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成形术回顾及展望
经皮血管成形术

Strecker内支架
Gianturco-Z
内 支 架
腔 静 脉 支 架
内支架的选择原则
1、内支架口径应为该段正常血管直径1.5倍 2、内支架长度应能覆盖整个狭窄段 3、狭窄或闭塞应选用Palmaz、 Strecker、 Wallstent内支架及记忆合金内支架。 4、病变段迂曲或对侧髂动脉狭窄应用 Wallstent内支架。 5、腔静脉狭窄或闭塞应用Gianturco-Z内支架
血管内支架术
Intravascular stent
概念及历史
定义: 血管内支架是用金属丝制成的管
状结构。依靠其膨胀力使狭窄或闭塞血管 扩张并使血管保持长期开通。 历史回顾: 1969年美国学者Dotter首先使用血管内支架 目前内支架已使用镍钛合金制成。广泛在 全身动静脉内使用。
常用内支架 端 ( 未
球 囊 导 管 盈 的 ) 头 端 ( 充
交 换 硬 导 丝
肾 动 脉 导 丝
PTA操作步骤
一、Seldinger插管技术 二、血管造影 确定狭窄部位、长度、程度以及侧枝 循环情况,选择球囊的直径及长度 三、球囊导管扩张 1、狭窄血管段预扩张,使用粗细导管 2、球囊导管的置入
PTA的并发症及预防
1、血管壁的穿孔和撕裂 多由于操作不当所致,即刻在出血的部 位行球囊压迫止血数分钟,严重者可行 手术治疗。 2、球囊破裂 3、导丝或导管断裂,异物钳取出或手术
PTA术后处理
1、穿刺部位制动6-8小时,观察血压脉搏 2、术后使用抗生素及抗凝药物3-5天 3、口服阿司匹林0.3g/日,半年 4、使用无创伤性血管检查观察疗效
并发症及处理
1、一般并发症同内支架的并发症 2、与下腔静脉相关的并发症 a、肺梗塞,多见于静脉血栓者 b、心包填塞,穿破下腔静脉,多为穿 刺不当所致。 c、支架阻塞肝静脉
超声血管成形术的发展回顾

栓 , 出 物 中无 肉 眼 可 见 微 粒 。 多 数 含 血 小 板 和 浓 集 红 细 胞 流 的 碎 片 被 亚 毛 细 管 大 小 的 过 滤 器 收 集 。 病 变 处 管 腔 内 温 度 < 6 C 未 引 起 管 壁破 环 , 且 液 化 的 血 栓 在 2 h内 不 再 发 生 4 o, 并 4
R snhi 【 对 照 性 研 究 血 栓 标 本 的 声 学 治 疗 后 改 o ce e n等 5 J 变 , 栓 总 重 量 减少 16±02 一04±0 1 (P <0 00 ) 而 血 . .g . .g .0 1 , 机 械 性 穿 透 仅 导 致 血 栓 减 轻 1 5±0 1 13±0 1 (P < . .g~ . .g 0 O ) 另 一 个 吸 引 人 的 发 现 是 治 疗 后 6 mn内 被 切 除 血 栓 .1。 0i
主动脉组织 进行超 声 治疗 敏感性 研 究。治 疗时 探针 与 动脉
壁 垂 直 , 端 置 于 靶 组 织 , 不 断 用 生 理 盐 水 局 部 冲洗 。 所 顶 并 有 斑 块 均 有 明 显 减 小 , 小 程 度 与 其 形 态 学 密 切 相 关 。 肉 眼 缩 和组 织 学 检 查 发 现 : 杂 斑 块 较 不 易 超 声 切 除 . 动 脉 粥 样 复 而 硬 化 斑 块 容 易完 全 被 切 除 。 Ens 等 【 利 用 周 围 血 管 超 声 治 疗 设 备 治 疗 狭 窄 7 % ± ret 6 J 4
维普资讯
医学影像学杂 志 2 O O2年第 1 2卷第 3
JMo m  ̄ 6V 11 o320 dIa n o.2N . 02
超 声 血 管 成 形 术 的 发 展 回顾
Prg l o e u t s n c a go a t or  ̄¥ ft lr o i n iplsy h a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静脉窦狭窄(附36例报告)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静脉窦狭窄(附36例报告)刘新峰;李宝民;李生;王君;曹向宇【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athophysiological features of cerebral venous sinus stenosis, and the modus and therapeutic effect of stent-support angioplasty.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36 patients with cerebral venous sinus stenosis, admitted to Neurosurgical Department of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from Dec. 2001 to Jun. 2010,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Of the 36 cases, 10 were males and 26 females, aged from 14 to 57 years with a mean of 37.8 years, and the disease course ranged from 4 days to 9 years. 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ncluded headache, vomiting, optical visual blurring, and limb weakness with anesthesia in some patients. The diagnosis of all patients was confirmed by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ocal stenosis located in right transverse-sigmoid sinus in 21 cases, left transverse-sigmoid sinus in 12 cases, and on both sides in 3 cases. All patients received thrombolytic therapy via carotid artery or a microcatheter inserted in the venous sinus, followed by stent angioplasty of venous sinus.Meanwhile, general anticoagulant and antiplatelet therapy were essential. Results All the 36 patients were successively treated with balloon dilatation and stent angioplasty of venous sinus with exception of 3 cases, who failed because of the circuitous jugular foramen preventing the insertion of the stent. The successful rate was 91.7%.