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议论文800字:面对埃博拉,我们该有反思

合集下载

埃博拉的观后感

埃博拉的观后感

埃博拉的观后感电影《埃博拉》是一部真实事件改编的纪录片,讲述了2014年至2016年期间发生在非洲的埃博拉疫情。

这部电影深深震撼了我,让我对人类面临的公共卫生危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电影展现了有关埃博拉病毒的惊人真相。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致命的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如血液、唾液等)传播。

这种病毒感染后,患者会出现发烧、头痛、呕吐等症状,并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导致大量出血,死亡率极高。

电影中展示了埃博拉病毒传染的恐怖和残酷,让我对这种疾病的严重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其次,电影深入探讨了疫情暴发期间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在电影中,我看到了医生、护士和志愿者们不顾个人安危,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抗击埃博拉的行动中。

他们在恶劣条件下工作,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生理风险,为了拯救生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电影展示了他们的无畏精神和对生命的珍视,让我深受触动。

除此之外,电影还触动了我对公共卫生系统的思考。

电影中揭示了非洲国家公共卫生设施薄弱、人力资源不足的现状,这使得疫情暴发后的控制和治疗工作极其困难。

我意识到,只有加强公共卫生系统的建设,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才能更有效地应对类似的公共卫生危机。

此外,电影还向我展示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在电影中,我看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医疗志愿者和各国政府携手合作,为抗击埃博拉病毒提供支持和援助。

这种跨国合作的精神让我深感振奋,也让我明白在全球化时代,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努力来应对全球性的健康威胁。

最后,电影通过真实的故事让我再次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在埃博拉疫情中,许多人失去了生命,他们的家庭失去了亲人,疫情给当地社区造成了巨大的伤痛和破坏。

这让我反思生命的可贵和对他人的关爱,也让我对那些为了拯救生命而奋斗的医务人员充满敬意。

总之,电影《埃博拉》通过真实的故事、惊心动魄的画面向观众展示了埃博拉疫情的严重性和对人类的危害。

它揭示了公共卫生系统的不足,呼吁国际合作来应对公共卫生危机。

它也让我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和宝贵,以及医务人员的无私奉献精神。

埃博拉病毒论文

埃博拉病毒论文

埃博拉病毒张燕生(攀枝花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摘要:“埃博拉”是刚果(金)(旧称扎伊尔)北部的一条河流的名字。

1976年,一种不知名的病毒光顾这里,疯狂地虐杀“埃博拉”河沿岸55个村庄的百姓,致使数百生灵涂炭,有的家庭甚至无一幸免,“埃博拉病毒”也因此而得名。

事隔3年(1979年),“埃博拉”病毒又肆虐苏丹,一时尸横遍野。

经过两次“暴行”后,“埃博拉”病毒随之神秘地销声匿迹15年,变得无影无踪。

关键词:病原体、祖先、发展、影响、措施1引言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科学家揭晓了埃博拉病毒的起源,其祖先病毒存在于2300万年前,比之前预测的年代更久远。

这项发现有助于研制新型疫苗。

美国布法罗大学研究表明,这种祖先病毒是线状病毒,存在于中新世时期,它是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的“祖先”,该研究报告发表在9月份出版的《PeerJ》杂志上。

之前专家曾认为线状病毒起源于1万年前,与农业生产的出现时期相一致。

布法罗大学生物科学系教授德里克-泰勒(Derek Taylor)说:“线状病毒比之前科学家所认为的生存时代更早,最新研究证实埃博拉祖先病毒出现的时期与大型猿类崛起的时间一致。

”《PeerJ》杂志发表文章指出,知晓掌握关于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更多的比较进化理论,将影响研制新型疫苗,识别最新出现的致病菌。

研究人员指出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是远古病毒进化链的成员之一,这两种病毒共享源自1600万-2300万年前的一个共同祖先。

泰勒和合著作者杰里米-布瑞恩(Jeremy Bruenn)研究分析了这种病毒性“化石基因”,该基因物质源自被病毒感染的动物和其它微生物。

据悉,人类首例埃博拉病毒感染案例发生于1976年,迄今为止科学家对于该病毒的了解仍非常少。

泰勒说:“了解埃博拉病毒的远古进化历史,将有助于实现疾病预防。

”他指出,如果研究人员试着研制一种对于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都非常有效的一种疫苗,研究远古时期这两种病毒的进化历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西非埃博拉病毒病疫情的反思与启示

