1.看图,设疑导读
参考课本图4.1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提问:
(1)粮食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及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2)以下各地区适合开展哪种类型的农业生产活动?为什么?
A.太行山区
B.华北平原
C.内蒙古草原
D.洞庭湖沿岸
(3)在气候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如果种果树,应该安排在什么地方?山区应该进行什么样的农业生产活动?
(4)问题(2)只是从自然条件方面考虑应该发展哪个大的农业部门,当我们进行具体的生产时,又会考虑到哪些因素呢?
①自然条件: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等。
②社会经济条件:包括交通、技术、市场、设备等。
2.列举事例,提建议
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的事例都比较常见,你能举出哪些事例呢?并分析其成功之处和失误的地方,如果是反例,还应提出一些建议。
教师总结:人类既可以对不利的环境进行改造,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
发展;同时不合理的行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环境变得不利。
人类的生产活
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做到“因地制宜”,这样才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二)走科技强农之路
1.设疑导读
(1)我国人民的生活从饥饿贫穷到温饱小康的转变说明了什么?
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重大
转变。
(2)我国农业仍面临着哪些严峻的挑战?
人口增加、耕地不断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
(3)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有哪些特点?
我国依靠科学技术,发展高产高效农业,优良品种不断涌现,机械化和
专业化水平、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田水利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抗灾能力明
显增强。
2.展望未来,谈方向
说出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中部地区建立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基地;西部地区坚决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
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两个对策: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提高粮食生产的能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