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pressure of the patients was lowered from 374.7±82.9m mH2O beforeoperation to 230.3±48.1mmH2O after operation. Thirty-three patients were followed-up for 1 month to 8 years by brain angiography and examinations in the outpatient clinic. Among them 32 showed persistent relief of clinical symptoms. The remaining patient presented severe headache and optical visual blurring 1 month after stent implantation, however the symptoms were alleviated obviously after thrombolytic therapy via the carotid artery with adequate anticoagulation. Conclusions Stent angioplasty of venous sinus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therapeutic method for high intracranial pressure induced by sinus stenosis. However, further studies are warranted to demonstrate its long-term efficacy.%目的探讨脑静脉窦狭窄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支架成形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2010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6例脑静脉窦狭窄患者,其中男10例,女26例,年龄14~57岁,平均37.8岁,病程4d~9年,主要临床症状为头痛、呕吐、视物模糊,部分患者有肢体无力并麻木等.所有患者均经血管造影确诊,其中21例局限性狭窄位于右侧横窦乙状窦移行部.12例位于左侧横窦乙状窦移行部,3例双侧均有局限性狭窄.采用经颈动脉注射溶栓或静脉窦内置管溶栓,然后行静脉窦支架置入治疗,同时辅以全身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结果 36例患者行静脉窦球囊扩张并支架成形术,除3例因支架难以通过迂曲的颈静脉孔而失败外,余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91.7%.术后腰穿测定脑脊液压力由术前的374.7±82.9mmH2O降至术后的230.3±48.1mmH2O.33例患者通过全脑血管造影、门诊随访1个月~8年,其中32例临床表现持续缓解,1例患者支架置入后1个月头痛加重,视力模糊,经颈动脉溶栓及足量抗凝处理后症状明显缓解.结论静脉窦支架成形术治疗静脉窦狭窄导致的颅内压升高安全有效,但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杂志》【年(卷),期】2011(036)006【总页数】3页(P639-641)【关键词】脑血管障碍;缩窄,病理性;静脉窦;狭窄;支架【作者】刘新峰;李宝民;李生;王君;曹向宇【作者单位】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4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是由脑动静脉循环受阻、脑脊液吸收障碍所继发的脑水肿、梗死、出血所致。
急诊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

急诊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郭新宾;陈振;王子博;徐浩文;管生【摘要】目的评估急诊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8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12例行急诊支架开通术的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在支架植入术后对再通结果进行TIMI评分,并对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结果12例患者在大脑中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随即进行DSA造影,结果显示血流均达到部分或完全再通(TIMI:2和3).1例患者在术后当天因大脑中动脉再次闭塞而死亡.随访中9例患者预后较好(mRS:0 ~2),2例患者预后欠佳.术后CTA及MRA随访显示11例患者中有2例血管再发轻度狭窄.结论急诊行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可行,有较高再通率,且安全有效.