西非埃博拉病毒病疫情的反思与启示
Ke y wor d s: W e s t Af r i c a n;Ebo l a v i r us ; Ep i d e mi c
2 0 1 4年 , 西非 暴发 了 大规 模 的 埃博 拉 病 毒 病疫
情, 已确认 是 由埃 博 拉 病毒 扎 伊 尔 型 引 起 J 。疫 情
X YU J u n — q i a n g .L I U Ho n g — h u i
H u b e i P r o v i n c i a l C e n t e r f o r D i s e a s e C o n t r o l a n d P r e v e n t i o n ,Wu h a n 4 3 0 0 7 9 , C h i n a
徐 军强 , 刘红 惠
湖北省疾病预 防控制 中心 , 武毒病疫情流行现状及其特点 , 并进一步分析 了疫情 大规模 流行 的原 因和不 良影 响。通 过 回顾和分 析 文献 , 认真反 思此次西非埃博拉病毒病疫情从发生 、 传播 、 暴发、 流行和应 急处 置 的各 环节 中, 疫情 发生 当事国及 国际社会 的反应 及其应对措施 , 进而从中吸取教训 , 获得有益启示 , 为有效应对 区域 性和 国际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 。 关键 词 : 西非 ; 埃博拉病毒病 ; 流行
首 例病 例 可追 溯 至 2 0 1 3年 1 2月 , 由 于没 有 得 到及
月1 1日, 全球 共 报 告 埃 博 拉 病 毒 病 例 2 1 2 9 6 例, 其 中死 亡 8 4 2 5 例, 病 死 率 高达 3 9 . 6 0 %_ 6 J 。疫 情 跨 越
p u b l i s h e d i n t h e j o u r n l a s a n d o t h e r m e d i a , t h i s p a p e r a l s o g i v e s a s e r i o u s r e l f e c t o n e m e r g e n c y r e s p o n s e a n d m e a s u r e s o f t h e e p i d e m i c

高中生疫情反思启示作文800字5篇2020最新精选

高中生疫情反思启示作文800字5篇2020最新精选

高中生疫情反思启示作文800字5篇2020最新精选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我对那些抗疫先锋们表示赞赏,他们义无反顾,无畏前行的精神,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0抗击疫情的心得作文,方便大家学习。

2020抗击疫情心得作文【篇1】尊敬的各位朋友:春节将至,“新冠肺炎病例”在引起担忧的同时,也勾起我们对十七年前SARS浩劫的惨痛记忆。

病情出现时,它们有相似的开头:一个病人出现,一系列人传染,由一至百呈“井喷式”增长;回顾病源时,更有相似的起因:国家卫健委指出,病毒是从野生动物传播到人类。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所有人都在关注开始肆虐的疾病如何防控,我们也应注意到疾病的由来,以及我们能做些什么从源头上遏制病毒。

纵观近几十年新型传染病的发源,艾滋病毒来自于非洲白眉猩猩,寨卡病毒来自于恒河猴,埃博拉和H1N9禽流感这些更为熟悉的疾病,也都和野生动物有关。

这次肺炎的第一例感染者与随后十余名病人都来自野生动物市场,而多年前SARS的第一位感染者正是一名野味厨师……这些事实无一不告诉我们:捕食“野味”是病毒传播关键的一环。

“SARS的源头是蝙蝠不假,但是它发展的舞台是广东野生动物市场和酒楼、餐馆。

如果没有我们滥用果子狸,食用果子狸,那么病毒从蝙蝠到果子狸再到人的传播链就不会发生,当年的SARS就不会爆发。

”新型冠状病毒研究所的研究员石正丽在“一席”演讲中说。

因此,在屡次发生的血的教训面前,每个人都应该拒绝追求“野味”。

从前我们呼吁保护野生动物,只是关注它的生态意义,还是有一些人不以为意,我行我素;如今这些传染病提醒我们,拒绝捕食野生动物,不仅关乎生态,更关乎公共安全。

由人的贪念、痴昧引起的后果来之迅速,更是来势汹汹。

在此,我发出如下倡议:第一,树立健康的价值观,不抱猎奇心理。

国人对“野味”的嗜好,有文化心理、传统以及中医药文化影响等多方面原因,也有人把捕食一掷千金的珍稀野生肉类当做身份地位的象征。

反思_埃博拉疫情告诉人类什么_徐蔚冰

反思_埃博拉疫情告诉人类什么_徐蔚冰

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11月/7日/第009版文化周刊反思:埃博拉疫情告诉人类什么徐蔚冰始于今年早春的埃博拉疫情还在扩大。