%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mergency angioplasty and stent placement in treating acut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 occlusion. Method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Aug. 2008 to May 2011, a total of 12 patients with acute MCA occlusion were admitted to authors' hospital. Emergency angioplasty and stent placement were carried out to reopen the obstructed arteries in all the patients. Immediately after stent implantation, the recanalization result was evaluated by angiography and 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IMI) score. Procedure-related complications occurred during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al management were documented. The neurologic function was assess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All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at three months after the procedure. Results All the 12 patients were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emergency angioplasty and stent placement. DSA performed immediately after MCA stenting showed that complete or partial recanalization (TIMI 2 and 3) was achieved in all patients. One patient died due to re-occlusion of MCA in the operation day.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nine patients showed a good outcome (mRS 0 to 2), two patients showed signs of moderate outcome (mRS 3). Follow-up CTA and MRA revealed mild restenosis in two among the eleven successful cases. Conclus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MCA occlusion, emergency angioplasty together with stenting is feasible, safe and effective with higher recanalization rate.【期刊名称】《介入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12(021)010【总页数】4页(P802-805)【关键词】脑卒中;血管成形术;支架;大脑中动脉【作者】郭新宾;陈振;王子博;徐浩文;管生【作者单位】450052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450052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450052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450052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450052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的疾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极其沉重的负担。
血管成形术名词解释

血管成形术名词解释血管成形术名词解释血管成形术是一种通过治疗血管内的疾病来恢复血管的功能和形态的方法。
它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下肢动脉闭塞等病症的治疗中。
本文将对血管成形术涉及到的几个关键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技术。
1. 血管内突破物血管内突破物是指血管进口处插入介入器械之后,通过血管内导管将治疗器具送达到要治疗的血管病变部位时,引起血管内病变脱落而进入循环的杂物。
这些杂物会引起血管栓塞或者其他的血管并发症,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
因此,在血管成形术中,防止血管内突破物的产生是至关重要的。
2. 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是一种利用造影剂显影血管系统的一种检查方法。
在血管成形术中,血管造影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它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直观地了解病情。
通过血管造影,医生可以确定病变部位的位置、范围和严重程度,以便制定治疗方案和选择治疗器具。
在检查过程中,患者需要接受少量的放射线照射,因此需要注意防护和减轻辐射损伤。
3. 支架置入术支架置入术是一种通过在病变部位植入支架来扩张狭窄或闭塞的治疗方法。
支架是一种金属或其他材料制成的管状结构,在经过病变部位时,可以起到支撑和扩张血管的作用。
支架置入术通常可以在血管成形术之后进行,以巩固治疗效果。
治疗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支架大小、形态和宽度,以便不影响血管的血流和血压。
4. 激光治疗激光治疗是一种通过激光能量产生的光束来治疗血管内病变的方法。
它特点是非接触式治疗,无须冲洗,并且可以精确、快速地清除病变组织。
激光治疗的优点是治疗过程中不损伤血管内膜和血流,不影响血管的形态和功能。
同时,激光治疗也需要高科技设备、严密的操作技术和经验,因此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总之,血管成形术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医生运用多种治疗手段和器具,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注意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和加强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工作,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血管成形术技术。
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

山东大学 附属千 佛 山医 院
血 管外科 ( 东 济 南 山
20 1) 5 0 4
【 摘要 】 近年来血管腔内成形术 ( 丁 ) P A 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S 迅速发展 , A O) 多种新 型介 入材料相
继问世并且应用于临床 , 血管腔内治疗的范围已从大中血管向中小血管扩展, 口动脉及远侧胫、 腓动脉
形 术 (eetn o st n lm n l n ip s , T 的 prua eu a s ia agol t P A) r u ay
F n ie分期, otn a 肢体 缺血 Ⅱ、 Ⅳ期患 者均 可行球囊 Ⅲ、
扩 张 成形 。尤 其对 广 泛性 动脉 闭塞 , 动 脉 以远无 胭 流 出道 , 尤法 行旁 路手 术 , 药物 治疗 效 果不 明显 , 患 者 面 临截 肢危 险 时 , 择球 囊 血管 成 形术 有 望获 得 选
发 展 . 种 新 型介 入 材 料 的相 继 问 世 + 多 I 腔 内 治 血管
疗 的范 围 已从 大 中血 管 向中小血 管扩展 。血 管腔 内 技 术 治疗 大 中动脉 ( 主髂 、 股 动脉 ) 塞性 疾 病 的 髂 闭
效果 已得 到广 泛认 同 , 而用 以 治疗胴 动 脉 及远 侧 的 胫、 腓动 脉 , 多数 学者还 是持谨 慎态 度 。但是 治疗下 肢 重症 肢体 缺 巾 (ri l i sh m a C I 的膝下 lcic mbi e i, L ) ta l c 动脉 P A, T 得到 多数 学者 的肯定 。
的治疗也在厂泛开展。 大量文献报道 , T P A治疗膝下 A O成功率高 , 症少 , S 并发 保肢率高 , 以作为膝下 可 AS 0特别是重症肢体缺血的首选 。
人造血管的研究与进展

人造血管的研究与进展人造血管是指在体外培养人体细胞和组织,制作出与自然血管相似的血管。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造血管的研究和制备已经开展了多年,它被认为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治疗手段,尤其是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人造血管的研究和进展。
一、人造血管简介人造血管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它可以用来修复或替换人体缺陷的自然血管。
目前,人造血管的研究和制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材料学、细胞学和模拟学。
其中,材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寻找适宜的材料,包括聚合物、金属合金、生物降解性材料等;而细胞学研究则主要是针对材料的表面性质和化学成分,通过体外培养人体细胞和组织,使其在固定的支架上形成血管组织;而模拟学研究则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实验仿真来分析和描述人造血管的力学性能和流体动力学特性。
二、人造血管的制备方法1. 自组装方法自组装法是指利用化学和生物学技术,将体外培养的人体细胞和自然血管内皮细胞等组成血管壁的材料,通过特定的温度、酸碱度和电荷等因素调节,使其自行组装形成相应的血管壁材料。
自组装技术不仅可以直接制备出生物相容性高、生物相似性好的人造血管,而且还可以制备出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纳米材料和三维细胞培养组织。
2. 并行微流控法并行微流控技术是利用微纳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将多种细胞和组织材料,通过微流控芯片、生物反应器等器具进行混合和培养,根据不同的化学物质和生物学特性,自动配置和调节相应的血管壁材料,形成高度可控、高效和一致的人造血管。
3. 3D打印技术3D打印技术是一种高精度、高精度纳米级别的形状制作技术,它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数值控制机器设备等工具,将血管壁材料按比例控制、排列和塑造成不同的形态,形成各种形状和尺寸的血管壁材料。
3D打印技术不仅可以制备出与自然血管非常相似的人造血管,而且还可以对血管壁材料进行形状、大小和壁厚的设计和调节,实现对人造血管功能的高度控制和精确化程度。
血管外科年底工作总结

一、前言时光荏苒,转眼间又到了一年的尾声。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血管外科事业在各级领导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此,我对血管外科在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以期在新的一年里,更好地推动血管外科事业的发展。
二、工作回顾1. 医疗工作(1)提高医疗质量。
在过去的一年里,血管外科全体医护人员始终将医疗质量放在首位,严格执行各项诊疗规范,确保医疗安全。
通过加强病例讨论、定期组织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2)优化服务流程。