继美国、英国等相继宣布发现确诊病例后,10月23日晚,马里也宣布境内出现首例埃博拉确诊病例。

同时,世界卫生组织也在10月25日表示,西非埃博拉疫情病例数量已突破1万关口,超过4500人死亡,疫情造成高达70%的实际死亡率。

疫情升级,尽管中国政府几度否认了中国境内出现的疑似病例,但面对这个“非洲死神”带来的恐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我们究竟错在了哪里?这场突如其来的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需要引发人类怎样的思考,让我们来听听那些战斗在一线和后方的中国医生们怎么说。

自然环境为疫情肆虐提供“温床”食用野生动物很危险,应该坚决杜绝。

不能食用野生动物,这是2003年那场席卷中国的病毒战役早就告诉人类的教训。

可作为埃博拉病毒的源头和疫情最严重的地区,西非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航空总医院刘寅主任表示,目前的研究认为,埃博拉病毒最早来自果蝠,可能是先传染给其它动物,进而又传给了人类。

据说,在西非靠近热带雨林的边远村庄,由于部落文化,一些人以打猎为生,把果蝠当作食物很常见。

环境脏乱差是“温床”,必须改变。

刚从几内亚完成救治任务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么改琦认为,卫生环境差是导致西非埃博拉疫情传播迅速的重要原因。

据他介绍,几内亚全国都没有垃圾处理系统,常是垃圾遍地,加上高温潮湿的气候,就为细菌、病毒、蚊子、苍蝇等传染病媒介的繁殖提供了“温床”。

并且,当地人群流动性也非常高,这也间接造成了病毒传播。

医疗落后,习俗陈旧,必要的防疫知识要跟上。

么改琦认为,非洲国家大部分人生活贫困,身体抵抗传染病的能力不强。

同时,由于教育和医疗条件落后,他们缺乏现代医学和防疫知识。

而且,当地人有自己的习俗还很陈旧,当人死了后,很多人会走到死者身边抚摸或是亲吻,埋葬时更是如此,这无形中增加了感染风险。

另外,西非医疗资源严重匮乏,紧缺药品和物资,特别是帐篷、救护车等,根本无法满足治疗需求。

和埃博拉擦肩而过

和埃博拉擦肩而过

和埃博拉擦肩而过【3月24日:一条短信打破宁静】10时,我收到一条几内亚政府向全体民众发布的短信,一个生疏的单词“Ebola”映入眼帘。

这是什么?难道是“埃博拉”?于是,我立刻拨打电话向翻译求证。

当这个消息被确认的时候,我们科室一周前收治的一名奇怪患者瞬间就跳进了我的大脑。

那是一名44岁的男性患者,因腹痛、呕血、发热、乏力,被收入普外科病房。

患者在入院前两天就已出现腹部疼痛,并且逐渐加重,随之出现呕血的症状。

我清楚地记得,患者死亡当天,他的左眼白眼球已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颗红通通的眼珠。

更让人费解的是,患者的左臀部肌肉注射点,即使不予以压迫,也会有鲜血不断地缓慢溢出,这个现象自我当医生以来,还真是第一次见到。

【3月26日:开始被隔离观察】作为一名医生,我很清楚那些接触过这个患者的人,会面临多大的危险。

而作为曾亲身经历过非典疫情的医生,我开始不由自主地强迫自己,回忆过去几天里和患者接触的所有细节。

我极不情愿地给自己下了结论:我已经被病毒感染。

于是我主动向医疗队说明情况,并自觉申请开始21天的隔离观察。

【3月29日:三名医护人员感染埃博拉】坏消息接踵而来。

前些天医院对所有出现类似症状的医护人员进行病毒检查,今天的报告结果只能用残酷和震惊来形容。

我们科室里三名同事无一人幸免,全部为埃博拉病毒阳性――扎伊尔型。

面对这样残酷的病毒,不要说他们几个现在已经被明确诊断的感染者,就连我这个目前还没有什么不适感的被观察对象,一个平时性情粗放、见惯了生离死别的外科医生,都不自觉地开始仔细观察身体上所有细微的变化。