针对患者需求,我们不断优化服务流程,简化就诊手续,提高患者满意度。
同时,加强与相关科室的沟通协作,确保患者得到全方位、连续性的医疗服务。
(3)拓展诊疗范围。
在过去的一年里,血管外科成功开展了多项新技术、新业务,如微创介入治疗、腔内血管重建术等,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2. 科研工作(1)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我们注重培养科研人才,鼓励医护人员参与科研项目,提高科研水平。
在过去的一年里,血管外科共承担科研项目10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2)加强对外交流。
我们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与国际知名专家进行交流合作,拓宽视野,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3. 教学工作(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们注重培养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学师资,提高教学质量。
在过去的一年里,血管外科共举办学术讲座10余场,培养实习生、进修生50余人。
(2)推进临床医学教育改革。
我们积极参与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4. 社会服务工作(1)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我们组织医护人员参加各类公益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义诊、健康咨询等服务。
(2)加强医患沟通。
我们注重医患沟通,积极回应患者关切,提高患者满意度。
三、工作亮点1. 成功救治疑难重症患者。
在过去的一年里,血管外科成功救治了多例疑难重症患者,如急性动脉栓塞、夹层动脉瘤等,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2. 提高微创介入治疗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戴汝平
前
言
• 1964年 Dotter和Judkins开创 • 1972年Gruntzig发明双腔球囊导管,使之成熟。 • 1972-1999年 有了重大发展。表现在:
– 适应征扩大 – 疗效提高50-95% – 并发症降低5-<1% – 半年再狭窄率下降至20%
第三阶段 1995-21世纪
血管疾病治疗的预测
• 介入治疗再狭窄问题很难突破
– 基因治疗尚是未知数
• 转基因的效果 • 转基因的副作用:改变了物种,违反了自然规律, 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 投入大:效果/投入比小
• 预防仍是第一位 • 人类健康将是21世纪重要工程,有“ 第 四产业”之说
第三阶段 1995-21世纪
针对再狭窄的治疗
辐射性治疗 • 放射性铱 • 放射性支架 • 同位素球囊照射 目的: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
第三阶段 1995-21世纪
针对血管再生的治疗
生长因子
• 在冠状动脉及下肢动脉内注入生长因子, 发现一周后病人毛细血管生成,病人症 状改善。
• 问题:血管内皮细胞瘤形成
第二阶段 1985-1995
动力性血管成形术
• 开通率:75-90% • 问题:
– 闭塞率:30% – 再狭窄率未降低 – 任需PTA
第二阶段 1985-1995
血管内支架
• • • • • 钛-镍合金形态1985-1995
血管内支架
基本特性要求:
• 几何形态稳定性,顺应性
• 物理-化学稳定性
• 生物相容性
第二阶段 1985-1995
血管内支架
支架基本功能要求:
• 预防再狭窄
• 预防血栓形成
• 治疗并发症(夹层、假性动脉瘤)
第二阶段 1985-1995 血管内支架
支架基本材料 • 316超低碳不锈钢 • 钛-镍合金 • 钽金属镀膜支架 • 可降解高分子聚合物支架 • 辐射支架
第一阶段 1972-1985 PTA
PTA并发症: • 急性闭塞
– 血栓 – 急性夹层
• 夹层 • 假性动脉瘤 限度:长段狭窄、完全性梗阻病变不能成功
第二阶段 1985-1995
激光血管成形术
• 开通率:50-85% • 问题:
– 急性闭塞率:20-50% – 穿孔等并发症 – 价格昂贵 – 仍需PTA
血管内支架
治疗效果 • 降低再狭窄率10% 半年再狭窄率20% • 治疗PTA并发症 • 扩大PTA适应征
第二阶段 1985-1995
存在问题 • 未能完全解决再狭窄问题 • 仍有再狭窄发生
– 血栓形成 – 2个月即可有内膜增生
血管内支架
如何提高血管成形术效果?
第三阶段 1995-21世纪
针对血栓形成的治疗
第二阶段 1985-1995
血管内支架
支架的临床应用 • PTA并发症治疗
– – – – – – – – 急性闭塞:血管壁张力降低 急性夹层 假性动脉瘤 再狭窄 重度偏心狭窄 长段狭窄,PTA效果不佳者 混合型病变 复杂性病变(动脉粥样硬化)
• 血管狭窄的第一治疗方法
第二阶段 1985-1995
转基因治疗 血管壁转染
• 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t-pa)
• 活性尿激酶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
( a-UPA )
第三阶段 1995-21世纪
针对再狭窄的治疗
转基因治疗 • 转基因内皮细胞支架 • 转基因病毒感染内皮细胞 目的 • 阻止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进入细胞 周期的合成前期(G1期) • 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过度再生
1972-1999年血管介入治疗发 展
(分三个阶段)
1972-1985 PTA 溶栓 1985-1995 激光成形术 动力性成形术 血管内支架 超声血管成形术 1995- 基因工程 电离辐射
第一阶段 1972-1985
PTA为主
• 成功率:85% • 半年再狭窄率:30% • 限度:长段、完全性梗阻者无法实施