早上起来洗脸的时候,我肯定要在镜子前看看自己是不是出现了那种跟患者相仿的眼结膜出血症状;白天只要出现一点点头晕,我就会开始紧张,担心这是不是发病的先兆;即便体温刚到36.9℃,我也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速;就连身上起了一个小疹子,我都会害怕是不是埃博拉病毒感染造成的……【4月1日悲痛:好朋友盖思姆染病身亡】噩耗再次传来――我的医生搭档盖思姆因感染埃博拉病毒死亡。

愿世界没有埃博拉作文

愿世界没有埃博拉作文

愿世界没有埃博拉
有一天晚上,我照例打开电视看新闻,看到了有关埃博拉的最新情况:“两名由美国前往疫区的专业医疗人员感染。

四百余感染者死亡,超过感染人数的一半……”
我不敢再看下去,立马换台,要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可那感染者的痛苦神情,以及那显微镜下的埃博拉病毒如死神附体般狰狞,一直在我脑海里横冲直撞。

我不断地自我安慰:“睡着了就没事了!”随手把电视关了,准备去洗漱睡觉。

躺在床上,我半点睡意都没有。

万一夜里闯进一个感染者怎么办?唉,还是盖上被子吧,至少能给增加一点安全感。

不一会儿,我便是大汗淋漓。

汗?我莫名其妙感到恐慌,汗不是一种液体吗?我好像记得,接触患者的液体也是一种传播途径吧?虽然我很清楚,自己的汗与之毫无关联,但心里总是有一块石头没有落地。

过了半小时我才勉强睡去。

突然,我发现周围的人全都染上了埃博拉病毒,流着血向我奔来。

我不由大叫,并一下子坐起来。

呼,原来是梦。

看看闹钟,才半夜12点多。

不敢再睡,我抓起一本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等这本书看完时,已经凌晨5点多,此时的心里早已没有那么恐慌了。

静下心来梳理新闻上的内容,突然想起两条:一是接触传播的速度会比较慢;二是他说传播到中国的可能性也不大。

哈,原来是庸人自扰啊!我嘴角
微微一扬,头往下一躺,便沉睡去,不知东方即白。

愿世界没有埃博拉。

埃博拉病毒小论文

埃博拉病毒小论文

埃博拉病毒对人类的影响ž摘要: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是世界上六大最神秘病毒之首,其的治病性很高。

它是1976年在非洲中部出现,埃博拉病毒能使人体内脏破碎,感染者每个毛孔都会往外渗血,高达90%的被感染者死亡。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EBHF)的烈性病毒,由此引起的出血热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被称为“世界上最可怕的病毒”。

ž关键词:埃博拉病毒;传染;分布;埃博拉出血热;疫苗0 引言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埃博拉病毒的名称出自非洲扎伊尔的“埃博拉河”。

1 埃博拉病毒1.1 埃博拉病毒的形态结构“埃博拉”病毒的形状宛如中国古代的“如意”,利用电子显微镜对埃博拉病毒属成员的研究显示,其呈现一般纤维病毒的线形结构。

病毒粒子也可能出现“U”字、“6”字形、缠绕、环状或分枝形。

1.2 埃博拉病毒的分子结构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呈长丝状体,单股负链RNA病毒,有18,959个碱基,有包膜,病毒颗粒直径大约80nm,大小100nm×(300~1500)nm。

有囊膜,表面有(8~10)nm长的纤突。

纯病毒粒子由一个螺旋形核糖核壳复合体构成,含负链线性RNA分子和4个毒粒结构蛋白。

基因组编码七个结构蛋白和一个非结构蛋白。

基因顺序是:3'端一NP—VP35-VP40-GP-VP30一VP24一L一5'端,其中每一种蛋白产物由一种单独的mRNA 所编码1.3 埃博拉病毒的理化性质EBV在常温下较稳定,对热有中等度抵抗力,56℃不能完全灭活,60℃30min 方能破坏其感染性;紫外线照射2min可使之完全灭活。

对化学药品敏感,乙醚、去氧胆酸钠、β-丙内酯、福尔马林、次氯酸钠等消毒剂可以完全灭活病毒感染性;钴60照射、γ射线也可使之灭活。

EBV在血液样本或病尸中可存活数周;4℃条件下存放5周其感染性保持不变,8周滴度降至一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议论文800字:面对埃博拉,我们该有反思
中国以前历过一个不平静的春天,一个陌生传染性疾病——非典
席卷全国。

不过随着“非典”的平息,我们对疾病的预防又日渐松懈。

相对来说,我们的“敌人”却从未示弱。

从非典到禽流感,从艾滋病
甲型h7n9,如今埃博拉更是后来居上傲领群雄。

还不知道埃博拉为何物的人,想想“非典”就明白了——同样作
为具有传染性、能致人死亡的病毒,“非典”已经让国人印象深刻,
而埃博拉一旦感染致死率高达90%。

今年埃博拉在非洲的爆发,是发现这种病毒以来的一次,引起全世界紧张。

即使医学家们绞尽脑汁,作过很多探索,但它的真实“身份”,
至今仍为不解之谜。

没有人知道它在每次大爆发后潜伏在何处,也没
有人知道每一次疫情大规模爆发时,第一个受害者是从哪里感染到这
种病毒的。

“埃博拉”病毒是人类有史以来所知道的最可怕的病毒之一,用一位医生的话来说,感染上“埃博拉”的人会在你面前“融化”掉。

的阻止病毒蔓延的方法就是把已经感染的病人完全隔离开来。

不过中国多家媒体报导“国家卫生计生委表示,中国具备应对埃
博拉疫情科技储备,包括检测、诊断试剂、抗体生产水平以及疫苗的
研发。

”绝大部分读者看这段话,会理解为对埃博拉的抗体治疗已经
有效,而中国已经掌握了抗体治疗技术。

于是就出现了网友们欢欣鼓
舞的反应,让这种反应继续发酵的还有媒体氛围。

连日来,中国援助
非洲抗击埃博拉的报导连篇累牍;中国的医学家纷纷给出对埃博拉的“辨析、对策”(中国中医药报),“阻击埃博拉,中国有力量”
(今日早报)、“苏企仅用时三天合成埃博拉病毒关键基因,为控制
疫情争取了宝贵时间”(苏州日报)之类的说法频现。

不过事情并非这么简单。

所谓中国掌握不过是移花接木。

曾有两位美国志愿者不幸被感染,眼看着就活不了了,恰好美国
和加拿大于近年联合研制了一种治疗埃博拉的药物zmapp,虽然还处于试验阶段,但也临时被派上阵了。

那么中国是否掌握这种抗体呢?答案是否定的。

zmapp是新近的研发,当前关于其的公开信息寥寥无几,何谈被中国掌握?从生产角度讲,当前zmapp的开发者生产出来的量都极少,给两位患者使用后几
乎耗尽,怎么可能“中国已经有了很好的制备水平”呢?
实际上中国更是缺乏研究埃博拉的基础设施,例如p4实验室。

p4实验室即生物安全等级为第四级的实验室。

因为害怕病毒传染
和扩散,所以对埃博拉这种没有防治方法的病毒实行研究,必须在安
全等级的实验室里实行。

在这种实验室里,科研人员都穿得像宇航员
一样来保护自己。

没有p4实验室,研制所需的试验就无从谈起,何谈“掌握”?我
国在XX年被“非典”触动后,提出要建设p4实验室,但是至今还没
有建成。

p4实验室不但仅欧美有,我国台湾有两个,印度也有四个。

那为
何中国大陆还没有呢?为什么XX年提出要建设,预计XX年就能建成,可现在还没建成呢?其实正如很多科技工作者所言,中国至今没建成
p4实验室,是因为基础太薄弱,也就是重视的太晚,等非典来了才意
识到重要性。

长期以来因为宣传原因,中国民众眼里的高精尖就是火箭、卫星、超级计算机……在这上面投入,出了成果民众很有自豪感,所以国家
很早就重视。

而p4实验室,你说出来老百姓谁知道是什么玩意,所以
重视不够也容易理解了。

如今,埃博拉如魔界重楼般越发强大,抵抗埃博拉已经成为当前
人类发展繁衍面对的重要问题,我们需要面对的传染病远不止埃博拉。

从非典到埃博拉,每次传染病的暴发都像一面镜子,能反映出很多长
期被忽视的问题;每次传染病的暴发也都是一次警钟,一次预演,我们不能预测未来的危机是什么,但是我们只要持续反思,持续进步,才能抵挡住更多如同埃博拉的病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